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5: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10篇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45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一):一本安静的关于洗练的书

  看完了村上春树今年的新书《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完以后,那些村上春树特有的句式和描绘画面还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那个受了伤害的多崎作,多崎作一个人伤痛深海里游上来,多崎作和灰田君相处的画面, 多崎作寻求答案过程,多崎作理解原谅一切的心理,多崎作在自我否定挣扎的心理过程……这就是阅读魅力,我们无需太多的思想引领,只是可以感同身受,我们可以进入到文字领地里,畅快享受那些来自现实却又是虚拟人物的思想和人生历练

  这本书是我今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书。我看的这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儿子从香港的诚品书店给我带来的,台湾版的,译者是赖明珠。刚拿到手,看了二节,后来因为有其他的事情阅读被打断了,重新拿起来时我又从头开始看,因为是村上春树的书,所以要细细地不间断地看,不能有杂事或其它的阅读纷扰我的心绪。又因为是繁体字版的,看起来又要吃力一点,不过我自己奇怪,我们没有学过繁体字却能无障碍地阅读。

  刚读到这书名,觉得别扭,从中文意思来怎么也记不住这书名,大半的原因是对古典音乐不懂,不知道李斯特那著名的《巡礼之年》。后来细想多崎作是名字吧,加上“巡礼之年”的大概意思,读着就顺了。到了读了几页以后,“没有色彩”的意思又浮了出来,这样子书名就深入内心了。日本人的名字用中文字写起来还是有点五花八门怪异得很。

  多崎作是个“冷静而经常很酷地保持自己步调的多崎作君”,名字中没有含“色彩”的字。他有着村上春树笔下主人公典型个性孤独单调简单规律沉默。从少年时代到36岁,他身边出现了三拨对他影响重大的人,一拨是高中年级时交的四个朋友,他们五个人有着群体友谊,互相之间并没有单独的友谊,但却有着极珍贵团队友谊。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却毫无理由地被驱逐出了这个团队。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半年时间经历了死亡一样重生。第二个是一个叫灰田文绍的人,名字里有“灰色”的色彩,他们在大学校园认识,他们一起游泳、听音乐、聊书本和音乐,有着相近的个性和爱好,但是有一天,灰田也突然离开他了。第三个是一个叫沙罗的比他大两岁的女人,是他想长久交往有点念想女朋友,一个聪明的最终鼓劢他帮他解开十六年困惑秘密的女人。但这个沙罗也在离开他与不离开他之间徘徊,让多崎作对即将来临的决定充满不安

  多崎作高中时的四个朋友中,名字中都含有色彩,两个男生姓赤松和青海,被叫作红仔和蓝仔;两个女生姓白根和黑埜,被叫作白妞和黑妞。只有多崎作的名字中没有色彩,因为这个常被开玩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团队的友谊,他们一起做暑期活动,一起爬山一起分享一起交谈,互相需要和被需要。这样的关系持续了几年,在读大二时,多崎作突然被另外四个人在没有任何征兆解释下驱出了团队,少年时纯真的友谊没有得到持续给多崎作造成很大的阴影,他在渴望得到的同时总是害怕失去,因为自己名字中不带任何色彩而否定自己,总认为自己是那种空洞的没有内容的人。大学时又交了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灰田君,灰田君却又在某一刻从他生命里消失了。他也一直没有结婚,每一个交往过的女朋友他都没有强烈的渴望,得到和失去之间总是犹豫的、淡淡的。直到他最后交往的颇有好感的沙萝,她提醒他并帮助他勇敢面对过去,直面自己内心的困惑和伤痛。终于,多崎作开始了他的“旅行岁月”,“就算记忆可以隐藏,历史却无法改变”,他回到一直逃避家乡名古屋,没有预约之下找到了蓝仔和红仔,知道了他们放逐他的理由,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人生状态。原来根源在白妞,而白妞已经过世。“所谓事实东西就像沙掩埋的都市一般。有些情况是时间经过越久越被沙子埋得越深,有些情况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沙子被吹掉,那模样明白地露出来了”,多崎作得到的似乎是后者。然后他人生第一次出国到芬兰找到黑妞,和黑妞进行了一段美好坦诚的交谈。16年前的困惑终于解开了,可是很多遗憾却是终生的。面对得不到解释的事,很多人选择逃离,继而一再地自我否定,这就是多崎作16年的选择。

  我特别喜欢多崎作去赫尔辛基郊外的一个小镇赫曼林纳寻找黑纽的那两节,他找到他们度夏的湖畔小屋,先是见到了黑妞的老公,一个真实坦率的长着大胡子的芬兰男人,交谈轻松愉快,一点没有陌生人初次见面的疏离感,然后,黑妞和两个女儿饭后散步回来了,她老公就又带着女儿去市场。黑妞和多崎作坐在有着白色蕾丝窗帘窗户旁边,分坐在桌子两旁,他们聊起他们的少年团队,聊起彼此的生活现状,聊起性格内向又有才华的白妞,聊起白妞弹的曲子,他们一边听着李斯特的《巡礼之年》,一边安安静静地聊着,虽然那种美好的时代过去了,但有着相近心性的人在一起还是让人感觉现实其实不是那么的残酷。黑妞还坦露她在年少时是喜爱着多崎作的,一度曾想表白,直到为了白妞把他逐出团队。然后,他们有过两次拥抱,第一次黑妞流泪了,第二次没有哭,一切都是温暖真诚的,时间流逝,很多的无奈和遗憾过去了,很多的美好已无法挽回。我觉得村上春树虽然把这部小说定义现实主义,但还是脱不了他的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每一个主人公都能在超现实中得到最终的升华归宿。“惠理的身影终于退隐到树林间看不见了。映在镜子里的只有芬兰夏季的深绿而已。似乎又起风了,广阔湖面到处掀起白色的涟猗。年轻的高个子男人划着小舟过来,像一只巨大的豉虫般无声地慢慢通过眼前”。“可能再也不会来到这地方了,可能再也不会见到惠理了。两个人将在各自既定的地方,继续往各自的路向前迈进。”

  年少的困惑终于解开了,多崎作可以不再把自己当作空洞的没有色彩的人,在惠理(黑妞 )的鼓励下,他要紧紧地抓住身边的沙萝,但是,沙萝似乎也有事情是多崎作不知道的,多崎作在第二天还要面对沙萝的选择。在等待中,多崎作又期待又有点害怕。有时候想得到太多是因为太害怕失去,没有得到就没有失去,失去往往比不得到还要难以承受文章的最后就是描述了多崎作期待的夜晚。“像这样打心里需要谁,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作强烈地确实感觉到这件事。非常久没有这样了。或许这是第一次。当然不是一切都美好。同时胸部疼痛呼吸困难,会害怕,会有黑暗来回摇摆。但连那样的难过,现在都变成爱惜的重要部分了。他不想失去现在自己所怀有的这种心情一旦失去的话,可能永远无法再遇到这温暖了。如果要失去那个,还不如失去自己更好”小说结束了,但是人生还要继续。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二):这叫什么”写实主义“?

  读完《多崎作与他的巡礼之年》,简单记一笔:

  1

  村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太自恋了。作家自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像村上这样,写了这么多部小说,男主角全跟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是够了。喜欢音乐和阅读,也是很正常的喜好,然而一再地在小说中表现,即便我们可以信任村上本人热忱满满的忠心,但怎么看周围都泛滥着一股马上就要装逼了的危险:音乐作品在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大量而刻意地出现,但真正对情节起推动作用的少之又少。如果说,只是为了一种“气氛”,那么和穿着裙子去南锣鼓巷的小咖啡馆点一杯咖啡看世界绿茶婊们又有多大区别呢?

  2

  村上很擅长布置气氛,这点毋庸置疑。然而,他却总是如此痴迷描写人的穿着以及物品细节,尤其喜欢具体品牌,仿佛不经意间的软广告。如果说,《多崎作》这部作品没有收雷克萨斯和大众一分钱,村上可以去参评日本劳模。

  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下,一种干净优雅中产阶级气氛在舞台中央搭了起来,创造出一种模模糊糊、不明不白背景颜色

  3

  说道模模糊糊、不明不白,没有谁比村上更喜欢用“至于是XXX,还是YYY,他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楚”的方式表达一个人的感情了。读遍村上的小说,发现他这个人基本上完全搞不明白人们的情感,却也就大喇喇地、堂而皇之的写出来,与对品牌描写之具体形成鲜明对比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去搞搞清楚再写。这么多年了,一点进步也没有嘛。

  4

  事实上,村上喜欢的主题也永远是一致的:死亡与性爱。我必须说,这个概括不好,因为人类文明的主题基本也就是这个了。但村上接近的方式如此模糊,以至于没法提炼出更准确的主题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村上对于这主题的思索敬畏,但他离得太远,只能用手去够,够不够得到要看命,有的时候够不到,就失去重心,跌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多崎作》就属于这一种。

  真不明白,人们到底是用哪只眼睛标榜他是”写实主义“的。

  5

  我很少断言,因为我读书少。

  但是村上我可以尝试一下,毕竟他的所有长篇我都读过了。

  我想说的是:村上的思考还停留在中二阶段

  让他拿诺贝尔奖简直是毛病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三):故技重施

  楊照應該是中港台三地最了解村上春樹的人。賴明珠、林少華可能和村上最熟,每天和他喝酒抽煙聊天,但最多也不過是好朋友程度。楊照卻是村上的知音,許多關於村上著作的解讀、典故思路,我都是從《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至少從賴明珠的訪問沒提過村上是摩羯座,他按照短篇小說集、小長篇、大篇的規律寫作,賴明珠在Utravel的訪問遭「斷章取義」表示《多崎作》是村上抒發他失落文學奬的心情寫照。

  文學奬應該都是一些載浮載沉的新晉作家期待和讀者偏心鐘愛作者的呼嘯,以村上春樹的級數,很難想像他對文學奬還有甚麼奢想或欲念。相較文學奬,身為讀者的我更渴望作品的突破,《1Q84》這部龐然大物展現了圓熟的寫作技巧過後,作者一般都比較勇於嘗試不同類型的題材或寫作方式。畢竟能做的事情,已經做過,而且已經做好,確是換個方式和角度寫作的好時機。改變既有寫作方法不一定成功,往往滑鐵盧多而成功少。

  村上交出穩打穩扎的《多崎作》,固然有點失望。失望並非書不好看,反而因為它理所當然地的好看,缺少最初讀《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的震撼。今次的主角多崎作是個即將步入中年的日本男子平生唯一喜好是看電車站,後來覺得沒甚麼可以做,便找了一份建築車站的工作。多崎作對於人生沒有太大的想法,算是村上筆下主角裡面,最平凡普通的一個。青年時代,生命中曾經出現幾個要好的人,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在他面前消失而沒留下片言隻字的解釋。失去這些人的眷顧之後,一度嘗試放棄生命,最終活了下來,把傷病暫且放在某個車站,不看不碰也不向他人傾吐。直至沙羅出現,多崎作第一次產生擁有的念頭,希望和她長久生活下去。此時,沙羅鼓勵作解開多年來封閉在車站之謎的謎底,不然他們沒有辦法繼續。

  《多崎作》的人物情節,許多都是似曾相識,村上把其他故事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具象地、寫實地重寫一遍。過世的白妞,似乎是《挪威的森林》直子的最後下場;灰,算是田村卡夫卡的變型吧;紅仔,具象化的邪教首領;藍仔,普通人一個,有點像《1Q84》天吾父親的普通人;黑妞,是《人造衛星情人》「我」的女性版,她連講說話都像教師。至於多崎作,好像又回到渡邊,覺得自己沒甚麼、甚麼都不是,身邊的人永遠比自己有趣,孤獨卻不軟弱,與異世界(魔鬼森林)有緣,卻又去不到那裡……

  故楊照形容《多崎作》是開啓村上春樹作品的鑰匙──或者這才是真正的終結。

  邪教首領在村上的作品一直以抽象形式存在,即使如《1Q84》他伏在青豆身前,真正的「他」已化作little people,透過天吾的筆觸傳至日本人心中。《多崎作》最後一章卻出乎意料地提到1995年的邪教事件,而最後一章才是全書極其重要的核心

  各式各樣的人物在多崎作眼前走過,類似的場境過去幾十年可能在他眼前出現過無限遍,但一切相似景色在沉淪於對沙羅思念的作而言,不再是無關痛癢的沒有色彩的幻象,而是值得細味、筆錄、隨李斯特巡禮之年的旋律起舞的天國孩子

  網上謠言《多崎作》是巡禮之年的第一部曲,將來可能會出現第二、第三部曲。我期望他另起一個故事,別在糾纏於多崎作,若有後續,《多崎作》只需寫第一章和最後一章就行了。不過你不會如我所願的,是吧?你擺出一副為世人演奏交響樂的姿態,實際上這些年以來,都只是站在某個別人看不見的角落,自己一個獨奏。

  http://housescheung.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5.html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四):救赎之旅和回不去的时光

  如题,读罢《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名字真长)我能想到的有两件事。第一,多崎作的“巡礼”乃是一次救赎之旅,第二,那逝去的时光、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再回不去了。

  书页翻开便有一股浓浓的村上味儿,第一页写道“从大学二年级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一月,多崎作活着几乎只想到死”,关于“死”的话题常常出现在村上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故事讲述了五个高中生——三男两女——因为一次义工活动结识成为挚友般亲密的团体,最终由于成长的原因分崩离析(这也是必然的),主角多崎作于十六年后重新踏上“巡礼”之路的故事。

  红仔——赤松庆——十分聪明,为人低调的小个子男生,“头脑清晰的知识分子”;蓝仔——青海悦夫——为人率直,身体健壮的阳光男生,“粗线条的运动员”;黑妞——黑野惠理——热情活泼,可爱的活宝级女孩,“机灵的小淘气”;白妞——白根柚木——恬静舒雅,瓷娃娃般的清纯女孩,“楚楚可怜的玉女”;多崎作,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冷静而经常很酷地保持自己步调的”“教养好的英俊小生”。

  各具色彩的四个人,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

  《多崎作》这本书有许多和《挪威的森林》相像的地方(或者说,其实村上的很多书中都有相通的地方,这在前一段写的文中略有提及),比如白妞让我想起《挪》中的直子,两个人简直如出一辙。美好的安静女孩,却不幸怀有深深的精神阴影,最终死于非命。短暂而可怜的人生啊。多崎作君便是渡边,无非是年龄上大了许多——一个36岁,一个22岁。两人有着相像的习惯和生活,孤身一人,喝威士忌,游泳,听古典音乐唱片,即使在21世纪多崎作仍然听着灰田留下的LP唱片。而灰田便是主角身旁经常出现的木月、突击队、永泽之流,从侧面补充主角的成分,适当发出警语。

  大学二年级的多崎作,在一次假期回名古屋和团体团聚时,被抛弃了、割舍了、放逐了,没有征兆地、没有商量余地地、突然地从甲板上被扔进暗夜的大海上,没有人知道他在渐渐下沉,进入无边的黑暗。19岁的少年,站在生与死的边缘上,常常一低头便看到死的那一边的黑色洞穴,睡觉时有一不小心就会掉落下去的可能性。

  在历经了长达半年的黑暗之后,多崎作悄无声息地死了,多崎作以多崎作被强行改造过的皮囊和名字继续活在世上,活在东京市中心,建造电车站。然而,冻土般不曾融化的坚硬小块儿仍然梗在他的胸口,时常在不留神间泻出无形的疼痛,将他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在和沙罗做爱时,她能感觉出他的身上有着什么阻碍着他流动的方向。

  “你心里有某种问题。那可能是比你自己所想的还要根深蒂固的东西。”木元沙罗这样对作说,毕竟她是期望和他在一起的。她希望作去解开自己多年的心结,走出青春时期那件事带给他的阴影,不然她无法接受没有形状、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君。

  于是作踏上了一条救赎的巡礼之路。自我的救赎,他人的救赎。

  起初作以为自己被团队抛弃,四个人会不愿意见到自己。然而事实是,“怎么可能,我们不是朋友吗?”惠理这样说道。

  十六年后,当年少的他们失去青春的光泽,像铝的氧化层一般,被社会的污垢涂上一层暗淡的锈之时,作终于明白,真正被放逐的不止他一人,真正深深受伤的不止他一人,有着亲密化学作用的小团体不过是烟花般转瞬即逝的年少时期的美好愿望,终有一天会被现实残忍地打碎。这是必然的事情,区别只在于时间的早晚。只不过,白妞声泪俱下严词指正作在东京强暴了她的处女之身,并让她怀孕的“事实”,强行加速了这个过程。作想,大概因为她同样不愿接受那不得不到来的离别吧。团队内部的化学作用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分崩离析的迹象。四人忍痛割爱般放逐了作,也放逐了团队自身。

  十六年后,惠理远漂海外北极圈内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嫁给了芬兰的丈夫,生了两个女儿,做陶维生,生活上算是不错;红仔在名古屋老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虽说同伴给出的评价是“他所做的工作我怎么都没办法喜欢”,但事业确实蒸蒸日上,不管怎样,“我们各自握有自由”;蓝仔在名古屋雷克萨斯专卖担当销售员,业绩突出,家有娇妻和一子。“那家伙也还继续保持着纯真的心。这点我也很清楚。只是要在这个现实世界活下去是很辛苦的。”惠理这样形容蓝仔。是啊,现实是残酷的,活着不容易,不是吗?而柚木,则在六年前被人勒死于滨松的公寓。

  团队的五个人是一个完整的环,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无法正常运转,在作离开后,事实上团队也不复存在。十六年间,五个人各奔天涯,各自被放逐,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不曾往来。十六年后,作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团队。

  “嘿,作,我们过去所做的事情绝对没有白费哟。我们以一个团队团结一体的事。我这样想。就算那只继续了有限的几年而已。”人生路上,没有努力会白费,付出终有回报。团队给每个人带来了无比深刻的痛楚,但,“并不是一切都会消失在时间之流里。我们那时候强烈地相信什么,拥有可以强烈相信什么的自己。那种心情并不会就那样空虚地消失掉”,不要忘记,世界尽头那如樱花般绚丽灿烂的青春,将永远在冷酷仙境温暖着人心。

  “我们是这样活下来了。我和你。而且活下来的人,有活下来的人非完成不可的责任和任务。那就是,尽可能就这样好好的在这里继续活下去。尽管各种事情都只能不完美。”活着的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还活着,不管有多么悲痛,请带上对死者的祭奠和祝福,继续上路,完美也好,残缺也罢,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活得精彩,才不枉“活着”。

  “柚子在学校教几个孩子钢琴课的时候,作和蓝仔大概都在小操场上和男孩子们踢足球。分成两队,彼此往对方的球门(大多以纸箱凑合)踢进去。作一边传球,一边有意无意地听着从窗户传来的钢琴音阶练习。”

  “在蓝仔和作踢足球时,为了阻止想妨碍柚子的钢琴课的几个孩子的胡闹,惠理和红仔什么都做,总会做一些引起他们兴趣的事。为他们读书、陪他们游戏、到外头唱歌。但往往这些尝试都无法奏效。孩子们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妨碍钢琴课。因为无论做其他什么,都没有做这个有趣多了。在一旁观他们两人的辛苦奋斗模样倒是非常快乐。”

  逝去的时光不再来,不管怎样,“正如蓝仔说的那样,已经无法后退了”,那是回不去的美好回忆。人总是要长大的,有些东西总是要抛弃的,不管曾经多么视若珍宝,不管有多么不舍,不管有多么痛。人生正是这样,走走,停停,看看,想想。你伴我一段,我载你一程。相互扶持,相互告别。兼着风雨走向远方。

  C’est la vie.

  作品的最后并没有交代作和沙罗在周三见面的结局,只写到星期二的夜晚作入睡,所以我们无法得知作最终有没有和沙罗走在一起。

  “嘿,作,只有一件事你一定要记住。你并不缺少什么色彩。那只不过是名字而已呀。我们确实为了这个常常取笑你,不过那都是没有用意的玩笑。你是无比杰出的,多彩的多崎作君……你要有自信和勇气。你需要的只有这个。可别为了害怕和无聊的自尊心,而失去重要的人……你应该得到她。无论发生什么。如果这次放掉她的话,可能再也得不到谁了喔。”

  我想,走过巡礼之年,经过救赎的作一定可以融化心中那块常年冰冻的坚冰,治愈那多年伤疤下仍流着鲜血的伤口,你一定可以的,因为你是多彩的多崎作君啊,不是吗?

  虽然以后大概不会再见面了,真心地但祝愿你们四个人幸福地走下去。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五):一个好作家所知道的你自己一定比你多

  本书覆盖了主人公多崎作16-36岁从整个年青时期友情/爱情的所有重要的情感经历

  最初,他与白(女)/黑(女)/红(男)/青(男)五人高中时期组成了一个“温暖而完美”的小团体。实际上,“完美”的另一层意义就是平衡。他们五人均出生于相似的中产阶级家庭,性格/喜好与能力上各有所长,相互弥补,可说是芸芸高中生中一群比较优异的存在。然而多崎作,或其余四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心底明白,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两人结成了男女朋友的关系,这个小团体就将不复存在。

  整个高中时期里,多崎始终认为自己是小团体中最无特色的存在——他不像青热爱橄榄球,会在强敌前向队员说出“没有输这个选项”这样激烈的语言,也不如黑有着喜剧演员的天分和深沉自省的力量,还有最明显的——其余四人的名字都带有彩色,而唯独他没有。他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有着规律的节奏步调,除了读书成绩优秀外,没有其它特别的爱好。不对,他有一个爱好,虽然在常人眼中这有点另类——观察车站。不论是公交车站,地铁站,电车站,长途客车站还是火车站,他都喜欢拿一张列车发车时刻表,坐在候车的座位上看着颜色各异的列车来来往往。莫名的,没来由的喜欢。

  这种喜欢促使作拼命努力学习考上了东京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去学习建造车站。于是,大学的多崎作就与仍然选择留在名古屋的其它四人分开了。大学的前小段时间,他们保持着平日的联系,寒暑假也都会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直到有一天,黑打来电话告诉他:我们决定以后不再与你来往。从此便真的一致与多崎断绝了关系——把他推入冰冷的翻涌的海水或说深渊中,以致一度想到了死。

  故事讲到这里,大概每个人都特别想弄清楚究竟那四人排斥了作,是因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毫不解释就如此残忍地抛弃了昔日的朋友?原因是,五人中的白断然揭破说,多崎强行玷污了自己。她叙述了详细的过程,三人听之无不慨然。黑首先站在了白一边,宣布她要与作断绝关系,另外两人看到痛苦的白,相信这绝不是装出来的,于是一致同意与多崎断交。

  事实上,白惨遭强暴确有其事,但却绝非多崎所为。至于她为何要说是多崎这么做,恐怕只有她一人清楚。同时,黑也知道不是多崎。她之所以站在白一边,是因为她要保护白。那时的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危机,严重到有可能取她性命。事实上,最后白也没有能够逃脱这种危机——她在30岁那年发现被绞死在B城独居的家中,发现时已死了三天,没有任何暴力或盗窃的迹象,原因至今不明。

  另一个促使黑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因为她暗恋着多崎,但是她深知多崎为白的美所吸引,所以她认为多崎君决计不会与自己成为恋人,不论如何都要断交,早晚也没什么分别。

  此后另外四人也不再保持团体的关系,原来的小团体就此解体。虽然看似是因为白的意外导致了这个圈子的分崩离析,可是不管多完美的团体,都不可能永久的运行下去。他们五人,各自为了团体的完整压抑了自身对异性的冲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不稳定因素。随着从高中毕业进入不同的大学,生活环境的改变,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你所有的情绪,心理其实都与早年发生的事情有着莫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早年的经历是一个人一切不安,焦虑,恐惧,不可告人的渴望的发源地。要解释这一切,必须回到过去,将它们重新活过。多崎36岁时身边的恋人名叫沙罗。他十分喜欢她,但曾经那段被抛弃的遭遇令他们始终有所隔膜。他似乎没有她也可以过,而她似乎也有别的男人。随着作一一踏上重访当年这四位旧友的破冰之旅,作终于参透了他的谜底。实际上,他并非最初自己所认为的,在团体中扮演着一个”虚无“的”没有特点“的角色。相反,他是五人中最稳定的力量,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其他四人方安宁地做着自己。就像他的名字——”作“,须得先做出一个东西,也许是容器,然后才可以去着色。他建造的车站,承载着人们的来来往往,车辆的川流不息,看似不起眼,却是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寄托的驿站。

  村上春树用这样一则关于成长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抑或他人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到了人生很多迷惑的根源。一个好作家所知道的你自己一定比你多,否则作品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值得一读的意义。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六):译点点想法:有色彩而不自知的多崎作君

  ★★★★★ 第三次读,前两遍都是施译,几乎都忘光了但大致记得框架的样子。这次特意代购了台版,然后过了几天发现在孔夫子旧书店有人卖的啊...罢liao罢liao...能用钱买到想买的东西总是件好事吧,况且那东西又不会长回来。

  喔,我发现,赖译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极不适应,但有种格外贴合原文的意蕴,由于日语的语法框架吧,很多都是倒置,这种应该就是所谓的透明译法?在大亨小传的作者前言里读到过,那本译文真的是我读过最好看的了(渐渐跑偏...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抛弃的故事,多崎作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的偏差,里面还提及了郝胥黎的《知觉之门》,我想我会抽空看看那本书的(有两个原因,在这里按下不表

  赖译我很中意呢,觉得是符合村上风格的译本,施译有很多地方都不很准确的,比如灰田洗精液那里,赖译「水龙头出水的声音暂时继续」,施没有译出「暂时继续」,可在平时,我们漱口的时候,水流声是会断续的,不是么?没有在贬低谁,但施译明显是讨好或是更适应中文阅读者的版本,因此销量什么的也更好啦。最后说一句,台版的封面秒杀中版,很喜欢这种光面材质,适合我的体质,封面设计是日版的2.0版本(翻找了一下,是一位叫陈文德的封面设计师)。

  摘一句比较喜欢的译文做结吧:「并不是一切都会消失在时间之流里。我们那时候强烈地相信什么,拥有可以强烈相信什么的自己。那种心情并不会就那么空虚地消失掉。」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七):没有色彩的独一无二

  五人小组的分崩离析,让多崎作彻底的改变,至少,从外形上来说,他终于不是毫无特点的、模糊的人了。

  “不管用什么语言,我们的人生中都会有解释起来太困难的事。不光是解释给别人听,连解释给自己听也很困难。硬要解释,就会在某些地方生出谎言来。“

  于是,往往对于结果懒得去解释,也懒得去追问。不是因为不想知道原因,更多的是害怕去接受现实,也可能是为了那残存的一点”尊严“。不如就此跳过,再也不闻不问。用时间的泥土掩埋谎言的裂纹,也许慢慢的就能淡忘或者自动解码。

  ”罪恶感与强烈的憧憬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大概是现实与非现实悄然混合,只能产生与不为人知的阴暗场所的情感。“

  有时候做梦,自己好像是站在画面之外的编剧,透过镜头在观看着表演,匪夷所思的剧情和疯狂猛烈的情感冲击,有时还会莫名其妙的参与到其中扮演着莫名其妙的角色,那个人是我又不像我,关系亲密的主角却又是个现实中从未谋面的陌生人。

  所有的一切不断拷问着灵魂,狠狠地挖掘、想把藏匿在深处的那个阴影找到,直到指甲折断的鲜血染满双手都没有发现疑问的完整答案。早已分不清现实和梦,他们如水和生石灰搅拌在一起的水泥,把那份憧憬连同身份不明的阴影,一同关在了钢筋混凝土搭建的密不透风的黑屋子里。

  ”心与心之间不是只能通过和谐结合在一起,通过伤痛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与疼痛,脆弱与脆弱,让彼此的心向连。“

  虽然”感同身受“的本意早就被用得面目全非,可这是用来解释”伤痛反能更深交融“这句话最贴切、最直接明了的词语。体会过同样分量的疼痛,才有隔岸相望的惺惺相惜,伤痛就像一条孤舟连接两岸,彼此保持距离也能靠近依偎,不论是谁乘着它到对岸,都不会在水中留下痕迹,仿佛谁也不曾见过谁。

  ”每一份宁静之中,总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总有鲜血洒落大地;每一次接纳,也总要经历沉痛的逝去。这才是真正藏在和谐深处的东西。“

  宁静、宽恕、接纳,不代表遗忘、放弃、一味忍让。是无情自私造就了宽容释怀。不能选择遭遇和经历,但能决定情绪和态度。和谐不是波澜不惊的一潭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涓涓细流。

  ”并非每件事都很美妙,同时伴随着痛心、窒息、恐惧和阴郁的退缩。然而就连这种痛楚,都会成为令人眷恋的可贵部分。不愿意失去此刻这种心情,一旦失去,或许再也不能遇到这样的温情了。“

  之前因为一篇日记,有人问,是不是依然怀念过去、怀念故人。

  是也不是。

  用”怀念“大概不够贴切,宾语也不对,实际在意的是由过去或故人引发的转变、转变的方向以及转变的过程。

  人都有这样的惊叹,”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可是,你应该变成哪样呢?你原来就知道吗?

  你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

  决定用温情去对待,于是,就成了现在这样。不好吗?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但爱自己。

  多崎作在十多年后,终于,真的成了独一无二的多崎作。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八):多崎作的命运与开放式结局

  村上春树的这本新作,虽然在宣传上一直说是“转型”之作,但在我看来应该叫“一点也没有转,依然很村上”。男主角的性格依然像村上君之前的小说中一样:孤僻、冷静、温柔、对特定的事物很执着,虽然低调却有着自己的行事作风和原则。男主角依然会遇到不少“粉红知己”,被她们在某种程度上“庇护”着。这样的情节虽然听起来狗血,却也可说是一种风格。我想所有愿意拿起小说捧读,并热心追看的人们,都在渴望被理解。所以当村上笔下的主人公在女性温柔的心怀里得到理解与庇护的时刻,也是读者们感到宽慰的时刻。

  说到“宽慰”,《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结局出乎意料地没有让我感到宽慰。最后沙罗究竟有没有选择作,村上君故意没有交代。说出乎意料,是因为在《挪威的森林》里,绿子同渡边君说了她会等他,前提是他抱她的时候只能想她一个;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在离开居住的城市之前,最后一次在酒吧喝酒的鼠得到了杰温暖的忠告:慢慢走,多喝水;在《海边的卡夫卡》里,“我”结束出走,准备返家的时候,大岛与“我”确认,甲村图书馆成为两人共同的特殊场所。村上温馨的笔触曾在他的每个形状不同却神色酷似的故事里一再出现,将温暖带给那段就像村上笔下的青春一样矫情得不可思议的我的青春岁月。然而这次,村上没有让沙罗最终选择作,没有成全一个结局大圆满的故事。于是,和故事里的多崎作一起经历诸多幸与不幸的我,在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不由得目瞪口呆,怅然若失。

  村上君为什么不给读者,不给我一个圆满的结局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和多崎作的命运有关。很多读者,尤其是村上迷们,在看过《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后都不由得感叹:多崎作就是村上春树本人啊!我想这看法是意淫的成分居多。多崎作爱游泳,对游泳的感慨酷似村上本人对游泳的发言;多崎作外表木讷,实则内心敏感柔软,而且有了目标就要坚定地向着它前进的顽强意志力都很像趴在餐厅里挤出睡觉的时间将《且听风吟》完成的村上君。也难怪书迷们会有这样的意淫。这不是书迷们擅自的意淫,是在村上春树给出的各条线索的指导下,完成的意淫。我的意淫是:村上君将太多自己的特质给了多崎作,所以他对多崎作的命运处理起来格外谨慎。

  村上春树每本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有着他自己的影子,就像每个作家笔下的人物都会多多少少吸收作家本人的某个侧面。村上春树试图突破,试图转型,每隔几年就要出一个质量不算差的长篇,勤奋进取精神可嘉。可是他的故事一直无法摆脱“村上式”的男主角。还好并不是所有读者都希望他摆脱,还有一大批读者喜欢他的“村上范”,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看着日渐步入衰老的村上君的故事的日渐不再青春的我,读着打着如此鲜明的“村上范”的《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时,的确感到一种帝国斜阳,英雄不再的唏嘘。为我的青春岁月已经过去了,而村上依然固执地坚守着“村上范”,全然不管越来越多的那么一撮人越来越不看好“村上范”而唏嘘。村上的坚持体现在小说里,就是多崎作那经典的“村上式”性格,就是毫不掩饰地将多崎作那经典的“村上式”展现出来:大段的心理描写与对白,“村上式”的意象,“村上式”的梦境。这样“村上”的多崎作,在结尾抱着对沙罗的渴求与被沙罗拒绝的欲死的绝望,睡着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然后是,他结婚了,开酒馆了,写小说了,获奖了,小说大卖了,赚钱了,继续写小说了,继续写和他自己很像的男主角了。

  不过村上不会把这些写出来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多崎作不是村上,只是一个“很像村上的男人”。

  给这本书打四颗星,因为和多崎作很像的村上君,曾经用他的故事温暖了我无比矫情却无比真实的青春岁月。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九):Le mal de pays

  村上对音乐很重视,也很有研究,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首或多首被提及到的音乐。在《多崎作》中,贯穿全书的是李斯特作曲的《巡礼之年》钢琴曲集,尤为重要的是“第一年”Suisse S.160的《Le mal de pays》,“白妞”少年时常弹奏的那首小品钢琴曲。我特意找来一遍又一遍地听,直至把全书读完。读罢尾篇,心中激荡了一阵子,决定执笔记录,我想把《Le mal de pays》给我的感受记录下来,就是《多崎作》的书评了。

  村上在书中也着重描写过开端的单音,是多崎作回忆起“白妞”坐在钢琴前弹奏的情形。给我最最深印象的也是这段单音,我不懂音乐,乐理知识贫乏至极,只感到那单音带着宛如书中缠着“白妞”的某种“恶灵”上场,从此帷幕拉升。诡异的气息满透村上的作品,这是我一贯的“偏见”。渐渐乐曲往煽情的感觉走,似乎是“五人团队”完美的组合时的愉悦和畅快。五个人在温柔地逼着汗液渗出的夏日里,快乐地谈论着某个话题,其中一个人话音刚落,镁光灯倏忽熄灭。哀伤就这样缓步进场,一切都失去色彩,无论好事、坏事,多崎作就在台中央造作又勉强地演着他的生活,看得不懂欣赏的我不断寻找村上故技重施的影子,终是看不到喜欢或不喜欢的情节。“多崎作人生式”的故事,又是日本气息浓厚、恬淡与青涩艳丽的超现实主义无头绪的故事吗?

  熬到末篇,似乎要来个无头案般的悬疑结局,让一切像从未浮升起般沉寂下去。

  村上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那真挚的“想”、“需要”的描写,那细腻、温柔的爱的心情;乐曲里淡淡带着涩味的愁与痛,但不再有恐惧。村上让我提气吸一口气,因为“沙罗”这个角色再也没有实际出现了,我多么希望作有接那个“十五分钟后的电话”,多么希望作周三傍晚的见面场面出现温暖的问候。一切将变得明净与稳定;乐曲速度渐渐变慢,可我还不愿周遭变得寂静,我还想发生些什么,但不要发生什么了也好。这样矛盾且甜腻的想法,让我在看完全书后,热泪盈眶。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读后感(十):莫名其妙的出场和退场

  非得想一个标题的话,就只有这个了。

  《多崎》和村上其他几本脉络清晰,结构明确的小说不一样,有几个地方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1. 白的错乱和众人对多崎的舍弃。

  在多崎时隔十六年后去找到其他三人后,他们无一不对白的错乱感到无奈也对多崎感到深深的歉意。可是,他们在后来这么多年里,在已经深刻怀疑白的控诉之后仍然没有主动联系多崎,说明情况。这不得不说是不和逻辑的。如果说,这个逻辑一定要成立,那么也许,这多崎想象中的好比孤岛里的几个相依为命的孩子一样的感情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么深厚。

  2. 灰、绿先生的出现和消失

  说实话这是我最爱的二个角色。灰和绿。他们的出现应该带着某种隐喻或和没有出场的白多少有些联系。但是这把出现的手枪,竟然没有发射。

  让我摸不清头脑的是,这到底是一个隐喻--人一生中遇到的人,出场和退场都无需理由;还是村上打算写下集,把故事讲完。

  3. 白的死,灰和绿的消失和出现,这些脉络都没有连成一体,如果绿先生是侵犯白的人,灰是杀死白的人的话,而那四人是从犯的话,还能多少连成回路。

  4. 所以,到底大两岁女朋友会不会选择多崎跟前三项相比已经不够资格成为悬念了。

  熟悉感 V.S. 不一样

  青潮小说,惨绿少年,对二女(这里是黑和白)的偏好,恰如其分的性描写,知性美女性形象(初美和这里的女主),让人一看就好想吃的食物描写。啊,真是村上的心头好忘不了啊!说实话,如果我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像当初看挪威的森林那个时候看这本书,一定被感动得不行。但是到了现在,这种力度的东西已经不足够了。

  不一样

  这次有这么一点点男同情节哦。果然光是女同情愫还是不足够的啊。人类的感情有这么多种。也算是个新起点?

  另外,脸圆圆的多崎在少年时会受欢迎,真的吗?

  第一次来豆瓣这种地方写这种唧唧歪歪的读后感,原因是我割舍了一个能聊这本书的朋友。(以及推人的话,在网络袒露自己的人该是有多寂寞啊。)这些年来我也割舍过不少人,别人也割舍过我。这种被放弃和放弃的感觉所造成的影响其实没这么翻天覆地。缺点就是,像感触这种东西,必须有个出口,失去了一个能讨论的朋友,在这里写下来,也是一回事。

  (当然,深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能去面对,这个是真的。会穿衣服的女朋友没有错啊没有错。)

  我想说的是,不论是主动割裂还是被舍弃的那一方,这都不过是像灰和绿的偶遇,人来人去。不需要理由也没必要惆怅。某前任说过,人生来是孤独的,一直到死都是。我不想承认他是对的。然而众多莫名其妙的出场和退场,对多崎一样,对我也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