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的重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4 04: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巴黎的重生》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柯克兰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一):读巴黎,思中国

  经历过大改造之后的巴黎,被本雅明称作“十九世纪首都”,直到今天,仍然光芒不减。《巴黎的重生》再现了一段巴黎如何成为巴黎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关于城市之梦和现代化之路的故事

  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新工业时代,其背景问题与今天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反思

  这是一个专制政权下的壮举,拿破仑三世和奥斯曼男爵是整个改造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决策和行为手段强硬力排众议,谈不上民主透明,但却很有效率,权力拥有者是为了实现一座城市的梦想而非一己之私在使用权力。巴黎大改造背后的人物不仅在改造巴黎,也为人类文明艺术做出了贡献

  整个城市的规划遵循了科学统一原则,规划者和建筑师深思熟虑富有远见卓识实现了建筑环境和谐,时至今日都无需作出重大改动。

  艺术得到充分尊重工程质量高度重视,第二帝国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几百年依旧被保存和使用,连当时为工人阶级建造的“经济适用房”大部分也保存到了现在。

  当然,改造本身也面临了所有改造不可避免复杂矛盾,35万人因改造被迫搬迁,生者逝者生活被打扰了。古老巴黎的中世纪社区破坏牺牲了历史特点去实现现代化。金融房地产交易存在瑕疵,滋生了投机腐败。但是,大改造尽可能照顾了多数人的利益,打造了大家都很喜爱的巴黎。

  这是一个关于道路与梦想的卓越故事,每个城市改造的参与者和经历者,每个被巴黎吸引的人,每个关心中国变化的人,都会在其中获得一些启发共鸣。她引导人们问一问自己到底想为这一代人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二):巴黎改造的历史

  首先提醒一下:这是一部历史书,不是城市规划专业书。

  作为城市史,作者认真地梳理了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改造过程,着重于政治层面博弈政治家奥斯曼执行规划时的大手笔。或许因为“彩色规划图”的丢失,导致作者不得不舍弃七月王朝、拿破仑三世、委员会在巴黎新城规划中的具体作用,只能概言“伟大”,并从奥斯曼拙劣的规划和艺术能力中侧面衬托规划的强大作用。作者也不讳言规划存在诸多问题,譬如缺少地理测量,导致拿破仑三世喜欢的大湖泊不得不一分为二延长里沃利街时做一些必要修复工程,好在奥斯曼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执行者组织公路部门对巴黎进行一次全面勘测,绘制出一份完整、准确的巴黎平面图,可以适当调整部分规划。并且,奥斯曼很认真地在执行、调整规划时努力做出一些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修复(或者是破坏)工作,牺牲原有的街区,达到期待中的巴黎现代化效果。巴黎改造后期,这些破坏性工作进一步扩大,直接导致巴黎城市失去了历史特色。好在奥斯曼寻来的建筑师大多还算靠谱,如达韦奥德,设计的新城建筑实用美观形成了新的巴黎风貌。巴黎在大规模改造中极大发展了建筑艺术。

  本书在叙述历史时的不足集中表现在第十八、十九章对巴黎公社一笔带过,改造后的巴黎城市布局如何影响当时的战争方式和战争结果,以及战争特别公社军濒死纵火对巴黎造成的损失,在书中没有体现。这可是令“巴黎处于极度震惊的状态”的悲剧哟。

  友情提示阅读此书时需要自觉梳理法兰西历史,列出对应的建设时间表,并自觉整理各项工程的国家性质or市政性质(这在第296页有个大致归类),有这样的基础工作才能清楚拿破仑三世在巴黎改造中的巨大作用和奥斯曼主政时期带来的巨大债务问题。

  翻译少有瑕疵,在人物关系上前后不一致,就是追溯拿破仑三世和他兄弟们时对老人家身份有点模糊

  另外,我一定要吐槽豆瓣APP,评分之后不是默认要写书评么!我写了!你没限定字数!!我写了巨多!然后发布出来被系统自动处理成“短评”,自动删掉多余内容……你逗我呢……还好我习惯性码字之后复制了……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三):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的故事

  巴黎的改造是历史上最奢侈的改造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永恒启示警示。每个城市改造都充满各种不可能完全协调要素。巴黎改造之后,街道整洁宽敞交通完善,城市交通、饮用水、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量公园教堂剧院广场修建起来,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范围扩大,卢浮宫扩建,巴黎圣母院得到修复,法兰西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形成。但与此同时,中世纪古老巴黎的风貌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了,生者和逝者都被迫搬迁,房价升高,工人阶级的住房成为问题,腐败和投机行为滋生。整个改造过程也没有遵循民主透明的原则,手段强硬。但需要我们认真借鉴的是,它遵循了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原则,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密考证、规划的产物,而非政府出于私利和拉动GDP的面子工程。改造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在为了打造一个世界之都而努力,是满怀责任感和梦想的。因此,今天的巴黎依旧可以保持十九世纪的风貌,大部分建筑都保留到了现在仍然可以使用,工程质量和艺术价值之高令世界瞩目。当下的中国,是不是应该深刻反思呢?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四):巴黎大改造时期的人物一一登场

  1、如果作为讲述巴黎改造的书,未免出场人物太多,关心的面太广,对于核心的城市改造和奥斯曼倒着墨不多,应该看做一本对巴黎大改造时期社会万象的背景描绘式书籍

  2、巴黎大改造时期的人物一一登场,拿破仑三世和他的王后情妇们,部长和议会议员们,奥斯曼男爵,资本家开发商,建筑师,艺术家,工人阶级,媒体,在这场改造巴黎的空前行动中,每个人都受影响,每个人都在行动和表达观点态度,在受益或者受损。

  3、巴黎的大改造,在奥斯曼上台前已经确定了大方向总体规划,但只有奥斯曼这种忠心固执狡猾坚毅兼具的人物才能执行下去。另外不可缺少的因素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投融资机制和帝国才有的征收机制。资本的逐利冲动双刃剑,有人发了横财,工人阶级被赶出市中心,今日巴黎市区仍然是房价最高,只有富人才住得起的地方。奥斯曼关心改造完成胜于一切,在国家财政仅给予少量支持只能靠巴黎自己筹款又不能给市民增税的情况下,上述情况已然顾不上了。

  4、全书试图脱离奥斯曼中心的视角,从更高和更宽的视角看待巴黎大改造,皇帝心愿,政治的走势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开发商的智慧,等等,描述有条不紊。确实,皇帝对奥斯曼的信任,拿破仑三世登基后逐渐稳固的权力是这次改造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帝国才是巴黎大改造的主角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五):读了两遍,巴黎重生路线已然清晰

  涉及的建筑、人物和事件非常多,真是一段丰满生动的历史!第一遍没有完全消化,再度一遍,脑子里巴黎的重建路线逐渐清晰,情绪也越发兴奋起来,对比我们的中国,又感到十分遗憾

  在后记中,作者写到:“巴黎大改造破坏了独具特点和历史意义无可取代的整个社区,颠覆了成千上万普通民众的生活。一旦了解了这段历史,走在圣日耳曼大道上就免不了要想到被人遗忘的塔哈纳街,来到共和国广场就忍不住去想象过去圣殿大道上的热闹生活景象,穿越西岱岛就会回忆起业已消失的富裕的中世纪社区。毫无疑问,若经他人之手,巴黎大改造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不会如此盲目地牺牲巴黎的历史特点来实现现代化。”法国人的确具有先锋意识批判精神,即便巴黎已经如此完美,作者还是从民主性和合理性的角度作出了评价

  历史没有假设,无论怎样,那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坚强领导者和卓越的建筑师、艺术家们,留给了世人一个永恒的巴黎。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六):写在《巴黎的重生》之后

  写在《巴黎的重生》之后

  不禁感慨,前些年的巴黎之旅,还是早了一步。

  也曾在各式网站上看到过巴黎景点照片展示

  也曾在历史书、各类旅行笔记中读到过关于巴黎的一切。

  也曾与巴黎的种种合影留念。

  一切都是美好的、难忘的。

  曾以为那就是完美。

  而这种感觉,却终于止步于此刻的遗憾——

  如若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如若带着当下脑海中那些画面飞去巴黎,或许感触

  会更多一些,更深刻一些。

  巴黎的重生,将巴黎的过去与现在串联在一起,将历史的剪影现实的景象

  重叠在一起。

  看着书中的黑白手绘插画,无论是巴黎圣母院、卢浮宫,还是凯旋门、凡尔赛宫,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记忆中的灿烂画面。

  穿越时空一样奇妙,我仿佛置身于拿破仑的时代、第二帝国时期,亲眼看

  着这些名胜一点点的建起、问世。

  也曾衰败,但终究还是像塞纳河的河水一样,缓慢平静繁华起来。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七):巴黎大改造的立体画卷

  原发《晶报》2014年8月10日第A13版

  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大改造仅用了22年,现存的很多伟大建筑均建于这一时期。究其原因,总体规划、具体执行与社会氛围缺一不可。当时的巴黎与今日的北京有相似之处,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快,需权衡城市发展对社会、环境及古建遗产带来的影响。《巴黎的重生》讲述了1848年-1870年巴黎的城市大改造,将城市建设、文学、艺术、时尚发展、金融创新等多维度要素交织在一起,以文字描绘出一幅巴黎大改造的立体画卷,可供建筑专业人士、城市历史研究者和巴黎爱好者参考

  巴黎大改造期间,巴黎修建了公园,推动建设全套城市基础设施,为每个区建设集会场所,修建教堂、医院、收容所和大中小学,照顾到了底层民众的日常需求。除了建筑方面成就,巴黎大改造还为市民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比如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扩建下水道,提高饮用水质量,修建配水系统,修整废水废物和燃气系统,添置街灯等公用设施,为现代都市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全书以城市变迁主线,穿插了各色历史故事,读起来如传记般生动有趣。主要人物拿破仑三世定下宏大愿景,奥斯曼负责有力执行,二者完美结合,成就了第二帝国时期的新巴黎。

  拿破仑一世在位时,只完成了零星建筑,拿破仑三世则亲自绘制了彩色规划图,对巴黎改造做出整体规划。国王的愿景超越了实用层面的考虑提升至国家团结、社会进步和弘扬艺术的高度,酷爱艺术的法国民众给予了大力支持。无奈项目第一阶段的执行人伯格省长总是纸上谈兵,顾忌过多,很多项目进展缓慢。巴黎若想改变一团脏乱局面,亟需加强执行力,为奥斯曼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奥斯曼的激进与伯格形的保守反差鲜明。奥斯曼大力支持借贷投资主张通过借贷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后偿还债务。他将城市作为资产管理,不囿于城市建设本身,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资产阶级主流观点背道而驰,遭到众人反对。他还启用了新的金融工具和特许经营机制,填补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除了完成在建项目,启动拿破仑三世的整体规划,大胆改进现有计划,奥斯曼还主动包揽了其他工作,上任之初就急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令美化巴黎委员形同虚设,在委员会解散前将其规划原则据为己有。即使有机会升任内政大臣,奥斯曼也不愿舍弃巴黎省长的职务,与其说他渴望地位,不如说他贪求殊荣,想在法国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留下一笔。

  奥斯曼的改造计划范围广,资金缺口大,他钻法律空子,掩盖项目资金缺口,遭到众人反对,公共工程部部长和财政部长不支持他的工作,建筑师和他的关系大多非常糟糕记者也撰文揭露他的财政计划缺口。尽管如此,奥斯曼还是借助各种政治手段完成了巴黎大改造的任务,任期甚至比第二帝国时期的任何一位部长都要长。

  奥斯曼被革职卸任后,写了三卷本的回忆录严重扭曲了巴黎大改造的事实,以至于后来有些史料片面地认为巴黎大改造应该归功于奥斯曼,拿破仑三世的贡献被低估。

  实际上,拿破仑三世的整体规划与奥斯曼的有力执行是巴黎大改造必不可少的要素。二人都无比固执,国王宁可削减财政开支,也不会延缓巴黎大改造工程,奥斯曼更是勾心斗角,力排众议。如果二人中有一人对整个计划稍有怀疑或是另寻权宜之计,今日的巴黎将不复存在

  令人叹惜的是,奥斯曼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事业,因病去世后,近300人跟随送葬队伍来到拉雪兹神父公墓,但其中没有一个是来自法国政府或巴黎市议会的代表,为全书结尾抹上了一层黯淡凄凉底色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巴黎大改造以暴力手段拆毁了部分历史街区,新建社区形象整齐划一、类型统一,历史街区的风韵荡然无存,与北京拆毁古城墙的历史何其相似,引人深思。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八):了解巴黎城市街道的发展史

  内容丰富,线索清晰,很有料。写得生动,故事性和现场感强,仿佛穿越到了十九世纪的巴黎。翻译流畅,很好读的一本书。

  一旦了解了这段历史,走在圣日耳曼大道上就免不了要想到被人遗忘的塔哈纳街,来到共和国广场就忍不住去想象过去圣殿大道上的热闹生活景象,穿越西岱岛就会回忆起业已消失的富裕的中世纪社区。毫无疑问,若经他人之手,巴黎大改造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不会如此盲目地牺牲巴黎的历史特点来实现现代化。法国人的确具有先锋意识和批判精神,即便巴黎已经如此完美,作者还是从民主性和合理性的角度作出了评价。

  《巴黎的重生》读后感(九):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话史蒂芬·柯克兰

  http://french.cri.cn/621/2014/06/03/241s386313.htm(法语原声采访)

  以下是访谈摘要:

  史蒂芬:我写这部关于巴黎的作品的最初愿望是为了向美国读者讲述巴黎这座城市。然后我把书给了几个法国人看,他们对这段历史感到非常震惊:尽管关于这一主题已经有了一些作品,然而这段历史在法国并非众所周知,那些作品也有失公正、或者有所缺失。所以,这段历史从来没有以我这种方式被讲述过。然后我着手为法国读者写了法语版,已经完成了,现在也就方便读者把这部书与其他(同主题的)书籍做个比较。

  记者:为了写这本书,您做了大量工作,能不能向我们讲一点?

  史蒂芬: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我是学习建筑和城市规划出身的,也了解一些巴黎在这方面的历史。随着时间推移,我读了其他一些书——法国政治史、经济史,开始有了一个更有趣的、综合这些不同学科的印象。这时,我开始考虑讲述这个故事,因为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仅仅在建筑或城市规划领域的故事,所有领域都有涉及。同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我希望讲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他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佩雷热兄弟,还有其他人。这些人物充满激情,在法国历史中代表了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法国也是非常勇敢的、善于征服,她相信未来、信仰未来,希望去实现一些伟大的理想。今天的法国却失去了这个优点,法国人谨小慎微、惧怕未来,他们处于一种防卫和保守的状态。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非常不一样,巴黎是这种思想方式的一个阐释,对未来充满自信和野心。此外,与中国的众多关联中有一点也是我为这本书将在中国出版而感到高兴的原因——今天的中国人有着比第二帝国时期法国人更多的这种情怀,今天的法国人甚至丢失了这种情怀,对我来说,在50年前的法国人和当今的中国人之间有某种联系,这是我认为此书会吸引中国读者的一个原因。

  记者:您在此书中是怎样介绍巴黎的,能讲述下细节吗?

  史蒂芬:在故事的开始,1848年,巴黎是欧洲重城,是政治、文化中心,但从外在讲不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尽管有些漂亮的建筑。她(巴黎)不适应现代世界,这一时期建造了铁路,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她越发与现代化城市的运行模式产生了隔阂。第二帝国时期的人们已经觉察并已经开始想改变这种状况了。为了回应现代化生活的要求,人们想构建一个现代化城市,所以,他们自愿自发地决定重建这座城市。这是一个在没有战争和灾难的情况下进行旧城拆除和重建的最重要的历史样本。为了使城市适应新的技术、经济、文化等背景,在22年中,大街小巷、公园、建筑、剧院、学校、市政府、教堂大规模重建,我们今天在巴黎看到和还在利用的建筑,大部分是在那个时代构思和建成的。

  记者:在本书中,您怎样把这样一段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史蒂芬:全书一共有19章,以那段历史开头作为故事背景,解释了我刚才提到的:为什么过去的巴黎并不美。第一章快速地讲述了为了改善城市进行的不同尝试。然后,历史伴随拿破仑三世进行着,他是个有远见的人,能流利讲5国语言,几乎一个人在国外漂泊一生(意大利、英国、美国 …)他对法国巴黎有自己的看法。在他取得法国政权后,开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指定了一个亲信,伯格先生,作为塞纳省的省长,但伯格先生没能把拿破仑三世对巴黎的想法变成现实。1853年,奥斯曼成为塞纳省省长,用了17年时间(1853年至1870年),实现了拿破仑三世的愿景。书中讲了奥斯曼所做的一切和遇到的阻碍,以及他是如何战胜阻挠的。很多公司都对19世纪新兴资本主义发挥了作用,时代革新了财政机制,为了重建城市,这些机制成功动员了大笔资金。书中还有一些很特别的事件:1855年第一次世界性的展览来到巴黎,欧洲当权者第一次看到巴黎重建这个伟大工程的成果。1867年,又一次世界性的展览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这个首都。伟大的巴黎歌剧院建成了,他由竞赛选出的年轻设计师设计建造。1870年,围绕奥斯曼产生了政治斗争,奥斯曼输了,结束于一场针对议会的争斗。塞纳省政权结束运行,那年是法国的悲剧:对抗普鲁士的战争,巴黎被包围。1871年公社诞生,第三共和国建立。从1871年起,巴黎重建的政治活动再次拉开序幕,稍后巴黎重建的计划在世界展览中重新展出。

  记者:在书中您做出了结论,认为这一时期对巴黎十分重要,是么?

  史蒂芬:不太可能有单一的结论,一方面,在第二帝国期间,我们拆除了老巴黎,历史上的巴黎不复存在,由于第二帝国的干涉介入,一些区失去了它的个性,比如波德莱尔诞生的房子、奥斯曼自己诞生的房子都被拆除,一些区,比如西岱岛,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所以那时存在一些抵抗。另一方面,这一切是被一些有天赋的人改造,我们应该认识他们。所以,一个城市已经被创建,同样,是一座今天我们热爱的城市。困难在于:一方面,我们对失去的充满乡愁,另一方面,我们又热爱取代了它们的新巴黎。所以,对当代中国来说,人们缅怀失去的过去,包括过去的生活模式等;人们又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关键是要使这个世界具有美学意味,充满文化,实用,让我们喜爱。

  记者:您很尊重历史

  史蒂芬:是的,有趣的是,刚才我说的这段历史从未被以我这种方式讲述过,它通常分主题被讲述。这样是有道理的,为了谈论这个主题,人们用的最多的历史资料是奥斯曼自己的回忆录。他从技术上讲解了第一部分,全部都是按主题来的,公园、花园、散步场所、大街。我做了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资料重组工作,按照一年一年的次序。一个读者对我说,这样的阅读太有趣了,不用费力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这就是我选择用这样一种偏向叙述的方式写作本书的原因。它基于技术,混合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学科:政治、经济、历史等。也有娱乐性的故事:人们在那个时代如何穿着,那个时代一些有趣的人和事,等等。揭示城市、历史、经济的历史,有时会有些干涩,所以加入了这些润滑剂。那个时代有一件很棒的事情是很多人都会去记录他们的记忆,所以这一阶段可以找到很多资料,这一时期被非常人性化地描述了。我们得以重现人物的现实,知道谁和善、谁倔强,以及很多其他元素。为了使笔下的人物有厚重感,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人物不止是一个名字,重读他们,他们有美学方面的特质,非常多元。非常感谢记录这些历史的人,不只是官方历史,还有一些回忆录和其他来源的素材。

  记者:你的介绍围绕街道展开,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的?

  史蒂芬:巴黎的美学特性主要在于街道,以前街道窄且不规则。在19世纪,房屋不同于中世纪,它们是石头建的三四层或者更高些的小楼。有趣的是,现在的巴黎核心特色是与过去一脉相承的。第二帝国时期,没有整个地拆除街区,我们进行了一项叫做“穿凿”的政治活动:我们建一条路,它横穿房子的底部,一种像亚麻经纬的城市规划。比如圣米歇尔大道,是第二帝国时期的一个典型发明。巴黎真正的特点是在第二帝国时期规则建筑的旁边,就存在着第二帝国以前的街道。让巴黎具有自己特色的还有:在很大程度上,巴黎是一种密集型的城市规划。美国大部分城市是这样的:只有一个很小的中心地带,那里人口密集,然后就迅速扩散。而巴黎是在一个很庞大的中心地域上有很密集的人口,所以巴黎有很活跃的城市生活。如果建造新建筑,也力求不破坏巴黎固有的风格,这样的做法还会延续。巴黎被保护得很好。相反,巴黎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在需要的地方建一些新的东西。

  记者:美国和法国都有自己有效的保护建筑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斯蒂夫:美国和法国的政策很不同。在60年代,有一个很大的转折,法国文化部建立了国家保护政策——安全看管。在巴黎,我们切实地实施了历史性或非历史性的保护。美国则是有一些为了保护建筑的社会运动。其实,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公式,就像中国不能在别的国家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公式,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