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陆犯焉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陆犯焉识》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陆犯焉识》读后感10篇

  《陆犯焉识》读后感(一):陆焉识和冯婉瑜

  看完这本书有一个月了,电影也看过了,总觉得想说点什么。作者的这种跳跃插叙的方式,一开始有点让我不适应,但后来慢慢习惯了,书中故事本身是一种回忆,那就不要管形式了,我不去猜想和评价作者的意图,只关注自身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读完,总会让人长长的叹一口气,感叹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叹婉瑜的凄苦,感叹那个时代。先说说陆焉识,他本是集才情和帅气于一生的富家子弟,是时代和命运的傲视者,风流倜傥、放浪形骸···但是时代和命运似乎也嫉妒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嫉妒他的才华和不羁,因此对他格外“照顾”,让他的后半生饱尝艰辛,成了陆犯,在西北苦寒之地脱胎换骨,历经沧桑后再次归来,可是,等他归来时,昔日的爱人早已不认识自己,这样的戏剧化场景,我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历过,但是可以想象其中的心酸和悲苦。而最让我内心颤动的是婉瑜,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苦命的女人,她没有做错什么,却要忍受这样的一生,这一生对她来说太不公平,也太残忍,丈夫被抓走,几十年不在身边,苦苦等候心爱的人已是不易,而孩子们在时代的包围下不仅不理解自己,还发自内心的恨自己的爸爸,也就是她的丈夫,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太残忍。她对他的爱不能对任何人言说和分享,因为没有人理解,时代也不允许。但婉瑜是倔强的,虽然没有人理解,但是她也从来没有吝啬过对焉识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对焉识的爱,即便到最后,她已经不认识他,而那份爱却依旧没变,依旧如初。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承受着一切。也许在她的内心,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她是婉瑜,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温婉善良、又带着独有的坚强。终于最后,她失忆了,也许对她来说,这是最好的解脱。

  看完书,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倘若陆焉识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没有成为陆犯的经历,他是否还会真心的爱婉瑜,时候会意识到婉瑜对他的那份真挚的爱情,也许会,但一定不会很早。而婉瑜对他的爱,却是至始至终不会更改,不会减少一分。为什么?

  《陆犯焉识》读后感(二):人生没有对错

  这到底是谁的错,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如果人生可以重来,那么这个男人会毫不犹豫地改变自己的历史。

  这是一部从浪荡公子到老“无期”的忏悔录,只不过那个她已经永远听不到他的忏悔了。陆焉识,一个负债累累的男人,这些债让他永远得不到自由。“大草地里,遍地都是自由”,只是这自由也因为妻子的去世而变了味。上海,美国,重庆,大草地,这是一条无数人经历过的不归路。青年时意气风发,经历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之后满心等待着新时代的美好,到最后却被文化大革命让自己的命被“革”到了大草地。有人永远没有回来,有人回来了,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有一天,某个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并以自己的忠诚和努力升任局长。某天,领导命令你去逮捕名单中的这一百多人。你没有任何怀疑,带着下属一个一个跟踪、埋伏、逮捕,最后把这些人带到了领导面前。你骄傲地说:“应到一百四十五人,实到一百四十五人。”领导神秘地笑笑:“错了,是一百四十六人。”恍惚间,自己也成为了犯人中的一员,戴上镣铐,不解、无奈地走上囚车,走进大草地,到底也没有走出来。

  这是体制、国家的错吗?是,也不是。

  人生中有着太多的因果,但也不是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无论怎样你走到哪、出了什么事,都不是别人的错,可能也不是你的错。可到底也要有人为错误负责,可能是你,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人。

  这都是入世所必有的烦扰。

  解决的方法有很多,不一样的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有的人选择用阿尔茨海默症的方法逃避,于是冯婉喻到底没有好好和她的焉识再度团聚;有的人选择干脆地出世,邓指的儿子、陆焉识先后都奔向了大草地,那里有的是他们需要的摆脱和自由;有的人就会自愿地堕入现实的泥沼,大卫·韦、凌博士、冯子烨,他们都是有用场的人。

  选择的对与错,我们谁都无法评说。我很喜欢一句话:“你也只活过一次,凭什么说我做错了。”

  《陆犯焉识》读后感(三):陆犯焉识时间轴

  这本书因为是各种倒叙、插叙结合的,在看了快70%的时候才想起做这个时间轴,所以记录的并不是很清晰,但大概能明白了,主要讲述了陆焉识在监狱的20多年里终于悟出了最爱的人是婉瑜。

  在记录时间轴的同时发现书中有些错误,有前后不一致,有年龄不对等,我记录的时间是结合书中描述我认为比较贴近的时间。

  看完书后,又重温了巩俐和陈道明主演的电影《归来》,不得不说感触更深,婉瑜和陆焉识火车站见面那一幕被感动哭了,但实际上电影虽然已经是对原著的美化了。

  陆焉识逃跑出来后实际上婉瑜并没见到他,陆焉识也不是被抓的,而是在西宁自首,并且写了离婚协议,电影中最终与女儿的和解,但小说中与儿子一直也没有和解。

  ………………分…………割…………线………………

  背景

  1931年9月18日-1945年,抗日战争

  1920年-1949年,国共内战

  1957.11-1958.12,大炼钢铁

  1958-1961年,大跃进,大饥荒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

  ………………分…………割…………线………………

  1925年,陆焉识18岁,把准备退回娘家的

  恩娘留在陆家

  1925年6月,第一次见到婉喻

  1933年,陆焉识回国,婉喻迎接

  1936年8月,婉喻用祖母绿换了白金欧米茄手表(戴到1960年底)

  1936年12月底,在旅店怀上博士丹珏

  1937年,日本人攻占南京

  1940年,在重庆认识韩念痕

  1942年2月-1944年,在重庆被关押两年

  1945年春天,陆焉识被释放,念痕去美国

  1945年底,陆焉识回到上海和家人团聚

  1946年2月,为工作宴请,恩娘帕金森晚期

  1947年,恩娘去世,陆焉得回国,带走大女儿去比利时,留下而已皮埃尔

  1948年,大女儿在美国留学

  1951年,陆焉识被捕之前,儿子是大学生

  1954年1月30日,小女儿丹珏改姓冯

  1954年春,陆焉识在小女儿目送中押上警车

  1954年秋,陆焉识被投进提篮桥监狱

  1954年11月15日,15年有期改判为25年有期

  1954年12月,改判为死刑

  1955年早春,婉喻做杂工

  1955年3月4日,死刑改判为无期

  1955年,婉喻自学一年零八个月通过俄语资格考试时,陆焉识被减刑为无期,关在浙江和江西接壤处的监狱

  1956年秋,婉喻告知丹珏考上清华

  1957年春,婉喻告知子烨研究生毕业

  1957年秋,清华保送丹珏去苏联留学

  1958年,大炼钢

  1958年10月9日,陆焉识转移到青海西宁,上火车前见了婉喻

  1961年,认识杀害母亲及姘头16岁的梁葫芦

  1961年12月17日,刘胡子自杀

  1962年,饥荒已经过去,饿死人的事开始减少

  1963年11月16日,陆焉识开始做逃犯

  1963年,逃到兰州

  1964年1月,逃到上海在自家楼下偷偷看见了婉喻,丹珏,儿子及儿媳妇,孙女(作者)

  1964年,西宁自首,被河北干事关进黑号子

  1965年7月,婉喻收到离婚协议书

  1971年,婉喻一家搬新家后,在居委会

  1971年9月,林彪石像被粉碎

  1974年8月2日,邓指离开分场,老几不再干统计员

  1974年12月初,知青小邢火烧自杀

  1976年11月3日,四人帮被粉碎,陆焉识(70多岁)被传唤,将被释放

  1976年月,邓指去世

  1976年初冬,婉喻(71岁)收到陆焉识来信,告知已被政府特赦释放

  1977年4月,政府公函让婉喻做好配合接收焉识的工作

  1978年春,婉喻租房准备迎接焉识回来

  1979年冬,陆焉识终于回到上海,婉喻失忆症恶化,丹珏太忙,子烨带着作者(备考大学)接站,第二天,和婉喻一起吃饭

  1982年,冯学雷(作者哥哥)美国留学,大女儿丹琼回国探亲

  1984年冬,陆焉识被邀请英汉大词典主编

  1986年,要回陆家老宅

  1986年5月,婉喻完全不记得焉识,把焉识赶出去

  1986年6月30日,复婚

  约1986年或1987年,婉喻去世

  1986年7月中旬,陆焉识三部书稿誊写完成

  1989年,作者第一次读祖父回忆录

  1990年初春,邓指儿子与陆焉识见面,随后失踪,离开陆家,并带走了婉喻的骨灰

  《陆犯焉识》读后感(四):没用场的人

  读下来居然是一个右派男人在牢狱生活20多年中,意识到自己居然内心是爱自己的原配夫人的爱情故事,有点让人唏嘘。。。

  前半部分觉得很精彩,讲的西北大荒草漠上的监号生活,人性中的无情,冷漠,生存,现实好残酷。人们之间的相互举报,把人性中最不好的部分都激发出来。各色人物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杀了自己母亲的梁葫芦,居然被人拖得连后脑勺都快没了命的时候,居然也没有把老几出卖,实在够铁汉。但是在临上刑场前,还是抱着一线生机,举报了老几的装口吃,希望可以活下来。

  后半部分总觉得写得有些假,具体哪儿又说不好。对于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情,觉得牵强。是因为坐牢时的空虚,亦或是婉喻在他坐牢期间的,写信探监,对他的不离不弃,打动了他?!不觉得他是真的爱上了她,至少觉得牵强。

  不知书中的描写是不是真的是那个年代的写照,但真的惊讶于它的残酷以及人那顽强的生命力。经历越多苦难,人会更有生命的韧性吗?!

  书中的陆犯焉识,有着傲人的才华,会多国语言,会做学问的大才子,风流倜傥。遇事不爽,也要匿名发文,实在觉得多余,最后还把自己害了。觉得实在是傻。但同时又惊叹于陆焉识在牢狱生活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装结巴,在与各种狱友各种监狱管理干事间的各种斗争中生存下来。人还是要有点本事,甚至在做监狱时也能赢的他们的“尊重”,有被人利用的价值,才不容易被人轻易干掉。陆焉识为了能去看电影,看自家女儿一眼,用欧米伽手表贿赂邓指。手表坏了,也能看书学会,可见学习能力在哪个年代都很重要。

  但在陆焉识失去自家房产时,恩娘说他是“没用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吗,借着恩娘的话说出来。

  书最后部分还有这段描述:

  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主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真是这样吗?!

  《陆犯焉识》读后感(五):随便聊聊

  陆犯焉识--随便聊聊 从春节开始看《陆犯焉识》,历时一个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终于看完了

  陆犯焉识--随便聊聊

  陆焉识,一个大家族的长子,一个风度翩翩公子哥,一个留学国外,会几国语言,才华横溢的学者。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陆焉识不从美国回国,放弃家里的一切,会不会就没有后续二十几年的牢狱之灾;或者他活得不那么高傲,不追求所谓的内心世界,世俗一点,趋炎附势一点,跟进时代潮流,随波逐流,会不会也没有后续的灾难;亦或者,他能积极与家里沟通,能多听听旁人劝导,会不会是不一样的结局呢?他以为,他不参与时政,不站队,只做学问,就能保持孑然一身,可是他忘了,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时代下,是不允许他这股清流存在的。

  陆焉识继母说得对,他就是一个没用场的人,我有时气他的不会审时度势,有时恨他的不懂爱情,有时又可怜他一身学问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有时又佩服他在那样的环境,还能保持初心做学问,真的是对他爱恨交加。

  再说说里面的小人物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梁葫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理解他为了一个白面馒头弑母的举动,我不赞同,但是确是理解的。在那样一个人人缺衣少食的年代,能有一口吃的,特别还是那样一口细粮的美味,母亲与情人独食,他内心的愤怒,焦作,其实他只是一个从小缺少爱的孩子,在牢里极力讨好陆焉识,多一口吃的,都想着分他一口,也是想得到陆焉识的爱吧,父亲般的爱,想在人生最后关头,汲取一点温暖。

  陆焉识的三段感情,旺达,韩念痕和冯婉喻。旺达,是初恋吧,不知道她对旺达有多少感情,应该是思想放飞多一些,就像一只被囚禁的鸟,突然飞向广阔的天空,心灵自由了,内心独立了,急需证明自己是真真的自由了。韩念痕,可怜可悲的女人,付出全部真心,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陆焉识在半地牢里面住着,心里不妥协,不认错,她就默默的帮他传递家书,两年时间,我不知道她内心是怎样一种煎熬,怎样一种悲哀,到最后的心死。我在想,如果他一直和韩念痕在一起,是不是也不会有后面的西北之旅呢?冯婉喻,原配妻子,为他付出一切的女子,在不懂爱情的时候认识,在懂得的时候分开;在彼此记得的时候分开,在不记得的时候归来。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不完美,才让人珍惜吧。冯婉喻,一个伟大的女人,独立抚养三个孩子长大,默默守护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公,被逼离婚的时候,她内心隐忍,痛苦,伤心,无以言表,不能倾诉,是何等的煎熬呀。在弥留之际,还心心念念她远方的爱人,“路还远”,为她的爱人找着各种回不来的借口。冯婉喻是一个漂亮,聪明,隐忍的女人,我想她应该是明白最初陆焉识是不爱她的,但是她为他找着各种借口,借口,才是她保持初心,自欺欺人的方式吧。

  《陆犯焉识》读后感(六):一个“犯”字,所囚禁的一生

  除了雪峰和“我”的转换有点乱,没有其它缺点哦。

  《陆犯焉识》读后感(七):陆焉识=路焉识的人生路及婚姻、情人模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