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8 05: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经典读后感10篇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是一本由鲍金勇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一):让你的大学更有意义解答你心中的困惑,成为你大学中的指明灯

  转发了鲍老师微博后就期待着得到试读的机会,就在我怀疑是否会有幸拜读时,收到了鲍老师的邮件,真是由衷的激动,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一次不一样心灵旅程

  虽然只有目录和其中两章内容,但是读完后,正如序言中的古典老师说的一样“诚”,沉甸甸的诚意,毫无保留地倾囊教授让人感动万千。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内容贴近当今大学生现状例子鲜活,更有许多切实可行方法解决学生的困惑。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认识鲍老师了,在一次培训中有幸听到鲍老师的经验分享,当时感到,辅导员能做到他这样的,真是不简单。这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心,一份毅力,更是一份为学生们真心解惑的使命感。我也是一名一线辅导员,平时的工作特别忙,很少有时间研究,更别说做出专长。正像朱若霞老师说的一样,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会不会转岗,对于自己的出路一片茫然

  我也教过职业规划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教得挺烂的,有点对不起学生,但我又深知职业规划是非有用的。此书中的相关内容给了我许多感悟,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想法同时,我也负责就业工作,鲍老师书中说到了学生们出现问题,我也遇到过许多,也想过很多办法缓解(如开讲座),但效果不佳。我能感受到,同学们是非常担心就业的,但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缓解这样担心和焦虑。为什么他们不喜欢上课,也许是老师讲的内容并非是他们想要的。所以,看到鲍老师书中的内容时,有种如梦初醒感觉,也给了我改进方向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感谢鲍老师诚意的传授,祝一切安好!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二):大三学生的感悟

  我是一个大三学生,尽管从大一到现在做了不少事,但每一件事都是预先想过结果才去做。我担忧结果是否不如预期,现在更是迷茫自己的方向。没想到最近看了老师的这本书,基本的现状都被说中了。

  我深夜一页一页地读着,一边也在思考自己的出路。恰好书中举了很多真实案例,我似乎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都能解决问题,我想我也能。我把书中的一些段落截图了,以便以后可以再回头看看自己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很喜欢老师写文章方式!感觉就像一个朋友在和自己对话!我看完试读版后就分享到班里的Q群,估计现在和我一样迷茫的人还不少呢,希望这本书能大力推广,帮助更多大学生!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三):大学怎样读,该怎样过

  刚毕业,刚失业,刚刚走出大学校园,这个九月,我再也没有了开学。昨晚在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试读,抱着好奇心态便戳中了连接来申请,今天书发来了,简短的看了下,简短的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大学。

  最近恰逢新生开学,网上又开始流传各种大学时间表,什么七八点起床看书,下午社团活动,什么必须谈一场恋爱,什么必须参加学生会

  到底有什么是必须的,上面的一切都不必须,你必须做的是在大学里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学四年,大一的我特立独行,每天带着耳机,上自习,参加社团,拿奖学金,好得一塌糊涂大二,我发现了一段值得我认认真付出爱情,我说走就走的旅行,懂得什么是钱,什么是关爱,什么是孝心,大三,我组队打dota,战它的昏天黑地,大四,较多的是接触社会,交了几个朋友,游荡了几次社会,才知道大学校园外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毕业时我说,青春就是我情我愿的耍流氓,我哭过笑过,但我没有后悔过。

  其实大学,真的只在乎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去争取,去享受,就够了。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四):其实你也可以很充实

  一个月之前买了两本书,一本是《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已经看完,最近由于准备昨天的四级没有坚持每天看,昨晚看了下,现在在看第六章了,虽然没看完,但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其实你可以很充实,因为在这本书中告诉了大学里你该怎么过,写的非常具体,并且有很多的例子,这一点我尤其喜欢,最主要的说了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把我对以后就业的迷茫所带来的恐慌基本消除了,虽然我很迷茫但是我只要好学习自己的专业,即使以后不从事本专业,但是你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在,你的学习能力还在,你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千万不要因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专业的不喜欢而自暴自弃,整天堕落,那样你的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当你毕业以后你回忆这些时光,你肯定后悔,所以即使你不喜欢你所学专业,但是千万不能放弃学习,对于你不喜欢的东西你都能学好,何况你喜欢的东西呢,一起加油吧,还在校园的大学生们!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五):时令鲜书,指引吾思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封面上的绩优股三个字,因为一直在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大三了,觉得有些东西即将成型,现在再看这本书是不是有点晚?答案否定的,因为秉持着好奇以及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再试一试的心理,在作者的帮助下读了这本书的试读版,才发现,当你觉得最迟的时候,往往是最早的时候。因为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它教会了我们一种习惯,一种严谨勤奋追求卓越思维方式,以及在生活中职场上要保持的一种态度。就如作者所述,它不像以往书店里的那些心灵鸡汤,读来读去都一个味,仿佛拿一个筐子就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而这本书却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最新实例,最真实的事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对我们长期以来的困惑逐一击破,以独特的视角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改变,让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都能找到共通之处,得到启迪。也许,当你觉得生活如意的时候,亦或想让学习,事业更进一步的话,它也许会给你一个新想法。当我们没有舞台展示自己的时候,我们要积蓄自己的能量,去阅读,去实践,当给我们舞台去展示的时候,我们要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六):脚踏实地的一本书

  我和作者同一年参加工作,他做他的辅导员,我做我的高中心理辅导老师,同样的辅导身份,让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格外有共鸣

  去年开始真正接触生涯规划,被迫开了一门选修课,发现这方面的材料实在少得可怜,要么国外直译基本不着边际,要么国内大学老师的教材对于高中生木有指导意义,按照“知己”“知彼”“做决策”的结构讲了一个学期,学生依然迷惘而没有感觉,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的之前那个状态,我一直在寻觅这方面靠谱的书,于我而言,在给学生讲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不规划肯定不行,但未来有太多的未知,虽然不能预测将来,但冥冥之中,会有一股力量推着我们前行,这一阶段与下一阶段总是有着一种奇妙关系,每一种付出都会在下一阶段或者下下阶段得到回报或者验证,这也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吧!这本书的很多地方地方给了我自己一些答案。

  对于“兴趣”的解读,作者用了从恋爱结婚的类比,还讲到了“伪兴趣”,这让人很是振奋,这样的类比很贴近实际;对于特长优势的解读,我们之前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从优势着眼,寻找对应的职业,其实,这个年龄孩子潜力是无限的,在看到长板的同时关注短板也许意义会更大。

  很感谢作者几年来的积累和对学生的辅导,作为一个真心愿意帮助学成长的老师,这真的挺不容易的。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七):谢谢老师~

  老师在本书中将自己的对专业、对学生、对前途和对正确与否的成长价值观一一地通过各种方式罗列了出来,有些话语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会觉得十分适合自己,因而很自然产生了共鸣。同时,我很高兴能读老师的书,感觉这对于大学生有不一般的帮助,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简单的示例,在他的笔下有不简单的分析指导,全书九章的内容,蕴含着大学四年及毕业找工作等的哲理,正如古典老师的序中所说,这本书充满了诚意,那个诚意就是让我们大学生少走弯路,成长的路上少犯错,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走出人云亦云的大学生潜规则,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本书中,老师就技能学习,智商情商,财商和逆商,价值观和职场道德重要理念深入浅出概念分析和实践指导,这不仅关系到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初次谋职,长期职业发展,也会在个人家庭关系,朋友相处,在社会中发展成长都不无裨益。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其实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出发,为每一位大学生朋友诠释了大学和职业规划的深层含义,并给到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方法,是一本具有指导策略工具书,也是一本明确人生方向和职场目标指南书。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八):关于大学生成长的书,很好,很期待

  我做辅导员不久,也确实发现现在大学生在如今社会里问题多多,如,1,长期以来由父母主导为孩子做选择,导致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下降,而到大学后,突然需要自己面对各种选择和决定,特别是面对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由此出现各种问题。2.对自我认知不足,比如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期待、对人生的期待不清,导致迷茫等。3.国人及家庭对成功等人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做事、待人等动机功利化,也是比较突出的。4.大家有个习惯,总在寻求很多标准答案,这估计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有一定关系。

  真心希望自己能够在力所能及范围里帮助更多的可爱孩子们帮助。就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成长是一场盛宴,每个人都不不要虚度光阴,让我们成长,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期待鲍老师的书!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九):大学里的指南针

  2013年11月中旬买了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上不太了解,而且我也不太喜欢自己的的专业(材料类——高分子材料)。后来通过网络上的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网络上的一些相关的老师写的书,博客等方式慢慢的转变态度看法

  读了这本书之后,更加明确大学里该干什么,该为毕业做点什么,要不要考研,为什么考研?当然我现在还是大二,关注的更多的是怎么样在大学里慢慢的培养自己的一些能力。

  书中有个小标题为“英雄莫问出处:谁在乎你是不是名校生”。其实每个非名校的学生都在乎这个,如果你在乎那说明你还有救,你会有向上的动力。你可以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好,丰富自己,通过课后好多时间来打造一个优秀的自己。书中鲍老师也说到:大学几乎有178天上课,还有187天不上课。你要把这些时间好好规划,用来实现自己每年的计划,目标。所以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做一些你喜欢的,对你有帮助的事。这些能力就是让你增值的东西,让你与其他名校缩小差距,甚至超越他人的核心能力。当然除了有目标理想外,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去行动,每天去积累,要抵抗的住自己的懒散外界的诱惑

  总结一下:

  1.大学里要有目标,有规划,可以每天迈得小步一点,但一定要坚持,要向前迈进。

  2。把目标规划具体点,在具体一点,记录下来自己进步的脚印,这样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要知道对量变积分会引起质变哦,这样到某一天,你自己都会被自己感动

  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4,。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多去了解社会。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十):痛并快乐着

  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的时候,他有一句话说“自从我默认了这五个字为书名以后,手中的比开始变得顺畅,我明白:这五个字正是我手下文字首领,它们快乐地相遇了。”其实,谁的青春不迷茫,大家都是在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成长,成熟。其实一直都有关注鲍老师的微博,面对《谁的大学不迷茫》这本书,以及一系列的大学规划问题,于是我便借用这五个字作为本篇书评题目了。

  因为迷茫,所以痛。书中有说道“很多人会被别人说的东西所干扰,然后自己内心就很不安定。”一路走来,真的觉得小时候的学生生活是最幸福的。因为那时候我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比如自己想做班长,觉得带领同学早读,做头头的感觉很满足就一个劲地去当班委。但是慢慢地,上了大学以后,心思多了,觉得做干部必修课,大家都是这样子,如果自己不那样子就惶恐落后。很多时候都在问自己其实自己想要的路是怎样走?一开始路都没想清怎样走就一个劲地给它铺各色各样的砖,惶恐不够美。很多书上都有提及大学生的各种疑惑和分析解答。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是点出现象,分析的情况却是大众的,所以一时间会感觉到越看越迷茫。这本书看下来后,它结合的例子很多,所以针对性一下子强了!

  因为经历,所以快乐。很多事情经历过才觉得不一般。抛开纯粹的“包装主义”,自己的一系列经历经历过后,留下来的是自己道路上的一些列思索。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引起我的共鸣,相信也是普遍大学生的共鸣“我们总是不断地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左右,也就差没有变成别人了”。现在大三了,静下来,从书中收获多一点感悟,希望能看到实体书其他章节中更详尽的剖析。

  这一次能够得到这个试读的名额真的很高兴,有一种中奖的感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插图很可爱,很点题,在读书时增添了不少乐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