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阁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4 22:4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精选10篇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读书笔记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笛安母亲女儿的小说集作的序里,笛安说:“真奇异啊,美,最初诱惑人,征服人,最后又奴役人,摧毁人……”我在阅读完此书之后,又把这句话找出来看。阅读之前全然忘记了读这本书的初衷,读完后才知道吸引我的是这样一句话。很奇妙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读完找来百科一看,原来是确有其事的。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根据确有其事进行想象的小说。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知道了结局,然后所有的一切都往那个结局奔去。这种结局不是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结局,我也写过一点文字,也曾经写过这种有了现世结局的小说。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们都挺生硬的。而且我觉得对于当事人也是一种不尊重。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又有预谋的想象朝着现世固定的结局而去,我个人在这个年龄段总归是不喜欢的。不过不影响我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在这里插一句,由于我是从笛安那里知道这本书的,所以讨论一下。笛安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她的作品不是什么大家之作。她早期的一些作品,给我的感觉像瓷器,敏感脆弱勇敢无畏,怯弱可怜。这就是我从她的文字看到的东西。我喜欢里面的一种灵气,很娇弱的,很怯生生的,但是胆子又很大。虽说词藻太多了,但也是她的特色之一。她和她一伴的同事的词藻滥用不同,她的那么多那么多的描写正是她的精髓所在。可惜在《南方有令秧》里,她丢掉了她原来的一些东西,但是她也没有塑造出新的东西。她应该在转型之中。曾经我以为,我写的东西是和她很像的。早期看的书的类型和作者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去模仿他们的东西。我读的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丢不掉自己,个人特色很重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便是千篇一律。很多情绪,很多场景,很多情节都会重现。这里便不举例了。
《金阁寺》特意写主角是丑的,从丑里要追求美。我觉得作者还用了一些象征。鹤川是美的象征。后来的那个X型腿的朋友是丑的象征。师父应该是信仰破裂后的象征。
早年,我得知日本的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在这本书里,我倒是还是有点吓到。对于佛门,我个人还是觉得应该清心寡欲。一个人默默地探索修行,不该有太多旁的事情掺杂进来。但是细想一下,日本的佛道可能是一种境界不同的宗教。怎么说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自我可以在花花世界里寻觅真我,如果倒有了太多的束缚不太好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式,倒是可以摒弃那些不适合自己追求的杂物。总之,事物存在都应该是有理由的。
我写书评,常常扯得很远很杂。我只是希望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金阁寺应该不单纯代表美。如果把个人代入文章里去看的话。我感觉金阁寺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像哲学里的真理。要追求它,触碰到它。凡人都是爱美的。美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可以肆意妄为,霸道横行的。但美如果如此做了,它也失去了美。美在我们的生活用的太杂太滥了,我们轻易言美,反而降低了美的层次。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愉悦,一种敬仰,一种不能,一种无可奈何,一种心有不甘,严重时可能成为一种愤怒
沟口对于丑是也是模棱两可的。他和他后来的朋友一样都是丑的。但是他们把自身的丑当成了自身的一种标志,内心深处因为这个标志而自豪,仿佛丑的成了美的。倘若没有了这个标志,他们倒无所适从不名一文了(实际上是如此的)。我阅读是比较浅显的,我直接表达我喜欢谁,讨厌谁,这样任性,不去理会作者背后创作这个人物的目的。其实很孩子气的表现。但是能在阅读的时候这样做,又是十分愉悦的。有时并不想深入探讨每个人物,于是便说喜欢与不喜欢。沟口后来的那个朋友是丑陋的表现。他把自己的丑陋当成一种资本,拒绝掉美丽女孩子,但是又把童贞献给了丑。后来他便玩弄美丽的女孩子,他也是向往的美丽的,但是他是来摧毁美的,玷污美的。他其实是美的奴隶。美把他变形了。他自己是浑然不觉的。他把自己的丑陋无限放大,以此为傲似的,最后在他自己的瞳孔里变形成了美了。这种表现是十分可悲的。他不知也就算了,反而还以为自己是胜利的代表。
沟口接受这个朋友的丑陋,也厮混在一起玩过一段时间他的朋友给了他丑的勇气。沟口更喜欢鹤川,鹤川的无所谓的个性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于是他后来得知连美好的鹤川在暗地里也同那个丑陋的朋友有很深的交往的时候,他便更加深化了对美的憎恨。老师在沟口犯错不断展示出来的宽容,对沟口来说也是加速了他对美的憎恨。我觉得,他后来是觉得这一切都太过虚伪了吧。美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是人遐想出来的。他是迷茫的,他应该是觉得累了。于是摧毁他此生唯一的希望。
这是根据既定结局幻想出来的故事。不能因为真实生活中放火者所他嫉妒美,就此去推测他的心理。即便是借题发挥,我此时此刻并不是喜欢这种东西的。

  《金阁寺》读后感(二):美是什么

"金阁啊!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  
这本小说中,关于金阁寺的美被重复描写了一段又一段,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有一种新的思考。仿佛主人公每看一眼金阁寺,整个世界在他眼中就变化一分,主人公沟口的对人生的看法就更进一步。在沟口眼中,金阁寺有着无与伦比神圣的美,美得洁净,看一眼就能忘却烦恼
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人公的设定。沟口是一个天生口吃,胆小木讷的青年。在我看来,因为他本身的缺陷以及他的经历,他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已经有些扭曲了。他就像一个躲在黑暗中冷眼旁观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隐形人”,用他独特的眼看着有为子,看着他的同侪鹤川、大学同学柏木,冷眼看着自己的导师以及他的出格行为。看累了,他会停下来,看看金阁寺。看夜幕下的金阁寺,纯净、空灵。被困在自己狭隘世界里的沟口这时就自己安慰自己,给自己找动力。瞻仰金阁寺的美,仿佛成了沟口人生的意义
此时沟口身边出现了一个相比十分完美的乖小孩鹤川。鹤川的纯净简单与沟口的灰暗复杂形成了鲜明反差。以沟口的视角看,鹤川的很多行为都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么纯净的人?怎么会有这么美的金阁寺?好像是一样的问题。然而,金阁寺在战火中屹然挺立,保留了它的美。鹤川却没能忍受这个世界最终选择了自杀。纯净的人,最终还是以一种我并不认为纯净的方式离开了。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青年名叫柏木。他的出现连接了鹤川和沟口,关系特别。和沟口一样,他有明显的生理残缺,与沟口不一样的是,他的身体残疾更明显,表现在为内翻足。但是柏木并没有像沟口一样因为自己有残缺而封闭自己,相反他甚至以此自豪。欺骗姑娘将第一次献给他,并把那一段反反复复津津有味地讲了一遍又一遍。柏木的人生哲学和沟口相比,自然是圆滑而世故,但是更适合这个世界了。
其余还有一些零散琐碎的事,都是贫困沟口心头的波涛。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回到金阁寺。金阁寺很美。金阁寺的美不可思议。金阁寺的美不适于存在这个纷乱的世界。在战火之后金阁寺仍然耸立,这不符合事实啊。于是沟口终于决心,要毁掉金阁寺的超乎寻常的美,与他同归于尽
说实话我对金阁寺的美以及这种美对沟口的感触不是很懂。但是隐隐约约觉得,像沟口这样的存在是需要其他人用自己的光亮温暖他的,但是事实上别人又无法对他施加影响。
正如什么是美,这也是一个千古难题。

  《金阁寺》读后感(三):虚无的虚无

其实我觉得金阁寺并没有非常虚无主义。虽然或许他认为美这种东西是虚无的,是没有办法存在于丑陋之境的。金阁之美和女性之美是两种不同的追求,前者是一种神在,而后者在三岛看来,是自我欲望的实现。联系到三岛对于女人性欲的言不由衷,他对于性欲做出这种消极的表示也是合理的。金阁是横亘在他和现实世界(健全人)性欲之间的美好的期冀,同时也是一种障碍;他的追求是金阁,但同时他又想要以残疾之躯获得性欲的实现。鹤川和柏木是他这两个追求的现实体现:鹤川是他所认为的光明与美的化身(金阁),而柏木则在残疾荫蔽下追求邪恶并将其正当化(性欲),这个时候柏木是南泉,而“我”是赵州。但是柏木预言并不存在固定的角色,很有可能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南泉。猫是美丽,猫是诱惑,向里向外,逢者便杀。金阁是美,也是威胁,是对包括“我”在内的一切丑恶的反照。然而,“我”最终明白,看上去坚固的金阁却反而是可以被摧毁的,因为它的完美与纯洁蕴含着被玷污的性质,而看上去须臾而逝的人类却因为可以杀害与被杀害,在这为恶的连续性中获得了永生。最终促成“我”决定焚烧金阁的是两件事,老师的堕落与鹤川的死。“我”目睹老师嫖娼行为以及他那气急败坏毫不庄严的反应,金阁的形象在这时与其说出现了崩塌,不如说“我”对金阁的信仰出现了动摇,与此同时金阁反而显得更加完美无瑕与世界格格不入了。并且,通过与柏木的对话,“我”发现同鹤川的友情以及鹤川的形象也并不是所想的那样,鹤川仅仅是为了恋爱这种无聊的问题而自杀,并且竟然还同柏木交往甚密。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金光灿烂的阴影背后的丑恶,最后“我”去青楼时妓女提起的那些寺里德高望重的人年轻时都是她们的常客也就不痛不痒习以为常了吧。柏木的引诱,鹤川的死亡,老师的真面目,母亲的世俗期冀,“我”自身的欲望,在战败的末世背景下一同蒸腾,崇高的事物最终崩塌了,想象中高不可攀无法触及的完美的金阁寺逐渐下坠,直到和现实中的金阁寺合二为一,随后便是一场大火。在这样的盛大的场景中,“我”最后挣扎着想要殉道的愿望也被究竟顶一扇紧闭着的门阻挡:殉道是不可行的,因为崇高的东西是无法存在的。“我”想,我要活下去,因为人类这样丑陋的生灵是无法获得美的崇高与虚无的,只能永远在日渐崩坏的世界中自欺欺人蝇营狗苟地活下去。这正是南泉斩猫与赵州顶履的真相,柏木说的是对的,没有什么角色是永恒的,残忍的也可以是慈悲的,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美好的事物应该死亡,而所谓的宽容,却不是与美和解,而是如同赵州将鞋顶在头上一样,向这个肮脏而丑陋的世界妥协吧。如是,金阁寺的确讲的是信仰的崩塌,更进一步地,还讲了信仰的存在与本不该存在。
金阁寺的核心是一段话: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能获得解脱,不拘于物而洒脱自在。这种grunge的精神,的确是一种比照西方的虚无主义吧。然而信仰上的虚无是对现世的接受,在对生的信念的拥抱中解读出某种战后重建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未必不可。纵使金阁毁坏,人类还是抱有希望的。正如投奔怒海片尾,芥川汐见在堤坝上燃烧着的狂舞,旧的秩序与所有的残暴随着血肉一起灰飞烟灭;而此时,新的希望驾着一叶扁舟,已经在低压夜色的庇护下投奔那苍茫的怒海,投向未知,也投向未来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并不存在一个对立的选择,尽管有许多的不和谐存在着,却并不是非一不可。南泉与赵州并指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彼时彼分,“我”可能是南泉,也可能是赵州,也可能既是南泉也是赵州。因为正如美丽的外表之下是肮脏的肺腑,丑与美共享着某种连贯性,纵使南泉和赵州在一万个刹那中分开,但在世人看来还是重叠而为一的。因此,无论是虚无还是非是,都是可行的。因为如果连虚无都只是一场虚无的话,那么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吧:不是必然存在,却可以存在。

  《金阁寺》读后感(四):金阁寺(每周读书 七十二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 有人问:
> 为什么精神病人都是艺术家?
我想并非精神病人是艺术家,只是二者有共通之处罢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在对外广播全频段的信息,普通人为了防止信息过载,忽略了大部分小众的频段,只保留了主流的信息,这被称为“正常”。而精神病人与艺术家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能接收小众频段的信息。只是艺术家除了小众频段之外还能处理主流频段,而精神病人只接受到小众频段罢了。
在《金阁寺》这部小说里,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他们发出的小众频段的信息被作者以主流的信号转译出来,这大约便是小说家的本事吧。这部作品是根据 1950 年纵火焚烧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说是改编,但其实除了放火这点,其他部分都是虚构多于现实。
主角沟口从小由于结巴的关系,有着极自卑的内心。“世人总以为要借助镜子才能看到自己,残疾人却被迫在鼻尖挂着一块镜子,时时看到丑陋的自己”。沟口的这种自卑又与他自小从父亲口中听到的美丽的金阁寺相生相伴,这种想象中的金阁的极美,是脱离了现实,只依存于沟口心中的美。
沟口的父亲病重之际,带着沟口到金阁寺托孤,不久后终于病逝。沟口第一次看到现实中的金阁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在这里他遇到了少年鹤川,这个纯洁的透明的结构体,总是能把自己的意思误解成光明的意思。鹤川就是沟口的正片,是沟口与这个世界的光明的唯一联系。
《金阁寺》里描绘的世界是极丑恶的,但却又如此真实。沟口憎恨母亲,因他曾在暑假的某个晚上撞到母亲与另一个亲戚的苟且之事。沟口也不喜欢父亲,这个懦弱的寒碜的和尚在那天晚上用大手掌捂住了沟口的眼睛,也不知到底是出于慈祥,还是怯懦。而金阁寺的住持又分明是个嗜财好色的丑陋的和尚,再到后来遇上的大学同学柏木,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
柏木是个有 X 型腿的残疾人。他失去童贞的故事丑恶得令人震撼。由于丑陋的 X 腿的残疾,柏木有着与沟口类似的心情。如果说鹤川是以极纯洁来应对世界,那么柏木就是以极丑恶来否定世界。沟口在与鹤川、柏木交往的过程中,大概还不知道应当如何应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在遇到柏木之后,他也试图接近女子,但是每次在即将与女子发生关系的时候,金阁的幻影出现了。金阁拒绝了女子,也就是沟口拒绝了女子,他无能了。金阁的美是沟口的向往的极美,同时金阁的美也是沟口的极恨,整部小说充斥着丑恶与美的强烈冲突,这种冲突左右着沟口的人生。
在鹤川死后,沟口心中的光明的世界开始崩塌,天平终于倾向丑恶黑暗的一边。最后沟口把金阁寺烧了。
就如前文所述,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在对外做全频段广播,小说亦如是。尽管作者已经把大部分的信息用主流的频段书写出来,但是还是有很多小众的信息需要读者自己调整频道去收听。只有当你的接收频段与作品和谐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作品的共鸣。
有些作品被评为“普通”大约也是这个原因:它的所有的信息都被主流频段包括了,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也就是所谓的“肤浅”。
我想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把自己与角色融为一起,分不开了。现实中的三岛是个潇洒的公子,但却因为自己的孱弱的身体而感到自卑。在环游欧洲结束之后他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对于美的感受大约与他在希腊的旅行不无关系。
世人总喜欢自以为是地刻意否定外在的美,以为这种虚伪的评价可以换取多一分高尚,实在太廉价。三岛在这部作品中,用流畅的文笔把景物的、人物的外在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优雅成为了这部小说的信息通道,而通过这种通道流泻出来的,却是令读者皱眉的沉重的哲思。
鹤川的透明与脆弱的心底隐藏了深沉的苦痛,柏木的孤僻与阴暗的表面暗含了否定世界的丑恶。沟口作为故事的主角,则多变而心酸。他在火烧金阁寺的那个夜晚,终于明白改变自己认识的世界并不需要毁灭,只需要改变自己的认识,而改变认识其实并不依靠这种无效的行动,但他终于还是烧了。
与现实的纵火事件不同,作者并没有让沟口在纵火后用匕首剖腹,相反地,沟口在冲上金阁寺顶的时候因为敲不开门,终于冲出烈火,躺倒在星空之中。坐在黑暗的夜里的沟口,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望着远处熊熊的火焰,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 我要活下去!
知道三岛还是因为川端康成。三岛是兵变失败后切腹自杀的,自杀后只有亦师亦友的川端康成被获准进入,随后不久川端康成也自杀了。由于对三岛本人了解甚少,我并不清楚他一定要切腹的真实原因,但是通过《金阁寺》所描绘的世界,我们能够知道故事里的人物所接收的信息太多,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世界。世界在人物的认识里,人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有什么原因一定要离开这个世界,我想大约是这个我所认识的世界太丑陋,而我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根本无法改变我的认识,这时候离开就是一种解脱。
就如小说里多次提及的《临济录》里的句子:
>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 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
> 逢家眷杀家眷,
> 始得解脱。
15.04.18/下午
于沙园 Costa Coffee

  《金阁寺》读后感(五):毁灭美和滋生恶的冲动

《金阁寺》写着一个少年心境的变化,有些阴郁,有些混乱,我不是很看得懂。但里面“为什么要毁灭美”这个想法很是吸引我。
美不是人人都渴望拥有的吗?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是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和谐呢?像“南泉斩 猫”一样!是不是为了得到另一种美而毁掉这一种美?是不是为了得到更大的美更多的美而舍弃较小的较少的呢?还是心里就是想毁掉它达到某种平衡、平静!真是耐人寻味。。。与之相对的,要不要滋生恶,你会不会觉得一对默契配合的违法犯罪男女特别浪漫?会不会觉得两个人要是共同拥有一段晦暗的、血腥的、惊悚的、荒淫的记忆很是刺激呢?也许心中有一个邪恶的想法会让你与众不同呢!
你是不是也觉得:毁灭美和滋生恶的冲动是不是你我的天性呢?!

  《金阁寺》读后感(六):《金阁寺》摘抄 其实看得不是很明白

1、只要没有见证人,或许耻辱便会从人世间根绝。他人都是见证人。尽管如此,只要没有他人,也就不会产生耻辱。
2、所谓事件,在某一点将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3、在我未知的地方也就存在着美,这种思考不由得使我感到不满和焦躁。因为如果没的确存在于那里,那么我这一存在就是被美疏远了。
5、美就是这样一种手可以触摸、眼可以清晰地映现的物体。
6、美为了保护自身,可能会诓骗人的眼睛。
7、看来梦想孕育的东西,一旦经过显示的休整,反而要来刺激梦想。因为遗容是从活着的脸所具有的存在表面无限的陷落,只留下面对着我们的脸面轮廓之类,一深陷下去就提不上来了。再没有什么比遗容更能如实的告诉我,所谓物质,它的存在距我们是多么遥远,它的存在方式是我们不可企及的精神就这样通过死变成物质。
8、假如世界变化,我就不存在;假如我变化,世界也就不存在......因为实事求是的我不会被人爱的这种思考,与世界是不能共存的。于是残疾人最后落入的陷阱,不是消除队里状态,而是以全面承认队里状态的形式而出现。这样,残疾就是不治之症了。
9、没有不安,也没有爱。世界永久地处在停止状态,同时也达到了目标。
10、噩梦并不是我们的苦恼,只不过是他人肉体的一种强烈的痛苦罢了。然而,他人的痛苦,我们是感受不到的。
11、以位置的伪装来打破蒙骗着我们的现实,为清扫世界使之不再蕴含丝毫的未知,这是一出危险的丑剧。
12、如果在我们的眼睛所看不见的地方,造化赋予我们所有生都是无目的的,并以此作为前提,那么它同其他通常的生,就愈发四同等价值的生了。
13、任何阴郁的认识里,也会隐藏着足以使认识者陶醉的东西。
14、在人生中,化作永恒的瞬间可以使我们陶醉,然而犹如这时的金阁那样,比起化作瞬间的永恒的姿态来,它是微不足道的。
15、禅以无相为体,知道自己的心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性。不过,能够如实的看到无相的能力,可怕必须是对形态的魅力极度敏锐的。不能以无私的敏锐性来看形和相的人,又怎能那样清楚地看到无形和无相呢?又怎能清楚的知道无形和无相呢?
16、假如杀人是为了消灭被杀对象的一次性的话,那么杀人就是永远的误算........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反而露出毁灭的可能性。像人类那样有能力致死的东西是不会根绝的,而像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是可以消灭的。
17、一定的小空间,起初被物体占据着,后来则变为被凝结了的时间所占据。它就是一种精灵的化身。
18、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世界分毫。只有认识,才能使世界
保持不变,在原来的状态下变形。......各自的认识,所谓各自的认识这种东西是没有的。所谓认识,是人类的海洋,也是人类的原野。它就是人类一般存在的状态。......美的东西、你所喜欢的美的东西,是在人类精神中委托于认识的残余部分、残余部分的幻影。
19、“人们所看到的我,同我所思考中的我,究竟哪一个能持久呢?”“不论哪个都会立即中断的。及时你认定强要让它持续下去,它又会在不知不觉间中断的。”
20、美绝不是在西部终了、在细部完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下一个美的预兆。细部的美,其本身就充满着不安。它梦想着完整却不知完结,被唆使着去追寻下一个美、未知的美。而且,预兆联系着预兆,一个一个不存在于这里的美的预兆,可谓形成了金阁的主题。这种预兆,原来就是虚无的兆头。虚无原来就是这个美的结构。
21、过去,不仅仅把我们拉回到过去的境域。过去种种的回忆中,也有着为数甚少但却有强韧的钢发条,现在的我们一接触它,发条就会立即伸长,把我们弹回到未来。

  《金阁寺》读后感(七):花数樱花人惟武士——三岛由纪夫与毁灭之美

总有一些书读完会让人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三岛由纪夫的文字就是如此。谈书之前先谈人,上个世纪60年代佐藤执政时期,在东瀛皇城之上,一个头缠写有“七生报国”的白布,身着拿破仑时代遗物的戎装的武士,发表了一通军国主义的演讲,大喊“天皇万岁”后而切腹自杀。场面之凄惨,之血淋淋犹仍在眼前。

此君就是一度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战后文学作家,三岛由纪夫。日本近代文学,尤其是战后文学是一个独特的分支,因其时代和国情的特殊性,这一时代的作家的文学作品多充满悲观的意味,却恰恰在这种绝望又清高的文字中显露出无与伦比的美。三岛由纪夫文字的美,就美在这种癫狂之中,美的如痴如醉,美的歇斯底里,美的酣畅淋漓。

《金阁寺》集中体现了三岛由纪夫所钟爱的“毁灭之美”,这种美是短暂的,是破碎的,是孕育在燃烧与毁灭中的绚烂烟火。我之前读过《菊与刀》,对日本的民族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是一种执拗的,奉行绝对原则的民族性。日本人钟爱樱花,我借用林少华先生的一句话“樱花美则美矣,但在日本人眼中,她之所以美,就美在开了三天五日便一股脑儿落去,痛痛快快来个自我毁灭,以致有‘花数樱花人惟武士’之说”。这种毁灭之美,就是贯穿于《金阁寺》整书的核心,也是三岛由纪夫所想描绘和表达的。

主人公“我”从第一次见到金阁寺起,灵魂就已经和这座建筑深深地联系来了一起,他对金阁寺的美的认识是一直在变化的,从最初的好奇,到痴迷,再到迷惑,怀疑,顿悟,直到最后的毁灭。然而说到底金阁只是一个象征,是少年内心的投影,真正让少年着迷的,其实是生存与毁灭之间的关系。因为身体的缺陷,让少年早早就开始思考生存与生活的意义

“从少年时代开始,我唯一的矜持就是不被人理解。”

生存与毁灭是对立面还是共存体?善良与邪恶是敌人还是朋友?黑与白是否一定不能共存?这些复杂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让少年无法理解,但他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美,这种美,通过金阁投射出来,让少年不解,更让少年着迷。

他所交往过的两个朋友,鹤川和柏木,也恰似两个极端,一个是澄澈的光明,一个是彻底的黑暗。鹤川给了少年善的光明,如一面镜子将光芒投射给他。柏川却在少年心中埋下了恶的种子,并任之生根发芽,让少年在卑劣中体会快感。最后到底谁胜了谁?或许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光明与黑暗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但有一点,是柏川让少年体会到了一种另类的美。那是残忍的美,因作恶而体会的快感;那是丑陋的美,因身体的缺陷和晦涩的性爱而生发的耻辱之感;那是短暂的美,由吹奏者和音乐缔造的,将一定时间变成纯粹的持续,义无反顾,绝不重复。虽如蜉蝣一般短命,却是生命本身完美的抽象,是创造。

还有一则南泉斩猫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那是道与美的冲突。最终的结局是猫被斩死了,形体上的美被毁灭了,然后形态上的美是不是由因此而产生了呢?这则典故同样对少年对美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纠结,交织,与冲突,让少年毫无征兆地变得残忍。

"我们突然变得残忍,是在这春天里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上呆呆观看树丛间晃动的阳光。"

“烧掉金阁!”少年这样想到,于是金阁之上燃起大火,化作灰烬。

金阁与人的存在便是如此愈发成为泾渭分明的对比:人之形象容易毁灭,却浮现出永生的幻影;金阁之美固定不变,却渗透出毁灭的可能。人虽脆弱而无法根绝,金阁虽顽强而可使之毁于一旦。

毁灭之美就在这种冲突之中诞生了,这种美是纯粹的,也是残忍的。

可是当生存与死亡面临冲突时,又该如何抉择呢?

“要活下去,我想,就像干完一件事正在小憩的人常想的那样。”

在书的结尾,三岛给我们这样的答案,他选择了生存,也是本书在毁灭之美的背后,传递给我们的生的肯定。

然而三岛之死,却又是彻彻底底的毁灭,有人说这是倒行逆施的畸形表现,是时代的悲哀。三岛之死一度被日本视为禁忌,我国更不必说,我就姑且浅薄地认为三岛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表现他所理解的最高形式的美吧。至少三岛的文字,的的确确给了我美的感受,而且是那种可望不可即的美,只能欣赏,再难复制。无关民族和国家,日本传统美学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这种东西就当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是吗?

我脑中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三岛由纪夫如一个武士,他精致的文字恰似朵朵樱花点缀于树上。一杯清酒,一阵秋风,武士挥刀斩樱,落英缤纷。

美。

17.3.24夜

  《金阁寺》读后感(八):读《金阁寺》

读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毋宁说是沸腾思考的过程。那些偶遇的文字像河里冒尖的石头,撞击着我倾泻的思绪,将我导入一个从未踏足的领地。
不过最近很抗拒读小说。害怕读。这种感觉大概源于上一次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原本以为自己已全部忘记,大概会像读一本新书。最终却发现,设想的“重拾”变成了猴子第一次见到镜中自己时的惊悚。原来米兰昆德拉的一字一句早已像尼古丁融入了我的血液,木偶般地操纵着我的左思右行。有人说,一个人是他过去经历的一切。放在我身上,可能,我是我读过的一切吧。
小说之于我是一种眩晕的力量,让我无限抽离自身的情景,让我着迷,让我思考,更让我不清不楚、不三不四。个中人物像幽灵一样将我捕获,带入虚拟世界里那拥有有限解的人生和命运之中。对于一个喜欢自我审视的人,将他人的人生铺陈在我的面前,简直是一剂无法抗拒的毒药。那边或忧郁或深情或纨绔或懦弱的他,竟是这边或深沉或火热或自我或纠结的我。所以,我是谁?托马斯?斯内普?阿里萨?Dexter?阿辽沙?还是今天的沟口?
与《金阁寺》相遇在一个姑娘的床头,与她接近的念想构成了阅读这本小说的充分的理由。不曾想,竟是最近一场自我见性的不期而至的注脚。
沟口是一个结巴。结巴是他天生的缺陷,让他被同学嘲笑奚落,阻碍他与世界的沟通。终于,对自己缺陷的执念刺穿肉体,侵入了他的灵魂,扭曲他的性格。被人侮辱竟成为他痛快的源泉。尤其是单纯善良的鹤川的去世,更断了他和光明世界连接的最后可能。
柏木有一双内翻足。命运赋予他的这一丑陋特征,不仅没有让他变得可怜,反而使他成为可畏的欲望的主人。内翻足定义了他,是构建他自我绝对世界的所有材料,是他博取女人同情的工具,是他的魅力所在,是性虐恋者手中挥起的皮鞭。柏木的出现,犹如磁铁的另一级,将沟口不休止地扯向颓废和黑暗。
然而金阁的美,却横亘在沟口和沟口的欲望之间,限制着沟口的幸福和快乐,也拒绝着沟口的堕落。心有魔鬼的人必定会打烂束缚自己的枷锁。金阁终于被他付之一炬,原本打算与金阁同归于寂的沟口,却在最后一刻逃之夭夭,心中告诉自己,“我要活下去”。
而我,有一串失败的爱情。曾经坚信爱情无论成败,都让一个人反省自身,让一个人变得成熟,变得懂得珍惜,变得不那么计较得失。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是,谁说爱情留给一个人都是正面的遗产呢?
表面上,我在做一个走到哪里都自带阳光的人,说一句“感谢你在我生命中扮演过的角色”,然后利落转身。这个面具伪装下的,是默默地躲在角落舔舐伤口,“又被爱伤了一次”。之后费尽心思试图发现她们的共性,“我真心喜欢的过的女生,都喜欢唱歌,都喜欢写东西,都有能让我心融化的可爱外表,都有活泼开朗的内在。但都不会做事。都在试图和我建立关系的时候,突然投入别人的怀抱。都让我伤心欲绝,失望透顶。”呵,这大概就是我的人生和命运吧,这大概就是上帝为我写的剧本吧。一个注定孤独到底的人,注定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所以,幸福本不是我的人生目标啊!苦难才是嘛!
现在的我,在关系的初期,会宣言自己的“不愿束缚性” —— “我最喜欢你的独立,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身边,在我不需要的时候会自己玩”;会宣言自己的“无条件宽容性” —— “我能接受爱情里的任何事情。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我都能理解”;会宣言自己的“不会受伤性” —— “我有一颗大心脏。我有稳定的情绪。我会痛,但是我会很快自愈”。但是,“不愿束缚”不就是“不负责任”吗?“无条件宽容”不是在邀请别人伤害自己吗?“不会受伤”不是在证明我没有用心去爱吗?爱情的失败,难道不是我应得的吗?
过去的感情造就了我敏感的内心,更让我拥有了强烈的挫败感。容易沮丧,容易失望,容易怨怼,容易悲观,容易放弃。不愿付出,不会照顾,不去承诺,不做设想。不由自主地降低对爱情成功的期望。故意说一些并非本意而旨在自我保护的俏皮话。甚至像沟口那样,有意做一些坏事情来试探对方可能存在的对我的负面观点,而到头来恰恰是这些事情酝酿了误解。以自我为中心,推卸感情中的责任,“都是她们对不起我”。陶醉于所谓的自我牺牲和孤芳自赏之中。居然成为了一个可怜可恨的悲情角色!
于是,那一段段恋情,除了化身成我的一个个账号密码,更一次次佐证我与幸福无缘的假设。这样的执念,让我在行动上畏首畏尾,让我在心里把任何蛛丝马迹放大,让我生产着下一次苦情。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吧。多么庆幸自己在点燃“金阁”的瞬间猛然醒悟,不必像沟口一样,事后卑鄙的说“我要活下去”。
现在有点怀念最初的那个自己。怀念女生不愿和我在一起是因为我火热的情感和让人窒息的浪漫 —— 那起码证明我有爱的能力。人生在两个极端大开大合。也许最初横冲直撞的自己和现在矫枉过正的自己,两个人都是错的吧。
因为对她,我最想说的不是,“要定你”。不是,“谢谢你”。而是,“我爱你”。
Rob说,"有史以来第一次,我大概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了”。也许幡然悔悟的Rob才与我更接近吧。也许我要重新读一遍《失恋排行榜(High Fidelity)》。
By ofDexter

  《金阁寺》读后感(九):《金阁寺》——我与我只差一个金阁寺

摘抄:
1.现实不等我的参与,早已赋予我了。
2.需要行动时,我总惦记着语言。我顾忌它,忘却了行动,我觉得行动这个玩意,似乎总伴随着光怪陆离的语言。
3.我认为自己的脸是被拒绝的,可是有为子的脸却是拒绝世界的脸。
4.所谓美,难道究竟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
5.美为了保护自身,可能会诓骗人的眼睛。
6.看来梦想孕育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反而要来刺激梦想。
7.在我未知的地方已存在着美。这种思考不由得使我感到不满和焦躁,因为如果美的确存在于那里,那么我这一存在就是被美疏远了的。
8.因此,看到夏天的小花像是被晨露濡湿散发出朦胧的光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像是金阁寺一般的美。
9.有气无力的感怀。
10.为什么露出的肠子这样凄惨?为什么看见人的内侧就毛骨悚然,非捂住眼睛不可?为什么流血会给人一种冲击?为什么人的内脏这样丑陋•••难道这与柔嫩滋润的肌肤的美,完全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吗?
11.我用这残酷的语言来迎接母亲,沾沾自喜。
12.薄暮十分,寺庙中呈现一片海底的颜色。石头依然已一种激烈格斗的姿态在沉落。
13.我憎恨母亲无法想象的野心,但它却把我俘虏了。
14.自古以来我就落座在这里,未来也许仍然永远屹立在这里
15.《南泉斩猫》《赵州头戴草鞋》P55
16.他将沾满泥泞的被人蔑视的草鞋顶在头上,以这种无限的宽容实践了菩萨之道。
17.这瘦骨嶙峋的丑陋的肩膀又恢复了自豪。
18.残疾人和美貌的女人都是疲于被人观看,烦于被人观看的存在。
19.P80-87 柏木
20.机关枪子弹,把我的思维冲击地支离破碎,却不由得愈看愈过,有一种宣泄而出的冲动。
21.P88
22.他裹着黑色制服的脊背,在我们的眼下激烈地起伏。看上去他匍匐在地上的姿势不像是个人,一瞬间倒像是一个无意义的黑色大污点,像是雨后路面的一汪混浊的积水。P92
23.P94尾巴
24.他的存在本身,犹如形状怪异的球,到处碰撞,企图冲破现实的墙。
25.召唤你,到未知的世界去。
   所谓未知的人生,委实令人难以忍受。
26.我只有一青年人的感觉,我觉得它的哲学越是充满诈术,似乎就越能证明他对人生的城市。
27.P99.101
28.花期一过,在这片土地上,花只不过是像已故的美人名字一样被人叫唤罢了。
       承载的实体消失,不管选择遗忘或是铭记我们所有的情感最终只会化为一声轻叹。
29.正是因为眼睛过于湿润,唯有她的眼睛才给人留下一种活生生的赤裸裸的印象。
30.用一只手去触摸永远,另一只手去触摸人生,这是不可能的。
31.我一旦开始了孤独的生活。就很容易习惯,几乎和谁都是噤若寒蝉。我重新懂得了:对我来说,这种生活最不需要就能达到的。我也失去了对生的焦灼。逝去的每天都是非常愉快的。
32.但愿我心中的黑暗相等于被无数灯光包围着的夜间的黑暗。
33.我们并非突然遇到命运这玩意。
34.P135
35.我无意仰仗社会支持我的思想,也无意将社会上容易被人理解的框框套在自己的思想上。正如我一再说过的那样,不被人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
36.我们所以突然变得残暴,那是在这样一瞬间。即一个明媚春天的下午,在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茫然得眺望着从树叶缝隙筛落下来的阳光戏耍的一瞬间
37.像人类那样有能力致死的东西是不会根绝的,而像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却是可以消灭的。
38.任何事情从结尾的角度来看,都是可以宽恕的。
39.他的前方有火和破坏,他的背后有被遗弃了的秩序。
40.别人无所畏惧地侵犯我的存在,她的体温连同廉价的香水,恍如浸在水中,水位一点点地上涨,直到把我淹没了。
41.我知道,我的精神无论多么觉醒,我的胃和肠这些感觉迟钝的内脏器官随意梦见的还是温乎乎的日常性生活
42.P214
43.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能获得解脱,不拘于物而洒脱自在。
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遍读这本书。
晦涩是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我总觉得作者在字里行间深埋着一些东西。我总是不断从一个字眼开始,到一句话,到一个段落,最终却又回到一个字眼中开始细细咀嚼那些超脱了字词本身释义的含义。
作者的笔调其实很平静,但却悠扬回响。通篇故事情节相当简单,甚至乏善可陈。从一开始沟口对金阁寺美的向往,确实有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是的,我也想知道金阁寺,到底有多美,美的有什么不一般,不一样,会这么特别,这么特别的令人遐想。
我持续的读下去,我也期待金阁寺向我展现她那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我也不想被存在了的美所抛弃。
“我一定要烧毁金阁寺”。
这是我所等来的残暴,沟口一瞬间的并为之癫狂的念。
直到此时,我读到这个章结尾。金阁寺与我,只是一个三层楼,究竟顶,有只仿佛被时间永恒定住飞翔的鸟。在夜里,是不同的。她的依偎着一汪湖畔。除此之外,我不能描绘出更多。
没能理解金阁寺的美,相比较与没能读懂沟口,我不知道哪一个令我更遗憾。
我总在寻找金阁的美,探究沟口的思绪。突然,我发觉,比起沟口的口吃不令人注意,沟口是否想做一个僧侣?是否愿意承受与父母的野望?这一切生是不是本意?
沟口,被父亲送去金阁,被母亲灌输欲望,被鹤川,柏木影响。内心世界丰富无比,却只有矛盾的行为,反行的躯体。
金阁,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一个枷锁,一道墙,一个我难以摹状的物体。似是而非,让人感觉具体存在,而用眼睛看到的仿佛只是一像寻不到主体的倒影。
是了,金阁存于我的想象中了。
我很兴奋,这次不是我最后读一遍这本书。
                                                —— By Y。
2015.10.16 21:29
    

  《金阁寺》读后感(十):金阁寺的美是世界的色身

里面提到公案南泉斩猫。(这个公案让我想了好几天,后来又有了和当时不同的感悟)讲小和尚们为了一只很美的猫而争执,大家都想拥有它,南泉和尚斩杀了猫,赵州和尚知道了后把草鞋顶在头上。书中说,美是一次性的,稍纵即逝,不属于任何人又可以属于任何人,而不会改变什么。这种基于对美的毁灭的特质,在宫崎骏的动画片也有体现,美与恶的双生。虽然还没看完,里面充满了悲伤的无法净化,那种意识自身有独特性和使命感的特殊性,在丰饶之海中也有体现,这也是作者三岛自身敏感的一根刺吧。
看完《金阁寺》这真是本奇怪的书。当我觉得这是一朵黑暗之花弥漫吞噬一切时,却发现也许那是美和恶的对比让人痛苦,主角只能打破这种对立,他要毁灭美,这样恶的姿态就不那么刺痛,就可以舒坦的存在了,可是每每我觉得我理解他的意思时候,总是反转到另一边,难道是说斩灭or忍受?后来我想到,南泉和尚斩的是美(色欲、欲望),可是欲望怎么可能斩尽,色不异空啊,所以赵州和尚才会嘲讽——“你们认为好的不行不行的东西,我觉得是草鞋,而且你们把草鞋顶在头顶般。”禅海和尚的朴素平凡令人难忘,直面不加粉饰的坦然。书中依旧在关键情节出现狗,对出海的船只的喜悦也出现,这似乎是三岛的标识。
之后与戴老师讨论。(讨论内容不短,等我整理后写《金阁寺》读后感时候分享大家)因为我不是基于日本的风俗、社会、历史背景,是用美的直觉来感受金阁寺,戴老师说这样会吊诡的失焦。最后我的一个观点得到老师认可——金阁寺代表的美是世界的肉身,是一种停止于表面的非探索的终止,是浮华而不是救赎。
我能说唐月梅的翻译让我错愕吗。。尤其那句当当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