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的艺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4: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10篇

  《小说艺术》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页数:2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一):讲故事不是小说家责任

  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第一章名字叫“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米兰·昆德拉对四个世纪以来欧洲的小说史进行了概览式回顾,他认为塞万提斯是现代欧洲的奠基人之一,与笛卡尔共同开启了现代欧洲的序幕。然尔,“塞万提斯的遗产”究竟指的是什么,昆德拉却没有在文中明确地点出来。

  米兰·昆德拉在第一章结尾如是写道——

可是,假如未来在我眼中不再代表一种价值,那么我还应当信赖谁:上帝祖国人民个人? 我的回答可笑真诚:我什么也不信赖,只信赖塞万提斯那份受到诋毁的遗产。

  昆德拉继续写道——

  塞万提斯认为世界暧昧的,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惟一的、绝对真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真理(这些真理体现在一些被称为小说人物想象的自我身上)。所以人所拥有的、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智慧。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极大力量

  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就这样掉进了胡塞尔弟子海德格尔用一个漂亮的、几乎神奇的叫法所称的“对存在遗忘”那样一种状态中。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二):琐碎笔记

  笔记:

  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才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小说的暧昧性与相对性。

  小说的基本问题:通过什么把握自我/人的存在是什么。行动-悖论心理-悖论;外在力量-卡夫卡;非理想;存在于行动的中止中-项狄传等等。所以卡夫卡伟大,发现了一种人类存在的范畴,在福拜楼那里,这种范畴是愚蠢,愚蠢是一种存在,而不是经过教育可以改正的缺点

  复调,从音乐理解小说。

  讲故事;描述故事;思考故事?

  所以这学期开始学习音乐;不要随心读书,而要先阅读重要的几部,虚构关系课程中的小说选择有用意。

  从“通过什么把握自我/人的存在是什么”把握和理解分类小说,那么从“关系-relationship”怎么理解小说呢?

  福拜楼

  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

  乔伊斯

  普鲁斯特

  卡夫卡

  maybe福克纳

  博尔赫斯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三):暧昧的“小说”

  米兰·昆德拉太出名了,出名到我一直回避他的书不读(这是不对的!),小时候只读过《不朽》,现在全然没有任何印象了。最近开始想读他的小说是因为读了克劳德·卡利耶尔 的《乌托邦的年代:1968-1969》,其中谈及布拉格之春的时候,提到昆德拉的小说,于是产生好奇。但在读他的小说前,先读了这本关于小说的访谈/文集/演讲集。

  昆德拉认为:

小说不同于其他文艺类型或者历史的最大特点是,小说应该讲只有小说才能讲的东西。若不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那么这部小说就是不道德的。小说是暧昧的,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道德价值观,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小说的基础不是道德态度,而应该是对道德,对可能性的一种探寻。这种暧昧和探寻,因此与一种极权的,只有一个惟一真理的世界是互相排斥的。小说应该探寻不同的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否则小说就会死亡。而在一个极权的排斥其他可能性的世界中,即使依然有小说,但那已经是“历史终结后的小说”。这种小说只是在重复前人的话,并已经停止了新的发现。同时小说也是复杂的,它比历史著作复杂,比人的生活复杂,它无时无刻不在向读者叙说着,“事情远比你想像的复杂。”并且在昆德拉的美学观里,小说中的人物不再叙述自己身世背景,不再过多注重内心描写,而是注重于现实当下的人物的困境,用动作刻画人物。而且,思想不能进入小说,这样会破坏小说的美,换句话说,小说不能教条。最后,昆德拉的美学是憎恶“媚俗”的,所谓“媚俗”,即讨好大众,“用美丽动人语言表达固有观念的愚蠢。它惹得我们为自身,为我们平庸感受与思想一掬热泪。”

  可以看出昆德拉实在傲慢优越感出身自捷克的他憎恶极权,看过太多历史的变迁后也厌恶左派,而同时又嘲笑右派,讥讽大众娱乐大众传媒,可谓精英主义愤世嫉俗了。不过他的这本书里对小说的一些说法,虽然非常有偏见,但依然可以一读。说小说不能停止发现新的东西,让我想到柄谷行人的“风景的发现”,但当然在Origins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中,柄谷是以批判政治角度谈的,而昆德拉这里是以一种美学形式来谈。还有谈到“媚俗”,想到王小波说的“肉麻”是一个意思了。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四):艺术家和他的文艺理论

  作者开篇就在说他不擅长理论,一切思考都是基于他是一位实践者进行的.

  但是这一切思考,不就是理论嘛...只是没进行系统地整理而已...是1979到1985年间作者的一些文章/演讲.

  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小说的作用是表达新的/之前未被观察到的东西.可以是形式上的创新,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容的创新,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世界.

  作者对"欧洲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对整个欧洲的文学史了如指掌.对塞万提斯/卡夫卡等人推崇备至.

  最后甚至提到了大众媒体和媚俗...老先生真是宝刀不老哇.著名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发表于1986年,说明先生也在那个时候作为小说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关于卡夫卡的世界的描写,作者先举了个例子,随后很详细地把"卡夫卡式"的故事的特征描写出来:无法理解的迷宫/伪神学/有惩罚一定有过错/滑稽而引人发笑.这样的荒谬特征一进行描写,大致的轮廓跃然纸上,很生动.随后指出,小说是要描写"后面的某个地方",发现潜藏于这个世界的细节迹象,并不是"创造",而是"发现".

  但那"六十七个词"这一章节被我略过没看...因为不认识那些词,也不知道它们用在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