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传读后感精选10篇
《陶恕传》是一本由斯奈德著作,28出版的20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段时间学习了《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这本书,感触颇多。在教会历史上,虔诚侍奉主的人数不胜数,为此献上生命的有名无名的基督徒更是不胜枚举,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依然有为主发光发热而能被后世铭记的人。随着时间一步步往后推移,离耶稣二次来临的日期也越来越近,圣经上关于末世的预言也越来越明确,有的已经实现,有的一直在实现,还有的未实现。每个世纪的忠心的基督徒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教会需要复兴,人心需要复兴。无疑,时代越往前走,这种感觉就越加强烈。神是教会的神,因而他总会在教会感到快绝望的时候兴起一些人来,成为挽救教会和时代的人。在二十世纪,陶恕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对于那时的美国教会来说,陶恕尤其重要。
詹姆斯·斯奈德正如他在后记中所提到的那样,并非是为了给陶恕歌功颂德而为他作传,也非为了市场而写作,就只是单单地要将陶恕的生平用尽可能客观而幽默的语言给记叙出来,好让读者了解这位牧师、作家。很庆幸,作者算是比较圆满地遵循了陶恕说的为人作传的六个原则,即使其中有些瑕疵,但是并不影响。
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一边读书,一边会从中汲取合我生命的营养,使我获益。我从这本书所看到的陶恕,是一位自律、幽默、独来独往而又谦和温柔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即是他对上帝的渴慕。这话很多人说过了,然而是对陶恕最准确的评价。
在我上大学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时,就会时不时地从讲道人和弟兄姊妹的口中听到陶恕的名言或者他的事迹。当时并未多留意,次数多了后,就自己想多了解这位二十世纪的伟人,直到前不久,才买了《陶恕传》和《认识至圣者》,《渴慕神》只有繁体字版本的,还没有买。我想,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神学观点,首先得了解一下这个人,所以选择先读《陶恕传》。虽然断断续续地,但是也终于在今天中午偶然拿起来的时候给读完了。很多事迹我已记不大清,因此写书评的时候必须得适时地翻一翻,才能让我重新享受起当时深受感动的地方。
有句陶恕说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我要成为这个世代最爱上帝的人。”这句话是在十二章《祷告》里出现的。可以说,这一章节让我更加真实地看到了陶恕作为属灵伟人的伟大在哪里。与此相对应的,是十三章里陶恕所讲的一段经历中的一句话:“在我生命中,上帝成了我唯一关注的对象。”记得那时我是在一个周六读到这一部分的。当时我坐在公司里的池塘边,一块大石头上,下午的阳光温柔地照在我的背上。我的心里同时也升起了无法言喻的感动,还有对自己的反省。第二天是周日,我上午回到家,跟大家一起祷告的时候,周六下午所受到的感动又一次临到了我,在公祷中,我将感受祷告了出来,迫切地想要弟兄姊妹和我一起来享受陶恕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的关注。陶恕的这份心意,使他不大愿意参与教会的关怀看望,他也不怎么愿意将精力花在人情关系上,对家庭,对自己的妻子艾达也是如此。从这点上来说,陶恕的这一做法并不让我认同。然而这也恰好说明了他是位被神使用的基督徒,哪个属灵伟人是完美的呢?没有。
提到陶恕,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对读书的看重。他曾经说过,花在思考的时间需要比花在阅读的时间多两倍。因而他读书并不是只为读,而在于他能否受益,能否在卷帙浩繁的书籍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对上帝的认识。曾经有位弟兄跟我提醒说:“xx,你要思考,学着自己思考。”思考,恰恰是我很缺少的品格,因而我特别想知道,陶恕为何能在那么繁忙的牧会里不仅阅读,而且还能高效的阅读呢?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读书也是为主,他要更新自己对神的心意。他不仅阅读,他还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方便在车上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甚至会买往返的火车票,只为能更加安静地阅读,安静地祷告和敬拜神。
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陶恕是怎么能做到将一生献给主,并且不看重物质甚至是家庭,而只是将目光定睛在上帝身上呢?我做不到。我也不敢保证我以后会做到。我想,我与属灵伟人的距离,不在于生活环境,不在于学历知识,而在于那份对神的渴慕。
“我渴望被渴望充满;我饥渴,可我想变得更饥渴。”——A.W.陶恕
摘录(陶恕心得与语录):
1.“如果你不知道怎样得救,只需要呼求上帝说:‘上帝,求你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3.就我个人而言,我在基督徒团契生活中获得的益处很少,并且我相信,迄今为止,别人在团契生活中从我这里得到的益处也极其有限。
5.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知道的太多了。
6.历史上的先知和宗教改革家是为数不多的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们极其专注于自己的事工,集中的经历为他们的生活平添了更多力量。
7.持守交托给圣徒的真道,不仅意味着要努力维护基督教教义中的主要信条,同时也意味着要努力维护所有教义彼此之间及整体上的平衡。
8.上帝所默示的《圣经》最首要的功用,就是使罪人在上帝的旨意下无条件投降。
9.你不需要在这里大声宣告你的决定,你只需要回家之后活出你的决定。
10.不要因为想更多地得到圣灵而烦恼,我们要寻求的是让圣灵更多地得到我们。如果圣灵能够完全得到我们,我们就能完全得到圣灵。
11.把自己说成大罪人,是典型的自吹自擂······其实我们只是虚张声势,以掩饰我们可悲的软弱。
12.当我说一间教会的死的时······在这些基督徒的言行中根本找不到有圣灵存在的迹象。
13.我们生活在一个歌舞升平的年代,但我们有祸了,因为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安逸生活。
14.从一个人的公开祷告中,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他的灵命深度。
15.有些人会因为我那些无害的脾性,把我说得焦头烂额。但那些真正困扰我的极大的软弱,他们视而不见,甚至还当成美德。
16.去了解这个人,这样你就会了解他的事工。
总:是陶恕这个人成就了他的事工,而不是陶恕的事工成就了他这个人,更不是任何其他因素使陶恕声名远扬。
《陶恕传》读后感(二):渴慕追寻神的当代先知
我渴望被渴望所充满;我饥渴,可我想变得更饥渴。
——A.W.陶恕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位被称之为“当代先知”的陶恕牧师,因为基督教历史上有太多被神大大使用的牧师和宣教士了。神所用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你见过几千年教会史上有相同经历的两个人吗?即使信念,做法雷同,可每一个被神所使用的方式都是不同的。神在每个时代都会找到合他心意的器皿,被神使用的人虽然不一样,但身上都有许多相同的特质。爱神、渴慕神付出一生的代价追求神;以神为自己的至宝,为神放下一切;谦卑倒空自己,让神来掌权。这些特质你、我或许每个基督徒都知道,可是知道不等同于可以做到,而每个属灵伟人之所以可以被神大大的使用,就是因为他们将这些特质真实的活在了自己的生命里。
陶恕牧师的生平真的很激励我,他的人生很精彩,影响了很多人,带领了很多人归主,但他同样也是不完全的人,不过他一生都在竭力追求神,渴慕神。是一生,不是一时,现在有多少神的儿女也在追求、渴慕,可是当没果效时或遇到苦难时便轻易放弃了,追求一时尚且那么困难,何况追求一生呢?
陶恕本身没什么文化,也没上过大学或神学,但他的讲道依旧吸引了很多人,他很多次被邀的讲道场所都是座无虚席,挤了满满的人。你会好奇他讲道为何如此有魅力吗?是因着他的个人魅力吗?可是我并们不知道他个人魅力怎么样?但是我们从这本著作中,我们完全可以知道他讲的道很棒、很有魅力,是源于他靠着祷告预备讲章,他的讲章是祷告的结晶。
陶恕说:“真正的讲道都是从祷告开始的。不管传道人有多大学问,只要讲章不是经过祷告得来的,就不是来自上帝的。不要为了讲道而生编硬凑讲章,因为传道人的话必须是来自上帝的。一个人在讲道时,是上帝在向听众说话。”
现在教会的牧者又有多少是像陶恕一样呢?谦卑的来到上帝面前,不靠着自己,只祷告求靠上帝,让上帝带领他的脚步呢?现在的牧师大多都是经过神学装备的,他们学的越来越多,他们经常会陷入不依靠神,依靠自己的知识来预备讲道,道似乎说的也不错,可是长久以往,他的知识会枯竭,因为他没有连于上帝,没有上帝同工,人的力量会有穷尽,唯有呼求神,依靠神。不是来自上帝的道,是不会有圣灵的工作,其实像陶恕牧师那样祷告预备讲章是非常聪明的选择,圣经本就是神所默示的,你在祷告中从神那获得感动,你将这感动记下再预备讲道的内容,是不是比你揣摩会众的心思,猜测他们所需的要好的多,而且这道是出于神,神真正知道每个人的需求,与上帝同行的果效绝对超越自己一人奋斗,凭己意宣讲神的话。如果没有上帝同在的聚会,与世俗的俱乐部又有何区别?而且人靠自己的知识很容易陷入骄傲的光景中,保罗说: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林前8:1】,因你靠着知识如果稍有成就,你会将讲道获得的荣耀归于自己,不归于神,长期沐浴在骄傲、虚荣中,必会导致心的堕落,全然败坏。经上说:“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18:12】是的,如果你谦卑在神的面前,凡事归荣耀与神,那么神必然高抬你,给你尊荣。
陶恕牧师除了讲道很棒,写作也很棒,这一切源于他那渴慕神的心,以及他严谨的态度,陶恕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预备讲章,想着怎么著书,在有轨电车、火车、汽车上,他只要一坐下,就会立刻掏出一本什么——有时是一本读了一半的书,有时是一本活页笔记本,这样他就可以随时记下一些讲稿。他总是无休无止地阅读、学习、思考、写作。陶恕为讲章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心预备,同样他对写作也是一样态度,写作于陶恕来说是讲道的延伸。陶恕对于写作,特别是著书,是丝毫不敢轻慢的。他经常忠告那些有志于文字事工的作家:“不要轻易著书。只有那些发自内心、不吐不快的想法才真正值得成书。等你觉得不得不写时再写吧!”
陶恕对写作的概念和大家不同,他绝不为了追逐名利而著书。他从事文字事工,完全是因为内心的负担。他要把从上帝那里得来的信息传递给众人。他不管有没有人读,他都要把它写出来——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卸下他心头的重担。所以陶恕的著作并不是头脑杜撰的理论,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追寻和渴慕,他的文字正是源于自己灵里的挣扎,一字一句都带有从祷告而来的能力。
说到陶恕的写作,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文学家约翰•班扬,他最著名的《天路历程》大家哪怕没读过,应该也听过吧!班扬同样也没受过多大教育,后来还继承成了父业成为了一名补锅匠,不过随着加入了基督新教后,他的命运被改变了。而让世界熟知班扬的,并不是他牧师的身份,而是他的著作,尤其是《天路历程》一书,自十七世纪问世以来一直经久不衰,他的书是有生命力的。很多人好奇,一个没多大学问的补锅匠为何能写出这部旷世巨著?他能写出这本书完全是因着对上帝的热爱和对《圣经》的熟知,他在《天路历程》中频繁地使用《圣经》中的用词和意象。《天路历程》大致同《旧约》和《新约》的主要情节相对应。《天路历程》不折不扣就是班扬爱上帝的结晶。
无论是陶恕还是约翰•班扬,从他们身上你都可以看出他们对上帝热爱与敬畏,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1:7】“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他们虽然没有多大文化,但他们因着热爱敬畏神,得到了圣灵亲自的教导。正如耶稣所说:“信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8】
我们再来想想那些被神大大使用的人,哪一个不敬畏热爱神?而他们每一个人与上帝都有不同的相处方式和不同程度的亲密,但毋庸置疑他们都非常注重与神亲密的关系。
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远比知识的多寡重要(指圣经真理的知识),奥古斯丁:美好的东西,金银以及其他,都有动人之处;......假如漫无节制地向往追求这些次要的美好而抛弃了更美好的,抛弃了至善,抛弃了你、我们的主、天主,抛弃了你的真理和你的法律,便犯下了罪。(节选自《忏悔录》) 奥古斯丁认为除了追求上帝本身和上帝的真理,其他一切的追求都是次要的美好,而为了次要的抛弃了上帝,便是犯罪。
我非常认同奥古斯丁对此的分类,除上帝以外的追求都是次等的,同样如果为了次好的真理知识,而放弃更美好的上帝,岂不是很可惜,完全的本末倒置吗?甚至可以说是犯罪,(前面我也说到了知识的弊端,知识极易的让人骄傲,而骄傲又是神所厌弃的,越骄傲、懂得越多,就越难真正的降服在神面前)
真理知识是死的,唯有赐下真理的上帝是活的,与上帝不建立真正的关系,拥有再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有人可能好奇问:怎么去建立呢?方法很多,各种各样且每人都不相同。现在我们来说建立关系需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完全的相信耶稣、认罪悔改、并邀请圣灵内住、接着要舍己重生,然后要敬畏他、理解他、进而与上帝同行。而敬畏同样又是理解的前提条件,正如约翰.加尔文说:如果我们的心不敬畏上帝,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他。
托马斯•肯培:“感到内疚却不明所以,好过清楚明白但无动于衷。”我们来想想哪一个研究基督教的宗教学家不是博学多识,什么教义,理论不是清楚明白,可是他们却依旧对神无动于衷,“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圣灵”)。”【林后3:6】
信仰可以研究查考,而且我也非常赞同大家去研究查考,否则你连你信的到底是谁都不知道,那算什么信仰呢?对于基督徒来说,研究查考信仰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你会更加确信你的信仰,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研究,一直在看属灵书籍,却忽略了与神的亲近、甚至阻碍了与神亲近,那么你需要及时抽身,因为这是无益的且毫无作用。正如马丁.路德所说:我们阅读属灵前辈的著作,是要透过他们的著述明白上帝神圣的话语。然而,我们的目光不应当只停留在这些人的身上,而不回到神的话语之中。那样,我们就像是一些只是阅读路标,却从未真正行路的人。
我们如果没有行路那么永远止于起点,即使行在路上有时也很难到达终点。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读神的话语,听神的话语,这不是行在路上吗?可只是一直行在路上,没有践行出神的话又怎能到达终点呢?陶恕说:“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知道得太多了。”知道很多,做出来的又有多少呢?
你是要做精通一切律法和真理知识的法利赛人与文士,还是要成为谦卑顺服的被神使用的人呢?
陶恕告诉我们说:“他相信在各个时代,上帝都会呼召一些他特别拣选的人,赋予他们特殊的恩赐,使他们能够满足自己时代的人的需要。这些人明白上帝对于时代的心意,因此从容不迫地讲出他们的信息。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些人就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先知。”
“同样为了跟从主,你必须要付上一切,如果你想要成为上帝在这个时代的代言人的话,付出的就会更多。”
当神的呼召来临你愿意放下一切,来跟从神吗?你愿意成为这时代的先知,这时代的祝福吗?
《陶恕传》读后感(三):陶恕传 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印象深刻的是陶恕过信心生活,虽然作为传道人收入微薄,但是他们不为衣食忧虑,还会把写书的收入奉献给需要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慕勒,他一生凭借祷告,收养了10多万孤儿。还有一点让我感触的是陶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他很爱读书,在神的话语的传达上尽心尽忠。看完这本之后,接下来要去看之前上海牧师推荐的陶恕的书《认识至圣者》了。
叶子分割线
读书笔记如下:
1.陶恕真正的力量来源是祷告。人们经常评价他是一个祷告的人。陶恕的全部讲道和文章,都是靠着他火热的祷告得到灵感。他祷告时一有收获,就马上写出讲章、文章、评论,或者以写书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2.认识上帝才是最重要的,但信徒没有留出空间来默想和思考这些属灵的事。陶恕认为,信徒必须培养独处和安静的习惯,敬虔的心态是认识上帝、了解上帝并与他越来越亲密的秘诀,亲近神也是信徒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3.陶恕在早期侍奉生涯中学习到的信靠上帝的功课,在他以后的日子显得尤其宝贵。他一生都没有背离对金钱和物质的正确态度: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在教会之外的地方讲道后收到奉献时,往往会转赠给公益组织。
4.陶恕经常提出忠告说:“用在思考上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用在阅读上的10倍。
5.陶恕很爱听茨维莫( Zwemer)博士和马克思 ·赖克( Max Reich)博士等人的演讲。他那时已经获得了两三个荣誉博士学位,所以在教会里大家开始称呼他“博士”,但他总是会说:“我只是个见习生,学无止境。”每个人听到这话,都不禁莞尔一笑。
6.在所有的书中,《圣经》是他眼中最尊贵的,也是他读得最勤的。他有40余种版本的《圣经》,希望能够借助词典和经文索引弄清所有有争议之词的词源和含义。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背诵经文,对《圣经》烂熟于心,因而也能准确地引用经文。
7.“真正的讲道都是从祷告开始的。”陶恕教导神学生说,“不管传道人有多大的学问,只要讲章不是经过祷告得来的,就不是来自上帝的。不要为了讲道而生编硬凑讲章,因为传道人的话必须是来自上帝的。一个人在讲道时,是上帝在向听众说话。”
8.陶恕发现,与耶稣基督的情谊是需要培养的,所以他经常长时间独处。陶恕经常提醒我们:“你可以在神学上所向披靡,像拿着机枪扫射一样,但同时属灵生命像枪管一样空空如也。”
叶子分割线
陶恕语录:
1.“我不仅要为我所做的事向上帝交账,而且要为我做事的动机交账。”
2.“求你领我到祷告的内室。求你保守我,使我不沾染贪饮好食和晚睡晚起的恶习。求你教导我自律的功课,好让我成为耶稣基督的精兵。”
3.“若是出于你的慷慨,使我在你的教会中受到尊敬,求你让我记得自己的不配,这样的尊敬是你的赏赐。我本不配领受你的些许恩典。”
4.“要让会众学唱一些古老的圣诗 ——那些荣耀上帝的、有内涵的圣诗。”
5.“当上帝大展身手,开始打造一个货真价实的好基督徒时,他会硬生生地让这人突然失去一切他误以为安稳的避风港,失去上帝之外的其他依靠对象。上帝要把这人牢牢地关在上帝自己里面”
6.“古时的属灵伟人都不愿在信仰上选择好走的道路,也不愿把未曾付上代价的东西轻飘飘地奉献给上帝。他们并不追求安逸生活,而是追求圣洁。”
7.“想要认识真理,我建议你读不带注释的《圣经》,并时常把两个膝盖搁在地板上。 ”
8.“没有生命的解经,就跟完全没有《圣经》一样,必定会使教会衰亡。传道人的信息必须有生命,才能产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