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31 04: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一本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5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一):人生复杂

  有时候觉得,看一个人书信比他的作品更能了解一个人。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给他哥哥的信,聊的都是自己的日常,最多的就是向哥哥求助,问他要钱,几乎每封信都是。

  再看一下书名,可真有点儿反讽在内。

  不过,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才华热爱书写,这或许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的原因

  谈到写作,他说到,切忌写的匆忙,不能随便抓住一种思想便立刻加以表现,不能急于说出一切。很多东西需要思考等待

  其实,不仅写作如此,一切事情都需要过程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他妻子写的信,全篇都是充满爱的赞美,觉得他妻子不仅聪慧美貌,而且善良能干,为家庭和他付出巨大心血。而她妻子在写给他的信中,也写到“我不仅爱你尊重你,而且崇拜你,敬佩你。”

  他们之间经历债务危机,赌博危机,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严重身体问题。而且,从他评论屠格涅夫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他有时候也不易相处

  无论怎样,他们都还能深爱对方,也许,从心底欣赏对方,才是爱情得以维持的根本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二):承受为面包而活着的痛苦

  当下的大部分青年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是从村上春树小说中反复提及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开始的,但真正捧起《卡拉马佐夫兄弟》却发现不好读,翻了几页就怎么也看不进去了,于是,书便搁到了书架的最顶端,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用于供奉而不必研读的神龛,在众人面前顶礼膜拜的对象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要和他一起承担痛苦的,你若感到沮丧,那就对了

  痛苦是幸福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痛苦才能使我们意识清醒。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 《群魔》中诸多令人难忘句子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质疑幸福是不是对人有利,人喜欢的也许不仅仅是幸福,也可以是痛苦,有时甚至狂热地爱着它。痛苦让人产生意识,而幸福却不会,幸福只会堵住我们自己的五官,什么也不用做了,不仅不用做,甚至也不需要去理解了,只需要沉浸其中。可是,进行意识活动时,虽然结果一样的,也就是说同样无所作为,但至少不是在欺骗自己,有时候把自己揍一顿,毕竟可以精神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对乐观主义的抗拒,承受痛苦的必要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作品的主题之一。“我深信,人决不会拒绝真正的痛苦,也就是说,决不会拒绝破坏混乱。”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的选集,书名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是编者后加的,起这个题目恐怕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为经济条件所迫,“为了金钱(就这个词最狭窄意义而言)而写作,也许我命该如此”。

  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是贵族身份,但这个靠他父亲倾家荡产买来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优越生活,反而是穷困窘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16岁时,他和他的哥哥共同署名给他们父亲的家信中愤懑的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没钱送礼,只得了第十二名,硬生生给挤出榜单,“我们没有什么可给的,我们就是有,也不会给,因为用钱而不是凭本领去争这个第一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已经宣布没有公费生名额了……只好认倒霉!现在叫我们上哪儿去弄这九百五十卢布……”这是这部书信选集所收的第一封信件,刚刚打开书本时那种时空的疏离感即刻一扫而尽,这种状况——在当下,在中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存在过或存在着。这件事给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少年留下的苦涩是真真切切的,这是少年第一次面对一个新世界——金钱的世界。40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撰写长篇小说《少年》时,很可能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是这些小人物的其中之一,清楚自己的才能,自力更生独立思考,从来不爱跟同学打交道,逃避在自己野性遐想中”。

  “我当然讨厌并且藐视办公室里的一切人,但同时又有些害怕他们。有时我会突然把他们看得比我高。我那时的看法经常变幻不定:一会儿藐视他们,一会儿又敬畏他们……当时使我心烦意乱的还有一个情况,这就是谁也不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有一个,他们又那么多,我这样想着,越想越恐慌。”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的开头,这段话说的是他自己吗?在与那么多的“他们”格格不入社会里,只有一个的“我”发现自己对他们而言只是陌生人,这个痛苦的人还如何承受这新的痛苦。尽管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早地确认了自己作家的身份,打算专心写作,但在离开军队工程测绘处的工作时仍然是惶恐不安的,“我提出了辞呈,因为,我向你起誓,我再也不能继续任职了,当最好的时光被白白夺走的时候,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谁也不知道我将辞职。如果现在真辞职,我将不知如何是好。此刻我连添置衣服的钱都没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遭遇最大的痛苦发生在他28岁那年,由于在彼得拉舍夫斯基一案中遭到牵连,他被判处死刑。在《白痴》中梅什金公爵的回忆,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最剧烈的痛苦,也许不是伤痛,而正是明明知道再过一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现在,马上——灵魂就会从躯体出窍,你便再也不是人了,这是确定无疑的,主要的正是确定无疑……因杀人而处死人是比罪行本身重得多的惩罚……这是判决,全部可怕的痛苦也就在这确定无疑、不可避免的死亡上,世上没有比这更强烈痛苦了……也可能有这样的人,对他宣读了死刑判决,让他受一番折磨,然后对他说,走吧,饶恕你了。这个人也许能说说所受的折磨,基督也曾讲过这种折磨和这种恐惧。不,对人是不能这样的!”

  所幸的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临刑前得到赦免,给他哥哥的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述的最多的是希望与幸福,“我心里没有怨恨愤怒,此刻我多么渴望能热爱和拥抱任何一位熟人。这是一种欢欣心情,我今天在死亡边缘亲人告别的时候体验到了……生命是一种天赋能力,生命就是幸福,每一分钟都可能无限幸福。青春活力无所不在!生活发生变化,我将会面目一新。哥哥,我向你起誓,我不会绝望,而且会保持我的思想和心灵纯洁。我将变得更好。这就是我的全部希望,我的全部慰藉……”。

  作为一个先天性的癫痫病患者和一个为了摆脱债务而痴迷于轮盘赌的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隐含的裂缝就是绝望。“要挽救的不仅仅是健康,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癫痫症每周发作,清楚地感觉并意识到这种神经性的和大脑的疾患是非常痛苦的。神志确实混乱了,这是真的。我感到这种情况,神经的疾患有时使我发狂。第二个原因是我的处境债主再也不愿意等待了……”癫痫症的发作是一种瞬间的,从峰巅到深渊的体验:开始的几个瞬间突然内心豁然开朗心绪和谐,极度快乐,于是便产生无与伦比的极度喜悦感,接着是伴随着一声刺耳的、非人的惨叫而开始的抽搐,随着而来的是极度的沮丧和深切悲伤、精神失常空虚状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生理病症带来的噩梦没有善恶之争,赌徒的悲剧则是绝望的一种形式。“人们为了可以得到那几秒钟的幸福感而献出十年的生命,甚至整个一生,哪怕事后觉得自己是罪犯”。

  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所感受的罪和笔下人物思索的罪,是存在之罪。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说:“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面对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地向灵魂深处挺进,对罪不断思索与叩问,是一个灵魂拷问者,他在心理分析方面展现独一无二成就,足以证明了他的文学天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书信,还有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书信和回忆录,相对完整记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笔富矿,让我们更好的去解读他的小说,介入他的那个时代体会他的思想,更有一些他的仰慕者,循着书信中的蛛丝马迹创作出了新的小说,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做出的注解。他的同胞列昂尼德•茨普金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离开俄国去西方的一段行程线索,杂糅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私人生活和文学精神、俄罗斯文神韵,以及作者人的生命经历,写出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巴登夏日》。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则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调查继子巴维尔之死作为主线,“后现代”的处理了真实事件虚构事件的关系,创作了幻想小说《彼得堡的大师》。他们的这些作品中带着奇妙的、非同寻常的移情行为,怀着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深深敬意

  当朝曦破雾,

  有些城市随之苏醒……

  和那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

  水也使我不得安宁

  ——丽季娅•阿维尔亚诺娃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三):面包是第一位

  唯一不满的是好好的书信集被策划成了标题党。

  “人不单为了面包活着”是老陀自己讲的。然而这本书信集大部分是关于面包——作为贫困职业作家,他经常写信给出版商预支稿费

  “需要钱啊 ——这是最重要的。”

  “我是一个穷作家 ,如果有谁要我的作品 ,那么他应该预支我的生活费用 。我自己也诅咒这种办法 。但已经这样做了 ,而且看来永远也摆脱不了。 ”

  老陀年少成名,25岁一部《穷人崭露头角,“半个圣彼得堡的人都在讨论”,他很自信要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40多岁时,“我有十分把握 ,如果能像冈察洛夫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那样保证我两三年的时间写这部长篇小说 ,那么我会写出这样一部作品 ,即使在一百年之后也会有人谈论它 。”

  他也确实做到了,在没有屠格涅夫的两千农奴的帮助下。一个半世纪的今天,他的作品已闻名世界。

  然而他这条路走起来异常坎坷。患有癫痫症,伴随一生;公开朗读不合时宜的作品,被关在西伯利亚的监狱里4年;在刑场上被执行死刑时赦免,经历了三刻钟的死亡时间;服兵役4年,想做文职而不得;开报社倒闭,生活朝不保夕(还得支付一大家人的面包);为了躲债流浪欧洲4年,拮据度日;狂热赌徒,输多赢少。

  “我深信 ,在我们的文学家之中 ,无论是以前的 、还是现在的 ,没有一个文学家在我经常进行创作的那种条件下从事写作 ,屠格涅夫一想到这种情况恐怕会吓死的 。”

  正是他这种奇特的经历成就了小说的深度视角。《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癫痫和他自己的病症,《罪与罚》里的凶杀与他在监狱的见闻,还有小说里的濒死体验与他自己的死刑等等。他对犯罪和病态的心理有很好的把握。

  然而,他是个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批判彼得大帝改革,批判欧化的屠格涅夫,坚信俄国的未来在对基督的信仰之中。

  睡不好,吃不好,身体差的老陀聊以慰藉的是最后一段婚姻还是很幸福的。在这点上他明显比托尔斯泰强,上帝也算照顾了他。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四):自我所归属的、人间以外的另一种东西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只觉得描写丰富细腻,没想到写信时言语娓娓动听,每一句都柔软严密地填在你心上,怎么会有人有这么高超语言驾驭能力;他轻易就能拨动你的情感,引发你的共情,而并不需要像狄更斯那样费力渲染——哪怕他叙述自己借钱、赌博、输光,满嘴借口苦苦哀求劳累病痛失去亲人,也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还兴冲冲地把里面提到的小说都买了一通。

  看《白痴》时,很不解译注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作品写作的背景,读了这些信,再加上《作家札记》写作过程的介绍,才知道为了跟编辑讨论谋篇布局、或为了通过审查,陀氏甚至连用意主旨也一一道明。

  关于宗教社会主义

  不管是在小说还是书信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人感觉都是宗教意味太浓,有的人不信教或者并不是信基督,于是很难读下去。但我想,应该把陀氏笔下的基督理解为宗教的代表,然后把宗教看作:其一,对人类命运本来面目的思考,特别是从反省现实这层意义上来说;其二,人活于世,肌体脆弱感觉纤细寄蜉蝣于天地,不免受到来自同类的、自然界的、病毒的、时间的伤害,这些不期而来的厄运,似乎是无法抵挡的恶意,摧毁人的肢体意志,但宗教则寄希望于某种慈爱温暖,让友善宽恕人性安然休养。

  陀氏作为一百年前的3月彻底失败了的死硬斯拉夫派,他的悲剧和抗争,他所信仰的东西如何坠落,我们今天还未得其解,仍在深受其弊。因此我们想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他指的出路,看他论证的通道在今天的适用性。

  ==========

  位置 #4385-4388

  这些男人都在探索如何摆脱平庸的东西,不愿墨守成规,渴望精神生活,参与人类的事业,准备大干一番,打算宽宏大量。可是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庭以后,陷入了这样一些圈子里,那里的人要使他们相信不存在什么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仅仅是神话而绝非现实,也不存在宽容,只存在生存竞争。

  ==========

  位置 #4397-4399

  我奉劝您,对待像皮萨列娃这样的事件您别太肤浅了,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您才能够明白;假如对人说不存在什么宽恕,只有自发的生存竞争(自私自利),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人的个性和自由。而人献出这些东西总感到勉强和失望。

  ==========

  位置 #4735-4737

  那么这是否暗示灵魂不朽呢?假如不存在这种东西,那么您,尼古拉·卢基奇,何必要为此而担忧、写信、寻找它呢?这就是说您无法克服您的自我:您的自我不能纳入世间的范围,它正在寻找它所归属的、人间以外的另一种东西。

  =====摘抄结束=====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纵观人类文学星空,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比耀眼。

  他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官方给予的评价是“他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陀氏确乎是一个挖掘式的作家,他不仅挖穿了俄罗斯的硬土,他对整个人性的深掘也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他是作家推崇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氏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黑塞说陀是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村上春树更是老陀是死忠粉,声称他的终极理想就是写出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的小说。瞧不上他的也有,比如纳博科夫,当然,纳博科夫从来也没瞧上过谁。

  老陀虽然名气大到没边儿,但一般的文学青年读他谈他的却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只怕是因为老陀的书太难读了。没错,书有好读难读之分。读好读的书像坐过山车,如金庸毛姆王小波,村上保罗奥斯特,读起来字句像有惯性,你都不用费劲儿,字句一行行拉着你的眼往前走;难读点的就像爬山了,如马尔克斯纳博科夫索尔贝娄,段落崎岖,信息量大,每看一句都得小心,这位将军是刚才那个疯子吗?这里作者在说正话还是反话?这种读法辛苦归辛苦,但总归有迹可循,且越爬越觉得不虚此行。

  而读老陀呢?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难读可以形容——伍尔夫有段形容老陀文字的话,可谓中肯:俄国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那里的灵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点可怕的,它既没有什么幽默感,更谈不上喜剧性了,它完全没有定型,几乎没有理性可言,它是浑浑沌沌的,骚动不安的,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这些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它们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拈出灵魂中的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地展示给我们看。啧啧。大学时曾有朋友见我眉头紧皱,面色铁青,手捧“砖块”,埋头苦读,便问在读何书,我答陀思妥耶夫斯基,(杨德昌的电影里也有相似镜头),对方就如见了鬼一般后退一步大喊,变态!

  但老陀无疑是值得读的。我跟人说过一个比喻,读老陀就好像生一场大病,读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头晕脑胀、情绪低沉、汗流浃背、汗毛直立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口干舌燥,难受无比,但当你终于啃完一整部《罪与罚》或《卡拉马佐夫兄弟》,却会如同大病初愈一般,感觉有一股新的生命力涌入体内,那种感觉无以言表,说得再夸张点,就像听见人生的齿轮“咔嗒”一声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比起老陀的小说,这本书信集要好读得多。书信不比传记,自传难免有所掩饰,他人写传又难免偏颇,想要了解作家的真实品性,书信或许是条好路子。本书摘录了老陀从十七岁到临死前的重要书信,从这些与人的笔墨往来之中,一个复杂矛盾却又真实的老陀显露出来。

  老陀少年中二,相当自命不凡,早年就坚信自己定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且对自己能够留名青史深信不疑。24岁写出《穷人》,从此一炮而红,但成名后的老陀却命途多舛,搞革命险些搞丢了脑袋,接着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煎熬四年,生活回到正轨后虽然笔耕不辍,但始终都被债务和疾病所困,再加上婚姻不幸,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人生基调冷涩灰暗,简直能悲催出一朵蘑菇来。

  在他的书信中有三个信息最为常见:1.我正在写一部主题深刻而伟大的小说,我觉得自己牛逼极了!2.我保证下个月一定交稿,您能不能再给我预支点稿费?我急需用钱!3.亲爱的老婆大人,拜托再寄点钱来,我向基督发誓这次再也不拿它去赌了!(一般还是会去赌)。

  看到老陀如此不堪的人生,平凡如我辈竟也不自量力地生出怜悯来,你会不由觉得,这个悲惨的人啊,他像是被魔鬼攫住了,他命该如此,一边承受着命运厉鬼的鞭打,一边任生活的缰绳勒进自己的血肉里,一边还拼命向前拉拽着文学的碾盘。

  但陀氏终究是伟大的,鲁迅说,陀氏是拷打人类灵魂的伟大审判者,而同时他也是背负人性阴暗面的“伟大罪人”,他的伟大几乎是耶稣式的,他像是背负了人类的原罪,代人承受鞭打,代人流下鲜血,并将这血诉诸笔端,让后世每次看见,都能对那淋漓的疼痛感同身受,毛骨悚然。

  老陀的伟大还在于对于文学创作的献身,虽然一生为金钱所累,但却从未停止过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不同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两位土豪作家的优越,很多时候老陀的创作环境之艰难恐怕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正因为有了这股狂热,老陀才得以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才得以在临死前祭出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他的创作之路或有曲折,但总体是始终向上的,如同云霄飞车一路爬升,一路加速,最终脱轨而出,一头扎向苍穹。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正如文学不单只为人提供娱乐。有一种小说即使读起来令人痛苦,这种文学也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有持续阅读它的必要。说起读老陀的理由,黑塞有一段著名的话: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