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经典读后感10篇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是一本由[台]陈思宏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一):到柏林《去撒野》

  到柏林《去撒野》

  关于旅行的书看得越多就感觉失去了新鲜感不用说那种一日游,跟团走的,就是背包客的旅行,也感觉没什么了。所以现在更吸引人的是那种深度游,就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住就是几个月,或是打工,或是无所事事的就那么住着,有用不完的时间可以去浪费,不用每天把时间表安排得那么满,那么紧张,有足够的时间和当地人解除,甚至成为朋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才是深度旅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人,去的是柏林,在柏林住了很久,书中记录了很多关于柏林,关于柏林人的故事,却没有介绍著名的柏林登堡门和国会大厦。书中写的都是一日游中看不到的柏林,有柏林地面上的纪念犹太人的铜牌,有纪念柏林墙倒掉制作的一千块骨牌,希特勒留下的奥运会运动场,美国监听机构废墟,有东德地下秘密图书馆,还有东德的秘密警察使用相机等等,书里介绍的人物也是各种各样,有扫烟囱者,有演员,有流落柏林的华人,有年轻学生,有环卫工人,德国柏林的环卫工人被称为打扫龙,橘红色是他们统一标志,很多地方都有他们的宣传画,很牛。

  书里还两次提到了小北极熊克努特,先是克努特成为动物巨星,后来克努特突然死亡的时候,他正在柏林。作者也去了犹太人纪念馆,可是却没有写博物馆里面的展览,只介绍了一个展览空间中,一位艺术家制作的几万个金属脸,这些金属脸只有两个眼睛和一张嘴,给人感觉那脸上的表情就是恐惧,这些金属脸就那么散乱地铺在地上,而且堆积起来,人进入这个小庭院以后,就必须踩在上面行走,就必然会听见金属的摩擦的声音,那声音很刺耳,那个感觉让人触目惊心

  作者的文笔不错,很有味道文章本身就是美文,只是还缺少一点厚重磨练,文章也缺少 一点底蕴和互相之间的连贯相信作者以后会越写越精彩,希望通过作者的笔,我们能够看到更真实,更细腻的柏林。以开始一直不明白书的名字为什么叫“去撒野”,最后的那篇文章写的是柏林的蔬菜水果大战,作者也曾经身陷其中,第二年作者准备好了装备,也参加进去,在那座柏林最有名的上树桥上,河两岸居民行程两派,用蔬菜和水果作为武器,在桥上进行一场争夺战,看谁能够把对方赶下桥去,谁就获胜,其实胜负并不重要人们来到这里,参与其中,不过是一种释放游戏,用作者的话就是撒野,能在柏林撒野,说明你已经是地道的柏林人了。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二):去奔腾

  怒放是青春本色,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去撒野,所谓遥远,只是未曾展翅,不去撒野,怎知世界咫尺,最美好的时光,在柏林,最动人的精彩,在心底有关梦想,有关生命,我们从未放弃……在这本《去撒野,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带我们视野冲击,一起见证世界的各种奇迹。首先,作者是陈思宏,台湾彰化出生,柏林撒野,他不只是作家,也当过演员,现任记者,台湾宏观电视柏林特派员,表演艺术杂志德国特约撰稿人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曾获得台湾文学奖小说奖,九歌年度小说奖,林荣三文学奖。出版过小说集《指甲长花的世代》,《态度》,《营火鬼道》。电影作品《宫保鸡丁》《暧昧》。在这本书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就是各种图片,也可以说是事实,带我们见识了柏林,柏林的风俗民情,虽然,自己没有亲自去柏林,但是从作者的话语深刻体会到了柏林是个文青撒野的好地方,在作者的记录中,他每经过一个地方,一个景点,就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引人神往,美丽而又深具特色插图,更让人有独特的感想,不仅如此,作者如此详细的记在,也让我们以后进入柏林不再那么你迷茫引领我们去见识柏林的人物,景色风景清楚的记得《狗运》杰森,尊重生命的确,如作者所述,真正养过狗的人都知道,狗的一生就在主人手中,那些被弃养的生命,毫无抵挡人类残酷能力,狗运好的,遇到温柔手心,狗运查的,撞上暴力对待。它们教会我们太多太多。《柏林人的心头肉》柏林动物园的北极熊克努特,突然抽搐落水身亡,曾经看过有关它的记在,一个可爱的北极熊,那时候视频上的它是那么活泼,可爱,在它长大后他又一次不得不与人类父亲多分莱分开,不久,多分莱也因心脏病死亡,它在众目睽睽诞生,也在众目睽睽下死亡,不仅是柏林的心头肉,或许也是我们的心头肉。每一则都讲述不同故事,记录着不一样感受,到柏林,不仅会看到许多,更会学到许多,在行走间发现梦想,在撒野中找到精彩,即使疲惫,也要点燃生命的火焰,即便遥远,也要一直勇敢面对。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三):人生路上不要停

  每当看见别人晒外出旅游的照片,无论是风景多么美,笑的多么灿烂,玩的多么嗨,我心中竟然一丝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有声音宣扬“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时代,我竟然对旅行抱有如此冷漠的态度,这是不是甘心停滞的表现么,让我不禁为自己担忧

  为了激发我对旅行、对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渴望,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这本书。

  读开始两章的时候觉得内容浅显思考不足。但随着阅读章节不断增多,了解越来越多关于柏林人文细枝末节,一个新鲜立体世界在眼前层铺开来,不够深刻却也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一次也没有出过国的我,对欧洲国家统一的印象是:人民思想开放经济繁荣科技发达。通过这本书,起码让我对德国人方面有了更客观真实的认识。从动荡历史,到现在多民族共存;从原著民的习惯、思想、处世...,到移居者的习惯、思想、处世...;从山水,到美食....作者通过他细致观察与细腻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穷酸却不失性感”的德国。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同时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虽然大多数让我也觉得矫情刻意,但也是蛮喜欢的,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青应该是这样一种年轻人,用一种文艺心情积极探索体验生活丰富的美,在享受自己的时光的同时,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在不失时机的宣扬:思想与行为独立性情随和友爱,处世不冷漠,处事有勇气自信...这些快要被这个时代熬烂掉的鸡汤,每每喝下仍然有着让人心振奋的功效

  作为一名并不胸怀天下女性,看见别人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并不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国家的过去与现在,但看见别人的人生,多多少少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书中从小生富足通过自己的努力顺理成章到德国,并且因为爱情定居德国,后又因丈夫酗酒与家暴离婚,晚年重婚的护士;曾经就职于美容院,后学习化妆,随剧组游历多国,甚至给林青霞、邓光荣等大牌明星画过妆,现在在柏林勉强维持经营餐馆餐厅女主人;从小学京剧,曾经也是名噪一时的童星,移民柏林后,现在柏林鱼龙混杂地区经营餐馆讨生活的女武生....无不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漫长曲折。太多人,或许曾经辉煌,也无声无息的被人海淹没。曾经那么优秀的她们现在过的生活是否是当初她们自己想要的,我不得而知....只是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警告自己,在人生那么远那么长的道路上,修炼自己随时改变生活现状的能力,大步向前,且勿忘初心

  虽然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真正的旅行类书籍,但是让我开始很想去世界各地看一看。仔细的走过未曾到过之地的每一个大街小巷呼吸不同的空气,与那里的人攀谈相处....而且,不要停下来。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四):体验人文不同,回忆关怀,找回回忆

  一个人要有多爱一个地方,才能将这个地方如此浓妆艳抹娓娓道来?来自台湾的陈思宏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这本书里面将他对柏林的热爱毫无保留的倾囊而出。他那饱含感情的如水文字与德国遗传家Archin Plum浓艳的摄影作品巧妙的合为一体,为读者献上了一幅最清纯也最美艳的柏林之立体画像。如果一个地方能够令我们爱它堪比爱我们的家乡,那么这个地方便似我们的第二故乡。从文字中获得的信息告诉我们,柏林更似作者的第二故乡。而读者我也因这些文字和图片,爱上了柏林这个自由之都。

  其实之前我已经从其他作者的文字中见识到德国的魅力,柏林当然首当其冲。德国人的很多优秀品质都是其他国家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值得被肯定。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带着我又从与我以前对柏林的认知相同或不同的角度对柏林有了更加整体完善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只能是我更加喜欢柏林、喜欢德国、喜欢德国人。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五):好想去旅行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不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对生活全新的感悟和发现。身体的移动让人们离开熟知的日常生活从而进入陌生的世界,实现了一种时空的重构。旅行的人往往用一种“他者”的眼光去审视景致和人文,通过注视、倾听、品尝,体验一种别样审美感受,一种完全陌生的感官冲击。尽管山路崎岖,流水湍急,但旅行着的人心情总是快乐着的,因为他们正在用心体会别样的人生风景。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人背上比自己还大的背包,去漫游世界,去看一看世界再回来,不管工作和生活多忙碌……你有这样的梦想吗?每次旅行,在当时都是辛苦而疲惫的,拿着地图赶时间,拍照,徒步,适应当地人的风俗。睡不习惯的床,吃不习惯的食物。听上去真是不怎么样啊。但当时间继续前行,当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的生命里借来的岁月,像一枚挂在记忆里,温暖发亮的茧。

  也许我们找了太多的理由,才让我们的步伐迈不开,走不远。只要想旅行,拿起行囊便可,徒步可穿越可可西里,一匹瘦马可以纵横蒙古草原,一骑自行车能游遍中国,一辆摩托能环游欧洲;对于旅行,我们缺的不是时间和金钱,缺的是是那种想出发就出发的勇气、果断,缺的是一种正确直面的态度!

  《去撒野,在做好的时光里》我们要看的不再是眼前的景,而是置身景中的心境。景,或远或近,或虚或实,或奇特平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与眼前的山与水融为一体。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缆车上的快慢节奏,深呼吸云雾环绕中的新鲜空气,聆听无比静谧空旷山音,这,多么美妙的人生体验。

  一直不愿意将自己的旅行文字化。总觉得这样做了,这其中的美好也是他人无法感知到的。并且,我的所有极其费力描述也不足以描绘出它所给于我的美好。因为这只有你的心动行动都同时参与了才会知晓这其中所有的感觉。旅行这个字眼也许是极其令人着迷的,它代表的是不一样的景观,不一样的风情,以及对目前自己所处的困厄环境的暂时逃离。

  旅行,是融入,是沉浸,是换了身份,换了出身地,在当地像当地人一样行走,娱乐,生活。千万不要带着原有的思维模式上路,那样你所看到的永远只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所有的全部。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六):在柏林,自成风景

  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柏林。

  你不融入这个城市,那么有关她的一切都是虚幻,而非真实。

  所有的感动都会留给在此刻驻足的你,即便你未曾来过或者是匆匆过客

  “或许,有时候,或许,有个地方,我们有意或无意间闯了进去,在时空交错的瞬间,会神秘感觉到心底的触动共鸣,会倏忽间有来生和前世的恍惚,仿若,这一刻,这地方,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精神家园”。

  柏林——是你吗?

  这是一副恬静的柏林拼图。

  正如初春的原野,绿茵漫漫,清风拂面。这积蓄了一冬的光景总能唤醒心底的呐喊与狂野,我希翼在这片土地上奔跑,脚下的植物鲜嫩多汁, 一串绿意盎然的脚印身影呼啸而去……

  谁来过这里?

  还想吐槽一下这位文青作者陈思宏。有幸拜读过他的《指甲长花的世代》,他在这本书中说道:“我每天对着这个世界呐喊,世界太大,我坐在草原上等待回音,等到青春将逝。慢慢地,有些声音回来这里,在我耳边说话。我把这些声音写成一篇篇小说。有愤怒悲伤、欢庆,都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而在《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这本书里,我依然看到这么一个大男孩倔强地站在广漠的苍穹下等待回音。而这次,他并不是去等将逝的青春,他把青春留了下来,用一根叫”柏林“的线穿成风筝,从欧罗巴大陆放飞,乘季风一路东来……

  你可曾也如此放飞你的青春?

  严格地说,《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并非游记,我更愿意把这看做是作者对一个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全息解读。在书中,作者只是柏林这个大剧场的龙套,偶尔的过场就像一个对镜头充满好奇的调皮孩子,倏忽间来了,又倏忽间去了,永远也不是主角,这个孩子单纯而又快乐着。在这个孩子的视觉中,那些闻名于世的柏林建筑太高太大了,以至于当他想停下来看看时,只能在阳光下仰头——目光所及是太亮的光,有些许刺目。对一个孩子来说,随阳光移动的街角阴影以及来往的人群更具有活力。于是他断言“漫游者必须弯腰低头,不然只能迷失于这个狂野之城”。我相信这颗孩童般的心,即便有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幼稚;我相信这孩子般清澈的双眸,这双眼睛里闪烁的也许是成人久已遗忘的美好。

  在柏林,作者度过了他此生中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正是在柏林,他见证了太多的自由——死亡的温馨、同志的愤怒、偶尔的疯狂、叛逆张扬、美丽哀愁、独立伤痕,直至在最后的战役中一骑绝尘,撒野而去。

  在柏林,在每一处,只要你心存敬畏,便自成风景。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七):城市是迷宫

  『狂放当中,爆竹搭配嘶吼,展望夹杂遗忘,新旧时间的交接点上,用暂时的的失序道新年快乐』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以为是普通的游记,几张曛看日光充斥异域自然或人文风光的照片,几段直述内心的文艺体句子,一点旅行时的地域笔记,本来想着随便翻翻看看,一看到开头的自序,才知道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书啊,了解一座城市,不应该是短暂的月度旅行,而是在生活中的一天天了解,体会充斥在大脑神经与血流中的文化碰撞与交汇。

  爱尔兰首都是都柏林,曾出过萧伯纳、叶芝、贝克特等大文学家,可是被爱尔兰都柏林人提及最多的是乔伊斯,因为他曾以都柏林为背景,写了由十几个短篇组成的《都柏林人》,尽管乔伊斯认为自己的写作初衷是为了刻薄地讽刺当时的爱尔兰社会,可是从《都柏林人》中可看出他对笔下的城市仍有淡淡温情。

  亚里士多德说,城市是由各种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相似的人无法让城市存在。陈思弘先生写柏林,柏林任他撒野,也给他空间,让他安静书写,他眼中的柏林,狂放却不做作,贫穷却性感,新世纪的自信与历史的伤痕交错成独特的城市织锦。这本书带给我许多思考,阅读的最大乐趣,就是在他人的文字中找到情感共鸣。

  这几段书评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不知道谁说过的话,“你需要慢下来,等身体追上灵魂。”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八):叙事性游记

  从我们小时候开始,我们接触的世界,是从故事开始的。

  貌似听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喜欢听故事,貌似是我们的自安然属性,追求趣味性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最有趣的,不是空间,而是在某个空间发生的人和事。

  我们在膜拜某个英雄的时候,都是记住他的故事,即便是乔布斯,你也不会记得他究竟赚了多少钱,而记得他创业的过程。

  所以,你发现了吗?在所有最打动人的事情中,故事是最有煽动性的。故事具有最强的渗透性。

  游记最好看的,也不是听介绍景点,而死景点背后的故事,感人的经历和作者当下的感受,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实在是很好。

  更重要的是,文字原来可以这么美。

  里面有句话:读书,写书评,是我的第二人生。

  其实,我也是。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也被丰富的文字内容给填满了。有种自己体验的丰富感。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九):悦读柏林,悦读德国

  失恋了去旅行吧,流浪了去德国吧,【爱自由,爱行走,生活在别处】——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闲游德国的游记,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本德国的行记,记述的是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那些相遇的人,见识的事儿……比诸一般的游记或者随笔,本书的立意要高出太多了。耐人寻味的文字,越看越有味道,如歌般的语言,篇章中散发的是人性的光辉。

  真心不是我说,这样易感的男作者,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是一般的感性,感情之细腻,以至于看到了第二章我才发现居然作者不是个女的。作者对语言很有创造力。灵性的语言表达,细致的观察,凝结出极富创造力的文字。只是,大抵是文字承载的思想的关系,思想性更严肃的内容,未免令有些文章的可读性稍逊。

  作者是一个很易感的人,也许是作者和画家眼中的世界总是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截然不同,看他的文字,你会感觉太容易动情了。或是因为他的关注点是社会问题,许是因为过于敏感纤细的感情……虽然书写的是正能量,可总是全书萦绕着的是种莫名的惆怅,或多或少的带出分沉重的意味,让人看得,心情也晦暗了起来。

  无论是二战的大屠杀还是东德的白色恐怖,无论是柏林墙的倒掉还是美国驻军的撤离,无论是关注穆斯林群体中的妇女权益问题,还是赞叹德国社会言论的自由,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歧视……还是是家庭还是教育,作者的关注角度总是从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一方出发。柔软的心灵,是值得珍视的最宝贵的财富。

  【是的,青少年,也可以一个人旅行……这是传承独立,世界是你们的。】但是,在国内,从没有什么独立精神的传承与教导。不要说青少年,即便是做了爸爸妈妈的儿女,老人亦会很习惯的插手甚而是做主他们小家庭的家事。仿佛孩子还只是他们的附属物,须得他们的打点支撑,这是告诫,——或许,以后世界是你们的,但现在还是我们的。

  有些作者是很爱猜谜的,他写下了某些意有所指的文字,和模棱两可的话语,留给读者去费神。也许只是怕惹上麻烦吧。

  虽然在看书的时候,就有些纳闷作者为毛对东西德的合并这么上心,不过也没想太多,毕竟,那简直就是德国的近代与现代划分的标志性事件。放下书才开始回味过来,东德与台湾,同样动辄因为言论惶惶不安的民众,又是何其的相似。故乡政治气候的晦涩与德国的明朗自由的空气交织对比,怎能不令作者为之戚戚焉。但是,让我看得有些不舒服的是,作者的文字中是下意识的将台湾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说的。

  就算感觉台湾的当局,对他们这种关注时局的文化人而言简直是“白色恐怖”了,以至于一出去,就再不能想回去。但是无论是打飞的的速去速回,还是视频通话,总有着太多的科技手段可以做到…他们这代人,并没有真正经历背井离乡的苦楚,无可奈何的别离……所以,即使知道游子总该归乡,知道割离的必将得回,即使知道怎样是最好的,但“知道”也只是“知道”。台湾毕竟不是香港,和故土连得那么近、那么密切。所以,两代三代之后,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台湾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还是会觉得,自己和那个国家“不亲”!。

  反之,之前看过的一些台湾作家的随笔中,就没有这个问题。也许是他们的书写中不涉及此类话题,也许只是他们更小心翼翼的避开了。而作者毕竟是个男孩子,有一些的大大咧咧,有很多对主权对于独立自主的在意。或许,还是有一点点的不甘心吧。因为即使再怎样的抗拒,台湾也不会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国的人说到台湾,与其说是说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附属了的地区。天知道,附属的究竟是美国还是日本?毕竟,作者同样拿美国退出在西德的驻军说了又说,极为愤慨那些对大屠杀对被损害的群体的遗忘……

  真正触动我心的倒是封底上的那句:【在这里到处都是差劲的演员,还有不会写字的作家】。——我的外祖父,就是这样一位不会写字的作家。

  在没有电视机前,人们曾经日复一日的围坐在他的身旁,千方百计的纠缠着他接着讲下一个故事。他的肚子里藏了千来个民间传说故事,参精山怪、娇女稚儿,是自黑山白水间孕育出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敬与畏。再后来,有了电视机,儿女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听众也只剩下了旧时的老伙伴。老人只上过旧时的扫盲班,识得几百个字,下笔错字连篇,我也曾想过为他买个录音笔,留下他的故事。只是老人的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实在是不知从何开口。……只怕终有一日,那些美妙的民间传说故事,也要随着老人的离去而消失在这个世上了。当那些老人纷纷离去,带走的不只是故事,还有、那种信奉万物有灵,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的精神。

  最后,恕我这么晚才开始写这本的书评,不过倒不是我不想写,实在是这书的味儿太重了。一拆开塑封膜,令人退避三舍的强烈味道就击中了我,只得搁在了窗台上通风。可一个星期多书上都落灰了,一翻开了书还是有很大的味儿。只得捏着鼻子每天翻个两三次,以求尽快散味儿,这都两个多星期了,才算是能正常阅读。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去撒野,在最好的时光里》读后感(十):如果能出走

  如果有一天,你或是我可以抛掉世俗给予我们的所有束缚,一个人或结伴而行,离“家”出走,你会想去哪,或是梦想之中的地点又在何方?我想千百人有着千百个不同的答案,或多或少,都是禁锢在心灵深处的梦想,而它在很多人的生命里只能说是是个梦想,如此而已,因为什么,或许所有的人呢都清楚,都明白,但真正摆脱那一刹那,我想需要的又是太多,恐不是单单的勇气如此的简单。

  《去撒野,在做好的时光里》不像是普通的旅游系列的图书,没有单一的画面展示,当然你可以在这里轻易的读到一个风景和风景后面最真实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喜欢如此的书,不是将美图美景简单的展示,而是在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在为我们呈现,或是美好的,或是乡愁满怀的,或是让你思量过往的,或是让你能够微笑面对的,都是故事,亦都是风景。

  读者作者的文字,透过它感受不一样国度的风情,有时会幸福,有时会悲上心头,生活就是这样,当作者远离千里外的家乡,在夜色之中想念着故乡的人,故乡的水,故乡的小吃,满满的思念让他有了失恋的痛楚,只好拜托了身在台湾的德国好友,两人相约为彼此寻找故乡的小吃,故乡的味道,更是浓浓的思乡情。其实有时想想,虽然我身在祖国的一角,却远离故乡若干年,故乡的味道,现在已然成为了记忆的味道,故乡的情,故乡的人呢,似也淡了,乏了,找不到曾经那么深,那么浓的味道了,为了什么,原因几何,有太多,亦或是太难言说了。

  喜欢这样的书,喜欢如此写书的人,不枯燥的图片后是更真实更丰富的人生,由此当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真实,是不一样的情感格局,也许,我现在还是无法顺利的出走,离开固有的地方,到达梦幻的心底,但总有一天我需要认真的放纵着自我,为了梦想勇敢的走一回,哪怕是很久很久之后,虽需等待,但我心向往且坚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