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乡养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乡养儿读后感10篇

2018-07-07 05: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乡养儿读后感10篇

  《下乡养儿》是一本由冯丽丽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下乡养儿》读后感(一):浮躁社会中给一种沉静力量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也变的浮躁起来,所有的东西都在跟别人比,刚上学的时候我们比学习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比学校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比找工作,找到工作的时候我们比工资高低、工作的时候我们比结婚老公家是否有钱,等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比孩子的成绩,然后孩子又轮回到我们的状态,可以说我们一直在比的过程中,在比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短暂快乐,但是很少听一听自己心里的声音,自己的想要的是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匆忙与别人比的过程中,我们丢失了自己,失去了初心。这篇文章如同一杯淡雅清茶平静田园生活给我们内心有丝安逸,平时的育儿知识在书中恰到好处出现为人父母比较时候看这本书,如果孩子有书中孩子类似性格,更容易理解孩子出现的问题,理解父母心里的那种复杂情绪,对乔老师给孩子教育有种不忍。非常接地气的育儿书,值得为人父母细细品味其中。

  《下乡养儿》读后感(二):下乡和养儿

  《下乡养儿》的主要内容曾经上下期刊发在《读库》上,按《读库》主编老六的说法,“引起了巨大争论两极化的意见”。通篇简洁对话记录,“流水账”式的文风作者夫妇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败,是最受诟病地方。而赞赏者眼中的闪光点,则是文章中对生活的负面内容毫不掩饰,和作者夫妇认真检讨改变自己的勇气

  这些固然是难得的优点,但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并不在此,而应该是老六所说的“代入感”。细密描述让人感觉“步步惊心,就像一架摄像机紧紧跟随在每个人身边”,作者养儿路上的每一个困难家长和孩子的每一次煎熬,更会让为人父母者想起自己的育儿经历,或者像我这样,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其他许多。

  我能说的,也正是这一点感想,就按本书的标题来,分成下乡和养儿。

  下乡

  “在下乡之前,我八岁的女儿天天退学在家已经一年多了。”下乡是这个家庭在面对困境无路可走之后的选择,也是转机的开始。三个多月后,不愿上学、每晚做噩梦黑白颠倒的天天变成了熟习各种家务、顺利与人交流、几乎能独立生活的天天。虽然乡村泥土气息风土人情对天天的转变确实很有帮助,但乡村也绝不是世外桃源。作者诚实的记录方式,也能让人看到乡村的算计、愚昧保守一面

  房东大叔与作者第一次交谈,就问作者夫妇做什么工作,收入如何。作者回答说俩人加起来一月能挣四千到五千,大叔撇撇嘴:“不止吧,您别蒙我,城里消费那么高,听说是个人一月就挣个万把块钱,否则那就是穷人。”作者再次强调自己不富裕,大叔“带着很懂的笑容”说:“您甭骗我了。”这是乡村人的保守印象,这种印象并没有经过观察思考,却牢不可破,他们遵循着前辈和他人的规范,以此解释一切,却很少有反思。从这个角度看,农村虽然一直在变化,又一直没有变。

  然而就是同一个大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又显示出让人钦佩的较真精神。两家一起种菜的时候,作者夫妇的地弄的不平直,大叔就看不下去动手全部修整一遍。大妈说:“你这个老头子,就是没事找事人家种地就图个乐趣,直不直的有什么关系。”大叔大声嚷嚷:“有关系!”后来作者一家人盖狗窝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这个人物可爱时刻

  大妈也非常能干热情善良,不时给这送那,各种帮忙,但也有着农村人的小算计和小自私。大妈让作者夫妇花钱装了太阳热水器结果还说成是为了顾念邻居情分,才勉为其难允许他们装。至于小黑狗事件,大妈和东东妈最终还是护着自家孩子,软硬兼施将本来许诺留给天天的小黑狗夺走了。

  这才是真实的农村,而作为一个外来者,作者主要还是跟房东一家打交道,农村本身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也许并没有看到。除了房东一家,文章里写到的当地人主要就是几个跟天天玩耍孩子——阳阳、李美、王德等。加上房东家的孩子东东,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养儿的其他一些问题。

  养儿

  东东是单亲家庭,东东妈能干善良,但脾气比较暴躁,又对东东寄予较大希望——显然,农村人的观念里,儿子就是她以后唯一的依靠。因为作业没写,东东妈狠狠打过东东一次。第二天大妈说起来虽然也心疼,但也认为东东确实应该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样才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而在我的老家,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大学毕业生可怜的工资和打工、做生意的收入一对比,读不读书就没那么重要了——实用主义是不变的原则

  阳阳是小霸王型的,调皮蛮横喜欢武力解决问题。虽然后来天天说他做游戏时他打人并不疼,然而小孩生命力过分充盈而父母不加疏导,任其发展,未必是好事。我目睹了不少这样的同龄人最后成了小混混,甚至同村就有同龄人因为打架时失手打死人而被判死刑的。

  李美是最令人担忧的一个。天天刚认识李美时,东东就说:“千万别让天天跟她玩!她是个笨蛋,学习特差,本来该上二年级了,留了一级,跟我一班。我们老师整天骂她,同学们谁都不喜欢她。老师说,谁跟她玩就会变得跟她一样笨。”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特别是还有这样的老师,难以想象她以后的成长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这种传统线条的教育方式,和乔老师和作者夫妇形成鲜明对比。奇怪的是,农村孩子在这种教育下,反而变得更加皮实活泼,像是有一种“原始生命力”,绝少有天天这么孱弱敏感的孩子。但回过头来,这种带着麻木和粗砺的生命力好像也不一定更好。我的外公一生正直勤劳,待人诚恳,是典型老一辈人。现在到了老年,生活的重担已经卸下,尽管外婆还在,子女孝顺,却常常感觉他老人家心中有郁闷而不得排遣。身边的还有很多农村人不能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例子,有人因此选择沉迷赌博,有人拼命赚钱,有人把心思全放在下一代身上,不一而足。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遵循着老一辈和其他人的规则生活,也并不总是有效。太多农村青年男女匆忙结婚生子,却不像上一代那样善于忍耐,如果性格不合或是生活不顺,又将影响下一代。

  这些问题已经太大,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像乔老师所说,能救一条小鱼是一条——这个略显老套的男孩捡鱼的故事,因为乔老师科学的教育方式和闪亮的个人魅力而再次让人感动。值得顺便一提的是,在书中,乔老师这个指路人本身也是孱弱敏感,只能喝粥,走不动路,不能吹风。但后来她努力克服了这些问题,并且据老六说,已经顺利怀孕生子。

  生活是丰富的,这样一本诚实而又特殊的育儿生活记录,总会有心人有所感触。我这点微末感受当然不值一哂,真正的触动,还是等待着大家亲自去书中发现体会。如果不能适应文风,或者不能忍受这一家人的奇葩之处,建议您暂且按下怒火继续读。实在不行,就放一放,过几个月或者几年再看吧,以免因此而错过本书。

  《下乡养儿》读后感(三):关于学习与技能培养流程完整责任

  我认为下乡的意义在于,他们在那里种地、养小动物并且让孩子参与负责

  乔老师说到为什么要让天天做饭以及为什么要要求“高”,其一,天天有这个能力;其二,该自己做的事要坚持做并且做好。

  我认为这并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而孩子若不以年龄来分。若是一个人即便成年仍旧只能像天天一样向母亲哭诉?若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来面对这世界上的许多问题而他又没有天天父母那样的人支持

  天天为什么害怕幼儿园?越来越怕固然是她的父母并未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但是试想一下,你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为什么读书?什么东西给了压力?这压力合理吗?

  《下乡养儿》读后感(四):第一次从文字里感受到真挚和克制

  看的是kindle版,利用通勤交通碎片时间两天看完,其中好几次在车上、人群中、饭堂里甚至办公室里读到哽咽落泪。一开始挺不适应这种罕见(至少市面上鲜见)的原生态流的流水账文字,却由着文字里浓浓的地气毫不费力地接着读了下去。好吧,尽管作者在努力克制地运用文字技巧,正如文中她克制自己对女儿疼爱真情,可是,字里行间白描般的刻意留白却充满真挚情感,所营造的空间感令人享受和赞叹。她把过程中哪怕洗衣服动作分解原原本本地白描出来,直至自己的伤疤弱点统统暴露于读者眼前,没有渲染,没有色(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地润色过,是我没能力读出来罢了),大巧不工,最重要的事情浓重真挚。她在试探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她没有自以为是地替读者总结罗列观点,逐一剖析,心机尽露地卖弄文字技巧,说说陈词滥调,取悦读者观感。她把读者当作是倾诉朋友,一个有能力正常判断用心感知听众。她相信,仅仅陈述事实,那些普通人过日子必定遭遇的事实情境,便足以令每个读者都感同身受

  下班回家,红绿灯前,读完最后一行字,松了一口气,再倒吸一口冷气,我真的很喜欢这种不做作不装逼的文字,感谢作者,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我会买几本送给刚为人母妹妹谢谢作者,谢谢!

  《下乡养儿》读后感(五):只有问题父母,没有问题孩子

  在《读库》上读到《下乡养儿》上篇的时侯,稍有点诧异:作者怎么这麽事无巨细,像流水账一样的把所有甚至不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但是奇怪的是,诧异归诧异,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整篇文章,心里还惦念着什么时侯能看到下篇。

  直到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读库上的这篇文章登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觉得这是什么文学作品,简直就是流水账嘛,但也有人对其推崇备至,觉得这种充满细节写作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三川玲所做的序里题目直接就表明态度,“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说这本书就像胶片一样,记录下了一段真实的生活。对此,我很赞同。

  先不谈这本书的争议,就书中所讲的故事来说,我觉得是扣人心弦的,特别是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讲,有很强的带入感。说起来也简单,一个换了多家幼儿园都无法适应学校,从恐惧上学到演变成害怕睡觉的孩子,跟父母一起到乡下生活的一段时间的故事。在乡下他们认识一位懂得教育的乔老师,给了很大的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做饭,学习照顾小动物,学习跟邻居孩子相处,学习承担责任……伴随着一系列的学习,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越来越独立。这本书所有细密详实的文字,编织出的就是这样一个转变的故事。

  变的是孩子,其实也是父母。孩子在成长,父母也一直在反思。到底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有时候明明觉得不应该去帮忙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但又无法强咽下巨大的担心与不忍。多少时候父母是满怀着为你好慈悲而阻断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路,越来越虚弱,越来越需要父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好在这对父母有反思,也有开放心胸,听得到别人的建议,一次次将自己插手帮忙的欲望压下去,一次次给了孩子锻炼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每到这个关头,我都会为他们捏把汗,我知道那有多难。为人父母,要紧紧抓住孩子最容易不过,但是要放开手真的太难。

  我想起一次我跟朋友聊天时,说到要给孩子足够的爱,给足了爱一切就好办了。然后她问我,怎么样区分真正的爱和溺爱呢?我想是取决于深层的爱的动机。有的爱是为了对方更好,更强大,更独立,更幸福,爱的时侯是忘我的无畏的,我想这是真正的爱;而有的爱,或是夹杂了恐惧,害怕对方更强大而离开自己,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以付出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从而达到控制对方,让对方完全听从自己的渴望,其实也是恐惧的一种,又或是通过爱孩子来弥补自己童年爱的缺失,等等。后面的所有这些爱,无外在表现是如何地为对方好,甚至牺牲自己在所不惜,但我觉得都不是真正的爱,怀着这样的爱带出的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书里天天的父母在后来意识到,天天的问题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天天身上真实地反映出来。以前他们总是像老母鸡一样把天天这只小鸡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使得她无法成长。但当他们修正他们的爱,信任孩子,放手,教孩子承担责任的时侯,孩子就发生神奇的变化。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没有问题孩子,有的只是问题父母。

  《下乡养儿》读后感(六):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的时候,对其中一句台词印象非常深刻“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长大之后,虽然认识到这句话的矫揉造作,但早已刻在心里,忘不掉了。在读《下乡养儿》的时候,读着读着这句话就冒了出来。

  《下乡养儿》讲的故事很简单,《读库》的主编老六在附录里是这么概括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父母,带着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女儿,如何处世?”作者冯丽丽也就是天天的妈妈,事无巨细的记录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女儿天天不能适应学校,夜夜做噩梦。于是一家人搬到乡下,养鸡养鸭养狗养羊,种南瓜种黄瓜种各种菜,天天学着做饭买菜买东西,和邻居一家相处,天天和同龄孩子的互动。故事从头读到尾,会时时感慨,在作者流水账式冷静克制的记录下,涌起的阵阵波澜,闪耀着爱的光辉和希望。在乔老师的指导之下,天天父母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天天从一个非常害怕社会的孩子,通过点点滴滴的进步,慢慢变得独立、自信、会交流、最后能上学的状态。

  可以说这是一部亲子书,但这和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育儿亲子书都完全不同。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本光鲜亮丽的成功经验,由于作者的诚实,你能感受到更多的是父母的无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莫名想起那句台词,“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

  我们来看看诚实的作者是如何记录自己为人父母的心声。

  天天捞了鱼虫很开心,想要和妈妈去樱花园卖掉,但是妈妈由于“从来没买过东西,心里很发怵”(p193),于是就找了借口没有去,让爸爸和天天一起去。

  天天在乡下虽然生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总没有去上学,妈妈心里仍然一直放心不下。因为天天妈妈自己的妈妈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女儿的“学习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p207)所以天天妈妈始终想着要让女儿回去上学,“可是农村虽然好,天天上学更重要,要不然将来怎么办?”(p275)

  天天和邻居家孩子闹别扭,天天妈妈和邻居家的孩子妈妈也闹别扭,于是作者这么写“自从我和她那次抢大黑吵架后,再没和她说过话。路上遇见了,我也不理她。现在我还是觉得很别扭,也没有和她打招呼。”(p230)

  妈妈和爸爸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曾经存在一点分歧,事实证明可能以前的态度错了。但是爸爸仍然非常坚持要对孩子无限的宽容和无条件的爱。妈妈觉得这可能会害了孩子,于是妈妈对爸爸哭着说道“你永远觉得孩子没错,你永远只知道爱、照顾。可是我们养了她快八年了,她比小时候更弱了。那次换幼儿园我们可以说是老师太坏,后来的幼儿园呢?最后一个学校就不用说了,没有什么事,就觉得害怕,一直怕到无法走进校门。我们是失败的父母!事实证明我们错了,天天需要的不是照顾,是别的!”(p237)

  女儿生病,但是为了锻炼她得自立能力,妈妈不能帮她时候的心酸“坐在树林里,羊在吃草,小黑在玩,我望着我们住得房子,想着躺在床上的天天,眼泪掉下来。我多想去为她断水,为她煮粥,陪着她,跟她说话。但是我不能…”(p238)

  妈妈最后意识到“从前我对她细心地照顾,但是她没有力量。现在我放她一个人在家,她不仅照顾好自己,还照顾了动物和整个家。也许乔老师是对的,让她承担,她才能独立,才能成长。为了她,我必须放手,收起老母鸡的翅膀,让她一个人去承受风雨。”(p261)

  一直指导爸爸妈妈如何教育天天的乔老师走了后,妈妈很焦虑。“没有乔老师的指导,我很担心自己做错…有些事错了就无法弥补…”(p312)爸爸提议也许可以放弃上学,把精力放在生活上,为了生活而好好生活,但是妈妈依然很焦虑“我害怕做错,耽误了孩子啊…我错了太多次,我真不想再错。我好害怕啊。”

  为人父母是很大的责任,可能对有些人而言,就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你总想要给孩子最多的爱,你总希望让孩子以最佳的方式成长,也许有些人信心满满,但有些人就会自我怀疑,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地呢?尤其是如果父母自己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心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天天的爸爸一直过于焦虑,缺乏安全感,非常不放心天天一个人在家,或者一个人做事,因此会影响到天天独立锻炼的能力。同时爸爸又是一个极为温和,主张给予孩子最大帮助的爸爸,但没有意识到帮助并不能让孩子成长。天天的妈妈也过于照顾孩子的感受,这和她自己小时候缺少母亲的关爱的心结也有关系。于是这两个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并且各自性格还略有缺陷的父母,如何教育好一个惧怕社会的孩子呢?其他的父母,应该也会有不那么信心满满的时候,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的吧。

  他们一家碰到了儿童专家乔老师,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出了很多中肯有益的建议。

  让天天懂得责任、坚持、独处、让父母懂得正确的爱和父母的责任。

  “我知道你和戎老师平时对天天说话是非常温和,非常照顾她得自尊心的。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外面或外面遇到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就像今天大妈说的话,当然不合适,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我为什么对天天说话从来不留情面呢?我就是给天天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我知道天天不喜欢我,其实让她喜欢我是很容易的,多夸夸她,顺着她点,就行了。但是我知道天天需要什么。我希望她成长,而不需要她喜欢我。所以我不会夸她。”(p128)

  “让天天一个人照顾羊,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她一个人照顾动物,她才能跟动物建立起感情,了解动物,与动物互动,并且最重要的,学会为所爱的事物负起责任,付出辛苦”。(p196)

  “你们现在急于为孩子着想,提前扫除孩子的障碍,这种思路还是一种‘你不必负责’的思路,这样天天会无力承担任务…我知道做父母的很难做到放手,但是为了孩子,有些事情必须做。”(p216-217)

  “只要她能做,就不要替她。”(p236)

  “小孩子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一旦决定,就要让她坚持,父母不能帮忙,也不应交换。”(p241)

  “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照顾她的身体。”(p243)

  “这就是另一个让天天成长的途径:独处。当她离开父母的帮助,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她必须用她所有的力量来对待世界,她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就会自信。”(p332)

  天天的成长,当然离不开乔老师这些关键的指引。但是,我们不可能都是乔老师,我们也许得不到乔老师的指导,那怎么能够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有这种忧虑也很正常,不过我相信老六给出的答案,乔老师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忘记,是天天父母的爱、虚心接受建议的态度、诚恳反思自己的行为,才最终推动了天天美好的转变。只要有心,就有力量。

  爱一个人,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分辨欲望,却很少明白真正的爱。弗洛姆说,世界上最艰难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离开,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本书给我们增添了一点帮助。一点,但非常有益。

  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迷人。平铺直叙,短短的句子,异常好读,不抒情,点到为止。却在读者心湖上投下一颗小石子,一圈圈的水纹不断荡漾开去,深远悠长。书脊裸露,异常舒服顺手。至于看到小鸡小鸭小狗小羊,感觉自己萌萌哒,这种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了。

  《下乡养儿》读后感(七):感谢你愿意和我分享你们的故事

  断断续续的终于把《下乡养儿》看完了,流水账似的文字在看似波澜不惊却又高潮起伏,其实在常人眼中他们不算成功的父母,甚至在某些人眼中,很多做法也很失败,但亦如张立宪评价: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地检讨自己,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这一切均归结为对孩子无私的爱,何为爱,是牺牲陪伴他的时光而努力赚钱为他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吗?我不这样想,我想给孩子的爱是希望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身心,但看似简单的想法却需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日常中付出很多看不见的艰辛。我也像书中的戎先生一样,总是不自觉的为孩子操各种各样不必要的心思,放不开手就不可能有成长的空间。看着他们一家每天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解决,不免会反思自己。生活还在继续,问题层出不穷,重要是我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并学会以正确至少恰当的方法去对待。本书末尾冯老师说:现在,感谢亲爱的读者你愿意读这个故事。我想对冯老师说:现在,感谢你愿意和我分享你们的故事 。

  《下乡养儿》读后感(八):下乡养儿非捷径

  昨晚用时两个小时看完这本《下乡养儿》,的确是一本拿上就放不下的。看完后,感触也颇多。也许是因为作者文笔的朴实,不浮华,简单直接地记下每日所发生的事情,但又不是流水账,通篇围绕的是对孩子的教育的反思和对孩子变化的记录。我不喜欢看市面上很多的育儿书,空洞的理论让人迷惑。但这种对于孩子变化的真实记录,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今的父母大多数给孩子太多的爱和自由,孩子像一颗小树苗在父母的爱的大树下被遮蔽了生长所需要的阳光,不给孩子能成长发展的空间,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事事帮孩子代劳,最终孩子也便停止了成长。书里的天天上幼儿园就很紧张,于是两个月后天天爸妈帮她换了一家,她还是紧张,于是一直换,换了四五家,到了小学依然害怕上学,于是爸妈就给她退了学,在家陪着她,她白天不敢出门,怕别人笑话她不上学,晚上就在家要爸妈陪着一直玩到早上,她才睡觉,过着昼夜颠倒的日子。可以看到天天爸妈是那种典型的事事遵从孩子意志,给予孩子最大自由的父母。但是天天的成长却不能如他们所愿。我想天天才上幼儿园时由于害怕,父母便在两个月时给她转了幼儿园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这让孩子认为上幼儿园害怕的问题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幼儿园。于是孩子和父母都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靠逃避来解决。这种行为和思考的模式一旦开始,就循环下去。基本上在这本书里看得到天天的父母也陷入了这种逃避式的思考模式之中,很多事如果没有乔老师给他们出主意,基本他们是无法进行自我解决的。于是天天爸爸在面对天天做事中途而废时,第一选择就是随天天的意志,她不读书那就不读书,她不愿做家务就不做家务,也即面对困难第一选择是掉头就走,遇事也很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

  看这本书我不禁想起我的孩子读幼儿园的状态,儿子在才开始读幼儿园时,头三个月,基本每天早上从出门开始就不高兴,嘟着嘴,直到送到幼儿园,就会哭闹,追着我跑出教室,有时丢下他走的时候心里那个难过啊,但是我从未有一天会心软不送他去幼儿园,每天我都会风雨无阻去送他,再告诉他妈妈下班时就来接他,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他终于可以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了。而女儿自发地要求去上幼儿园,就连生病也强烈要求上幼儿园。到现在,他们两人基本不迟到也不早退,也很喜欢去上幼儿园。现在我们开始学音乐,每天晚上都要复习和学习新内容,才开始他们也要反抗,但是我一直告诉他们学音乐就跟每天你们要吃饭睡觉一样,你每天要吃饭睡觉,你就要学音乐,没有价可讲。就这样到现在儿子甚至每晚还会提醒我该复习123了。 才搬到学校来住的时候,由于我不在家,孩子下课后基本没去学校广场跟同学玩,所以他 们在外面很难融入小朋友玩耍的队伍中去,在外面还是怯怯地站在我旁边看别人玩。后来我找到了他们的同学,孩子因为熟悉很快跟同学玩在一起,几个月过去,每天放学我都带他们在广场上跟小朋友玩耍,他们也能学会跟同学如何相处,在遇到陌生的小朋友时,我教他们如何加入进去一起玩耍。看着孩子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心里甚是安慰。人是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结的,我不愿我的孩子成长为遗世而独立的封闭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学会与人相处交往的正常的社交能力。其实带孩子的过程,整个就是一个父母价值观的展现,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人,孩子跟你的近似程度极高。

  所幸的是书中的天天一家遇到了乔老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否则,我想,不管他们搬到哪里,问题依然随行。乔老师带着天天做家务,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天天坚持的性格,乔老师在天天与东东闹矛盾时,鼓励天天自己想出处理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指望父母去帮她解决。乔老师给天天订下的规则,就要天天一直坚持进行下去。渐渐地,天天变了,不仅仅能跟邻居的孩子和睦相处,甚至还可以一人在家照顾和处理所有的事务。其实孩子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也是无穷的,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奉行的是赞赏式教育,对孩子成天夸赞不停。孩子极容易成为只听得进去赞扬,受不了一点点批评的人。就像书里的天天,乔老师一指出她的问题,她就开始发脾气、变脸、流泪。可是真实的人生,我们都知道不可能一直铺满鲜花和赞扬,总会一直遭遇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我们不可能替孩子屏蔽掉所有的负面声音。我想,对孩子应当奖罚分明,不能只表扬,也要批评纠正他们的行为。让孩子随性成长,孩子不会发展成健康的性格。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修剪孩子的问题枝干,让他们能健康地生长。我们要给孩子订下规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坚持按照规则办事,不随意变更规则。这一点上,我也需要改进。

  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很多的事,也能做到。给予孩子信任的同时,家长也必须坚持督促孩子,才可以一起共同成长。我想《下乡养儿》这本书给予中国父母很多的思考,怎样的爱才是恰当的爱?爱与自由的限度是什么?

  《下乡养儿》读后感(九):你愿意为了孩子,做多少努力?

  在传统的价值观里,无后是一件让人脸上无光的事情,因此,不管条件有多困难,都要结婚生子养孩子,而教育孩子则成了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

  我见过很多父母,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家庭的机制以及其他成员的行为都围着这个孩子来转。时代的改变,让很多家庭有了足够优越的条件来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和教育是两回事。你给孩子买很好看的衣服,很好玩的玩具,很好吃的东西,但孩子真的就成长了吗?当然,我不是教育学家,我也没有足够的学识传授教育孩子的知识。我只是抛出一个问题,思考一件事情,仅此而已。如这本另类的亲子读物《下乡养儿》。

  天天是一位胆小怕事的孩子,因为不喜欢陌生的环境,遇到困难总想着躲避,因此换了很多所学校,大多都是没上几天学就退学的那种。而天天的父母对天天过分溺爱,有求必应,不去上学就不去上学,全部由着天天的性子来。直到有一天,父母两人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天天一定要成长起来。于是,在教育工作者乔老师的建议下,天天父母一家离开北京大都市,举家搬到了农村生活。而本书,讲的就是天天一家在农村乡下生活的一段经历。

  不得不承认,本书的语言特别简单,甚至琐碎得有点流水账。但也真实质朴,不加修饰地还原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场景。在作者像日记一样的记叙中,我们看到了一家都市人融入农村生活的整个过程,其中有烦恼,但更多的还是质朴生活的美丽。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天天的教育问题。换了生活环境之后,前期天天还有新鲜感,但渐渐地也出现了之前的一些胆小怕事的情况。在乔老师的建议下,天天父母开始让天天学习做家务,做饭、洗衣、打扫之类的,还养了狗、羊、鸡、鸭等动物,通过这些事情来培养天天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以及主动承担事情的能力,还有更重要的,发掘出天天“内心的力量”。思想和想法,不仅仅只是动动嘴巴通过语言就能传播的,通过具体的能触碰到的事物来传播才会事半功倍。教育孩子也一样,空口说道理和通过具体的事物以及行动来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往往是后者更容易成功一些。

  乔老师对天天的教育是严厉的,反倒是天天的父母,在这场教育中,还扮演着之前的那种“护短”的角色,而让一个孩子成长起来的,往往不是那些“护短”的举动,正如乔老师对作者说的一样:“我知道你和戎老师平时对天天说话是非常温和,非常照顾她的自尊心的。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们会欺负、会嘲笑。就像今天大妈说的话,当然不合适,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我为什么对天天说话从来不留情面呢?我就是给天天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我知道天天不喜欢我,其实让她喜欢我是很容易的,多夸夸她,顺着点她,就行了。但是我知道天天需要什么。我希望她成长,而不需要她喜欢我。所以我不会夸她。”

  每一个小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小孩子内心都有巨大的力量。相比于成长和快乐,我觉得,还是成长更重要一些吧。故事的最后,天天果真变化很大,变得独立、懂事、礼貌,还学会了做好几道菜。

  作者在书中的态度非常克制,她没有表达任何观点,只是一种纯粹的记录,用非虚构的方式记录了自己这次特别的教育孩子的经历。她仅仅只是分享。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却从她的这次经历上看到了教育孩子的另一种可能,和另一种思考方式。

  天天父母这对平凡的夫妇是伟大的,这种伟大不仅仅体现在他们为了孩子所放弃的东西,还有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他们不固执,意识到问题后愿意承认,也愿意承担,不像很多父母一样,把教育问题归结于孩子和周围的其他人以及环境上,而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就像出版人老六说的一样:“这种能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具备。”

  《下乡养儿》读后感(十):可怜天下父母心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一口气将他读完的,没有太大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锁细平实实的语言描述了为了孩子能够克服孩子心理的弱点而去农村生活的故事。我来自农村,作者所描述的孩子生活对我来说确实是再熟悉不过了,洗衣、做饭、喂鸡养鸭。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的事情却是最贴近自然的、从而使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变得独立、开朗、坚强。或许这个改变的过程有点长,不是每一个父母都 能够承受得起的,相对于子女的一辈子来说,这短短几年的投入却变得是那样的有价值。

  生活没有结局,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应该同作者一样的开放的心态得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下乡养儿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