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笔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然笔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笔记的读后感10篇

  《自然笔记》是一本由芮东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笔记》读后感(一):适合所有人读的自然之书

  我常买书借书看,但极少有能让我连读两遍仍意犹未尽的书,而芮东莉的《自然笔记》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看作者的自然笔记,让人深切感受到我们身边的自然远胜普通科普读物上看来的精彩

  就在我们身边,你观察过蝶蛾神奇的羽化过程吗?你窥探过柳树上的盛宴吗?你数过落叶有多少种颜色吗?你在天黑后探访过草木间的小生灵吗。。。

  就在我们身边,有不起眼土生土长的草木,有与你近在咫尺却施法隐身的昆虫,有逢雨必欢的小生命,有暗夜里狂欢的精灵。。。

  就在我们身边,植物播散种子各有奇招儿,蝉妞诞生,雀儿骂战。。。这生动有趣的一切,都不是在教科书里,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自然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但成年后的我们却借口日益忙碌越来越忽略它。。。而其实只要我们能象孩子一样对它们充满好奇,放下身段去关注它们,自然就会立刻展现给我们一个充满惊喜快乐探索之旅。。。

  试着用画笔记录下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永恒记忆

  《自然笔记》的编辑和装帧图文并茂简洁明快清新自然,阅读时更是如沐春风

  意外之喜,这本书竟也是女儿的大爱。还是小学生的女儿先是被插图吸引,进而喜欢上里面的篇篇文字。在她看来,那些故事里的主角都是她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自然笔记》让她也有了要去自然中一探究竟冲动。这是不就是最好的教育么——引导孩子爱上自然,让自然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阅读全书的过程,全身心的沉浸在作者记录的自然里不能自拔

  最佩服作者的还不是她的自然笔记,而是她向周围一切可能接受对象人群普及,包括家人和孩子,在她身上我能感受到巨大能量和爱。。。

  作者常参加各种保护自然的公益活动,拆除鸟网,地笼,打捞菹草,清除外来入侵物种。。。我想这也是作者通过自然笔记爱上自然,理解自然后更深层次行为。她传递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好我们自己家园的正能量。

  愿更多的人能通过《自然笔记》也拿起笔去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理解自然。相信自然也一定会因此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自然笔记》读后感(二):看得到细微处,才见得到大天地

  已经在北方呆了四年多,貌似已经习惯春秋短暂夏日清凉冬日冷长的气候。最开始觉得这边气候贫瘠,想到小时候四季分明情景总是充满了怀念。偶然假期回家,也总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植物和小动物小昆虫,那些都承载了我童年回忆。记忆是一个特别奇特东西,以前小时候习以为常的东西,渐渐被记忆美化成独一无二精品,因为稀少不多得所以珍惜吧。

  这本书带我回到了童年,我竟然不知道,我曾经见过那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在家的时候我总以为我生活的环境贫瘠单调,不像动画片或者电影里放的那样,一望无际绿色草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我身边的环境总是那几样植物,连花都开得不美。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首先是,作者对自己身边自然环境的珍视,无论多小的物种,看起来多么不美好的东西,在作者眼里都是造物主作品,和人类一样,是这个星球上享有平等存在权利公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看得到细微处,才见得到大天地。所以能对作者的善良,和小事给她的感动感同身受。我跟着作者一起,慢慢拾起记忆里的碎片,那些我曾经见过的花草虫鱼,仿佛有了新的光辉

  记录几个因为作者的介绍,我觉得有意思片段

  1. 蚯蚓粪便:圆圆小小的干干的球一样的泥巴,我记得小时候跟哥哥们出去抓虾钓鱼,都会去砖头底下,瓦缝里翻蚯蚓,总能看到这个东西。(想起小时候对蚯蚓的残忍哥哥们都这样对蚯蚓,我也习以为常,现在想想有点不忍心)。

  2. 倒提壶、鬼针草:在野草里走一圈,总能在裤子上沾上他们的种子

  3. 蝉蜕:就是知了壳,小时候听说知了壳可以卖钱,曾经到处拿着杆子去够这个东西,小哥给我攒了一袋子,最后也没卖出去,就扔了。以前总是奇怪为什么蝉身上会有那么多泥,看作者解释才知道,原来蝉的幼虫都是在土里的,小时候常见的地上的洞,原来都是幼虫在羽化前爬出来的洞,它们在那之前都是看不见东西的。1

  4. 落叶的颜色:我也和作者一样,以前都以为秋天就是金黄色的,这几年在北方也慢慢见到了秋天的色彩斑斓,才知道秋天的颜色之丰富,远超过我的想象。其实不只是秋天,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落叶,以后我也要去公园里看,不同季节的落叶,记录它们的样子

  5. 下雨天、下雪天、夜晚:大自然的神奇和博大远远比我们想得要多,即使没有到远方,如果看得到眼前大自然,看得到四季的变幻,天气更替,得到的绝对不可能是苟且,而是感动和谦卑心态

  6. 蜘蛛网蜘蛛网为什么不会把它自己黏住。这个问题,我好像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虽然见过无数只黑乎乎,大的小的蜘蛛,甚至还破坏过一个蜘蛛网来救一直蜻蜓。作者解释,我才知道,原来蜘蛛网分横向和纵向,横向有粘性,纵向没有,所以蜘蛛走路都是沿着纵向走才不会被黏住。

  6.各种各样的植物:看完只有一个冲动,以后要去植物园多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像作者一样画出来,记录它们的样子,查找相关的资料感觉以前错过了好多的精彩。

  还要多学习一些植物的知识,以后可以给孩子解释。

  《自然笔记》读后感(三):自然笔记,开启自然探索之旅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常以为自己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常带孩子进到大自然中,寻找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生命

  但是读过《自然笔记》后,发现自己真的疏忽了许多。公园、田野,哪里都有大自然的住客,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常常因为匆忙行走而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或者因为我们的不善于观察而未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在读这本《自然笔记》之前,误打误撞来到了“自然笔记”的博客,在读这本书之前算是对作者的笔记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有幸读到她的这本出版了的《自然笔记》,更系统更有条理地跟着她和她的家人开始了自然探索之旅。这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层阅读的科普随笔。它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形式记录了大自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动物昆虫。连续几天,每晚睡前,我都会捧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看一会,读上几页几章节,它最吸引我的是作者的手绘图和手写字,它们是那么真实且那么亲切。因为文字有些多、字体略有些小,我还没有和孩子一起分享过多的文字内容,只是她会在我放下它时翻看它的图,我们会聊聊这些图,它们把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物种展现给我们,通过这些手绘图,我们又结识了更多的大自然里的朋友。   

  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样一种类似“笔记大自然”模式的手绘手写版的自然笔记。所以这些天,陆陆续续看了作者芮东莉、她的好学婆婆、她的先生吕永林等的博客,这是一家才华踏实的组合。他们热爱大自然,并脚踏实地做着自然笔记。喜欢他们这样的生活态度欣赏他们这种探索精神。   

  在序“写在前面”里我们得知作者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也没有严谨的科普背景,但是在书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丰富生动的图画,记录平实表达贴切描写细腻的文字,它既有科普性,又具故事趣味性。所以,让我舍不得放下。在阅读的时候,我也结合了鸟巢的故事及其他一些科普书一起阅读,在它们之间对比同一物种的描写绘画,找到了共性,加深了理解。  

  我喜欢作者在文字上的一些运用和描写,看目录:公园里的“穿越者”、夏夜里的不速之客、我和故乡患了失忆症……这些题目吸引着我们翻开那些故事。而正文里同样有许多吸引着我们读下去的文字:“转眼又到了夏蝉聒聒噪的季节,当你汗流浃背地关上门窗,想把热浪挡在门外时,小动物们却在这热辣辣的天气里开着狂欢派对。是躲在空调房里继续抱怨夏天酷热,还是跟我一起去公园里揭开那些只属于夏天的秘密?”看到这样的话,谁会没有冲动,想去大自然里寻找那些秘密呢?就算夏天已经过去,我们的思绪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炎热的季节,仿佛耳边有蝉鸣,有鸟叫。我们知道蝉在上树之前是居住泥土下的,但是我们却不曾知道蝉是擦亮了眼睛再出洞的。作者的图文帮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奇妙的大自然。

  读着其中一篇“植物的彩虹色”,描写得可爱极了,因为作者和家人去探索自然时,忘了带笔,就地取材,用了自然植物的汁液,画的手绘图也在其中,美丽的颜色,我们也可以试试和孩子玩植物的色彩

  很丰富的内容,不能一一提及,需要我们慢慢地细读,结合户外探索,一起来发现自然的更多秘密。

  作为忠实的读者,我也想提一些自己小小的建议。因为家中长辈也喜欢读这样的书,只是书中电脑打印版的字体偏小了一些,box框出的引文采用了绿色字体,虽然挺切合绿色自然的主题,但是这个绿颜色有些浅、淡,看得不是特别清晰,阅读感觉有些费力,再则可能是因为纸张厚薄的原因或是印刷的原因,感觉有些透,每页背面的字墨对当页略有影响,如果这些能在再版时修正一下,就更完美了。当然,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很棒的,是我们喜欢的。

  《自然笔记》读后感(四):很棒的书

  刚看完了这本书,来写点感想

  那天空推荐这本书,我喜滋滋地第一时间下了单。然后他问:如果要采访作者,你会问什么问题?我对书及作者一无所知,所以就说:这得看到书以后再提啊。

  昨天看到空错已经把采访发了出来,一长篇的问题。我要是芮东莉,一准儿得头疼。不过也好,有时间把采访好好看看,就再详尽也没有了-----空错的细致认真那是出了名的。

  看完了这本书,不由得自己也蠢蠢欲动,想拿画笔出门写写画画了,毕竟跟作者一样有小时候描小人书底子......

  带画儿的书特别难做,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算是极好的了。看书看出些有疑问地方,写在这里跟作者探讨探讨。一个作者不可能不看自己的书评,我坚信。

  一、拯救记忆一篇第二页第二段“芽胞”应该为“芽苞”吧。

  二、18页第二段,“葇荑花”容易引起外行人误解,以为是一种花的名字,如果改为“葇荑花序”就正规了。135页的下一页也有这么一个提法,要改还是都改了吧。

  三、148页的不知名的植物是不是金线草?

  四、183页弹刀子菜跟通泉草可不是一样东西。这个区别可以查到,阿蒙植物分类机也可提供详尽的解答

  五、187页红柳就是柽柳么?柽柳我们这里很多,枝条纷披,叶子细碎松柏,夏天开粉色花,是很好的景观植物,不知是不是你婆婆说的这种。

  被你的自然情怀所感动。

  《自然笔记》读后感(五):记录大自然的真实感受

  看到这本书对大自然的记录让我想起自己以前也做过自然笔记,只是没有作者这样的毅力和心态。现在对自然真正关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觉得作者拥有这样对自然的关爱之心是非可贵的。她每一篇用心完成的自然笔记都在教育人们应该时常关心周围的自然环境,并用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看了这本书,我不禁大大称赞作者的绘画技巧,每一幅画都有一种特别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正如作者开篇所说“就像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那扇神奇的转门一样,公园里也有这样一扇奇妙无比的门”。我想日本有宫崎骏大师奇妙手笔下天马行空之作,中国也有像作者这样致力于保护,观察,记录大自然的倡导者,可见大自然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妙的世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最后,预祝作者的《自然笔记》销售量越来越高

  《自然笔记》读后感(六):跟电子产品争夺我们的下一代——读《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

  文/吕左溪

  十年之前过年回家,我的九岁外甥抱住我的手机不肯撒手,里面有几款游戏我都从来没有玩过,然而小家伙上手之快,简直叫人费解。再过十年,还是春节回家,我的十九岁外甥抱着自己的手机不肯撒手,分分秒秒,目不瞬离,只见他两眼直勾勾地盯住智能触屏,仿佛盯着女朋友的脸。在他旁边,或者在别的房间,家里的所有下一代,大大小小,要么正抱着一部手机或守着一台电脑在玩,要么如一只只出窝的猎犬,正四处搜寻着各种电子“神器”的气味——这一幕,显然不是童话,而更像是寓言同时也无比真实。

  再来看看另一幕。初夏的上海,某日,上午,天光极好,某公园中,云影桥头。一个小男孩正随着他的母亲在桥头观景,忽然,有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落在了云影桥的石栏上,小男孩一眼就瞥见了这只小生灵的到来,于是立刻,他将手里的ipad对准了小瓢虫,调焦,拍照,录相,直至它飞走。小男孩脸上露出一种满足的神情,他或许是想,自己刚才已经用世界上最最先进的手段,为那只可爱的小生灵做了记录……回到家中,小男孩也许还会再去欣赏一下自己拍下的这些画面;但也许,他现在所拍摄的这一切,即便未加删除,也将永远被埋葬在这块智能电板之内。

  “带您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

  “要让您的孩子学会从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别让我们的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

  时不时地,我们会听到有识之士对众人发出如此的呼告与召唤。但是我发现,就算大伙儿有了积极响应,也往往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这召唤后面加上一句:

  “记得带上咱家的‘板子’。”

  于是就算到了户外,许多孩子的手里还是会多出一块“板子”。在人与自然之间,永远有一块电子板挡在那里,就像一道电子时代的柏林墙,挡在无数童年与天地万物之间。

  其实,亲近自然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直接去触碰自然——当然前提是注意好安全。让我们俯下身来,或者索性钻到灌木丛中或密林深处,去摸,去瞅,去嗅,去抚摸,去拥抱,去倾听,去感受,去探寻,去学习,去领悟自然的呼吸和心跳……只有通过全身心的触碰,以及由此而来的灵魂相遇,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一种生命的鲜活与神奇,以及供养每一种生命的天地的博大与包容。对于孩童们而言,这将是一朵朵生命之花的神奇绽放;对于成年人而言,这将是一块块板结之地的无限耙松。更重要的是,这会让我们所有用心去触碰自然的人开始迷恋自然、珍惜自然,打心窝里懂得她的美妙、她的好,从而真正去爱她、呵护她。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触碰之旅”来得更加持久而热烈,那么每次出门前,就请带上一支笔,几页纸或者一个本子,试着去为自然做笔记吧。就像芮东莉女士在她的《自然笔记》里所做的那样——“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自然,并且跟他人分享大自然的故事”。

  一旦开始尝试去做自然笔记,你就会发现,当你用图画、用文字把你所珍视的一切记录在纸上时,你对自然的爱意就会更深一层。这正如芮东莉女士在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中所言,自然笔记“是一扇神奇的转门”,“它让我们像狸像獾,一头扎进灌木丛的深处,用身体和心灵的全部去亲近叶片、花朵和虫虫们的世界,感受、记录那些连微距摄影都无以言传的生动。”更为关键的是,自然笔记还是“一扇心灵的转门”,“它让我们去爱、去珍重、去敬畏,树上的锹甲,灯下的夜蛾,迷网中的飞鸟,所有生灵,都不该是我们猎杀的对象,而是像星星一样宝贵,同为地球的孩子,与我们人类一样。”

  也许你会说:“我从来都没学过画画,字也写得不漂亮,语言也不优美,怎么能做好自然笔记呢?”哦不,自然笔记对这些没有任何特别的要求,芮东莉女士在《自然笔记》中说:“画画得好还是不好并没有关系,只要尽可能准确地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就一定能成为一篇精彩的自然笔记。每一个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更多了解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交流的过程,而这才是做自然笔记的真正意义所在。”

  也就是说,绘画、书写和语言表达都不构成自然笔记的难度,自然笔记的真正难度在于,它的旨趣并不在于我们所熟悉的小资情调,对于自然笔记的作者和读者们而言,自然笔记不应当是一种临时调剂,也不是心灵鸡汤或精神甜点;自然笔记指向的是一种积极而前卫的日常生态,在今天,它最为内在的难度其实就是将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如果我们最终能有幸将自然留在身边,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会被自然所打动、所吸引、所召唤,就不会单单只有一个电子世界可去,而是两边都可以去,两边都有的去,或许,这才是人类所拥有的生命丰富性所在,这是一种平衡,更是一种理想。

  《自然笔记》读后感(七):亲近大自然的绝好方式

  清新、自然,散发着泥土的香味;纯朴、淡雅,饱浸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情。东莉《自然笔记》的主角不再是奇形怪状、绚丽多姿的“贵族”物种,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甚至熟视无睹的西瓜虫、鼻涕虫、蚯蚓的“平民”主角。故事的发生地点亦不复是荒远的野外,而是我们的学校、小区、公园。做笔记的人不再是专业的生物学家、美术家,而是普普通通的非专业人士。只需一枝笔、一页纸、一颗热爱自然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可以完成自己的自然笔记。它可能很幼稚,也可能很粗糙,但这都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我们用心观察了,用笔记录了,这是我们心血的结晶。相信,《自然笔记》将会成为热爱自然的人们与大自然沟通、互动的有效手段、平台。因此,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科普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自然笔记》读后感(八):新浪网友“暖心暖人”的“有情”评论

  来源: 网友“暖心暖人”的“暖暖精灵”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1b0940101h3n6.html

  常以为自己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常带孩子进到大自然中,寻找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生命。

  但是读过《自然笔记》后,发现自己真的疏忽了许多。公园、田野,哪里都有大自然的住客,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常常因为匆忙行走而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或者因为我们的不善于观察而未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在读这本《自然笔记》之前,误打误撞来到了“自然笔记”的博客,在读这本书之前算是对作者的笔记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有幸读到她的这本出版了的《自然笔记》,更系统更有条理地跟着她和她的家人开始了自然探索之旅。这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层阅读的科普随笔。它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大自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动物昆虫。连续几天,每晚睡前,我都会捧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看一会,读上几页几章节,它最吸引我的是作者的手绘图和手写字,它们是那么真实且那么亲切。因为文字有些多、字体略有些小,我还没有和孩子一起分享过多的文字内容,只是她会在我放下它时翻看它的图,我们会聊聊这些图,它们把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物种展现给我们,通过这些手绘图,我们又结识了更多的大自然里的朋友。

  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样一种类似“笔记大自然”模式的手绘手写版的自然笔记。所以这些天,陆陆续续看了作者芮东莉、她的好学婆婆、她的先生吕永林等的博客,这是一家有才华且踏实的组合。他们热爱大自然,并脚踏实地做着自然笔记。喜欢他们这样的生活态度,欣赏他们这种探索精神。

  在序“写在前面”里我们得知作者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也没有严谨的科普背景,但是在书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丰富生动的图画,记录平实、表达贴切、描写细腻的文字,它既有科普性,又具故事趣味性。所以,让我舍不得放下。在阅读的时候,我也结合了鸟巢的故事及其他一些科普书一起阅读,在它们之间对比同一物种的描写绘画,找到了共性,加深了理解。

  我喜欢作者在文字上的一些运用和描写,看目录:公园里的“穿越者”、夏夜里的不速之客、我和故乡患了失忆症……这些题目吸引着我们翻开那些故事。而正文里同样有许多吸引着我们读下去的文字:“转眼又到了夏蝉聒聒噪的季节,当你汗流浃背地关上门窗,想把热浪挡在门外时,小动物们却在这热辣辣的天气里开着狂欢派对。是躲在空调房里继续抱怨夏天的酷热,还是跟我一起去公园里揭开那些只属于夏天的秘密?”看到这样的话,谁会没有冲动,想去大自然里寻找那些秘密呢?就算夏天已经过去,我们的思绪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炎热的季节,仿佛耳边有蝉鸣,有鸟叫。我们知道蝉在上树之前是居住在泥土下的,但是我们却不曾知道蝉是擦亮了眼睛再出洞的。作者的图文帮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奇妙的大自然。

  读着其中一篇“植物的彩虹色”,描写得可爱极了,因为作者和家人去探索自然时,忘了带笔,就地取材,用了自然植物的汁液,画的手绘图也在其中,美丽的颜色,我们也可以试试和孩子玩植物的色彩。

  很丰富的内容,不能一一提及,需要我们慢慢地细读,结合户外探索,一起来发现自然的更多秘密。

  作为忠实的读者,我也想提一些自己小小的建议。因为家中长辈也喜欢读这样的书,只是书中电脑打印版的字体偏小了一些,box框出的引文采用了绿色字体,虽然挺切合绿色自然的主题,但是这个绿颜色有些浅、淡,看得不是特别清晰,阅读感觉有些费力,再则可能是因为纸张厚薄的原因或是印刷的原因,感觉有些透,每页背面的字墨对当页略有影响,如果这些能在再版时修正一下,就更完美了。当然,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很棒的,是我们喜欢的。

  《自然笔记》读后感(九):为大自然在心灵深处安个家

  作者:宋军朋

  大自然,我们人类伟大的老师和可亲可赖的邻居,虽然天天面对,却因为世俗的种种原因,常常视而不见,以至于熟视无睹。置身愈来愈城市化的社会空间里,人的心灵也不知不觉荒芜起来。看到一片极普通的树叶、一群极寻常的小鸟、一只曲折爬行的昆虫、一簇色彩斑斓的花朵,公园里的,天空中的,大路旁的,田野里的,山坡上的,身边就会有好奇者发问: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对它们似曾相识,却很窘地无法回答。

  这种窘相我们经常碰到,也时常浮现脑海。古训云:“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那么不妨去读读芮东莉博士的《自然笔记》,通过欣赏她图文并茂的“自然笔记”,很可能会帮你找到洗涮“耻辱”的好办法,从而去亲近、爱护大自然,并在自己心灵深处为大自然安放一个永久温暖的家。

  作者芮东莉以自己独特的观察和记录,向人们诉说如此美丽和脆弱的大自然,从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自然笔记之旅”。

  走进《自然笔记》里多彩多姿的大自然学堂,你一定不会“熟视无睹”!如果你跟随作者穿过公园,走进家门,再漫步路途,徘徊田野,无论在哪里,只要用你的眼睛,换个角度,你就会打开“一扇奇妙无比的门”,“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异的新世界”。看!雨后的大柳树上有一群神秘的居民,有的在“交通拥挤”的“高速公路”上奔行,有的在做“投机”活动。一阵风吹来,小种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趁机放炮弹的,搭便车的,做飞行的,还有钻进别人肚子里的。瞧!当危险来临时或将要来临时,小动物们的“隐身术”会让你叹为观止:有的背面潜伏,有的色彩伪装,有的雷人化妆,更有的还会“高技术”隐身!

  可是,当你随作者逐渐亲近和深入了解大自然之后,无比热爱她,忧虑、感慨和无奈也因她与日俱增,甚至你仿佛在很多地方听到了大自然的“哭泣”,那是在为她的孩子们在哭泣,因为无知而贪婪的人类,在用各种手段或工具不断地驱赶、戕害、屠杀她的子女们,人类“终究会自食其果”,让人“感到无比心痛”!通过做“自然笔记”所得到的深切体会,作者和众多爱护自然的志愿者,已经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被伤害深重的大自然。

  这本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自然笔记》,是作者三年多来倾心“笔记自然”所结出的一枚硕果。童年经历和故乡环境令人痛惜的“变迁”,也为作者喜欢并撰写“自然笔记”埋下了历史的种子。相信有更多的人和你我一样,会迷上《自然笔记》,通过“笔记自然”,很快加入大自然学堂,期待作者和同伴们写出更丰富多彩的《自然笔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