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5: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10篇

  《唐诗中的大唐》是一本由侯磊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一):读唐诗,知唐史

  我爱唐诗的理由很多,小时候,仅是因为背诵唐诗会换得妈妈老师的一次肯定,于是父亲薄薄的一册《唐诗三百首》几乎被我和弟弟给翻烂了;长大些,则是因为我发现有很多时候在我的文字中,可以借唐诗来抒发自我情怀,或者说用唐诗可以恰到好处地代替我表达彼时的情怀;再后来,则变成我特别喜欢享受唐诗带给我的——诗意阅读的小小满足……

  其实,唐诗对于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不同年龄段中国人来讲,爱唐诗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读侯磊的新著《唐诗中的大唐》,又给了我一个爱唐诗的理由,那就是读唐诗还可以帮助我知悉唐史,从中发现那些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的关于大唐盛衰荣辱机缘巧合、偶然以及必然

  我相信侯磊必定是一个对唐诗怀有无限热爱以及热忱的人,也必定是在对于唐诗的阅读与发现之间有着丰厚斩获的人。应该说,他凭借着对唐诗的阅读以及热爱,邀游于一个又一个诗人城池,发现了那些诗人和诗人背后的故事,侯磊说是“唐诗让我们一步步更加接近了彼时”,我便想也是唐诗和如《唐诗中的大唐》一样努力还原唐朝历史,还原彼时社会风貌作品让我们更加接近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诗人以及我们心中对于诗人和大唐盛世期许

  于是透过《唐诗中的大唐》,一首一首耳熟能详诗歌,一个又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人,经过岁月沉淀以及侯磊的再解读,已然还原为彼时大唐盛景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景致了。于是那些清高的诗人也便轻易走下神坛,或回到官场、或回到市井、或回到儿女情长现实生活之中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人物饮食男女。于是他们和他们的诗歌作品也不再仅是一个一个孤立存在于我们的仰慕之中,而充分显现出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在这里他们不仅是诗人,更是对安邦定国起一定作用的政要,是对古琴有一定造诣研究的乐师,是围棋高手……

  《唐诗中的大唐》这本书一旦打开,就根本无法释卷了,虽然其中不乏许多皇帝、嫔妃、宦官、诗人墨客们的八卦历史,但是正是这些八卦才帮助我们轻松厘清了那些诗人以及时代人物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正是这些八卦对于帮助我们全面系统了解彼时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疆域征战和幕僚、市井生活以及风俗、风尚、风土人情才更有帮助。

  大唐没落了,而且根本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但是唐诗还在,我笃信,它们已经在那些被葆有的唐诗之中,得到永生。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二):从唐诗中读懂大唐

  从唐诗中读懂大唐

  齐祺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再去重读一下我们最为熟悉的唐诗,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一下大唐的历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从小学年级接触的唐诗。对于唐诗我们张口就来,然而,对于盛产唐诗的大唐帝国,我们又了解多少?侯磊的《唐诗中的大唐》就给我们从唐诗中来阐释我们所不知道的大唐。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大唐历史,其痕迹模糊的,我们很难从中看到原貌,找来找去,也就剩下了唐诗。从唐诗的意境中,可以领略到大唐的美。侯磊就这样做了。《唐诗中的大唐》共解读了128首诗,分别从大唐雄壮一生、大唐聚梦的城市、大唐才子酸甜苦、大唐女子的白富美、大唐高阶文化生活、大唐风尚志、大唐玩赏志、我的空中大唐八个部分进行了解读。

  我们在读唐诗中,往往只读唐诗中的情感,殊不知,我们漏掉了很多关于大唐的信息。例如,杨炯的《从军行》有这么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们从中只能感叹书生不如武夫,但,我们却没有深层去考虑在唐代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转成了书生不如武夫。侯磊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大唐王朝是以武力来定天下的。在初唐时期战乱一直没有停息过,尚武的风气很盛,武将的地位比文官要高。就连十一岁被称为神童,二十六岁中了科举的杨炯,也仅仅是做一些文案编辑类的工作。他先是担任校书郎,后又担任崇文馆学士、詹事、司直等,最后做到盈川县令死于任上。这都跟当时崇尚武力的环境有关。“初唐四杰”郁郁不得志,恰恰是因为他们虽才华过人,却没有什么战功。因此杨炯一直在写边塞诗,梦想着自己从军后靠军功晋升。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再去重读一下我们最为熟悉的唐诗,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一下大唐的历史。这本书也让我们对大唐和唐诗都有了新的认识

  《滕州日报》:http://www.cnepaper.com/tzrb/html/2013-10/14/content_20_5.htm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三):文字有趣

  对于热爱唐诗的人来说,读这本《唐诗中的大唐》应该会觉得非常有乐趣。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不是唐诗的传统解析,或者背景知识、古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这种创作形式:以唐诗为脉络,打破单一解读唐诗的局限,将诗歌与文化、历史串联起来,给予读者更丰富和更有趣的阅读体验,而这种有点个性的编排,也使得我们对唐朝的认识从一个个离散的“点”上,慢慢织成一张张“面”。因此,这样的图书完全可以将之视为唐朝文化读本,也可以视为除了诗文典籍之外的文化考古,或者半部唐朝史。不同的关注点,总能从这样的书本里获知不一样的价值

  其实这种借由诗词歌赋为由头,全新解读文化的形式,新颖而有创意,也并非初见。曾经翻阅过的一套书,比如,《唐诗的历史》也是诗与史的相互辉映,图与文互为补充。当然在图文补充上,侯磊的这本书欠缺了一些图片,让人稍感不足。若是增加些图片,想必也更有趣味性。又比如将唐诗与功用结合起来的诸如《唐诗地图----跟着唐诗去旅行》或者《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或者《唐诗地图》等等,几乎都是文学、生活、文化与建筑感性结合。以唐诗解读大唐文化,也真的很考验功力,既需要深厚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也需要敏锐的唐史亮点捕捉能力。关于唐朝的方方面面,要说的内容极多,能在百字以内将一首唐诗讲解得清清楚楚都不是件容易事,更不用说要将唐诗延伸出去,涉及文化艺术、城市生活、人物历史、衣妆饰品、风尚玩物等等。于是也只能择其最有趣味最值得讲述之处,加以细描。这就是侯磊的这本《唐诗中的大唐》。

  大唐的城市,不能只知长安和华清,要知当年的扬州、苏州、杭州也已是风姿秀美文人墨客云集。大唐的才子可以不必多说,不能不说的是唐时的“白富美”们,除了女皇寻常贵妃公主们,特别风景线是那些女冠和剩女们。我最爱大唐风尚志,细琐有趣,生活气息扑面。而玩赏志,民族融合取长补短丰富的民间艺术让人想穿越而去,戏耍游历。

  回头看作者侯磊,不过1983年出生的年轻人,然而他这本有创意,也有实力的作品,也让人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唐时文化的新解读。文字有趣,值得一读。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四):唐朝往事

  唐朝往事

  评《唐诗中的大唐》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不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发展,都可以在当时的世界上称得上一流。于是,当中华帝国积弱贫穷遭受挨打的时候,便开始怀念汉唐时期我们国家繁荣,多少年来的梦想就是我们如今所提倡的中国梦。很多唐诗都成为了我们儿时的顺口溜或者歌谣,而对于唐朝的往事,比如说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那时的集市是不是很热闹,边塞真的很清冷?我们大多数人知之甚少。通过对唐诗的解读,特别是对当时特定背景下的一些人物故事,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往事有所了解。

  我们通过诗去了解故事的可行性,就是因为诗歌源于生活的淬炼,它是作者结合生活中真实故事,用作者的灵感推敲得来的。连宋代诗人杜工部都这样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唐诗中的大唐》中选的128首诗歌,分别从大唐的雄壮、聚梦的城市、才子的酸甜苦辣等多个角度触及唐朝的脉搏,从社会的多个角度展示作者的遭遇、社会的变迁、王朝的奢华、边关的凄凉等,这些角度精细勾勒出了一个我们想看到的大唐往事。

  我们很多读者可能从小就对唐诗耳熟能详,对于其中的经典名句也能信手拈来,很多诗歌我们可能早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意境,但是诗歌背后的故事可能依然为我们所牢记。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唐诗鉴赏》、《唐诗解析》之类的书,与这些书不同的是,《唐诗中的大唐》中鉴赏和解析的成分更加直白、更加时尚,更加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接受。唐朝王朝并非绝对完美,他有帝国的强大、王朝的恢弘宫廷奢靡,也有边关的凄凉、百姓艰苦和才子的辛酸,生活就是这样,王朝就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

  经典的解读,依旧可以成为经典,那是因为它顺应了时势的变化大众需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经典。《唐诗中的大唐》将唐诗进行了水煮,使得那些经典的诗歌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典故,轻轻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五):在诗的国度里徜徉

  大唐,这个豪气冲天气象万千的国度,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有着煊赫的成绩。在当时,诗歌不仅仅是文人学士的专利,几乎达到读过书的人都能写诗的地步。诗歌,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人们就像家常说话那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记叙自己的生活。我们今天读白居易的《问六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封朋友随意邀请函,可是谁又能说它不是诗呢?

  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唐诗》,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而这样一部最大的诗歌总集,可以想象,仅仅是唐诗的一部分,更多的,无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散佚了。

  至于将诗歌和历史结合起来,这种独特的研究方式,我第一次见到是在岳南先生的著作《南渡北归》里。书中提及陈寅恪先生用唐诗来推究验证历史,通过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考据出许多看似不可思议有理有据结论

  意料之外的是,这种将诗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竟然在一个八零后的年轻笔下重现了。在《唐诗中的大唐》中,作者精选了一百首唐诗,从唐代的历史、城市、读书人经历、女子、文化生活、日常生活、艺术等多种方面对唐朝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网络上常说有图有真相,在这里倒是常常来一个有诗为证,以诗证史,以史解诗,二者得到了绝佳的融合。

  遗憾地方不能说没有,首先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仅仅用一册小书,实在是难以概括,如果把每一个主题都用这样篇幅的一本书来解说,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毕竟很多时候,刚刚读的上瘾,却已经转入下一个话题了。

  其次,本书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在趣味性上做的非常到位,但在史料挖掘方面可以更加深入,既然是全方位展示大唐的风土人情,不妨在笔记和野史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多推出一些人们未曾听闻的秘辛,相信会给人更多的惊喜

  总之,以诗说史,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作者的独出心裁令人赞赏。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继《唐诗中的大唐》、《宋词中的大宋》,继续推出《元曲中的蒙元》之类更加优秀的作品。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六):恨不生在大唐朝

  自从《百家讲坛》和《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历史这个玩意儿就被人们从历史的故纸堆里刨出来,重新打包,新鲜上市。于是历史就越来越流行,不读几本关于历史的书就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不过,人们对于“流行”有种普遍误解,以为越是流行就越容易操作。其实大谬不然。爱追求时尚的女孩子们都知道,越是流行款就越容易撞衫,而真正聪明的爱时尚者,往往都是在流行中穿出个性。搞流行文化也一样,当满电视频道都是婆媳不和的时候,你可以把你的婆媳剧弄到古代去,这样既迎合了流行口味,又显得有新意

  不过,追求新意有时候会有“过度包装”的嫌疑。历史说来说去都是“那些事儿”,说历史也不过就是多读点书,然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说出来。因为讲的内容是固定的——如果一定要和别人所讲的不一样,那就只能篡改历史,但篡改的历史就不再是历史,而变成了戏说和演义,当然戏说和演义也不是完全行不通,但那毕竟已经不是文化。所以关于历史的书最主要的不是讲什么,而是怎么讲。于是关于历史的出版物就越来越新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卖的不是内容,而是创意。而我偏偏又是个吃饺子不喜欢蘸醋的人,对于过于卖创意的书往往先生出一股敌意,然后才会小心翻看,如果只是卖创意而没有实际内容,就一定会丢得远远的。

  对于《唐诗中的大唐》,一开始我也是翻得小心翼翼,生怕碰到了哪个红线就把我的历史观给炸碎喽。翻开之后,还真就被炸了,被书里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氛围给炸了。和我最初的预想不一样,这本书并没有用唐诗和唐史生搬硬套,事实上用唐诗讲唐史的确是本书的一个内容,但也只是一部分内容而已。大概讲了一下唐史之后,本书更多的侧重于大唐朝的方方面面,是用唐诗带领读者直接穿越到大唐,领略大唐的艺术、文化、生活、城市、官场、流行以及心态。笔者曾经读过一本名为《古罗马一日游》的书,那本书就是带领读者在古罗马“生活”一天,而《唐诗中的大唐》却是带领读者生活在唐朝,让我们通过唐诗去呼吸大唐的气息,去感同身受,去身临其境。

  我挺佩服本书作者侯磊先生的创意,用唐诗写大唐看似一个噱头,实则很考验功力。要是没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和历史功底,即使想到了这样的创意,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作品的。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还写了一本《宋词中的大宋》,可见他的古典文化功力之深。用唐诗写大唐,这个创意本身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唐朝历史,比较权威的是《新旧唐书》和《隋唐五代史》,但即使是这两本最权威的著作,也毕竟是后人对唐朝的追忆,而唐诗则不同,它是唐朝人自己对唐朝的现实进行的描述。边塞诗就是写于战场,官场诗就是写于官厅,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就是站在“城春草木深”之中,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也就站在杨贵妃的对面,清明时节的雨就落在杜牧的身上,吹开长安花的春风也正吹着孟郊的马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唐诗才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是解读唐朝最佳的途径。唐人爱写诗,大到安史之乱,小到秋叶落地,无不入诗。唐朝事的巨细,都在那或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展露无遗。近三百年的大唐,就生长在唐诗之中。

  实际上,侯磊先生的这部作品并不能算作写历史,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写文化。在书中的很多地方,侯磊先生都感叹唐朝的胸襟,它的开放,它的气度。中国在清代中期逐渐落后了,落后的与其说是科技和经济,倒不如说是精神和思想。如果大清的朝廷与百姓仍然能像大唐那样开放和包容,那么也就不会有一部备受列强欺凌的中国近代史。我们无意也没有意义指责大清,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依然需要呼唤大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度,同时也是“坐看云起时”的淡泊。当我们有了大唐的精神,就不愁没有大唐的辉煌。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七):唐诗、唐史、唐事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强大、繁荣和鼎盛的时期,国家高度统一,政治开明清平,经济国富民安,文化兼容并包,国力空前强盛,文治和武功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称作大唐,其散发出的夺目光彩至今仍令无数中国人怀念和回味。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最为璀璨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表现形式。唐朝诗歌的表现内容无所不包,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格律更加成熟完善,各种风格流派竞相争艳,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早已成为人类文化星河中最为灿烂耀眼的星座,后来人只能仰望而无法企及。

  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总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岁月,唐诗与唐朝就是这样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唐朝经济社会的空前发展,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为唐诗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厚的物质基础、异常肥沃的文化土壤,赋予唐朝诗人超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诗人们自由挥洒,无所顾忌;另一方面,唐诗则完美的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生活,四时风景,爱恨情仇,无一不可入诗,全面反映了盛世唐朝的社会面貌,成为我们了解有唐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情况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

  唐朝的经济社会发展哺育了唐诗,唐诗也回报唐朝一枚最为耀眼的徽章,超越了其他的一切而成为唐朝留给后人最为丰厚的遗产,成为唐朝的精神符号。同时,唐诗渗入唐人骨髓,熔铸了唐人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唐朝是“诗的王朝”。诗歌对于唐朝人来说并不是一种专门的、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生活的诗意表达,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所以,鲁迅先生说“唐后无诗”。

  唐诗与唐朝历史、故事在候磊的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唐诗中的大唐》。

  作者在书中选取了128首唐人诗作,分为八章,分别从唐朝历史、宫闱秘闻、城市风骨、饮食服饰、寻常物品、文人命运、女子情态、文化生活、流行风尚、游玩娱乐等诸多方面介绍了相关的社会背景、人世情态和传闻轶事,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大唐雄壮而辽阔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情怀无以抑止的景仰和感怀。

  读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以诗讲史。所以,他在书中选取的诗作并不以艺术成就的高低为标准,而是看其是否准确的描摹了唐人生活的某个方面,表达了某种情感。比如,同样是写除夕,为了表达大团圆,作者就选取了曹松的《江外除夜》(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而放弃了高适的《除夕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朝、唐诗总有道不尽的话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要既读唐诗,又想看唐史,还想解唐事,那么侯磊的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唐诗中的大唐》读后感(八):万户捣衣祝长安

  很早以前,就读诗。

  通常装模作样泡一壶茶捧一本诗集,在阳光正好的清晨或午后慢慢翻页,默记诗句,同时余光时不时瞥过路过的人群。

  暗想也许在某个看风景人的眼里,我也就变成了风景。

  后来年岁渐长,便不再做这样的举动,只是某时某刻装腔作势背下来的东西还会时不时晃荡过脑海,有的记得很清晰,譬如《长恨歌》之类,至今都能完整背下来;有的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记,偶尔能抓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却到底只能依靠百度拼凑出清晰的轮廓。

  虽然居心不怎么纯良,多年下来还是记住了一些句子,偶尔想起来,依旧唇齿留香。

  惯常用在“诗”之前的动词,都是“读”而非“看”,私以为两者的区别,就是阳春白雪之于下里巴人,细嚼慢咽之于囫囵吞枣,前者应该含在嘴里绕在舌尖反复回味,后者则适合直接拆解下肚用以果腹。

  读诗句以品诗情,察诗意乃得诗魂,然后方能透过字句看到它们背后的故事。

  那也许是“绮陌香车似水流”的曲江高宴,许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然若失,许是“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高山流水,许是“征帆一片绕蓬壶”的无尽离思。

  一人一物,一情一事,尽可入诗。

  诚然,《唐诗中的大唐》并不是一本教科书,没有对诗句本身作出更多的解释,抛去它本身的意义,延伸到当时的大唐的风物,倒多了几分世故人情。

  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侯磊先生笔下都有了新的注解,眼光扫过,恍然能生出几分“哦,原来如此”的感觉,于是纸张翻过,顿觉浮生安稳。

  唐诗是载体,大唐才是作者努力呈现出来的画卷。没有浓彩重墨,清浅勾勒亦是宛转风情。

  我永远想象不到唐诗究竟有多少种面貌,无法归类总结,就像我永远不能想象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盛世大唐,究竟有多少欲说还休化作了简单的五字七字句。

  正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对唐诗中的“捣衣”这一景象,总是有莫名的情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清辉万里,家家捣衣,千里之外,定有未眠人隔着望不断的山河万阙辗转反侧。

  征人长啸,思妇低吟,才子意气,七分酒意,三束月光。

  宫商角徵羽,横竖撇捺折,描出二百八十九年锦绣大唐。

  有长歌铁甲行路难,有裙裾纤手一枝安,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有男耕女桑不相失。

  想象中的大唐,应是如此。

  去年夏天曾经去过西安,在古城墙上游荡,触目所及除了明晃晃的日头,就是错落的高楼,以及不曾停歇的汽笛声。

  那一瞬间竟然有了莫名的悲伤,好像我执着的那个长安终于在烈日炎炎下脱水死去。只剩下一副空荡荡的皮囊。

  再也找不到稠桂金秋,明月高楼。

  即便是同样的地理位置,车水马龙里,到底不是长安。

  于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大抵,旅行的意义就是这样,满怀憧憬背起行囊,去往陌生的地方,然后怅然而归,再等待下一次出发。

  却依然不愿意放弃行走的过程。

  似乎这样坚持,也许就在下一段路上,还能遇见庭前牡丹,池上芙蕖,恰似时光回流,有故人恍惚轻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