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罗迪报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10篇

  《布罗迪报告》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一):头脑的能量

  三月是我的博尔赫斯之月,一个月内我一口气读了博尔赫斯的四部小说集。

  《布罗迪报告》作为博尔赫斯晚期的作品,按他自己在序中的说法是“如今我年满七十,我相信已经找到了写作方法。文字变化既不会损害也不会改善内容,除非这些变化能冲淡沉闷,或减轻强调。语言是一种传统,文字是约定俗成的象征;独出心裁的人能做的改变十分有限”,“我学会了心甘情愿地继续做我的博尔赫斯”。

  但至少有一点他说了实话,他仍在做他的博尔赫斯,只是比起早年的锐意求奇,此时更增添了一分从容。在《虚构集》中出现的大量幻想类作品,在《布罗迪报告》中被诸多现实故事替代。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博尔赫斯走向现实主义道路。恰恰相反,在抛掉幻象情节后,博尔赫斯在现实中呈现出超现实色彩。

  《遭遇》是一个诡异的故事,两个人莫名其妙地举刀彼此斫杀,却被发现这无来由的争斗和两人使用的刀子有着隐秘的呼应,两把刀子曾经的主人生前曾是一对终生敌对的仇家,是冤仇凝结在刀子上,最终通过两把刀子的对砍来了断,而决斗中的两个人不过是受了刀子的操控,“人的夙怨沉睡在他们的兵刃里”。这种诡异的设定,是典型的博尔赫斯。

  《决斗》和《决斗(另篇)》尽管名字看上去类似,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是讲两个女人一生妒恨交织的争斗,一个是讲两个宿敌在同时面临死亡时的最后一次较量。但这两个故事有着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或明或暗的比拼和争斗。另一篇小说《瓜亚基尔》也是一次决斗,一封圣马丁散佚的信件被发现,可能揭开历史的谜题,两个学者为了获得率先研究这封信件的权利,进行了一次对话,这像是一次意志的决斗,而那个更加坚强者看上去获胜了。但是,他真的获胜了吗?《遭遇》中两个人挥刀相向,在博尔赫斯的名篇《南方》里,拿起了刀子,面对死亡。但在《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里,主人公面对故意的挑衅,选择扔掉刀子,接受侮辱,因为他曾历经生死一线,懂得这种争斗的无谓,博尔赫斯用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解构了英雄主义。读者是不是觉得在读罢《决斗》、《决斗(另篇)》、《遭遇》之后,发现博尔赫斯小说中那些纠缠不解的争斗,一个个原本都是如此无谓和虚无。甚至《瓜亚基尔》里两个大学者为了争取一份学术上的荣誉,也一样无谓。罗森多华雷斯的方式反倒是一种解脱,就像《瓜亚基尔》中提到的历史故事,圣马丁突然放弃了自己的荣誉,远走欧洲,让玻利瓦尔却完成最终解放南美洲的大业,这成了难以破解的谜团,但原因真的重要吗?

  集子中的最后一篇小说《布罗迪报告》,是一部虚构的原始部落报告,博尔赫斯描述了一个叫雅虎人的原始部落,借一位探险传教的教士之口叙述了许多奇异的风俗。但你还是不要被博尔赫斯的花招蒙骗,以为这只是一部奇形异状的记录,只要仔细读一读,博尔赫斯无处不在的隐喻便浮现而出。在虚构的部落中,种种荒诞的行为处处在映射现实的人生。

  在《第三者》中,老年的博尔赫斯对情感细腻复杂的拿捏,只用简洁平实的叙述来实现,功力高超已入化境。这个寂寞高手,早已囚闭于失明的黑暗中,却仍旧用思想的闪电惊骇世人,一个人头脑的能量竟能产生如此夺目的光辉。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二):正式成为博尔赫斯迷妹

  1. 我有时思考:一个步入暮年的斫轮老手也可以倚老卖老地模仿有才华的青年人的构思和创作。思考的结果便是这个供读者评说的集子。

  3. 我舍弃了巴罗克式的故作惊人的笔法,也没有采用出人意料的结尾。总之,我宁愿让读者对期望或惊奇有些思想准备。

  4. 兄弟二人几乎痛哭失声,紧紧拥抱。如今又有一条纽带把他们捆绑在一起:惨遭杀害的女人和把她从记忆中抹去的义务。

  5. 友谊是件神秘的事,不次于爱情或者混乱纷繁的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我有时觉得唯一不神秘的是幸福。因为幸福不以别的事物为转移。

  6. 我现在知道,他后悔莫及的不是自己的罪行,而是莽撞。

  7. 他们在茫茫人世互相寻找了多年,终于在他们的高乔先辈已经成灰的时候找到了对方。人的夙怨沉睡在他们的兵刃里,窥伺时机。

  8. 物件比人的寿命长。谁知道故事是不是到此结束,谁知道那些物件会不会再次相遇。

  9. 你已经去世的父亲有一次对我们说,金钱是可以用分或者比索计算的,时间却不能用日子计算,因为比索都是一样的,而每天甚至每一小时都各个不同。

  10. 那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把她的男人、她的老虎,同他留下的残忍的武器混为一谈,我从她的故事里似乎看到了一个象征或者许多象征。

  11. 那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把她的男人、她的老虎,同他留下的残忍的武器混为一谈,我从她的故事里似乎看到了一个象征或者许多象征。胡安·穆拉尼亚是在我所熟悉的街道上行走过的人,是有男人思想感情的男人,他尝过死亡的滋味,后来成了一把匕首,现在是匕首的回忆,明天将是遗忘,普普通通的遗忘。

  12. 我不谈孙子和重孙辈了,读者已经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体面然而没落的家庭,具有史诗般的家史和一个在流亡中出生的女儿。

  13. 据说,睡眠是我们最神秘的行为。我们把三分之一的生命用于睡眠,却对它缺乏了解。对于某些人来说,它无非是清醒状态的暂时消失;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是一种同时包含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相当复杂的状态;对于再有一些人,它则是一连串不间断的梦。如果说豪雷吉夫人平静地过了十年浑浑噩噩的时间,也许是错误的;那十年中的每时每刻都可能是既无过去、也无将来的纯粹的现在。我们以日日夜夜、日历的数百页纸张、种种焦虑和事件来计算的现在,并不使我们感到惊异;它是我们每天早晨有记忆之前到每天晚上睡眠之前的经历。我们每天的经历是老夫人的双倍。

  14. 我想到塞罗阿尔托阵亡的战士们,想到死于马蹄践踏的美洲和西班牙被遗忘的人们;我想,一个多世纪之后,秘鲁那场马刀长矛的混战最后的牺牲者是一位老夫人。

  15. 克拉拉·格伦凯恩·德·菲格罗亚性情高傲,身材高挑,头发像火一般红。她才华并不出众,智力不及理解力那么强,但能欣赏别人,包括别的女人的才华。她心胸宽阔,兼容并包,喜爱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许正由于这个原因,她到处旅行。她知道命中注定的环境有时是毫无道理的仪式的组合,但这些仪式使她感到有趣,便认真执行。

  16. 我猜想,天堂里的有福之人大概认为那里的优点被从未到过天堂的神学家们夸大了。被打入地狱的人也许并不觉得地狱里总是可怕的。

  17. 可以说,克拉拉·格伦凯恩是为了玛尔塔,想压倒她而绘画的;她们互为对方作品的评判和孤独的观众。我不可避免地在那些如今已无人欣赏的画幅中注意到了她们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不应忘记,她们两人是有好感的,在那场隐秘的决斗中,两人一贯光明磊落。

  18. 报上刊登了有关她的大幅讣告,在我们的国家里,这仍旧必不可少,因为妇女被认为是一个性别的成员,而不是个人。

  19. 唯有上帝(我们不了解他的审美爱好)才能授予最后的桂冠。在黑暗中运行的历史将在黑暗中结束。

  20. “我们的老师,共同的老师,有句名言:世上没有不自觉的行为。如果您待在这座房屋,您祖传的这座宽敞的房屋,是因为您内心想留在这里不走。我尊重并且感谢您的决定。”

  23. 我们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储存在永恒的上帝的预见的记忆里;奇怪的是人能够无限期地记起过去的事情,却不能预见将来。

  24. 从哲学观点来说,记忆和预知未来一样神奇。希伯来人通过红海是离我们很远的事,但我们记忆犹新,明天离我们要近得多,为什么不能预知呢?部

  25. “圣父”这个词叫他们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没有为父的概念。他们不明白九个月以前干的一件事能和小孩的出生有什么因果关系,他们不能接受如此遥远而难以置信的原因。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三):无题

  博尔赫斯七十岁时的作品 薄薄的一百多页纸 内容却很丰富

  第三者:两兄弟同甘共苦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但自从大哥从外面带回了一个女人 两兄弟开始有了龃龉 兄弟两人都爱上了这个女人 先是共享 又觉得这不是个办法于是把她卖掉 但还是对她念念不忘两兄弟常常分别偷偷去看她 于是又把她赎回 最后为了解脱 为了重新回到两兄弟亲密无间的时候 他们把她杀了埋掉 这样他们的羁绊又深了一层

  小人:一个表面上崇尚混混头目并视为英雄跟随,背地里为了使自己阿根廷人的身份(本身其实是俄罗斯人 想融入阿根廷社会)更加稳固 转而向警察高密 背叛“英雄”的故事

  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一个因在打斗比试中杀了对方坐了牢 为了逃避坐牢成为委员会的打手 面对别人的挑衅 冷静对付 金盆洗手的故事

  遭遇:两个人用两把武器决斗 一人被杀害 后来知道这两把武器曾经属于两个大名鼎鼎的刀客 而这两个刀客多年来互相寻仇 却从未见过面 现在这两位刀客已经作古 这两把武器帮他们实现了心愿 “人的夙愿沉睡在他们的夙愿里,窥伺时机。”

  胡安·穆拉尼亚:因难以接受失去了丈夫穆拉尼亚的事实 姨妈佛罗伦蒂娜带着丈夫的匕首 带着丈夫的意志和对丈夫的崇拜 杀了把他们夫妻从公寓里赶出来的人 在这一刻 姨妈好像被穆拉尼亚附体

  老夫人:有一位军功显赫的先祖 但家族渐渐消亡 老夫人面对部长的拜访 面对新闻媒体镁光灯的追捧而恐慌 最后与世长辞 结束这家族的闹剧

  决斗(另篇):两个宿敌的最后一次较量 是脖子上被砍一刀后赛跑

  瓜亚基尔:两个学者的高智商暗斗。高手过招,不留痕迹。“我”每次自我辩述都被德国学者不露痕迹却口若悬河的反击给打得体无完肤。

  布罗迪报告:转述的布罗迪传教士在丛林深处和“雅虎”人一起生活的经历 雅虎人是愚昧的野蛮的残忍的未开化的 但他们在很多方面跟我们一样 有制度 有领袖 有信仰 有诗歌 也许我们在一些未来人眼中 也是“雅虎”人吧

  看的第一本博尔赫斯的小说 之前小径分岔的花园给我印象深刻 太难读懂 这本给了我信心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四):第八次中毒

  年老的博尔赫斯,说是说要模仿年轻人的笔锋写一些东西,这部集子里却见到的是一个老者的凝练、沉稳和冷酷。每一篇几乎都涉及某种激情、冲突或者血腥,但表现冲突的方法却是冷冰冰、平淡而有力。博尔赫斯中老年失明,长期创作便于盲人写得诗歌,这部集子感觉好像是其失明后小说创作重新崛起的标志,带有其诗歌的凝练和平稳。

  《第三者》:兄弟激情的胜利。

  《小人》:冷冰冰的背叛。

  《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金盆洗手者的自白。

  《遭遇》:主人未解决之世仇,物件来解决。人之精神的转移与延续。“不朽”?

  《胡安·穆拉尼亚》:类似于遭遇,因夫杀人的老妇人的故事。感情和崇拜的延续,让妇人成了其丈夫一般的勇士。突然想起《使命召唤:黑色行动》里,梅森脑中幻想的雷泽诺夫带领其杀敌。

  《老妇人》:被捧杀的老妇人。“秘鲁那场马刀长矛的混战的最后的牺牲者是一位老夫人。”嗯,我想起了那些被乱用的人民英雄。

  《决斗》:相爱相杀吧,有共鸣之人的暗自较劲。克拉拉死后马塔尔夫人陷入了空虚,恐怕就是这种“瑜亮情节”的最终收尾。

  《决斗(另篇)》:这篇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傻逼死到临头了还要争...

  《瓜基亚尔》:第一遍看硬是没看懂,惊讶于怎么这么快就看完了。后来慢慢品读才发掘两个学者的高智商暗斗。高手过招,不留痕迹。“我”每次自我辩述都被德国学者不露痕迹却口若悬河的反击给打得体无完肤。

  《布罗迪报告》:又是转述!又是发现一本书!博尔赫斯又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套用了雅虎的故事,但我感觉比雅虎写得更恶心,特别是把国王做成海豚人当旗子那段...诶,最后我在想:我们这样鄙视雅虎,其实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拥有国家和文明的一切,什么国家啦,宗教信仰啦,国王啦,语言啦。诶,在三体人眼中,我们也不过是雅虎吧。

  这篇脑洞真的不算大的,不过一如既往地保留了博氏喜欢转述他人故事,或者“看到一本书”的套路,又双叒叕创造了距离感,更加加深了那种冷酷和平稳。但是真的觉得,一些这么简单的故事,在博氏笔下依然具有魔力。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五):惊艳的博尔赫斯

  读的第一本博尔赫斯。也可能是因为是第一本的缘故,总觉得博尔赫斯的短篇未免太惊艳。每一篇都是最后一句话让人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所有的短篇,都是要读到最后一句话才能惊觉博尔赫斯的用意,才会觉得妙,觉得与众不同。

  尽管西班牙的名字实在是太长,我记忆有些困难,但不影响把握博尔赫斯故事的风格。第一个故事,《第三者》,讲兄弟同时爱一个女人,最后两人齐心协力杀了这个女人,兄弟之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了,因为他们拥有了秘密,也同时拥有了把惨死的女人从记忆中抹去的义务。《老夫人》讲一个没落家族中成长起来的老太太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获得了莫名其妙的关注。《决斗(另篇)》则讲两个直到死亡都争斗不休的男人,但他们的争斗其实早已失去了意义,因为抹完脖子跑得更远的那一个怕是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赢了。

  博尔赫斯的短篇与众不同,还在于对于历史和哲学的评注。也许与时代相关,但博尔赫斯的短篇里,那么小的体量,除了用精简的语言讲清楚了故事,有出彩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同样通过人物或者情节叙述了自己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储存在永恒的上帝的预见的记忆里;奇怪的是人能够无限期地记起过去的事情,却不能预见将来。”过去离我们那么远,但我们记得一清二楚,明天离我们那么近,但我们一无所知。

  所以说,如果多那么几个能把小说和哲学问题完美融合的作家,大概哲学不会被束之高阁,而会成为更多人乐于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另,我太喜欢博尔赫斯风味的句子了。

  “”友谊是件神秘的事,不次于爱情或者混乱纷繁的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我有时觉得唯一不神秘的是幸福。因为幸福不以别的事物为转移。”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六):我的读书笔记

  《小人》

  友谊是件神秘的事,不次于爱情或者混乱纷繁的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我有时觉得唯一不神秘的是幸福。因为幸福不以别的事物为转移。

  《遭遇》

  ……他后悔莫及的不是自己的罪行,而是莽撞。

  人的夙怨沉睡在他们的兵刃里,窥伺时机。物件比人的寿命长。

  谁知道故事是不是到此结束,谁知道那些物件会不会再次相遇。

  《老夫人》

  她并不笨,但据我所知,她从未享受过知性的乐趣;她有的先是记忆,后是遗忘的乐趣。

  《决斗》

  我猜想,天堂里的有福之人大概认为那里的优点被从未到过天堂的神学家们夸大了。被打入地狱的人也许并不觉得地狱里总是可怕的。

  不应忘记,她们两人是有好感的,在那场隐秘的决斗中,两人一贯光明磊落。

  只有少数几个亲密朋友注意到那场微妙的决斗,其中既无失败也无胜利,甚至没有值得一提的冲突或其他明显的状况。唯有上帝(我们不了解他的审美爱好)才能授予最后的桂冠。在黑暗中运行的历史将在黑暗中结束。

  《决斗(另篇)》

  也许他们简单贫乏的生活中除了仇恨之外没有别的财富,因此他们一直蓄而不泄。两人互相成了对方的奴隶而不自知。

  他们想象力一般,从而不受恐惧和怜悯的支配,虽然冲锋陷阵之前有时也感到恐惧。

  《布罗迪报告》

  从哲学观点来说,记忆和预知未来一样神奇。希伯来人通过红海是离我们很远的事,但我们记忆犹新,明天离我们要近得多,为什么不能预知呢?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七):晚年的回归,可能削减了他的特色

  这是年满七十岁的博尔赫斯写的一本小说集,他在思考:一个步入暮年的斫轮老手也可以倚老卖老地模仿有才华的青年人的构想和创作。于是有了这本小说集。同他的《阿莱夫》或《小径分岔的花园》不同,这本册子中的小说风格更偏向于《恶棍列传》,不过故事构架和言语比《恶棍列传》时期更加成熟,少了迷宫、时间、玄学等因素,而回归到一种对阿根廷南部高乔人的描写。老实说,我更喜欢这本书前半部分的小说,而后半部分则没有更多吸引我的地方。也许是习惯了博尔赫斯小说中出人意料的结尾,而博尔赫斯却有意放弃了这种做法,也放弃了在《恶棍列传》中使用的巴洛克式故作惊人的笔法。他说在古稀之年学会了心甘情愿地继续做我的博尔赫斯,我也愿意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接受这样一个老人、安安静静写博尔赫斯自己的故事。

  胡利安娜是克里斯蒂安和爱德华多的第三者;爱德华多是克里斯蒂安和胡利安娜的第三者;克里斯蒂安是爱德华多和胡利安娜的第三者。兄弟二人分开在一起、分开又在一起的过程颇让人觉得有趣。博尔赫斯说他写故事不在醒世劝化,而在于给人消遣和感动,这也是让小说回归故事本身。这篇小说最后的杀戮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带着博尔赫斯这本小说中阿根廷某些地区人的特色:玩刀子、妓院、决斗、喝马黛茶。具体是哪里,是巴勒莫吗?还是高乔?我似乎对阿根廷的地区和历史太不熟悉了。

  第二篇《小人》有点类似《刀疤》,是一个背叛者的故事,本身没有《刀疤》精彩。来聊聊《遭遇》这篇吧,这是由两个刀客的决斗而引申出来的一个故事,落脚点不是此时一个刀子捅进一个人的身体、马内科·乌里亚特杀死了敦坎,而是两件武器:格斗的是刀子,而不是人。两个刀子并排沉睡在玻璃柜子里,而恰巧就在历史的某一刻,由两个人唤醒了它们。它们的高乔先辈将夙怨沉睡进两把兵刃,伺机而动。这是不是也在说高乔人的传统?不得而知,就像永远不会预料到那些物件会不会再次相遇。

  下一篇《胡安·穆拉尼亚》也是一个抽象的故事,依然是讲一个刀客,胡安·穆拉尼亚死后,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自己的遗孀,他成了一把匕首,能够让妻子以他之名复仇,博尔赫斯说胡安·穆拉尼亚尝过死亡的滋味,后来成了一把匕首,现在是匕首的回忆,明天将是遗忘,普普通通的遗忘。然而博尔赫斯将这件事记下来,又会进入别人的回忆里,这是他在写这篇小说时所始料未及的。

  《老夫人》这篇也隐含着时间的秘密,他不像以往的小说那样用一个大的构架讲述时间的概念、或者创造一个充满玄学意味的时间的迷宫,而是通过塑造一个人,来把她视为一个没有停止的混战的延续,她的死亡才标志着最后的牺牲,那场混乱显得荒诞,造成死亡的关于回忆的幻觉却是真实的。

  《布罗迪报告》是本书的最后一篇,这是受到《格列佛游记》的影响而写的。报告的记述者进入了猿人出没的地区,接触了墨尔克人,他称它们为雅虎人,这些雅虎人有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其实有点像博尔赫斯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讲述的特隆人,只是后者更倾向于说理化,而前者更倾向于生活化。我觉得这篇里有个观点很有趣:“既然我能清晰的记起四岁时从挪威来的那艘大帆船的模样,那么有人能预见马上就要发生的事,又有什么奇怪呢?”他认为记忆和预知未来是可以相提并论、同样神奇的,甚至回忆遥远,明天则离我们近得多。其实这也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外面,而没有进入过镜中世界。感觉博尔赫斯又调皮了。

  尽管博尔赫斯在这本集子里做了博尔赫斯——一方面可能指写作方式的回归,另一方面可能是在每一篇中都出现了博尔赫斯本人,他将自己记录在小说中,在虚构中形成一种现实主义。但是削弱了博尔赫斯小说的风格,仅仅依靠他的语言特色,魅力依然不及《小径分岔的花园》和《阿莱夫》。

  ----------------------------------------------------------------------------------------------------------------------------------------

  首发“同道之人”,更多请移步

  永恒史

  lt;a href="http://写在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之后">写在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之后</a>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八):遗忘和记忆都富有创造性

  这两天肚子一直不舒服,再加上新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编辑推文花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更新书评。(其实我有在看啦,只是那本书比较厚而已(´・_・`))今天还是老样子,看电影&逛书店!我本来以为肚子不舒服可能撑不了很久,然而当我从西西弗书店的书架上抽下又一本博尔赫斯的书的时候,肚子竟然不疼了,而且坐在冰凉的地板上也感觉不到脚麻,所以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哈哈哈哈哈哈……这算是我看的第5本博尔赫斯的书了,依旧是短小精悍,入戏之后分分钟飞向拉丁美洲那片神奇的土地!

  《布罗迪报告》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博尔赫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达70岁高龄,他在序言中开玩笑说:“我有时思考:一个步入暮年的斫轮老手也可以倚老卖老地模仿有才华的青年人的构思和创作。思考的结果便是这个供读者评说的集子。”(哎哟喂~太谦虚了吧(^o^)/)这本书收录了11部短篇,讲的几乎都是「相爱相杀」的故事。(拍成电影想必是大片级别的吧(>^ω^<))年老的博尔赫斯,说是要模仿年轻人直截了当的笔锋写一些东西,然而在书中体现的更多的是一个老者的凝练、沉稳和冷酷。每一篇几乎都涉及某种激情、冲突或者血腥,但表现冲突的方法却是冷冰冰、平淡而有力。博尔赫斯中老年失明,长期创作便于盲人写的诗歌,这部集子感觉好像是其失明后小说创作重新崛起的标志,带有其诗歌的凝练和平稳。因为每一篇都是经典,接下来一一细说。

  《第三者》:正如我们所知,第三者一般指的是破坏情侣或夫妻之间感情的插足者,但在博尔赫斯笔下,做第三者的不是爱上哥哥的女人的「爱德华多」而是爱人关系中的一方——「胡利安娜」。有人猜测:故事中的两兄弟,实际上是同一人——博尔赫斯自己。博尔赫斯自小一直惧怕镜子,他厌恶自己被复制。所以两兄弟极有可能是人格中的两面。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之间如此密不可分,因为他们本就是同一人,同一人中矛盾而统一的两面。(参见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小人》: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有着对立的双重性格,凶手与被害者,英雄与叛徒,耶稣与犹大,都可以让人惊讶地转换身份,体现了一人即多人、自我即他人的观点,体现出个性的磨灭与自我的迷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人》里的主角起初把那些人视为偶像,后来又暗地告发,人物个性的逆转,乃是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寻常之事。对于其矛盾心理,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比如「想干一番大事来显示自己是个成熟的男子汉」,「干掉自己的偶像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等等。

  《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金盆洗手者的自白。

  《遭遇》:主人未解决之世仇,物件来解决。人之精神的转移与延续。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物件比人的寿命长。谁知道故事是不是到此结束,谁知道那些物件会不会再次相遇。”既有「万物皆有灵性」的神秘,又有「历史不断重演」的悲哀。

  《胡安·穆拉尼亚》:类似于《遭遇》,因夫杀人的老妇人的故事。感情和崇拜的延续,让妇人成了其丈夫一般的勇士。

  《老妇人》:被捧杀的老妇人。“秘鲁那场马刀长矛的混战的最后的牺牲者是一位老夫人。”嗯,我想起了那些被乱用的人民英雄。

  《决斗》:相爱相杀吧,有共鸣之人的暗自较劲。克拉拉死后马塔尔夫人陷入了空虚,恐怕就是这种“瑜亮情节”的最终收尾。

  《决斗(另篇)》:这篇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傻逼死到临头了还要争……

  《瓜基亚尔》:第一遍看硬是没看懂,惊讶于怎么这么快就看完了。后来慢慢品读才发掘两个学者的高智商暗斗。高手过招,不留痕迹。(参见阿城的《棋王》)“我”每次自我辩述都被德国学者不露痕迹却口若悬河的反击给打得体无完肤。

  《布罗迪报告》:又是转述!又是发现一本书!博尔赫斯又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套用了雅虎的故事,但我感觉比雅虎写得更恶心,特别是把国王做成海豚人当旗子那段……诶,最后我在想:我们这样鄙视雅虎,其实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拥有国家和文明的一切,什么制度啦,宗教信仰啦,国王啦,语言啦。诶,在三体人眼中,我们也不过是雅虎吧。

  这篇脑洞真的不算大的,不过一如既往地保留了博氏喜欢转述他人故事,或者“看到一本书”的套路,又双叒叕创造了「距离感」(故意的吧?),更加加深了那种冷酷和平稳。但是真的觉得,一些这么简单的故事,在博氏笔下依然具有魔力。

  #遗忘和记忆都富有创造性#

  《布罗迪报告》读后感(九):初读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名字一般都会和马尔克斯、聂鲁达、南美魔幻现实主义这些关键词并列,前两年看翁贝托.艾科的时候看到有人拿艾科和他对比,所以没接触之前对他的印象就是个阅读量惊人,喜欢掉书袋的南美老头。

  南美文学给人的感觉和那块土地一样,潮湿而神秘,仿佛永远处在一片芭蕉林中,挖掘不尽的神话、列传,年轻的诗人和他的情诗,庞大的家族以及与其历史一样繁复的人名,还有字里行间那种印加帝国留下的野性。

  最后谈谈博尔赫斯的学问,听说他中年失明,产量和阅读量却不见减少,他也着实爱掉书袋,虚构故事下面有那么多备注确是不常见,历史、政治、文学、美术都有涉猎,《瓜基亚尔》一篇更是借着两位学者的对话好好卖弄了一番聪明才智,博尔赫斯爱用转述,如《布罗迪报告》,凭空创造出一封信件或是笔记,写得有板有眼。这大概是属于作家本人喜好的写作体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