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9 04: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从哪里来》是一本由[澳] 菲奥娜·卡塔乌斯卡斯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一):每个孩子都应该读到的绘本

  文/文小妖

  我从哪里来?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许多好奇宝宝所好奇的问题

  相信很多父母经历过,被孩子问及,“我从哪里来”这问题吧?可是,要认真回答还真是有点难为情呢。忽悠型的父母会以各种五花八门答案应付孩子,比如,你是从话费送的;从西瓜地里捡来的;或是从胳肢窝里蹦出来的(《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妈妈曾这样说过)……千奇百怪的回答让孩子乖乖地闭上了小嘴巴,可是,这种方式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孩子的好奇心依然没能得到满足,也许大一点,他们会另找答案,亦或是从别人那里得知答案,从而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可真是大事不妙了!

  性启蒙教育开展,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刻不容缓

  如果父母在讲解这些问题感到为难时候,可以请绘本来帮忙,父母从旁引导就好。是以,绘本《我从哪里来?》就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级性启蒙绘本。也许,小一点的宝宝可以从《小威向前冲》、《小鸡鸡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等绘本中开始了解基本的性知识,但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问题会往深入方向发展,因此,父母的引导和一本好的性启蒙绘本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绘本《我从哪里来?》以层层推进,由浅及深的方式向小朋友们客观介绍男女器官以及发育、孕育的方式和过程生命诞生等几个知识点孩子们可以从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器官,并知道它们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如同眼睛鼻子耳朵一样,并没有什么可害羞的。同时,绘本以漫画形式,向小朋友展示了他们无法理解内容,帮助他们直观掌握性知识,了解自己,保护自己。

  我很喜欢绘本里,对男孩女孩性器官的插图和讲解,因为每个人都有必要正确地认知身体的每个部位特别是性器官。因为美国性教育专家黛布拉·哈夫纳博士的著作《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养育健康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一书中不止一次强调过,儿童对自己身体性器官认知,以及对这些器官正确名称熟悉。因为教会孩子正确表述性器官的名称,就是培养他们能准确说出性侵害事件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与此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诞生》一章中,插画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了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也让他们跟深刻地了解妈妈的伟大和生命的神奇

  其实,让孩子从小以平常心态来了解性知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防止侵害;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学会对身体尊重珍惜,把最美的时刻留到最好的年龄,减少犯错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性启蒙教育,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如何选择书籍,或者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这些都值得每个父母思索。在我看来,绘本《我从哪里来?》是非常棒的一本性启蒙读物,它能减少父母的尴尬,让孩子用正面积极地心态来看待性,懂得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愿每个孩子早一点了解性知识,学会保护好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二):你是这样来的

  我们小时候都问过大人“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等我们长大了,才发现父母当初给了我们太多啼笑皆非的答案,比如:“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你是充话费送的”。为什么父母不能好好回答我们这个问题呢?因为要解释清楚就会涉及性,我们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我们无法坦然地谈“性”,尤其是对孩子。

  然而,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暴露,让如今这一代的父母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在红黄蓝事件里,如果孩子被告知过身体的隐私部位不可以被别人看和触碰,也许伤害会提前被发现。台湾已逝作家林奕含曾经小心暗示母亲自己的遭遇,可是母亲对于性是肮脏反驳让林奕含再也不敢求助于母亲。

  “我是从哪里来的”是孩子对自己生命来源的好奇,也是了解自己和人类生命现象权利,父母不应该回避和转移话题。其实真正让父母头疼的是孩子刨根问底提问,终究会涉及到两性结合这样尴尬的问题,我们可能还没有足够智慧方法解答。《我从哪里来》以人类生命的传承为核心,为孩子们讲解了爸爸妈妈是如何创造一个新生命的过程。这本书科学翔实、图文并茂,涉及的知识点深入广泛,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孕育生命的过程。

  《我从哪里来》的作者 菲奥娜·卡塔乌斯卡斯 ,是一个自由漫画家,她的作品被刊登在悉尼先驱晨报、时代周刊、澳大利亚财经评论等出版物上。当菲奥娜向她的儿子解释性知识时,手头只有一本40年前的书,而她去书店里也只找到两本并不令人满意的书。于是她决定填补这个空白,为父母和孩子制作一本现代版的知识性读物,囊括过去四十年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精子捐献,卵子捐献和试管受精技术普及等。

  正如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胡萍老师在书的序言中提到的,《我从哪里来》有三个非常值得推荐理由

  第一,科学性

  第二,逻辑

  第三,图文并茂

  1. 科学性

  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对孩子讲真话,不可以欺骗,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如果父母对孩子撒谎,孩子总有一天会发现事实真相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而真实的性健康教育一定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

  首先,《我是从哪里来的》推荐阅读年龄是10岁以上,这符合孩子性心理生理的发展过程。

胡萍老师在《善解童贞》中提到:一般来说,孩子在3岁左右就会提出“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直到5~6岁时提出“精子与卵子到底是怎么结合的”,到10岁左右孩子会提出“男女生殖器是如何结合,精子才能够进入女性身体”,这是孩子对生命认知和理解的一个过程。父母不可以在孩子3岁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将10岁孩子问题的答案给孩子。父母需要做好准备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其次,《我从哪里来》的绘画将两性差异、怀孕过程、胎儿发育过程,都以孩子能看懂的形式进行了描绘,科学地、忠实地还原了生命产生的过程。

  与其让孩子想法设法去别处找答案,不如把科学的答案交给孩子。父母坦然地给孩子讲解或孩子自己看书,性就不再那么神秘。父母越坦然,孩子越觉得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也就不会再特别去关注了。父母得到了孩子了解性信息的掌控,反而不用再担心他们从旁门左道得到误导性信息,误入歧途

  2. 逻辑性

胡萍老师说:“对于正常发展的孩子来说,两性性活动细节是孩子在10岁左右才开始关注的,提前唤醒破坏了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是不利的。”

  《我从哪里来》从男性女性生殖器的差异讲起,推进到后面的怀孕、胎儿出生,从逻辑上能让孩子明白人类新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

男孩女孩生殖器的差异精子与卵子的相遇宝宝的孕育过程不同生产方式宝宝出生

  虽然10岁以上的孩子,可能已经对两性生殖器的差异有所了解了,但是在打开这本书时,依照书里的逻辑顺序来阅读,有助于引导孩子意识到生命的高贵神圣感,而不是仅仅关注性活动本身。

  3. 图文并茂

  以前,我们觉得性话题太尴尬,没法和孩子讲,而绘本的呈现方式避免了太过直接,但是不失真实,并且图画充满了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

  《我从哪里来》适合10岁以上孩子自己阅读,如果父母能够以科学地态度与孩子共同分享科学知识,将会更好。对于孩子的性教育,我们都是正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用绘本回答好孩子关于生命的由来问题,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性教育的能力和智慧。

  尽管娃还小,但是我不想在他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手足无措,所以我自己先准备好。等到孩子突然提问的那一天,我会镇静地拿出这本书说:“来,妈妈有本书正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三):每个孩子都应该读到的绘本

  文/文小妖

  我从哪里来?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许多好奇宝宝所好奇的问题。

  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被孩子问及,“我从哪里来”这问题吧?可是,要认真回答还真是有点难为情呢。忽悠型的父母会以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应付孩子,比如,你是从话费送的;从西瓜地里捡来的;或是从胳肢窝里蹦出来的(《城南旧事》里,小英子的妈妈曾这样说过)……千奇百怪的回答让孩子乖乖地闭上了小嘴巴,可是,这种方式,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孩子的好奇心依然没能得到满足,也许大一点,他们会另找答案,亦或是从别人那里得知答案,从而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可真是大事不妙了!

  性启蒙教育的开展,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刻不容缓。

  如果父母在讲解这些问题感到为难的时候,可以请绘本来帮忙,父母从旁引导就好。是以,绘本《我从哪里来?》就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级性启蒙绘本。也许,小一点的宝宝可以从《小威向前冲》、《小鸡鸡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等绘本中开始了解基本的性知识,但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问题会往深入的方向发展,因此,父母的引导和一本好的性启蒙绘本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绘本《我从哪里来?》以层层推进,由浅及深的方式向小朋友们客观地介绍了男女性器官以及发育、孕育的方式和过程、生命的诞生等几个知识点。孩子们可以从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器官,并知道它们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如同眼睛鼻子耳朵一样,并没有什么可害羞的。同时,绘本以漫画的形式,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帮助他们直观地掌握性知识,了解自己,保护自己。

  我很喜欢绘本里,对男孩和女孩性器官的插图和讲解,因为每个人都有必要正确地认知身体的每个部位,特别是性器官。因为美国性教育专家黛布拉·哈夫纳博士的著作《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一书中不止一次强调过,儿童对自己身体性器官认知,以及对这些器官正确名称的熟悉。因为教会孩子正确表述性器官的名称,就是培养他们能准确说出性侵害事件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与此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诞生》一章中,插画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了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也让他们跟深刻地了解妈妈的伟大和生命的神奇。

  其实,让孩子从小以平常的心态来了解性知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防止侵害;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学会对身体尊重和珍惜,把最美的时刻留到最好的年龄,减少犯错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性启蒙教育,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如何选择书籍,或者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这些都值得每个父母思索。在我看来,绘本《我从哪里来?》是非常棒的一本性启蒙读物,它能减少父母的尴尬,让孩子用正面,积极地心态来看待性,懂得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愿每个孩子早一点了解性知识,学会保护好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四):性教育绘本

  谈起性,内敛的我们总是有点难以启齿,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不了解这个没有保护意识,总会发生一些不自知的危险,我们只有 正面这个话题,把性教育当成跟读书写字一样 平常的事情,揭开性的面纱,把性展现在孩字 面前,让他们了解,学习,学会保护自己。

  (1)帮助即将或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补充他们急需的身体发展及生命孕育的相关知识

  (2)帮助接受碎片化性教育的孩子,得到一个专业的、完整的关于“我从哪里来”的知识体系

  (3)完整、有趣、不遮掩的表述,帮助整个家庭正向积极地面对10岁以上孩子的性健康教育,避免孩子因无法控制好奇心而胡思乱想和通过不良网站获取信息

  (4)10岁以上孩子必须了解的身体知识中很特别的那一部分,开启孩子有关生命与成长的思考

  (5)孩子在理解、接纳自己的身体知识和生理变化的基础上,懂得自律和爱护自己

  《我从哪里来》读后感(五):亲爱的,告诉你你从哪里来

  看到这本《我从哪里来?》,我感觉被戳中了。这一页,还有这一页,有没有感觉很有点熟悉? 关于“我是从哪里来的?”大概每个父母都会觉得很难回答。小时候,我爸妈给出的答案倒不是上面两种,说的是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当时小小的我曾经无数次脑补过那个场景,就像绘本里的小孩子们脑补的爸妈那两种回答的场景。 后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每看到有报道说不到18岁的小女孩在厕所生孩子,或者被性侵,我都觉得心揪着。自己家是个儿子,可想着儿子将来也会有青春期,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免觉得头疼。时代不同了,社会也越来越开放文明,曾经羞于出口的“那些事儿”已经不再是问题,可给予孩子们一个科学的回答,似乎也不那么容易。 这本澳大利亚人菲奥娜·卡塔乌斯卡斯所写和绘画的《我从哪里来》,封面就用英文注明讲述“小宝宝如何出生的惊人真相”,是央视特邀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审定推荐的一本书。它以绘画形式,告诉十岁左右的孩子,关于性别、出生、生理变化那些事儿。 绘本很cute,也很有国际范,一句“我们人类也会生下小宝宝”将全世界的父母都纳入了范围。细细看看图,图画中的人国度和人种不尽相同,有印度人、白种人、穆斯林,动作也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传达了对孩子满满的爱。 绘本从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区别入手,讲了青春期孩子的变化、妈妈是如何怀胎十月进而生子的,细致程度堪比生物学课本。连子宫、睾丸的构造、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胎儿在母体里的大小变化、胎儿与脐带的关系、顺产和剖腹产都绘制的非常精细全面。甚至还增加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将试管婴儿、精子捐赠、卵子捐赠也写进了绘本。据说,作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解答这个问题创作的这本书,而澳大利亚每2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采用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青春期的孩子们读这本绘本,可以解答对自己的生理结构中不太理解的部分,更是一次很不错的科普教育。 前段时间读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丛书系列,提到一个小男孩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原因就是对自己是如何出生感到好奇,他的爸爸妈妈试图从上帝角度对他进行解释,结果诱发了他一连串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质疑,直至爸爸告诉他“有的人相信上帝存在,有的人不相信。”他选择认为上帝不存在。这个孩子说话很晚,直到克莱因对他的梦进行了解析,他才逐渐情况好转。 现实生活中,可能这样的极端例子相对较少。但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生理结构、了解人类的诞生,有助于他们形成性别意识,知晓如何处理两性关系,从而避免因为好奇“性”或者并不知晓“性”的后果而发生的那些悲剧。

  “我们所缺少的是对这个过程做一些诚实的更新,比两个人躺在床上盖着毯子更清楚一点。”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动机。 别再羞于跟孩子做“性教育”,下一次,大大方方的拿出《我从哪里来》,跟孩子讲讲关于出生的那些事,告诉孩子们: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