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愿风裁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愿风裁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4 04: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愿风裁尘经典读后感10篇

  《愿风裁尘》是一本由郭敬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3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愿风裁尘》读后感(一):我明白你对这个世界巨大失望

  《愿风裁尘》,郭敬明这些年在《最小说》上发表的一些专栏散文,信手翻完罢了,也不能说全无收获

  这些年他写自己心情越来越少,用以掩盖的东西越来越多,大概很多人觉得他越来越炫富,写的东西也很浮夸。

  但我是可以理解的,你不懂得有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爱表现内心真情实感开始从写日记,转为写虚构的小说。人长大,不是没有感情了,而是渐渐明白有的情绪别人并不关心,你的悲伤痛苦,被人嘲弄取笑,甚至有人在了解之后,刻意戳你的伤口

  “我明白你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失望。因为,我也一样。”几年前我在杂志上看到他写下的这句话,就铭记至今。

  直到现在,更深以为然。

  总之我翻完了,也get了一点我感兴趣的东西,其他不作评述了。

  《愿风裁尘》读后感(二):郭敬明:流言里的自卑

  郭敬出版了散文集《愿风裁尘》,这是郭敬明继《爱与痛的边缘》(2001年)《左手倒影右手年华》(2003年)之后的第三部散文集,收入的是他2004-2013年的散文作品。郭敬明坦言,这部散文呈现了他不为人知心路历程,对于他的众多追随者而言,这着实是一个噱头。

  读下来,散文书写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延续早期两部散文集忧伤风格刻画青春期的情感波澜怀念往昔、追忆友情、独自于上海生活孤单寂寞,情感真挚语言哀婉抒情,是不识愁滋味少年的多愁善感。一类是对上海浓墨重彩的刻画,写这座城市华丽贫瘠,写它的贫富差距,写它的锋利冷酷表达对它难分难解爱恨交织的情感。另一类自然是郭式特色的炫富书写,写旅游,写Party,写奢侈品。这几类描写显然兴奋不足类似桥段我们在他早期的作品,尤其是晚近的“小时三部曲”中都领教过了。

  不过,《愿风裁尘》仍值得一读,甚至可以说它是郭敬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散文还有更重要的一类:罕见密集出现郭敬明的自剖与独白,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软肋羞耻不经意间,郭敬明将自己心中隐藏许久的秘密和盘托出(甚至他本身都没有意识到)。当笔者读到这个“秘密”很是意外,可细细思量,却又在情理之中。理解了这一点,关于郭敬明及其写作隐晦不明部分终于明朗了。

  ——这就是郭敬明的自卑。

  【一】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自卑感,只是,在郭敬明这里,自卑并不是一种偶然、飘零的情绪,而是一种人格性格特征,甚至可以说,自卑是他这个人的底子

  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郭敬明始终非常敏感排斥自己来自四川小镇出身,但这种自我身份的不认同,并非是来自上海之后产生,当郭敬明只是一个懵懂中学生时,他便有强烈的逃离小镇的冲动,或者说,他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超乎同龄人向往。“外面的世界”观念多来自于当时郭敬明深爱的安妮宝贝王家卫,它意味高楼大厦名牌服饰豪华酒店咖啡厅喝下午茶,意味着某种颓靡却又奢侈情调。因此初中时候,他会费尽心思去买他眼中的“名牌”:

我念初二了。  我有了第一双LINING的运动鞋。  我开始觉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那个时候还没有美特斯邦威,也没有森马。曾经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件佐丹奴98块的背心。(《你的一生如此漫长》,p314)

  郭敬明渴望小说与电影中的小资生活,他期待的是某种优越感虚荣心),借此能够使他与其他同学离开来,成为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可遗憾的是,他没钱,尤其是那时他最有信心文学才华,也没被赏识

老师让我们班上五个写作文最好的同学向报社投稿,四个同学的文章都发表了,我是唯一一个,没被发表文章的那个同学。那天放学的时候,我背着小书包跑去了学校后面的一个花坛。我在花坛边上低着头坐了很久,等到太阳差不多快要落山,才站起来匆忙地跑回家。嘈杂声音,在放学后最后一声铃声里变成无数密密麻麻的刺,扎在我年幼而自卑的心脏上。(同上,p313-314)

  强大虚荣心,超乎常人的自卑,对羞耻异常敏感的感受,是郭敬明性格最特殊的一点。虚荣心越强,由失败产生的羞耻感越是强烈,自卑感便不断强化;而越是自卑,越是虚荣……形成了一个诡异循环。可自卑是利刃,也是鞭策,因此,郭敬明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改变动力,超乎常人的努力

我并不会像其他的获奖者说的那样,自己随便写写,然后就拿了大奖。  我是很认真地想要拿第一名。用尽全力地,朝向那个最最虚荣的存在。我写了整整7篇五千字的文章。我买了七本杂志,剪下七张报名表。(同上,p316)

  而终于,他的努力没有辜负了他,新概念的获奖实现优越感的获得,并奠定了他成功基础。高考时郭敬明考上了上海大学。在上海这样一个富人高度聚集的城市,来自四川小镇平民人家的郭敬明完全无法融入,“你无法想像那个学校的学生有钱,满校园都LV、PRADA,很多学生一个星期换一部新手机……”,他所汲汲渴求并无比重视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好在,自卑的鞭策,小说的成功使他收获名利,而不至于造成精神的崩塌。即便如此,一些经历深刻刺痛了他,在散文中他多次提到这样的遭遇

当我穿着廉价的球鞋走进高级酒店时,服务员用那种眼光对我打量;出席某一些高级Show的时候,被负责宣传企划的人毫不客气地对着身上已经精心准备好地衣服问:“我带你去更衣室吧,你把便服换下来,我们这个是正式场合,你带来的礼服呢?”(《投影仪(上)》,p62)我也曾经尝试过打车去参加上海的一些活动对方接待我的人,用那种充满嘲笑和鄙夷的目光,看着我从出租车上下来时的样子,他们亲切的拉过你的手,对你热情微笑。然后到后台的时候,他们和别人分享他们的喜悦:“我和你说哦,他穷酸的,车都买不起吗?”(《投影仪(下)》,p67)

  郭敬明这样描述他的感受:

锋利的社会像一把刀,当它砍过来的时候,你如果没有坚硬铠甲,你就等着被劈成两半。(同上,p67)

  简言之,因为“穷酸”让别人瞧不起了。这是郭敬明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他感觉自己的自尊心被彻底践踏,自卑感让他心如刀绞备受煎熬。他要改变!他的愿望简单直接却强而有力:必须成为有钱人,成为这个社会最顶尖的人。

我很恨这个城市,但是我也很爱这个城市。因为它像是一座天平,当你有足够重量,你就可以令另外一边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巨大砝码高地翘起。(《投影仪(上)》,p62)这个世界并不是公平的,你要学着去习惯它。世界上有人一锄头下去,就挖出了钻石。也有人辛苦的开山挖矿,最后一声的轰然巨响,塌方的矿坑成为他最后的坟墓。(《投影仪(下),p66》)

  郭敬明看清了这个世界的丛林法则。而幸运的是,凭借商业智慧,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努力,他挖出了钻石,巨大的财富、巨大的成功,使他终于站立在天平上高高的那一端

  事情本可以在此告一段落。郭敬明已经是这个社会金字塔尖的人物了。可问题症结在于,郭敬明的自卑并未由此褪去,他的财富并没有让他一劳永逸地获得他始终渴求的优越感。因为他没有料到,即便他是有钱人了,嘲讽和讥笑竟始终存在;他更没有料到,自己会如此在意:

我可以体会你晚上躺在被窝里哭泣时的心情,真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感受过了。包括有一次在网上,看见别人发的帖子:“他照片上那双鞋,就是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买的呀,好像才50块呢。啧啧,他不是作家么,真穷酸呀。”(同上,p63)隔了差不多三年多的时间,有一天在网上一个论坛,里面一张帖子里提到了我。帖子的很后面有人回帖说:“郭敬明现在号称自己有多时尚多有钱,他以前在大学等小摊前买奶茶的样子,也很穷酸啊,我亲眼看见好多次。”(《荒芜尽头与流金地域》,p306)

  郭敬明的优越感洁癖令人震惊。在成千上万的关于他的回帖中,有无数的支持崇拜者,可是他却屡次“偶然”看到这样的回帖。他的优越感不仅仅是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必须是所有人,任何直指痛处的指责可能令他的优越感崩塌,比如“穷酸”的过去,抄袭风波,关于他1.5米小个头的各种嘲讽。他在微博上对各种流言轻描淡写地回击,私下却独自舔着伤口。显然,成为一个有钱人是不够的,必须成为更有钱的人,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推手、成功的商人、成功的导演。不断累积的财富,不断取得的成功,这源源不断的优越感,是郭敬明获得虚荣、抵抗自卑的唯一方式

  郭敬明成为那种最勤奋、也最成功的商人。

  【二】

  自然地,在郭敬明的作品中,“爱炫”是最典型的特征。这是极端自卑者条件反射般的做法,曾经最缺什么,有了之后便最爱炫耀什么。

  他炫富。他讲他对奢侈品的喜好,他炫示自己某些“奢侈”的怪癖,诸如对杯子迷恋,无论多贵重,都买来收藏。在他博客中,常常有关豪宅和奢侈品的自拍照。这一切读者都习以为常,无须赘述。郭敬明无时不刻想告诉别人,他有钱,他很享受这种有钱人的生活。这一炫富行为,是带有报复性质的: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疯狂地买各种奢侈品,带着一种快意的恨在买。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体受损后的过量愈合。就像骨头如果断了,再愈合之后,接口处就会更加地粗壮肌肉纤维在撕裂愈合之后,也会更加地结实有力。(《言热》,p361)

  他必须回击那些瞧不起他的售货员,回击那些瞧不起他这个来自四川小镇、曾经穿50块钱运动鞋的穷人网友,回击那些不喜欢他以及他的作品的读者——你们看不起我?我过得可比你们风光多了。

  这时,真正的自卑与真正的自负——或者说狂妄融合一体。郭敬明从未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进行反思,相反,当他沉浸于财富带来的快感时,他忙不迭地以财富来回击他人。因为,在他的逻辑里,有钱意味着有尊严、有地位、风光无限、藐视众生,而没钱的人,则可笑可怜可悲,他们嘲讽别人是自不量力、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与泄愤。

  在散文中,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情节,它将自卑者的自负(或小人得志)体现一览无余。那是郭敬明说起他高中班长的一段:

我高中时候的班长到上海来工作了。他以前是全年级的第一名,每次考试我们拿过排名表都是从第二名开始看,因为第一名永远是他,雷打不动。后来他以相当高的成绩考进了清华生物工程系。现在毕业了,却进了陈天桥的盛大网络。他在上海住在张江高科,地铁二号线的最后一站。几乎可以用荒芜来形容的浦东。他来浦西看我,满脸依然是年少饱满的热情与冲劲。他和我聊着陈天桥的伟大构想,他的远大目标中国宏观市场分析,丝毫没有觉得他现在客服部的小实习生的身份与这些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我看着他充满理想的脸,那一刻我甚至不知道是该羡慕他还是该可怜他。心中那种复杂的情绪,在上海的落日下显得单薄而又可笑。他说,他到上海就一直在公司那边,这是第一次来浦西,他感觉上海和北京也差不多。我听后笑了笑,没有做声。(《绘日行》,p294-295)

  这段颇有意味的描写,郭敬明着重突出了同学的几个身份:班长,成绩始终第一,清华大学。也即,他以前比我厉害得多。而如今,他只是在非常荒芜的浦东的一家不怎么样的公司,做着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还只是一个客服部的小实习生,目光如此短视(北京比得了上海吗?),却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可笑地大谈梦想(他够格吗?)。或许,郭敬明无意于嘲笑他的清华同学,然而,他心里至少是可怜他的,甚至说是轻蔑——因为同学没钱。郭敬明也许没有意识到,此刻的他,正与那些曾嘲笑他的售货员的嘴脸一样拙劣可悲。

  自卑者不仅仅是狂妄的自负者,自卑者也是自怜者、自恋者。对于一个自卑者而言,不安全感始终存在,因为他最怕失去优越感。所以郭敬明只能是马不停蹄的商人,不断攫取财富是他唯一的姿态。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危机感压力、自卑感,都让郭敬明感到疲惫与孤单。他这样描述宫洺的孤独,其实也是自己的孤独:

你们是这个社会上最上层的那些捕猎者。你们挥霍着别人每个月苦苦工作才能换来的薪水,去买一个玻璃杯子。你们的双脚几乎不染俗世尘埃。你们从黑色的高级轿车上下来,然后迈步走进铺着红地毯写字楼大堂。你们出入高级的餐厅,几乎从来不在家里吃饭。但是家里却又最高级的整套厨具。永久恒温6°至18°的专用酒柜里,有一字排开的各种红酒和香槟。你们换手机换手表,就像换袜子一样勤快。你们手上的提包,有时候等于别人家客厅的价值。人们了解的只是这些光鲜华丽的表面,锋利的像是足够切断世界上所有人与你们的联系。但没有人看见黑暗中的你们,没有人见过你们真实的样子。当你们回家关上门的时刻,一整个世界被你们关在了背后。(《投影仪(下)》,p65-66)

  读者首先读到的是自怜。我们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是多么辛苦,你们知道吗?

  然而,这自怜,底子里却是自恋。一方面是再次展露他这样的上层人物挥金如土的“高大上”的生活,什么双脚不染俗世尘埃,什么永久恒温6°至18°的专用酒柜,什么一个提包是别人一个客厅的价值,自怨自艾都不忘炫耀一番;一方面是企图获取更多人的倾慕和崇拜——成功人士比你们都拼命。

  说到底,这不过是自恋的有钱人一种傲慢的矫情,一种撒娇式的争宠。

  【三】

  在阿德勒那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情结”与“超越自卑”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超越自卑,说到底便是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完善自我人格。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既享受着他人所没有的声名、地位和社会资源,自然也必须承受一些非议和流言,这本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只是,在郭敬明这里,强大的虚荣心,对于羞耻的超级敏感,使他无法忍受任何指责和嘲讽,每一个流言都可能他苦心经营的优越感灰飞烟灭,自卑成为他难以摆脱的梦魇。他只能不断攫取财富、变得“更强大”,这是他获得虚荣、抵消自卑的方式。

  与此同时,自卑又与傲慢的自负、顾影自怜的自恋交织混杂,这构成了“郭敬明”复杂的人格特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不难理解其作品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缘由——为什么他的小说炫富、拜金、崇尚物质主义、遵循资本逻辑?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下“小时代三部曲”。小说书写的是几个女生间的亲密友情与靓女帅哥的恋爱故事,然而人物有着鲜明的阶层差别。顾里、顾源、宫洺为富家子弟阶层,而与此相对应,唐宛如、林萧则是普通阶层。普通阶层的人个性要么唯唯诺诺,要么粗枝大叶、笑料百出,与此相反,富家子弟个性恣肆不羁、有反叛精神、充满魅力。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有钱。他们住最豪华的公寓、开名牌车、穿名牌衣服、拿名牌包,他们大手大脚、眼睛眨都不眨地奢侈消费、挥金如土,都让他们高人一等,气派、洒脱、干练、有王者风范。也即,有钱=人格完美。两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小说中显示的那样和谐、亲密无间,其中潜隐着支配与被支配、掌控与被掌控的关系。在学校里,顾里是四个女生中高高在上的女王,在职场上,宫洺则是俯瞰众生、一言九鼎的王。这里,有钱者为王、弱肉强食=合情合理。

  通过叙述者对这些有钱人的俯身称臣、无限崇拜与谄媚(满足郭敬明自我意淫),郭敬明便为他无数的读者设置了一个明显的阅读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向既定的社会秩序臣服、向财富及奢侈消费跪拜的主体位置,这个位置是一切阅读快感的来源。如果读者在叙述人的引领下落入这个位置,那么就能发挥塑造合格主体的意识形态功能。”——这便是郭敬明饱受批评的根本所在。

  无论如何,身家上亿的郭敬明终于成为了上海最有钱阶层中的一份子,他享受着宫洺们的待遇,接受来自四面八方追随者的景仰与崇拜,飘飘然于云端,这将源源不断生产出优越感,使他可以假装不去在意关于他的各种批评,使他有勇气面对他穷酸的过去,使他有底气回击一切嘲讽和质疑。

  然而,他终究是一个自卑者,他耗费心力赚取财富来满足虚荣,他活在别人的流言里,他疲惫不堪。

  ——首发文学报——

  《愿风裁尘》读后感(三):只值得作者的粉丝拥有

  开篇明义,希望对其他人有帮助:书里有很多华丽、美妙的辞藻,但作者并没有完全投入真情实感,都是浅浅提及,只值得作者的粉丝拥有。

  之前在AZ看到书评说“有时候,触动我们心灵的也许只是一个相似的巧合,有时则或许是已经面目全非了的时光。fr慕容采飞 ”。这句话说出了我能把这本散文集看完的原因。那些初面社会时的无力和无助、各种打脸、加班加到cry、被人看不起,那些一点点占住脚跟的喜悦和随之而来面对新挑战的压力和跃跃欲试,就连那些所谓物质炫耀,也像极了曾经的我(区别只是他那些东西对我来说贵而已)。我甚至认为每个在打滚了几年或以上的人,除非混得极差,否则都不可能真心实意地讨厌郭敬明了。

  但在这里我在尽我所能评价一本书。就因为带着回忆看过了,才会说觉得这本并不好。

  我认为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是作者通过讲一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传递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让我想起过去,当时喜欢写日记,又很害怕别人知道我的真实感受,所以即使是叙事,也要把真实看法藏得死死的。而作者比我文笔好,所以这本很像过去日记的华丽升级版。文字被细心剪裁,最深刻的感受被删除掉,这或许就是很多人读下来会觉得很空乏、虚无缥缈的原因。

  另外一点是关于文字运用,大约是年纪大了,更喜欢真水无香的那种感觉。

  书里文章读下来会感觉得出作者有深厚的字词基础(尤其是形容词),对整体的节奏把握火候也到了,但每段话、每个句子里最重要的核心上面用词依然很低水准。就像“来临”和“光临”这种的细微差距。

  考虑过有这样的可能,其文章受限于目标消费群体而不得不显浅。因为的确在小年轻尤其是还在念书的孩子那里,残酷社会的命题并不吃香,而且要够浅白才不会被她们迅速抛弃,但既然如此,那饱受社会非目标消费群体者诟病就无法避免了。

  所以如果你本身就不是四粉,没有必要入手此书。

  《愿风裁尘》读后感(四):《愿风裁尘》——郭敬明

  这是郭敬明自传式的散文集。集子中不乏美丽的句子,但是也有成长的痛苦。

  1.人们都顶着一张冷漠的面孔,在街上匆忙地赶路,把孤单的影子留给大地,留给梧桐落下的枯叶,留给深夜里贴近地面浮动的白雾。只有空旷街头的红绿灯,在没有车辆和行人的路口,频繁地跳换着颜色。

  2.一个男人,三十岁以前,一定要看《追忆似水年华》,二三十岁之后,绝对不要再看普鲁斯特。

  3.翅影在岁月里擦过。留下诗篇。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留下的脚印,他们在未来的时光里,变成了发光的星。

  4.面具的力量,在于让你不用扮演自己。

  5.爱是琥珀。琥珀是最美的尸体。

  6.时间最终会和你和解,你的所有偏执、邪念、不甘,你的嬉笑怒骂怨,你的爱恨嗔痴狂,终会被它软软地握在手里。

  7.生活的意义是困的时候可以睡觉,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吃饭。想念你的时候可以给你打电话,没有想你的时候你会打来电话让我突然想起你。

  《愿风裁尘》读后感(五):【转】《愿风裁尘》——相比小说,我为什么更喜欢郭敬明的散文(文/张明慧)

  愿风裁尘,愿你衣襟带花,愿你岁月风平。

  十年前,我在上中学,那时候的课堂上永远是惨白灯光下声嘶力竭的读书声,还有充斥其间的仿佛没有尽头的不耐烦;那时候,我们人生的所有安慰就是那两本今天已经绝版的《爱与痛的边缘》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在说散文之前,我必须得先说你那些精彩到让每一个看故事的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它们是真的好看,真的让我们以为那些故事中的人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人角落安静地生活着,或许就在一条下过雨的街道上和我们擦肩而过过。而对于你的那些散文,我们是怀抱着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心情来阅读的。你在散文中给我们展示美好,也给我们描述残酷,你把自己的心事一字一句地讲给我们听,你同我们分享喜悦,你也对我们诉说失落。在这些词语中,我们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却也能倾盖如故,连朝语不息。

  但是在《爱与痛的边缘》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之后,你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地出,散文集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过。你一步一步地走向万众瞩目的光芒中心,却再也没有对我们讲述过这其中的辛酸和惆怅。你说小说写多了就不愿意再写散文;你说小说是讲述别人的故事,散文却必须把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感情呈现在众人面前;你害怕别人把你的真诚视为矫情,转化成攻击你的利器,不分缘由地刺入你的心脏;你越来越会保护自己,越来越像一位刀枪不入的大明星;所有的读者都越来越爱你,却也越来越走不进你的心。你用别人的故事把自己装裱进风雪不侵的高墙,安全却也孤独地兀自璀璨着。

  这一别,就是十年之久。

  在你没有不再出散文集的这些年,我们买回一本本的《最小说》,买回一本本的时尚杂志和报纸,因为里面有和你相关的一切,有你生活的点点滴滴。你不再书写内心,但还是有朋友们在见证着你的生活;你不对我们袒露心迹,却还有媒体偶尔能窥探到一些我们这些读者见不到的过往。这样做的自己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当做偷窥狂之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个慢慢了解你的自己,那个跋涉着一步一步接近你的自己,那个一边把你奉为无法企及的偶像一边在内心重复着终有一天能够走进你视线的自己,是真的在这十年里渐渐地把自己打磨得越来越适合在这个荒凉的世间生存,你给的力量虽无形,却掷地有声。

  这些都是你文字的魅力。

  而今,你终于要出版新的散文集《愿风裁尘》了。在经过了十年光阴的漫长等待,你应该做好了准备将那些藏在心里的话一五一十地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在曾经的那些散文中,你不是所有读者膜拜的光芒万丈的偶像作家,你是对朋友依赖、对父母孝顺、对读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小四,你把真实的喜怒哀乐告诉给每一位看到你文字的人。现在,在这本新的散文集《愿风裁尘》中,你抛开十年生活淬炼给你的成功荣耀,你从高高的金字塔尖走下来,走到我们身边,还原给所有人一个峥嵘风云之后的真实郭敬明。

  此次你满怀怜悯和仁慈把“愿风裁尘”的梦想倾诉给我们,你用最诚挚的文字让一直喜欢你的人更加爱你,让曾经不喜欢你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你的成功,你让岁月无恙,让人世更美。

  而我,我们,会一如既往,等在最初的地方,等待和你相见,等待与《愿风裁尘》相逢。

  愿我心知君心,风同赏月共吟,裁满十载光阴,尘世携手共品。

  《愿风裁尘》读后感(六):孤独中的自我挣扎

  愿风裁取每一粒微尘,愿灵魂抵达记忆的尽头,愿一切浩瀚都归于渺小,愿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愿衣襟带花,愿岁月风平。

  这是写在郭敬明的散文集《愿风裁尘》后封面的一段话,却也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们总是向往着能够有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的人生,即使是期许着平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生命的种种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01 关于自我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当我们的青春被安放在高高的被安放在高高的象牙塔里,我们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消耗着时间给我们的养分,黑夜无法侵袭,它被被窝的温暖隔绝在寒冷之外。

  而当美好的岁月过去,蛋壳被某只手拿到碗边轻轻敲碎,完整的包装被巨大的力量哗啦撕开了口袋的一角,我们开始习惯面对黑暗里的特质,那些游离的黑暗和恒定的寒冷。它们浮游在空气里,找准我们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时候,悄悄渗透进张开的毛孔。

  在这本散文集里,郭敬明做的最多的就是将年少时的肆意盎扬和如今内心的苍凉作对比。

  他把自己的青春比作是闪亮的旧时光,在郭敬明看来,那段时光是单纯的,美好的,不可替代的,但是细细看来,他当时的心境却与他所描写的有些许的不协调感。我想这大概是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扭曲了文字本身的深意吧。

  郭敬明写现在的自己:大雨总是淋湿我的眼睛,我的心,淋湿我独自度过的岁月。

  孤独,这是郭敬明在这本书里对于自己内心剖析最深刻的一点。他描写了很多深夜里或是从梦中惊醒或是久久不能入眠的场景,这些时候,他心底的孤独感就被无限放大。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于文字的运用十分高明,即使是刻意的夸大,我还是在文字里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02 关于旅行

  在旅行这部分来说,郭敬明又继承了他一贯的奢华风格。

  说起奢华,其实并不是在郭敬明发达之后才有的,他在写到他的青春时光是,就有写过他对于名牌的一种,可以说是执念吧。毕竟在那个年纪很少会有人省吃俭用去买名牌的,再到后来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四川小镇的贫穷落后和大上海的繁华形成的鲜明对比让他对于这样高档次的生活有了一种向往。

  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对未来有暖黄色的憧憬——想要赚更多的钱,想要买更好看的衣服,想要过得开心,想要在阳光和煦的下午在草地上喝一杯卢旺达的烘焙咖啡

  从这短短的一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郭敬明毫不掩饰的对于高水平的小资生活的享受。

  但是任何的外表所展露出来的东西终究都归为内心。内心彷徨无措的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求一些外部的事物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比如说朋友的怀抱,比如说文字。而郭敬明只不过恰恰是将自己的孤独宣泄出口寄托在了名牌上。不过换句话来说,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其实跟我们这些读者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的。

  所以,客观的讲,如果说你是带着有色的眼睛或者是对作者的偏见来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即便是再好的作品也会被贬得一文不值。

  回到正题,郭敬明在这本书里写到了他的很多次旅行,写到旅行的时候,整个文风和之前的自我剖析的沉重和压抑相比,要显得活泼很多。但是其中的“炫”的部分就多了很多,Dior的巴黎秀场,还有伦敦之旅,日本之行,这其中所写到的衣食住行都是相当地高调奢华上档次。

  而在这部分里,他就很少提到自己的内心那种孤独的压抑感,很多都是描写各种酒会,Party,还有旅行中的小故事。

  其实纵观全书,整本书带有一种肃穆的压抑的沉重感,旅行可以说是极少的颜色比较活泼的部分了。

  略过郭敬明刻意的“炫”来讲,单看文字,不管是刻意也好还是习惯也罢,我不得不说,这一部分着实是十分吸引目光的。

  03 愿风裁尘

  就我自己而言,我读过郭敬明很多的书,《小时代》全套,《爵迹》,《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但是我对于郭敬明实在是了解甚少,所以我看他的文章并没有受到他在公众面前的各种比较负面的形象地影响。

  在我看来,他的文字不管是早期的小说还是现在的散文集,都带着一些刻意的渲染,似乎想把每一句话都包装得很完美,而这些刻意,也将他自己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扭曲掉了。

  但是他将自己内心这么完整地剖析出来展示给我们,也显示出了郭敬明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诚意。毕竟,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可以这样将自己的软弱和内心的挣扎曝晒在阳光之下的。这些本应该被藏在内心深处,自我品尝的东西,在将其从心底一丝丝一缕缕牵扯出来的,一定不会是一件易事。

  不管现实生活中的郭敬明是高调的,奢侈的还是爱炫的,文字中表现的往往是写作者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无论是被裹上多么华美的外衣,还是能够从中读到写作者内心微微地苦涩。

  就像前面所说的生命的种种终将归于平静,相信郭敬明以后也能够像他所写到的那样,渐渐找到自己,渐渐回归内心。

  《愿风裁尘》读后感(七):[愿风裁尘读后感/郭敬明散文集第一卷]衣襟带花,不知故人何时归(待)

  [愿风裁尘读后感/郭敬明散文集第一卷]衣襟带花,不知故人何时归

  要说起对你的喜欢,大概也不是几个词或是几句话就能够完全概括的,甚至喜欢这个单纯的概念已经显得模糊不清了。

  我看着十年前的那个少年,身上桀骜不驯的棱角一点一点被岁月风平,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也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变得沉寂和冷静。我说不出什么,我不知道是应该为这样成熟的改变而高兴还是为再也回不去的年少而伤心。

  作者介绍页上你的照片还是那张,唯一不变的好像只有在我们看来你始终精致的脸,更多人看不到的是光鲜亮丽包装下疲惫的身影。我们也一样看不到,但我们从你一篇一篇的散文里可以感受得到。小说是心,这颗心里装着天马行空的世界。散文是心,这颗心里只有世界投影出的一个渺小的身影

  我最喜欢你说的那句话

  小说写一部多一部,散文写一篇少一篇。每一篇散文,都是从生命布匹上裁下的几寸,放到画框中,供人评论。

  在文字里实现本“愿”,在生命的布匹上“裁”下真实的心情,每个人都是孤独微“尘”,等待被“风”拥抱

  风起,芦苇裁,浩瀚荒野,流彩肆意展,孤独无处流放

  封面芦苇的凛冽却又被流彩点缀,绘图与设计相得益彰,厚厚的一大本就好像沉淀的光阴,只是翻了几页就夹杂了很多感情,找回了很多不复的从前。书页里那个随着年份愈渐成长的你,青涩的年少到成熟的青年,惶恐不安的忧郁到坚定不移的依靠,历历在目却又感觉已经过去很久。我知道,愈行渐远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管你还是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人,只要有一天你转身去看,我们一直都在

  我以前有说过写字的人最怕的就是本心不在,我甚至也担心有一天他会遗忘最初,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专注于文字的他,可这样的一本散文集就是他这些年时光里纯粹写作的最好证明,时间可以带走一切,唯有在文字面前,时间停步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从未为你做过什么疯狂的事情,但是一直都把你放在了心里的某个角落,那个角落不会被岁月风平,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了最初的模样,一直都闪闪地发着光

  衣襟带花,不知故人何时归

  《愿风裁尘》读后感(八):喜欢郭敬明,不丢脸~

  第一次看他的书还是小学,和同学交换着书看,对方拿走了我的《我为球狂》我拿走了他的《幻城》

  至今,我也无法叫准那里面所有人的名字...

  然后是《梦里》《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到《小时代》我都快工作了...好像不应该再看郭敬明的书了。连他自己都说他的受众年龄比较小...(老娘现在二十几岁扯着老脸也不好意思说是小啊!)

  其实我不喜欢他的《小时代》啦,什么爵迹更是没看过,最小说除了前几期都没买过。但是知道他要出一个“散文集”就毫不犹豫的入手了~甚至因为没看什么宣传介绍所以在书里看见0405年《岛》上的文章还吓了一跳...

  最近他被黑惨了啊,或者说自从他有名以来就被好多人骂。拍了个小时代电影在我看来比那个《致青春》好看多了但大家却都跑去上纲上线的骂他:什么宣扬错误价值观,引导青少年错误的价值取向...说的有理有据。我只想说真是太低估青少年儿童的智商了吧。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小学时,听学校广播里诚恳的说“大家不要看《柯南》了,会给儿童造成心灵上的杀害,里面的死人表情都太可怕了blahblahblah....”我小时候最爱看柯南了~你看~我也没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啊~

  说的跑题了...

  《愿风裁尘》里大部分是他以前写的专栏,有的是新书的文章。我觉得他以前写的比现在好,可能是因为现在都没那么多情绪和时间了吧。看见他以前的那些我在分期杂志上看见的文章就会感觉青春就那么扑面而来了,我那个时候会想我也要去当个编辑,我也要那么忙碌有接近梦想,我也要去认识许多有趣的人,我也要听很多曲子去不同的地方....所以说,郭敬明对于我来说,绝不是不好能量的来源啊!

  我喜欢看他写散文,就好像他坐在我对面再讲他的故事一样。我看见他刚到上海的孤单还有拼命工作的骄傲,我看着他和以前的小伙伴失去联系然后不断地认识新的小伙伴......

  当然啦,有的通篇意识流,我内心也是槽点无限的!

  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篇文章是我喜欢的啊~至少足够我去反驳所有骂他的人,然后说“我觉得他写的东西还是很好的啊!”至少完胜现在大多数的青春作家。

  所以,虽然那么多人都骂他,好像不骂他体现不出自己逼格有多高一样,好像喜欢他的都是脑残一样(当然确实是会有脑残的啦~),我还是想说 我喜欢郭敬明,我觉得不丢脸啊~

  《愿风裁尘》读后感(九):一个十年

  读郭敬明是从初中开始,到如今大学毕业,十年一晃而过。

  当时年纪尚小,被他文字中平缓但是感情充沛所折服。一发不可收拾。《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悲伤》《梦里》《夏至》《无极》《幻城》基本上出的每本书都追,总觉得那样华美的文字给人一种莫大的安慰感。学习之余,偷偷翻出他的散文,看一篇,心中安稳许多。

  我不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在诟骂甚至侮辱他。我也不明白,那些持不同文字立场的人,是以何样的心态去戏谑他。我只知道,只有努力的人,才够佩戴所有社会给予他所有的荣光。

  一篇作品好不好,不取决于个人,不取决于媒体,也不取决于某个权威。它能引起社会的反响,足以证明有它的可取之处。

  我很喜欢韩寒,我一样很喜欢张一一,我也喜欢张嘉佳,我也喜欢葛婉仪,因为之于我而言,他们都是优秀的人,都是能够写出好作品的人,我同样的,也喜欢郭敬明。

  这个小小的男生身体里暗藏着巨大的能量,他比很多人都努力,他比太多站在一旁笑的人都执着。抛开作品好坏不说,这种努力,积极的态度,就值得太多年轻人学习。

  你没必要去仇恨一个比你优秀的人,你该做的,仅仅只有低下头,一步一步的,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去努力达到自己的高度,这才是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说了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仅仅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人骂有人说,我都受了,权当是看了一场路人甲扮演的独角戏。

  从作品来看,我是不会给这本书打高分的。因为它太过随意跟散漫,说得好是记录生活,说得不好,是在记流水账。当初抱着它的时候,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看到最后却以巨大的失望结尾。

  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连最起码的真挚情感都变得少之又少。

  我知道,这是作者在百忙之中为了圈住读者的作品,因为太忙,作品自然难以足质足量,但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还在一直坚持写作,就把这本书出了出来。

  个人觉得,在郭敬明所有的书中,排名垫底。

  因为读不出内涵,所以写不出有分量的文字来。

  权当是一场无厘头的啰嗦。

  《愿风裁尘》读后感(十):你的故事

  虽然一提到郭敬明,评价真的会两极分化,上学的时候偷偷看郭敬明的言情小说,爱与痛的边缘,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小时代,以及很多期最小说。

  不得不说,那时对未来的认知,全都在郭敬明的小说里,虽然现在已经不喜欢他,但我还是不能否认,他的作品我真的有感动过,甚至落泪。

  这部愿风裁尘,是一部散文集,对于已经不喜郭敬明许久的我,还是看了这本书,是在我从广州回沈阳的火车上,看起来很轻松,讲的都是郭敬明这些年的经历,光环之后的故事,很诚恳,也很煽情。这很符合郭敬明。

  有几个故事是有人说郭敬明的妈妈,郭敬明说了自己当时的心里感受,还是挺难受的。

  不论是说脑残还是怎样,毕竟年少的青春岁月还是你陪过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