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族长的秋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族长的秋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5: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族长的秋天》经典读后感10篇

  《族长的秋天》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2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一):永恒的无尽时光

  今天,读完了《族长的秋天》这本书,这是我今年读的第四本、总共读的第八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在此之前,早已拜读过他老人家久负盛名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爱情》。但即使是这两本书,我读过后也没本能的想到要写点什么。可能是太过伟大了吧,剩下的只有震撼和赞叹,并不敢妄作评价。然而这本书则不然,我在阅读过程中便萌生了要写这篇文章想法

  书的腰封上写着,这是“近五十年来各语种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我先是吃惊,却很快就意识到这不过是出版商的溢美之词。凭借前七本书的积累,我怀着一种见老朋友乐观态度翻开了这本书。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让我感到窒息。

  通篇不断变幻的叙述视角、大段长句高密度的记叙语言光怪陆离却不失逻辑情节安排以及超越时空场景环境转换......眼看句子排山倒海般的向你扑来,就像初学游泳时的感觉:难以呼吸、无所依靠,漂在水上欲浮不得、欲潜不能,恐惧、孤独,还有些许的激动大概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比喻。而当你慢慢适应了水的浮力和波涛拍打的节奏后,徜徉于海面之上,自由自在、畅顺无阻,这也是本书读到最后带给人的感受

  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何这本书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人们怀着读普通小说的期望拿起它,却感到憋闷异常失去了阅读原本顺畅优美。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则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我年初便拿起了这本书,两个多月后的今天才彻底放下。其间断断续续,甚至一度想过放弃。然而,我在阅读上极其吝啬,不舍得先前积累的进度,于是想,就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也要念下去,哪怕不解其意,也不能前功尽弃

  我庆幸当时的吝啬,否则便不会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如初入桃花源般的奇妙感觉。

  我决不敢说我读懂了这本书。我甚至觉得我只比一字一字单独的念下来强那么一点点。然而,又有什么关系呢?马尔克斯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繁复、夸张和晦涩手法写这本小说,重点就一定不是放在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细致描写上。他想借助的就是文字本身的这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如同巨浪云海,不在乎形状颜色,难得的就是扑面而来压迫感和紧张感。在这种气势面前,任何有形的事物都只能当做陪衬,被忽略、被遗忘

  本文的题目取自该书的结尾最后一句。也算是对这本书最高度的概括吧。永恒的无尽时光。在漫长年代里,一切都会被遗忘、都会被抹去、都会成为尘埃泡沫。唯一剩下的,只有孤独。

  如今,书里的语言文字,甚至个中情节,都已记不太清了。然而它们一起按压我心灵的感觉却永远烙印在了我的心里。孤独,这是马尔克斯永恒的主题魔幻现实主义,这是马尔克斯一生武器老人家一生都在讲述一段孤独的故事,用光怪陆离的语言,让人将信将疑。我想,大概这就是他的目的吧,让我们分不清真假虚实,也就不会让过分关注现实与否,苛责情节人物,而让我们站的更高一点、更远一些,看看这老人用一生谱写的永恒的孤独乐章

  现在,回过头再看那句“近五十年来各语种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便的确是一句再中肯不过的评价了。我想,《族长的秋天》将会是我阅读生活中再也不能抹去的一个标志。作此文,是为纪念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二):说着“啊哈”的族长的不得死

  终于于昨天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第二部小说——《族长的秋天》,这部小说所耗费的时间要比《百年孤独》来的要短,虽然里面的人物要比《百》里面少的多,其实最主要的也就是将军阁下,但是场景的光怪陆离绝不逊色于百年孤独,这也印证了推荐上说,当终有一天人们会忘了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名字还是一条街的名字时,却不会忘记这个孤独的族长。看完以后,实在难受,实在难受,因为我作为一个读者并不是以一个旁人的眼光来看那个世界的,而是将自己化作了那个有巨大扁平足的,睾丸有疝气的孤独将军阁下,最终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我是他,愿意在书的一开始就消失。

  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得不佩服,感觉他有种上帝的感觉,俯视着一切,创造着一切。是因为他的思维心计征服了我,还是拉美本来就离我很遥远,所以香蕉村才显得那么的魔幻~

  回到小说吧,将军阁下,一个生下来就注定孤独,注定要走这一条路的人,甚至比他唯一承认的合法儿子还要悲惨,他的儿子最终也不过是落得一个进入狗胃的下场,但是痛苦短暂的,但是将军阁下呢,孤独,痛苦,绝望延续百年的,最考验读者的是,将军还可以遗忘,遗忘只不过是另一段痛苦的开端,他知道自己的遗忘,他记录下,然而当再次拾起往日的回忆时,又是排斥和不屑的,他总在循环往复。知道小说的最后,我总觉得他只是又一次的在人民一代人民中消失死亡了,但他还以另一种的形式存在着,也许是气,也许是灵魂,最惨的莫过于他不得终,为什么折磨他。

  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一个爱他恨他利用他的人,莱蒂西娅•纳萨雷诺,何塞•伊格纳西奥•萨恩斯•德拉巴拉,他的母亲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瘫痪患者盲人,麻风病人,那些人都或短暂或不爱他的经过他漫长的生命!他是权利主宰,他能让时间停滞,能让病人好转,能让权利瞬间回到自己的手上,可是他为什么不能摆脱殖民者的束缚,为什么不能让他爱的女人,他的孩子死而复生,不能让那片海重新出现呢,啊哈,权利也有到不了的地方,甚至是权利才带来的一切厄运,既然如此,这么位高的人岂能快乐,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对此趋之若鹜,不止权利,还有金钱,还有欲望人类,永远都在周而复始的让自己绝望!

  他也曾表现的像一个明君一样,进入人民的生活。所以说他的孤独绝望权利的贪婪也不是自己所导致的,还有他的人民,他周遭的环境,他的鸡永远输不了,他的多米诺骨牌也是,即使他享受少有失败带来的对对方欣赏,但对方是痛苦的。而且在故事中,我也没有感受到他对于权利的强烈渴望,反而是对权利的恐惧,他的替身。他的替身都参悟了,不过也是在生命最后的最后一刻,也和他说了一些,可他选择忘记。

  权利,绝望,死循环,背弃,混沌,好难受!作家极端方式丑陋,颓败,恶心像青灰黑的水彩哗的一下泼洒在那做权利之屋的地板上,长满了苔藓,长满了海洋生物~

  所以之后我去图书馆找了两本轻松愉悦的转换了一下心情,——《开心就好》,《花的圆舞曲》。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三):《族长的秋天》随笔

  此文有剧透,还直接一字不差透了结局。(笑)

  他对传统的语言已经厌倦了,如果语言依旧和过往别无二致,那么再也没有书写的必要。马尔克斯的文字是属于“他的文字”,他恢复了文字本身独特和充满意蕴的味道,透过一种古老普遍的讲故事手法将之送到我们的耳际。

  正如,我对孩子们说:

  国王缓缓走过来,亲爱女儿,你的王子还没有出现。不,父亲,他正驾马呢。公主撇撇嘴。

  (这是我在胡编乱写)

  数不清的日常故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成为自己,或者说让故事成为故事,他说,我说,谁说,和引号都可以化作烟雾消失,它们是那样死板,缺乏活泼,要和话语抢夺机会制造滋味。甚至句号感叹号,疑问句都是可以省略的存在。文字,一个巨大复杂的转盘,一个上帝,足以给予一切的勇气魔力需要留下的只有呼吸的间隔。这就是为什么马尔克斯的这部作品“一逗到底”,连换行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抛弃。我想,这不是意识流,因为意识流不是马尔克斯,故事、现实、文字才是马尔克斯。

  我们不知不觉地透过一切的符号和间隔来给予文字效果

  “你真是太可爱了~”

  “你真是太可爱了!”

  “你真是太可爱了。”

  “你真是太可爱了?”

  “你真是

  太可爱了”

  符号、间隔,表情符号们犹如一层鲜美的酱汁浇盖在语言上,仿佛语言本身没有能力完全表达它自己。对于一个使用文字来讲故事的人,不能发挥语言纯粹的魔力可真是奇耻大辱。在发现符号就像美丽的缎带之后,我经常通过一个人对文字的严肃性来判断他对语言的感觉。除了标点符号的常规使用,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有三个!!!,接连两个~~这样的表达或者说“形式”,对此自然不能就说它不好。可在这时,符号们却犹如扩音器一般放大了你的情绪,带些矫饰。无意之中“鄙视了语言”,轻蔑地对语言施压。(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你对话语的珍视程度)

他从自己喑哑手掌的谜团里、从纸牌隐形的密码中,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于是企图权力的孤独罪恶炽烈祭礼去补偿无耻命运,却在无尽燔祭的火焰中沦为自己献祭主张牺牲品,他以诓骗与罪行养肥了自己,以无情与羞辱培育了自己,他克服狂热的贪婪与天生的怯懦只是为了将那颗玻璃球握在掌中直至时间的尽头,却不曾知晓这种罪恶没有尽头,正是它的饱足滋生着它的胃口,循环往复直至所有时间的尽头,将军阁下,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骗他是为了博他欢心,奉承他是为了赚他钱财,他们以武力逼迫民众聚集,要大家在他经过时欢呼雀跃,并高举讨好他的、上书伟大领袖万寿无疆的牌板,那位领袖比他更老迈,但他学会了与这些相处,学会了与所有荣耀衍生的悲惨相处,并在无法数算的岁岁年年中发现,谎言比质疑更舒心、比爱更有用、比真理持久,他已经并不意外地到达了可耻的臆想境地,无权力却在统治、无荣耀却受赞颂、无威信却被遵从,而此刻,在他秋天的那串飘落的黄叶中,他相信了,他从来就不会是他全部权力的主宰,他注定只能颠倒着认识生命,注定无法参透世事,无法在现实中的幻想的哥白林毯上捋直阴谋的线、解开诡计十的结,同时丝毫不怀疑,哪怕死到临头也仍不怀疑,唯一可见的生活,就是被展示出来的那一个,我们从这边看到的并不是您的那个将军阁下,在穷苦人的这边,有我们无尽的不幸岁月的黄叶飘零,还有那些抓不住的幸福时刻,还有被死亡的幼芽污染的爱,但它是真真切切的爱啊将军阁下,在这边,您本人不过是个模糊影子,是火车小窗灰蒙蒙的薄帘之后的哀怨眼睛,是那沉默嘴唇的颤抖,是那只戴缎面手套的无主之手一晃而过的挥别,那只手属于那个没有结局的老人,我们从来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什么样,甚至不知道他是否只是一个想象中的谎言,个可笑的独裁者,我们从来不知道另一边在哪里、生命的权利在哪里,而我们仍以贪婪的热忱爱着这您不敢去爱的生命,您甚至不敢想象去爱它,因为您害怕知道我们已经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事实:生命是艰辛转瞬即逝的,然而再没有另一个生命了,将军,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而他却永远不能知晓,他带着自己年迈死者那疝气的温柔哨声,被死亡一棍击中、连根折断,他在他秋天的最后几片冰冷树叶阴暗声响中,飞向了被遗忘的真相黑暗祖国,他惊恐地抓着死亡长袍上的破布烂线,远离了疯狂人群的呼喊,他们冲上街头唱着欢快的颂歌,庆祝他的死亡,他也将永久地远离那自由音乐、幸福的焰火和那荣耀的钟声,它们正向世界宣告一则好消息,宣告那永恒的无尽时光终于结束了。——《族长的秋天》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四):双重书写,鲜明映照

  对我而言,阅读《族长的秋天》是一次尝试。初读马氏作品:长句,连缀,时空场景错乱,连篇累牍的意象纷乱而来,信息量很大,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化的书写情境,甚至有些类意识流的自述,快速推进与转移----这样的写法,初次接触起来相当不适应。我们必须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在头脑中构建起这样一幅幅碎片式的画面,又将多处画面慢慢连缀成可以解读的情境故事。然而读者辛苦尝试的结果是,这些故事内容主角名为独裁者的表现就如同《皇帝的新装》一般自欺欺人虚伪狡诈。到最后,登顶权力之峰,凌架于权力之上,生命的参与之中,原来全都堆砌着谎言、丑恶和无耻。可惜宿命的宣判到来时,即便认识到“生命是艰辛又转瞬即逝的,然而再没有另一个生命了”。

  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以及谴词造句、用字词眼的准确与感染力度,想必这也与翻译有些关系。作者笔下的许多片段拿出来都可以铺陈出很精彩的现代版权力争夺游戏,然而,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些纷繁意向之中,最终勾勒出的是循环往复黄梁一梦式图腾----有多讽刺,就有多现实。

  一如海明威曾说““胜利者一无所有” ,一切不过是“想象中的谎言”,成为一个可笑的独裁者的宿命是死亡而非自由,且无关幸福和荣耀。

  手段的繁复,掩盖不了本质的单薄和空洞。无论是这种书写,还是独裁者的一生。----老马刻意这样双重书写,鲜明映照的吧?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五):独裁者享受孤独

  这本书应该是我看的最拖沓的一本了吧,开始几页,不知所云,觉得晦涩纠结,几乎不想读下去,索性放了几天,后面耐不住诱惑,又拿起来耐着性子往下看,来回翻阅之前的人物场景,发现是人物叙述视角的问题,习惯了在不同的人物语言间切换,觉得越来越顺畅,一个孤独的暴君形象呈现了出来。

  在他漫长的独裁统治世界里,孤独的抓牢自己的权利,孤独的对抗衰老和死亡,他的房间就是他的整个权力世界,是任何权力之外事物的禁区,他怕死,他怀疑他的大臣们,反对者门,他机警灵敏的嗅到任何对他构成威胁的人和行动,果断的处决他们,然后提拔另外一批,就这样一直牢牢的抓住权力的缰绳,最后他一个敌人都没有了,他沉浸在自己掌控一切的世界里,唯有这样他才安心,无疑这样的一个人是孤独的,然而他享受这一切,即使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悄无声息的腐烂也让人们对他畏惧胆怯!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六):新经典《族长的秋天》翻译真是太差了,不忍卒读啊!

  新经典的外国文学书,村上春树、奈保尔、莫里森、马尔克斯、东野圭吾,我也买了快三十本了,觉得翻译的都还不错,没什么大问题,就比较信任新经典,认为新经典的翻译质量是有保证的。这次也没多想,就趁亚马逊活动买了这本族长的秋天。可是这次新经典让我太失望了,族长的秋天翻译太差。

  新经典为了买断翻译版权,觉得年轻译者好驾驭,就请了个年仅28岁的北大“才女”轩乐来翻译,功利心态可见一斑。她要是翻译的好我也不说啥了,可是她翻译的如此不堪,我不得不吐槽一下,这是毁了马尔克斯的佳作。

  能看出来这位“轩乐”才女完全是直译,我不懂西班牙语,但是你甚至能从她的译文中猜出老马的西班牙语原文的语序是怎样的。翻译是这样的吗?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过,翻译就是要考虑作家本人如果是在用汉语写作该如何来表达。尊重原著固然好,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你总得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吧?意译有时也是少不了的。可是这位轩乐“才女”,要么是汉语没学好,要么是想考验读者智商,几乎完全按照直译来了,结果搞得颇多语句混乱,甚至逻辑不清。

  举个例子:

  轩译:周末,一些兀鹫钻进了总统府的阳台,啄断了金属窗栅,振翅搅乱了屋内凝滞的时光,礼拜一的黎明时分,城市从几个世纪的昏睡中苏醒,一阵温软的微风拂过,伴着伟大的死尸与腐朽的伟大散发出的气息。

  什么是伟大的死尸?腐朽的伟大又是什么?伟大又怎么会散发气息?这也太抽象了吧?

  只有看了老版,你才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老版伊信译:到了周末时,一些兀鹫抓破了金属窗框,从窗户和阳台飞进了总统宫,拍击着翅膀,使总统宫的内室里“停滞时期”的窒闷空气震荡起来了;到星期一黎明时分,城市终于从百年昏昏盹盹的睡梦中醒了过来,城市本来是跟它那已腐朽的一切丰功伟业一同如梦的。

  轩乐译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就不过多举例了。

  真正好的翻译均是意译.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朱生豪、傅雷。因为文学翻译本来就无法躲开意译。各个语言都不同,都有其魅力与特点。完全的直译,不是翻译腔严重.就是文字生涩难读。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同样是意译。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篇名也是意译。原文如果直译那就是《小人鱼》。世界各个语言的《安徒生童话》大都翻译为《小人鱼》.可叶君健则翻译为《海的女儿》层次境界一下就不同了,富有诗意与浪漫。显然“海的女儿”有叶先生自己的理解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中文译本.不仅仅是所有中文译本中最好的,更是全世界所有译本中最好的(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丹麦人对叶君健先生的赞誉)。

  吃一堑长一智,看来买现在的外国文学译本,还是要慎重,新经典这样口碑还算不错的出版单位也出现了垃圾翻译。以后买翻译过来的书还是要看看读者评论再下手啊。否则,浪费钱财不说,精神损失难以弥补。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七):给自己做点技术统计

  诗一样的意境啊,长句们。只可惜就是因为长句们,搞得这部作品如此的剪不断理还乱,我就试着来拉一下这本书的故事吧。

  一、人物:

  撒迦利亚:故事中的主人公,全篇以“他”代称,即所谓“族长”,这个紧靠加勒比海国家的独裁者。

  帕特里西奥·阿拉贡内斯:“他”的替身。

  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他”的母亲。

  莱蒂西娅·纳萨雷诺:“他”唯一的合法妻子。

  萨图尔诺·桑托斯:战争将军之一,后来成为“他”的私人保镖。

  罗德里戈·德拉吉拉尔:国防部长、总统卫队司令、国家安全部门负责人。

  艾拉·桑切兹:穷人区的选美皇后,“他”为之疯狂的女人。

  厄玛努尔:“他”唯一合法的儿子,拥有司法权和统治权的少将。

  何塞·伊格纳西奥·萨恩思·德拉巴拉:“他”雇佣调查妻与子凶杀案的杀手,贵族,后期掌握实质性权利。

  二、时代与事件(推测居多)

  噪音年代:殖民时期及反殖民战争时期(推测)。权利的游戏:诗人将军劳乌塔罗·慕纽斯→联邦战争(考迪罗)→所有将军都被“他”杀死。艾拉·桑切兹失踪(第二个故事)。

  瘟疫时期:无相关人士死亡。但此年代为“他”刻意制造,以瘟疫之名夺取权利。

  彗星年代:帕特里西奥·阿拉贡内斯被毒标枪射中身亡(第一个故事)。

  有序进步时代:罗德里戈·德拉吉拉尔被“他”残忍杀死(第三个故事)。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死去(第四个故事)。

  第一个和平世纪:艾拉·桑切兹与厄玛努尔被害(第五个故事)。何塞·伊格纳西奥·萨恩思·德拉巴拉及“他”死亡(第六个故事)。

  三、人物生平

  “他”本身是草莽英雄(母亲曾提过“要知道他能当总统,我就让他去读书了”),在经历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之后,通过同僚清洗坐上独裁者之位(P50-P54),期间被一名少女迷住,而少女却在日食时不知所踪(在书中再未出现,疑被害)。在残暴统治下,平民起义不断,而“他“”创造“瘟疫,致使国家进入特殊时期,清洗动乱群众(P231)。不久后,”他“的替身被投中有毒标枪身亡,而”他“借此机会发起了新一轮的肃反。在镇压成功后,”他“用尽手段疯狂敛财,而他培植的财阀们却联合他最好的兄弟罗德里戈·德拉吉拉尔谋反,被”他“发现,罗德里戈·德拉吉拉尔被活活烹煮上桌。”他“的母亲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死亡,演出了一出追封圣人不成的闹剧,让他看到一场全民做戏的山呼奇迹背后其实还是对金钱的追逐。由于向罗马教廷追求封圣不成,”他“下令驱逐国内教士修女,至此发现艾拉·桑切兹,与之结为终生伴侣,而桑切兹本人也因为修女的善良虔诚本性劝导”他“做出了不少行善的决定。但她和她的孩子却在精心谋划的谋杀中被猎狗撕成碎片。何塞·伊格纳西奥·萨恩思·德拉巴拉出现,这名被肃清的贵族之后借替”他“寻找真凶之名大开杀戒和厉行恐怖,成为”他“统治后期实际的掌权者,也使得这个加勒比海之国开始落入西方国家之手。最终德拉巴拉被杀,但他的权利也已经失去,在孤独中死去。

  四、全书总结

  人不是在生活,真他妈见鬼,而是在苟活,人开始学习时已经太晚,即便是最博大最了不起的生命也仅能达到学习怎么去活的程度,他从自己暗哑手掌的谜团里、从纸牌隐形的密码中,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于是企图用权利的孤独罪恶的之列祭礼去补偿那无耻的命运,却在无尽的燔祭的火焰中沦为自己献祭主张的牺牲品,他以诓骗与罪行养肥了自己,以无情与羞辱培育了自己,他克服狂热的贪婪与天生的懦弱只是为了将那颗玻璃球握在掌中直至时间的尽头,却不曾知晓这种罪恶没有尽头,正是它的饱足滋生着它的胃口,循环往复直至时间的尽头。

  谎言比质疑更舒心、比爱更有用、比真理更持久,他已经不意外地到达了可耻的臆想境地,无权利却在统治、无荣耀却受赞颂、无威信却被遵从,而此刻,在他秋天的那串飘落的黄叶中,他相信了,他从来就不会是他全部权力的主宰,他注定只能颠倒着认识生命,注定无法参透世事,无法在现实中的幻想的哥白林毯上捋直阴谋的线、解开诡计的结,同时丝毫不怀疑,哪怕死到临头也仍不怀疑,唯一可见的生活,就是被展示出来的那一个。

  ———————《族长的秋天》(256-257)

  我觉得最好的书评作者在本书最后已经给出,总结精准到位一针见血。

  以上,我觉得这本书不值得再去读第二遍,如果只是为了考据。。

  最后说一句,我除了te amo一点西语都看不懂了,所以只能对翻译五体投地,能把这么长的句子翻成这样且依旧没变成谁也看不懂的喃喃呓语(说实话我觉得翻不好很容易这样,虽然很多人表示句子太难读)。我真是太佩服翻译了。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八):即使秋天,即使死亡,依然骄傲

  2017/10/08 读书笔记-族长的秋天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带着它奔波在河南和南京之间的路程并没有加速读完它的速度。这本书在我听完《百年孤独》之后,回忆起里面的细节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在百度了一下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我对他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兴趣,《族长的秋天》很是吸引我。

  昨晚我读到206页的时候,全书终于出现了一句带着将军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句子,在何塞、格纳西奥给他举办的执政百年的纪念日里,他面无表情的拒绝参加的邀请,在他以熟悉的姿势趴在熟悉的位置的时候,听着窗外传来的爆竹声,钟声、音乐声,他痴迷的呢喃,我的命运母亲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已经一百年了,***,已经一百年了,时间是怎么过去的啊。

  这一句话让我心里一瞬间被触动,女巫的水盆预言说他能够活两百三十五岁,多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一个权利的当权者,寿命就意味着权利。已经一百年了,我心里一阵凄凉的叹息,岁月流转里忘记了查数,长久的掌权的充裕感使他忽略了时间。这无意识的呢喃包含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怅惘,对于自己寿命的流逝的忧虑,对于自己权利时长的担心,对过去时间的懊悔和痛心,还有对于已经流逝的时间不能返回的烦恼等等等等。前面大量的意象叙事,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叙述,寡言的抗争和专断,风云叱咤和至上权的得意,领土的争议和无力的反抗全在这一句话得到了释放。

  原来将军阁下也是会担忧时间流逝的啊。

  原来长寿如他也是会对于时间流逝感慨惆怅的啊。

  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书里大量铺排的意象震慑,接着我发现里面没有段落,大量铺排的意象,难以分段的句子,内心的呢喃和人与人的对话难以区分,极强的专治独断和对自己权利无法控制的无奈和愤怒充斥着文章里的每一个字,权利顶端的无所不至和孤独以及被愚弄和默不作声的还击。

  与外界的抗争

  他一开始像一个傀儡,被侵略者所控,在自己的国土上按侵略者的意思对自己的国民发号施令,经过长久的侵略与反抗,侵略者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吓走了,国家重新归他所有,无上的权利和荣誉像天上砸落的馅饼一样掉在头上。

  他在壮年时期捡起这个破落衰败的烂摊子,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带着一个皮肤红褐色的背上背着一把弯镰刀的人走遍了国土,对全国上下的事情了如指掌,赢得全国人的爱戴和称赞。

  这个已经衰老的老人拖着巨大的扁平足,怎么看都给人一种濒临死亡的征兆,可是他却一次次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

  母亲

  他被侵略者折磨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母亲像是最忠实的仆从守在他的身边,用絮絮叨叨的语言跟他讲她未来的规划,安慰他,不要害怕,也不要担心。

  权利与荣誉都加在身上的时候,这个疯疯癫癫的母亲还对簇拥在人群中的他说,顺道把垃圾扔了。

  母亲去世,他为了把母亲神化,去寻找了最神圣的神父来追求验证母亲的神迹的种子,这实际上假公济私,因为他一直都有听到有传言说他是野孩子,是母亲在外与人野合生下的孩子,这次寻找名义上是为了寻找母亲神迹,实际上是他为了挖掘自己的身世。真像残酷且真实,母亲是一个乐观的可怜的女人,她用颜料把鸡画成黄鹂企图换点钱,或者是有人来买她的鸟同时出卖自己的肉体一次,这艰难的时世里,一个没有钱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女人只能通过拙劣的骗术和肉体来谋生存。临死的时候,这个母亲也让人难过的无以复加,她像所有年迈的母亲一样,陪伴着儿子到了他的暮年,但是担心他的政务与权力,这个母亲极力伪装自己的病痛,直到忍无可忍,才轻轻地叫儿子,你来看看我背上怎么这么疼,触目惊心的一幕让他明白自己对于母亲的忽视,处于懊悔和内心煎熬,他不肯让母亲轻易下葬,他决意要把母亲神化,由于对母亲的不了解他让神父去追寻母亲的过往。

  心酸又艰难的一生。

  爱人

  将军好像没有爱人的权利,他拥有大于一切的权利,唯独不能爱人,他爱过一个贫民窟里的美丽的女孩,发疯般的迷恋和痴狂,他不顾一切的封她为皇后,像见家长的孩子一样亲自到贫民窟里去追求她,为她把贫民窟的路重修,盖上别墅与洋楼,装上电车,命人打扫污秽的环境。

  但是将军失恋了,美丽的女孩不爱他,在他热情邀请她看百年一见的彗星的时候,气象台播报错了,当天是日食,美丽的贫民窟女孩就在那全球黑暗的一刻从将军的身边逃走了。杳无音讯,无迹可寻。

  暴怒的将军在极度的愤怒与失落后很快便忘却了这个女孩,他有无数个小妾和很多个七个月的早产儿,他对待这些小妾粗暴无礼,但是将军在一次国家的宗教清除中看上了一个见习修女。

  矮个子,褐色的皮肤,毛乱无光的头发,无神的双眼,粗壮结实的小腿和胳膊,那么多赤条条的修女,环肥燕瘦,偏偏将军看上了这一个最是平淡无奇的。

  这个女人成为他真实的皇后,她不爱他,这个已经暮年的老人,但是她很快发现了老人爱她,老人愿意为她允许很多事情,女人无法满足的物欲开始迅速蔓延,凭借她的枕边风,老人允许宗教再一次上岸,插入国家大小事务,她的贪婪粗暴的家族亲属像贪婪的野兽冲入国家,占据盐茶等主要谋利的行业,并且野心勃勃的插手政事,她生下一个小王子之后更加恃宠而骄,不顾沦为笑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让小王子学习执政,并且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她的贪婪无望的行为很快激起了民众不满,她和孩子惨死于菜市场之内,被野狗撕成碎片,虽然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谋杀,但是将军并未能查出凶手是谁。

  在他越来越老的时候,被政府软禁在总统府之内后,他用糖来诱惑穿着蓝色水军校服的小女孩子,一个女孩子走近他并爱上了他,但是她很快被驱逐,随后那些女孩子都被换成了统一打扮的妓女,老人并未察觉什么,因为他已经看不清楚这些年轻女孩子的脸和年轻的身体,这些年轻的肉体在他的触摸之下都是一样的,直到一次欢愉过后,他突然发问,为什么不再听见平时女学生们唱的颂歌,所有的谎言在这一刻被揭穿,被愚弄的羞辱感让他面色阴沉。自此,再无爱情。

  怕死和捍卫权利

  因为怕死,他找到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 让他替自己出席一切活动,和自己同拥有一群女人,为了让替身与自己完全相像,他用锤子砸扁了替身的脚掌,生存面前,残忍的本性暴露。

  替身在一场袭击中中枪死掉,死而复生的现象让企图谋位者恐慌不已,为了查出是谁杀死了替身,他暗中调查,是身边最为相信的部长,权利的背叛,这个部长的篡位之举直接惹怒了将军,在这个部长秘密举行的会议上,将军将烤的焦黄的部长送到了会议桌上,残忍的场景加上鲜亮色泽的描述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毛骨悚然。

  滥用权利

  有一段时间,将军迷上了彩票抽奖,为了中彩,为了让将军高兴,他的部下偷偷的训练了一批孩子去抽中奖彩球,而那些抽中的孩子就会被永远的囚禁起来,久而久之,城里大量孩子的失踪引起了孩子父母的愤怒和不安,将军开始将这些孩子圈养在海边的地下室里,用水果和棉花糖还有奶油来逗他们开心,但几千个孩子夜夜的歌声扰的他不得清净,歌声浩大辽远,他盛怒,将这些孩子全部塞进了一艘载有水泥的大船,带着唱歌的他们带至领海的尽头,用一捆炸药将他们全部炸飞。因为自己的开心让一群孩子来承担后果,这些掌握他把柄的孩子们注定不会有好下场,对待孩子们尚且还留有一丝怜悯,但这种血腥的处理方式还是显示了他在权利的支配下的冷酷无情。

  总结

  小说用具体的大量的意象的堆积叙述了一个将军的一生,虽然结局不太看得懂,但是让我深深地被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吸引,看上去好像是意象的堆积,但是连着读下来就会发现,层层的意象之下画面感极强,几个简单的描写就可以让人脑子里出现一副色彩鲜明的画面,人物形象也十分具体,极少的语言描写却在个别节点爆发强烈的感情,这种暗流涌动,适时爆发的描写方式塑造了极其丰满的 将军形象。我很喜欢,这个作品与百年孤独完全两种不同的描写方式,十分具有特色。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九):族长的秋天》书评

  先说读完《族长的秋天》后的几个宏观感受:

  1.不知是文化差异还是个人的文学素养不够,读起来还是稍微有点吃力,外加长句子太多,语法复杂,所以很多句子都需要反复读几遍,除了看看占了三行的句子究竟在讲什么,更主要的是看看作者马尔克斯究竟用这么长的句子在表达一个什么东西;

  2.文字绚丽而不是华丽,我相信很多喜爱读马尔克斯作品的读者和我都会有一样的感受,虽然读起来略微费力,但仍然有些控制不住自己,这大概就像是面对一个十分优秀的异性的感受类似;

  3.一个奇特的现象,除了逗号就是句号,且句号少的可怜,每次读到一个句子感觉像是读了一个世纪寻到了一汪泉水。没有几个段落(仅有的几个段落也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翻译加进来的),所以我一直在想,马尔克斯在写作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把这种写出来的。人物名称的变化,有时候,你,我,他,竟然都是指着同一个人,这的确有些非凡新颖的感觉,读起来也能够从很多角度和视角去品味不同的感受。

  再说一下《族长的秋天》里面的几个个人分析的微观:

  1.全书13页“他配给每一个营地的十颗子弹中有八颗做了假,向他们发放的火药中混了海滩沙粒···”这一点和电影《辛格勒的名单》是同一个情节;当然,我国清政府时候据说为了给慈溪过生日,也干过这一类事情;

  2.全书63页“排除了两滴,四滴,七滴艰涩的尿液···”在马尔克斯的很多作品中对男性老年后的小便问题有过很仔细的描述,大概作者在这方面有过很深刻的经历,这也是作者对人身体在衰老后的一些明显特征的切身感悟;

  3.全书65页的全文,掌权者为了使用和证明自己的权力,对时间进行更改,这有点像是中国古时候的商纣时期的某个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和太阳做对,命人用布帘挡住太阳光,把白天变成黑夜;

  4.全文118页,掌权者杀死了叛变的罗德里格·德阿吉拉尔将军,并将他切割分盘给众人享用,在我国名著《三国演义》也有类似,董卓杀死了叛徒张温,命众人饮其血;

  最后,《族长的秋天》整体看来仍然是在写孤独,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认识到人永远都是孤独的行者才算是认清楚了自己在这个广袤苍穹下的真正位置,孤独,这是每一个人都难逃的结局,他不像是死亡,我们是走向死亡,而孤独是向我们强迫走来。《族长的秋天》对文字的表达和使用真的是超凡脱俗。而我虽然没有完完全全读懂这本书,但能够看出作者几乎将其一生对孤独的感受都糅合进去,在《马尔克斯的一生》中所说:如果你看到的不是一个独裁者,而是一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安的作家,便可读到此书的真正含义,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自传性的元素凌驾于一切之上。

  《族长的秋天》读后感(十):在权力这场交易里完蛋了就是完蛋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族长的秋天》是一部在文学上能使他免于被遗忘的作品,是他最重要的文学成果,是他最具实验性质的艺术冒险,也是他写作时最感幸福的作品。他还说这是一部忏悔录,可我在独裁者浩瀚的内心独白中分辩不出哪些是马尔克斯的诵戒。《蕃石榴飘香》中倒是有所解释,侧重于写作与权力在孤独上的一致性,“在文学创作的征途中,作家永远是在孤军奋战,这就像海上遇难者在惊涛骇浪里挣扎。是啊,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正在写的东西。”门多萨的关注点是“声名”与“权力”的相通,“声名必须像管理权力一样来加以管理。它也是一种权力。”但我还是觉得牵强,除了才疏学浅,读不出老马挑明的这层潜文本之意,但客观上说,实在是独裁者这个人物形象太过鲜明独特,很难有谁可以代入,就算是其制造者,也不例外。

  新经典轩乐这个译本应该更符合原作风格(我是读完轩乐译本后,再读伊信译本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超长的段落和超长的句子。小说一共六章,六个自然段,一章一段;除了逗号和极少的句号外,别的标点符号几乎没有。前面两三章我大致标记了一下,平均两页半左右一个。伊信的译本分了段,增加了一应俱全的标点符号。未见得准确尝在其次,关键是破坏了作品的整体风格,把那种磅礴气势给毁了。我看不少人批评轩乐这个译本,反正马尔克斯本人说,他这本加勒比沿海味儿十足的小说,有些句子只有巴兰基亚的汽车司机才能看懂,而翻译家们却常常为了搞清楚那些词语的确切含义而发疯。

  如果习惯了读书一句一句读断句,读《族长的秋天》确实太挑战肺活量了,那深不见底的逗号呀。要论难读,比《百年孤独》难多了。后者只要解决了人物姓名辨识的难题,读起来并不难。《族长的秋天》却不同,虽然它人物不多,人名也不复杂,更没有人跟别人重名,人物性格又极其鲜明,也没有太挑战脑力的故事情节,整部作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重复着独裁者的孤独。可这样一部主题和人物都很清晰的作品,读起来为何如此不易?除了不分段不句号,恐怕就是马尔克斯本人相当引以为傲的“多人称独白”了。任何人,或者一些人,随时可以来上一通内心独白,一个长句里常常不加任何说明地包含了好几个的内心独白。一开始,我被那些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人称代词,或者上下文难以对接的心理活动弄得要多糊涂有多糊涂,一度认为独裁者是个人格分裂者,更甚者,还曾认为他的分裂人格是个女性。大概读了两章多吧,才突然开了窍,一下子进入了书中语言的场域。那之后就顺了,而且千顺万顺,读得停不下来——句号、分段确实没有必要,还老想跟人大声朗读,最好有人一直听我读下去。

  作品塑造了一个非常衰老的独裁者形象,老到没人知道他多老,到了最后,孤零零地在一座母牛到处乱闯的宫殿里。《族长的秋天》之“秋天”,凋敝、衰落之意。“马尔克斯从独裁者的秋天回溯他的权力之途,再推进至他权力的终结,独裁的终结。他是1958年初在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下台后两三天的某个凌晨四点,萌生创作一部关于拉丁美洲独裁者的长篇小说的念头的。当时军政府在总统府开会,讨论如何组建新政府,突然旁边密室的门打开了,一位军官手持一挺冲锋枪两眼朝天地走了出来,他就那样穿过马尔克斯他们那群记者,下楼,钻进小汽车,直奔机场去逃亡了。那一刻,马尔克斯说他对政权及政权的奥秘有了直觉的认识。小说中的独裁者为那片大陆其他国家的老独裁者以及被废黜的国父们提供避难所,他一边鄙夷地听着他们对已逝光辉岁月的无限眷念之辞、东山再起的宣言,一边在多米诺骨牌桌上掏空他们口袋里的每一分钱,心想在权力这场交易里,完蛋了就是完蛋了,“一个垮台的总统仅存的身份证明应该是他的死亡证明。” 马尔克斯所有的作品都包含着独裁的主题,但他说与其说他对独裁者感兴趣,不如说他对独裁者提供给他的思考权力问题的机会感兴趣。他认为极权同时兼有人的一切显赫权势以及人的一切苦难不幸。他多次说及如果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掌了权,《百年孤独》就变成《族长的秋天》了。可是独裁者这个命题太过庞大,太难驾驭,这是唯一一本他一直想写却总也写不好的作品。用了十七年,两易其稿,第三次才写成了这部伟大的《族长的秋天》。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独裁者死后不知道多久,兀鹫啄断了总统府阳台的金属窗栅,啄破了窗玻璃,死尸的气味飘了出来,兀鹫从破窗户钻进钻出,表明这里已是一座无主之屋,人们这才敢小心翼翼走进去。随着他们穿过一个个庭院、拱廊,有如镜头推移,那座权力的废窟昔日的种种荒诞以腐朽的面貌一一显现。人们上到主层,进入禁区,推开一道通向墙后一间办公室的旁门,看到了穿着没有军衔标志的粗布制服和军靴,面朝下趴在地上的独裁者。他们把他翻过来,面对已被兀鹫啄烂了的,布满细小苔藓和深海寄生虫的尸体,既无从确认其真假,也不敢相信他已经死去。因为“我们的父辈所认识的他仅仅源自他们父辈的讲述,正如他们的祖辈曾讲给他们父辈听的那样,“他们从小就习惯性地认为只要世界在继续运转,生活在继续前行,他就活在这座伟大的权力之屋里。而且这已是人们第二次发现他的尸体了,同样在睡梦中自然死去的死法,如他时代伊始巫婆预卜宣称的那样。前一次确认他的死亡后,人们狂欢庆祝,摧毁了总统府,他的女人们洋溢着幸福携财物而去,他的儿子们高喊我爸爸死啦,自由万岁,人们把他的尸体拖上大街,官员们集会倡议号召所有人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独裁统治……他却突然现身,一拍桌子,喊道,啊哈!接下去当然是血腥清洗,杀到不剩下一个敌人为止。为了向自己证明人民爱戴他,便要证明亵渎他尸体和劫掠总统府是受人指使,而非群众自发行为。他亲自审问俘虏,并将他们统统活着丢进鳄鱼池或者活剥人皮,任无皮之人在烈日下慢慢死去…… “国事自会重上正轨,祖国自会运转前行,他一个人就是政府”。依据独裁者个人想象和偏好建成的祖国,是独裁者的基石。他叹息着对母亲说,“母亲,祖国是最好的发明”;部下这样向他报告,“将军阁下,祖国很太平”;夜夜凌晨,完成对总统府的巡检后,他会喃喃自语,“祖国很太平,世界已入眠”。这一具死尸真的是他吗?他真的死了?人们不敢相信发生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甚至认为这是他在多年淡泊之后重新抓起了威权的缰绳,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倒不是我们真的不相信,而是因为我们不再希望它成真,到头来我们已不清楚没了他我们会怎样,不清楚在他死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关于独裁者统治的时代,但见“噪音年代”、“瘟疫时期”、“彗星年代”、“有序进步时代”、“第一个和平世纪”、“荣光年代”、“海军陆战队占领时期”、“海盗猖行时代”、“艰难时期”、“邪恶时期”、“黄热病时期”、“沦陷期”等等,眼花缭乱。至于先后和长短,不重要,反正他度过了他上台执政的百年庆典。关于他权力的轨迹,隐在汪洋浩博的人物内心活动中。漫长残酷的联邦战争末期,剩下的将军已经不多了,他深知他比他们任何一位都更有权力,但敌不过他们当中任意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到只剩下最后六位将军时,他请他们到总统府为他庆祝生日,相互惧怕的将军及他们的卫队当夜陷入火并,没有一个卫兵活着离开,将军只跑掉一个,后来在被围剿之下伏首称臣。再后来,英国舰队来了,他成了三军最高统帅及共和国总统,任期与重建国家秩序、平衡国家经济需要的时间等长。但他对母亲说他不出十五天就会下台,“这个国家没有做得长的总统”。再后来,瘟疫吓跑了侵略者。“母亲,瘟疫万岁。”他成了他全部权力的主宰。如果再往源头追溯,他离开雾蒙蒙的高地荒漠去参军,并非字典上说的爱国主义,也不是出于冒险精神,更不是为了践行联邦制,而是他返祖式的好奇心:想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小说最后,祖国已经分文不剩,大海也被掳去抵债了,不仅抽光了海水,拿走了海中所有动植物,海底遗迹和沉船都被挖走了,只剩下月球尘埃似荒凉粗糙的平原。而且这一次,无论如何动员,人民也不再上街抗议了。我们连人民也没有了,将军阁下。

  《族长的秋天》的结构是螺旋形的,它的叙述因此看上去喋喋不休,充斥着大量的相似和重复、起伏和循环,但就是在这些相似和重复、起伏和循环中,故事被不断往前和往高处推进,最终呈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面貌,气象极其盛大。仅仅围绕着独裁者,他在非同寻常集市般混乱的宫殿里,成天被成群的麻疯病人、盲人和瘫痪者包围,他们向他乞讨治病的盐;宫殿中无处不在的母牛;他悲伤惊恐的双眼,苍白颤抖的双唇,戴着缎面手套挥舞着却不知其所属少女或死人似的双手;他巨大的疝气,发出纤细扭曲的可怖哨音的睾丸;他扭曲巨大的棺材似的双脚,大象般沉重缓慢的步伐,左脚靴子后跟的金质马刺;他在午休时段急促捉住他上千妾侍中的任意一个,不褪她的衣服,不脱自己的衣衫,不关门,不避人,发着一个急迫丈夫没有灵魂的紧促喘息的泄欲;他夜夜举着灯一遍遍巡检总统府,清点哨兵、检查门锁、给鸟笼套上罩子、灭掉灯、点燃牛粪饼,二十三扇窗户、二十三个牛粪饼、四十八只鸟儿、十四面镜子中的十四个他,回到卧室,拿出藏好的蜂蜜喝上两勺,插上三把门环、三道门闩、三个插销,坐在马桶上排出几滴艰涩的尿液,疲累的身躯轰然扑倒在石地面上,面朝下趴着,弯着右臂垫在脸下当枕头,沉沉睡去;他睡梦中衰弱孩童般的随着涨潮而渐沉的呼吸声;……全都一遍一遍地被重复书写,从总量上说至少不亚于对他残暴和独裁的描写。所以他明明那么独裁、残暴、疯狂、愚蠢和丑陋,但随着马尔克斯一遍一遍勾描他的孤独、衰老、病痛、焦虑、恐惧,并任由他动不动就一边呼唤着“我的母亲”,一边倾诉权力的恐惧和孤独,令我无法不对他既憎恶,又可怜。马尔克斯谈及他与他笔下这位独裁者的关系时说,“作家笔下的人物不管多么令人憎恶,作家最终总是与其戚相关,即使仅仅出于同情。”这是非常好理解的。

  为写作《族长的秋天》,马尔克斯阅读了大量拉美独裁者的传记,发现他们各有各的昏聩荒唐,他集合他们的形象来塑造这位独裁者的形象。小说中的老独裁者问时间,人们会回答他,您说几点就是几点,将军阁下。他按照最利于他行事方式和心情,调整时间、变更节日。祖国于是拥有了在他绝对意志下改变的空间和被校正的时间。 他迷信于各种预兆和对梦魇的解读,噩梦中遇刺,醒来便取缔议会和法院,焚毁议员、代表、法官的宅邸。纸牌的占卜主导着国家的运势,预设国家的历史。女巫从他切的牌、他喝完咖啡的杯底沉淀物看到一个形象,他最亲近的副官就送了命。他在知道自己会在一百多岁至二百多岁间在睡梦中自然死去后,亲手杀死了卜出这一卦的女巫。马尔克斯说他最先构想的结构是一个被判处死刑的老独裁者的长篇独白,后来意识到这既违反历史真实,也会使小说的叙述视角受到极大的局限。关于前者,他说他发现独裁者要么寿终正寝,要么被人处死,要么亡命国外,但从来没有受到过审判。

  《族长的秋天》的视角看似错杂斑斓,光怪突兀,令人目不暇接,而且一章一章大量重复和相似的描写,其实各章各有一个核心人物。他们分别是:独裁者的“官方替身”帕特里奥•阿拉贡内斯;独裁者爱而不得的穷人皇后玛努艾拉•桑切兹;独裁者的“终身兄弟”,国防部长兼总统卫队司令兼国家安全部门负责人罗德里戈•德阿吉拉尔将军;独裁者的母亲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独裁者的第一夫人莱蒂西娅•纳萨雷诺;独裁者镇压与灭口任务的执任者、最后的贵族何赛•伊格纳西奥•萨恩斯•德拉巴拉,他叫他纳乔。下面,我分别做一梳理。

  独裁者接到报告,说有长相酷肖他的人假冒他骗取钱财,那人被弄进总统府,经过被木槌砸扁双脚,被锥子穿过睾丸,被迫喝下松节油等一系列“加工”后,成了完美的“官方替身”——有了一双巨大且行动迟缓的脚,患上了巨大的疝气,需要绑上定制的疝气带,也不会读不会写了。于是人们日日见到分身两处勤劳统治着国家的总统。及至后来,两人颇有了相依为命感,身份混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那些句子写得棒极了,“他们会花一个又一个下午去赏雨,会在九月那些萧索的黄昏里像老迈的情侣一般细数飞燕,……”替身患上了相思病,“妈的,当男人对女人念念不忘的时候,麻烦就来了”,他授权他使用他的女人,他们的儿子也混在了一起。逃过若干次暗杀后,替身遇刺,临死前,这位玻璃厂的吹瓶工恶狠狠地对他说,我只会离开你的狗屎世界一小会儿,因为我们不久就会在地狱深处见面。他谴责他对他的摧残,诉说替身职业的惊恐,嘲讽他的无爱之欲,揭露他傀儡政权的实质,声讨他臭名昭著的一桩桩凶残罪行,最后劝他“趁我死了就和我一起死吧。”他亲自为死在粪便和泪水中的替身洁身、穿衣,伪造成女巫预卜宣称的他的死法,然后躲在暗中窥伺他死后的世界,却发现太阳一天天照常升起。世界怎么了?他困惑不已地自问。

  他有上千个供他随时泄欲的妾侍,他和她们生了五千多个孩子,但他没有爱情,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性。”权力是性爱的替身。“马尔克斯认为,不懂性爱是驱使追逐权力者在权力中寻求安慰的因素。而且他认为,人类再没有比不懂性爱更大的不幸了。“我的厄运”、“我的灾难”、“我的疯狂”、“我黑夜里的蝎子”、“我的疝气”、“我的毁灭”、“我的耻辱”、“我的躁怒”、“我的堕落”、“我的苦水”……这些癫狂呓语的对象是穷人选美皇后。独裁者自打见了她,便陷入疯狂相思,渴念到心口作痛要以手抚胸。总统府的玫瑰丛下永远睡卧着麻疯病人,以前他会在夜里把迷路的他们引向那里,现在他把他们赶走,“免得他们给你的玫瑰的玫瑰染上瘟疫”,因为她总是手持一枝玫瑰。他偷偷哼唱和她跳舞的舞曲,去他沼泽般的女人们身上寻求慰籍……她成了他无从实现的热望和一根扎穿灵魂的鱼刺。他终于亲临恐怖的穷人区探望她,一天不拉,只为欣赏她,不提任何要求,也不表明任何意图,没完没了地送礼物,为她配专车、划定私人海滩、建新区……想以权力的施展软化她,渴望她爱他,可是她的追求者一个接一个暴亡,女性朋友也都销声匿迹。她狡黠地与之周旋。彗星之夜,她迷醉于永恒,手伸向空中,碰到了他的手。为了再经历一次那幸福的瞬间,他想要扭曲大自然的方向,毁灭宇宙也在所不惜,可是,在第二周的日全食之夜,她消失了。

  罗德里戈将军曾为救他而失去右臂,被他称作“我的终身兄弟”,委以要职,并被特许可以在多米诺骨牌局中赢他,那可是寥寥无几的特权。在他诈死后群臣谋反时,是罗德里戈率领总统卫队一举歼灭了他们,他俩趴在硝烟未尽的大理石地上互致问候,“晚上好,将军阁下,晚上好,老兄,非常感谢,”可是在穷人皇后消失后,罗德里戈出动陆海空三军,也没能发现任何细微的痕迹。他感到他够不着他的军权了,无法调兵去找他的厄运皇后,浓厚的权力被掺了水。“把这么多的信任和权威独独授予一个人难道不是招致他不幸的根源吗?”他从历史的陈渣里翻捡罗德里戈不忠的证据,越翻越多,所有被完美执行的命令,成了其最险阴的伎俩。在又一轮猛烈的军方暴动中,罗德里戈态度暧昧,还充当调停人劝和。我知道他命数已尽,可是死跟死大不同。独裁者认定一次被挫败的行刺背后指使是罗德里戈,并挖出一个膨胀的、硕果累累的、堪比他的权力的权力系统,而罗德里戈是核心。揭露罗德里戈罪行的那一段,马尔克斯完全以独裁者的视角,言之凿凿,那正是极权者的做派:我就是权力,我就是王法;我说谁是敌人,谁就是敌人。同样典型的极权思维还体现在他认定罗德里戈与境外勾结,受境外扶持。最后,罗德里戈被在作料里淹透,被烤熟,被装在与他身长相当的银质托盘里,身下还铺着花椰菜与月桂叶,被端上了独裁者私人卫队的年度宴会。军官们屏息见证了一场精致的分尸与分享仪式。当每个人的盘子中都盛着一份分量相同,有着松仁与香菜做馅儿的罗德里戈后,他下达了开饭的命令,“祝各位好胃口,先生们。”我那口冷气抽得呀!

  马尔克斯在阅读资料中发现,独裁者往往是丧父的孤儿,他们的生活往往由母亲的形象主导。他将其直接移置进了《族长的秋天》,“和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独裁者一样,他没有父亲,他唯一承认或许也是唯一拥有的亲人就是我的灵魂他的母亲本蒂希翁•阿尔瓦拉多。”“我的灵魂他的母亲”,便是典型的将人物内心独白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混合书写的例子。他的母亲在学校课本里被宣扬为无玷受孕,说她在梦中接受他儿子作为救世主的命运的玄机。其实她只是一个来自荒漠的鸟贩,用毛笔和水彩颜料为羽毛黯淡的鸟儿上色,仿冒夜莺、黄鹂,还将山鸡装扮成孔雀,在集市上售卖。她不知道谁是她儿子的父亲,因为没人买她那些一下雨就掉色,一走路就散架的东西,她只能用身子换饭吃。母亲死后,他深陷哀痛,下令部队带着盛装的母亲的尸体在他的王国庄严巡游,一直去到了最荒芜的边疆。“在这个偶像崇拜的下贱地方,”他恶狠狠地想,“母亲啊,这样一来,没有谁敢忘记是谁在统治,统治到时间的尽头,统治到雨林中的沙丘和那些最贫困的村落,”此举粉碎了有关政权更迭的猜疑,而且母亲灵魂拥有逆自然规律而行的能力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来,他从悲痛中走出来,不遗余力地施展威权,要推举她为圣徒。在与罗马教会两轮艰难角力失败后,他颁布法令,追认她为国母、病人的神医、养鸟大师,将她的出生日定为全国性节日,并宣布与教会进入战争状态,同时驱逐一切与教会有关的人员,征用教会的全部财产。

  他亲自上阵监督法令的执行,被驱逐的男男女女要求一律裸身离开,他看着他们,从惊慌的见习修女群中,剥离出一个丰乳肥臀、矮小结实,尖牙塌鼻梁的来,因为她是唯一一个从他面前走过而没看他的人。她便是后来的总统夫人。这里其实夹着一个神似《苦妓回忆录》的故事,他在软禁她的第一年里,并没有碰她,甚至一一执行着她的命令,侍候着她,但是享受着她带给他的从未有过的全新感受。莱蒂西娅是唯一改变了他的人。她在他朽迈的年岁里,教会了他读写,教会了他坐在餐桌边用刀叉吃饭,最后还让他脱光衣服欢爱——这是他一生从未有过的的壮举。她极尽温柔甚至是慈爱地对待他,作为补偿,被赶走的教会回来了,被罚没的财产退还了,还加了利息和巨额赔偿……其实那都是在她未征得他同意而颁布的一个一个法令下获得实现的。他甚至陪她去国家剧院看诗歌晚会,还和她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他唯一合法的儿子就是在教堂婚礼上出生的,一出生便拥有了司法部长和师长的实权。这个唯一被承认的合法儿子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唯一忠告是:绝不要下达你不确定能否被执行的命令。她的僭变得毫无节制,军营女仆和突击队的勤务兵成了她的嫡系部队,所到之处洗劫一空,连鹦鹉都说“强盗莱蒂西娅、婊子修女”。她来自无穷无尽海岛又穷又恶的亲戚,迅速垄断了本来属于军方利益的最赚钱的买卖。到后来,她积蓄的权力已经大过政府,大过独裁者。她的下场,是和儿子一起被六十只一模一样的野狗撕碎,吞吃了。他愤怒地痛哭,祈祷母亲给他生命以复仇。“他只剩一口气,但那一口却是拥有毁灭力量的不可悖逆的威权之气,甚至连他自己都需要使出驯服一匹桀骜野马的力气才能控制住它”。

  伊格纳西奥是他见过的最耀眼最骄傲的人,贵族后代,全才,帅。他严格考察他后认定他精神无险境,意志无局限,品性无不瑕疵。他赋予他实施恐怖的权力,为其提供巨大财政支持,只为替他复仇。但自此陷入这个穿得像王子的野蛮人深不见底的恐怖欲望之深井。他给他寄来源源不断的人头,他打收条,在签下第九百一十八个头颅时,意识到这是个无底洞。真野蛮啊,连他都这样想,但无可奈何。伊格纳西奥全权执掌刑讯工厂,寄来的人头比士兵还多。最终海陆空三军联合暴动,伊格纳西奥向独裁者求救时说,这世上已不剩你的人了,我是最后一个。“您别弄错了,纳乔,我还有人民。”他笃笃定定地告诉他。人民响应号召,砸烂了那个嗜血魔鬼,并感恩戴德将他们从恐怖黑暗中解救出来的伟大领袖。

  马尔克斯说《族长的秋天》是描写权力的孤独的一首诗。这就对了!那种高强度语言所呈现的极致和辽阔,那种喷涌勃兴的抒情、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是只有诗歌才有的特质。虽然有时候,我也因他那奔放无节制的夸张和精微冗长的描写而头痛,心想必须这样吗?正常一点写不行吗?但回过头揣摸揣摸,又觉得他每一处极端的夸张其实都像火山喷发,是内部的热能积蓄到了那个程度。而从总体言,恐怕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营造出独裁者排山倒海毫无节制的权力的疯狂和黑洞洞遮天蔽日的权力的孤独。马尔克斯随心所欲地处理句法、语言,打破了一切束缚,将自由发挥到了极致。读《族长的秋天》,犹如坠入词语的汪洋大海,人在其中,淹淹委委。

  在独裁者垂暮之年,官员们安排妓女冒充女学生抚慰他老人的无性之性爱,专为他开设了一个个人电台和一套个人闭路电视系统,依他的喜好编排节目,官方报纸全是他喜欢看的内容,甚至就连他最隐秘的愿望都会满足……但是身体背叛了他,那是最糟糕的惩罚。他把侍从减到最少,只为独自面对失忆、失眠、失聪、大小便失禁、疼痛…他下达命令,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府中,上帝都不许,他死了也不许。死神唤他时,”他开始隐隐明白,人不是在生活,真他妈见鬼,而是在苛活,人开始学习时已经太晚了,即便最博大最了不起的生命也仅能达到学习怎么去活的程度……“他终于明白他的一生其实是因为没有能力去爱,因此想以权力补偿命运。他终于承认他从来不是他全部权力的主宰。他被死亡一棍击中、连根拔起。疯狂的人群再一次冲上街头,欢唱颂歌,庆祝他的死亡,焰火燃起,钟声响起,宣告独裁统治的结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