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10篇

  《当音乐停止之后》是一本由艾伦·布林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4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一):简评

  这本书年初就想看了,一直找各种借口拖延,直到拖到了6月股灾大崩盘,才把这本书找出来读。读这本书花了不少时间,因为很多专业名词我并不是很了解

  全书以一个金融监管角度回顾08年至12年次贷危机发生应对策略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实施时机原因解释了为什么救或为什么不救以及接下来造成的市场震荡,显然雷曼兄弟算是不走运的,雷曼兄弟的倒下也正式成了危机的开始

  08年时候我对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什么概念,但这本书里用就业率和经济数据直观的给了我一个到底金融危机影响多大的形容,08年时候因为次贷,美国房地产泡沫崩盘,房主无力支付房贷投资银行因为次贷等金融衍生品负债累累风险一直都在,只不过只有在退潮之后才知道谁没带救生圈。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大而不倒的机构,当时风格都很激进

  另外,看的出来美国政府特别是换届后奥巴马上台后几乎是把所有能出的招都出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给银行无限放水,这招也就美国做得出来,美元是世界流通货币,次贷危机过后这场危机逐渐蔓延至欧洲和亚洲,换了其他国家,印这么多钱国内经济早就支撑不住了。

  看完以后比较感触的几个点:

  1.流氓也是讲道理的,不管是收购破产机构还是颁布救助政策,都有法可循

  2.风险无处不在,虽然大而不倒的机构们爱耍流氓,不能指望政府每次都救,提早立好规矩正道

  3.金融是一个抢椅子游戏,跳舞的人永远比椅子多,等音乐停止之后抢不到椅子的就会面巨大风险,所以最好一直跳下去。

  【阅读笔记

  1. 当音乐停止,一切会变得复杂。 但是音乐仍在演奏,你必须起身舞蹈。 我们仍然在跳舞。

  ========

  2. 很多人将金融市场当作脱离实体经济的高级赌场,却忽视了市场参与者企业工厂商店等都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

  3. 1.我们是如何陷入这个困境的?

  ========

  4. 2.如何解决问题并减少损失,以及原因是什么?

  ========

  5. 3.正如伊曼纽尔所说,我们是会“浪费”掉这次金融危机,还是会充分利用它?

  ========

  6. 泡沫的界限该在哪里划分?正如波特·斯图尔特对于色情文学定义,泡沫的存在与否或许是在旁观者的眼中。

  ========

  7. 请铭记最高法院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对于色情文学的定义:只要看到就知道。

  ========

  8. 互联网曾试图用一套全新的规则来构建完整的新经济,这套规则将使得吸引眼球利润更为重要。当然这是不会成功的。

  ========

  9. 人们认为投资房地产可能亏损,因为房价每年都会上涨10%左右,并且会一直涨下去。

  ========

  10. 杠杆是指使用借来的资金去购买资产。这个词本身来源于阿基米德,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要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有人质疑他杠杆的支点该放在哪里。)

  ========

  11. 这种从对冲到赌博的演化在金融创新中是非典型的,新的金融工具起初(或许只是宣称)都是用来对冲风险的,但却常常变成人们在本无风险的地方创造风险的工具。社会的总风险因此而增加了。

  ========

  12. 为何当初会有那么多不良贷款出现答案是每一个下游买家都以为自己有利可图

  ========

  13. 这些基于担保债务凭证所产生的担保债务凭证(华尔街形象地称之为“担保债务凭证平方”[CDO2])的最低档,将吸收所有5个基础抵押贷款池累积损失的前8%。如果你将每个资产池产生的风险看作独立的(人们犯下的又一个巨大错误),那么其他四档没有什么违约风险,[8]它们被最低档保护了。

  ========

  14. 难道没有人记得KISS原则(“Keep It Simple,Stupid”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保持简单化、傻瓜化”)了吗?答案很简单,却一点也不傻: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是巨额利的潜在来源。

  ========

  15. 关于复杂性的这番讨论必要的金融改革留下了一些线索启示,包括提供更简单的证券要求更高的透明度,对衍生品进行标准化,在有组织交易所进行交易,要求抵押贷款发起人和证券发行机构保留部分贷款所有权,而不是像烫手山芋一样将它们传递下去。

  ========

  16. 对冲基金介于新旧体系之间。他们确实大量使用“别人的钱”,但是他们的高级合伙人,也就是老板,往往也占有大量股份,将自己的个人财富与基金捆绑在一起。因而对冲基金经营杠杆远远小于投行和商业银行并非偶然。

  ========

  17. 早在1873年,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这位中央银行的先哲,就给出了央行在应对流动性危机时的行为指引。他的三和音(三个核心要素)为:自由借贷、优质抵押物和惩罚利率

  ========

  18. 尽管比华尔街其他竞争者们的规模小得多,但是在2000—2007年间,贝尔斯登在自有品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承销业务方面始终位列三甲。[

  ========

  19. 资不抵债与流动性不足区别可能是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参与者们掌握得最好的课程之一。此次危机促使我们对其重新思考。 原则上来讲,差异明显的。当一家公司负债价值超过了其资产价值,从而导致其资本净值为负时,这家公司为资不抵债。它的下一步或许就是去法院审请破产。一家公司缺乏现金时被称为流动性不足,即使它的资产负债表仍呈现出健康的净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的是短期信贷,而非安乐死。资不抵债是致命疾病;而流动性不足是一场感冒,也许是一场非常严重的感冒。

  ========

  20. 道德风险背后的核心思想是,对某些风险拥有充分保险的人不太可能会尽力(或者付出成本)去规避风险。

  ========

  21. 隐含的政府担保和“两房”只做等级较高的抵押贷款的传统使得一些事情纷至沓来

  ========

  22. 贝尔斯登之所以被挽救不是因为它“大而不倒”,而是因为它“牵连太多而不能倒”,尤其是在回购市场上。

  ========

  23.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整个世界都乱套了,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基本上被美联储国有化。美国著名的股票经纪商美林证劵,为避免破产,匆忙地把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美联储宣布为银行控股公司而得以保存。全球悠久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股票价格,跌到净值1美元以下,引发了货币基金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崩溃。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和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崩盘,均以低廉的价格被卖给了美国储蓄保险公司。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到国会山乞求国会领袖们,如果没有至少7 000亿美元的及时救助,世界就将完蛋。从没有人见过如此情形。谁能说这些与雷曼兄弟破产没有关系呢?

  ========

  24.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于1933年,目的是防止银行挤兑,并且效果一直很好。储户们认为即便第一家国家银行破产,只要其余额低于保险上限他们就不会亏损1分钱,目前设置的上限为25万美元。因此,他们没有理由挤兑银行。而且,显然他们也没有理由挤兑旁边的第二家国家银行。

  ========

  25. 2007年和2008年,美林证券在不断亏损。到了2008年9月,据报道,公司持有的抵押支持债券的累计亏损约520亿美元,比美林证券的剩余净值还高。当时,奥尼尔已经辞职很久了,他在2007年10月提前退休(当然是被迫的),然而美林证券委员会还是很感谢他的杰出贡献。为了奖励他将世界最大的经纪公司带入崩溃边缘,公司授予他价值超过1.6亿美元的“黄金降落伞”大礼包,其中的9 100万美元是为了奖励他在2006年的出色工作。然而,有些观察员并不认为奥尼尔值这么多钱,比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就曾将其列入《美国最差首席执行官》(Worst American CEOs of All Time)名单中。

  ========

  26. 美联储再次找到了一个极具创意的紧急应对方案。9月21日,星期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向美联储申请成为银行(严格地说,应该是银行控股公司)——尽管之前两者都对此深感厌恶

  ========

  27. 9月22日,星期一,时隔雷曼兄弟破产刚好一周。当华尔街开始营业时,所有大型独立投资银行都消失了。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银行吞并。雷曼兄弟正在经历破产程序的早期阶段。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变成名义上的商业银行。危机开始前,大型投资银行曾是金融界的翘楚。最高级的MBA和金融工程师做梦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它们那金灿灿的大名。它们是世界精英故乡。但现在,它们全没了。

  ========

  28. 花旗集团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银行巨头,持续溃败到11月份。比起其他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由于背负更多的结构性投资工具和表外问题资产,从而出现了危机。由于没有获得更多的存款,当其试图收购美联银行时遭遇失败。最初财政部(在第7章中讲述)注入的250亿美元临时救助计划资金被证明不够的,而寻找更大投资机会私人资本也完全敲不开花旗集团的大门。该银行的股票价格,曾一度突破60美元,然而,在11月21日,股市收盘时已收缩为3.77美元。美国最大的金融企业集团会就此破产吗?市场曾指向一个可怕的答案:是的

  ========

  29. 特别的是,我们稍后将会提到的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2010年),它为本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设计了一个合理的破产清算机制,然而其他国家并没有类似的法案。因此下一个破产的大型全球性金融机构就要小心了。尽管当局正在努力达成国际协议,每个国家依然只考虑自己的事。

  ========

  30. 柠檬社会主义”,

  ========

  31. 在遭受了大灾难预警的惊吓后,国会的领导层很不情愿地信服了,但仍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萦绕着财政部:怎样限制高管薪酬?保尔森厌恶这个想法。但是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坚持说:“你不是在向一个董事会推销这个计划,你是在向全美国人民推销这个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却没有被接受

  ========

  32. 然而,科瓦塞维奇反抗了。富国银行已经宣布了私下筹集250亿美元资本的计划,他不需要、也不想要政府另外给他的250亿美元。“我不像你们纽约的银行,有一些花哨的产品。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谈论如何救助你们?”他问其他人。盖特纳想要说服他相信自己真的还需要这250亿美元,而保尔森就非常直接了:“你的监管者就坐在这里,你们明天就会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你资本不足。”没错,正如巴尼·弗兰克4周前所说

  ========

  33. 然而,科瓦塞维奇反抗了。富国银行已经宣布了私下筹集250亿美元资本的计划,他不需要、也不想要政府另外给他的250亿美元。“我不像你们纽约的银行,有一些花哨的产品。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谈论如何救助你们?”他问其他人。盖特纳想要说服他相信自己真的还需要这250亿美元,而保尔森就非常直接了:“你的监管者就坐在这里,你们明天就会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你资本不足。”没错,正如巴尼·弗兰克4周前所说,国家对于自由市场的承诺只维持了一天。

  ========

  34. 7 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最终基本没有花掉纳税人的一分钱?然而,几乎没有一个美国人知道这个小“秘密”。

  ========

  35. 以劳伦斯·萨默斯为首的经济学家——后来成为了一个普通公民(但不是一个安静的普通公民),

  ========

  36. 据媒体报道,候任总统奥巴马将要求通过一项7 000亿~8 000亿美元规模的刺激计划,大约占GDP的5%。共和党人认为太多了。但是自由派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公开地)以及克里斯蒂娜·罗默(私下地)认为这太少了。随着争论逐步在候任政府中传播开来,这些来自左派和右派的反对声音反而使得奥巴马感觉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

  37. 信用如同一个懦夫,当借钱没有风险的时候,它就跑出来到处炫耀自己;而风险一旦真的来了,它便跑得无影无踪。

  ========

  38. 在一些特殊情形中,对冲基金的杠杆率远低于商业银行,更低于投资银行。这可能是因为对冲基金一般采用合伙制,而非公司制,它们的管理者就是所有者,因此不会将自己大量的资金置于高风险中。

  ========

  39. 但是,除了关于巨额薪酬和奖金方面的指控之外,事实并不支持上述其他苛刻的评价。首先,卖空可以阻止房地产和债券泡沫变得更大。这并不是因为卖空是一种无私的利他行为,而是因为他们将卖空看作一条致富之路。卖空采用杠杆的方法增加证券抛售的压力,这通常使其价格降低。 其次,这里也存在例外。在一些特殊情形中,对冲基金的杠杆率远低于商业银行,更低于投资银行。这可能是因为对冲基金一般采用合伙制,而非公司制,它们的管理者就是所有者,因此不会将自己大量的资金置于高风险中。因此,30︰1

  ========

  40. 但是,除了关于巨额薪酬和奖金方面的指控之外,事实并不支持上述其他苛刻的评价。首先,卖空可以阻止房地产和债券泡沫变得更大。这并不是因为卖空是一种无私的利他行为,而是因为他们将卖空看作一条致富之路。卖空采用杠杆的方法增加证券抛售的压力,这通常使其价格降低。 其次,这里也存在例外。在一些特殊情形中,对冲基金的杠杆率远低于商业银行,更低于投资银行。这可能是因为对冲基金一般采用合伙制,而非公司制,它们的管理者就是所有者,因此不会将自己大量的资金置于高风险中。因此,30︰1的杠杆率在大多数对冲基金看来是不可思议,甚至是疯狂的。 当然,许多对冲基金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惨重,有的甚至破产了。但是,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没有一家对冲基金像1998年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样,被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或是“大而不倒”。对冲基金失败后只是关门歇业,既不期待纳税人的帮助,也不期待纳税人的救助。 除非一些对冲基金发展到具有系统重要性,否则现阶段除了防范对冲基金的欺诈行为外,其他监管都是没有必要的。另外,当大部分对冲基金都是在开曼群岛注册时——事实上这并不能提升它们的声誉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监管对冲基金?

  ========

  41. 事实证明,一切未知都能够给你带来损失。

  ========

  42. 黑格尔写道:“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们和政府从未在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

  43. 泡沫将会回来,高杠杆率、草率的风险管理、不正当的商业行为和松散的监管也同样会再次出现。我们需要实行持久的机构改革,至少在下次音乐停止时,金融动荡的破坏能够减小一些。历史给人以相似感,我们需要重新制定法规。

  ========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二):反思这场金融危机视野不能局限在美国

  文/严杰夫

  美国司法部部长8月21日宣布,已与美国银行达成一项总价166亿美元的和解协议,以终结针对后者违规出售住房贷款抵押证券的调查。尽管这张“史上最贵罚单”相当于过去三年美国银行的盈利总和,但还算是划算的“买卖”。此前,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达成的和解协议的罚款额度,分别为130亿美元和70亿美元。自此,美国主要金融巨头都为由他们带来的危机付出了代价,算是给了民众一个交代。

  另一方面,美联储也在着手布局退出宽松政策。耶伦在8月22日的讲话中说,将于10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耶伦同时还表示,将根据未来的就业率状况来决定是否加息。尽管耶伦仍称过快加息会阻遏就业市场的向好趋势,但许多“鹰派”人士已将她的讲话解读为通胀目标的管理将取代就业率,重新成为美联储政策的目标。

  从这些行动来看,美国政府似在急于走出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阴影,特别是奥巴马、杰克·卢以及耶伦这三位当前美国经济的“掌舵者”,都期望能尽快将前任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干净。然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并不意味着就对这场危机的反思也会沉寂下去。恰恰相反,正如现任芝加哥市长,前白宫幕僚长拉姆·伊曼纽尔所说,我们要想一想,“是否浪费了金融危机的机会,抑或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契机?”

  如今谈论这场金融危机的著作多如牛毛,但却仍然缺乏重量级作品,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联储副主席及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艾伦·布林德的《当音乐停止之后》,显然有意填补这一空白。作为前政府经济政策决策层的核心成员,布林德有能力,也有资格对后任政府的经济政策给予点评。布林德认为,导致危机爆发的一共有七个因素。分别为:两个泡沫(房产泡沫和地产泡沫)、过度的杠杆、松散的监管、银行的不规范操作、衍生品的泛滥、评级机构的毫无底线和疯狂的金融激励机制。这七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酝酿危机的土壤。不过,最终导致危机全面升级的“导火索”,则是雷曼事件的爆发。或者,更详细点说,是美国政府在对待贝尔斯登和雷曼两大投行所采取的不同处置措施,导致市场真正陷入恐慌。在布林德看来,雷曼的破产是危机的分水岭。在这两个公司的案件中,美国政府离奇地未将“大而不倒”的原则一致贯彻下去,却选择救助前者而抛弃后者。这样前后不一的态度让整个市场陷入迷惘。布林德对此点评道,“对雷曼的决定突然且出人意料地把大家熟知的规则手册撕成碎片并扔出窗外”。

  不过,布林德仍然庆幸此后美国政府的政策选对了方向。汇率稳定基金、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及量化宽松等一系列措施,及时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经济的衰退。而围绕此前的七大问题,布林德进一步总结出了“金融十诫”和“修复七步法”。他认为,这正是通过这场危机我们应当学到的东西。在布林德看来,经济中的泡沫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良好的制度,来避免泡沫无限膨胀而给经济带来伤害。

  可以说,布林德的职业背景,为本书提供了足够的专业性。他期望用专业视角为我们重新呈现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凭借着专业的敏锐性,布林德将雷曼事件标注为危机的转折点,将其看作为危机中一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借助这样的梳理,布林德准确指出了危机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所以,凭着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将布林德视为经济学家,也大可将他视为一位历史学家。

  对卷入危机的大部分历史人物,布林德尽可能给出了公正的评价。之所以称其是“尽可能的公正”,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人物已在危机中展现出了智慧和能力,足以对他们给出阶段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这些人物中大部分仍“身其位、谋其职”,因此还无法对他们盖棺定论。因而,布林德对他们的评价大多是克制的。例如,在评价前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为应对2008年9月的货币基金赎回潮所设立的汇率稳定基金时,布林德认为,此举是急需的,并且是个很大的突破,但这也意味着将美元置于危险之中,并有可能威胁全美银行系统。

  虽然,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官员、学者和民众质疑美国政府在危机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特别是其中对大型银行的救助,尤其凯恩斯式的经济刺激措施遭到了最猛烈的攻击。不过,布林德却认为,这些质疑者大多对凯恩斯主义的认识极为肤浅。布林德对凯恩斯主义的赞同,或许也可以视作他对小布什和格林斯潘时代“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的批评。不过,这些肯定评价并没有妨碍布林德进一步批评美国政府。譬如,他认为,奥巴马政府的问题出在想要实现的目标太多,以至于政策没有一个中心,导致“公众并没有看到一片森林,仅仅是觉得有许多树木”。另外,布林德也认为,美国普通民众之所以经常质疑政府的应对政策,是因为决策者与民众的沟通不够,决策者没有能够运用浅显的语言,向民众说明他们的政策意图和解决目标。

  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当音乐停止之后》都提供了值得称道的东西,确实是部有代表性的重量级作品。但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你希望向大多数人解释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政府在危机中都做了什么,那就必须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可是按这个标准,大部分普通读者,特别是那些在2011年“占领华尔街”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布林德在本书中大段大段的技术性解释,毕竟,专业术语和数据表格并不是可以用来叙述历史的“好语言”。此外,在介绍部分重要节点的时候,布林德的语言过于简要,PPT式的摘要叙述也无法将一桩事件解释得足够清楚。譬如,在介绍金融监管改革议案过程中,布林德只用要点式列举了议案中的内容,却对改革中主要官员的态度、各部门间的分歧和共识、两党之间的斗争等细节语焉不详,这自然无法让读者了解法案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今天当我们去反思这场金融危机的时候,只把视野局限在美国显然是不够的。在现代全球经济格局中,每个经济体都无法独善其身,金融危机尽管爆发于美国境内,但由此带来的影响则覆盖了整个世界。布林德在书中只是小心翼翼地留出一章来描述欧债危机,这就不能不使布林德就危机所做的反思有了不小的局限性。如今,世人已经几乎可以肯定,想要彻底解决这场金融大危机的后遗症,不仅需要改革美国的金融制度,更需要变革当今世界的经济秩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最大的后果,就是让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陷入崩溃。如何重建公平、高效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才是这场危机为我们提出的最大课题。《当音乐停止之后》对此没能给予充分的分析,也不见少许建设性意见,是莫大的遗憾。

  看来,舞者在音乐停止后去争夺座位的比喻,还无法让我们完全理解这场金融危机。布林德自己不也认为,那些“占领华尔街”的人有着“合情合理的委屈”么?只是,除了同情,我们或许还需要等待,从更长远的时空去对这场危机做出更深刻的反思。到那时,人们会发现,对于这场危机真正应思考的,不是在音乐停止后该让哪些舞者获得座位,而是怎样为舞者提供更多座位。这样,或许才算真正抓住了危机所提供的“契机”!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如标题所言,在看过《当音乐停止之后》,结合我国当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书中每项措施言必谈法律依据,有无违法。

  2.虽然提及两党合作的基础不在,但还是说明了政策的延续性。

  3.关键点“刺激法案中基本上没花纳税人的钱,还略有盈余”,这是大家都忽略的问题。

  4.救济的措施及对这些问题发生原因的立法修正。

  对比08年我国中央4万亿及地方配套十几万亿政策出台时的匆忙,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原因修正的缺失,在当下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存在的两点不足:

  1.作者作为民主党人在某些观点上存在为奥巴马政府辩护的嫌疑。

  2.没有谈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之间的明争暗斗(非常重要)。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四):务实的才是有效的

  1. 本书首先列举了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各个原因; 2. 然后介绍了美国政府的采取的相应措施,虽然细节上有瑕疵,但是作者对美国政府采取的挽救措施整体上是赞成和认可的; 3. 最后分析了,如何能够做得更好,如何能够避免下一次的重大经济危机; 4.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美国两党争执不下极其厌恶,对于普通民众既怀有同情,又怀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鄙视;

  作者并没有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写,而尝试站在危机发生时的角度去写,去体会当时美国政府的难处和决策的不易,这一点很可贵。

  从结果来看,美国政府成功避免了”大萧条2.0“的发生,反而引来了普通民众的严重批评,作者认为原因是:美国政府没有为自己采取的措施进行详尽和反复的解释。因此,作者有了下面的论述:

当你推行一项站在客观立场上会让人感觉到错误和不公平的政策时,沟通工作是异常繁重,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人应该站出来解释,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反复说明。

  对于衍生品,大家觉得是零和博弈,赢家赚到钱,输家亏掉钱,国家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加富有或者贫穷,但是这是站在赢家和输家对称的角度上说的,如果输家破产了,那么他就可能导致其他更多的人亏钱或者破产,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因此看上去是零和博弈的事情,如果输家破产,那么可能就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链式反应了!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五):对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精彩的梳理

  最精彩的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七个根源的总结,由浅入深、由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梳理到比较清楚。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作者所讲的七个原因穿插在我的总结中:

  (原因一)次级贷泡沫是始作俑者,为什么(原因四)金融机构会发放次级贷,一方面是机构内在激励机制的刺激,以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创造给次级贷创造出来的利润空间,还有布什政府为了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自有住房率。

  伴随刺激贷泡沫而来的是(原因一)债券的泡沫,(原因五)由次级贷打包、创新而成的次级债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原因六)再加上被评级机构错误的评级,债券的利差很小,这种错误的评估是明显的泡沫现象。

  支撑起次级贷和债券泡沫的是(原因二)过高的杠杆,金融机构几十倍的杠杆令他们在风险波动面前不堪一击,风暴来之后必然导致连锁反应。金融机构提升杠杆的原因在于(原因七)不对称的激励机制,机构的亏损对个人的影响较小,但一旦获得收益,个人的收益会极大化,因而一些金融机构会冒巨大的风险来追求利润。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种种过激的行为,关键是(原因三)美国监管机构的不作为,面临新形势下的金融风险视而不见,放任次级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六):揭示次贷危机真相的两本书和两部电影

  春节前夕,把《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未来的世界》仔细看了一遍,加上08年读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还有电影《inside job》和《too big to fail》,正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分别讲述了不同人们眼中的次贷危机真相。

  先说说《贪婪、欺诈和无知》,作者比特纳在次贷行业干了十几年,比较熟悉整个贷款的流程和其中的软肋,尤其是证券化创新的门道,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次级贷款人,作者从介绍次级贷款业入手,通过从经纪商-证券化投资者-评级机构这样一个食物链的先后顺序,写出了中间的利益纠葛、无中生有的过程,读起来颇为流畅,推荐给不追求思想性和学术化的读者。

  再说说两部电影:《inside job》和《too big to fail》。前者文艺化+左翼气息,在解说次贷危机的影响和发生原因的同时,对雷曼破产而AIG和其他投行巨头获得救助、学术界和评级机构与金融业的利益关联、奥巴马政府财政金融班底的构成等大加批判,主要站在涉事其中的普通受害人的立场,来说明问题。这部纪录片在08年的时候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美誉,颇有影响力,举个例子:11年6月份,我在班车上用电脑看复习这个纪录片,坐在前面的外教激动的跑过来,半英文半中文的要给我交流这个片子。可见很多人都看过。在没有看《too big to fail》的情况下,前者的文青视角还是颇为蛊惑人心的。

  但在《too big to fail》后,再重新回看《inside job》,就看出趣味来:首先,为何破产的是雷曼?前者的解释暗指财长鲍尔森来自高盛,在次贷领域,高盛的最强劲对手就是雷曼;而后者说明:鲍尔森一开始帮雷曼找到了巴菲特,但雷曼CEO嫌出价太低,随后韩国财团和英国巴克莱也失去入主意向,而美林私下又和潜在买主美国银行达成并购协议,雷曼断了所有退路,为避免人们认为政府在拿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买单,迫不得已下鲍尔森让雷曼倒闭。雷曼倒闭马上引起飓风效应,AIG的生存关乎美国众多金融机构的存亡,尤其涉及到大量养老保险的投资,所以AIG不能倒,而与之有巨额保险交易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此时也不能倒。。。鲍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在这里面焦头烂额,对几个巨头又是恐吓又是哀求,为请求国会能通过7000亿的购买次级资产的计划,鲍尔森甚至下跪了,但盖特纳发现购置计划起作用太慢,提出直接给九大银行注资,此时财政部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纳税人对大规模救助计划的不满,另一方面银行又恐惧注资涉及国有化的嫌疑,鲍尔森等人再三强调政府注资的份额无投票权,银行才接受注资,信贷市场得以重新正常流动。奥巴马政府在组建金融班底时,无可奈何仍然选用了在危机救助时表现出色的盖特纳等人,鲍尔森团队离开财政部。

  上述两部电影立场很不同,非局内人很难说清谁是谁非,而《贪婪、欺诈和无知》仅仅是行业内部人士的看法,都没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和解释。因此,我们会认为《当音乐停止之后》这本书更好,原因就在于更加具体更有全局意识,同时兼具体系化和学术性。该书作者是美联储前副主席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本身就是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层次人物,所以对危机的源起及过程、残局的收拾、改革进程的艰难展开、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欧债危机的余震效果等,都有颇为详实客观的评述,尤其还说明美国现在的政党政治是如何影响监管政策的走向和改革的过程,书里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七):从金融研究的角度看2008年金融危机

  作者是经济学教授,曾任克林顿总统时期的特别经济顾问,因此其探析2008年金融危机的角度是偏学术性质的,缺少一定的实操性和对复杂经济金融政治环境的分析把控能力。但因其理论性立场,对金融危机本质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底层资产即抵押贷款资产的不可靠性、以及相关金融市场极度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

  读完这本书,我只能感叹,邓小平那句话是多么有先见之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应用到美国处理金融危机采用相关政策上来就是——资本主义也可以有国家宏观调控,即凯恩斯主义,某种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呵呵,虽然共和党极力反对大政府和美联储权力的扩张,但坦白说,在市场信心低下、金融体系接近崩溃的时候,大政府真的应当采用相关措施阻止此类事情发生才行。否则承担大萧条后果的、受到最大负面影响的永远是老百姓。自由市场胜于监管市场???但凡这么想的真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当音乐停止之后》读后感(八):加息归来再读书

  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bps,实现了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本次加息的意义,包括对欧元区、新兴市场、能源出口大国等的影响,以及明年是否还有4次加息,真正进入加息通道,不在读本书的感悟之内。那为什么挑加息这个时点谈这本书呢?因为现在读它恰是“应景之作”。

  《当音乐停止之后》是2014年7月1日出版的,作者对宽松货币政策何时退出还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过多的预测,只是把待解的难题的已知条件全摆出来,逐一讲清楚,这是著书人的本分,我觉得很好。那读书人的分内之事是什么呢?是利用已知条件、构建自己的方程式并试着求解。认真读过本书的人,心中要有自己的方程式,看待之后出台的系列措施(可以从本次加息开始)、未来经济走势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借助这个过程,还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方程式,构筑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做到“知行合一”,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乐事。正如不要浪费金融危机给世界提供的改革机会一样,我们微观的个体也要紧跟经济事件的发展来增进我们的阅历。

  07年,美国人打了个喷嚏,把次贷违约这个病毒从美国传到了欧洲,现在美国腼腆地宣布自己康复了,至少正在康复,欧洲还在负利率时代挣扎。欧猪五国没有独立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不能依靠降息或注入流行性刺激经济,也无法采取最传统的打法“贬值”来刺激出口,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条路早在危机爆发时就已经行不通了,欧元区的问题考验着欧洲人的智慧,联邦制和联盟制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欧洲的问题最终要欧洲人自己解决。也许,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扛,等待下一次音乐响起的时候……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话,很好的描述了当下的情景。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下一次音乐响起又停止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不会在“大而不倒”与“道德风险“之间纠结,至少表现的要比这一次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