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10篇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一部由曾晓欣执导,夏雨 / 任帅 / 左小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一):《我们的八十年代》系列评说
这个故事开始于1983年,这一年之前的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年之后的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对国企、大锅饭、个体经济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或导向。这一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这一年,文坛对朦胧诗派的批评如火如荼,舒婷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颁奖仪式上只说得一句话就忍不住泪下:“在中国,写诗为什么这样难?”这一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直播,自此奠定华人过年的新民俗。在那场晚会上,还有一首歌被唱响:
“年轻的朋友们 今天来相会
啊 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 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年 我们重相会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啊,亲爱的朋友们,
要靠我,要靠你,
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但愿到那时 我们再相会
为祖国 为四化 流过多少汗
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呵,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当时的青年们意气风发地唱着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二十年是多么遥远的事。可是,现在回首去看,二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那一挥以前的事。当是时,有一群人,挺胸膛,笑扬眉,年轻得如同再度焕发青春的共和国一般。他们相会于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俺这个细节控通过谷歌得知,“三盐”是三盐基性硫酸铅的简称,一种白色粉末,熔点820℃。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酸和热的乙酸铵。潮湿遇光易变色且自行分解。是用于塑料工业的稳定剂和着色剂。2006年的市场参考价差不多是1万元/吨。俺这个细节控还进一步从情节中考据出,故事是从1983年的秋天开始的。因为当时正值严打。而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是在那年8月25日发出的。另外,剧中人物秀才闻安,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在黑板报上写下:“庆祝建国三十四周年”。
那个秋天,一个叫满晓星的大学实习生正在空地上组织团委活动:他们在跳舞,16步。那是一种迪斯科广场集体舞。在80年代初广为流行,后来又出现了32步、64步。不瞒大家说,曾经我企图学习32步,半天的时间下来,发现它的难度绝对超过任何数学题,遂放弃。现如今,这样的集体舞在年轻人当中早被雨打风吹去,可是,它演变成了一种中老年人的健身方式。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社区里的广场上时不时还缭绕着它的余韵。一个叫皮军的青工走过广场,嘲讽那些跳舞的人,言语中辱及一个名叫丁惠茹的女子。与此同时,一个叫段玉刚的青工正在四车间里和一帮哥们儿划拳打赌,赌注是该四车间这个月的困难补助。他的二师兄,车间副主任秦光明打着熟练至极的官腔在“规劝”他们。皮军对丁惠茹的侮辱终于发展成了撕扯,然后,段玉刚等闻讯而来,打架。
这,是男女主角的初相遇。算不上多么美好吧——混战中,段玉刚将满晓星的手臂拉扯得脱了臼,还没发现。不顾而去。秦光明及时出现,带着满晓星赶去医院。这个头发梳得一纹不乱,白衬衫上还有着崭新褶痕的车间副主任文质彬彬,细心周到,体贴入微,让人如沐春风。当然,他的春风只吹向部分人。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呶,也许,它和时下很多题材有些不同。故事中的人和事有着属于那个时代自身的气息,他们按照一些和近日颇有出入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生活着。它跟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日子似乎有一些距离。可是啊,在看到第二集的时候,我就觉出亲切感来了。我是工厂子弟,我的父亲二十岁出头就在一家化工厂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我在工厂这个环境里足足生活了十八年。前年冬天,我还回到那里去看过。那厂房、宿舍区、花园以及那些看着我从小长到大的叔叔阿姨们一样一样都那么熟悉。所以,这出戏的某些东西一开始就触动了我。
在这故事的最初,段玉刚似乎仅仅是个好勇斗狠的刺儿头,可是我并不讨厌他——因为俺爹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枚这样的刺儿头。那个年代的工人,真的有着睥睨天下的主人翁气质:工厂是国家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领导,不过是分工不同。一个正式工人是绝对不会被随随便便开除的。他们的血性、热情以及正义感可以无所顾忌,往往也真的是以无所顾忌的方式展现出来。俺爹反正是不止一次对着领导大拍桌子。当然,他后来也为这些付出了代价——比如升迁不利等等。但是,俺爹貌似是从来不曾后悔过。
我想,一定会有一些人,如同我一般,在这出戏里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甚至是故人重逢的亲切感。有人把这个叫做“怀旧题材”。可是,说真的,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旧日的时光当然是它的特点之一,但绝非唯一。这个故事里的青春、激情、血性还有痛苦与妥协都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这个东东还没有灭绝,这些就会永远存在,不过是外显的形式不一样而已。随着剧情的深入,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晚上在故事里渐行渐远,我从那种外显的亲切里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那些人物啊,他们在一出戏里张扬着永不落幕的青春。静夜里,我听到那些灵魂在歌唱,那调子高亢喜悦,然后,几个转折,又见迷离忧伤。我喜欢他们。所以,“我有话说”,我的话,将从人开始——亦将以人为结束。
我有花一朵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二):我们的八十年代系列评说五 转自 盛放
晃悠,本名黄优,任帅饰演。这是这部剧集里我唯一熟悉的演员——别笑,夏雨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居然没有看过,左小青的《天道》,我家先生买了碟,家里的人轮番看了好几遍,偏偏就我一直抽不出时间,只看了个开头:一开头,她就挂了。故事以倒叙的方式进行。一直出演村官的张洪杰老先生,由于我关注农村题材比较少,竟然也没有印象。不过,他的戏真好,赞一个。事实上,这部戏中很多人的戏都非常非常好,且由于我对大多数人都没有印象,所以接受起人物来一点干扰和障碍都无。现在看到夏雨照片的第一反应就是:“啊!段玉刚!”但是,任帅不同。从《闯关东》开始神交,到《生死线》片场相逢,由网友落地为实体。且,在《生死线》组里,他是除了子煜千米以外,给我照顾最多的那个人。跟他现场的时候,我笑着说:“帅哥,今天我是你助理,帮你拎椅子。”结果,那张椅子由帅哥拎进拎出,却几乎一直我在坐;我忘了带剧本,看帅哥的;衣服薄了,穿帅哥的;没烟了,抽帅哥的;收工以后,还和帅哥、岳暘等人一块吃饭去……呀,在这里再感叹一次,横店那家熏肉煎饼着实不错,谢谢帅哥。是的,我们已经是很熟悉的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长谈中,连他喜欢抽什么烟,家里有几口人,老婆孩子爸爸妈妈的爱好职业都已经熟极而流。这样一个情况,使我在看戏之前,有期待,亦有担忧——我怕我会只记得任帅,不记得人物。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实在是太多余了。这部三十三集的戏看下来,我想下次见到帅哥的时候,搞不好我会脱口而出:“晃悠哥!你来啦,玉刚呢?”
是的,看了《我们的八十年代》我才真正知道,任帅的戏到底有多好。想想看,为《闯关东》写评的时候,震三江是我最心仪的人物之一,几乎看得完全痴掉;《生死线》的时候,我看了两遍小说,两遍剧本,又到机房看了剪辑,后来又看了一个六集的粗剪本,古烁这个形象也已经深深地镌刻进脑海;而如前所说,和演员本人也几乎熟成了哥们儿。在这样复杂的心理前建构上,再见那张脸,我居然尽忘前尘,只知道他是晃悠,说真的,这很难很难很难。
晃悠,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的组长,年纪比周围的小青年们都大一点,是这一群人中最稳重的那一个。第一集,四车间里所有人围在一起看玉刚和老兄弟打赌,只有他在一旁磨一把什么工具。镜头给他的,是一个从下往上的小仰角,看得见一张专注的脸,和着背景后工友们快活的吵吵,很沉静的表情。可是,这不是一个不合群的人,相反,他是他们中间最温和最温暖的那一个。玉刚和老兄弟打赌结果出来,说:“晃悠,这个月的困难补助归我了啊。”晃悠扬起大半张脸,眼睛里全是笑意:“行啊,只要你们俩不打架就行。” 这就是晃悠,在热热闹闹的四车间,在飞扬着青春,遭遇着困难的四车间,在那火热喧嚣的背景中,他安静于一旁,有时似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然,他就象是此间的空气,存在于呼吸之间。他与段玉刚,一动一静,一显一隐,在严师傅走后,构成四车间的精神支柱。也构成那个年代工人风貌的两个不同侧面。
在前面数集中,晃悠展现给大家看的,似乎都仅仅是一个兄长的模样。温和得就象一滴水。这样的人,这样的温和,在戏里也好,在现实的人生当中也好,常常会被误认为懦弱。觉得似乎是中国人那种固有的“不惹事”的主。可是,剧情越深入,这个人物展现给我们的层次就越丰富——晃悠,温和细心的晃悠,事实上和玉刚一样有血性和正义感,重情重义,骨子里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坚持。这是一个“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中国人的典型。这一点,一直要到20集以后,秦光明提名晃悠当车间副主任那一段才看得出来。
秦光明之所以会提名晃悠,是因为侯厂长有把严师傅调回四车间的设想。这在秦光明来说,无异于灾难。他花了那么多心血才把严师傅挤走,断断不能让这座山再压在头上。于是,明知道晃悠和段玉刚的关系,他还是提名让晃悠作车间副主任,以缓解四车间当时管理不力的危机。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提拔晃悠,离间其和玉刚的关系——晃悠和玉刚都不是神,也非完人,晃悠成为车间副主任,还是由他秦光明一力推举的车间副主任,会在这两个最铁的哥们儿之间,埋下不和的种子。他们俩的关系就再也不会无懈可击。
只是,秦光明低估了晃悠,低估了其内在的方和内心的刚。是的,对于能当上车间副主任,晃悠是高兴的,如果说不高兴就太假了。升迁是喜事,既可以令寡母开心,也可以为周围的人做更多的事——同时,显然,对自己也的确是有好处的。可是,这高兴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在秦光明突然将这一大馅饼放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是我?”他首先想到的是秦光明的动机——以晃悠的智慧和他一直冷眼旁观的个性,他太清楚秦光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了。秦光明打着官腔说了一大段市恩的话。他企图用“上进”这个曾经打败了大汪的理由拉拢晃悠,就算不能拉拢吧,至少也让他和玉刚之间不那么自在。可是,晃悠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玉刚远走深圳去找闻安,丁惠茹住进了医院,晃悠为了他们推迟他的婚礼。说出推迟婚礼这个决定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波澜不惊。在秦光明气急败坏的指责下,他不卑不亢,直指事实真相。
到了后来,玉刚归来,秦光明充分发挥了他的小人天才,又在玉刚面前挑拨离间。且由于三盐去留这个敏感性的问题,玉刚和晃悠之间产生了误会。晃悠深深地深深地为之难过,但是他同样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理想——尽管那理想在现在的某些人看来是如此渺小而卑微:“我有我自己的处事方法。我希望我们这帮兄弟姐妹能够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干到退休。”这就是晃悠,似乎永远都不会爆发,永远不会对着领导拍桌子,但却也从来不曾屈服于权力和利益的晃悠。
这样的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坚。有一次,网友安城从万里之外飞来沪上与我见面。饭桌上,她心忧我们的文化在这个功利社会下,在这个全球空前融合,强势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迷失方向,我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有很多人习惯于埋头做事,不善言谈,所以,似乎社会上的声音如那啥那啥之流特别响亮,但那并非国人的全部。那些人,那些不说话的人,他们一直在,不但存在,而且在努力。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安城拊掌称好,我们双双微笑,大笑。
而今,看了这部戏,我想得又更多了一点:所谓民族的中坚绝非仅仅存在于精英阶层,而是悄悄地,低调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总有那么一些人,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原则,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思想。这个,无论是八十年代,还是而今,都永不过时。所以,尽管晃悠只是一个化工厂一个车间的一个组长,尽管他开始时连高中文凭也没有,尽管他会为了结婚的多少多少条腿几乎愁白头发,但是我愿意我也应该把我的敬意献给他。在这个和平年代,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除了这些,晃悠和玉刚之间的兄弟情谊也至为动人,在玉刚与晓星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某一天,他俩在郊外,作一场男人间的谈话,就是“要比贱,我服你。”那一场,那种友情被彰显得特别温暖,特别美好。我将那一段反复看了好些遍,每看一遍就傻笑一回,觉出一种单纯的快活——呵,就是图个开心,我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交流那种友情我就觉得开心。
相比之下,小猫和大汪的友情就要令我们悲伤一些了——小猫是大汪最铁的哥们儿,是发小。大汪被秦光明一步一步逼到精神崩溃,小猫一直不离不弃守护在他身旁,无论走到哪里都将他带上,人前人后地维护他,始终如一。同样,大汪对小猫也是这般:在秦光明舌绽莲花,威逼利诱(顺便说一下,秦光明在洗脑这件事上,简直跟轮子功的某位大神有得一拼)下,大汪都不曾出卖过小猫。在精神崩溃以后,虽然出院却性格大变以后,他也始终记得小猫是他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友情真真正正患难与共。但是,这不是最最最吸引我的那个部分,我认为最好的一处,是在小猫得知因为大汪的告密而导致了小丁的事件以后,他的表现。他逼着大汪向玉刚坦白,同时又拼命地为他求情。他说的那一番话,绝没有秦同学所说的那些话那么高屋建瓴,但是却直击我心。我喜欢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既有这两个哥们儿之间动人的友情,又有小猫自己做人的原则和操守,还有——也正因了小猫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才能最终救赎他最好的朋友。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一部分评说的最后,让我在此刻——啊,又接近凌晨两点半——在这里,为这部戏中温暖的哥们儿情意鼓掌,同时,也问候不知道现在正奔波在哪一地的任帅:帅哥,近来可好?保重。放放于沪上,遥致祝福。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三):没有小丁的死 结局就引不出来吗?
从看到33集合大结局的时候,忍不住肚子疼,去厕所里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遐想了一下本剧大结局,也许……小丁被撞死了,大师兄才会从深圳毅然决然的回来,才会为了四车间把事实出来,才会把秦光明送进监狱里……才会使四车间的设备进行完善……没有那么多的也许
但是事实小丁的死引来了什么呢?大师兄是回来了……一个不确定惩戒坏人的结果出现了?而坏人当着众人的面连”狼狈不堪“都说不上的”理直气壮“的走掉了……这个坏人既没有认罪,也没有提供相对于生产设备改装的有效建议……不明白导演这导的是哪出?最后结局确实收尾的很圆满,四车间设备完善,玉刚与晓星和好如初……
如果小丁没有死呢?小丁去深圳找到大师兄……两个人解开心结……大师兄决定说出真相 追查到底……
总结:不知道小丁被安排吃盒饭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四):编剧的水准
满晓星说的不错,喜欢和爱是不同的,朋友是相互欣赏对方的某些方面,某些共同点,但爱是双方自觉的并肩的朝着一个方向走,而且在谁也不屈服谁的前提下。当她用这些话拒绝了段玉刚提出的做其女朋友的要求,我觉得这部戏真的可以往下看了, 后面绝对是有戏的,但是又不用肥皂剧那样的落入俗套,不像都市清纯偶像剧那么的矫揉造作。
后来晓星和玉刚走得越来越近,她说爱情就是无法规定和把握的。
两个人的语言风格,大了说是知识分子和工人间的风格,书面和白话的风格,编剧把握的很好。《致橡树》用段玉刚的话说,是木棉树和橡树并排戳着。不同语言间的对撞,改变不了的是共同的仗义的个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共鸣吧。
那么的年代留下那么多单纯的印记。有很多讲义气,够意思的朋友,有真诚不带功利和杂质的爱情。
那个时候的女大学生这个词,可不像现在这样复杂。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是阅读北岛,舒婷,是理想主义和世界大同盛行的时代,现在是阅读卫慧棉棉,是犬儒和功利实用主义的时代。不读书的段玉刚虽然有些痞,却是很有道义的,这体现在他对人,对师傅,对工厂和对爱情上。
这部戏寄托着很多久远的关于朴素时代的怀念,那也是我成长的时代和印记。这部戏就像主题歌《温暖时光》一样温暖人的心灵。
那时候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阳光拂过我的脸庞
你温暖臂膀像大树一样
多少风雨为我阻挡
那时候生活中也总有迷惘
而你始终在我身旁
你柔软目光让我心坚强
多少日子因你而芬芳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
你是否还记得我模样
你我生命中那最纯真时光
无可挽回却永生难忘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五):《我们的八十年代》第九集分析
7分07秒:“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满晓星对白分析
1、“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表演的关键是在其停顿时的伴随表情,要隐含言语与意愿之间的不一致,以及这种不一致使得婉拒动机在话语层面出现障碍。要把握这种障碍的叙事效果,要在停顿之处将在其前的独立部分“我愿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表达成分,使得潜藏在这一未完成的话语片段之下的深层动机以非话语方式呈现。
2、“我愿意……我也愿意做你所说的”中,“我愿意”实际上有两次表达,这种重复可以是犹豫,也可以是后续话语调整,也可以是片语本身的声音及其伴随的叙事动机的强化。
3、这种表演方法在11分35秒的对白:“我是喜欢(你)……喜欢你某些方面”再次使用。在“(你)”的模糊语音和表情的关系中,将角色的内心意愿,及其随后在“喜欢”和“爱”的概念辩证,反向作用于角色的后续活动,刻画出角色的这种概念辩证主要不是说服对方,更主要说要说服自己。对白关系中话语不在于对话对象段玉刚,而是满晓星自己。
4、表演的关键:
A、这种话语与动机的两重性关系。
、两重性关系中的失调张力。
C、失调张力对于后续“概念辩证”的对话方向的两重性。
D、“概念辩证”之对话方向的两重性使得表演重心的位移。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六):怀旧、言情并非主标签
从大家的评论看,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部怀旧片和言情片,但在我看来它更是揭露所谓“国企低效”、“改革必行”真面目的纪录片。我不反对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影视作品,怀旧情怀确实扑面而来,言情也始终贯穿全剧,但如果你了解该剧的背景,了解八十年代中期的国企改制,你就会明白怀旧、言情不过小插曲,不过是叙事所必需的小修饰,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给走资派献上一份厚礼才是剧组的真实目的。
三十年来在走资派的反复说教下,“大锅饭”、“平均主义”、“磨洋工”、“养懒汉”等等已经成了我们描绘国企的首选词汇。从今天的国企看基本没错,但八十年代的社会跟今天相比还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国企跟今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国企并非一个样子。
1、国企是被“精英”的个人利益而不是普通职工的“平均主义”打垮的。就像剧中的董厂长,一个个老人们在国企在全中国画了许许多多个圈,最终将本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的国有资产画进自己的腰包。
2、国企低效吗?这个问题不与历史大环境结合起来就是个伪命题。就像生物进化,每个物种都有它适应的环境,当冰河期到来,无比繁荣昌盛的恐龙世界就不得不消失。同样国企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是必然低效的,因为国企需要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当社会上一切朝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个人主义思想成为主流后,有谁还能再把企业当家看?企业从生存、生活、生命的家园变成了赚钱糊口的场所,国企能不低效吗?当面临外企享受超国民待遇、私企偷税漏税非法经营的环境,国企能不低效吗?当国企长期承担职工医疗、住宿、养老等社会责任,而它的竞争者却轻装上阵,国企能不低效吗?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蛰伏了数十年的蛀虫,国企能不低效吗?
3、无法无天的背后是真正的民主。改革派口口声声喊了30年民主,我们有了民主了吗?你可以随便在互联网上骂人,可你敢对你的“车间主任”说半个不字吗?董厂长口中的四车间的流氓团伙无法无天的背后实际上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企业是大家的并非领导的,所以在那些收受贿赂存心贱卖国企的领导看来段玉刚顶撞领导当然是流氓头子,工人们维护集体利益当然是无法无天。
当然肯定有些人会说这不过是个电视剧而已,至于这么上纲上线么,对这些人我只想说,人生难得糊涂,你们真得很幸福。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七):我们的八十年代系列评说一 转自 盛放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个故事开始于1983年,这一年之前的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年之后的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对国企、大锅饭、个体经济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或导向。这一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这一年,文坛对朦胧诗派的批评如火如荼,舒婷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颁奖仪式上只说得一句话就忍不住泪下:“在中国,写诗为什么这样难?”这一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直播,自此奠定华人过年的新民俗。在那场晚会上,还有一首歌被唱响:
“年轻的朋友们 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 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 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啊 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 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年 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 该有多么美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啊,亲爱的朋友们,
创造这奇迹要靠谁?
要靠我,要靠你,
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但愿到那时 我们再相会
举杯赞英雄 光荣属于谁
为祖国 为四化 流过多少汗
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呵,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当时的青年们意气风发地唱着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二十年是多么遥远的事。可是,现在回首去看,二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那一挥以前的事。当是时,有一群人,挺胸膛,笑扬眉,年轻得如同再度焕发青春的共和国一般。他们相会于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俺这个细节控通过谷歌得知,“三盐”是三盐基性硫酸铅的简称,一种白色粉末,熔点820℃。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酸和热的乙酸铵。潮湿遇光易变色且自行分解。是用于塑料工业的稳定剂和着色剂。2006年的市场参考价差不多是1万元/吨。俺这个细节控还进一步从情节中考据出,故事是从1983年的秋天开始的。因为当时正值严打。而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是在那年8月25日发出的。另外,剧中人物秀才闻安,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在黑板报上写下:“庆祝建国三十四周年”。
那个秋天,一个叫满晓星的大学实习生正在空地上组织团委活动:他们在跳舞,16步。那是一种迪斯科广场集体舞。在80年代初广为流行,后来又出现了32步、64步。不瞒大家说,曾经我企图学习32步,半天的时间下来,发现它的难度绝对超过任何数学题,遂放弃。现如今,这样的集体舞在年轻人当中早被雨打风吹去,可是,它演变成了一种中老年人的健身方式。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社区里的广场上时不时还缭绕着它的余韵。一个叫皮军的青工走过广场,嘲讽那些跳舞的人,言语中辱及一个名叫丁惠茹的女子。与此同时,一个叫段玉刚的青工正在四车间里和一帮哥们儿划拳打赌,赌注是该四车间这个月的困难补助。他的二师兄,车间副主任秦光明打着熟练至极的官腔在“规劝”他们。皮军对丁惠茹的侮辱终于发展成了撕扯,然后,段玉刚等闻讯而来,打架。
这,是男女主角的初相遇。算不上多么美好吧——混战中,段玉刚将满晓星的手臂拉扯得脱了臼,还没发现。不顾而去。秦光明及时出现,带着满晓星赶去医院。这个头发梳得一纹不乱,白衬衫上还有着崭新褶痕的车间副主任文质彬彬,细心周到,体贴入微,让人如沐春风。当然,他的春风只吹向部分人。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呶,也许,它和时下很多题材有些不同。故事中的人和事有着属于那个时代自身的气息,他们按照一些和近日颇有出入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生活着。它跟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日子似乎有一些距离。可是啊,在看到第二集的时候,我就觉出亲切感来了。我是工厂子弟,我的父亲二十岁出头就在一家化工厂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我在工厂这个环境里足足生活了十八年。前年冬天,我还回到那里去看过。那厂房、宿舍区、花园以及那些看着我从小长到大的叔叔阿姨们一样一样都那么熟悉。所以,这出戏的某些东西一开始就触动了我。
在这故事的最初,段玉刚似乎仅仅是个好勇斗狠的刺儿头,可是我并不讨厌他——因为俺爹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枚这样的刺儿头。那个年代的工人,真的有着睥睨天下的主人翁气质:工厂是国家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领导,不过是分工不同。一个正式工人是绝对不会被随随便便开除的。他们的血性、热情以及正义感可以无所顾忌,往往也真的是以无所顾忌的方式展现出来。俺爹反正是不止一次对着领导大拍桌子。当然,他后来也为这些付出了代价——比如升迁不利等等。但是,俺爹貌似是从来不曾后悔过。
我想,一定会有一些人,如同我一般,在这出戏里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甚至是故人重逢的亲切感。有人把这个叫做“怀旧题材”。可是,说真的,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旧日的时光当然是它的特点之一,但绝非唯一。这个故事里的青春、激情、血性还有痛苦与妥协都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这个东东还没有灭绝,这些就会永远存在,不过是外显的形式不一样而已。随着剧情的深入,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晚上在故事里渐行渐远,我从那种外显的亲切里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那些人物啊,他们在一出戏里张扬着永不落幕的青春。静夜里,我听到那些灵魂在歌唱,那调子高亢喜悦,然后,几个转折,又见迷离忧伤。我喜欢他们。所以,“我有话说”,我的话,将从人开始——亦将以人为结束。
当是时,有一群人,挺胸膛,笑扬眉,年轻得如同再度焕发青春的共和国一般。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八):有点怀旧的片子
我刚出生的年代,仿佛像是在回忆,虽然我几乎对八十年代没有多少回忆,那时候太小了,但是模模糊糊之中,还是感到亲切。听老一辈人讲,段玉刚的海魂衫还是很流行的,还有自行车、缝纫机那三大件,还有停薪留职、下海等那个时期的特有名词,算来,应该是属于我爸爸妈妈的那个年代。虽然现在好多人都有私家车,但我还是最怀念小时候坐在老爸自行车直梁上的那个小不点!整部片子很好看,段玉刚的仗义、满晓星的青纯、大哥哥晃悠的正直、抠门的老兄弟、与此相对比的就是爱拍马屁、一心想当官儿、势力、庸俗的秦光明(真想冲进电视里抽他)……一个个鲜明的形象,饱满的剧情,完美的电视剧,因为我在船厂工作,所以对于技术科、车间还比较了解的,所以更加亲切。我就是不明白最后一集干嘛安排惠茹出车祸去世?严师傅已经去世了,拜托,结局皆大欢喜一点,不要太催泪好不好?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九):没有结局的结局或者才是最好的结局
看完之后大家都觉得结局有点不可思议,下丁的死大家觉得可惜,秦光明没死大家觉得不解气
小丁不死 郑伯涛就不会想开
这样就不会出来揭发秦光明
最后不是齐大脑袋说了让秦光明等着被审查么
有了科学的数据和大师兄的作证之类的 而且要真想查之前厂里的领导也躲不过去
秦光明就真的是玩完了 而且他和他媳妇 嘿嘿...
我觉得这个结局不错 我觉得小丁已经获得了她的幸福 她知足了
看过不少了 从血色浪漫开始就向往那个时候的生活 直到09年刊的北风 青春 八十年代这几部 都不错 但我从来没有因为一个电视而那么恨一个人
秦光明是第一个!! 那个贱简直是到了骨子里了! 我都怀疑这是不是演员的本色出演
如果不是那只能说他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虽然我很欣赏他也知道这只是配合剧情,看我如果现实中看到他的话我会狠揍他一顿的!!!
《我们的八十年代》观后感(十):光明哥,你可真不易。
港片有个腻味的地方,就是好人都过于骁勇,坏蛋则为坏而坏,最要命的是黑帮片,正派的一方上窜下跳地维护世界和平,反派则被迫拖着老脸装坏,像成龙老师的片子,看多了憋气,坏蛋无辜到死:谁他妈乐意飞车炸楼杀人火拼了,那不都是你们家神勇无比的成龙给逼得么。
才看罢《媳妇的美好时代》,为憋屈的第三者李若秋老师舒了口气,就又为秦光明老师着起了急,段玉刚是够刚,秦光明就不光明了是吧,为了制造冲突尽让人家光明哥使小手段了,人家是那气急败坏型的么。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年代戏,大概齐是要说个人和体制冲突,一个颇有血性的工人,在人际关系为王的旧工厂里处处碰壁,使坏的是“踩着人上”旧体制下的普遍心态,把人往“地富反坏右”窄道儿上挤兑的遗毒未肃,个人诉求和体制需要是冲突甚至是斗争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秦光明这个人身上的戏味儿会比单线条的段玉刚更有嚼头,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为了个人发展,在这个搞关系、熬资历的环境里,被迫走到道德方面的反派上去了。编剧的办法倒省事,直接让他人品刷刷直降,小手段使个没完,虽然完成了“总得有个坏蛋招人恨”的观众期待,但是一个丰富的杯具反派没有了,这本该是个招人恨更招人同情的人物嘛。
秦光明和段玉刚其实就是一体两面,在一个没奔头的腐朽工厂里,段玉刚保持了正直善良,也保存了近乎幼稚的天真,在被别人误会的情急之下,他甚至会自残以证清白,实在是个心智未熟的可爱青年。而另一个秦光明,则被“把你们都踩死,就轮到我上了”的旧观念成功俘虏,但是无论编剧和观众如何期待,秦光明才会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而段玉刚则出路有限,问题青年到了中年,那些曾经还显得有那么点儿可爱的问题就难看了,所以终究他也只有秦光明的路可走,除非你乐意看到一个混混大叔的熊样儿。
时代总是进步的,即便只是进展到“虽然也很糟糕,但总比过去好了那么一点点”的地步,段玉刚和秦光明不用再像他们的师傅一样,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把一生都耗在里面了。老师傅的真情是很感人,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即使现如今要做出一个抉择仍然非常艰难,但一个人总有了点儿选择的权力,积极向上的好青年秦光明,就算不靠整人也能上了,一想到此,又为生错了时代的秦光明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