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0: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毛姆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页数:20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我的六便士就是我的月亮

  书看完了,总体来说挺好看的,很吸引人看下去。几乎每个人物都塑造的非常丰满栩栩如生。并没有很多堆砌的描述性的文字,但是通过对话事件,每个人的形象清晰在眼前。我大概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

  看之前就对书名疑惑。看下来,竟然全文没有提到月亮和六便士,没有任何线索,只能靠感觉了。之前看了点儿书评,说书里讲的是理想现实对比挣扎,我不同意。从书中的主人公画家,以及最后叙述的那位医生来讲,他们没有任何的挣扎啊,完全是一头扎进理想里去了。然后,理想照进现实。

  男主这样的人,如果是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得不到理解。尤其,你若是他身边亲近的人,更是会恨他吧。如何才能同情他?除非,你首先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照顾自己的生活,才有这闲情逸致,去管别人艺术的闲事儿。这样的理想,不如说是信仰。对于这样有信仰的人,我是羡慕的。世上大部分浑浑噩噩典型如我的人,理解这些人的信仰与否,又有什么重要呢?我们,只是活着大多数人的理想。我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努力做现在这些正在做的事是为什么呢?为了更体面生活

  什么是更体面的生活?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好的补习班,更好的旅游?我不知道,我努力,大概就是为了这些。有点像书后文提到的,接替了那位医生的医生吧。又没有人家那么优秀。身边总有人比我优秀百倍,在公司年纪年轻就身居高位,有的姐妹嫁得好所以飞黄腾达。羡慕吗?羡慕,不过到这个年纪,总归是能用“命”来解释大部分事情,也能更认清自己和关注自己。

  再说,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比六便士更好吗?比如现在一众孩子,在电影城等着做群演等着出名的那一天。是幸运的被信仰击中,还是没想明白呢?所谓,有朝一日,终究向现实低头,那么一开始那个月亮,恐怕也不是真的你的月亮吧。否则如男主一般,恐怕无需向现实低头,或者,在他的概念里,没有现实需要考虑。如果真的是月亮,那么你追着它,你就是快乐的,你无需挣扎,无需纠结,不用想其它。否则,还是乖乖回来上班吧。

  不能说物质的理想,就只是六便士。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被信仰砸中,但在那之前,这些就是我的月亮吧。你的月亮,并不比我的月亮高级,只是更幸运罢了。

  另外说一点,我非常不喜欢书里自说自话自己心路历程的部分。我本来想写这个,但是又不得不先说说这个巴拉巴拉。还有,就是,男主从沉默寡言经济丈夫满嘴脏话的完全性释放,这个人格转变是不是有点大?仅仅是过几年的穷日子,就释放了一个人?那他之前,是憋屈的得有多难受啊。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

  初翻这本书,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没有太多有趣情节的铺展,就描写了一个荒诞不经白痴画家,一个平庸不堪的小人物,一个不知深浅自大狂,一个胡作非为无赖,一个毫无违和感的癫狂之人。这个多重矛盾结合体,就是斯特里克兰德。

  老实说,前面铺垫的部分有点长,给初次接触英国文学的读者一种排斥感,但随着阅读状态的不断深入,它会把读者带去书中的世界,成为其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力量吧。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庸无奇,毫无吸引人的地方,普罗大众一枚。但是,他却自己扭转了人生,自己找罪受,放弃安逸稳定的生活,甘心成为一名苟且的画家。打破常规思维,异于常人的脑洞,不禁令人捉摸不透,然而,他身上浮现出的那股劲头,却直击我的心灵

  一般人都会用常规思维来解释现象,倘若一有异象,人们便会不理解,也叹息对方做事鲁莽或是大脑少根筋,譬如斯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儿女去当画家,跟布兰奇在一起只是为了画她的裸体画等,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异于常人的做法一定是错的呢?难道就打破常规了吗?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也是他毫无犹豫的决定。当"我"多次询问"你这么做值得吗"的时候,得到的都是毫无悔意的回答。从这一方面来看,我还是挺佩服斯特里克兰德的,欣赏他那种追求梦想的那份执著

  毁了三个女人爱情,辜负了好友期望,这对于任何人都是无法忍受的吧,而他却仍然活得心安理得,毫无自责。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对于丈夫的抛弃丝毫没有怨恨,斯特罗伊夫对于他和妻子的劈腿也毫无责怪,而阿塔更是对他情有独钟,死心塌地,而他却为了作出心中那幅理想的画卷坚定执著着,克服了爱情的利诱,清除了心中的邪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追求着自己的那份憧憬。面对世人的冷眼相待,忽视了旁人的讥讽,尽管食不果腹,还是悠然自在地活着。

  其实,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与他同期的还有梵高和塞尚,而后二者的名声皆比前者响亮。但是,高更有着比后二者更为远大抱负,他渴望行走远方,闯荡世界,仅仅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归属。"他们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交往一辈子也形同陌路,在他们唯一熟悉场景中落落寡合。"也许是这种对故土的依属感让他们远赴他乡,客居于此,最后尘土也归于此。毛姆大概是想借此表达内心寻求的归属感,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冲击,已经厌烦了对于权势的争夺,便去寻求心里的慰藉,去他乡找到自己的归宿吧。

  书名《月亮和六便士》引发了我的思考。全书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这两个词语,只是阐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荒诞经历。在合上书的一刹那,我明白了"月亮即梦想,六便士即现实。"六便士(约合人民币0.58元)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它连一顿饭都买不了,更别谈什么理想抱负了。而月亮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因为人人都可以仰望,人人都可以通过它寄托。所以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人人都有资格自己的理想奋斗。但是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忘却了在手握六便士时的那股劲,所以说"仰望月亮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

  这实际上可以算是一本励志小说。通过斯特里克兰德追求梦想的事迹,来激励人们不要放弃,哪怕现实中荆棘密布,巉岩铺地,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念,即使孑然一身,也不能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身患麻风病外加眼瞎,还是在野草丛生的那间破屋子里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画卷,完成后随即销毁,没有悔意,没有怨言没有遗憾,然后安心离去。也许人们对于梦想都有这样一股劲儿吧,不到实现的那一刻不甘心,正是这股力量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意义,或者是人生存在价值。"不到黄河心不死",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被外界利诱,中止了追求,迷失了自我呢?

  连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去追求梦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其实,那些失败的人是没有斯特里克兰德那股恒心,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渐渐地迷失方向,忘却了初衷。当我们手握的比六便士还多得多的时候,早已经忘记了要仰望月亮,大多数人沉浸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到头来还是沦为凡人,终究实现不了梦想。

  所以说,寻找月亮时,勿忘脚下的六便士,它会成为你曾经奋斗努力的证明,成为你初心代表。从来没有什么一蹴而就,需要的是你那份纯净的心。愿你踏过百舸争流之后,还能记得自己的归属。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绝圣弃智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这些年已经听吐了,答案千篇一律。什么唱歌画画跳舞演戏,所有你能想到的都有人说。每次我看到综艺节目选手眼含热泪的说我的理想就是唱歌巴拉巴拉的时候,我都心说,唱啊,谁堵住你的嘴了?强烈建议那些演技派的选手们看看毛姆的这篇作品,你才会懂得,什么是梦想。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1874年1月25日毛姆出生在巴黎,1919年本书《月亮和六便士》出版。毛姆在写作本书时大量参考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甚至让我不能区分哪些是真实的高更,哪些又是作者虚构。高更在塔希提岛上得的传染病不是麻风病,而是梅毒,并且传染给了多名土著女子。高更曾自杀未遂,最后的死因也是梅毒。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高更,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斯特里克兰德。我无法赞许他们,因为他们跟我的道德观念实在是相去太远。但我更无法否定他们,他们走进了自己内心的梦想。

  姑且不讨论高更,我的艺术鉴赏力实在是很可怜,不能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伟大。所以我坚信孩子们需要学习艺术鉴赏。虽然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鉴赏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扯远了啊,扯回来,继续谈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考虑高更,只谈斯特里克兰德。他40岁的时候突然放弃优渥的工作,抛妻弃子,决定学画。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决定,这是一个疯狂的开始。没有人相信他是去学画,没有人相信整个事件当中没有一个姑娘的存在。他没有思考他应尽的职责,没有考虑旁人的眼光,没有考虑未来的生活,甚至没有考虑会成功还是失败。

  他过了一段几乎不与人交谈的生活,终于渐渐在巴黎的美术圈有了一些朋友。其中最重要最欣赏他的就是斯特罗伊夫了。他坚信斯特里克兰德是个天才,不在意斯特里克兰德对自己的嘲讽,甚至在明明是对方错误情况主动去找对方和好,在斯特里克兰德生病的时候坚持接他来自己家中照料。这样一个恩人,斯特里克兰德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在斯特罗伊夫家中住时,他和斯特罗伊夫太太布兰奇女士通奸了。原谅我选不出来更好的词汇,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人怎么就天雷勾地火了,不知道几个小时都相对无言的两个人怎么就上床了,不知道布兰奇女士怎么就决定爱斯特里克兰德就像斯特里克兰德爱画画一样不管不顾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在我们的想象范围内。但是我们相信,布兰奇女士也抛弃了幸福了生活,不顾一切的爱了。她甚至愿意为了斯特里克兰德而做妓女养活他。

  然而斯特里克兰德是不能被感动不能被捆绑的。他抛弃了布兰奇,而布兰奇喝草酸自杀了。甚至死前布兰奇都不肯再见一直深爱她的斯特罗伊夫,宁可孤单死去。斯特里克兰德在这段时间内说了一些很体现他自己性格的话:“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谈情说爱。那是软弱表现。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满足了我的情欲时,我就准备干别的事情了。我无法克制我的欲望,但我憎恨欲望,欲望把我的灵魂囚禁起来。”“她(布兰奇)愿意为我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件我需要的东西除外:那就是让我独自待着。”这是斯特里克兰德和“我”聊的最多最深的一次。最后“我”问斯特里克兰德:“你想到过死吗?”斯特里克兰德回答:“我为什么要想?死就死了嘛。”这段故事应该是对斯特里克兰德最深刻的一段描写了。他不是完全不通人性,他不是不想跟人交谈,他只是想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在乎旁的事。这样的人,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他,不管他有没有做出一番成就,他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后来关于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的情况全篇都是从当地人视角讲述的。顺便多说一句,塔希提就是大溪地。斯特里克兰德经历了贫穷饥饿,他打一些短工,但当他的钱够买颜料和画布了,他就辞职。说不会再给女人“充当什么配偶伙伴伴侣之类的角色”的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这里娶了一个当地的十七岁的姑娘阿塔。我们不能想象他对阿塔是什么样的感情,如果说只是性欲的话,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旺盛了。毕竟这时的他年纪已经不小了。他和阿塔生下了两个孩子,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阿塔照顾他,守护他。作为一个画家,他在自己房子的墙壁上画出了传世之作。然而作为一个画家,他在生命最后的近一年的时光中,失去了视力。这些一切都足以令我们感叹,足以让我们唏嘘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斯特里克兰德,他是一个旁人心目中的渣男,渣到应该千刀万剐;他又是别人心目中的天才,伟大到无法超越;他是库特拉斯太太心中糟糕的丈夫,也是阿塔心中唯一的男人;他超越了一切礼法道德,他蔑视了一切传统规则。他就是他自己,他没在乎成败,也没在乎死后画作可以买出多少钱。他只是为他自己而活,为梦想而活。这样的,才叫梦想。

  他不够聪明,甚至在全书中也没说他是极有天赋的,他可以安逸的生活,也可以被女人供养,但他都放弃了。也许他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他抛弃了一切聪明,心无旁骛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也许,也包括他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月亮和六便士》里的那个男人

  一个男人,四十岁的时候,抛弃了妻子、孩子,离家出走,你会不会觉得他脑抽! 一个男人,被朋友帮助,捡回性命,却插足朋友的家庭,最终以朋友的妻子自杀而收场;恶毒,惨忍,这些道德标签在他身上是不是都不够用! 一个男人,用尽后半生的时间追寻自己梦想,终于费尽心神,完成了一幅画作,证明自己是天才,却又将画付之一炬,是不是傻得可以! 这就是毛姆在这本书里所创造的人物: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这是一个从平庸到伟大缓慢展开的画卷。 跟随作者的娓娓阐述,认识斯特里克兰德的过程,一环扣一环,你以为已经到了这个人的底限了,没有想到,他做人下面还有深沟,而你以为这个人就这样了,他的身上又发出迷之光辉。 当然,书中也有作者对这个主人公的不喜与批判,但也毫不掩藏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敬佩,“伟大”时不时就会成为主人公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作者与斯特里克兰德的接触次数有限,前两次是直接对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作者只能听别人转述。但就是这有限的片段,梳理成一条线,最终描摹出这位证券经济人到艺术家,从平庸到伟大的历程。 初次接触: 作者以参加家宴的机会,通过爱好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见到了这位证券经济人;当时,作者对他的印象“他的样子看上去很平庸”。 而后,故事便开始了第一步的转折,这位平庸的证券经济人,抛弃了妻子,孩子,不管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生自灭。 对于这一部分,作者除向这位经济人太太表示同情外,费尽笔墨对这位妻子及妻子姐姐、姐夫的描写,也侧面反映出这位经济人生活本身枯燥与乏味。 之后,便有了作者与斯特里克兰德直接对话,而针对作者的道德审判,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养活了她十七年了。她为什么不能换换位,养活自己呢?“ “你认为我还会做一次傻子,为了一个女人再付出我曾经付出过的吗?” 完全与一个男人的责任背道而驰,再怎样的理由,也掩盖不了他的绝情。但是,也是从这次接触,可窥见这位证券经济人奔向艺术创作的决绝。 相处时光: 斯特里克兰德找到了自己属意的生活,且脾气暴躁,生活拮据而又邋遢;可是,他却没有抱怨。通过德克这位共同的朋友,作者与这位曾经的证券经济人,现在的画家重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画家得到了德克的妻子布兰奇,却又离开了她,布兰奇自杀身亡。这把读者的愤怒情绪逼压到最高点。原先如果对他的处境有那么一丝同情的话,此刻,只能把他与毒蛇划为同类。事件的结尾:一幅布兰奇的裸体画像,这位画家赠送给了德克,把他从这场变故中拯救出来。而后,便又有了一次,作者与这位画家的直接对话;而正是这次对话,让读者不仅看出这位画家对艺术创作的痴迷,也把读者原先的认知进行了反转;他说,“她对我什么也不关心,只想让我为她所有。”“她愿意为我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件我需要的东西除外,那就是让我独自待着。” 怎么会由“满怀愤怒”就变成了“万分同情”呢! 最后追述: 四处流浪的画家,终于找到了最为惬意的创作之地,塔希提岛。 在这里,他完全自由,被所有人接受,并再次成家;从这次结婚事件也可以看出,所有的前提,便是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作的创作之中。对于这一位妻子阿塔,他说:“我想从一个女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她都给我了。”所以,当他身患疾病,想再次独自离开这个家的时候,阿塔肯求他留下,这一次画家没有决绝。 此时,这个画家已经不再是以前大家看见的样子。 他不再抛弃妻子; 他会给来看病的医生画作; 他已身患绝症,依然镇定自若; 他最后精心创作的画作,竟然能使一位医生的灵魂震颤,从内心里称赞他为天才,而他却将它付之一炬。 其实,在画家的内心里,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尺。 在书的最初部分,作者说:“渴望别人认可也许是文明人根深蒂固的本能。”可这却未曾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看到一毫;他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所在的社会格格不入。 他的目标单一,环境多变,却安之若素;看似荒诞不经,却能开疆拓土,在创作上自成格局,最终寻找到人类最初的美与恶;他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战士,在通向艺术殿堂的这条路上,忠诚于内心的信念,披襟斩棘,勇敢无畏,最终战胜他自己的“恶魔”,到达自己的殿堂。 而你看见了他所有战斗过程;此时,你已经忘记最初的那个证券经济人,只认识这位天才画家;为他惋惜,终也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他是如此伟大。 书里面,有许多对于人性、人生、命运的描写,很具体到位的评论;也有针对婚姻,爱情,友情的立意,能引起读者各方面的共鸣。 整本书会让人感觉:你曾走过的路,你想要说的话,都在作者的笔端流泻下来,让你念念不忘,反复翻看。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寻找

  一开始我是有成见的,一个肩负家庭责任的人放下工作抛妻弃子只为了心中的理想,甚至让帮助自己的人家庭破裂造成悲剧,只是看到最后的结局,那一面墙的巨作用文字就震撼到我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境,只是大多数人都是模糊的,也许是在遥远的灵魂深处,摸不到,飘飘荡荡,时有若无,但是有那么一些人,也许还带着某种动物性的本能,他们一直在摸索,靠近。无视周围的一切,无惧外界的评价,只不断靠近自己的内心,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也在不断地寻找回归之路。我想这梦境就是“月亮”,而周围的一切评价和干扰就是所谓的“六便士”。当然我们不需要做到那么极致,我们是人,有七情六欲,有割舍不下的情绪,但如若能无所畏惧,不被周围的声音所扰,自信对待自己,慢慢摸索,也许也会有自己的一点点小成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