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精选10篇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是一本由黄永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1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一):乡音不改无愁河
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大城市,偶有节假日回老家,却时常生出近乡情怯的感觉,一切的一切物是人非。儿时陪伴我长大的爷爷与外公相继去世,外婆卧病高床。我想起过去,总想起这些老人,他们是连接我与故去世界的一座桥梁,而他们不在了,这桥便塌了。
南方于我是灵魂深处散不去的水墨画,是青石板路,是袅袅茶香,甚至是时常被北方人讥笑的口音方言,黄永玉笔下的朱雀城、无愁河那么熟悉,又带着陌生的疏离,我没有在那个时代和那座城生活过,但里头的那一切却像长在我骨血里的童年……风筝,邻家的八卦,大人的故事,讳莫如深的成人世界,而在书里的年代,还有纷飞的战火硝烟。
在看这部类回忆录时,恰好也在看日本艺术家妹尾和童的【少年H】,两本书的风格迥然不同,却又异常相似,他们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来窥视那个远去的时代,透着幼稚、天真,与难得的真性情,这样的感觉让人感到安静,似乎再也不用担心现实世界里的一切,是小孩子啊,所以可以猖狂的笑着闹着。
但世界永远的残酷的,不因你多大年纪而改变,区别只不过是,小的时候,那是他人身上的故事,长大了,不幸也会在你身上发生,很多事听起来都觉得可怕,儿时的故事变成伴随一生的阴影,那时想起来心惊胆战的日子,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再动荡与残酷的东西,都汹涌的扑面而来。
书里布满了对话,带着乡土乡音的简单对话,老人喜欢说的那些土话,岁月传承下的经验,一代一代人不懈地传播着中国人骨子的情结,即使时代瞬息万变,那些曾存在的东西都将变成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
兴许是因为生长在距离湘西将近的湖北武汉,所以,对黄老描述的语言倒感到十分亲切,两湖自古就是楚地,民风相似,恍惚间都能看到故乡的影子。
从来不会去苛刻这类书籍的故事性,即使它的框架松松散散,全无形状,也让人每每能品尝到童年时光的余味,这就够了。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二):那些山水那些人
我要写点什么,不写点什么做感觉心里有不自在,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想做,或者想找个人一起喝酒,既然都不能做,那就写点什么吧。可是愚蠢单薄又不知从何如何写,有些时候写一些文字的时候,都是蕴满情感,胡乱就成,可是有些时候情感处于一种中和殿的时候,既不是没有情感,那情感又缺乏应有的将要溢出的饱满程度的时候,不说亦不是,说了亦不知如何去组织语言。那么久胡乱的开始吧,黄永玉先生是个大秒人,是我能够知道的人当中大大的秒人,至少从他的文字之中,我是这么觉得的。湘西啊,20世纪初的湘西,其实20世纪初就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年代,如果能够能够过滤掉那些家仇国恨,那些饥饿那些耻辱的话,或则就这么说吧能够过滤掉那些不足的,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年代,新旧思潮的冲击,读书人既不像现在那样完全失去了那点古风,也不像以前那样没有一点西方人文科学的思潮,既有古学的一点底子也了解西方的科学和人文,那时候的湘西更是如梦如幻般,那些个的山那些个的水,那些个的能蛮能文的伢崽们,那些诚朴如山的苗家老汉,野蛮而有义性的苗家少年,纯朴干净又不失野性的与那山那水融为一体的苗家妹崽,那些个还没有游人的吊脚楼,那个妇女们集洗衣摆龙门镇骂街于一体的跳岩河边的洗衣地,那些个世代相传的融艺术和世俗于一身的杂货铺,糕点店,雕像点,药店,扎纸铺。。。那些个扯软蛋的读书人,融菜肴喝酒赏景诵诗唱曲吹笛与一身的古风宴席,那些个超脱后热爱无所为而有为的可爱的精通古学的妙老头,那些功夫上的规矩,那些规矩里行为动作间的江湖风味,那些野风中的严肃,那些古,那些目不识丁的王伯身上包含泥土与大山气息的处世哲学,那些个世间的妙人,那些原始的山水习俗,那些吊脚楼黑瓦白墙大屋,逝去了逝去了。时代车轮滚滚前进,好多东西都是逝去了就逝去了,让我想起我那久远的童年,多么幸运赶在时代最后的末班车里,体验了一把那些习俗那些风景那些野而不文的伢崽生活,那些个过年的打粑粑,杀猪,,,,家乡粗野历史文化根基薄粗野甚之韵味差了许多,总还有那么一点意思。而那些与大地相亲进的意思韵味似乎是越来越久远而不可捉摸了,一个时代悄无声息中已经逝去。黄先生写人,总是能把那人的妙处那风景的妙出恰如其氛的描写出来,关键处再配上几句古诗古词,简直妙极了,特别是那小孩心性的妙处,那真是美好极了,若先生能如其所愿把十岁到90岁的那些妙处都能写出来,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最后祝愿老先生身体健康。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三):自古湘西出怪才——既出诗人式的强盗,又出强盗式的诗人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刚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关注着进度条,后来入迷了,完全忘记这回事了,直到现在,张序子看到爸爸,爸爸的那一句:“你怎么来了?”然后,静下心来,慢慢回味这本书。
从狗狗(张序子的小名)在窗户上慢慢爬开始回想,从瞎眼的太婆,再到狗狗的爷爷镜明先生,再到狗狗的爸爸和他的那帮老友,得胜营的家婆(外婆)一家,有智商停留在十来岁岁的二舅,二舅娘,还有彪悍的幺舅幺舅娘。还有狗狗一直念念不忘的王伯。就连狗狗学校的老师,狗狗的同学都是那么的有趣。
张家世世代代是守候孔庙的,祖训有一亩砚田就可以了,不需要买太多的田地。中国文人,从古到今,都有一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气节。所以张家的家风确实不错。
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序子的爸爸邀了一帮好友来家里赏花,大家吟诗作文,谈天论地。大家都知道太婆是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才女,就鼓动着要太婆吟诗几首。太婆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方便,但是也有兴致,就考了这帮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屋前从门口到堂前的那条石板小路古时候叫做什么?结果大家猜了“花径”啊“小径”啊这些,都不对!结果太婆就说是“陈”字,大家都不信,说陈是个姓,怎么会是这个字呢?结果太婆说:《小雅.何人斯》里,“胡逝我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尔雅》也说,“堂途谓之陈”,“堂下至门径也”,陈列,陈列,就是从门口至堂前这条路上的欢迎仪式。
就这一点,把大家给镇住了,很惭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说读书无用论,真的没用吗?读书跟没读过书,并不是仅仅体现在有钱没钱上,而是体现在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上的。这些,岂是大老粗们能懂得?
这书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他不是纯粹的小说,里面随时掺杂黄老的思考,狗狗的思考,其实也就是黄老的思考。
当然,这本书如此吸引我,就是湘西本身就是土苗掺杂的地方,跟湖北恩施有些类似。还有一些方言,一些生活用品的叫法都是非常相似的,能轻易的引起我的共鸣。
比如腊肉的做法,糯米粑粑,阳荷,芫荽(香菜)等,还有一些俗语都非常类似,比如马屎皮外面光,我们老家叫做马屎果果外面光,就是中看不中用的意思。就连骂人的话都是那么接近,吃卵啊吃,麻个皮,麻个卖麻批等等。现在网络上才兴起MMP这些,其实被湘西人,鄂西人早就玩的六六六了。当然,这不是自豪,这只是说明,湘西跟鄂西有如此共同之处而已。
最后说说黄永玉这个人,出生于1924年,湘西凤凰人,自学美术、文学、木刻等等,非常厉害。无愁河系列,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动笔了。老头八十几岁的时候,突然觉得再不写这书可能就没有机会写了,于是给自己提要求要把这书写完,他说有一天这书不在上海《收获》杂志上连载了,只有两个原因:
一、《收获》杂志的李小林某天忽然大叫“受不了啦,让这个文章见鬼去吧”
二、他本人“短命”死掉。
他还是短命?他都93啦。
他的文字,笔法看似十分随意,实则取材极为严谨,细节准确;语言尤其值得称叹,它得力于"故乡思维",独具朱雀特色和朱雀风格,更是文学的升华与艺术的呈现。
自古湘西出怪才,咱鄂西呢?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所佩服的,也就土家野夫一个人了。
愿老头一直健健康康的,活个一百二十岁!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四):人生百年自成书
黄永玉以近百年的智慧和悲悯,田园牧歌式的笔触,在书中化身张序子,遥遥回望、凝视、寻找,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湘西边城活泼的生活景象,虽是文字,亦是画卷,是徐徐打开的一位边城少年历经的人生画卷、历史画卷和人文画卷。
黄永玉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以一颗孩童的心,一路娓娓道来,使这一巨著鸿篇读来丝毫不觉冗长,每一个故事都栩栩如生,又充满人间烟火气。
黄永玉是个塑造人物的高手。书中那么多潇洒、隽逸、博雅、婉约、温厚、忠义、豪侠、可爱、可亲、可敬、可怜的人,且坐且卧、且行且止、且歌且默,回首一顾竞倾城,看得人如痴如醉。
黄永玉是个用文字画画的高手。他写朱雀城,“长到鼻子跟前的树丛直漫到城墙那头。过了城墙,绿草坡一层又一层,由绿渐渐变成了灰蓝,跟云和天混在了一起。”闭了眼,那画画似就在眼前,又让人不由得悠然神往,必欲亲赴了湘西,去那花树下、岩头边,寻得序子的童年记忆。
书中一瞬,人间百年。人生百年自成书,作者经历的民族苦难、个人苦难可谓多矣,但文字中并不见许多哀伤,而是一路扛着悲伤和苦难,“厉辣”着向前,无畏地生长。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五):也许日后再无人会喊你“狗狗”
《朱雀城》(下)结尾,讲到陈序子小学毕业,因为家业逐渐颓败,作为长子的他,便应妈妈安排,随伯伯们一路奔波到湖南找父亲。从朱雀那温柔乡般的小桃源,去到花天花地、更被政治裹挟的长沙,我们可以想见,却尚无法确定,小序子的人生会漂流向何方。
这个暂时的结尾让我想到《城南旧事》,林海音先生曾不止一次说过,爸爸去世,使得自己无忧的童年忽然结束。在我的感受中,序子的童年结束得虽没有这么充满伤痛,但却也令人感到无限惆怅。
我感到, 小学毕业后短暂的怀恋与惆怅,是狗狗成为序子前最后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从此以后,他便不可能是那个在太婆窗台上趴着,望天的狗狗了。
是年月,是家庭,更是政治,催大了狗狗。日后,恐怕越来越难以听到来自家乡的那一叠声呼唤。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六):快速丰胸小妙招
导读:“拊手应留,当胸小染,两点魂销。讶素影微笼,雪堆姑射,紫尖轻晕,露滴葡萄。漫说酥凝,休夸菽发,玉润珠圆比更饶。开襟处,正粉香欲藉,花气难消。”半阙董以宁的《沁园春·美人ru》,写尽了胸部的妙处,对男xing的无尽吸引力。谈及怎样才能真的丰胸无疑是女xing永远的论题。
自然丰胸就选【摩-亭】,60天从A到C,全国Tel:4OO-O9O-1685
快速丰胸小妙招? 我想产后妈妈都会有一个相同的苦恼吧,哺ru之后都会有缩小、干瘪的胸部现象。实在很闹心吧胸部按摩丰胸方法?现在丰胸的产品简直是越来越多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究竟,什么方法可以丰胸呢?胸部按摩丰胸方法?『摩-亭』?嗯,『摩-亭』产品会告诉你什么方法可以丰胸呢!丰胸方法越多,越让人犹豫不定,胸部按摩丰胸方法?除了手shu,还是可以健康,安全,天然丰胸的。胸部按摩丰胸方法?我也是寻觅了好久才找到的『摩-亭』丰胸产品的。丰胸产品有哪些牌子。
我产后已经3年了,宝宝很健康,但是我的胸部却不健康,也不知道原因,哺ru之后就这样了。我会经常xing的问我同事相同的问题,胸部按摩丰胸方法?哪种丰胸效果好效果好呢?可能同事实在受不了我的“魔爪”了,某一天就突然告诉我说:“你试试『摩-亭』丰胸产品吧”。她告诉我的很具体,说『摩-亭』是采用纯天然,不是什么速成的,但是健康丰胸,丰胸后永久不反弹,来为我们女xing疏通胸部营养,补充我们胸部流失的大量营养,塑造胸型,提升我们的胸部挺拔的。当时我就感兴趣了,觉得『摩-亭』很专业呢。胸部按摩丰胸方法?还是试试『摩-亭』吧。
就这样我背着老公买了三3周.期的『摩-亭』美.ru.霜,当时优惠活动,是买三周.期的『摩-亭』美.ru.霜的,觉得挺划算的。每晚睡前我都会使用产品按摩半个小时左右的,使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胸部就已经有明显的发热发胀的感觉了,使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候,胸部就饱满了,挺拔了,不再是以前的那么干瘪的,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天天瞒着老公按摩,这个辛苦啊,不过收获的结果却是令我惊喜的,幸福的。
老公也对我的胸部变得饱满,上翘,而有所感慨呢。同事也问我哪种丰胸效果好,也要试试呢。开心哦。3周.期的『摩-亭』美.ru.霜都用过了之后呢,胸部就已经出现深深的汝沟了,比用产品之前真的好很多呢,就像二次发育了一样,我再也不用愁苦哪种丰胸效果好了。丰胸产品有哪些牌子?
夹岸杏花,一度春夏,梦湿空阶,韶华如笋,芳华像指尖流沙,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却总是相见恨晚,握不住的沙,放下也罢。江南烛火,顾盼依稀如昨,江南沉彩,逍遥于濯浊之外,江南花楼,喧妍独落,相约抛红豆。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七):90岁杂家——黄永玉老先生的有趣作品,回味无穷。
2014年6月19日,购于当当网上书店。
书的形式很新颖,一个是里面赠了黄老先生亲自画的6张藏书票,都是书中有关情节、任务的白描,看得让人忍俊不止,很有意思,很有味道。一个是里面付了黄老先生写作的稿纸,是“黄永玉专用”,一页500字,与别家的稿纸不同,估计是黄老先生自己设计的。三个是书里面有很多的插图,跟藏书票差不多,看十几页,就会出现一幅插图,真好。四个,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非常名家的作品,才能让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他出版,确实是,印刷、装订、设计、纸张,都是很高的质量。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一共3本,写的是小名狗狗,大名张序子青年之前的事。看黄先生的介绍,他准备一共弄三个系列,朱雀城只是第一个系列,而朱雀城有三大本,相对比的是黄先生已经90岁了。这本书,最早写于1945年,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到他90岁时重新开始,这种勇气,非常人可比。
实在话,在此之前,也知道黄永玉这个人,不过不是很清楚他老人家是干嘛的。通过书里的娓娓道来的文字,能够看出,这真是一个杂家啊,什么都懂,文学、艺术、绘画、音乐,无一不通,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湘西的风土人情,爱不能绝。
2014年6月28日,读完第一册,非常喜欢。
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狗狗和保姆王伯之间的感情,和苗家小孩之间的感情,写的太好了。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八):在我阅读范围内堪称伟大的作品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因为没读两页我就要激动一下,要站起来走两圈平复一下消化一下。好的情节设计能让一本书好看,好的人物刻画能让一本书立体生动,一部伟大的作品最关键的是句子。黄老的句子经过人生岁月的锤打淬炼,已经清澈无尘。毕加索说自己十四岁时就能画的像拉斐尔,却用了一辈子画的像个小孩。黄老在暮年回忆童年,笔触却像一个经历一生历练的孩童,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窗台木头又厚又老,好多代孩子把它磨的滑溜滑溜了。一道雕花拦杆围着,像个阳台。三四个孩子在上头也不挤。窗台后面是张大写字台,两头各放着一张靠背椅。孩子玩腻了,便一层一层下到地上。”仿佛一道阳光照进了充满灰尘的时间走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光这屁股在那里玩耍,永恒,感人。
这本书写的吃饭做菜,写的过年过节,写的那些奇特又可爱的人物,还有时不时表现出的历史纵深感,随便拿一条出来,就我的阅读范围内,几乎都是最好的。但是就是这些句子,能载着这本书趟过时间的河进入不朽巨著的行列。对我来说,有了黄永玉,要诺贝尔文学奖干嘛?人说莫言笔下的高密奇幻诡秘,黄老笔下的朱雀有过之无不及,列如刘三老说的“走难人”(赶尸。人死以后为了落叶归根请人作法事,千里迢迢在赶尸人的带领下走回家乡)还有好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关键是莫言的奇幻来自于国外,莫言有不一样的文学传统。黄老完全是扎根在中国文化根基之上,读来亲切熟悉。
这本书不是一本书而已,他是发生在21世纪的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事件,具有历史价值,各位爱书之人万万不可错过亲眼鉴证一次历史事件的机会。最后,本书的作者已经93岁了,我现在最希望黄老健康活到120岁,千万要把这本自传回忆小说写完啊!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九):关于《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这些年看完觉得有意思的几本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一句顶一万句》、傅雷译的《幻灭》,都没这本好。最近老在想,这是不是看过的小说里最好的一部了。
人的变化真是巨大,曾经觉得《红楼梦》写的真是好,机巧无双。然而这几年却是越回想越觉得不对劲。隐隐觉得红楼梦不过是加强版的琼瑶罢了,甚至里边传达的浓浓的厌世情绪,还不如烂俗的才子佳人小说对人生来的营养。通常人都是在中学时代开始读红楼,于是这种颓败情绪刻画得越是机巧精妙,越是害人。我甚至觉得《红楼梦》的境界还不如《金瓶梅》。金瓶虽写的是强取豪夺的人间阴暗面,却是带着救世的心;而红楼只是写了一个了无痕的春梦而已,把人生看得太轻飘飘了
无愁河是黄永玉八十多岁开写的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写的是10岁以前的童年。开篇人物有点多,加上湘西的土话,搞得人有点累。但是越往后看越有味。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张序子的保姆,名叫王伯的女人。黄永玉形容她的整个人生就一个字:“雄”,比海明威笔下出海打鱼的老人还要“雄”。
小说几乎是讲了整个故乡所有认识的人的故事,从自家的太爷太婆,到儿时的一帮玩伴,再到城里的乞丐粪客,凡记得起的故事,都讲来听,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联想起的文章或者笑话也插科打诨进来,看似毫无章法,却处处透着狡黠。不由想起黄永玉九十画展的一幅字:一个活了八十几岁的人,身体过得去,头脑又还清楚,如果再不承认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那未免太谦虚了。
黄永玉在书里说:老和小过日子都是一样的快。我不同意,我觉得人生是加速度的,越往后过得越快。不然你看黄永玉自己,人生的前10年写成了三本书,剩下的80多年不可能写成24本。
老头子还说: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但是从这书看来,世界没长大,你心也没老。要说祝你长命百岁,简直是骂你。那就加劲写吧,让我们看看一百多岁的人,写出的小说到底什么样。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读后感(十):朱雀一去不复返。
随便几句话抛砖引玉。
是本好书,读过的人只有300+很可惜。
我很惊叹于黄老先生记忆还原之鲜活以及密度之大,是用回忆用心编织的密密渔网,与生活如此贴近,让我不自觉怀疑他到底是记忆力太好还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想象力太丰富?
还有就是张序子的孩童视角很出彩,毫不做作的童稚,新鲜而单纯,同时又带有一种大道归简的智慧,懵懵懂懂生发的议论也恰到好处地荒诞不经,细想却也极富意味。我猜他是个老顽童。
很多人提到了美化问题,我倒是挺喜欢的。因为这种美化不是刻意的粉饰太平,更多的是对于久远记忆的不自觉修饰以及黄老深不可言的乡土情怀,而且也相当符合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所能看到的。朱雀在他笔下纯净美好得俨然是一座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风景与人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无论是教书先生,还是经商小贩,抑或再平常不过的邻里街坊亲戚邻居,上至黄发,下至垂髫,一个个可亲可敬可爱。太婆的月下吟诗,胃先生善解人意地放孩子们逃课砍脑壳,张幼麟拉起手风琴的忘我陶醉,王伯一把火烧光了屋子与回忆,二舅痴痴傻傻摇头晃脑脱口而出古文,子厚子光合伙打架,曾宪文仗义地陪张序子逃学,田汉生头头是道倒背如流地背古诗词,春兰对子光独特的放养教育……千人千面,唯一相同的是都是有趣的善良者。他的笔下少了惯有的农村的肮脏隐秘,更多的是浑然的质朴自然。连偷看洗澡,撒泼骂街,砍人脑壳这些事都散发着天然谐趣,并无一丝一毫病态的粉饰或贬低。
书中处处可见凤凰方言(用“朝”形容人疯疯癫癫),饮食习惯(嗜辣,霉豆腐,花椒辣子是必不可少的作料),风土人情(山水相依,和睦的关系,人与人的人情往来,同学友谊),传统民俗(房屋上梁的仪式,多次的葬礼场面布置描写,看戏)。特别是黄老经常用的移步换景,多次娓娓道来朱雀城的方位、格局、街景、店铺,如同往日重现,一格格展现在眼前。管中窥豹可见乡土对一个人最根本的精神滋养,以及传统文化从成长起点所形成的丰富积淀。
书中能聊的实在是太多,仅举几个例子吧。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张幼麟与他的一群诗朋酒友的精神交流,一群风雅之人并不为小城之小所限,各有各的艺术追求,喝酒吃饭,兴之所至,你弹琴我唱戏,再插上几句古诗词,美好之极。
还有便是这对夫妇对张序子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文学艺术滋养的同时任他自由发展,说白了就是在什么该教与给他自由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即使是张序子去看砍脑壳,咬了左唯一,逃学逃了大半学期,父母也极少粗暴斥责,甚至很多事情一笑而过。但在很多细节方面又可见父母对他的影响,比如说张幼麟一书柜的书,对于序子绘画的夸奖,比如柳惠在家道中落之后仍然一个个检查他们的衣着整洁,叫他们不要占别人的便宜。
同时学校的教育也令我羡慕嫉妒恨,先生们各有特色,但都十分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影响,没有棍棒,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如今少见了。
朱雀美好得不像是故乡,大概从此只能活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