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4 04: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精选10篇

  《人间最后一封信》是一本由薛晓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一):品读最后的信件感受一样的人生故事

  每个人都将离去,最后时刻给最爱的亲人写下遗言,是需要勇气的。现实想象往往是天壤之别,不是你能控制的。做父母的花了一辈子时间培养自己孩子,想着等到老了,他会照顾你,但结果却是寒心的。这是很多人无法去直视的,那份感觉也许只有到老了,才能体会人生在世,最后时刻需要安慰,有亲人在,那才是完美

  《人间最后一封信》薛晓萍老师作品,品读11封遗嘱,11个真实的故事。人生最后时刻,遭遇冷清人暖,感受别样人生。也许只有翻开本书,你才能明白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面临最后时刻,留下遗书。可偏偏同时遭遇家人的不理解,带给当事人辛酸等等感受。仿佛打翻了厨房里的各种调料,其中的滋味,无人能参透。满满都是心酸,无法用言语去解析。

  忏悔:爸,我错了:从小到大她失去了母亲,一直觉得都是爸爸的错。从小就很叛逆,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自己即将成为妈妈时候,总于体会到了母亲的无奈女人在生孩子的那一瞬间,会遭遇意外。在到底保孩子还是保大人,这个艰难抉择的时候,谁都会处于两难境地。这个时候,她在手术室里一直喊“爸爸”,大家都奇怪。因为那个时刻她知道自己错怪了父亲,于是写下的遗书。鼓起勇气写下对爸爸歉意,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封遗书的至今还保存着,也许是感动了天上的母亲,她安然度过了。

  故事里的她,一直不理解父亲,感觉都是父亲的错。害她变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过得很可怜。就算父亲对她再好,也无济于事。也许只有自己遭遇和母亲一样的抉择,才能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女人生孩子,是个大的关口,能否安然度过,真的不好说。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白。

  决裂:骨肉10年不来见:一对住在养老院的老夫妻,生了一对龙凤胎。城里有一套二居室老家有两间房。儿子女儿接连着结婚,需要房子。为了公平期间,先让儿子结婚,把城里的房分给儿子。老家的两间房,分给了女儿。为孩子腾空间选择在养老院里安度晚年。为此,女儿感觉父母对她特别不公平。于是选择不和父母见面,妻子知道后,气的病倒。过了几年女儿的房子拆迁了,两间房变成了两套两居室。这时儿子觉得不公平,和女儿对簿公堂,闹得不可开交。刚开始儿子会来看望他们,后来因为女儿的房子,也对父母有了嫌隙,再也没有来看他们。就这样10年不见,期盼变成了无望。身边后来出现了一只小猫,喂养了几次,小猫对他们紧紧跟随。每天抱着小猫,感觉最后的场面还算温馨的。

  俗话说:“养儿防老,晚年生活会如意。”但现实会因为金钱诱惑人心突变。让原本很好的人,都会财迷心窍失去真心。就算养育自己的父母,也同样不能原谅。有时候,想想人还不如小动物,来的贴心。给它一点吃的,对它付出爱,它会一直跟随。这份爱,一样很温暖

  人生到最后,谁都不希望留下遗憾,可现实却偏偏事与愿违,感觉很无奈。看了几封信,感慨万千。真实的故事,谱写11种人生最后的瞬间,体会到人到晚年的点滴心酸,字里行间表达了真实的人生百态。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二):《人间最后一封信》:有悖常理才被人口口相传

  如果我认识《人间最后一封信》的作者薛晓萍,一定要把苏阿姨推荐给她,让她把苏阿姨的故事写进书里。

  苏阿姨的丈夫刚过70突发疾病过世了,苏阿姨沉浸在丧偶的悲苦不能自拔。在丈夫辞世1周年的祭奠上,苏阿姨跟女儿们提出,想把自己住的房子卖掉。两个女儿一听,受到了大惊吓,以为妈妈想不开呢,就问:“为什么?”苏阿姨说,房间里都是她们爸爸的痕迹,她一看到就伤心。这理由倒是成立,可是,卖了房子妈妈住到哪里去?苏阿姨说:“房款还不够我住养老院的?”后来,小女儿借口需要帮忙硬把苏阿姨拉到自己家里住了下来。既然这样,苏阿姨就将卖房的钱一分为三,两个女儿一人一份,自己拿一份。“我住在你家里,房租嘛就算了,生活费我要付的。”苏阿姨对小女儿说,小女儿哪会要苏阿姨的生活费?那么好,每年春节苏阿姨就带着两个女儿的全家外出度假,全部费用苏阿姨承担。眼见小女儿的女儿也进了大学,苏阿姨无论如何要去养老院:“你们要是真为我好,就替我找一家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见拗不过妈妈,两个女儿商量着给妈妈找了一处公寓式养老院,70度平米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租金1万元。苏阿姨过去看了看,什么都满意,就是不明白女儿们为什么要替她租这么大的房子。女儿们说:“我们过来看您,就有了留宿的地方。”苏阿姨频频点头,觉得自己养育了两个懂事的孩子。“1万元的费用由我和姐姐分担。”听小女儿这么一说,苏阿姨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我那三分之一房款大头还剩着呢,不用你们花钱。”两个女儿对视了一眼:果然如我们所料。小女儿又说:“那我们姐姐出一半钱,多出来一间房间是给我们来时住的嘛”,苏阿姨还是摇头:“你们能来看我,就是我的福气,哪能要你们花钱。”苏阿姨顿了顿,又说:“假如我寿命长到了把我自己的钱都花光了,再让你们出钱,行吗?”此言一出,苏阿姨的女儿们不由得哽咽起来,是呀,生老病死没人能逃得过,可是像妈妈这么通达的,到底叫人伤感,在那个瞬间,母女三个紧紧地相拥在了一起。

  虽是一个在泪水结束的故事,却是一个乐观明亮的故事。而薛晓萍女士的著作《人间最后一封信》中的11个故事,大半都是令人伤感、令人愤怒、令人徒生一拳打到棉花堆里而无奈的故事。

  《决裂:骨肉10年不来见》: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住进这家养老院已经10年了,“院友们”却鲜见亲人来探望他们。是他们无儿无女吗?不,他们儿女成双。只是因为老两口将自己的房子分别馈赠给儿女后,儿女都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公平,一边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一辈子辛劳换来的财富,一边将父母遗弃在养老院里如敝屣。

  《世间情:遗产留给小狗而不是儿子》:慧姐总是独自一人离开养老院去到一个谁也不知道是哪里的地方去,作者很好奇,有一次慧姐又出门后她就尾随而去,秘密就此公开:原来,慧姐是到她已成废墟老宅去,去那里是喂养一条名叫花儿的小狗。小狗是多年以前慧姐捡来的,这条通人性的小狗曾经救过她孙子的命,不光是慧姐,孙子也当小花是玩伴呀,慧姐没有想到的是,老屋拆了,慧姐家分得两套房子后,慧姐和小花一起被儿子、媳妇赶出了家门

  《另类情人:自律与任性》:菩提命运多舛,“文革”、上山下乡地震让她的双亲和几个一起玩大的伙伴一一死去,幸好,一个爱她她也深爱的梁大哥还伴随在左右。可是,地震中为了救梁大哥砸伤了腰的小丽,让梁大哥放不下,最后,在求得菩提谅解后,梁大哥娶了小丽。可是相爱的人儿到了晚年,终于无法克制彼此的思念……

  是的,直到梁大哥死在汶川救灾中菩提都不曾与他有过肌肤相亲,可是那些年里他们俩在菩提郊外的别墅里一次次幽会,算不算精神出轨?我没有想要批评菩提和梁大哥的作为,我只是觉得,这一群住在养老院里度着晚年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的一些做法不能因为他们已成长辈我们就一味迁就,比如梁大哥,怎么可以将同情变成爱情?比如菩提,梁大哥一次次非常规地出入自己的家门,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梁大哥的关心里更多的是爱情吗?爱情,从来就是自私的,不是吗?

  其实,《人间最后一封信》里的好几个故事,在我读来都有叫人疑惑的地方,比如第一个故事《忏悔:爸,我错了》就非常匪夷所思。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一个知识女性了,她难道不知道产妇在分娩时死亡是一个医学问题,而非父亲的选择所能定生死的。年幼无知,可以,但一定要等到自己生过孩子才能与父亲冰释前嫌,如作者所写未加文学修饰,那就是叙述者的综合素养很有问题,这样的女儿,就算忏悔了,她的忏悔是我们能够无条件地点头称是的吗?

  不过,我非常喜欢婆媳:另类麻辣婆媳》这个故事,与苏阿姨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与人之间不会缺少暖色,假如在《人间最后一封信》里添加上苏阿姨的故事,读者或许就不会产生亲人间恶意太多的误会。有悖常理才会被人口口相传,而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人之常情中。

  不伪饰、不矫饰,是薛晓萍女士《人间最后一封信》最有魅力的地方。以薛晓萍的学历和人生经历,她完全可以将此书写得文艺一些写得哲理一些,她却选择了清水芙蓉的写法。这种写法,也许会让一个成熟的读者觉得清浅,却能让年纪渐长多多少少产生了阅读障碍的老年读者快速进入到阅读中。是的,我以为薛晓萍女士写作《人间最后一封信》,就是为了让老年人捧起书本对照他人幸或不幸的晚年生活,随后根据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养老计划——当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渐入老境后,怎么养老可不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吗?这本书让恐惧、畏惧养老院的老人们多少能拆除一点心防线,至于年轻读者,则能通过此书多少获悉老之将至的父母都会有哪些情绪变化。知悉是彼此沟通桥梁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三):汪兆骞序:老年人生活启示录,真实、丰富生动精彩深刻

  老年人生活启示

  ——序薛晓萍《人间最后一封信》

  汪兆骞

  先说几句闲话为人作序,常被诟病依据是明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此语也未必。序者,作“叙”或称“引”,多系对作家作品详说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有杜预之《春秋序》,柳宗元之《送薛存义序》,到鲁迅,为人作序百篇。事实是,这些序都对原著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好为人序”,何“患”之有?

  笔者当了一辈子职业编辑,伏在案头,窗外春秋数易,头由青丝到花白,一直为人作嫁衣裳。阅选其稿,修其稿,校对其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既“入情”,自然就有所悟,而作家多有“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的雅量,作序顺理成章。才有深浅,序有文野,另当别论

  退休之后,因文字而结识薛晓萍。她先后拿来三部书稿,希望我为之作序。那时,我正紧张地为自己的七卷本《民国清流系列准备,将全部精力灵魂投入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等的思考之中。民国文人可歌可泣的人生传奇世纪之变经历着的种种文化苦痛;百年后沧海桑田,也让我感受着与前贤相似的苦困而不能自拔。

  但我深知业余作者创作之甘苦,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义不容辞。没想到,我竟被她的书稿深深打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薛晓萍观察世界独有的灵性眼光,让我惊喜。其笔触所呈现的生活中那些丰富的细节展示原生态世俗人物及命运的别样风景,及故事里的个人与时代共振的精神频度,自出机杼,鸾回凤惊。

  就这样,我竟相继为她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狼痕》《情书·情殇》和《悦读福气》三部书都作了长序。

  当我的七卷本民国大师集体传记,相继出版了六卷,收官的第七卷也将偃旗息鼓,我并未感到轻松。即将与大师们告别之际,我在叩问自己,这部书是否无愧于历史,是否对得起那些终身呵护文化若生命的文化大师,陷入惶惑不安之中时,出版界的朋友突然登门提醒我,几年前我向他推荐的薛晓萍《人间最后一封信》一书,即将付梓,我曾信誓旦旦许诺为之作的序,也该交稿了。千金之诺,岂能食言,我得感谢薛晓萍,因要为之作序,让我逃离痛苦的自我的叩问。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薛晓萍那三部书,写的是个人生活的雪泥鸿爪,岁月漫掩,余情缠绕,与流年风雨中的焦灼悲欢,让我们看到社会人生的种种面容和风景的话,那么《人间最后一封信》则是一部关于老人生命及意义的书。书中对老人自我、自尊真诚宽容幸福孤寂、痛苦、抱怨及至死亡,都有生动深刻的描述和评说。

  当薛晓萍的生命也步入夕阳之后,在家人的支持之下,毅然辞去高收入会计工作,开始一门心思地专职到养老机构做助老义工,并组织义工公益团队,不舍昼夜地到各养老院陪伴老人,陪他们谈心读书,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此外,她还组建了公益团队——银龄书院

  作为作家,薛晓萍一直关注人群体的生命状态及精神状态。老人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孤寂感,常常让薛晓萍肝肠寸断

  社会急速发展转型过程父辈子辈两代人传统的家庭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孝道丢弃,亲情疏离,赡养缺失,老人孤寂失落渴求亲情回应,已成为家庭常态。老人或在万籁无声中流泪,或在金鼓喧阗的节日沉默。薛晓萍在漫长的助老义工的过程中敏锐发现了这一“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的社会问题,诚如诺奖得主日本的川端康成所说:“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于是,薛晓萍将之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转化为文字形象,在论述中充满爱怜眷顾之情,同时带温暖冷峻的自审。更让人欣赏的是,她在社会结构和观念正发生变化时,所持的冷静、公正和乐观的态度。没有因老人闲梳白发对残阳的孤寂,而否定社会在探索着前行,也没因物欲横流而抱怨改革开放,自己不扮演指责社会充当判官的角色,而是将孤老社会问题视为时代变革的一种现象看待,相信随着人的主体精神提高和社会道德进步,问题会得到解决,人和社会总会和谐。因此《人间最后一封信》对老人孤寂的审美价值,是一种新的开拓。

  《人间最后一封信》由几个真实的人生故事组成一道极具悲怆与欢乐的和谐人生风景。它真实、丰富、生动、精彩、深刻,不输给虚构的小说。如当真相大白,误会解除,女儿向父亲“忏悔:爸我错了”;一对老夫妻住养老院,亲人“骨肉决裂”,十年不来探望;“世间情”,儿子恩断义绝,老母将遗产留给相伴的小狗;战争年代,老兵被救“勿忘我,铭记一生的陌生之恩”;“爱与救赎,美人迟暮”,一生等待,与恋人终成眷属;“一生情,飞机上,生死关头定终身”⋯⋯

  《人间最后一封信》叙述故事时,特别注重挖掘外部事物在人物内心引起的反应和人物的心理情绪与外在环境变化的关系,读者可从心理的、伦理的和社会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它进行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老人群体的生命肌体。那里有海洋般宽阔的生命阅历,平凡却足以积羽沉舟。那里有高山般的精神的岩浆,虽老迈却积储着巨大的力量,他们的命运是我们命运的一面镜子。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其真实性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于艺术逻辑的可能性中,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寄托着包括作者在内的老人的人生理想。生活中原本沉闷压抑的气息,被荡气回肠的世间真情驱散,但它留下的悲怆性色彩并没有被淡化,足以给人以警醒。

  老人的孤独晚景和心境,不仅仅是心理感受,它还是一种认识自身和观看世界的方法,因而也就必然有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间最后一封信》是部老年生活启示录。

  是为序。

  写于丁酉除夕

  汪兆骞:

  生于1941年,著名文史作家、文学评论家、编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著有已畅销近三十万册的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及《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四):如果你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你会和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人间最后一封信,从字面理解应该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一封信,书中有着11封这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带着没有完成心愿的遗憾,每一个故事中都有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眷恋,然而,有的是因为疾病。有的是因为横祸,有的是因为违反了法律,等等。虽然说他们离开的原因不同,不舍的心确是相同的,人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这本书中这句话被表达的淋漓尽致,真的是最大的体现,感动的我几次落泪。 看看他们还是很幸运的,毕竟在离开前还能留下最后一封信。是遗言也好,是遗愿也罢,不管是啥,他们把自己想对别人说的话都留了下来,也许是对家人的期望。也许是对他人的忏悔,又或许是对自己没有完成事情的嘱托,最起码在自己离开以后亲人会有一个帮助他完成的可能。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去世的舅舅, 舅舅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退休以后又去园林工作。就在上个月一个阴沉沉的天气里,他和工友们一起去挖树时,在剩下最后一棵树,他和工友一起抽颗烟在挖,当烟刚刚点着,还没有吸,人就倒下了。送到了最近的医院抢救了50分钟,虽然医护人员都尽了力,还是没有把他从死神的手中抢回来。看到我舅妈和哥哥的哭泣真的很心酸可是我什么也做不了。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件事。这件事也是一本书所提倡的。就是留遗嘱,也遗言,真的,当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管是留下一个物件,或者是只言片语,让自己的家人在想念你的时候看着这个物件或是这封信,在精神上有一个寄托。 家里面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更应该写遗嘱,这不仅是给孩子留下寄托这不简单了,还有一个就是对于家里的财产的划分。在你临终前把这些全部都弄好,将来孩子们才不会为了这点遗产的分割而闹上法庭。(其实不是说每一个家庭都会这样,不过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现在的电视上法制频道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因为父母那少的可怜的遗产,把原本的至亲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所以说我赞同作者的想法,推广遗嘱。 《人间最后一封信》这本书,构思另类,却道出了现在社会上很多真实存在的问题,书中没有花哨的笔法,也没有夸张的描述,用平凡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老人在世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陪陪他们,多关心他们,不要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后悔!

  《人间最后一封信》读后感(五):12年前,母亲等三位至亲离世,她关掉年收数百万的公司,自费专职做助老义工

  文 / 傅兴文

  一

  当一个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与人世告别之际,他的人间最后一封信将会写些什么?

  59年前的1959年,一位部队转业文字工作者被打成了右派。在遭到几番屈辱之后,他像老舍、傅雷一样选择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尊严。当时,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在离开这个苦难人世之前,他在无比疼爱的女儿的照片背面写下这么一段遗言——

  “孩子,你这天真活泼的样子,真让爸爸心疼极了!”

  几十年后,这位女儿在一篇自传散文中写道,爸爸的悲壮诀别与那句遗言让“我今生都心疼极了”。

  这个女孩儿本随父亲姓栗,母亲为了避免女儿受到牵连,将女儿的姓氏改为自己的姓,改名为“薛晓萍”。

  美丽的母亲温柔慈爱,乐于助人,经常教育她要多做好事多读书。但每当女儿想哭时,她就对女儿说:没爹的孩子不许哭,要坚强!

  想想吧,当一个年轻柔弱、失去丈夫的母亲对年幼的女儿说“不许哭”时,她心里已经哭成了什么样。

  久而久之,这个大眼睛的女孩儿竟渐渐变成了一个不会哭也不会笑的冰雪姑娘。

  她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照片,竟然没有一张是面带微笑的。

从小到大竟没有一张照片面带微笑

  薛晓萍女士在自传散文中这么写道:“我从小失去了父爱,为了不受欺负,我学会了对付一切强者,甚至和男孩子摔过跤……”

  有一次,小小的薛晓萍和一群孩子在积水潭医院后门捡盖房用的瓦片,她也捡了许多,可离家很远,很难搬回家。其他孩子都让弟弟或妹妹回家找大人来运。“我呢,孤身一人,坐在一大堆瓦片上真想哭,可我看看周围的孩子,便紧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哭。然后,一块一块地往前搬,每次只挪几步远,使这堆瓦片始终在我身边。就这样,一共挪了许多许多次,终于把这堆瓦片完整地运回了家。倒也不觉得累,可我难过极了,跑到厕所,哭了半天,直到被人发现。那时我才六岁……”

  长大后,有一天原本不爱做梦的她不仅做了一个历历在目的梦,还从梦中笑醒了,因为父亲在梦中参加了她的婚礼:“爸爸身着少将呢军装,胸前挂着军功章,口袋别着派克金笔,骄傲地站在我面前,左手叉腰,任由我将纤细的胳膊挽入他的臂弯。我自豪、我骄傲、我幸福、我兴奋、我醉了。

  “爸爸牵着我走到他面前,低声、严肃、庄重地对他说:‘好小子,你给我记住,允许你对我女儿千般好万般爱,就不允许你对我女儿有一丁点坏。如果你让我女儿受一丁点委屈,我就收拾你一辈子。’说完就伸出大手紧紧地握住文弱书生的瘦手,只见他强忍疼痛唯唯诺诺。

  “我得意得一个劲地笑,不住地笑,把自己笑醒了……”

  二

  小女孩薛晓萍从小没有父爱,但她的大姨和姨父给了她缺少的那部分爱。他们早年参加革命,在战火中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把薛晓萍视如己出,如掌上明珠一般百般疼爱,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给她。

  每到周末时,她就跑到北京北城的大姨家;受到母亲的棒打时,她也跑到大姨家寻求庇护……

  后来,薛晓萍毕业后成为北京某机关的公务员;

  再后来,考取北师大,成为一名教师;

  再后来,考取经济学研究生,创办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一如她“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性格,除了正常的业务,她还坚持多年免费为希望工程提供公益审计,被誉为公益审计第一人。

  在异常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她再忙也尽量保证每天晚上给母亲和大姨家打电话,并尽量抽出时间来多陪伴他们,但在陀螺般不停旋转的创业期间,她实在难以抽出更多时间了……

  不幸发生在12年前的2006年清明节。清明前几天,大姨、姨父相继辞世,清明节那天,母亲也永远地走了。悲痛欲绝的薛晓萍为老人在空军总医院设置了摆满鲜花的灵堂,为他们购置了墓地和高档棺木,为他们穿上瑞蚨祥真丝寿衣……

  尽管她一向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多年来尽孝尽责,为三位至亲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让他们过着舒适、体面、衣食无忧的生活,尽量保证每天给他们打一次电话,每周多聚几次,但这些都不足以宽慰她巨大的悲伤与内疚,三位老人的突然相继离世还是让她感到自己平时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前不久,她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到当年的感受时说道:“三位老人突然都走了,自己挣那钱还有什么用?给谁花呢?”

  失去三位至亲后,她一直在想,人生苦短一世,到底什么最重要?时间如此有限而宝贵,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什么地方?尤其对一生多难的父母至亲而言,为人儿女者更应该怎么做?

  薛晓萍说,她在大街上每每看到老人就会想起自己的妈妈和大姨。朋友见她时不时在大街上“找妈妈”,于是半开玩笑地说:“别在大街上找妈妈了,大街上的妈妈们基本都有儿女,去养老院吧,那里绝大多数都是孤寡老人。”

  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去过几次养老院,见那里的老人们是那么孤单、寂寞,内心是那么渴望情感的陪伴,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并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关掉两家经营良好的事务所,去养老院自费专职做助老义工。

  由于她是执业十年以上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资质难得,有人曾劝她不要注销公司,只要她保留营业执照,她什么都不用做,每年就可至少给她分成百万。但正如她一往的性格,要么不做,要么就全身心地做到极致,她认为既然投身于慈善事业,就不宜再带有商业色彩,而且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慈善,断绝自己的退路,连自己的注册会计师证也一并注销了。

  于是,十二年来,她经常奔波于全国多家养老机构,与老人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娱乐,为老年模特队购置时尚服饰,为读书会购置大量图书,并与那里的护工、保洁等工作人员也成为朋友。

  时间一长,在跟老人们谈心的过程中,很多老人向她倾吐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往事和深埋心底的秘密。

  一次,她将其中一位老人的故事写成文字,发给她的文学老师汪兆骞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原副主编,著有《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等)。汪老看后感动异常,说那些老人们的难忘经历是一座宝藏,嘱咐她认真记录,为世人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民间私人史。

  于是,薛晓萍组建了公益平台“银龄书院”,和志愿者们一起陆陆续续采访了数百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老人,拍摄了无数照片、视频及录音,记录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并由此创作了两部非虚构作品集,其中一部以爱情为主题,将于明年上市,另一部就是已于近期上市的《人间最后一封信》。

  《人间最后一封信》以11位老人的遗嘱为主线,记录了11个真实难忘的故事:有爱,有恨,有无奈,有不解,有怨忿,有感恩,有悔恨,有救赎,有刻骨的深情,有铭心的思念……

  本人作为该书编辑之一,在编辑过程中有时实在忍不住而落下眼泪;有时感慨万千,叹息不已,心间仿佛压了一块石头;有时无限怅惘;有时掩卷思索良久;有时又忍俊不禁;有时则气愤不已,长吁短叹,叹人生之艰辛,叹世态之炎凉,叹人心与人性之复杂,叹生命与人情之薄脆……当然,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一些主人公在艰难时世和非常情况下,依然对自己的亲人、爱人、恋人、友人、恩人甚至陌生人保持着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三

  2016年3月,薛晓萍女士患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免疫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

  出院后,她一如既往地直接前往养老院,继续做助老义工,用真情陪伴老人们,为她们送温暖送书送衣物送各种他们需要的东西,为他们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并为抗战女兵们制作纪录片……

  2017年3月,她在奥运村社区举办读书讲座,活动结束后却不幸发病,被几个年轻人送到医院后直接进入了ICU……

  出院后,她继续奔波于各个养老机构及社区,积极推广助老阅读。以去年的母亲节为例,当时她的腿受伤了,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依然坚持在山西两天举办了四场公益讲座,她走进图书馆大讲堂,走进部队军营,走进大学校园,走进社区……

  薛晓萍说:她自知生命无常,每一天都在向人生终点迈进,因此更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每天都不应虚度,虽然明知跑不过时间,但仍要与时间赛跑,以努力把更多的爱与温暖带给更多的孤独无助的老人们……

  四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当一个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与人世告别之际,他的人间最后一封信将会写些什么?

  让我们看看《人间最后一封信》中所记录的那些撼动心灵的故事和“最后一封信”——

  《特殊情人:自律与任性》讲述了一段历尽坎坷、令人断肠的爱情往事:他们本是青梅竹马的初恋,最后却成了有悖世俗伦理的“特殊情人”,但又有谁忍心指责他们不道德呢?读来直叫人感叹:“造化弄人”,“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忏悔:爸,我错了》讲述了一个女儿对父亲长达十几年的误解和怨恨,当她幡然醒悟自己的过错时,在医院难产之际,她拼命喊着:“爸!爸!我错了!我错了!……”

  《决裂:骨肉十年不来见》讲的是一对老夫妇写下一封遗嘱:“遗产一定要平均分给双胞胎儿女,一分一厘都不要差!”“一分一厘都不要差”,是什么样的遭遇会让老人写下如此“公平”却又如此冷冰冰的遗嘱呢?这个故事是那么令人心寒,真让人哀叹人情与人心的莫不可测……

  《婆媳:另类麻辣婆媳》则讲述了一对“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婆媳故事,她们经常斗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不过她们是一对令人羡慕不已的“喜冤家”。最后,婆婆写下的遗嘱不仅让这位儿媳和读者感动不已,相信也会令无数婆媳感慨不已:人与人之间,血缘关系当然重要,但真情比血缘更重要……

  《还愿:遭猜忌的秘密》一文中,男主人公写下一封遗嘱,却不让一向恩爱有加的妻子和家人看,导致妻子猜忌不已。当事实真相揭晓后,妻子劝丈夫赶紧去了却心愿,因为时间无情,生命无常,“有些话,现在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

  《失独:最后的“情书”》是一个令天下无数父母心痛的故事:独生女不幸英年早逝,母亲悲痛欲绝,女儿担心“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过度悲伤,临终前写下遗嘱,并为他们安排了“任务”……这个故事也会让无数年轻人思考: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怎样对待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和亲人……

  ……

  薛晓萍女士原本采访收集了上百个跟遗嘱有关的故事,不过本着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原则,仅从中精选了十几个,又因为有几篇涉及到特殊时代背景,只好忍痛割爱,最终本书只留下11篇凝结着眠床前最后深情的“人间最后一封信”。

  最后,以薛晓萍女士在《人间最后一封信》中反复提到的主旨词作为结束语——

  记录爱,传播爱。初心不改。

  ❤️

  书评作者简介:

  傅兴文:生于1983年,山东聊城人。青年作家,小说代表作有《孤独者之恋》《断桥》等。曾在《天津文学》《青春诗刊》等发表小说、诗歌若干。有小说入选多种选本。

  同时也是一名出版策划人和作家经纪人。作为“文钻图书”品牌创办人,策划出版的图书代表作有:

  汪兆骞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

  当代文学名家长篇精品书系:叶辛卷(《孽债》《蹉跎岁月》《巨澜》《飓风》《风凛冽》《爱的变奏》《蹉跎岁月》《在醒来的土地上》等);

  当代文学名家长篇精品书系:张抗抗卷(《情爱画廊》+散文集《回忆找到我》《诗性江南》《书之书》等);

  吕舒怀《碎片上的女人》,过客《心殇:我在伪满洲国读书的日子》,等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