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已故的帕斯卡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已故的帕斯卡尔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3 04:4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已故的帕斯卡尔经典读后感10篇

  《已故的帕斯卡尔》是一本由(意)皮兰德娄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一):摘录

  这本书是在看一个游戏视频时候发现的。一开始感觉很是哲学黑暗于是选择去读,但事实上本书还透着一个凉凉幽默,在我看来,帕斯卡尔一直在有限自由里活的比一般人都要好

  在十八岁时,对自己描述是这样的:红色的蜷曲胡须覆盖了我的大半张脸,这样依赖,本就不小的鼻子显得更是小,在浓密的胡须中若隐若现;而本事粗黑的眉毛更是醒目。他想换脸,但终究认识到这也是异想天开罢了。谈起婚姻,他的老师奉劝他是成为精神食粮

  他们家是富,但这个富到他父亲为止,母亲将所有的一切交给了马拉格纳办理,那个鼹鼠,开始慢慢蚕食着家中所有的财产。甚至是在上流社会妻子过世后他开始娶了帕斯卡尔的喜欢姑娘,奥利瓦。一切都是为了继承。

  而在此时此刻出现的罗米尔达是个可怜的姑娘,她有一个爱她的有财的男人,也有母亲为她张罗着一个有钱的男人,但她却选择了一个即将破产的男人——我们的主人公

  我们的主人公,在经济败坏之后,做起了一个大肥差——图书管理员,那是我做梦也想做的职业,每天就和书相伴,但主人公有时候并不那么想,他觉得这样会浪费时光。但随之而来的五百里拉,导致了他的第一次死亡。

  我常常幻想着拍成舞台剧上演的着一幕一幕。帕斯卡尔无意是幸运的,在得到五百里拉后,他因为与丈母娘的争吵前往了法国。在那里他靠着无与伦比运气赌博成了富人

  就在他开始期待新生活的时候,他死了,被所有人认定是自杀了,但种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幸运“因为,现在有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自杀了,而别人都把他当成了是我。某种程度上说,我窃取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悼念,因为我的缘故,他的在天之灵还得接受我妻子和岳母半真半假的悲痛,以及格洛拉莫·帕米诺的悼词。”“我读完米拉格诺《小报》后的第一感觉。当然我也明白,那个可怜的家伙并非因我而死,即便我澄清这个误会,他也不可能再活过来。我可以利用他的死让我得以解脱,并且这未必会伤害他的亲人。其实,这对他的亲人而言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他们都以为自杀的是我——马提亚·帕斯卡尔。这样,死者的家人至少还能有一个希望,希望死者只是失踪而已,期待他某天还会出现。”

  在确定死亡后,帕斯卡尔决定立下一个目标,活出新的人生“但有一件事我须得慎重。”我对自己说,“自由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一定要保住这份自由。我要找一条全新的路,一条通往未来的阳关道,不让我的自由受丝毫的损害。现如今的生活总是让人不满意,所以我要寻找其他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要专注于那些人们称为‘无生命’的物体上,在一个引人入胜风景如画地方生活。我要一点一点地学习新的东西,获得新的知识努力工作并且耐心地完善自己。到最后,我不仅能骄傲地说我活过两次,还能说我体验过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这段突然的死亡可以说是全书高潮,开启新的人生表面上是无尽的自由,事实上迎来的是什么?而给自己按上新的名字同时,又编排了一段丰富背景故事——阿德里亚诺·梅伊斯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德里亚诺·梅伊斯生活和来历无意是精彩的,因为他是幻想产物——"想象一种我从未经历的生活,将我了解的生活的细枝末节拼凑到一起,拼成我的过往,刚开始这让我觉得很有趣,尽管这种快乐偶尔会被突如其来悲伤打断。不过,我还是把这变成了日常必做之事。我不仅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过去,生活在从未存在过的阿德里亚诺·梅伊斯的世界里。"梅伊斯住进了一个老神道的家里,他们时常会讨论一些只是看上去有意义话题,比如:“我的女儿阿德里亚娜跟我说过放在你房间里的那个圣水钵,她后来把那圣水钵拿出去了,还记得吗?前两天,那圣水钵掉到地上打碎了,只剩下一个2底座。现在那圣水钵的底座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我把它当烟灰缸用,就跟你之前一样。罗马其实也是这样,梅伊斯先生历代教皇按照他们的方式将罗马建成一个圣水钵,我们意大利人则把它变成我们的烟灰缸。我们从意大利各地聚到这里,将我们的烟灰抖落。生活如此轻率,如此无价值,如此痛苦,它给我们的除了烟灰又还有什么呢?”这类讨论罗马衰败不再自由的问题。而在这里梅伊斯彻底改头换面,偏正了那倾斜的眼睛,看上去是好看了许多,房东先生的小女儿阿德里亚娜也渐渐开始倾心这个富有哲学气质且是神秘的梅伊斯先生。

  我们人呀,跟树木不一样,树木有生命,但它感觉不到大地阳光空气雨水、风、雪的存在,这些东西对它不过是有益有害。我们人类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拥有了一项令人遗憾特权——我们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随之而来的就会有许多幻想,也就是把我们内心对于生的观念当作我们的身外之物,而这种对待生活的观念会随时间环境或者意外事件发生而不断变化

  “这种关于生的观念就相当于一盏灯笼,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点着这样一盏灯笼。这盏灯笼让我们看到迷途者,让我们看清善恶;这盏灯笼在我们周围形成一个光圈,越过这个光圈便只剩黑暗。假如我们心中没有这盏灯笼,黑暗也就不会存在,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光闪烁,我们就得相信那是真的黑暗。那好,想象我们的灯笼现在熄灭了,那想象中的黑暗便会将我们全部吞噬,对吗?在幻想的阴天之后,剩下的便是永恒黑夜!但这真的是永恒黑夜吗?或者说我们只是更加靠近了本质,触碰到了形式不确定的理性

  最后的结局,梅伊斯先生依旧选择了死亡,因为不曾有的自由,现在,他又成为了帕斯卡尔,但他已经死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又想起之前看COCO中所说,一个人被所有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二):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

  2016年的最后一天,喝最烈的tequila,跳不知疲倦的舞,醒来已是2017第一天的下午。如果年年如此欢快,怎知是梦是醒? 起来继续读《已故的帕斯卡尔》,这是意大利姑娘Ilaria推荐给我的书。有一天聊天,我请她推荐几位意大利作家,她让我拿中国作家换。最终我拿刘慈欣跟她换了皮兰德娄。 故事的设定有意思。一个没落的到处欠债的贵族青年,娶了无趣的媳妇、引来恶毒的丈母娘,过着悲催的生活。有一次他偶然在赌场赢了很大一笔钱。回家的火车上,他发现报纸报道了在他家水沟里一位自杀的男尸,该面目全非的男尸已经被他老婆认领。也就是说,大家都以为他死了。 他决定,趁机逃离!过去的他已死,带着赌场赢来的巨额财产,他重新生活。 从此他失去了真实身份,化为虚无,在世间飘荡,不能跟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有牵扯。他避开一切牵扯,友情爱情,因为任何牵扯的痕迹都可能让他的原有身份曝光,把他拖回到原有的生活轨迹。 几经波折,他终于厌烦了这种虚无,回到家乡准备接受原有的生活。此时,家里的一切都变了,庄园卖了,妻子改嫁了。周围几乎没人记得他,没人在乎他还活着,反而他活着只是让改嫁的妻子更尴尬。 从我飞离中国,踏上欧洲的土地开始,我也已一种新的身份在生活。过去的一切慢慢远去,现在的我在这三年里重新塑造。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我失去了我的身份吗? 有一点我跟帕斯卡尔一样,我们都不敢留下的痕迹。他是怕被发现,我是怕被抹去。我在欧洲从来没有获得过安全感,因为我在这里的一切都能轻易被抹去。 我克制着,不愿留下什么,因为带不走。离开的时候,必然割舍掉一部分的自我。

  quanying

  01.01.2017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三):生活的荒诞与想象的真实

  单纯看《已故的帕斯卡尔》这个故事,或许并没有什么出奇——主人公帕斯卡尔并非是数理学家帕斯卡尔,只是一个小镇的图书管理员,因为家道中落、婚姻无趣,才想到离家远行,无意之中来到赌城蒙特利尔,发了一笔小财后无意中在报上看到了自己的讣告——原来,一个倒霉的自杀者在他家附近被发现,而他已经“被自杀”了。想到家中又丑又凶的老婆、无聊的工作,他灵机一动,决定改名换姓,开始新的人生……然而,在罗马变身为有钱人的他,除了不断遇到请求他帮助的人外,就是质疑他身份来历的人,他也无法对自己喜欢的一个姑娘说明自己的前世今生。在丢了一笔钱之后,又卷入了嫌疑者的名誉争执之中,面临着一场决斗——几番思量,帕斯卡尔决定伪装自杀,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那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妻子早已改嫁,他只有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的墓碑沉思……

  对于帕斯卡尔两段看似荒诞的人生经历,相信会有很多评论家会从人物身份的认同着眼进行分析,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等等。但皮兰德娄要说的是,现代人遇到的困惑,不可能通过数理学家帕斯卡尔那样“一就是一”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并给予解答,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自我矛盾与自我分裂,他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万个人,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六个寻找作者剧中人》中体现淋漓尽致角色幽灵、作者与导演演员观众……一切都在迅速切换中相互融合变换,在一个荒诞的不可知的世界里,一个个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了种种焦虑,而这些焦虑所带来的想象,最终将通过人们的实践成为生活的真实,反过来,进一步使得我们的世界荒诞不经——这种加速度使得一切如同身陷离心机,最终使得我们与世界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被甩出了生活的轨迹和生命的轮回。数理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已故的帕斯卡尔”正是在“自由”与“运动”的诱惑中试图摆脱焦虑,从而成为了荒诞的主角

  回头来看数理学家帕斯卡尔关于思考的名言,“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是一根会思想芦苇。”现实中的图书馆员帕斯卡尔,这番奇特遭遇来由,正是由于其“思考”的结果,如果他兴高采烈将赌博赢来的钱拿回家,那么他可以还清借款、重振家业,老婆也可能不会再和他吵架,然后为人父母、平安一生。但正是这个爱思考的动物的灵机一动,决定了他面对自己墓碑、尴尬一生的境地,我不知道皮兰德娄写这个是否为取笑数理学帕斯卡尔,将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性和逻辑视之为无物,抑或是以此来反思——思想自由本就是孤独和无聊的结果,并不会带给人幸福,只会让你一生都在更深的孤独中绝望

  数理学家帕斯卡尔一直被认为是思想家——“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然而,何为真理?它存在于生活的荒诞还是艺术的想象之中?皮兰德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想象力真实可靠的一点说明”中,就作家与评论家眼中的真实进行了比较——评论家在批评一部作品的时候,不是以艺术的名义在感知,而是以人的名义在进行思考。在评论家看来,思考对于普通的人、对于不幸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不幸的小说主人公,只需要表现人性波涛,其触痛灵魂、撕裂人心话语,将成为生活的真实,从而具有艺术感染力。但在作家皮兰德娄看来,生活中的事可以荒诞,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则一定真实。真实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力之中,小说或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带着面具表演,但这种表演是在故事情节展开后,角色之间的相互较量自然发生的,不在于评论家或思想家预先的理性设想,角色的思考是剧情推动后的必然,而不是现实中的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行动——所以,他体现的未必是真理,但却是生活本身。在《已故的帕斯卡尔》发表16年后,一则《一个活人为自己扫墓》的社会新闻,再次证明了皮兰德娄的观点——不是艺术在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再现了艺术的想象。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四):买一颗后悔药吃吃

  世上没研发后悔药的配方,但是不妨碍会有各种偶然加巧合制造出来的副产品刚好就是这颗后悔药而且还不偏不倚的掉在了帕斯卡尔的嘴巴里,于是乎他死了,他刚好出走这个出走让他合情合理的成了河里的死尸。这颗后悔药来的很是时候刚好帕斯卡尔在赌场上也赢了点小钱够去做一个新人的时候了,于是他踏上了做新人的历程。不想后悔药也是有药效的没过多少时日,他就发现这药效果不够了要自个研发了,于是乎他就按部就班的搞死了自己,反正上一回合的配方大致如此了,这一回也难不倒哪去。就这样这个新人作死了自己,又踏上了寻找自我的回乡之旅。当他回乡后,他站在自己的墓前,这颗后悔药在两次药性之后暴露出来的真相远远比真相本身更真实。这就是皮兰德娄带来的《已故的帕斯卡尔》一个比真主还真的真相。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五):皮兰德娄的逃离

  意大利作家路易吉·皮兰德娄的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甫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但也不乏批评与指责之声,其实最严重的指责是他的小说不够真实,没有反映“普遍的人性”,为此小说再版时,皮兰德娄不得不在书后做出回应与反击,写了一篇长长的《关于想象力真实可靠的一点说明》,解释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其实是两回事,人们没有理由用生活的真实来指责艺术的真实。

  在我看来,皮兰德娄根本不用理会那些指责,他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那些指责他的人,当他们面对几年之后卡夫卡的人虫之变,不知又怎么指责卡夫卡的“不真实”。

  在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之后,人类成了没有牧羊人的羔羊,同时也失去了归宿感。其实皮兰德娄的《已故的帕斯卡尔》反映的真是这种无所适从感,我不知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皮兰德娄的《已故的帕斯卡尔》,就没有卡夫卡的《变形记》,也不会有“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们也不会“在路上”了。《已故的帕斯卡尔》也许是最早以“逃离”为主题的小说,最有名的逃离者非高更莫属,“逃离”正是现代人普遍的一种内心欲望,所以《已故的帕斯卡尔》反映的正是“普遍的人性”而不是相反,只是他太超早了,远远地走在了那些指责他的人的前面。

  抛开细节的不同,皮兰德娄的《已故的帕斯卡尔》与几十年后爱丽丝·门罗的《逃离》颇为相似:一个平庸的图书管理员马蒂亚·帕斯卡尔因不堪忍受家庭的纷扰、难缠的岳母以及失去母亲及女儿的痛苦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赌场上发了大财,随后发现已经有人代替自己死去,既然他“已经死去”,那么他就可以与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过一种彻底自由的生活,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阿德里亚诺·梅伊斯”却陷入了另外一种困境,甚至连向自己心上人表达的自由都没有,在受辱之后,连个决斗的见证人都不能找到,他不得不以“阿德里亚诺·梅伊斯”的死去换回“马蒂亚·帕斯卡尔”的再次复活,但他不知,这个世界早已没有了他的位置,于是他来的自己坟前,凭悼死去多年的自己。当别人怀着好奇问他他是谁是,他只能无奈的回答:“我是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

  无论皮兰德娄《已故的帕斯卡尔》帕斯卡尔的逃离,还是门罗的《逃离》中卡拉的逃离,最终都是为了获得自由,但其实他们不知只要人活着就会处于某种困局之中,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的小说《从这里到永恒》有句这样经典的台词:“公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获得自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为自由而死,可是死了以后自由对他一无用处,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症结。”

  在《已故的帕斯卡尔》里,我们可以看到帕斯卡尔从最初对自由渴望的兴奋到最终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彻底自由而透露出的来无奈和迷茫的转变:“我要同自己一起生活,只为自己活着,就像迄今为止所做的一样。”、“自由就是,想象自己成为广袤的大海,掀起巨浪,记不止息。”、“在此之后我又发现,我的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可以是就是我的孤独和无聊,也就是说,我被处于可怕的刑罚,即只能自己陪伴自己。”,他自己最终的复活与回归,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无论如何突不破自由的困境。

  《已故的帕斯卡尔》里,老房东帕莱亚里因为总是沉溺于生死问题并进行不尽的探索多少显得有些可笑,他多少有些帕斯卡尔的精神导师的意思,他比帕斯卡尔更早意识到人类的自由困境所在,正如《从这里到永恒》里的先知杰克·麦洛伊一样,他自豪人类拥有动物所没有的特权,自豪“这种动物也能写出《神曲》这样伟大的作品来,这种动物又能像您的母亲和我的母亲一样做出牺牲”,但他同时意识到,正是这种特权赋予了人类不尽的痛苦,“学识(自我意识)的坏处正在于此,它正是要为生活而忧虑担心,而且只为生活而忧虑。”,同时意识到,只有死亡能指出生活的光明,“指导我们的行动的原则,指导我们从迷宫中走出来的路线,指引我们的光明,不可能不来自那边,不能不来自死亡。”

  正是这位大师一样的人物看到,人类对生存的焦虑,其实是对被流放的焦虑,最终其实是对死亡的焦虑,但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其实“我们一直活着,我们将同宇宙怀起永远活下去。”,我们虽然不会永远存在,但我们曾经存在过的这个事实将永远存在,直到永远,直到永远之后。

  路易吉·皮兰德娄虽然写小说是把好手,但更为著名的却是他的戏剧,尤其是他的《六个寻找剧者的角色》,赖声川的《暗恋桃花园》就明显受到其影响。美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诺里斯·霍顿在评价20世纪的戏剧创作时说:“皮兰德娄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思考的一代,不仅是他本国的,而且是整个西方世界思考的一代,这一代是受弗洛伊德影响的第一代人,是开始重新估价现代环境中的个性之谜的一代人。”

  这样的评语用在皮兰德娄的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上也是合适的。

  ===

  发表于2013年11月20日《都市快报》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3-11/20/content_1619829.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