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2018-07-05 05: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灵魂肉体

  主人公有着稳定工资安逸生活太太贤惠并且是位有趣的人。但是主人放弃了这安逸的生活执意只是单纯因为绘画梦想而离家。他对抛弃的妻子毫无怜悯冷酷

  可以说只有画画这个想法头脑里 ,其他一切人间暖热都不存在。浪迹过很多地方,最终在一个无人的小岛上定居。和棕人女性生了两名娃娃,加上照顾娃娃的老奶奶。偶尔会让妻子去城里买些画笔时日不久便染上麻风病。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也继续绘画。最终完成了一幅举世惊人的画品。令人遗憾的是他令妻子将他所有的画品在他离世时全部烧光,貌似只要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即可。

  儿时懵懂接触过绘画,现在画起来也是十分蹩脚。但总有一种想法在心中。有那么一段日子可以背着画板去想去的地方画想画的画。不在乎开始是不是已经很晚。所以这也是这本书比较吸引我的地方。

  在这里爱情只是表面东西,丝毫达不到灵魂层次。毛姆企图说教之余,也不会丢了自己讲故事文体

  眼里只有追求,其他在我们眼里的痛苦便不会是痛苦。这种情况倒也是可以想象的到。但是毕生都在追求却是难。“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真真的说的就是这个。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低头捡钱的人能看到月亮么?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出生于巴黎,父母早丧,回英国叔父家寄居(此处经历在《人生枷锁》中有映射),并在英国受教育。在大学他攻读医学专业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大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成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辞去了银行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天地

  首先,从几个人物以及我所理解他们处的立场上看小说现实世界的映射。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我想用本故事的主人公来描述,但又觉得有待商榷,不错作者的笔法是跟着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游走的,但是面对这样的有这“基因天才”的人物,我只能通过客观描述来呈现。一个股票经纪人,从可以让夫人文学艺术交际并且时常举办研会招待一些“体面”人物看出,他应该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一点儿痕迹但是在当下属于“成功人士”的人。直到有一天,他“背弃”了所有人,反抗“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奴隶”,真正做回自己,从事自己的爱好以后,被世间的“道德”所谴责,这里世间的俗物规则用其他人物来表现,主要还是来说我们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虽然开始也会鄙视这个缺乏“感恩”之心的人,但是越发品位他对绝大多数人的不屑,大骂“蠢货”抑或干脆置之不理后,开始有些喜欢这个人。特别说明的一点,天才之所以被称作天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万中无一的成就,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创造了一种美,让人可以去包容遗忘甚至美化对他从凡人规则上的谴责。当然可悲的是一个“天才”的价值更多的是因为他死后作品价值飙涨开始的,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天才”的蔑视,只能说You deserve it。

  “你不准备回到你妻子哪里去了?”最后我开口说。

  “永远不回去了。”

  “她可是愿意把发生的这些事全都忘掉,一切从头开始。她一句话也不责备你。”

  “让她见鬼去吧!”

  “你不在乎别人把你当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吗?你不在乎你的妻子儿女去讨饭吗?”

  “一点儿不在乎。”

  我沉默了一会儿,为了使我底下这句话有更大的力量。我故意把一个个字吐的真真切切。

  “你十个不折不扣混蛋。”

  “成了,你现在把压在心上的话已经说出来了,咱们可以去吃饭了。”

  “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自己的创造多么美好。以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他又把它毁掉了。”

  以上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与“家庭”的决裂,因为我爱接下来介绍的戴克尔·施特略夫,所以思特里克兰德与“人情”的决裂我不详细描述,请各位看官到书中品位。

  -------------------------------------------------------------------------------------------------

  戴克尔·施特略夫:这是这部作品中的好人,可悲的是好人并不一定都会得到善意汇报或者最终美好的结局。他是最早一个能够发现欣赏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作品“美”到伟大的人;他是一个本着对美的无私大爱去帮助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创造作品、生活乃至生存的人;他是一个饱受来自妻子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以怨报德伤害的人;他是一个受到巨大伤害仍然不忍心去尽情发泄到“天才”作品上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个窝窝囊囊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具备气概男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值得被爱情眷顾的人,但是如果有一滴眼泪,我愿意被他感动,因为他去掉了世人那些道貌岸然和虚情假意,没有用人之常情包裹发泄私愤的行动,哪怕这些行动会被原谅甚至会被赞赏,他仍然选择默默无闻高尚,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啊,怀着朴素感情回到自己的家乡,我愿微微颔首,深深祝福这样纯真善良的人,这类人,希望生活能够对你们更加温柔和善良,对你们慧眼识珠无私奉献命运独特安排

  -------------------------------------------------------------------------------------------------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这个人物应该是最广大一类人的代表,请原谅我不好意思直白语言描述内心复杂的情感,因为笔者可能是其中一员,让我用一部分作品原文展现这些人,诸位看官内心自我评价罢了。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与作品中的“我”的对话

  “我已经养活他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换换样,自己养活自己呢?”

  一些高级官员的太太深知自己属于优越阶层,总是带着这种神气。麦克安德鲁太太(也是位贵妇人精神抖擞言谈举止表现得很有教养,但却难掩饰她那根深蒂固偏见:如果你不是军人,就连站柜台的小职员还不如。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又接着说:“不管怎么说,要是他有才能我会第一个出头鼓励他。什么牺牲我都不会计较的。同证券经纪人比起来,我还更愿意嫁给一个画家呢。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什么也不在乎。住在柴尔西意见破旧画室里我会想住在这所房子里同样快乐。”

  一个四十岁的人是不会为了要当画家儿丢弃了工作、扔掉了妻子儿女的,除非这里面搀和着一个女人。我猜想他一定是遇见了你的哪个---艺术界的朋友,被她迷上了。

  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如果他为了一个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你认为你是前者的对手,可是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了了,是不是这样?

  她的事业兴旺,这是在昌塞里街开了一个事务所。她自己打字不多,时间主要用在校改她雇佣的四名女打字员的打字稿上。她想尽办法稿件打的非常讲究,很多地方那个使用蓝色红色的字带,大号的稿件用各种浅颜色的粗纸装订起来,咋一看仿佛是带波纹的绸子。她给人打的稿件以整齐精确文明生意很能赚钱。但是尽管如此,她却认为自己谋生糊口有失身份,总有些抬不起头来。同别人谈话的时候,她忘不了向对方表白自己的高贵出身,动不动就提到她认识的一些任务,叫你知道她的社会地位一点儿没有降低。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美国专辑作家凡·布施·泰勒、“我”的相聚描绘:

  “当然了,他的原画我无法弄到手,但是有了这些也足够了。这是出版商主动送给我的。对我来说真实莫大的安慰。”

  “每天能欣赏这些话,实在是很大的乐趣,”凡·布施·泰勒先生说。

  “一点儿不错。这些画是极具有装饰意义的。”

  “这也是我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凡·布施·泰勒先生说,“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

  “我想你一定一点儿也不记得他俩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说,骄傲地笑了笑。“我女儿现在是朵纳尔德逊太太乐,她丈夫是炮兵团的少校。”

  “他是一个真正从士兵出身的军人,”朵纳尔德逊太太高高兴兴地说,“所以现在刚刚是个少校。” 我想起很久以前我的预言:她将来一定会嫁一个军人。看来这件事早已注定了。他的风度完全是个军人的妻子。他对人和蔼亲切,但另一方面她几乎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信念,她同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

  “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罗伯特说,颇有些道貌岸然的样子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朵纳尔德逊太太满腹虔诚低下头来。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母女两人所以表现得这么前程是因为他们都认为罗伯特刚才是从《圣经》上引证了一句话。说实在的,就懒罗伯特本人是否绝对五次错觉,我也不敢肯定

  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他一直忘不了一个仙灵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

  -------------------------------------------------------------------------------------------------

  作品中的“我”似乎能与每一个人沟通,这当然是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也许我不具备“天才”的基因,但是要努力获得智慧,能客观冷漠地去看这世界。

  《月亮和六便士》,我能否兜里装着六便士生存又能心怀谦卑欣赏月亮的美呢?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当初知道这书,就是因为标题这句话。那是我特别喜爱的一句话,感觉就像是自己。为感情做些傻事,可是别人是真的感情,我只是为了感动自己罢了。再由,这本书的名字也很特别。高中时候喜欢文艺气息,这名字刚好捉摸不透却又有着一些文艺的感觉,实在很喜欢。再后来就是傅惟慈先生逝世。我知道里面有个翻译是月牙形面包,却被一些人翻译成可颂,一点也不可爱了。所以这么多的理由,让我终于买下了这本书并开始阅读

  这是我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所以是已摘抄为主。没什么文字功底有感而发。也不是要给人看的吧。。。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

  (平平淡淡的生活固然幸福,一成不变也实在乏味。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顺其自然随波逐流平淡庸碌地过完了一生,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个固定的性伴侣【真的不一定是你最爱的人吧】,一个孩子,一辆车子,一幢房子。不过这也是现在的人所追求的。本该在这样发达的社会追寻自我的价值,却因为社会的种种约束成为了房奴、车奴、卡奴,就这样过完了一生。但是要寻找自己的价值也不是件易事,高更不就是完全不待见社会的约束过着吗,在作者眼中没有人情味甚至没有人性,这样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要我们抛开那些实在困难,抛开一点点也许都是一个极大的成功。尽量不平淡一点,尽量有点波澜。毕竟太过平静就像一幅黑白画。枯燥乏味,也不值得)

  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悬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作者不喜欢平淡无奇的生活,虽然他不能像高更一样摆脱掉社会的枷锁,但是如果有冒险,他一定会去。就如同说走就走的旅行,倘若他有了一个冒险的决定,那他一定会去做的。其实这种生活才有意思。但是冒险不等于有意思吧。)

  女人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同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

  (可能有一种进化了的女强人才不会这么做。她不会想要去博取同情、不会想要去得到八卦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些吧。但是这确实是一种恶习,存在着扎根着。每次都忍不住说出去,事后看来也不过如此小事罢了。其实就是为了同情,有人安慰吧。但又不能从同情安慰中获得什么。存在感?安全感?)

  我那时还不了解任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做,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再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像高中政治所说,万事万物皆有矛盾。磁极必然有两个,没有单个存在的磁极。就像表面上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也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缺点。他们是通过了许多磨练才获得成功。但是肯定有些什么地方,是不受喜欢的。比如高更的没有人性这一面。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但它就是这样存在着。)

  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有些时候冒险是一个决定,有些时候冒险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行动。倘若遇到困难,要么被打倒要么战胜它吧。逃避是最不切实际的,因为再怎么逃也逃不掉,就像说谎要圆谎一样。逃避困难,逃了一个,又来一个,总是要去面对的。这句话我很喜欢,我现在就像在水里,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被淹死,我只知道我不想被淹死,所以大概我努力挣扎吧。)

  只有诗人痛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我还说不出这句话有着什么意思。是太过虔诚的幻想,还是太过实际的思想呢。)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就是为了这句话才去看的月亮和六便士。但是这句话只是一个法语,只是一个对话。英法换着写作感觉很有意思,但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我们的普通话和家乡话的转换吧。但是感觉换了外语特别棒。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圆。我觉得每个月亮都很圆。)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世上有很多矛盾。矛盾的多样性,一个个体也能承载很多矛盾。万事万物有各自的联系也有各自的矛盾。但是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其实我在回顾高中知识,已经不知所云。一个人有很多面,展现出来的,看不见的,藏起来的。比如我也会有许多邪恶的想法。。)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似乎我不是好考虑自尊心的事。那种让人发笑的无私奉献、牺牲精神,实在是令人无语。说真的就是为了感动自己。看完《爱的艺术》再来评这句话吧。到底爱是什么应该怎么去爱。)

  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爱一个人。

  (这是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但如果相互独立的似乎也不是这样的。但是就同下一句一样,因人而异。)

  但是爱情这个概念,归根结底,因人而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更不要说爱情这种跟自己关联如此大的事情了。就像每个人三观的不同。)

  生活的经验让我们看到的是,尽管人们不断地做一些必然招灾惹祸的事。但总能找个机会逃避掉这些蠢事带来的后果。

  (这样想 感觉上帝还在暗中帮助我们呢。给我们犯傻的机会,又把我们拯救。但是我们一直犯傻迟早会毁掉自己。怎么可能放纵自己犯傻。就像有人说,犯错是必然的,但是错了之后要改才是对的。傻,只是增添一点可爱,但是如果一直傻下去,那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大致就是关一扇门,开一扇窗,但是你若没有点什么,那可能也只能在小黑屋里了。)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的、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就像知识不是看一遍书就能获取的。那些作家费尽心血写出来的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行的。而且不是每个经典作家都能被人认可或者说被人了解到他包含在作品里的精华。知识就是力量,要获得知识必须要思考。现在的我就缺乏思考。)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记月亮和六便士

  和芳华一样,从第三人角度来看一位伟大却又有点怪异的画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感受得到他那种像被什么抓住又陷入什么之中的感觉。

  最近很喜欢这种视角,总觉得这样更接近于我们生活中的所看所感。常常我们看到的以及听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去看到和听到的。作为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的第三人,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在别人世界里面的全部,只能从自己所看从别人所讲中,拼拼凑凑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读这本书,就很像体验了一场沉浸式戏剧。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微博:阿拉灯咯喂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感性的去找寻平静

  《人性的枷锁》令我不禁回望与反思走过的人生路途,某一时刻的危机与困惑,就整个人生来看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以为所见即所得,以为所想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自己的认知,时而高看时而轻蔑,在彷徨中来回踱步,在失去与获得间,渐渐看清自己;《刀锋》让我看到了找寻人生答案的可能性,人生的选项太多,难以简单的评判高低贵贱,重要的是追随内心的声音,并尽可能的循声而去,放下那些流于表面的浮华,找到心灵的平静。如果说以上两本小说,勾勒出了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生存的可能,那么《月亮与六便士》所描绘的,就是人在实践理想的路上将与现实碰撞的何其激烈,每一个为自我而活的人,所要面对的敌人,就是整个世界。

  主人公的品性与选择,几乎打破了一切伦理纲常,几乎将全人类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物质的追求已经简化到了本能的需求,精神的向往却已经突破了想象的界限。自我意识的膨胀,在初读之时有些不适,但很快就能感受到人之本性的逻辑。人本应为自己而活,但又绝不仅仅为自己而活,没有基本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的的限制,很难想象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能够顺利的前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契约精神都多多少少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如果完全蔑视这些条条框框,无政府状态算温柔的描述了,丛林法则只会让人走向灭亡,人最终将与动物无疑,主人公最后的结局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文明是人类整个群体理性的副产品,因此它决非人类存在的目的,理性是反自然的存在,往往抑制感性的思维,而人贵为有思想的动物,恰恰只有在感性之下才能找寻到内心的平静。因此,人类的前行,本身就是两个价值观体系的相互矛盾与相互碰撞,主人公选择了完全遵从自我,以理性的价值观来评判,是一定会走向灭亡的,但以感性的认知来评判,主人公找到了最终的答案。私以为,主人公是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极端,但是其象征意义又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存在的一个支点,给予了太多的精神力量。而这样的精神力量,如果只是出现在感情中,其实是可以实现,并相当合理的,但确实又与强调责任强调家庭的传统价值观抵触。主人公决绝的抛弃妻儿,隔断婚姻,之后又以决绝的对待情人,不可谓不渣,但渣并非有什么错,感情本身就是人主观的感受,喜恶的判断标准是分明的,纯粹谈感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鸡汤文的可恶之处就是往往将人的主观感受与整体利益混为一谈,让多少人沉迷于爱,婚姻,家庭的幻想中而不能自拔。当然,主人公也过于冷酷,完全的自我,不考虑一点别人的感受,自信与超脱缺少了点人文情怀,也是有些生硬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摘抄不尽的毛姆

  原想找毛姆短篇集,图书馆不见,于是借下这本,后发现家里曾购入,却找也找不见。 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如何描述这样一本小说,应该是超脱能力以外了吧。这对我而言,是非常不同的小说形式,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在夹叙夹议中开展故事,主角好像离的很远,但他的故事带来的气味却是浓郁的。在看似诡秘甚至烂渣的性格铺垫下,作者没有失掉对一个人的好奇和宽容,读者也就有信心跟着作者尝试着去理解这个人,直到这个人用赤诚完完全全打动你,打动到你发现自己才是那个丑陋的会被怜悯的人。那场彻彻底底的大火和那个粗糙却如净土般的小岛荒原,叫挣扎和不堪于现世世界的我,心向往之。为什么我这才读了毛姆呢?叹息。书中有太多段落精辟地总结了人生百态,例如说女人对婚姻的看法与男人有所不同等等。还好读到了毛姆。感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胸有炙欲

  对翻译作品中的人名,我基本不太能记住。这本书也是这样,看到后半部分,才终于记住斯特里克兰德六个字。但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有自己的意趣,体现着不同的人性。

  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典型的英雄主义人物,但看到他被激情驱使,无所顾忌的面对前途坎坷时,难免虎躯一震哈哈。他肯定有不讨喜的地方,但他的不讨喜又是他天赋中不可少的因素,作者无时无刻不想向我们证明,人性是复杂的。看一个人,并非单薄的喜不喜欢可以评判。

  读名著其实很累,尤其是译作。但是激励作用不容小觑,才看完这本书,如今脑海里时不时浮现出,斯特里克兰德在简陋的画室中物我两忘的创作,他的眼中闪耀着欲望之火。那火,仿佛也在我心中燃烧起来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心有明月 照耀孤独

  我喜欢这样一种小说,它没有太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源源不断的笑料抖落,他有的只是老老实实地讲述一个源自生活的故事,在故事的推进中慢慢展开人物。而作者的独到之处,就是在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中,层层叠叠地融入自己对于事件和人物的独到见解,并让人眼前一亮,备受启发。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便是这样的一部我喜欢的小说。

  他刻画了一个叫做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画家。他特意不在人物的塑造上添油加醋,让这个天才更加地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着力营造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让小说看上去似乎褪去了虚构的外衣。小说借助于了一个作家身份的叙述者(我)的塑造,所有的事件描写都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依据,包括他与思特里克兰德的交往以及从别人的口中获取的种种材料,所以整个故事的进行,就像是一个作家对着读者讲述自己的回忆往事,以及对于人物的追溯寻访。

  毫无疑问,这个天才型的主人公是全书的焦点,然而更让我兴奋的,是毛姆渗透在人物(包括叙述者和主人公)当中的闪耀着迷人光彩的哲思,让人为作者对于人心的洞悉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所惊叹。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纯净的生命的形式,他让我们知道,原来生命还可以这样活。他认为生命并没有什么价值,他生命的全部目的,就是完成自己。完成的过程就像一股原始的力量突然攫住了他的整个灵魂,让他不由自主地履行自我的使命。这种力量一开始也许还处在朦胧的状态,一旦被激活,他的灵魂开始不受肉身的束缚,而是像受了神的旨意一般,牵引、激励着他把自己内心所窥见的真实完整地表达出来,然后安然地陨落。这种表达发生在一个画家身上,然而,这种表达却可以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是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一种表达,不管是绘画的形式,还是文字、影像、语言、身体等等,甚至可以说,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种表达的形式。

  因此,思特里克兰德做出了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毅然离开了结婚十七年的妻子,而没有任何眷恋;不考虑是否介入了朋友施特略夫的家庭,给他带来巨大的伤害;当然,也不可能被一个女人(博朗什)要求自己,回馈她为他所付出的爱。他的种种行为,在世俗的标准下,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往往被冠以“缺乏责任感”“恩将仇报”的恶名。然而,不管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多么的不堪入耳,不管有没有一个人认同自己,只有他内心最清楚,他所要的是什么。与其说是他选择了理想,不如说是理想选择了他。除此之外,别人的评判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而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正是与他截然相反的那种人。她把物质的满足看得极其重要,她拼尽全力维持着一份看上去体面的生活,终于还是不能掩盖生活的本来面目,终于她还是被生活所抛弃。然而,她却不敢面对自己生活的破败,因为她是那么地看中外界对于自己的眼光,那么在乎自己原本的贵族形象,以至于她内心觉得,自己的生活永远是高贵的,贫穷是一件不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除了对于理想和现实的态度不同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关于爱情的看法。

  世俗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神圣的,崇高的。爱情由于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而被推崇到了极高的位置。对于大部分女人来说,爱情一度成为她们生活中的最主要的内容,比如书中的博朗什,她嫁给施特略夫,只是由于处在一种被爱的氛围中暂时不想动弹,当她遇到思特里克兰德之后,爱情终于被唤醒,于是她残忍坚决地把自己的丈夫抛弃,不留有一丝余地。她以为自己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付出能够把他拴在自己身边,并获得爱的回馈。她不知道,爱情并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爱情只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疾病,是阻碍他追求自己理想的绊脚石。他只是把博朗什当做一个生活的工具,至此,她的爱情幻想完全破灭。

  思特里克兰德把与外界的联系看得那么微不足道,产生于其中的爱情,自然就没有了绚丽的面貌。思特里克兰德所追求的,自然是像“月亮”一样的理想,为此他将承受的,是“六便士”的贫乏物质,这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他注定孤独,可孤独是美好的,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正是享受着得那纯净如水的孤独,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找到塔希提这样的一个岛,寂静无声,四面环海,那是享受孤独最理想的圣地。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月亮和六便士,我选择月亮。

高更,《画向日葵的梵高》 ,1888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美术馆藏

  2018年2月14日,以爱为名义的节日,小城街道上也热闹起来,恋人们手牵手着,手捧着爱人送的鲜花,脸上洋溢着爱情的喜悦。这是一种在“六便士”的生活空隙中,沐浴在“月亮”之下的那抹温柔。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书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主人公查理斯·里特里克兰德是位伦敦成功的证券经纪人,有着优雅迷人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可谓众人眼中的“幸福之家”。人届中年却迷恋上绘画,像着了魔似的,突然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并最终选择弃绝文明世界,远渡重洋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Tahiti Island,又称“大溪地”,“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创作了一幅幅令后世震惊的艺术结果。

  透过这样的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的人生际遇,毛姆深入探讨了艺术的产生和本质、个性和天才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和互相作用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高更,《大溪地田园》, 1892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藏

  “月亮”代表艺术(高于生活)和梦想,“六便士”代表物质和现实生活。

高更, 《拜神之日》

  毛姆不愧是“故事圣手”,把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讲得如此离奇迷人,娓娓道来,精彩至极,回味无穷。然则天性敏感的毛姆对于事物、人情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总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性格、藏在内心的情感。而且,这部小说更具有现代隐喻性:我们现在的生活,也不是游离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吗?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我们,曾经的怀揣着青春年少岁月的激情与梦想,在大城市求学和工作,就是为了心中那一轮“明月”:成为科学家,成为作家,成为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秉性去生活)。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到婚姻、家庭、房子、车子和孩子等“六便士”的问题愈加凸显。所以,我们都在逐渐舍弃心中那轮“月亮”,而去赚取更多的“六便士”:

  曾经风度翩翩,满腹经纶的儒雅少年,如今为了增加某宝的销售业绩,不停地让你帮他刷单。

  曾经为爱痴狂,真爱至上的浪漫情圣,如今为了家人的“门当户对”,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生孩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最终,因为感情不合,而以离婚而草草收场。

  曾经学富五车,怀揣严肃文学梦想的文人雅士,如今为了10万+,也会为自己做的“梦想”注水。

高更, 《美丽的天使》

  或许,现实比小说更为精彩,深刻,乃至令人诚惶诚恐。

  我时常会感到困惑,困惑的是区区的“六便士”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引无数人“竞折腰”吗?困惑的是,这廉价的“六便士”,为什么要低下你那高贵的头?困惑的是小小“六便士”,居然能够改变一人的品格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我无意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评价这些现实的“六便士”,因为那是不公平的,每一个人所经历和所背负的都有所不同。我只能在我有限的经验里,去表达自己所看见的,去表达自己所思考的,去表达自己所践行的:

  “人生的意义在于投身于对生命的拓展,生活的充实,和自我超越的追求。”

  即月亮和六便士,我选择月亮。

高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本书评刊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mark思

  Mark Keepwalking

  2018年2月14日写于浦城,武夷山,福建

  阴天晴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我什么都不在乎,我就要XX”这样的话,再没有几人能说出

  第一次听说这个书名,是在前年年底。一同出差的姐姐窝在床上看这本书。现在,当时灯影下优雅、沉静的她,选择在自己三十岁即将到来的这一年去美国读书,虽然只是停薪留职,虽然只是一年期的课程,我仍然看到了她追求生活变化和人生可能性的勇气。

  每个月保持6—10本的阅读量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养成的习惯,那段时间对生活格外迷茫,明明刚换新工作不久,生活却还是一直找不到安全感和满足感,想考研,鸡血了不到两个月就缴枪了,考研这个能让我独处的理由站不住脚以后,我想起了去图书馆办一张借书卡。这个开始很狼狈,但是过程我很享受,现在依然喜欢。

  或许那时候突然想起读书,是因为我的经验和眼界已经太不足以解决我心中的焦虑,所以才急切地想到文字里去看看别人的经历和别人眼中的世界,为我自己寻找一个视角,去找一些可供思考的素材,以及潜藏在心里的答案。

  上个月去图书馆,幸运地借到了多本盼望已久的书,《英国式谋杀的衰落》《喜乐京都》《民主的细节》,《月亮和六便士》也是其中一本。

  我是一个日剧日影爱好者,所以看到这本书中大量对复杂人性和情节冲突的描写,总有在看日本作品的感觉。那种真正对人心中邪恶、冷漠描写的语句,以及小人物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残忍情节,还有在原始、反文明地带反而激发出人性活力的反常表现,都让我觉得我仿佛站在苍穹顶,在观看一个纯粹的选择会给人生带来怎样的幸福和代价。

  豆瓣上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更令我好奇的是作者毛姆和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作家。

  其实,这个主人公作家也是个怪咖。虽然在伦敦时期他不谙世事,甚至出于面子揽下麻烦事,跑去巴黎劝抛弃妻子的思特里克兰德赶快回家。但很明显,思特里克兰德那种“去***,我谁都不在乎,我就要画画”的样子把这位年轻作家吓住了,他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嘴上说讨厌思特里克兰德,但好奇心要远胜过厌恶感,他对这种自我价值观遭受挑战的事情感到新奇,既恐惧又兴奋了好一阵。

  此后,他忘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直到他想换个生活环境而到了巴黎。在那里,他通过结识的朋友又重新遇到了思特里克兰德,这一次两人才有了一次长时间的、更深入的接触。但这次悲剧的主人公既不是作家自己,也不是思特里克兰德,而是作家的一位友人——热情又滑稽的施特略夫和他的妻子。

  毛姆编排的这一阶段的故事让我觉得很痛苦,因为他再次直截了当地打破了“好人有好报”这种天真的定律,施特略夫是那么热情淳朴的、不懂人心险恶的、喜欢凑热闹的、啰嗦可爱的小胖子,是即使被蛇咬,也要等伤口愈合后再把蛇捧在胸膛的那种人,即使思特里克兰德鸠占鹊巢,他也没有说过一个“恨”字。施特略夫最后带着伤痛回乡了,他心知肚明自己没有那般天才而放弃了在巴黎的生活。但即使在作家追问他“是否愿意放弃艺术带给自己的快乐”时,他依然赞颂“艺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这让我不仅觉得,即使这次施特略夫不栽在思特里克兰德手里,将来总有一天,他毫无防备的热爱生活的心以及他妻子潜藏于苦痛深处的报复心也依然会葬送他们的生活的。

  有一个细节我要特意说说。书中多次写到作家对施特略夫的遭遇和痛苦感到滑稽可笑,这究竟是因为施特略夫真的可笑,还是因为作家的冷漠呢?如果是因为冷漠,那么这种冷漠是不是藏在每个人心中呢?至少这种冷漠我恐怕是有的。有时,在地铁公交上看人们挤得七荤八素、喊爹骂娘,我就想笑得不得了,有时我妈呲牙咧嘴地跟我讲她腿抽筋疼得要命,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先克制住自己,千万不要把心里那种“太好笑了”的心情表现出来。这种心理活动我几乎从没跟人交流过,在书中也是第一次看到,所以颇有共鸣。

  在“巴黎阶段”的结尾处,作家给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剖析——“我的性格还有一个弱点:不论什么人,尽管道德上非常堕落,但只要能够和我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我还是愿意同他在一起的。”我认为这是作家自我成长的很好体现。经历岁月,他终于看清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早年初遇思特里克兰德时的那种不明所以的恐惧和好奇终于拨云见日了——作家不是一个以“道德善恶”来评价他人和划分敌我的,他喜欢碰撞,也喜欢那些超越世俗的追求。看到这里我突然发觉,作家只字不提自己的私人生活,他除了写作是否有其他事业、是否成了家、是否有了孩子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我想他恐怕是没有的,尤其是当他看到女人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束缚,他不禁感叹“女人追求终生恋爱,而男人只想偶尔为之“,也意识到了娶妻生子对自己的写作生涯并没有多少好处。

  作家对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时期的叙述完全是由他人口述拼接而成的,所以显得断裂,更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心中所想。但可以看出,作家对思特里克兰德找到心中圣地,并且终于亲手画出幻想世界是感到欣慰的。思特里克兰德身患麻风病并最终和自己的壁画葬身火海的那部分,我是在公交车上看完的,不知道是因为晕车还是因为受到冲击,曾觉阵阵恶心,一个不顾善恶、只追求自我世界的人以如此方式了解此生是我不能承受的。作家说,”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拔出了心中的魔鬼,他安息了。“我想也是。

  全书最后,作家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思特里克兰德和土著女子生的儿子与被他抛弃的、做牧师的儿子做了对比,一个在碧海蓝天中闯荡,一个虔诚地守护圣经和阶级尊严,二者在作家心中的价值判断不言自明。

  最后说一句,看其他评论说毛姆是双性恋(至少也喜欢同性),多少能理解为什么这部作品里文明社会的女人都刻画得那么“心思深如海”了,这或许是毛姆本人的局限,也间接反映和抨击了那个时代性别和等级观念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女人,我还是觉得应该多多关注自己,爱情不是唯一的,追求理想也早就不是男人的专利。为了不被文豪们这么吐槽,女人们,加油吧。当你说出“我什么都不在乎,我就要XX”的时候,也许理想的彼岸并不是一无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