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陆犯焉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陆犯焉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4 05: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陆犯焉识经典读后感10篇

  《陆犯焉识》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陆犯焉识》读后感(一):整个时代悲伤

  先撇开故事的时代背景讲讲故事本身。

  我从来不掩饰我对严歌苓的喜爱,这种喜爱包括对她文革时期作品不遗余力的推崇,以及对她作品的瑕疵毫不留情批评

  她写文革时期的作品每篇那么鲜活,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从外在故事到内在情感高度统一充分说明这个有着编剧身份小说家基本功是多么过硬,更是因为,她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陆犯焉识》中三条线索强弱关系

  三条线索中,陆焉识在青海监狱服刑为主线,两条辅线,冯婉喻当前在上海的生活,陆焉识从少年开始的故事。在陆焉识如履薄冰的服刑过程中,两条辅线缓缓并行,随着故事的发展,志得意满的少年陆焉识、彷徨踟蹰的中年陆焉识和受尽苦难的老年陆焉识相逢,而这个老年陆焉识又与失忆的老年冯婉喻相逢。三条线索最终合成一条,也没有再经受历史的打击,虽然不该皆大欢喜,却一直别扭到结尾,无甚趣味

  不过,我读严歌苓,觉得她的动人之处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读其语言灵动优美。一直觉得作家在脱离了母语环境后的作品,更纯粹质朴发自内心,没有了现在流行语的侵蚀,也隔绝了无趣言论的骚扰。所以在国外的生活中使用母语的频率越低,对母语精髓的提炼也越纯,这种物理隔离成就了包括严歌苓、虹影等一批女作家

  未解之谜:

  1.陆焉识在狱中两次卖掉或送出妻子冯婉喻送给他的欧米茄手表,为什么却一直留着重庆情人韩念痕送给他的蓝宝石领带夹以及一对不明出处的金袖扣。明明在故事中,他不止一次地说他对妻子是越来越爱,并未提到有多么爱这个逢场作戏的情人。

  2.故事的展开,是陆焉识为了看女儿丹珏的电影进行了种种努力,吃了那么多苦,而第一次越狱去上海,见了女儿却没有太多笔墨描写对女儿的爱,真正出狱回到上海,也并未有多少爱在女儿身上。

  种种迹象说明,作者严歌苓对于组织一部结构复杂长篇小说的笔力有限,好多线索写着写着就失控或忘却了,她的长项,还是故事情紧凑、情感集中的中篇小说。但是如果拍成电视剧,还是很有看点的,旧上海的家族恩怨,美国派的风流公子,明里暗里的婆媳大战,肖申克的救赎式的越狱硬汉,好吧,作者给咱们一锅乱炖,爱吃什么自己夹吧。

  《陆犯焉识》读后感(二):焉识与老几

  小说原著比电影好,当然,这和两种艺术形式表现有关。电影难以架构太过复杂的关系,因而只截取了一小段,并简化处理,着重表现爱情

  陆焉识的文士风流在畸形的历史环境中只能葬送繁华,二十年生活状态仅仅为了“活着”,而他活着的支柱竟是包办配婚的婉喻。小说仅仅给你呈现现实,不让结局刻意圆满——扑灭一米又一米希望,吹一点凉风聊作补偿

  严歌苓把人性的现实都摆在你面前,你似乎看到了现实中的人。恩娘精于算计既可怜可恨,焉识的儿子最终沦为庸俗的小市民,即使是临死的梁葫芦,也不惜以出卖焉识而做活着的挣扎,让人一再失望下去。

  你以为你看到了沧桑,看到了人性,看到了爱情。其实,小说是试图挖掘&呈现一个有着浪子人生轨迹,让你去感受他的精神世界,从而给你震撼。陆犯焉识,这个题目可以有很多层意蕴。而作为这部小说的叙写对象,它指的是人民大学者陆焉识和人民的敌人老几。它们有同一个肉身,处在不同时空,放在历史的链条形成一条完整的人生轨迹。小说的叙写将这两个身份自然穿插了起来,让你时时刻刻处在对比中。通过陆焉识,你看到了爱情、人性和历史。而不要忘了,小说始终写的是“我”的祖父,始终是一个浪子。

  年轻时不缺乏物质条件的焉识爱自由排斥婉喻;为了反击恩娘,表面和婉喻好了,但身在重庆的他也无法克制自己的寂寞;在劳改的岁月里,“活着”的生存层次下的老几只能靠自己仅剩的精神支柱活着。陆焉识的学问,和老几的牵挂,都是一个浪子心灵的暖巢。这样一个的人,难以在社会家庭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归属,他的人生轨迹总与一个浪子的需求背道而驰,直到最后他携带着婉喻的骨灰失踪,去了自由的茫茫草地

  和《金陵十三钗》一样,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性,掺杂着爱情与历史,就像粗酿一般鲜味可口,严歌苓确乎有翻手繁华,覆手荒凉的笔力,是当代难得的华语作家。

  《陆犯焉识》读后感(三):知识分子的个人选择

  记得第一次看《归来》的时候大二。当时没看过原著,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哭了好久。当时仅仅是感动婉瑜和焉识的爱情故事,记得很清楚,那天从电影院回答宿舍小心翼翼的把电影票贴在日记本上,然后写下了我当时对电影的感动。但是当时其实对很多细节我是不清晰的。

  这一次看原著小说,完全是因为工作生活实在无聊,Kindle之前也买了电子版的小说,所以百无聊赖的翻看的。说实话,刚开始的几个章节,我是有点混乱的,从中间开始叙述,好在理清了关系。原来是一个民国期间,贵族花花公子不满恩娘安排婚姻,年轻时各种流连于花丛但是学术造诣深厚天才博士,后因年轻时年少气壮,加之当时政治局势混乱,写了点小文章,抒发了点感慨,被打为反革命,流放于西北进行劳改20年,才发现恩娘当初安排给自己的妻子,自己曾经嫌弃的妻子,竟是自己的一生挚爱。人总是在经历些事情以后,才知道自己曾经嫌弃厌恶的,却是自己最最珍贵的。所以本书一大部分章节都是围绕陆焉识如何发现自己的挚爱是婉瑜,如何怀恋她的好,及其如何为了见她竟逃狱。电影归来主要是围绕焉识逃跑回去以后及其婉瑜失忆陪伴她终老的过程,感情面多余政治面。

  那个时候,人命是不值钱的。所以不管在上海的监狱里还是大西北的监狱里,随随便便每天都死人。也许是命运眷顾,也许是主角光环,焉识竟活到了最后,活动拨乱反正,活到了无罪开释的时刻。但是即使活着见到了婉瑜,婉瑜也不认识了她。一个曾经追求自由、追求个人选择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才发现曾经的追求有多么的可笑,才会和冯学峰说,和什么打交道也别和文字打交道。社会真的是可以改变人的。

  其实我特别佩服年轻时的毛主席,真的是可以被人民群众称之为神进行膜拜的。但是上天可能不想让一个人至善至美的,一个伟人也会犯下错误,所以之前看到有人评论说“对于文革,我不原谅”我是可以理解的。管中窥豹,从一个陆焉识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更多的陆焉识,那些追求理想、自由、制度平等天真知识分子,一个个牺牲在了时代的错误之中。所以每当看到那个时候的故事,内心总是充满难以言说的悲哀。没有什么破坏禁锢人的思想和自由最可恨了。文字狱、红卫兵,让万千知识分子胆战心惊后人读来审视当下,貌似言论自由了,物质进步了,但是深感一张无形的网把这一切罩住了,上演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楚门的世界”。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你我继续追求下去。生活中总是有些东西比物质的满足重要不是么?时代在变,知识分子的选择还会变么?

  《陆犯焉识》读后感(四):半个世纪悲凉爱情

  总是有人拿小说与电影作比较,窃以为很没有必要。或许由于我是由于电影才拿起的这本书,所以我要谢谢电影。它是一个小小的平台,把陆焉识和冯婉喻展现大众,把这样的故事读给大众,让我们前赴后继地去端起这本书,细细品读。我想,如此说来,电影的作用也就够了。

  首先,关于叙事。书中,严歌苓的叙事手法显得跳跃性和灵动性十足。一会是陆焉识去海外读博士,一会是大荒草漠的生活,一会是重庆的故事,一会是关于上海的婉喻的一点一滴。刚开始看的时候,还要注意前后衔接,到后来,就渐渐出现了跨时空的半个世纪的岁月故事。对于书中的每一件事,作者交代都较为仔细,相互的穿插,也让书更显厚重

  其次,关于语言。恩娘和婉喻的上海话活灵活现,大荒草漠上的犯人语言与干部语言也入木三分。焉识的结巴更是展现了语言的特色与不同。整体上来说,语言比较简洁质朴,没有太多的赘述。

  再次,关于人物形象。陆焉识的形象比较突出,并且由于先前看过电影,无法不将陈道明高大形象融合进来。年轻的风流倜傥,劳改的唯唯诺诺,老年的痴痴念念,展现了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唯一不解的是他那记忆力超强的脑子,甚至还能在脑子里修改文字,实为妙绝。婉喻的小心思也展现出了上海女人独有的韵味,这个小女子丈夫是从,但也有着惊人力量。焉识劳改时费劲力气剥蟹黄、痴妄之后的夜晚搬家,都展示出了她无与伦比爱意。而她年老时为了儿女思念成疾,竟忘记一生的挚爱,何其抑郁悲凉!

  最后,说说思想。一是时代的变迁,思想的变化。表现出对韦等知识分子的不屑,对发战争之财的政府的不满,对劳改干部打压犯人的口诛笔伐,对焉识归来后世道炎凉的无奈。二是陆焉识情感的改变,包括对家里的顺从与个人内心的回归。三是陆冯的爱情。从冯一个人的爱情,到两个人的思念,再到陆一个人的爱情,最后是两个人的冲破束缚的爱情回归。四呢,想说说儿女,丹珏在父亲劳改前,似乎和父亲成了忘年挚友,而待父亲归来,儿女却将个人利益置于父亲之上,乃是世道的无限悲凉。

  另外,本书中也有对于知识分子“无用场”与内心坚持论述,真是直达我心。但本书整体说来更侧重于故事,而缺少深度道理阐发。不过全书仍可谓故事完整、有可读性、且值得回味

  《陆犯焉识》读后感(五):爱是突如其来软肋坚不可摧铠甲

  《陆犯焉识》讲的是一个叫“陆焉识”的在建国后的运动中被判为犯人的留洋知识分子,在流放青海的改造中,终于领悟自己对包办婚姻的发妻“冯婉瑜”深刻的爱情,努力生存,等待相逢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个高潮是,陆焉识拿出身边仅有的财产—一款白金欧米家手表贿赂管教干部,冒着被发现就是逃犯死罪的风险,穿过大雪地,差点被狼吃掉,浑身被冻脱一层皮,只为了看一眼在科教片里出现一个镜头的女儿。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陆焉识逃出青海,一路伪装挨饿,到上海见一见婉瑜,因为他害怕再晚就没机会说出他对婉瑜的爱了。然而他千辛万苦找到婉瑜却并没有相见,只远远地跟随她下班、坐车、买菜、回家、吃饭,在她居住弄堂里蜷缩在馄饨摊边,看着她平淡的生活。然后觉定自首,因为作为逃犯的他会毁掉她平静的生活。他不能那么做。

  看守人问他是不是熬不住了才要逃。他点点头。一批的犯人里只有他还活着,饿死的、吞药死的、意外死的、打架死的…那个年代,死是很容易的,熬不下去,就可以很简单地死去,根本无需出逃那么费劲。

  再然后,他决定离婚,因为这是他当下唯一爱婉瑜的方式,从此她不再是“敌属”,不再是居委会随传随到拿来训话的人。她可以有正式的工作,甚至,她有资格入党。

  在一个与死神相伴的地方,靠什么年复一年地熬下来;在心心念念的团圆面前,是什么令他放手?爱是突然有的软肋,也是令你强大的铠甲。

  《陆犯焉识》读后感(六):我喜欢男人都有书生气

  陆焉识是陆家最没用场的人,外不能守护家产,内不能呵护妻女。

  可他却是监牢里最受尊敬的人,因为他是留美博士,是大学教授,精通四国语言,他满腹经纶谦和儒雅,他虽在牢里过了半生,却不影响他讲究了一生,不管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修养,每个细节,都能看到他虔诚的讲究,在他身上,能看到中国大家族培养出来的书生气象

  这种坚持一生的自我管理,据说叫“士”。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张艺谋和高仓健的,文章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可以被称为“士”了。我认同

  书中那个年代,贫乏,混乱,可是,改变不了的是对知识人的敬重,和对学识敬畏

  现在已经不同了,所谓“笑贫不笑娼”,知识分子似乎已经沦落为调侃的笑柄。

  好吧,这是一本爱情小说。当我看完的时候,我想到了《平凡的世界》,也许是对农村贫穷有深刻的体验,导致我总是对同类型文艺作品过分敏感

  算了,还是说回爱情吧,假若去探讨人生、历史那是一时半会也说不完的。

  基本上,现在,看任何爱情小说,我的理解思维都能自动引向“霸道总裁爱上我”模式

  陆焉识就是霸道总裁嘛,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天才似的成长历程英俊挺拔外形,对冯婉瑜十几年的冰山冷漠脸,落寞颓丧时醒悟对冯婉瑜的爱情……

  我喜欢陆焉识,绝不是后来突然对冯婉瑜的爱情,仅仅是因为他的书生气。

  我猜冯婉瑜和我一样,喜欢他的书生气,一辈子对他爱至骨髓卑微地小心翼翼的爱着,我懂那份珍贵。

  我曾经也有,但是后来把它狠狠地丢掉。

  冯婉瑜一直把它珍藏,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冯婉瑜后来始终没有认出陆焉识,这是作者在报复,在替冯婉瑜报复陆焉识,为她讨一个公道和公平。

  作者太任性了。

  我当然是带着主观情绪来看的,如果是我来写,最后一刻,必定令他们相认。

  我也像恩娘一样,赤裸裸的偏向陆焉识的。

  《陆犯焉识》读后感(七):没用场的人

  陆焉识,无论年轻时多么风流倜傥,如何才华横溢,到头来作者还是借恩娘之口给他定了性——“没用场”。

  有人会问,一个懂多国语言的天才教授怎么会没用场?同样是借恩娘之口,作者给出了解释:

  “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人最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那种机器,中国人呢,最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是的,正因为陆焉识内心里的那份大知识分子的孤傲与清高,不屑于跟人去明争暗斗,所以,他是个没用场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只说陆焉识“一个人”,我想谈谈陆焉识“这类人”。作者在书的末尾对“这类人”做了一段十分精辟的剖析,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绕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简直一针见血!“这类人”认为人之间你来我往的“斗”的学问很low很低级,不屑与天天使用此项技能的众人为伍,抱着自己的本事遗世独立。以为不站队,便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他们又错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有剑气两宗之争,如果态度和岳灵珊一样,两边都支持,那就会被两边的人马同时视为异己,同时早到两路人马追杀,身首异处在所难免。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类人往往并不傻,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难道他们不明白?

  不幸的是,我可能也属于这类“没用场”的人(我天资愚钝,远不是什么天纵奇才,但也有那份执着),所以对于他们的“执念”大体还是能理解。他们不是不明白,他们正是太明白!越是如此,他们越是认识到自己那份固执的宝贵,明知可能会落个头破血流的下场,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我到底。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对此类人敬仰有加。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什么不和与俗,什么刚正不阿云云,溢美之词不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也会越来越世俗的转变态度。还是借“有用场”的恩娘之口,那些阅历丰富的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态度:

  “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

  但不论世人的态度如何变化,他们总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举”。前些月,在我下定决心退出现在的学校,放弃所谓的一片光明的前途去追求那可笑的“本事”的时候就认识到,我也是个“没用场”的人。反对我的人太多,他们用大量的世俗的道理来告诉我我的想法何其荒谬幼稚,可他们说的那些我又何尝不明白?可心底那份陆焉识式的无谓的清高就是不允许自己妥协。

  这几年,我得到的最多的评价便是“不成熟”这三个字,开始还红着脖子与之争论,后来便欣然接受这一标签。李贽的《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正是如此,我倒庆幸还有颗赤子之心,也就甘愿被人嘲笑不成熟没用场了。

  我深知,如今旁人看来我这些可笑而荒唐的行径,全在于内心那一丝宝贵的、不失本真的、证明我还是我的痴念作祟。

  每每遭遇打击嘲讽,便想着历史上陆焉识式的既“没用场”也没什么“好下场”的人,苦笑着安慰自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陆犯焉识》读后感(八):看了《陆犯焉识》,我才懂得为什么只有严歌苓才能写出《芳华》?

  01

  在中国文坛,严歌苓绝对算实力大家。

  她父亲的家族基因里,留给她的是才华和天赋,而母亲的基因则带给她超出常人的刻苦和努力,加之后来婚姻所经历的海外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严歌苓。

  以前大家都说严歌苓是个杰出的女作家,说她尤为擅长女性的心理活动,从而唤起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尤其是在《芳华》这样的作品里,有她大量的女性个人成长历程。

  但看了《陆犯焉识》,我才觉得,其实更应该去掉别人形容严歌苓身份标签的女作家。

  这部以男性视角书写的作品,荡气回肠,洋溢着大情大爱,不比任何一位中国男性作家差。严歌苓真不愧是杰出的中国作家,更可以称得上世界级高水平作家。

  这部以她祖父个人经历为原型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有大量的男性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又用独特的细腻体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停剥掉洋葱外衣让人泪流满面的生活。

  生活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

  02

  小说里的男主角陆焉识,是一个会四国语言、从小视金钱为粪土的有钱人家大少爷,却没有公子哥的恶习,是一个懂事听话、又特别善于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善良之人。

  他不到20岁就考上了美国名校,带着学校给他的全奖,前往美国。离家之前,他听从了一辈子为家操持的继母安排,娶了继母的侄女冯婉喻,尽管这种包办婚姻非他所愿。

  于是带着已婚的惆怅,他来到了大洋彼岸,在求学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个对中国人很友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热情似火的意大利女孩。

  尽管,那个意大利女孩是如此的爱他,甚至愿意远离自己那无法接受中国男人的家庭,和陆焉识一起去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陆焉识终究还是主动放弃了这段短暂的异国恋。这位意大利女孩带着对陆焉识的深爱嫁给了他人,而陆焉识则选择毕业时曾答应继母的事情,回到了中国,回到了继母强塞给他的冯婉喻身边。

  按道理说,这种离开亲人,对他人动心且公然相爱,本来算是婚内出轨的一段经历,却被陆焉识丰富的内心感受与挣扎,表达的近乎完美。

  让我们看到一个严重缺乏自由,一生都视自由为珍宝,满脑子装着新思想,努力追求自由的陆焉识,却一次次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带着爱与不舍,回归到旧生活里。

  那个时候,各种新思潮、革命思想正在涌动,而陆焉识都视而不见。

  他宁可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去爱一个人身上,花在去钻研他那些书本上的学问里。

  他俨然是一个没有野心、也没有强大的事业追求,最多就是一个揣着认认真真做学问人生态度的男人。

  这个愿意花心思去爱女性、爱朋友的男人,靠写点文章赚点稿费养家糊口的男人,始终能把对家人的责任放在第一位的男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真实的人生。

  这样的陆焉识,终究是讨人喜欢的。

  03

  可是在那个战乱频发,时局动荡的年代,对于陆焉识这样一位从不参加阵营远离是非的人,最终还是被人恶意扣上了一个反革命的帽子。

  最后落个到大西北的青海高原去坐牢的下场,一去就是20年。

  这位10多岁就天资过人、20岁就到国外读书直到拿到博士学位归来的大学教授陆焉识,从此就和一大群杀人偷窃抢劫强奸的犯人们同吃同住同睡同劳动,整整20年。

  在那个高海拔地区,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抵抗饥饿感、战胜疾病是犯人们需要学会的第一生存本能。

  远在上海家中的继母以及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足够让陆焉识牵挂。

  求生的欲望让陆焉识一次次躲过疾病瘟疫、熬过了饥饿,没有成为一个随时可能消失的囚徒番号。

  那时已经过了60岁的陆焉识,一个人在大西北的高海拔地区,以一个犯人的经历书写自己的人生时,他用了20年时间,才读懂了妻子冯婉喻对他的深情厚谊。

  他突然真切地意识到,原来他一生为了追求自由刻意逃避的妻子和家庭,却是他最想回去的地方。

  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可是这么多年从未对妻子表白。包括远在美国时的那段异国恋,以及后来战乱时,他在重庆当代课老师时与一位重庆女孩曾经擦出过的爱情火花,他必须要向心爱的妻子坦白这一切,求得她的宽恕和原谅,这样其实死了,他也无所遗憾,他必须要给妻子一份完整而真实的爱,这些年他亏欠妻子的太多了……

  他怕这辈子也还不起了,他很想对妻子说如果有来生,他陆焉识还愿意与冯婉喻结为夫妻,就是不知道婉喻愿不愿意?

  他想起那个孤儿寡母的家,想起孩子们在没有他的童年一一长大,而他的记忆只停留在被抓走的那个夜晚。长大后的孩子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一定能认出了,他决定用命去越狱,当面告诉妻子这一切,这辈子才会死而无憾。

  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的认识到,多年来从未提过离婚与改嫁,一封一封的带着炙热的爱的来信,像雪花一样飘到监狱的妻子冯婉喻,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美好的女子,而她的青春,有关一切爱与浪漫的梦想,都只为他陆焉识绽放。

  再不当面对妻子诉说这份爱,陆焉识就已经老得走不动了。可是被判无期徒刑遥遥无期,他突然体会到,这个17岁就与他相识的妻子,是用怎样的一种深情与炙热那么纯粹的爱着他?

  尽管如今的他,只是一个反革命份子,一个活得卑贱根本没有尊严的在押犯人。

  谁也不曾想到,60多岁的老博士陆焉识,竟然真的历尽千辛万苦,从那茫茫大漠的高海拔地区越狱了。

  这个中国版的肖申克救赎,是陆焉识活着的时候,唯一可以对妻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历经千辛万苦,真正走到妻子身边时,远远的注视妻子和儿女的生活后,陆焉识看到了满街的通缉令,知道了自己这样贸然和妻子相会,只会为他这个已经残破不堪从来没有男主人常驻的家,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麻烦,他不曾为子女们做过什么好事,但也不能再次害了他们。

  最终带着满肚子想要给妻子说的话,陆焉识历经千辛万苦,几次差点丧命千辛万苦越狱后,选择了自首,重新回到了关押他的监狱……

  而远在上海的家人,因为这位在牢里的父亲选择过越狱,生活的近况更加的艰难,受父亲的牵连,女儿博士毕业都无人能娶,儿子的初恋看不起这样的家庭最终不了了之……

  原来生活的牢房与偏见,也许比真正的监狱更考验一个人。

  04

  谁会知道当教师的冯婉喻,就这样一生在心底痴痴地爱着丈夫,尽管她不知道,丈夫曾经两度爱上过别人,她始终在心里装着17岁第一次见到丈夫的样子,从此她的心里再也走不进其他人了。

  今天我们看来,这冯婉喻傻得可怜。如此的痴情,用人生最美的年华去爱去等一个原本不爱自己的人。

  却只是在自己这种全心全意的爱中满足中,体会着这种全然为爱付出的喜悦与满足。

  当丈夫最终平反,急匆匆地赶回家时,盼了丈夫陆焉识早点回家耗尽一生的她,此刻却患上了老年痴呆。

  如今的丈夫站在他面前,却再也认不出了,尽管这个长相帅气面容和善的老人天天出现在她的家里忙碌,却让她莫名其妙,因为她心中只有自己深爱的陆焉识……

  直到婉喻临终时,念叨的都是对丈夫陆焉识的相思和想念,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哭得像泪人一样的老人和她的陆焉识有什么关系?

  妻子死后,陆焉识与儿子、女儿分别小住过,他靠着一生练就的自理本领,心甘情愿的为家人做牛做马,最终却发现,他这段坐过牢的经历,在那个时代如同把全家人牢牢钉在耻辱柱上。

  最终,陆焉识选择了留在他生活过20年的青海,又回到那曾经他日夜都想逃离的监狱所在地,独自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看这部小说时,我泪奔了数次。

  按照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万天,更何况现在婚姻也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谁离开谁不能活?

  可最终真正能为爱选择坚守,愿意去应对婚姻中的挑战和压力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部作品,真正教会了我们对婚姻更深层次的理解,原谅和放下,付出与挚爱,是对婚姻修行更高的追求。

  而现在,这种单纯而又纯粹的爱的坚持近乎绝迹,一旦夫妻分居,走向离婚这条路,似乎就像去商场买卖一个贵重商品般的交接仪式。

  这个时代,太多人容易在物欲横流中,不断自嘲“坚决不脱离低级趣味”的爱,把婚姻当成快餐去消费。婚姻是否应该存在,还是只是个形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这也许就是时代不断进步带给我们的改变吧!

  虽然我并不是鼓励女人要像冯婉喻这样的自我隐忍和牺牲,但我依然深深感动于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挚爱。

  这一辈子,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机会去体会这种全心全意为爱付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轻言放弃的爱与等待。

  如果能这般用力的爱过与被爱,这世间怕是没有什么难题,可以难倒我们吧!

  05

  严歌苓花了很多年时间去构思这部作品,她曾答应父亲,一定写成这部关于祖父的小说。然而在这部小说出版前,父亲的离世成为了她一生责怪自己写出这部作品太晚的遗憾。

  生活里,严歌苓的母亲也曾如冯婉喻那样爱过丈夫,从18岁遇见严歌苓的父亲开始,终身陷入这样的感情从未逃离。

  然而父亲最终没把同等的爱给母亲,而选择了结束这段婚姻。

  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另一位女人,并坚持给这个女人婚姻,让她能真正的心安。尽管内心非常痛苦,但从这个角度上看,严歌苓始终觉得父亲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可是一辈子爱父亲用尽力气的母亲,离婚后总觉得自己太失败,为了逃离这种挫败感,母亲最终走入了第二段婚姻但过得并不幸福。

  不难理解,真正去爱过一个人后,如果不是遇见一个更爱的人,这辈子可能爱的力气就已经耗尽了。

  母亲曾对严歌苓说:“全心全意的去爱一个人的感觉很幸福,即使结束与失去也不让人后悔。可是这很辛苦,所以我还是希望你找一个爱你更多的人,不要这么的辛苦自己,爱的这么难过。”

  然而严歌苓本人也没有逃出过被爱伤害的经历,之前的婚姻最终以结束画上了句号,尽管自己现在和前夫一家依然是朋友。

  所幸的是,严歌苓最终被爱修复,在她的第二任丈夫这里,治愈了自己一切有关爱的浪漫与幻想。

  尽管如今的他们都不再年轻,却爱得那么纯粹。

  张艺谋后来以这个剧本拍了电影《归来》,由老戏骨陈道明和巩俐主演,演技入木三分。但整个影片的推进和格局,比起原著的宏大与震撼,个人觉得《归来》的拍摄角度切口太小,表达的深度就非常有限,远没有原著那么精彩与催泪。

  有关爱和生活的意义与真相,这部小说全都教给我们了。

  这是我读过严歌苓的最好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只有严歌苓,才能写出《芳华》这样历尽沧桑但爱的本色与善良永在的作品。

  致敬严歌苓。

  @作者妮妮: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陆犯焉识》读后感(九):知识分子的进化

  曾经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知识分子的脊梁是怎么被打折的”,没有没打折的都已经被淘汰了。现在描述一些大学培养出的高材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就是已经进化了的现代知识分子。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含蓄的只是截取了小说的一部分,看似在赞颂人性,但研讨会的炒作更像是一个宣传片。。。

  对于一些历史我们含含糊糊,可以相信我们从小的教科书,但随各种媒体陆续的披露,似乎有另一个历史在逐渐浮出,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个究竟。以小说虚构的方式去反映历史的确是个好方法

  《陆犯焉识》读后感(十):《陆犯焉识》

  一部非典型的关于爱情的救赎与被救赎的小说,之所以说它是非典型的是因为里面所描述的又不仅仅只是再爱情的层面上的,也可以说是关乎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样式的小说,当然它们所分别占的比重肯定会孰重孰轻,也多少会有差异的。

  其实会看这部小说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是电影《归来》的原著,因为我几乎很少看关于电影原著的小说,几乎可以说是没看过吧,还有就是因为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棚的年代,几乎在任何地方发生的什么事情,只要通过网络等信息传播工具,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去知道,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所以必然《归来》的上映让我知道了严歌苓这个作家,也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个作家的经历以及它所写的小说。但是这还足以不成为我去看她的小说的强有力的一个推动力,而是因为我看了她在《一席》上面的一个讲演,题目叫做《职业写作》,她在里面很系统的阐述了她的写作生涯是怎么开始的,还有就是她把自己归类为一个职业的作家,就好像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每天都要上班一样,所以为了赚钱,为了养家,写字就是她糊口的职业。当然她所说的也并不是和我们一样每天朝九晚五的那样的上班,因为写作的自由度还是很高的。所有这一切的铺垫,从《归来》的上映以及口碑的评价,和看了一席的讲演这些等等的,就构成了我有了强烈的欲望去窥探一下严歌苓这个职业小说家的作品的契机了。

  电影《归来》和原著小说《陆犯焉识》我都有看过,其实单看电影《归来》的话其实体现的就是一个等待和被等待的人,因为主题就已经非常明确了,讲的就是一个归人似过客的这么一个主旨,所以看原著全文的话,会很好的还原一个真正的陆焉识和温良的冯婉喻。真的往往发生在四五十年代的故事,总是会和时代大背景联系到一起,想必也就是三反五反运动的时候以及文化大革命时候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陆焉识是非常反感冯婉喻,因为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订的,所以本就是一桩不怎么欢愉的一段婚姻,而且他们一结婚,陆焉识九立马去了华盛顿留学去了,他们只有夫妻之名并没有夫妻之实的,陆焉识一去就去了五年,他几乎是让冯婉喻守了五年的活寡。想想那个年代让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足足等待她五年的大好时光是多么的悲哀。悲哀的是陆焉识,可悲的也是冯婉喻。而且陆焉识在美国的五年时间可谓是潇洒至极,每周会去舞会跳舞,会和女人玩暧昧甚至发生关系。这些其实都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男人五年想必也不是很短的,但是相比较于冯婉喻那就悲凉多了。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冯婉喻产生爱情的感觉的,其实就是从他坐牢的时候开始的,他坐牢的时候才会去想冯婉喻的漂亮,她的好,她的一切以前不吸引他陆焉识的,现在无比怀恋的。因为只有在人极度的陷入自卑,陷入恐慌,陷入不可自拔的懊恼的时候,他才会想起他的妻子对她的种种依赖以及照顾。

  里面还穿插了陆焉识作为囚犯的时候和一众犯人之间的情谊以及仇恨,他坐牢的时候不叫陆焉识,而是叫老几,之所以叫老几,翻翻原著就能知道。还有他为了保护自己而故意装成大舌头。其实这一切的所有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不受到过于多的人侵犯的一个保护层。

  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会嫌弃自己,是作为父母一辈子最大的心伤,但是过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为了和自己的父母划分阶级立场,他们也许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但是有时候我看关于那个年代的书的时候,我分明的感觉写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他们的子女都是狼心狗肺的东西,不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批斗自己的父母。但是真的我宁愿相信是前一种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和政治斗争,所以他们也很无奈。陆焉识七十年达从农场放回来以后,他的子女并没有说是热烈的欢迎他们的父亲回到家,反而是非常抵触的态度。因为怕,所以会生出忧患,因为父亲的缘故,所以他们一家都饱受父亲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的回忆。但是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所以他们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接受了他的回归。有时候会生出无奈的境况出来,但我想更多的是他们看到了以前那些被迫害的人的下场,而感到害怕。

  冯婉喻得了老年痴呆症,居然把陆焉识都给忘记了,她想了三十几年的陆焉识都忘记了,而且是陆焉识终于意识到自己是深爱着冯婉喻的,但是等回来的却是冯婉喻的漠视。

  当我们现在不在乎的时间,往往时间会给你以重击。我们要珍惜的是眼前的事情,不要等到自己老的只剩下骨头的时候去追忆那些年失去的美好而后悔莫及。陆焉识和冯婉喻的爱情很必然是一个并不美好的故事,但是生活往往就是由这些不美好的事情组成的。所以记住眼前的才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