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5: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10篇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人物》是一本由(美) 格尔克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一):一段精神瑜伽

  说一句个人看法,在咱们国家,还没见谁,理直气壮站出来,公然宣称,自己有把握有信心,可以教那些写小说的人,学写小说。

  要猜原因,估计教写小说的作家学习写小说,很可能是一种“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小有名气小有道行的玩家,会首先发问这位老师,你算老几?敢来班门弄斧? 而功成名就的大腕,也会俯视这位教师,发问一下,有没有搞错,到底是你来教我,还是我去教你?

  至于想学写小说的文学爱好者,当然会不停热心询问求证这位老师:照你的方子抓药,能治病么?你会不会是,也要不了命也治不好病的庸医。

  于是,咱们的文坛,就鲜见这样一个教师,也没见过这样一本非常专业的书。

  而有意思的是,美国有位叫杰夫.格尔克的洋人,就是这样一名小说写作教师,就写了《情节与人物》这样一本书,正儿八经,要给作家们上上课。认认真真,要教作家写小说。还说,《情节与人物》是一本作家案头指导书。

  聊到这儿咱得先申明一下,本人,既非小说家,也不属于影视编剧,所以对有人来充当这个小说写作教师,没有丝毫抵制情绪。也压根不会瞧不起老外

  反而纯属无聊好奇的窥视心态,就好像买不起演出票进不了大剧院,只好偷偷摸摸扒开那华贵金丝绒幕布一个缝,瞧瞧神秘舞台一样

  总之,囫囵吞枣,把《情节与人物》这本书瞧了一遍。

  当然,因为看完了这本书,因为偷窥带来的新奇,所以也就有了一个大概印象,有了练一段精神瑜伽的享受。 有了受点启发而感到真好玩快感

  好玩之一,《情节与人物》作者断言,世界上的小说家只有两类,即情节至上型,人物至上型。且两类小说家,各有死穴。

  好玩之二,作者坚持自己教的写作模式几乎属灵丹妙药。这个模式是:主人公有个心路历程,大致为,初始状态心结,到诱发事件,再经过激化阶段,到关键时刻,再回到最终状态。

  他认为,主角的心路历程好比一颗钻石生活中,钻石或搭配一条项链,或一枚戒指,或在女王的皇冠上,或在猫的项圈上。那么,好的情节场景就是一种搭配了,就看作家搭配才能了。情节,其实就是人物表演的舞台。

  好玩之三,作者认为:一篇小说,重点就要放在主人公的心结,主人公的关键时刻,这就是好小说的两个精华所在。心结,可以有几十种。关键时刻,也会有几十种表现,你给想出来了,你就是超级写家。

  好玩之四,作者形象比喻,好小说,就是要在人物本来平静的生活中,扔下一块石子,然后观察泛起的涟漪。情节至上型作家,需要学习怎样突破人物模式化,让人物看起来与众不同。人物至上型作家,要知道完美人物就像洋葱,他们是有层次的,仅生动难忘不够,还要有精彩故事

  聊到这里不免隐隐有点担忧了,万一,咱们文艺界有些名家大腕,一不小心,忍着肠痉挛胃痛读了这本书,羞愧起自己曾经拒绝这本书的帮助,而重新审视反思自己太过于情节至上的举止,那样,观众岂不是少了观赏狗血情节幼稚老套桥段乐趣么?

  其实,自信满满鼻孔朝天的各类文学神人,不读此书,倒也无妨。

  另外,说句补充话,在感谢译者同时,假若你能看到这篇书评提醒你再版时注意一下前言有句“一些小说家不觉得应该提高自己的薄弱之处。”这里的“提高”,去修饰“薄弱之处”,是否有点不妥?不如将“提高”改成“改进”如何?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二):小说,原来是这样写成的

  我一直为怎么写一部小说而发愁宏大篇章错综复杂关系、众多的人物,在网状一样的结构里,怎么把他们安排妥当,还能引人入胜,这是一个难题,在我几乎是无法破解的题。

  在《情节与人物》里,我找到了答案,虽然这答案还不明晰,但也看了个大概。原来一本小说是这样写就的,或者说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了一部作品。我终于看到可以写成小说的微弱曙光

  作者用两条钱编织了写小说的方式。一个是经线——人物,一个是纬线——情节。原来也听说过情节至上的写作论调,这个估计没有答案,只是每人见解不同。但作者这次表述的这两条线,在我看来非常实用

  这本书从开始构建一部小说写起。我也常常迷惑,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写出一个故事。原来,这有点像是时间管理中的收集法。准备工作时,先定下人物的性格,然后搜集和这个性格相关的要素,这时不用考虑要素怎么用,只是收集就好。所以的这些都是为达成一个目标:把人物如何从心结推到关键时刻。开始,先不要急于动笔去写一个故事,而是为这个故事做准备。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收集的过程里,对主人公的形象和典型性格渐渐清晰,对写成一个故事也有了信心。所以,一本小说不是和写一篇散文一样,动笔就可以写,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做得充足,那么小说的内容也会充分许多。

  在怎样构建情节方面,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几乎在每一步都给了重要提示,按照书中所列,写成一部小说不再是梦想

  我曾经写过一部小说的开头,只是一个开头,却不知如何串联故事,最后那个开头一直放在那儿,至今我还未有写下去的勇气。看了人物构建部分,或许不久,我会重新开始创作那部小说。

  小说创作除了人物塑造,重要的就是情节。两者无法在天秤称出分孰轻孰重。情节是推进故事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哪个地方引入、哪个地方高潮、哪个地方结局,都需要作者精心的谋篇布局。所以,在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小说里,其实作者是下了深深功夫,他们把这功夫隐藏其中,让读者读来饶有兴致

  作者说,最优秀的小说是讲某个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我把这个理论套进我喜欢的小说里,《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他们在青春期的成长与变化;《十八春》,世钧与曼桢从相爱到错过,是爱情的变化;还有《围城》里的方鸿渐,在世俗社会里,撞得皮青脸肿,也在变化。只有不断起伏的小说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如果是在为写小说作准备,这本书值得一读,对于毫无创作经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开始,如何走向故事的结束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三):两大门派之争

  受麦基的故事影响,我觉得故事是第一位的,情节是第一位的。人物为满足情节而设。比如寓言故事的主角是动物,故事照样精彩。所以,人物要服从故事。

  但人特如果苍白、讨厌,小说就完蛋了。显然,我们需要有魅力的人物,有吸引人的人物。比如三国,我们记住了曹操,诸葛亮,关羽。如果说我们为什么欣赏曹操,我们就会说出他的故事。故事看完了,我们有所收获。可是人物一个小情节,一句话,就会影响我。

  当然,所有人都说情节和人物要协调统一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的。作者指出一条规律男人爱情节,女人爱人物。男人希望惊险紧张刺激,女人希望知道一个人是怎么想的。在女性作家的书里,总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

  那么,如何将情节和人物统一呢?其实就是将外部和内部统一。将外部发生的事情和人物的内心对应起来。一件事,从头到尾,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人,从头到尾,要在某一方面有彻底的改变。像007故事,无论经历多大的磨难,007本人永远是那么勇敢能干。他是神,不是人。我们学不来。我们想学和我们有关系的。比如生活中的普通人,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变得更好。这就会增加我们的信心,觉得我们的未来有希望。

  偏重另一方面都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如果能结合就是好上加好。关键是,作为作者,你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本书表达比较简洁,为了让读者不累,尽量用容易语言。在本书中,又提到了《星球大战》和《绿野仙踪》,看来这两部书是提高写作的必经之路啊。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四):这本书都说了些啥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说如何塑造生动的人物;第二部分如何写出让人惊叹的情节。

  作为一个既不是人物流写手也不是情节流写手——没有能写好人物又将情节写的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的写手,所以,我是个彻底的二流写手,两边都不靠拢,基于这一点,同志们,可以选择是否要继续往下看。

  人物部分:

  (其实很简单建议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朋友,或者真的只能写出脸谱化人物的同志们看看这部书的这部分内容。)(以下内容可以会有一些来自不是这本书的观点

  想要将一个人写的生动真实,几个关键点是:

  一,赋予这个人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生活背景,比如,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癖好,不喜欢什么(个人觉得这个比喜欢什么更好使),行为习惯,语言风格等(外貌等基本元素省略)。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你笔下的人物在面对一些冲突(情节)时,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注,牛逼的反应应该是与他给人的外表有些出入,让读者猝不及防,倍感真实和生动),他们将采取何种行为,比如,从小自卑的人会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经历过经济萧条的人,会很喜欢买买买,囤囤囤来增添心里上的安全感(这里的买买买不是我们常说的买买买,或许)

  二,尽可能让你的人物内心丰富,情绪层次有明,随着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外来冲突不断的成长,或者说不断进行性格成熟(简单来说,就是性格会发生合理的能够被理解的变化),比如纨绔子弟家里突然破产了,这个转折点前后,该子弟对待人、对待爱情、对待其他等等,心理上,感情上的变化

  三,研究不同的性格类型(《请理解我》,INTP那十六种性格类型),爱的表达方式(《爱的五种语言》,我爱你礼物陪伴服务身体接触),来让人物有层次,区别笔下不同的人物。

  四,跟关键人物设计心结,即,这个人物会面临怎样的冲突,害怕面对怎样的冲突,面对所害怕的情境时,他应当会有一个激化过程,适应过程,最后达到新的自我(太西方了)

  以上基本上怎么写人物的概要,不过作者写了许多细节,来解释上面的概要观点,但是,但是,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即,技巧是什么,只字未提,所以,所以,如果你心里很清楚以上理论,却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现你笔下人物内心的变化,如何生动形象的写出一个真实的人物,这本书对你的作用几乎是无用的。

  关于情节:

  我几乎没认真看,内容都在教你如何写出一部好莱坞般的动作情节片,我一个写武侠、写言情,不写冷兵器,枪支弹药什么英雄剧本的写手,这书对我没用。

  书中介绍的两条情节发展线:

  主人公心路历程:

  初始状态-心结-诱发事件-(激化阶段)-关键时刻-最终状态

  故事的三幕结构(建议找详细的介绍来了解一下,这本书说的也还不错

  第一幕:引入

  第二幕:故事核心

  第三幕:高潮和结束

  该书作者的观点是:

  第一幕占总书的 1/2

  第二幕 1/3

  第三幕1/4

  这是我不太认同的地方,特别是第一幕,我个人认为太长,当然如何是写百年孤独那样的书,第一幕倒是可以占一半。

  以上。

  我比较推荐麦基的《故事》。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五):精心的织茧工程

  一本有趣的小说,为什么会牢牢地吸引读者?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非常想要创作出同样精彩的作品时,才发现,原来小说并不是天生就在那里等着你去拾取,原来创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凭着阅读的乐趣,并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并不是像以前的某些人所说,创作小说是某些有天分的人的特权,其实,创作小说就是一项技艺,你完全可以通过掌握其中的精髓方法来达到独立创作的可能。

  读一部小说,如果你肯带着思索去解读,那么这就是一项抽丝剥茧的过程,从复杂的情节中找到故事的核心,找到故事想要表达出的意义,那根丝应该就是串起整个故事的重点人物,或者让故事不断前进的情节因素,读者总是试图将复杂整理得更为简洁。但如果这件事反过来,你想成为一名创作者,就要学着将简洁的事情一步步制造成复杂,从一条丝中加入各种枝节、路线、情节,一层层严密有序地织一个漂亮的茧。

  此书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带我们走进创作小说的神秘世界,告诉你如何从一根丝写起,逐渐创造自己的庞大小帝国的过程。

  即使你从来都没有创作过小说也不要紧,因为这本书的理论将会让你弄明白一部小说是如何从内到外,由简到繁慢慢构建起来。通常小说家有两种类型,一是人物至上,通过从主要人物身上找到故事来学习设计情节,一是情节至上,通过发现主要人物发生变化的情节学会创造有现实感的人物。无论你更擅长从哪个方面入手,本书都会教给你如何弥补你的缺陷。

  人物至上的创作方法是先要找到人物的核心性格,对此你需要研究与分析人类的十六种性格类型,并选取好自己想要的人物性格,之后要装备好人物的外在属性,就像给一个模特穿上属于他自己的衣物一样,他的性别年龄外貌衣着教育家庭才能等等专属于他的风格,都是什么样子的,你需要一一添加,之后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大事件对他的影响,此时你需要剖析深挖这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他”,接下来是重点了,小说需要一个“结”,慢慢展开你自己的故事。同理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也有如此一套有章可循的规律供你参考,只要你愿意尝试,你会发现,原来小说并不像是我们从前听到的那么神秘,通过多读优秀的小说作品,各种不同的小说作品,并思考总结规律,你会发现小说其实和本书中所总结的规律是一样的,并非信马由缰,聪明的小说家只是提前发现了这些方法。

  按照本书的创作方法,你会发现就像是一只蚕强茧的过程,一条丝慢慢围筑起自己的房间,慢慢再细细地填充,让故事变得丰富饱满。当然情节与人物的创作方法彼此并不冲突,通过熟练的运用,你有可能会让两都彼此谐调并同时推进,这样你的作品会更出色。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六):仅仅是模仿永远不够

  因为试着写小说的缘故,我打着这个旗号,写了大半年仍旧一无所获,但借着机会看了不少写作指导书和文论类。读的指导书大多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这一创意写作系列,它使得非体制之人恍惚间看到一条通往梦想的阶梯。当然,仅仅看指导书而不去动手写,肯定是学不会写作的,这个常识一般人都会有。因为通过指导书,你不可能感知到你与实际混乱的对抗,你的手如何推动文字前进的力道,这都需要亲身感触。

  《情节与人物》总结了作者的读书经验,他划分了两个类型小说的存在:情节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很多文学评论家青睐后者而看不起故事情节制胜的小说,认为那往往是畅销小说。走进不同的法院里,我们领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审判标准,一种观点认为故事情节才是一切、电影也只有剧情片动作片才好看,而另一类人眼中的生活从不是由情节构成。)。顾此失彼者大有人在,甚至走到了很高的地方,因此作者提出了“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的想法。“平衡”始终是面对记忆、面对虚构写作而去权衡混乱的伟大要素,这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品质表现,他会希望收获一份秩序和掌控,能够在混乱和自我意识过强之间把握平衡。

  在《情节与人物》中,作者提到“大多数情况下,写小说是一个人的事情。小说家独自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做着最不可思议的梦”,如此说来,读后感更是一个人的事情,至今应该还没有两人搭档写读后感的先例吧。这种“独自”大概也正是失去平衡的因素之一,无法构成互补。这里先嘲讽一下“独自”概念的无效:现在我独自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写读后感,但文档处理的只是模仿重复的常识,头脑里跑满了邻家的孩子,唯独没有听到自己的声音。这种情况一直存在,所以我对自个儿写的读后感认同感不强,我甚至感觉不到这是我写的,即便是我写了两年多了,仍旧没有找到广告推介与倾听自己声音的平衡点。当然,这种平衡点的寻找不属于本书的范畴,“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前提首先是一部伟大小说吧。你还在头脑里模仿、重复感受的印象,就不存在是否平衡的道理。

  但是不得不说,《情节与人物》的作者杰夫•格尔克像个劝架、和稀泥的人,各打一百,指出情节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大可相互融合,并最终指出一条皆大欢喜的路子,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好莱坞式”。不得不说的是,这套创意写作书系有些确实是这种理念的,像电影工厂一样,秉承这一理念搞了一个写作工厂。至于该如何看待这种写作工厂,我觉得并不能否定这一工厂的帮助,它给你一个阶梯、一个正规化的训练和一些经验,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这里我想起了中国造车人说过的话,仅仅是模仿永远不够,即使厂家将生产线、图纸都给你,你仍旧不会造车。你只知道是三厘米,但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是三厘米的道理。这个道理没人告诉你,只有你自己琢磨,便写作边琢磨。拂晓独自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将自己投入不可思议的写作梦中,梦的温凉、流速和质感,只有你的肌肤告诉你。(玟涛,2014年10月4日)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七):颇具指导作用

  看创意写作书系已经有很久了,虽然我错过了书系中几本优秀的作品,但我感觉,书系中最好的几本我全都读过,其中就包括这本《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

  这本《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真的是相当棒。众所周知,情节和人物,是一本好小说中不可或许的部分。不管你是情节不顺畅还是人物不真实,都不能称之为一部优秀的小说,你只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成就一本伟大的作品。这本《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就是讲如何去找这个平衡点的。

  《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分成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教你如何创建人物,第二部分教你如何设计情节,第三部分则是教你如何让二者平衡,有机结合。个人感觉,前两部分写得相当实用,但是第三部分的内容有点儿单薄,作者的阐述可能有些不足,让人很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

  我平时喜欢写点东西,但是水平有限,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都不是自己拿手的地方。这本《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前半本书教我如何创建人物。作者几乎是手把手的来教,给了一个公式化的创建人物的方法,你只要利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创建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你都可以利用这个方法。从人物的性格开始设计,到人物的心路历程,最终使这个人物活起来。后半本书教我如何设计情节。作者用三幕剧的结构入手,教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精彩的情节,如何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与别的书不同,作者让我们先从第二幕,也就是情节的对抗开始,然后倒推至第一幕情节的铺垫,最后才是第三幕,情节的高潮和结局。方法详细,举例生动,让人读后觉得受益匪浅。最后部分的人物与情节的结合略有一些简单,不过作者仍然结合了几个实例,让我们彻底了解和认识了人物和情节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总体来讲,这本《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是一本相当实用的书籍。虽然按照这本书中讲的来写小说,颇有一种八股的味道,但总比我们这些初学者找不到北强。有了这本《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相信我这样的初学者一定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也一定能够迅速进步,写出一本比以前优秀的作品来。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八):你知道小说家是有两种类型的吗?

  “人物至上与情节至上”是《情节与人物》的作者杰夫•格尔克归纳出的小说写作者的两种类型,的确精辟。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具有创造奇妙人物的能力,她的小说中有各种令人着迷的人物和精彩的对话”,而情节至上的小说家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为情节找到归来的路”。“不论是情节型小说家想要学习创造多样的人物,还是人物型小说家想要学习设计丰满的情节”,肯定都不容易。

  这就是这本书的奥妙所在。作者在力求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使你找到情节与人物二者之间平衡的小说创作方法。对于创作能否教会的问题,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在我的观点来看,“创意写作书系”中的图书,以《情节与人物》为例,确证了写作是有方法的、可以教的。至于能不能写得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所要追求的是达成——让人物驱动型小说家“从主要人物身上找到故事”来学习设计情节。而让情节至上型小说家通过“发现主要人物发生变化的情节”学会创造人物。

  如果说这本书就写作谈写作,可能未免狭隘。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另外的视角反观写作,比如,心理学。作者引用了心理学著作《请理解我II》的研究结果,将人物的性格分为有代表性的十六种类型,以及加里•查普曼的交流理论中的“五种爱的语言”。对写作的启迪就是另外一番面貌了。

  对于人物型的小说家,作者给出的图是:心结——关键时刻。对于情节型的小说家,作者给出的图是:引入——故事核心——高潮和结局。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案例。

  全书之于我的启发是,人物型和情节型只是相对而言的划分,真正好的小说,情节和人物是缺一不可的。“人”在“情节”中丰满,而“情节”因为有“人”而生动。二者的关系是鱼水相融,密不可分的。作者写作的意图,事实上也是在弥补与调和有所偏废的倾向。当然,因为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九):小说里缺一不可的灵魂

  情节与人物书评

  小说里缺一不可的灵魂

  很开心在上一次的《写作魔法书》之后又能够读到这个系列更深层次的教授写作的书。

  如果说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答案一定就是书名——情节和人物,一部小说的好坏的评判甚至就单从这两方面就够了,情节要足够生动,不要只是泛泛而谈,人物的描写要足够细腻,不要只是如行尸走肉的存在

  而在开篇所提到的“文学导向”和“商业导向”,第一反应则是不尽然如此,而之后再仔细思考时的确如作者说的那样,一般的文学名著最抓人的或许不是情节,但是一定有一个人物作为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被人们所记住。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阅读有情节性的故事,喜欢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却是再也不会花费心思去思考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这或许不是读者方面的问题,作者也有必要思考是否应该为了继续迎合市场而只是单纯地注重细节的刻画了。两者的比较,或许就是为何我们现在称之为名著的书籍都是年头久远的著作了。

  前言

  好像是开篇的这段话在阅读的时候就有一种踩着拍子的感觉,便是猜到了这应该是一段歌词。

  但是我并没有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什么,相反的有些好奇,甚至于有些不能理解。因为不是内行人,对于音乐的评判的标准一定都是好听与否,首先我觉得一首好的歌曲必然要有动听的旋律,可在这个故事里这样的旋律并不被人们所喜欢,但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或许这是好的曲子,只是不适合在那样的一场剧目中呈现罢了。其次就是歌词要好,并且要配得上曲子的节拍和旋律。可在这个故事里,前提条件在不存在的前提下,却也能在最后填上歌词后得到欢迎,作者想要表达的“缺一不可”的思想显然显得有些牵强。并且,很多歌曲的纯音乐也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显然和歌词是没有关联的事情。

  这就是好像是现在流行的神曲那般……其实只是旋律让人觉得有韵律,其实歌词里所讲述的东西实在是太过肤浅了。

  所以最后那句话不尽然就是对的。

  撇开这本书,还是想要有关书籍我个人的看法。不尽然的,教授写作的趋势在不断增加,可是,我觉得如果单独只有方法的累积是不足以写出一部好作品的。在这个时代,模式化的东西始终会被私人定制所取代。写作的东西可能还是偏向感觉而不是方法,感觉并不单指天赋,后天阅读的积累和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写于2014.8.22

  《创意写作书系·情节与人物》读后感(十):有血有肉有难度

  写小说和写文章不一样,写一手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小说,不相信的可以试着去写一写小说。什么才是好小说?我认为一本有血有肉人物丰满的小说才是真正好的小说。

  可能会有人觉得,写小说,无非就是想个好梗,然后开始编。当我第一次尝试把脑子里的故事完整的写下来,写到一半回头看,我写的都是些什么狗屎!大段苍白的描述,矫情做作的对白,啰嗦的景物描写,乱七八糟的时间线。就好像我是用泥巴捏出一个范冰冰,结果却捏成了四不像,完蛋!当时打击太大,怎么和我想的就是不一样呢?我有段时间看种田文,导致在写文上的风格就是平铺一大段无关故事情节发展的啰嗦话,用小伙伴的话就是,这些都可以删掉,可是一篇故事,把废话删掉了,我还剩下些什么?着实伤透了脑筋。

  在网上看到有人更新小说,说实在的,连我这个外行人都看不下去的书和故事,怎么会有出版社愿意花钱出版,可能也不过打着名头圈钱吧!失败的小说作品里往往有不少人物内心的旁白去解释作者为什么设置这个梗,它和小说人物的性格和事情的发展有什么必然联系,说白了,不过是借人物的嘴表达作者的观点。那么问题来了,把这些旁白全部删除掉,小说在讲什么?主角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童年梦想和童年时的伤痛对成人的主角有什么影响?小说发展的脉络又是根据什么来?

  经常看到作者在评论解释她|他设置这个人物的初衷,设置情节的原因,我觉得逗。大家都看不懂需要解释的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吗?一个好的的故事人物的性格会推动情节的发展,主角的内在动机,性格形成的原因,都不需要需要作者去改变,根据《情节与人物》里主角性格的分析,我们写小说的时候要通过主角的核心性格去推断他的外在属性,一生中重大的事件与文化,心理发展,可爱的地方,别人眼中的他,最后才是主角的言行举止。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引,比起干瘪瘪的去用内心独白撑起场子,用这样的指引设置出人物,然后再根据核心性格的理论去推断人物的行为,从而设置合理的情节。这样绝对比起某些小说里人物精分要好的多,用这样的核心性格去写小说,也能避免作者投入太多的私人情绪进入人物,导致人物性格不够丰满,一半冰一半火。

  如何设置主角人生里重大的事件也是一大学问和技巧?我喜欢种田文的一大原因就是小说平淡发展,安安分分的种田养家,可是《情节与人物》提醒我了,如果小说的主角没有发生什么足以改变他整个人生的事情,那么小说还怎么继续。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影视作品是根据虐文和历史剧小说改编的,而不是根据种田文。一个人从早到晚种田,一个人从早到晚在经历暗算,求生存,两个人物,你会想看哪个?种田的那个你已经能够预想得到到,他会种一辈子田,可是在求生存的那个,你会保持好奇心去探究他最后是否还活着,这就是重大情节都是魅力。

  好的小说做到没有作者的情绪,没有啰嗦的对白和废话,人物有血有肉,情节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跌宕起伏,让人物去选择他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作者根据道德或者其他替他做出选择,否则写小说的各位又得在评论里解释自己设置人物性格得缘由了!做到得少,也难!另外小说创作时候准备的素材要详实,对于小说其他的人物也要加紧刻画性格,尤其是扮演丑角的,因为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必备元素,这个丑角刻画的好与不好,关系着主角定律能否顺利展开了。

  这本书里很好的总结了写出一本好小说的必备元素,对我有不少的启发,而我写的故事离有血有肉这个目标还太远,但是会一直努力!推荐这本书,同时也推荐这一系列的写作指导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