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0年代的爱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80年代的爱情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0年代的爱情的读后感10篇

  《1980年代的爱情》是一本由野夫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一):故事简单,却很深刻

  拿到书,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作者的文笔十分细腻,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真挚而丰满的情感,仿佛是和文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着那些曼妙的时刻,那些煎熬的内心挣扎。带着很多的遗憾,可是正是因为这些让人心痛的遗憾,更丰富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和爱情观,爱一个人,不是自私地占有他,把他留在身边共度余生,而是深深地理解对方的理想和价值,让他去广袤的天空中放飞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丽雯不想让雨波重蹈他父亲不得志的人生,她深知父亲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宁愿心痛地送别爱人,独自在心底守着这份爱情,也不愿让爱束缚了爱人的翅膀。

  其实,这样的结局是一个时代决定的,在这样的时代里,没有很多选择的自由,不免让我们唏嘘不已,但是那种爱情不得不说让人肃然起敬,由衷的欣赏和尊重,它是美好的。同时,我们也该庆幸,现在的时代给予了我们更多地自由和选择,要好好珍惜。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二):關於 年代爱情

  數十載,一個時代、一個時代讓一些東西分奔離析,亦又讓一些東西淺淺相存。“愛情”這個字眼從來都是美好與互相折磨的前腳本,存在的往往都是內心的悸動,而這份悸動過多的還都是屬於自己,屬於自己膽怯的內心,從不敢輕易表露示人。要是能從歲月中解讀出點什麽,那權當是是時代施捨的另一番欣喜了,或許是無奈也說不定。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三):我的生活比小说还深刻

  作为一个80年代有过暗恋初恋却未能实现的亲历者,恐怕我的故事比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还要深刻和复杂,还要励志些吧。在初听这首歌时并无太大感觉,对赵照的风格有点倦了,无意里看了同名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勾起无限的思绪,正巧与最近暗恋初恋的人在今年4月重逢,心伤感伤不断。 书中主人公们年轻时还是相遇了,那是最好的年华,我的那个暗恋初恋一别30年,埋藏在心底如此之久,那个年代对人性的压抑,这个国家与世界分割将人们分割开,将深情分割。上一代人对政府迫害的反抗在89年的机会中将后代送到了美国,从此天涯两隔,伤心太平洋。三十年后微信将大家聚到了一起,重逢是惊喜,随后却是伤心地得知她的婚姻痛苦非常,二十多年的美国生活她不断努力事业也算成功,可是却是一段错误且长期错误延续着的婚姻。种种错误,让人们的生活无法如心所愿,中国人活的太累,太不容易了。为了理想我不断地努力,遇到不多的女孩,但都很难接受,近几年才终于明白心里只有她,遇到的都无法与她相比,愿岁月可回头。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四):一些感受

  偶然在网上认识到野夫,前前后后读过他的两本书。一本是《乡关何处》一本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在感叹他的奇幻经历的同时,也感叹于他的出色文采。

  看到标题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加西亚所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两本书的差距很大,但都有一个相识点,不同时代下的爱情。

  1980年我还未出生,也无法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爱情。就只能在文章中,在长辈的一些故事中体会到那犹存的年代。

  “80年代是激情的,90年代是物化的”。这或许是他为何要追忆的原因吧。文章的结构和情节都是很简单的,但是书有一种奇幻的魔力,即便是你已经知道接下来要讲一些什么,你依然爱不释卷。这正是他玩味文字的能力,语言是具有很大魔力的。野夫如同一位老者,向你娓娓道来,不见丝毫的斧凿痕迹、

  爱情常常是生不由己的,明明两个人爱着,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块。书中的女主人公丽雯便是这样,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甘愿付出了自己的幸福。重逢后在一阵爱的宣泄后,在理智的力量下,最后还是归于平静……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五):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

  八十年代的爱情是什么样?或许是张瑜和郭凯敏在《庐山恋》中惊世骇俗的一吻;或许是朱时茂和丛珊在《牧马人》中故土难离的坚贞不渝;或许是刘晓庆和姜文在《芙蓉镇》里结伴扫街的不离不弃……

  对我来说,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就是我父母的故事。少不更事时的我曾好奇地问妈妈为何选择爸爸,妈妈是军队大院里的一枝花,从小就被人说长得像《英雄儿女》里的王芳。相比起来,黑五类出身的爸爸则其貌不扬。妈妈说,她刚退伍的时候分配到汽车总站去看管油料仓库,仓库离家有五六公里远,道路又崎岖难行。妈妈是在同学家遇到爸爸的,爸爸对妈妈是一见钟情,但他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每天下午偷偷地护送妈妈平安回家。直到有次下大雨,妈妈骑着自行车摔进了沟里,爸爸才不得不出现,背着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城里。后来,他们就在一起了。这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一个典型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

  八十年代的爱情可能有很多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拥有共同的坚硬内核,那是一种灵魂超越于肉体之上的,具有普遍的牺牲精神的情感。正如敬文东在给本书的序中说的那样:“在1980年代,蔑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是爱情的最低标准。不像现在,一切都需要货币去定义。”那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年代,从废墟上生出的好时光。

  那时的爱情朦胧如一弯新月,就像故事中雨波给丽雯念的诗:“那一个字说了等于没说/那一个字不说如同说了出来”。所以我们看到在《庐山恋》中主人公对着庐山的秀美景色大声地喊:“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清晨”。我们都知道,它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爱你。”但谁都不必说破,那是一个几乎不曾暗示便可以默然相许的年代。

  在这个得到与失去都轻描淡写的年代,我们大概已经无法理解那个爱得隐忍和无私的年代了。那时的人们,并不抱着一定要和对方在一起,有一个完满结局的信念去爱。在他们看来,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为了对方过得更好,他们可以做出最惨烈的牺牲。当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的爱,披上了神的光辉。

  《人生》里巧珍努力地接近高加林的内心,他教她刷牙,她蹲在门口刷得牙龈出血,被村里人耻笑,但是她坚持着。当高加林选择城里姑娘时,她顺从地接受了,还叮嘱他自己生活要小心,任泪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平凡的世界》里少安拒绝了润叶的爱情,少平拒绝了金秀的爱情,他们是不爱吗?他们只是不能去爱。而野夫笔下的丽雯,也将成为这些不朽形象中的一员,他们,都是懂得成全的人。

  野夫在后记中谈起创作初衷时说:“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喜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我在这里讲了一个不断拒斥的故事,这是一个近乎残酷的安排,乃因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却处处都是为了成全。这样的成全如落红春泥,一枝一叶都是人间的怜悯。”

  曾经,他是右派子女,她是造反派子女;文革后,他的家庭恢复了名誉,她的父亲成为“三种人”;高考时,他考入大学,她是以一分之差名落孙山;毕业后,他是被派下乡的宣传干事,她是顶替母亲进入供销社的售货员……他们的命运始终在错位中行走,在坚冰逐渐消融的八十年代,他们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然而除了身份上的隔阂之外,他们依然不能毫无顾忌地享受爱情。她认为他是应该飞出山寨的雄鹰,在这条路上,她不是他的同路人。她不愿成为他的羁绊。

  她是爱他的呵,她帮他浆洗缝补,为他编织毛衣,鼓励他考取研究生,帮他从颓唐中振作起来。然而她一次次地拒绝他的表白,把他推离自己的身边。她在送姐妹哭嫁的时候,对着他唱过这样几句山歌:“高山砍树劈成柴,石头烧出石灰来。将妹真心点着火,烧成灰土露出白。”这是她对他此生唯一的表白,哀而不伤,只是徒留惆怅。

  这样的惆怅不期然地会让人联想《边城》里默默等待的翠翠,她总有她真心爱着的人,但是她不能伤害他们,她不能说。她们的爱情从来就不能像江河一样汪洋恣肆,只能像深流的静水,底下暗流汹涌。书中雨波对丽雯说:“你难得一笑,一笑就特别妩媚。是真美,特有回味的美,就像这山这水,刚来时觉得冷酷,处久了竟越看越有滋味,有大美而不言。”丽雯和翠翠的美,都是融入这土地的山水之美。

  在书写这个故事的时候,野夫经常想到的是同样从湘西大山里走出的沈从文。他的文,冲淡恬静,平和有光。他笔下的故事,大都简简单单,没有复杂的结构,蔓生的枝节,甚至都难以归类为小说或散文。然而就是这样的简单,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经过岁月锻造和沉淀过的语言,一字一句,都直击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讲故事是一门手艺,而野夫也想成为这么一个讲的一手好故事的手艺人。

  “80年代初,山中的乡镇公路像是结绳记事的麻索,疙疙瘩瘩地蜿蜒在山谷之间。一辆三十八座的旧客车,近乎是一个浑身叮当作响的货郎,费力而又间歇着行走在那山路上。”故事开始了,走,让我们听听野夫讲述的,那时他们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六):因为隐忍,所以唯美,因为隐忍,所以凄美

  很久没有这种感动的感觉了,因为隐忍,所以唯美,因为隐忍,所以凄美。细腻又真实的内心波动,出乎意料的结局,有人说野夫在公母寨和丽雯不清不楚,同时还有女朋友,典型的渣男。。。文学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能勾起我们情感中隐秘的某个部分,如果要用道德评判,那才是真正可笑。谁敢绝对保证,自己的感情永远从一而终,没有过任何的波动,尤其是少不更事,青春迷茫时?当我们垂垂暮已时,是否能敢作者一样坦诚,敢于承认自己曾摇摆的心性?

  爱情故事的美好,恰恰在于回归感情本身,如果在道德上审判,那么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恐怕没有几个是被主流价值观推崇的!

  感谢野夫,让我有了久违的感动!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七):1980年代的爱情

  刚开读时,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边城》,但是后来发现和边城一点都不像,边城我看过不止一次,每次看完我都哭的稀里哗啦。这本书的故事情节的确让人感动,但不至于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可能是字数有限,有些情节写的过于简单,感觉故事不是那么自然紧凑。

  丽雯和雨波的感情一直没变过,不管是雨波和丽雯在学校时,还是后来下乡的再次相处,还是最后雨波从监狱出来两人的再次遇见,他们对彼此都是有感情的,但是被现实羁绊,使得丽雯不敢下定决心与雨波在一起,可i能对于丽雯来说,她这样做完全是为雨波考虑,为他的幸福着想,但是不要忘了,爱情还是要自私一点,可能结果会更好一点。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八):一生的爱:简单的故事,美丽的文字

  一个很简单的爱情,故事,没有第三者,没有几角关系纠缠其中,只场爱情只有两个人。他们相爱于高中时代,却纠缠了一生,直至女主雯因癌症去世,一生的爱恋与羁绊才被平铺开来,流泻于作者笔端。

  情节明朗如一,言语美丽动情,一场爱情发生于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那一代人注定要在时代的烙印下流转一生。于是,他们的情与爱,也注定永远与时代交结、难舍难分了。

  作者土家野夫,不知怎地,这四个字总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被我联想于“山野村夫”,只闻其名,如粗犷草野,但见其人,洁净面庞、温和眼眸,伴着书生的彬彬文质,很难想象这个人的前半生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和磨难,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如汹涌波涛,然而潮平如镜却是人生常态。

  我以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读懂故事中的爱情和主人公的哀伤的,一如我。

  大约只有等我在经历了足够多的年岁之后才能领悟其中的爱的真味罢!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九):根本没有认真写的小说

  我觉得他的乡关何处那几篇散文写得很传神,这部小说,我刚拿到书的时候,以为它会成为中国的《挪威的森林》,但是我转眼一看,尼玛,才173页,还包括了前言和后记,我就知道这肯定是很粗糙的一本书。结果读完,真的大失所望,这自传不像自传,小说不像小说,可以编成剧本,但肯定还不及山楂树之恋。

  场景转换未免太唐突了吧,上下文能连接顺畅点吗,人物就男女主人公两个,其他人几乎没有着墨,真不知道这样的书怎么能卖32块钱的?

  这不是一个作家写出来的小说,这是一个书商写的回忆录节选罢了。

  《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十):这是所有时代的爱情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顾城《错过》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文学和影视作品里,生离死别总有着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可以在一瞬间击垮你心中所有的防线,于无声中催人泪下。

  对于男生来说,承认哭,似乎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不得不承认,把这本书读到最后,我不争气的落了泪。

  这是一本讲述发生在1980年代的爱情的小说。对于出生于80年代和90年代人来说,他们对于1980年代的了解和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字和影视作品,而对于1980年代的爱情,或许只能从风靡一时的朦胧派诗人的字里行间里去寻找一点线索。无论是舒婷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还是顾城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诗人们在追逐爱情的路上,或许有一颗永远澎湃的心,或许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在这背后,却可以看到他们这一代人对于爱情的的群体性特质——委婉的矜持。

  而与他们矜持的情感相对存在的,却是他们生活成长的时代背景,带有一丝疯狂和动荡的时局——文化大革命。年青的人在聒噪中一点点磨练着心性,在无常中慢慢学会了小心翼翼,这种小心既是对于时局的不冒进,又对待感情的谨慎。

  可是感情,就需要冒进。就像结婚需要冲动一样,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分站于爱情河流的两岸的一对佳人,你可以选择不主动过来,可当我愿意迎着湍急奔逝的河流,涉水而过的时候,我需要对岸的你给我一个积极的回应,一个坚定的眼神。在感情里,如果我选择冲动,选择奋不顾身,选择做飞蛾扑火的那个人,那么请你一定要让我知道,我做的这一切是对的,是有意义的。

  可是他们都没有。在他居住的那个偏僻的乡政府里,在她守护的那个门可罗雀的商店里,在雾气氤氲的山间小路上,在无数个篝火闪耀着光芒的夜晚,每一次他想往前迈出一步的时候,她都会灵敏的闪躲,她就像是一只小兔,灵敏的判断着周遭的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辗转腾挪,就不让你靠近。

  他也没有奋不顾身。文中有这样一段他的内心独白:在一个青年涉世之处,他的爱恋和梦想,仿佛都被组织扼杀……逝者如斯,我拉不住她的襟袖,只能如水远逝。又或者还企望在去路中,能找到改天换地的魔器,它能使我具备足够的能量踏马归来,重新夺回我那被命运掠走的花瓣。

  只是,现实残酷至此,春去秋来,林花谢了春红,他却也没有机会去拉起她的衣袖。

  情感纠葛至此,不能把责任和埋怨统统丢给两个少不经事的年青人。一个是大学毕业临时派驻乡村的大学生,一个是父亲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者帽子的乡村售货员,一个人的前途发展不可限量,一个人的未来茫然不可知。她是个聪明的女生,从一开始就是,在他和她和是同桌的中学时代,他写给她的情书,被她悄悄藏起,决口不提;等到他大学毕业归来,两个人再次相遇,他不止一次的想要表达对她的爱意,却被她一次又一次的回避。她清楚他们之间的差距,她不想耽搁他的未来。而那些一次次想说却未说出口的情话,都留在了他的心底,留在的这个群山环绕的乡村中,留在了那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

  个人一切在历史大背景下,就像是滚滚洪流中的泥沙,被时间的河流无情的冲刷,挟裹而下,无能无力。

  小说中,她给他的一封信或许可以解释她一直以来对于感情的躲闪,她对他这样写:只有我明白,你是那种为道路而生存的天下客,你必须行走才有意义。当你一旦止步不前,你就被生活永远的抛弃了。

  如果说他心中满是想得而不可得的痛,那么在她心中,则是经年累月里积攒下的无可奈何的苦。

  她是伟大的,那是一个女人所特有的母性的伟大。若干年后两人再次相逢,他灰头土脸,落魄不堪。而她对他依然充满了眷恋。她用最原始,也是作为一个女人最高贵的方式给他宽慰和鼓励,希望他可以在迷途中看清未来的路。

  我相信每一个人男人在内心都是一个孩子,无论外表多么的光鲜、事业多么的成功,可是在内心深处,他还是需要一个庇护的港湾,需要一个休息停靠的臂膀。而那个可以让他依靠的女人,就是他的爱情所在。

  如果爱情被“完美”这个词来修饰的话,那么这情感的结局大都相似;而如果爱情用“轰轰烈烈”这样的字眼描述,则有可能是一场让人潸然泪下的悲剧。

  我爱你,并不是一定要跟你在一起,我爱你,并不是不想跟你在一起,我爱你,只是想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爱你,爱的是你我共有的那段青春岁月,以及,那些抹不去的点点滴滴。

  北岛在一首诗中这样写:

  你在雨中等待着我

  路通向窗户深处

  月亮的背面一定很冷

  那年夏夜,白马

  和北极光驰过

  我们曾久久地战栗

  去吧,你说

  别让愤怒毁灭了我们

  就象进入更年期的山那样

  无法解脱

  从许多路口,我们错过

  却在一片沙漠中相逢

  顾城说,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挥手便是歧路,一去便是就是终生。他在矜持中忍受着无力的痛,她在矜持中吞咽着无奈的苦——终其一生,他们始终无法以一种恋人的姿态相逢。

  这不仅仅是1980年代的爱情,这是所有时代的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