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火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野火集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6 05: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火集的读后感10篇

  《野火集》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野火集》读后感(一):野火在大陆 ——探究《辽宁日报》“自吡中国”论

  【内容摘要】

  《野火集》主要围绕龙应台对80年代的台湾社会问题反省批判进行展开,从而唤醒沉睡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三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本书对龙应台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其次谈笔者对于《野火集》一书的阅读感受;第三部分,结合本书就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报道中提出的“自吡中国”现象进行自主思考

  【关键词

  《野火集》 龙应台 大学教育 “自吡中国”

  【正文】

  一. 龙应台及写作背景:

  1984年,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作为开端,点燃了照亮台湾的第一把野火,好像是对《1984》预言巧妙呼应。那时的台湾,公民的维权意识还比较单薄,往往愿意选择忍气吞声,认为事不关己;淡水河畔满是污秽化学染料已使海水变了颜色食物饮料也是外来游客谈虎色变……常年旅居西方的龙应台回到台湾,看到自己家乡像是一个浑身是病的老母亲,被“孩子们”丢在一旁,满目疮痍心痛不已。于是就这样,写下野火集中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自己犀利的笔锋唤醒民众,为台湾治病。1999年龙应台首任台湾文化部长,2014年辞职卸任,又回到了文人安静书桌,从1984到2014,3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制度完善,文化发展,公民素质上的提高有目共睹,再回首看《野火集》,如燎原之火,如瓢泼大雨,开脱满是荆棘道路,浇醒呼呼沉沉的民众。

  二.《野火集》阅读感受

  在这部《野火集》中,龙应台以为台湾“公民意识”的缺乏扼腕开篇,篇篇针砭时弊短小精悍,从环境治理艺术创作自由城市美学,从公民的懦弱,对权威的畏惧写到民族心理脆弱,对外来批评不满作者深入浅出,向一个老朋友一样和读者对话,最后探寻问题的根源——政治禁锢。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感觉特别畅快,一方面为龙应台对台湾的爱与关切感动,而另一方面又为她直面社会敏感问题的勇敢感到钦佩,在日常社会特别是严格意识形态控制下,赞颂社会的人很多,盲目自信的人很多,但社会缺乏的不只是颂歌,还需要理性来思考问题的“社会医生”,从外至内为社会诊断

  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的痛定思痛也触及到了我的情感,台湾在80年代的种种社会弊病不也是现今大陆的症状吗?小悦悦事件里,18个公民从旁边走过,最后是个拾荒阿婆把她送到医院;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下不也存在是政治对艺术的裹挟吗;我们看到有人“中国式过马路”时又有几个敢于上前阻止呢;小县城里的豪华办公楼,城市中的最丑雕塑,烂尾楼群比比皆是,种种例子不一而足。刚刚卸任的龙应台又重新当起了文人,但我想,政府选择让龙应台担任官职,就是一种进步,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善用指出问题的人,社会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也许,现在的大陆也需要这样一把野火,需要大陆的“龙应台”和一个更加宽容谦卑的政治环境。

  龙应台在书中也提到,有人问她为什么眼里只有台湾的坏,无视了台湾的优点?龙应台的答复仍然使我深有感触。她看得到肉贩阿华认真经营着自己的猪肉摊,手里的每块肉都像是自己的一件艺术品一丝不苟对待自己的职业;她看得到淡水河旁的渔夫蹲在地上补渔网,坐在河边读信,不时会有水花溅到纸上,而这时候暮光已经把薄薄的信纸透成橙红色,龙应台看得到台湾的可爱,台湾人的可爱,心里满是对故乡说不尽的爱,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她也看得到淡水河里的垃圾,而那夕阳更是美得令人心疼 。80年代之前的台湾,生活在威权政治的环境,人民有非常团结一致民主目标;但是在此之后,“民主”建立了,公民自己选举政府,社会出了问题,人民却无所适从了,没了反抗对象,龙应台就再次勇敢地把问题诉诸到政府,投射到公民,帮助社会重新寻找前进的方向

  三.野火在大陆——对《辽宁日报》“自吡中国论”看法

  在《野火集》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最关注也是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对于台湾教育的看法。《在不会‘闹事’的一代》中,对于德国几个大学生影院内为南非黑人维权而被赶出影院的事件,作者认为这些学生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优质的英雄主义,但是大学生敢于出面,为社会底层群众发声,就意味着:首先,他们是关心这个世界的,所以才会关注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其次,他们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的,对南非的问题众所纷纭,利益交错,需要选择自己的立场;与此同时,他们是有勇气的,尽管一次次被赶出影院,但还是继续买票为黑人维权,把想法和情感付诸实践。但相对来说,台湾的大学生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下更加天真单纯听话,从小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在中高考的竞争下,把“是什么”背会比探究“为什么”更容易拿分 。反观大陆,同样如此。

  笔者认为,大学生普遍时事缺乏关注和思考现象的背后是教育制度的僵化,用考分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总的来说,中高考制度在国内考生基数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制度,但需要继续的改革和完善。在基础教育的制度下,学生一门心思制度圣贤书,认为先考上个好大学,再对世界的了解和社会的思考也不晚,先不说基础教育的缺陷,现今的高等教育就真的能解除僵化的枷锁拥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吗?

  11月13日,《辽宁日报》发表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说中国》指出该报记者旁听了北京上海等5座城市20多所高校专业课,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发现大学课堂上说中国坏话成了时尚,“自吡中国”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笔者认为,一方面,《辽宁日报》所批判的现象在现实中是有所存在的,一小部分老师会为了吸引学生在上课时连带一些比较激进的看法;一些老师留洋归国,对国外制度了解,在国内的实践不足,因此会更偏好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与认同也同样重要。但是这篇报道的内容和所反映本质问题仍然需要推敲。首先,文章中所列出了的数据事实难以考察,仅仅用“13万”的空洞数字说明问题,难以令人信服;其次,作为记者去听课就意味着侵犯了老师的知情权。除此之外,辽宁日报所反映的现象是否普遍,老师对国内的批判是否需要压制呢?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鉴于自身的真实感受,我没有感觉到老师对国家体制和社会的批判是出于厌恶排斥,相反是期望通过指出问题来反思现行制度,使之不断完善。从另一角度来看,大学中既然存在思想观点较激进的老师,也势必也会存在观点中立和较保守的老师,我想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价值判断不应是从完全来自于书本报刊,老师同学,而是在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后自主形成的,在大学中,只有各类老师的观点相互碰撞,同学才能从更丰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也许有人就会说,学生的识别能力还不完善,老师的激进观点会给予学生错误引导,可是作为一位大学生为何还未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大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一方面不给于学生自由思考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对立。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既然一位老师在获得高学历后选择在国家的体制内工作教书育人,就表明了他对社会愿意担负的一种责任,对国家流露出的一份情感;除此之外,作为知识分子时代使命之一就是用知识带来的视野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如果连大学这一片净土都要被政治所裹挟,那么思想独立、学术自由更无从谈起。还需要指出的是,使学生接受不同思想的目的,并不是抵消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而是让同学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学会关心、观察社会,进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以行动改变现状。因此,笔者认为,《辽宁日报》的报道可以作为对大学教师的警醒,但不可以上纲上线,从而禁锢了学术圣殿中的言论自由。

  最后,龙应台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的问题回归政治。如果学术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学生只能被动地拾取单一的思想饲料,如果有一天学生能够有途径了解到与主流价值相背离的消息,他又该如何抉择,是否会有强烈的受骗感和对原先被灌输看法的排斥感呢,这正与言论禁锢的最初目的相违背。龙应台在本书的尾章中说明“思想言论的控制”只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方面,培养英才:读社会科学的要学会慎思明辨,读人文艺术的要格物致知,读自然科学的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些都要求一个共同的原则:对真相真理全心全意地追求……思考是追求真理的工具,学生一旦获得这个工具,就不可能对他说:你去治学问,但不要碰政治。 ”凡事一旦与政治挂钩,似乎就有了一点激进的意味,但有时候,兴许我们也可尝试小心翼翼地放下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就事论事地谈问题。在一个健康民主的社会和国家中,不需要制造无端的恐怖,有的是思考的理性和面对客观事实的勇气。《野火集》的读书笔记也许是写得最随性的一篇,扬扬洒洒,主要是围绕着本书的内容和我作为一个公民的感受而谈,但一气呵成,写得很畅快,也许没有引经据典,也许会脱离了现实,但请允许我此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心里还存着一把理想的野火。

  《野火集》读后感(二):民主和文明,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

  因为豆瓣的审核制度,原文发表在 http://chriszou.com/2016/02/20/democracy-is-owned-instead-of-given.html 过年在家看完了《野火集》,一本刷新我三观的书。据说这本书最初写的是30年前的台湾,然而字字句句每行每页,我看到的都是如今的中国大陆。 当然,如果仅仅是批判,那其实没有太大意义。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是里面提醒我们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明主和文明,是要我们自己去争取的。民主不是我大派对某一天大发慈悲,选择把决定权真正的交给人民;文明也不是如今各种不文明的人某一天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从此不再做那些不文明的事。不是这样的。 民主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怎么争取呢?但你遇到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选择大声说出来,向相关的人员反应,抗议。也许一两个人的抗议并没有任何用,然而如果大家都去抗议,那相关单位肯定是没有办法忽略,而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的。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中国三大运营商,上网流量月底清零不清零的事件。从2015年10月1日起,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宣布推出月底上网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这个政策推出的直接原因,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上发表的一些“建议”。然而我没有办法将这件事情跟2013年,长沙律师刘明状告长沙移动关于当月上网流量月底就被清零的这个案件离开来。当时一个人告移动,便引起众多网友剧烈反响。那如果有很多人告各种地区的移动呢?如果能早点有人告移动呢?那或许,流量不清零的政策可以不需要通过总理的建议,也许也能早点出来。 “如果”的事,说起来总是简单实现起来真的很难,如今大部分人都只关心自己凄惨惨的小世界,多挣点钱,少惹点事,明哲保身现代人的生存法则。然而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当政府实施暴政的时候,受压迫受强奸的还是我们自己。当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只能不吭一声默默忍受。 从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的轨迹看来,文明和民主是大趋势,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也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民主。什么时候到来,这是个时间问题了,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时间问题。台湾在20年之内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民主,而中国呢?在我大派对的“领导“下,如今快70年了,依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从刚刚过去的我大派对年会看来,更是显得任重而道远。然而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一份声音表达出自己对专制、对各种不公平政策的不满,中国的民主一定会早点到来。 对这本书的高度认同,也默默的改变了,或者说坚定了我自己的很多行为。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正直”的人,你做好你自己,注意好你自己的行为,其实你只做好了一半。另外一半是,你还有责任去阻止别人做一些不公平、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所以现在。。。 当我在排队看到别人插队的时候,我会大胆的跟他说,请排下队,哪怕他长得人高马大。 当我在过斑马线而有车从我面前呼啸而过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朝着他竖起中指。 当我发现有人在禁烟区吸烟的时候,我会不卑不亢的跟他说这里是禁烟区,请你能否不要吸烟。 当我在办事,排着长长的队而办事人员依然谈笑风生不紧不慢的时候,我会跟她说你能否认真一点,这里好多人都等着你办事呢! 。。。 也许这些行为会给我带来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也许我会被这个人喷“关你屁事”,会被那个人抛来白眼,也许会被一些人当做另类。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Reasonable的,这些少数的不愉快的经历,是我所愿意承受的。说到这里真想Shameless的套用美队的一段话来装逼一下:“民主与文明的道路总要有些付出,如今愿意做这些付出的人并不多,哪怕只有我一个人,我也愿意继续下去,然而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I’m not alone!”。所以也希望,所有在看这篇文章的人,你我一起行动起来,对不公平、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勇敢的说不!我们所不愿意的,是过一辈子窝窝囊囊、贪生怕事、畏首畏尾的生活! 最后,如果你有同感,强烈推荐去看一看《野火集》,保证你一定不会后悔。

  《野火集》读后感(三):《野火集》后感

  初识龙应台,是读她的《目送》,被那那溪水冲过千山万壑看见大海的顿时的明白所感染,亦被她理智又细腻爱所感动,认定她是一个柔弱智慧的女性。后来看她写的“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一石掀起千层浪,讶异于一个女子的勇气和魄力。现在读《野火集》,对她有更直观的了解——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作家,有责任心的文人。

  一直有误解,觉得龙应台经历一个转型时期,先是写针砭时弊字字铿锵的评论性和政治色彩很浓厚的文章,后来岁月回归,人也变得柔软,感性的《孩子你慢慢来》成书。她说龙应台没有“不柔软”过,《野火集》写作一度和《孩子你慢慢来》同时,白天写怒目金刚的《野火集》,晚上抱着婴儿唱催眠歌写《孩子你慢慢来》。她是一个心怀百姓的作家,也是一个母亲,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自如,不同的位子用不同的脑子。文笔洗练和辛辣兼而有之。龙应台从来没有不柔软,只是不愿意做沉默的大多数。

  20多年生生不息经久不衰。野,离经叛道也。倒不是说她的谠论和主流价值观不符之野妄,,而是言别人所不敢言之野胆。见他人所见容易,言他人所不敢言难。千人之谔谔,不如一士之谔谔。龙应台像“龙卷风”,裹挟着思想的野火,袭及之处,风起云涌。小小野火,终成燎原之势。

  你不能不佩服文字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不是说立竿见影就看到社会飞跃发展,而是在龙应台卑之无甚高论的感召下,无数个量变积累为质变。

  年轻的母亲因为看了《野火集》而开始发起环保组织,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成为“吸毒机器”;大学生因为《野火集》而关爱最弱势群体,在偏远部落扎根……永远也无法预测一本书带给人们的触动。

  这本书的震撼性不仅仅在于先声夺人,而在于全面结构剖析和重建。在她之前,振臂高呼的文人不少,可和她比起来不过是小打小闹隔靴搔痒。对一个制度的颟頇,提出不满容易,而构建出一个合理的蓝图难。

  民主是个好东西,人人都高举民主大旗,民主究竟是什么?不仅仅是一面旗帜而已。在她的“正眼看西方”、“民主?理直气壮罢了”中提出对民主的具体构想,什么是民主?不过是不必躲躲藏藏地读禁书,不必畏畏缩缩地不敢说出对时事的看法,不必因批评当局而被学校当局记“暗”过,不必为了参加社会活动而被迫停刊,更不必奉唯唯诺诺为美德……这是大多数人想要的民主。而不是高谈阔论形式上的民主。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都趋之若鹜,急于求成或把西方的民主直接移植过来。很多学者评论家也在质疑龙应台受西方制度的浸染太深。龙应台所说的民主,不是将西方的民主奉为圭臬。民主本来就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鸟衔来种子放在落在不同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龙应台所论述的民主,是想得到民主之人心心念念的民主。

  什么是文明?龙应台提出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看一个城市的文明尺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残障者服务做到什么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照顾到什么程度,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和民工。如是云云,只有底层人民过得好。城市才会迎来真正的文明。

  什么是现代?政府官员要了解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记忆、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自己未来的想象,你设法透过所有的困难把它做出来,最后的那个样子叫做我们的现代。

  这本书的震撼性不仅仅在于直接宣战,而是在于宣战之后积极“善后”。我们把所有的弊病集矢于政治制度的腐败。龙应台告诉我们要想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自己,深入行政体制内部真实可感的了解问题出在哪里,才能洞悉适合我们的政府应该怎样运作。龙应台提出“剥洋葱”理论:到最后如果反省能力够强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洋葱的一部分。所以作家龙应台一跃成为官员龙应台。舆论说“龙应台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为现实后,最终一尘不染地回归文坛。”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实践平等观念过程中的受伤笔记。”宣战需要勇气,善后更需要智慧和气魄。

  这本书的震撼性不仅仅在于推动台湾的民主进程,更在于其前瞻性。八十年代的台湾病症在几十年后出现在中国大陆,台湾的“野火’刮到大路。病根一样,龙应台开的药方同样也能医治好大陆的病。从某种程度来说,《野火集》揭示了一个悲剧,关于国人不生气、政府不作为抑或错误作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龙应台做到了,把人性展示在人的面前。

  这本书的震撼性不仅仅在于提醒人们生气,更在于呼吁人们生气过后要思考。“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震耳发聩。好像沉默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有人因无力而缄默,有人因消极而隐退,有人觉悟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这些都不该成为我们不生气的借口。河水污染严重你为什么不生气?化工厂排毒你为什么不生气?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为什么不生气?你是公民,社会是你的,你凭什么不生气?那生气有用吗?只是当一个怨夫怨妇当然不起作用,要学会思考,思考怎样改变。人,是有思想力的苇草,不是曲意逢迎。

  《野火集》读来让我热血澎湃,陷入想做些什么又不知道的该从何做起的纠结。

  从文化出发,没有被政治绑架。从人性出发,没有被道德绑架。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如余光中所说,有些东西是顽固到永远也烧不尽的。尽管如此,只有风势仍强,野火仍旺,我们的陋规恶习,文化底层的怯懦与自私,就不能像莠草那么漫山遍野,肆无忌惮。

  我们需要不假外求的公民意识和反省精神,我们要免于恐惧的自由,我们会用脊梁骨顶住压力。

  《野火集》读后感(四):真正的愛國者

  曾聽說過有人這麼形容“愛國者”,有些愛國者是把國家的弊病揭露,如印度著名演員阿米尓•汗是這樣,中國的魯迅先生是這樣。他們用一種最熱烈和最根本的方式去愛國,只有深挖根源,才真正可以改變這個國家,因為愛她所以希望她更好。

  但是這樣的愛註定很難被接受的,阿米尓•汗從揭露印度的教育體制、童婚、強姦、歧視、宗教、體育制度等問題中,一直也被某些人群批判被抨擊甚至被襲擊。魯迅先生也惹來不少否定的聲音還有生命的威脅。

  臺灣的龍應台也一樣,愛著自己的地方,用“野火”把覆蓋臺灣的遮丑布燃燒起來,是高舉火把的勇士,也是有引火自焚的危險,但她不怕,就這樣走出來了,因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這和阿米尓•汗和魯迅先生是同樣的勇士。

  《野火集》看著總讓人大快人心,感覺到龍應台那愛國的紅紅烈火,她觀察入微,分析細緻,文筆尖銳,一針見血。她沒有遮遮掩掩,直接就把問題明明白白說出來,直接把憤怒毫無掩蓋地活現在紙上。被批者看得人心惶惶,內心存著一團火的人被點燃。

  只看文字只聽名字,大家都會覺得這麼勇敢和激烈的作風一定是一位好漢?不,龍應台只是一名女子,寫《野火集》的時候,龍應台懷著孩子,不久就要分娩。這樣的女子真的很難用普通言語去形容,但她自己說,并不希望別人把她當女人來歧視,要把她當一個人來看待。對於她所做的這些事情,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和性別無關。

  大家又以為她像佔中那幾個大學生一樣出來鬧鬧事,或者是鍵盤俠出來胡說八道?不,寫《野火集》的時候龍應台是留學回臺灣的文學博士,在臺灣當大學教授。她文字功底深厚,對臺灣是真心的愛才有一團火,不是為推翻政權,而是為這片土地利益最大化。後來馬英九上臺,龍應台出任文化部部長,把自己的理論用於實踐當中,身體力行,去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好。

  曾經那麼熱烈地批判,當自己成為公務員,她也知道其中艱辛,她也從來沒有改變自己的理念。很多人認為她做不好,做不了,做了回不到成為一個正義的作者,但她卻做了一屆,貫徹自己的理念,并不沾塵土地回到了作家這個位置上。她只是一直在做自己,從來不迷失,做一個愛國的人。

  《野火集》是20多年前寫給臺灣的,但放在現在的中國竟然那麼貼切,我們笑了,是笑龍應台的先知,還是笑自己的倒退。我們也知道現今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食品安全、教育問題、官僚問題、文化文明問題……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大前提下,這些都被忽略。我們也憤怒,但只是在人群里默不作聲,我們需要一個龍應台,但龍應台說怎樣的人民有怎樣的社會,我們應該從自身開始!

  《野火集》读后感(五):野火不灭

  龙应台指出,“我们常把各种社会问题归因于体制,实际上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是个人允许它存在“。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是因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历史发展到今天,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今天的人们不再关心政治和公共生活,而是沉湎于对物质生活的追逐和对娱乐生活的享受中不能自拔。

  要培养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营造出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书中提到台湾学校教育的矛盾:学校教育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慎思、明辨、笃行”的下一代,老师也鼓励学生活泼地思考、大胆地创新、勇敢地质疑。但同时,在行为方面,学校又害怕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处心积虑地要把学生训练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言听计从、温驯畏缩的“好学生”。说学生缺乏自治、自律的精神,可学校不教学生学着去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可如果学校不给学生时间、空间去思考,教师又如何教他们思考呢?实际上,台湾学校教育的矛盾,又何尝不是我们大陆学校教育自身的矛盾呢?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我们一直想着如何去适应社会,并把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认为是成功的人;我们想着如何在现有社会中去获得成功,并把“成功”当做人生存在的意义。我们却很少想着去改变社会,可能更多时候觉得想也没有用,反正不会实现。可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这种“无力感”当做不行动的借口,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进步了。而民主、自由、进步这些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我们几代人去持之不懈的努力争取。

  《野火集》读后感(六):是什么让我的善举成为了羞耻?

  野火集只看了40多页,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些什么。

  这本书是一本文集,大多数文章都写于30年前,抨击那时台湾社会种种丑陋的现象,上至领导者,下至市井小民。然而,我想所有读过的人,甚至和我一样,只读过几页的人是不是都会发现这岂止是在说台湾社会呢?这和今天的大陆又有什么区别吗?环境污染,麻木不仁,颠倒黑白,集权政治,尸位素餐,袖手旁观,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野蛮激进,自卑盲目......这些,岂止是哪个地区的事情,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只要有中国人的聚居的地方,大概都逃不过这样的牢笼。当你听到,作者满怀愤怒地呵斥道“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为自己曾经某些“不生气“行为而感到羞耻呢?

  几个月前,我所在的小区开始大规模地伐树,他们将长了20多年的茂密的梧桐树全部砍头,曾经茂密的树荫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小区所谓的领导者竟然用畸形的理论来解释自己可憎的行为:只要砍了树的头,我们的小区就可以变得十分干净整洁了!我当然理解这位领导的解释,因为以她弱智的大脑是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法来维持环境卫生了,希望有一天,她能突然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环境的一个极大的污染!好自为之。然而,令人愤怒的还有小区的居民,大家只是向周围的人发发牢骚便不了了之!我们的小区似乎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我便向园林局举报了此事,之后,园林局也及时反馈,并向我解释他们会采取的措施,虽然至今我并不知道之后事态进展。但是,当时他们向我反馈信息的举动却让我十分惊讶,惊讶的是,网上的留言竟然会得到反馈。然而,奇怪的是,惊讶之后,我竟然会有些惴惴不安,甚至怀疑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

  几天前,微博上的一个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于欢事件。我也是愤怒人群中的一个,只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甚至让我大失所望,很多人强烈要求“于欢无罪,因为他属于正当防卫“。这一个结论所包含的两个事实,我都不赞同!于欢是受害者,但是,他杀了人确是事实,怎么可能是无罪?尽管他杀的是恶人,可是,如果于欢被判无罪,那么以后会不会有人借此事为挡箭牌去随意杀人,事后只要说自己所杀的是恶人就可以摆脱罪名了呢?所以,于欢杀人和所杀之人是恶人应该分开来看!另外,他是不是正当防卫,这个,并不是我们非法律界的人能够轻易下论断的,如果,你不是键盘侠而是一个理性的人,就应该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去了解一下什么叫作正当防卫,你会发现,于欢的行为是不属于正当防卫的第四条的(四. 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于欢事件是一个包含多方参与的事件,不是我们一句话就能够了解的案件,冷酷的放高利贷者,穷凶极恶卑鄙无耻的要账的人,应该是流氓们,还有敷衍了事只用两句话就让事件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地步的懦弱的警察,都应该按照不同的法律条纹接受不同部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惩罚!至于让我们怜悯的于欢和他的母亲,在那样的情况下如何脱身,对于我这样市井小民,其实,我也真的不知道,除了觉得那个无期徒刑有些严重意外,我不觉得他应该被判无罪。可是就是这样的观点,我却没有敢将它写在微博上,不是怀疑自己的观点,而是,面对一边倒的“无罪“言论,我担忧我的观点会受到一些键盘侠的攻击。

  直到今天,当我读了这几页野火集之后,我才发现,我所做的不过是一个人该做的一件小事而已。我没错,何必羞耻?!只是,是什么让我的正义之举成为了自己都无法坚持的善举呢?是什么让我周围的人敢怒而不敢言呢?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变得随声附和的人了呢?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吗?这种劣根性真的会深入骨髓而无法剔除了吗?我不想,我所生活的地方满是污染,我不想我所生活的坏境变得肮脏丑陋,我不想我周围的人麻木不仁甚至道德败坏,可是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我们根本无法逃离,因为谁能保证逃出去之后又要面对怎样的难局!唯有通过合法的途径来改变制度,所以,一个人,做好一件小事该多么重要?只是,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吗?

  《野火集》读后感(七):当今的大陆,难道不需要“野火”?

  想下,是怎么读起龙应台的文集来的?

  好像是在某微信公众号看到的书单推荐,当时推荐的是龙应台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嗯,好吧,我承认,当时是被封面上龙那帅气的混血儿子安德烈吸引了。结果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一发不可收拾,买回《孩子你慢慢来》、《目送》、《野火集》。

  跟前边三本人生家庭感悟书不同,这本确实如其名“野火”,在当年的台湾,烧得够野够旺。那阅读量搁在当下,估计就是当今微信公众号阅读百万+的爆款热文吧。

  书中所指责的很多问题,针对20年前的台湾,可为什么我看着,说的不正是当今大陆?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以“沉默”为耻》......

  书中抨击的不就是我这样的人么。家在城郊一村子,离村两百多米处有几家印染厂,高耸的烟囱排废气,水管直接往河里排污黑废水,平时,正当风向往家这边吹时,必须关门窗,印染厂废气实在呛人,被呛事小,就怕有毒,甚至有过几次,半夜睡觉给呛醒。我打电话到当地电视台的民生栏目,电话那边不以为然,说什么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扛着机器过去拍,反正搪塞几句不了了之。村干部捞了好处,对此不闻不问,其中有些干部早已没住此地,在市区买了房。我那时想的只是,怎样可以离开那个地方,因为我认为:生气,没有用,投诉,也没有用。每当我愤愤不平,老爸就告诫:你能怎样,你别瞎折腾,搞不好到时丢了工作! 是,确实有这可能,在这种四五线城市,官商利益攸关,没有官的支持,这些印染厂怎可以在住宅区附近肆无忌惮?没错,我对此恐惧,我怕他们因为我的上访,让我丢了事业单位的工作。

  那片区的村民,可能这么多年,早已麻木,也觉得诉求无用,总之,工厂排废气顺着风向时,那就关门关窗吧,至于污黑发臭从门前过的河流,呵呵,反正喝的是自来水,污水河看久也麻木了。

  如果我们那个村,7千多人,都去往电视台打电话投诉,都去找村干部找环保局讨说法,,这些工厂不购买过滤环保设备的话,还开得下去吗?

  可是,这7千多人,除了抱怨,口头骂几声解气,然后依然每天吸着废气,看着污水河。

  书中最后有记者采访龙应台对征地拆迁的看法,她说:很多是政府以“城市经济发展”为由,进行赤裸裸的暴力和掠夺。想起前阵子看的一则农村征地公告,一亩地补偿农民8万五,征用于商业开发,按当地的地价,估计一亩转让给开发商是200万不止。想到这,我只能呵呵。

  《野火集》读后感(八):拒绝沉默

  拒绝沉默 文人墨客,志不在舞刀弄剑。他们紧握着一杆细细的笔,如握刀剑,刺破谎言,破除屏障。三十年前的台湾,有人用一支笔唤醒了台湾沉睡的群众。今日的中国,我们还是沉默的大多数。 三十年前的台湾,刺鼻的化学品在郊区燃烧,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假冒伪劣商品比比皆是;而今日的中国,雾霾阴影般笼罩在我国上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被美国称为“最大的假货市场”。 三十年前台湾的状况和今日的中国何其相似,今日的中国却缺失一只犀利的笔,唤醒沉睡的群众,点醒迷茫的民众。 我们平常大多保持着沉默。一是成为了一名冷漠的“看客”,当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仿佛已经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了。陌生人请求帮忙,却找个借口推辞;有人轻生,听到的不再是劝阻,看到的却是楼下举起的一排排手机;路上有人被汽车撞伤,司机逃逸,路人视而不见。曾经以人情味自许的中国人,也变成了独善其身的个体。 二是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耐性十足。买到了假货却忍气吞声地再买一个新的;路边的夜宵摊影响晚上的休息却也只是和朋友们抱怨。明明是打一个维权电话反映情况就能解决的事情,却只是“小事化了”。 难道我们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就会过得很好吗?今天的沉默带来的却是明天的冷漠。明天的你,明天的我,明天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看客们,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吧,万一下次轮到你有困难了呢?在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对陌生人释放出善意吧。忍耐的人们,也不要再锻炼自己的耐性了,行动起来,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作为公民的合法权益。 或许有人会问,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呢?身为一个公民,我有权利拒绝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生活环境、道德环境都受到污染的国家里;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有义务拒绝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要以为自己是一名学生,所以没资格管社会上的事。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也许很微弱,但大多数人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振聋发聩的。只有人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贡献出一份力量去建设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的理想大同社会。 中国并不是一次性的。今日我们头顶上的天空,之后还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仰望;今日我们脚下的土地,之后还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上面安家落户;今日我们身边的河流,之后还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我们现在把天空变灰、把土地挖空、把河流染黑,那之后呢?我们的后代难道要生活在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吗?虽然我们只是升斗小民,但我们都希望看到蓝蓝的天空、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流。而不是让后代通过曾经的照片来缅怀美丽的中国。所以,行动起来吧,趁现在还不晚。 在社会上表示沉默的人并不是一进入社会就保持沉默的,他们在学生时代已经是沉默的群体了。 在中学时代,学校普遍提倡军事化管理,制定校规来限制学生。校规里不仅仅规定着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还细致地规定了男女学生的仪容仪表。女生刘海不能过眉,长发不能披肩,指甲新长出来的长度不能超过三毫米;男生头发不能太长,有些学校甚至用尺子测量头发的长度。不符合规定的学校强制要求学生修理。 所以,在这种校园氛围下的中学生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发型一样、穿着一样、举手投足一样、思想观念一样,像工厂的生产线所吐出来的一部一部的机器。有个性化的学生就是异类,是学校的“重点观察对象”。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者希望塑造出类拔萃的学生。教育者希望学生在学问上精益求精,也逐渐领会到启发式教育的重要。许多老师也开始鼓励学生活泼地思考、大胆地创新、勇敢地质疑。另一方面,教育者奉行高压性管理教育。在行为方面,管训导的人却依旧努力地把学生压制在条条框框里,处心积虑地要把他训练成一个中规中矩、言听计从、温驯畏缩的“好”学生。 然而矛盾就在此处,一个在学习上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学生,不会去质疑限制他的条条框框吗? 度过了“机器人中学”,一晃眼就到了“幼稚园大学”。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可以明白两个专业术语的意思,可是当老师问到我们这两个专业术语之间有什么区别或者联系的时候,大多人都不能在课堂上给出自己的想法。在完成课后的作业时,也是抓耳挠腮地写出零星几点。没学过的,老师没教过的,课本里没有的,通通不知道、不了解、没有意见。 当今大学生有着贫瘠的思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学。在课堂之外几乎不会再拿起课本,除非是要开始写作业了。课外时间大部分奉献给了娱乐活动,觉得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课就是完成学习的任务了。大学生们哪知学无止境的道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做学问不要拘泥于课本里的世界,还要在课下再多下点功夫钻研课本外的世界,倾听不同的观点,不局限于参考答案。老师预习的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确实完成了。可是当老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时候,同学们低下头保持沉默。 大学老师的启发式教育和高中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完全不同。高中的时候学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不需要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老师会提前列好,学生的大脑只需要记忆的功能。高中课堂上的学生们很沉默,课堂气氛很沉闷。高中学校对学生采用“赶着走”的鞭策教育,老师、校长甚至是父母都是鞭策教育的践行者。学生之所以不能“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固然是因为在“赶着走”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去思考。《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要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培养大学生们的能力。 人们常说,进入大学就是一只脚踏入了社会的大门。然而大学生们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伸出来看看外面的社会。对于社会问题,也有人一问三不知。为什么不知道?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对于国内的社会问题还是有部分人关心,但是当谈到国际情况只有极少部分人表示知道。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案、韩国总统候选人、印度商船在索马里海域遭劫等等国际新闻都不存在于我们日常浏览的信息中。 我相信有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情不需要你去关心。”大学之前,为了过高考这一独木桥,父母和老师用这样的话语来限制学生的思想,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学习机器。上大学之后,如果还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学习可能始终徘徊在原地。当一名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堂外的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时候,这名学生可以说是把书读通了吗? 当沉默的中学生进入了大学,变成了沉默的大学生;当沉默的大学生进入了社会,变成了沉默的社会组成者;整个中国变成了沉默的国家,整个社会变成了沉默的社会。那这个国家还有发展的空间吗?那这个社会还有进步的力量吗? 答案是否定的,沉默的人们会让国家和社会止步不前。 当人们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中学生只知道埋头记忆缺乏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学生拘泥于课本上的一家之言、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社会上的人只是冷漠无情的“看客”或者是愿意吃哑巴亏的忍耐者。祖国的栋梁们保持着沉默,不愿意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进言献策。社会的组成者保持着沉默,不愿意为社会起监督作用。 我们应该拒绝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学生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倾听多方之言、积极关心国内外的大事,社会上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和积极维护自身权利与利益的风气。 也许刚开始发出的声音很微弱,但总有一天,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颗颗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终成燎原之势。

  《野火集》读后感(九):与其闹着要自由,不如争着学独立

  野火集是龙先生八十年代写的社论,针对的是那个时候的台湾社会现象。如今读来却完美契合了当下的大陆社会。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可悲哀却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是很实用主义的。没有用的事情我们不大愿意去做。中国人也是认命的。面对很多不幸我们总用人各有命来安慰自己。

  面对这个不算太好的社会,我们会生气的。可最多也就生生气而已。气完了该干嘛干嘛,日子该怎么过依旧这样过下去。

  当看到他人的不幸或群体性的大事件时,我们会义愤填膺,会在网上呼吁会在饭后讨论。而当这些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要不就是哭哭啼啼怨天尤人,要不就是无法容忍不公正活生生被逼成“刁民”。

  《生气,没有用吗?》

  生气有没有用在于生气之后会不会拿出行动来促使改变。很不幸,我们很少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都相信“仅以一人之力没法做出任何改变”,最终的效果也无异于以卵击石。

  我带妈妈出去玩时乘自动扶梯,我总会提醒妈妈站在右侧,让出左侧来供着急的人行走。妈妈总是很不屑,在看到有其他人站在左侧时还会反过来质问我“你看我们是站在右侧了,可不还是有人站在左侧吗?一样挡了路了啊,只有我们这么做有什么用?”我无只能说“别人怎样我们不要管,我们自己得做到该做的”。

  可这样的说法用久了很多时候难免心中不甘的啊。因为这个世界太多“不遵守规则反倒讨了巧遵守规则反而吃了亏”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事情之前的那种说法是不足以抚平我们心中的愤然的。久而久之,遵守规则的那些人成为了别人嘲笑的“傻子”。嗯,中国可没有“傻子”。

  《不会“闹事”的一代》

  我们确实是不会“闹事”的一代。我们的祖辈经历过战争的变革,我们的父辈经历了文化的革命。那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闹事”经历让他们只求能安安稳稳的生活。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期待和教导中长大的。我们听多了“闹事不会有好下场”“老老实实做好自己就行”这样的理念。我们乖乖听话念书考试,我们服从命令考研考公,我们听从安排结婚生子。

  我们这一代看似生长在最自由的年代,可我们从小就被剥夺了自主。我们的“闹事”不过停留在隔着网络对各种大小事件妄加评论对各路人物口诛笔伐,我们的“闹事”只关乎娱乐,很少涉及生活,更不碰触政治。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大多是“没有看法”。独立思考这个东西早已远离我们的生活,留下的只有“人云亦云”而已。

  《野火集》提醒我们的是,问题不在于缺少自由,而在于我们不曾独立。像胡适先生说的那样“不要急着争自由,要先争独立”。问题也不在于社会多腐败,而在于真是我们每一个人构成了这个不太好的社会,而我们却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

  《野火集》读后感(十):野火的力量

  第一次网购这本书就断货了,很幸运的是,再次搜索这本期待已久的书便如愿拥有。手中的这本《野火》是重版,2016年9月第四次印刷,书中不仅有龙对30年前台湾社会的犀利抨击,还附有当时报纸刊登龙的文章,自己各大名人文人对龙以及她抨击社会作以评价,耐人寻味。

  从一九八四年出发,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到“生气,没有用吗?”再到“生了梅素的母亲”作为抨击时弊的开端,野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燃烧起来了。那个年代,中国大陆文革以后大胆创新,实行“改革开放”,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形成一个大城市。而对于龙应台在八十年代之时,得到博士学位后决意回台湾,至于她所写,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写的时候,并没有多想:所谓环境,社会,交通,消费问题的下面,藏着一把政治的锁。”

  她愤怒,她恶心,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同时也目睹河畔的住家整笼整笼地把恶臭的垃圾往河倒,却不理解可爱河的人为什么不生气?她看见计程车穿来插去,造成交通大堵塞,但是坐在方向盘的各个司机却视而不见,这些司机为什么不生气?经过郊区,她闻到刺鼻的化学品燃烧的味道,走近海滩,看见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一种奇异的颜色。湾里的小商人焚烧电缆,使湾里生出许多缺少脑子的婴儿,等等。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却没有人生气。

  短短的文字,是那么的铿锵有力,道出了龙心中多少的不快,她不忍心她所生长的这寸土地在自己的这一代长满毒素,然后让无辜的下一代而遭到这不平等的罪。

  而作为所谓“下一代”的自己,无不强烈地感受到野火所带来的炽热,三十年前的那个百病的台湾,让我切身的感受到就是当今时代的中国大陆。作为市民的我们,又有几个真正地敢生气?有多少人会在大众之下去指责一个人的不道德?有多少人会在别人指责的时候冷眼相待,袖手旁观?一个人的力量永远不够,几个人、一群人的力量才足以“制裁”一个人,才足以让我们的生存的家园得以挽救。

  同时,我欣赏龙应台的精神。当一大部分人不赞同她的做法,去否定,甚至是遏制她的行为之时,她依旧坚持自我,依旧坚持本心,不怕别人的欺压,这一切的一切都能从她犀利的文字中得以显现。

  虽然野火燃烧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可是那团熊熊烈火永存于人们的心中,一直流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两个如火一般的“野火”字样烙印在封面,烙印在我的心底。这像是一种觉悟,更像是一种力量,点燃了内心的懦弱,去照亮人们心中憧憬已久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野火集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