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6 03:3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一本由[英]拉纳·米特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一):中国拒绝被遗忘:公道,归来!

  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国,由于存在拥有军事力量且政见不同的国共两党,所以,从两党各自的立场出发就有两种抗战史,并且,很难希望他们能给对方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而如果放眼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虽然中国在亚洲战场上抗击日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却因冷战等思维的局限,导致中国这位事实上的盟友被西方人忽视、扭曲甚至遗忘,得不到应有的评价。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越来越谋求世界应该还曾经浴血抗击日寇的中国人民以公道。

  就说眼下,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关系动辄紧张,剪不断,理还乱,归根结底还是抗日战争以及中国未能获得公正评价所致。不了解这段历史,就无法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

  就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面世了。

  作为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终身教授,本书作者拉纳•米特,被誉为费正清、史景迁之后西方“新生代中国通”,是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他创办的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是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他撰写的多本学术性中国论著,在西方影响广泛。为了本书的写作,从2004 年开始,他辗转多国查阅资料,耗时十年才最终完稿。书后附录小字号的密密麻麻的引文出处,就达21页,其科学严谨、尊重事实的态度可见一斑。作为一部十年磨一剑的精华之作,一经出版即引起西方世界极大反响。不到一年就已拥有20多个国家的版权是其赢得国际认可的最好说明。因此,本书的权威性自不待言。

  本书基于最新的解禁档案,从世界反法西斯的整体框架内,以在亚洲战场上抗战的中国为视角,系统梳理了诸多鲜为人知真实可感的抗战细节,忠实地还原了作为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中国怎样以贫弱之躯牵制了80多万日军,成就了“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大小人物的变迁及盟国之间的博弈,共同构成了这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

  在书中,作者仔细考察了中国在“二战”同盟国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阐释了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今日中美日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根源。

  正因为作者是以一名严谨的西方学者的第三方角度,所以才能把抗战中的国民党、共产党及汪精卫伪政权间,把他们和日本及盟国间复杂的立场与关系,做出更加全面、客观、深刻的分析。

  在书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了。

  中国本为世界而战,世界须还中国公道!

  中国,拒绝被遗忘!

  惟如此好书,装订时偷工减料,书脊处胶太薄。致书尚未读完,书脊就已从当中纵向断裂,书页几欲散落。在质量意识浓厚的当今,正版书中此类现象实为鲜见。惜哉!

  文字指瑕:

  1.封面勒口内容简介的第二段倒数第五行,有“扛起千斤重担”,“扛起”与“重担”不搭配,宜改为“挑起”。

  2. 对抗日战争中中国牵制日军的数量,本书出现多次,但不统一。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人依据的资料不同,造成说法不一。如:封四为“80多万”,正文第5页第二段、第13页第二段为“80万”, 第242页第二行为“60多万”, 第362页第二段为“50多万”,第303页第三段为“50万”。

  3.第31页,第一段倒数第二行有“喑噁”一词,“噁”为“恶(ě)”的繁体字,如是,当用规范字形“喑恶”。

  4.第60页首行有“林荫道上”,第121页第九行、第128页倒数第二段第四行皆有“林荫大道”,这些“荫”字当用“阴”。 根据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5.第180页第二段有“美国传教士凯瑟琳•汉德还是选择了留守山东沂州”,这是1938年的事情,“沂州”当为“临沂”。

  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撤沂州府,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故,1938年应有“临沂”,而没有“沂州”了。

  就像本书所写同年发生的“血战台儿庄”,在第143页倒数第三行有“在徐州东北约50公里的临沂”,为是。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二):历史不能被遗忘

  拉纳•米特被林行止称为费正清、史景迁之后的西方“新一代中国通”,林行止还给此书写了《如果蒋介石投降日本,二战战局肯定改观》的书评,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颇有赞赏之意。米特说他创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在于让世人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并为世人展现中国的转型历程,这本书对中国的抗战史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系统书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次新鲜的阅读,毕竟是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米特首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他对此作出了翔实的证据和看法。

  米特基于最新的资料,为我们披露了1937年到1945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战争历史,毕竟从前世界对于这段中国历史都是少有研究,或者一笔带过,无视中国当年牺牲了多少的人民以及交通设施等,这次我们通过米特的书了解到日本对华的侵占和屠杀,以及国人的抗争和取得最好的胜利。正如米特在书中说到,从二战开始,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这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毕竟中国当时的战场也是非常大的,而且中国从未放弃过,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都是抗争到底。对于历史,我们不能遗忘,所以对于日本一直以来的不承认行为,我们也是要抗争到底的。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三):读[英]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作为一本综述类著作,本书其实对于各种细节的照顾还是很到位的。篇幅所限,很多方面没有展开。

  40 蒋介石会见了托洛茨基等布尔什维克的显要人物,但对苏共印象不佳。

  50 日本的民族主义汲取了禅宗和日莲宗的教义以及德国“鲜血与祖国”的思想,其非理性和浪漫主义与“泛亚主义”结合起来,使日本帝国走上了追寻权力和荣誉之途。

  104 对当时的混乱局面写的很仔细。

  111 当时的各种犹如地狱般的景象。

  265 可怕的河南大饥荒景象。中国的百姓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难。

  322 史迪威对于蒋介石的威胁。

  本书中对于中国抗战时的混乱景象描述颇为精细。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四):你没有被遗忘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拉纳·米特

  文/onlineforever

  从一个非中国人的角度写这本书,其实观点早已经是贻笑大方了,但内容却是对不了解那一段历史和经历的人来说,颇为新鲜。自己从来不曾了解过那一段尘封的记忆,就以为那是一个毫无根基的孤岛,殊不知这个暗礁下是惊人的历史沉积。多少仁人志士在那个年代和那一次战争中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多少人因为这样一次战争而扬名立万青史留名;我们再也看不见他们的影子,而他们早已深深的被埋藏在那片海底——不被触碰,就不会翻腾。历史的年轮压过无数遍,但唯有这一段历史不曾被解封,反而使得这段历史像久藏的好酒,其香醇十里可闻呀。这本书里面记录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用先辈们的生命换来的,万望珍惜。

  从2013年孙中山的各种象征性内容被准入门外的广场之后,各种各样的借尸还魂的论调出来了;三民主义与五民主义已经不再重要,和谐最重要……。关于二战,其实一般的80后的印象往往没有70后深刻,而我们小时最喜欢的活动,不都是爷爷奶奶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么?他们的那个年代,那些艰辛的岁月,和那些值得珍藏的记忆,像老酒一样越来越香醇。二战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没有什么正面的报道,也没有像一般的论题一样大书特书的讲故事、开座谈会,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稍有常识的人就能理解的吧。这本书中诸多内容都被删减了,诸多的观点恐怕是“择优录取”而来的,所以呢,读一读原著才是王道(英文版本)。过多的这样选择性的selective ignore,就说了里面许多的内容值得研究,从而,这段若隐若现的历史有点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的美人,越是看不见便越是令人想念。

  整本书的结构来说,还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你非要深究也一定能发现,许多观点和论据只是这个问题的开头,感觉作者没有把这个话题写透,读者读起来也感觉不那么过瘾。当然,从作者到读者,这中间横跨的人物、机构、单位的曲线有多长,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也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所以,关于某些个写的不太透彻的观点,就需要读者与作者互动了解详情了;部分读者读起来不过瘾的问题,则需要大家讨论才能更加清晰明了。这就是历史的梏桎,必须迎合一部分的意愿,也必须违背一些的心愿,通常情况下包括违背作者本身的意愿。看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我其实觉得挺悲催的;那个时代的那么多优秀的生命,无情的被葬送在冰冷的战场;为了某几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为了某几个小波集团的未来。

  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书里面内容虽然被剪切的七零八落,但也算一个编撰完整的故事;虽然很多内容都没有写透,但想想现在的情况也就够了。很多事情不能写透,很多话不能说清楚,这样的节奏和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含蓄的表达。通常说话人需要说出一句话的上半句,而接听这段话的人需要自己去理会这句话的下半句,在中国,这种形式的对话和行为方式的名字叫默契——你含一半,我蓄一半——这句话就完整了。所以解密中国历史从人与人的沟通对话来说,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当然从正史野史的层面来说,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吧——同一个事情在不同人的嘴里面说出来之后,角度、立场和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弄懂中国历史的一个解锁密码之一吧。

  总体来说,这本书编撰的还算不错。虽然部分内容不尽清晰,某些观点不够透彻,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又同时深谙中国人的含蓄特点,也一定明白这才是最中国式的历史写作手法,自然而然也一定能读出你自己的味道来。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五):遗忘但抹不去历史

  很多事情由着当事者自己而言,或许别人不会信服,但是如果让旁观者来言,那么它的真实度就会激增。八年抗战,对中国而言是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中国在这八年的付出,估计早已被大多数人所忘记,就算是记得,谁还会真的在事后去认真评价小米加步枪的力量呢?

  拉纳•米特的这本《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藉由众多解密的资料和中正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抗战史上的那段真实的经历!没有中国,就不可能有二战的胜利!

  就史实而言,这是一本珍贵的史实材料书。在书的前面作者附了几十幅有关当事战争场面的照片,从照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那些在这场战争中起过不同作用的人,就是那场战争延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那里的一些人阻碍了中国抗日的早日胜利也是那里的一些人让中国最终抗日成功!书中很多材料都是首次面世,如当年日军对当时陪都重庆的轰炸,书中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事隔这么多年,去读这段尘封的历史,内心的那种震撼、悲痛依然是喷涌而出。当然,这不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式的书,但是我们根本不需要教育,单是史实就已经教育了我们!

  拉纳•米特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全局关注的面面俱到,且分析到位,以客观公正的笔触为中国在世界和平中的贡献作出了正确的判定!这是一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全史!身为中国人,我觉得是有必要去读一读的,因为那场战争的残酷绝对不是被屠杀了多少人、牺牲了多少人所能体现出来的!也不是我们一篇篇学术论文所能呈现的!我们需要的是认真地研究那段战争的全史!以史鉴今,无论别人怎么遗忘我们,我们都不能够遗忘自己的历史!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六):抗战:被遗忘的、被误解的、被忽略的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生存危机,也是我们所遭遇的最为深重的一场灾难。日本人在中华大地上那种肆意的烧杀淫掠,那种对国人穷凶极恶的杀戮,那种对中国必欲灭之而后快的残忍,为我们留下了最为惨痛的心灵伤痛。然而,随着好段历史的渐行渐远,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除了从中继承了对日本人情绪上的愤恨之外,能够就这场战争说出些什么呢?只怕是一件很可怀疑的事情。

  作为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权威,英国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拉纳·米特先生在其新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首次以西方历史学家的视角,基于最新的解禁档案,通过还原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全过程,描绘了亿万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史,全面、完整地诠释了中国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对于国人,对于此后中国历史走向的深刻影响,读来别有一番新意。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全书,就会发现作者对于这场战争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全面,大致有这么三个维度。

  一是空间的维度,即局部对于整体的作用——被遗忘的贡献。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讲,抗日战争都被理解成中日两国之间的恩怨,基本上对“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论断毫无感觉。但随着近年来对历史解读的多元,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战争,以及苏联红军的对日作战,那么中国人抗战的胜利将会被迟滞许多年,甚至有些悲观论者认为将不会有胜利。对此,拉纳·米特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都被西方国家低估或者刻意视而不见,必须在全球视野下给予重估,这是贯穿他全书的一条主线——中国是战时同盟国四大核心国家之一,最早开始抗击轴心国侵略,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坚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以一己之力牢牢牵制了日本80多万高度军事化的精锐部队,为战争胜利付出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死亡人数高达1500—2000万。由此,我们甚至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的抗战困住了日军主力,那么1945年美国是否能够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苏联能否出兵我国东北尚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中国所进行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生存,也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可争议的主战场之一,是“被遗忘的同盟国的历史”。

  历史映照今天。拉纳·米特教授对于那场战争的这三重维度的解读非常精彩,冲击了我们传统的认知,是一部重新解读那段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好书。虽然对于中国人来讲,拉纳·米特教授这迟来的公道评价只不过是心理上的安慰,但是,不管是被遗忘的贡献,或者被误解的竞争,还是被忽略的转变,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对于个人、对于我们国家、对于现行世界格局仍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心理上的耻辱和愤恨来自于昨天的仇恨,而真正的公道并不会象曹景行先生推荐序言中所讲的那样,可以由这样一本书,或者由别人怜悯的赐予而得到,它更有赖于我们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有赖于国力的不断强盛!!!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七):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资海派策划这本书,用来献礼中华民族抗战胜利70周年。它貌似不起眼,装帧也朴实,但内容却堪称巨无霸。尽管白璧微瑕(印刷的墨色较浅,字号又偏小,读起来较费力),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有重大历史价值、值得珍藏、值得推荐的好书。

  米特历时十年写出的这本纪实历史巨作,翻译成中文印刷出来也长达383页。这本书正如副书名所说:是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十分了得,他引人入胜的描述甚至吸引了我这个读严肃史书较少的人的眼球,让我在坐地铁、等公交甚至午休前都手不释卷、津津有味地往下读……作者以时间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点,采用微观叙事笔法,视角公允、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全貌,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中国人看到八年抗战的真实与残酷。

  八年抗战,中国遭受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抗战死亡人数高达1500万~2000万,难民人数有8000万~1亿之多。不说书里的宏观数据,就说说我的老家——位于山西南部的某个小县城,1938年被日军侵占后,7年间日军在我老家的各种暴行罄竹难书。我祖母的亲哥哥,也就是我的老舅,便是在抗战中以身殉国的无名少年,是那2000万人中的一个。这样被血泪浸染的回忆,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怎能淡忘?怎敢淡忘?

  作为新一代西方“中国通”,拉纳•米特还是相对公允的,他如实描写了这一切。他的主要观点从书中的以下文字可见一斑:“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友,它的贡献随着亲历者的离世而渐渐被人淡忘……国民党创建于1928年的充满漏洞,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也被破坏殆尽。”“1937年~1945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东亚地区唯一坚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两大政党。整场战争,国民党利用了大约400万军队,协力牵制了50多万的日本士兵。”“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中国早在1938念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抗日战争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一次全民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殊死抵抗,排除万难,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我们相信,强调战争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历史,都不应该被遗忘!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八):重新发现抗战

  书名: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副标题: 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原版名称: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 ~ 1945

  作者: [英]拉纳·米特(Rana Mitter)

  译者:蒋永强 陈逾前 陈心心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书号:ISBN978-7-5104-5084-6  定价:49.80元

  黯淡了刀光剑影又渐渐清晰,远去了鼓角铮鸣又轰然作响……基于最新解禁档案,《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下文简称《盟友》)披露了发生于1937~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史。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现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的拉纳·米特,在深度、客观、全面补正鲜为人知抗战细节基础上,以超越国别、民族的公知情怀指出,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

  “盟友”缘何被遗忘?国力贫弱是关键因素。相比其他同盟国,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力量薄弱,因而自主权很小。当时国民政府刚刚结束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局面,事业百废待兴,国库空虚,抗御外侮必然需要苏联、美国等盟国提供武器、弹药、粮草甚至军费等援助。处处有求于别人,被人遗忘再正常不过。“兄弟阋于墙”甚是遗憾。国共两党几度携手合作又几次分道扬镳,最终隔海分治。立足于历史长河广阔视野观察,国共之争终归是兄弟内斗,本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统一路径两岸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家中不和邻里欺”,尽管随着国力增强,外人不敢再欺,但是不能阻止人家对于“兄弟不和”的看轻或腹诽。自己遗忘民族历史令人唏嘘。过去,大陆对国军正面抗击日寇所作贡献认识不够评价偏差,以致生活于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长期遭受冷落。所以才会有如此悲喜交加镜头:当广西老兵关怀计划志愿者慰问一名隐没乡间60多年的抗战老兵时,老兵不敢相信,当志愿者说“凡是打过日本的都算”,老人竟孩子般嚎啕大哭起来。我们终于明白,要人家公正看待我们的抗战,我们更应该以同样的公正看待自己,还自己一个公道。对于蒋介石本人,更应客观评价,他抗御外来入侵矢志不渝、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民族气节与深明大义,应该受到海峡两岸共同尊重。资料披露,蒋介石生活比较正统、作息很有规律,没有吃喝嫖赌不良嗜好,也不抽烟酗酒,假如他活到今天,听闻大陆某些官员“五毒俱全”,恐怕又要破口大骂“娘希匹!”

  《盟友》重新认识中国在“二战”中作用,应该得益于中国自身的重大变化。

  《盟友》可贵之处在于,它力图还原历史或“重新发现历史”。比如,蒋介石怎样对待抗战?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自强之意义与责任,应具必战之心,而后可以免战”,“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此其时乎。”正是因为蒋介石的顽抗政策昭示着并非中国全境都甘于屈从日本嚣张的侵略,重庆(战时国民政府所在地)才会经历日机轰炸的频繁洗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热血口号以及台儿庄等战役悲壮惨烈,无不昭示蒋介石抗战到底的坚定不移。而在公开场合,蒋介石做出妥协姿态,但也暗中鼓动听任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反击日军,无疑体现斗争策略。再如,“西安事变”真相究竟怎样?在西安事变之前数月混乱中,国共两党已暗中往来,而张学良对此毫不知情。西安事变后国共约定具体条款与之前秘密达成的协议并没有太大不同。张学良绑架蒋介石动机很有可能是因为蒋会剥夺他的兵权;而蒋介石获救主因很简单:当时中国各方政治势力中,没有谁能从蒋被害或下台中获益。我们固然不能否认世间存在仁人志士,也不能断然否定大义凛然,然而历史往往会跟人开玩笑,在重大转折关头,有些事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处处都是崇高……还有,蒋介石本是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为何仇视共产党?1923年的苏联之行,苏共领导人独断专行、排斥异己以及苏联呈现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一面,给他留下极坏印象,这或许构成他日后坚定反共的思想基础;花园口决堤蒋的冷酷无情与痛苦抉择等历史细节,为丰富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多面与复杂提供了更加客观唯实的逻辑支撑。

  胡适说过,“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对待几近蒙尘的历史,当作如是观。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我们还可以再思考、再追寻、再发现,只要秉持怀疑与求证精神,我们就有望接近真理、抵达真相、还原真实。

  载于《羊城晚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8/10/content_514046.htm?div=-1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九):重新被挖掘的抗战史

  重新被挖掘的抗战史

  文/杨泽斐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军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

  该书作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是孟加拉裔英国学者,现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 2007年创办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是西方世界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专家。作为西方新一代汉学家中领军人物的拉纳.米特,曾出版过《苦涩的革命》、《现代中国简明介绍》等在英国和西方广受好评的中国近现代史题材书籍,其中2005年出版的《苦涩的革命》被当年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年度“必读书”。而重写中日战争史,是一项更为浩大艰难的任务。米特从2004年开始着手在中国、美国、英国找资料、看档案、做研究,直至2013年完稿出版,可谓“十年磨一剑”。

  在书中,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阔视野来俯瞰当时的中国战场,通过仔细考察中国与同盟国在战争中的角色、中国人在抗日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战争创伤对国家战后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将中国置于二战的核心位置,就中国在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角色及其贡献,呼吁全世界应该给予中国公正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几乎在这场持久而全面的战争中消耗殆尽。更为不幸的是,日本对外侵略的破坏性能量,很大一部分都倾泻在了中国---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都是毁灭性的。

  作者指出,中国是第一个遭受侵略并且抵抗到底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始于欧洲平原,而是发生在1937年北京西南的“卢沟桥事变”。当时中国刚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起步,军事力量比日本弱很多,在面临亡国的危难之际,中国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中国人的抗战对战胜“轴心国”至关重要,他们钳制了日本军队,使其陷在所谓的“中国泥潭”中无法脱身,为盟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为抗战付出惨重代价的中国“被盟友遗忘”。作者写道:“中国的抗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而更让中国人民隐痛的是:“几十年来,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中跑龙套的小演员。”

  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西方几乎无人关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与牺牲呢?为什么中国成了“被遗忘的盟友”呢?作者认为,这和二战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二战中美国向蒋介石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然而,二战胜利后不到5年,蒋介石就被赶出了大陆,这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在一些美国人看来,他们“丢掉了中国”,接下来冷战爆发。因此,对于西方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了一段尴尬的历史,无人乐意提起,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得到重视。

  作者认为,二战对当时中国的国内局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国民的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经过内战,中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党政权于1949年被共产党击败,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外关系方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与战败国日本从未签署一项真正有效的和平协议,由此带来的后果至今仍存。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其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之外,使得多年来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不足为道。而八年抗战使中国人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仇日情绪。

  米特的这本书,不仅对西方学界破除“欧洲中心”的传统史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中国人更加全面地理解抗战也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的抗日斗争,不仅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军事斗争,还包括文学、艺术领域,以及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和补给线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都展现了积极强大的对抗侵略者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受到日本侵略和殖民的地区,如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读后感(十):总有些话让我想要倾诉,你可别不想听啊

  虽然,这本书读着不解气,但却能让人清醒。其实,读完后我本是想要推荐给我的小侄女的——按严格的辈分来说,我是应该亲亲热热的叫她一声“外甥女”,可惜总感觉三个字的不如两个字的顺口,当然,如果按照我和姐夫的这边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而论,叫一声“侄女”也算不上什么了——书很好,我很喜欢,只是小姑娘不大领情。当然,没啥好奇怪的,大抵她日常能接触到的这么厚的书也唯有“新华字典”或者是之前看过的合订本的《格林童话》了,而一本书就算是内容再好,读不下去也是枉然。 若要问及“为什么我会想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她”的问题?或许也只是因为,我想让她知道,和时下有些人的观点不同,那些所谓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未必就是什么坏的、错的。事实上,倘若不是因着这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现在或者正是在过着日本人那样的头上有个太上皇的二等公民的生活,同族女性任人淫辱却无能为力;要么,早就被亡国灭种,和欧洲人登陆美洲后原住民的悲惨生活仿佛了。国人的治下之民,和外族的治下之民,终归不同。因而,我是很希望她能够多读一读这类描述相关历史的书,受一些爱国主义的教育的。 可能有些人不在乎曾经的历史,毕竟,八年抗战已然过去很久。而在有些当权者出于“中日睦邻友好”的考量,尽量淡化这段历史的情况下,到了今时今日,甚至到了连这个词在搜狗输入法都必须要全拼才能显示的被轻忽的程度。但是,这一页想要翻过去很容易,但是想要再捡起来却又不那么容易了。于是,当那些当权者惊恐的发现人们思想上对于国家曾经所受过伤害的漠不关心,又开始鼓噪着要“勿忘国耻”,“国事即家事”了。 我甚至看到网上,有90后、00后的在大肆抨击愤青,说是如果当时的政府选择一早投降,八年抗战的巨大军民损失完全就可以避免了。就像是后汉的刘禅,不就做得很好嘛。……有人说,“城头变幻大王旗”与我等小民的生活有何相关,不过都是当权者的争权夺势;又有人说,从历史书里来看,日本人的做的那些,不说是历史上的两次外族入侵(蒙古、满族),就算是我们同族的暴民乱兵也干的不少,何必非得揪着个日本不放,也太死心眼了;甚至,还有人说(这种观点是极少的,但不是没有),就像是五胡乱华和满清入关后被同化了那样,日本又能有什么不同……如果当初不去搞什么捞子的抗战,一早就投降了,和日本合并后的中国早就能步入现代化了,说不得国人也早都过上了电视里日本老百姓的那种中产阶级的生活了。 我默默无语,心却被揪成了一团,有种悲凉的情绪在鼻腔中鼓噪。我默默的关上了那个页面,然后看到另一个页面上有个自称要嫁去韩国,以致于对中国各种看不顺眼,嘴炮大开的回帖。已然是连叹息都无力。对于这些观点,我不想多说什么,也无意引发争端。我只能说,文化,是根植于特定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特定人群的。不是说,我们已经丢弃了东西,在日本保存的很好,那样东西就还是我们的文化了。日本保存的,终归是经过了日本改良的,而非是原有的我们的东西。就像是“七宝烧”和“景泰蓝”的差异一样。所以,在日本入侵之后,但凡国人无有能够以“中日文化是属于同根同源”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投降的,人面对着枪炮会软弱,但是却不可能因为畏惧而骗过自己的心的。 如果,那个嫌书太厚、字太多的孩子,能够看到这段话。我想对她说,——孩子,小姨真的很爱你,也很在乎你!每天看着你甜甜的笑容,小大人似的样子,就会觉得好开心,像是心里有块牛奶糖在慢慢融化!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也就愈发的希望你能更早的明白,你现在所过的生活,正是很多年前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这一切并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就应该白得的。所以,你可以不在意,但是不能不知道;你可以,但是不能不感恩。 那些人不应被忘却,没有任何的国人有这个权利,他们应该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或许,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曾经的事,曾经的人,是过去了的,但这并不就意味着可以成为遗忘的理由。就如书里所说的,“这些人也许仅仅奢求一个感恩的国度能铭记他们的牺牲。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结果后来的历史真就把他们遗忘了。……可在我心里他们都是烈士,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他们是死得其所,但有谁想得起他们来?” 看到这样的话,我不知别人是如何想的,但是我却感觉无地自容!享受当下的安宁生活固然没错,但历史是不容忘却的,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也不能忘却——几代人生死无地,多少军人的前赴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安稳生活。我们又怎能忍心将这些人的惨痛经历置若罔闻,却心安理得的坐享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 我们现在的一切美好,都是因为先辈们曾历尽苦难。我觉得,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让后来者直面历史的真实,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明白曾经我们的前辈,为了我们今日的生活又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我们应该铭记,正是因为他们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坐享其成,才能够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你才能无忧无虑的上学、玩耍。而不会如同那些在有美军驻外基地附近的居民那样,女性甚至要靠穿贞操带防身,过着夜不安枕的生活—— PS.另附一则关于此书的短评,是在网上看到的,感觉写得很透彻: “本书结构明确,叙事性强,且将中国近代发展与中日战争均置于世界史的大脉络下,结合中国内部与国际的变化书写。本书将西方与东方如何在冷战结构下遗忘这段历史的复杂、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重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战时经验对中国日后的走向、西方人对东方人的羞辱与轻视、非欧洲社会反抗欧美帝国主义的奋斗(先日本后中国)、蒋汪毛三人的权力变迁、西方与中国的不稳定关系如何影响至今、中日战争如何摧毁了中国的各种多元主义的可能性发展等等事情都写了出来。而本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著重指出西方忽略中国战场的贡献与西方盟邦对中国的影响都对当今有著极大的影响,也同时指出西方史家的忽略之处,应当重新重视中国战场的贡献。总而言之,这本书叙述完整,既避免陷入零碎的战争细节,也提供一个较客观中立的描述,是本值得一推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