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10篇
《一辈子做女孩》是一本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Elizabeth Gilbert)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一):找自己的旅途本就是一个人的修行
先看的电影,然后看书。书最开始翻开是2015年,那时候快毕业,看它觉得很能鼓励自己去前进,去一勇向前。
收尾,则是最近。工作中了,但依旧觉得有意思。 而且,这个版本的翻译也很好玩。最后在印尼的时候,很多小细节很本土化。很好玩。
曾经推荐过同名电影给伙伴,伙伴看完之后立刻写了一篇文章,几次表达对它的喜欢。她说令自己醍醐灌顶的一句话——为爱失去平衡,也是平衡的一种。其实很多时候看书、看文字,除了寻找方法论以外,也是从文字里找自己吧。
这两天看书看得又想去重温电影了。记得自己大学时候看电影,还写过一篇Blog。当时对电影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女主身处在罗马遗址,面对那片废墟,各种思考。
书里的文字,带给人的感觉跟电影不一样。但有很多说法,却可以更直白地给自己输入。
所以,去做吧。去接受自己。
作者没有理由抛弃了婚姻,新的爱人也抛弃了她,继而从瑜伽获得心灵的宁静。这些都只不过人们的一个生活方式,在我看来难道一直留在丈夫身边难道就不能修行瑜伽么?若说一串整个的故事只是想告诉我们她勇于抛弃、勇于追寻的精神那就更没有必要了。
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做不到西方人的自我,在我的生活里有父母和我爱的人。
今天刚好是标志我成年的一天,作为一个女孩我们有很多的优势,成功时我们获得的是别人更大的赞赏,失败是得到的也是最多的安慰和鼓励,这一切的原因莫过于我们是女孩。我们沉浸在家人、恋人、朋友的宠溺之中。
我们可以不计后果放弃一切追寻我们想要的,而男人若有丝毫懈怠便是来自周遭的指责,因为在他们身上承担了多一份的责任。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三):接受自己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几乎是最后的部分我才理解这个女人。
31岁她离婚,独自出国旅行,放纵过,寻找过精神寄托,曾经整夜不眠禅修,也为自己的过去而后悔羞愧,痛哭流涕。最后在心灵平静的35岁终于找到灵魂的寄托,生命的港湾,找到真正愿意包容和照顾她的爱人。
爱过方知爱伤人,一个人直到懂得如何被爱懂得爱自己接受自己才算长大,那时只需静静等待,爱自然会来。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四):关于失去与仪式
因为这本书很有趣,所以别人说翻译烂的时候毫无所觉。越往后面看,看到一半还多,觉得翻译确实烂,可仍难掩原作的光辉。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一本好书。
昨夜失眠,抄起的书就是这本,虽偶有来回拉扯,却只有伊丽莎白的幽默能让我不要将心神集中在伤心事上。此时她已经在印度道场待了一段时间,刚决定洗心革面做一个“看起来安静有灵性的女子”,就被分派去做招待工作。老天安排的每一步都是恰好的,如果一直抗拒,一直掌控,就仍然在旧有的生活节奏里打转,仍然为往事所纠结焦躁。正因能放弃强烈的控制欲,能够接纳,所以才能在为别人做服务工作不参与禅定时也能感受到与神同在的境界。
婴儿最初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有什么需要都能得回应。随后体会到与母亲的分离。慢慢明白自己的受限,可仍然是自恋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自我的过程,明白有些事是自己不能把控的,它就那样发生了,即便重来也不能掌握结局。高度控制的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熟悉的一切,或许会混乱甚至崩溃。比如开车不晕坐车狂晕的人,方向盘就是他的人生之舵,一盘在手,尽在我有。
分离、衰老、丧失,也是掌控不了的事。可是人类有仪式,古代有成人礼,结婚也是一个人成年的仪式,曾经听说有人离婚也办仪式,挺好的,能够平和的分手彼此奔向新生活,可平常听到的大多是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有的人离异多年仍然纠结不清,甚至把孩子变成了争斗的工具。葬礼是一个告别,如果没有这个告别仪式,可能亲人心里的悲伤要沉重几多倍,如果是骤然离世,那遗憾和悲痛更是难以想象。仪式提供了一个活着的人充分哀伤的机会,充分哀伤才能让活着的人好好的生活下去。
书中伊丽莎白躺在屋顶仰望星空的时候,意象中与前夫两个蓝色灵魂的聚会,就是一个分离的仪式。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平和沟通,让彼此永怀恨意,纠结于过往。这个禅定时刻所发生的,让伊丽莎白轻装简行,走向新的生活。
如果我们放不下一段已成过去的感情,放不下亲人的离世,放不下宠物的丧失,或许可以举行一个仪式,痛快的掉掉眼泪。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五):I've been there!
有好几个星期,每晚做奇怪紧张痛苦的梦,有时在一天中某个时刻莫名的想落泪。在寓所的床上,大声哭泣,一般是在周三的夜晚。我要和自己的灵魂告解。在自我纠结了几个星期后,我鼓足了勇气和某人联系,打了某个电话,然后在这通电话中,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砰的一个声音,锁开了。其后的日子里,我对于那段关系的回想,总是停留在那几句让我心伤的话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那些快乐画面,某人的体贴,温情,宁静…我尽量让一个人的时候充满了声音,电视、音乐,看剧,看书。感谢《Eat pray love》这本书,这是本可以治愈感情的书。我也向神说:请在事情发生前,给我个信号。而后顿时发现,神有给我信号,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预言或者我自我感知到的,都一一验证的。神对我相当仁慈!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六):一辈子做女孩
原名eat、play、love,讲的是作者在三个不同国度意大利、印度和印尼的故事。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33岁关口,突然发现自己不想要孩子,不喜欢自己的丈夫,不想被陷入婚姻,以至于夜夜失眠痛哭。更是在和一个亲密男人数次分离和争吵下,和前夫因离婚的纠结官司下,心力交瘁,毅然决然地开启了自己的心灵和改变之旅。一直不明白为何中文译名叫一辈子做女孩,原名美食、祈祷、爱情充分明晰了全故事的内容,直到我认真看了书的封面:懂得放弃和改变的女人,即使不再漂亮、不再年轻,仍然可以一辈子做女孩。啊哈,想想还是行得通。这是第一本书,在我看完电影后,再重回读的原著书,边看边回忆电影情节,这个过程挺有意思。
第一站:意大利
Elizabeth一直想学意大利语,不为什么,只是经常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虽然也报了个语言学习班,但枯燥乏味的课堂实在不是她喜欢的形式。于是,她开始发挥她的优势,广交好友,语言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也突飞猛进了。除了学习语言,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享受美食吧,哈哈。印象中的那个电影画面是,一个阳光恰好的下午,Elisabeth在一个广场的小店前开始品尝意大利面,她脸上开始流露出的幸福微笑,广播里放着古典的交响乐(大概是这个吧),鸽子像是受了惊吓纷纷起飞。真是被这个画面感动到了,美食对作者的治愈作用呼啸而出。在这四个月里,她抛弃所有的健康和身材问题,只为享受美食。
第二站:印度
Elisabeth在纽约的时候,一直在跟随导师练习瑜伽,却总领悟不到神的力量。于是她决定去印度,去到场,去导师的故乡,希望在这个纯粹的地方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刚开始的她无法忍受长时间的静坐、极度厌恶恶劣的环境,通过不断地自我挣扎和祈祷静坐念经唱颂歌,最终感受到神的力量、重新接受自己、消除内心所有的不安忧虑愧疚。感觉这段写得比较玄乎,可能是因为禅修这东西,如果不是自己领悟,外行人很难相信吧。记忆比较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她被理查叫到一个楼顶上,告诉她:放下你的愧疚,放下那个有负担的爱,完成后才能下楼。于是她真的从下午待到了夜晚,通过心灵的对话,她得到了前夫的原谅和祝福。相信她是真的做到了,要不然就没有下一段了。
第三站:印尼
一年前,Elisabeth因出差来过巴厘岛,有位药师给她看相说她损耗在一场婚姻里,但很快就会摆脱,说她是世界旅人,说她一年后会回到这里,与他生活一段时间。这一切预言都应验了,她除了想找到药师和她学习,更重要的是巴厘岛有种天然的平衡力在吸引她,人和人之间对平衡的把控很好。所以,当那个对的男人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忍不住沉醉,却又时刻担心自己的平衡会被打乱,担心回到以前的自己。药师告诉她,不要紧,“陷入爱的不平衡也是一种平衡”。啊哈,很喜欢这句话,我世俗地认为:如果陷入真正的爱情还能保持平衡,那可能不是真的爱情。
在看书时,不喜欢自己的一点是总忍不住纠结故事的真实性,总忍不住拿书上的叙述和电影里的情节做对比。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值得读的好故事。当你的外在满足了世俗的所有诉求,而唯独你的内心不舒服,你能不能做到放弃一切,只为倾听内心的声音,对此我没有勇气给出肯定的回答。这也是为什么本书被译成《一辈子做女孩》:懂得放弃和改变的女人,即使不再年轻,不再漂亮,也能一辈子做女孩。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学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一直想看,却拖到现在。
其实也很庆幸在真正经历了生活,经历了结婚、生子,经历了在婚姻中迷失自我,在学习心灵知识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才读到这本书,才可以更深入理解这本书。
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书中作者小莉(伊丽莎白)在经历了令人疲惫的婚姻和一段伤心欲绝的感情之后,放下一切,给自己一年的假期,分别在意大利、印度、印尼三个不同国度寻找真正的自己。
她先是到意大利品尝美食,感官的满足也打开了她封闭的心灵,在这里,她完全释放了自己。
然后到印度道场,学习修身静心,放下执念,灵魂得到解脱,渐渐找回了自己。
最后在巴厘岛,在这个轻松惬意的地方,身心灵得到全然的放松自在,也终于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原来那些令人痛苦的经历只为更好的遇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小莉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婚姻中渐渐迷失,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存在的价值。
只不过她选择了放弃一切,通过旅行去寻找自我。看着她慢慢敞开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周遭的一切和解,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强大,仿佛自己也得到了力量。
而我则仍在日常的琐碎中跌跌撞撞,不断找寻。
不管以何种方式,任何外在的寻找都会转为内在,如果希望通过外在的某个人某件事,来解救被困住的自己;到头来才明白,能解救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是我们把自己囚禁在自我的牢笼之中。就像小莉在这整整一年的寻找自我中,终于发现:“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 记录几个书中比较有感触的地方: 1.“流水看不见倒影,止水才行”。总在随波逐流,一直寻找没有作用,只有自己真正沉淀下来,脚踏实地做事,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人们有许多问题,一是身体生病,二是家庭生病,整日吵闹,三是为爱生病,因为找不到匹配的人。 3.“我们此生当中,显然经常重复相同的错误。执着于相同的瘾头与冲动,一再制造相同的悲惨后果,直到自己最终能加以阻止并解决。” 4.赖爷对天堂与地狱的描述:天堂和地狱都是爱,只是我们去的方式不一样,天堂是往上去,通过七个快乐的地方。地狱是往下去,通过七个哀伤之地,因此往上去比较好。 想想也是,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过一天呢,毕竟,我们终会到达同一个地方。我们的一生,是自己导演并主演的一场戏。在生活这个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一生,或喜或悲,但终会过去,而想要把这场戏演绎成喜剧或是悲剧,完全在于自己。 5.一切皆已十分完美,宇宙提供给我们安宁、和谐的一切…… 6.爱太多会失去平衡。但有时为爱失去平衡才能过平衡的生活 7.瑜伽圣者说,人生所有的痛哭皆起因于言语,如同所有的喜悦。我们创造言语,借以阐明自身经验,而诸种情绪伴随着这些言语而来,牵动着我们,犹如被皮带拴住的狗。我们被自身的咒语引诱(我一事无成……我很寂寞……我一事无成……我很寂寞……),成为咒语的纪念碑。因此一段时间不讲话,等于是尝试去除言语的力量,不再让自己被言语压得透不过去,让自己摆脱令人窒息的咒语。 8.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的拯救。 9.同时有两种力量创造了橡树。显然,一切都始于一颗橡实,其包含所有的承诺与潜力,长大而成树木。每个人都了解这点。但仅有一些人认识到,还有另一种力量在此运作——未来的树本身,它渴望存在,于是拉扯橡实,将种子拔出来,希望脱离太虚,从虚无迈向圆熟。禅宗信徒说,就此而言,橡树创造出了自己的橡实。 小莉说,就像有个年长的自己,始终在说:“是的——长大吧!改变!进化!来这儿跟我碰面,我已完整、圆熟地存在!我需要你变成我!” 当我们正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是未来的自己,在鼓励我们,告诉我们一切都会过去,她拉着我成长,变成她。 10.一种简单的禅修法“静坐微笑”。 脸微笑,心微笑,好能量就来找你,驱走脏能量。别太急,别太费劲。太严肃会让自己生病。微笑能唤来好能量。
最后想要吐槽一下把《eat pray love》翻译成《一辈子做女孩》,感觉变味了;另外就是觉得翻译不是很好,有点乱。总体四星。
《一辈子做女孩》读后感(八):她找到了自己
《eat,pray,love》这是一本书,也是一部电影,美国的。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书,今天下午也看了这部电影。美食、祈祷、爱情,这三个词是书的名字,也是电影的名字,只是书翻译为《一辈子做女孩》。
当初是在当当无意中看到《一辈子做女孩》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感觉书名有点吸引我,嗯,我必须承认年龄不小的我还是有一点点女孩情结,于是就下单买了回来。一辈子做女孩跟eat,pray,love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但书的封面有句话作了诠释:懂得放弃和改变的女人,即使不再漂亮,不再年轻,仍然可以一辈子做女孩!封底亦有一句话:我可以一辈子做女孩,我能随心所欲地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我敬重内心存在的神灵。
把书看起来。原来是讲述一个女人在看似美满的婚姻里失去了自我,丈夫很爱她,房子很大,这种生活是她曾经追求的,也是人人称羡的,可是她渐渐觉得跟丈夫说话找不着调,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厌倦了这种婚姻生活,她要脱离这种婚姻生活,但是爱她的丈夫不肯,于是她为了挣脱婚姻生活的束缚,花了高额金钱聘请律师来离婚。离婚过程让她十分痛苦,丈夫因爱生恨,恨她离开,不肯原谅她。而她也为了离婚付出了代价,她亲手毁掉了看似美满的婚姻,丈夫不理解她,恨她,她背负了愧疚,但是她为了找回自己而必须结束这种婚姻生活,她支付了高额的律师费,她把财产都给了丈夫,以此来解脱不想过下去的婚姻。而后,她遇见了大卫,她爱这个男人,这个男人也爱她,但终究不是他们想要的爱情。婚姻的阴影还没抹去,这个男人也无法给她安全港湾。她必须借助了自己的力量去抚平伤痛,控制情绪,治愈抑郁。于是,她一个人开始了寻找心灵之旅。
第一站,她去了意大利。意大利的美食让人向往,之前由于心情抑郁得毫无胃口,而去到了意大利,她借助美食疗愈,大吃大喝,也许也不失为一种特效药。人在情绪低落时候,有些时候需要寻找食物填充空乏的胃,抚慰味蕾,让身体一直处在饱足的状态,也许这也是一种空虚的填充。第一站的意大利美食之旅也许就是让身体放松吧。
第二站,她来到了印度。贫穷的印度,却是瑜伽、灵修之地。她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她来到了印度的一个道场,她需要借助神灵的帮助,来梳理自己的心绪。在道场,信徒们都虔诚地祷告,而她静坐冥想,内心依然是混乱的,她觉得依然扫不清内心的杂念。崩溃、流泪、依然抑郁。最后她懂得了,无论怎样的自己,坦然面对,你才能认清自己。印度的修行之旅,让她可以看见那个内在的自己,慢慢地修复那个缺失的自己。
第三站,她回到了巴厘岛。她曾经来到这里,巴厘岛高人“赖爷”曾经看过她的手纹,似乎那时已暗示了她的命格。她觉得灵修过后的自己是修复好的了,这次重返这里,她再次去找了赖爷,与智者交流。她一边享受巴厘岛的美好风光,一边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平衡。她感觉到了,自从脱离婚姻生活后,那个抑郁的自己让她痛苦、流泪、愧疚......而今,她觉得自己已经好了,她找到了自己一个人的快乐了。当一个人处在压抑、痛苦、崩溃的时候,美好不会跟随你。而在巴厘岛的她真正快乐起来了,也许一个人的内心涌起了真正的快乐,总会吸引美好的东西。于是,爱情来了。可是她想到曾经婚姻里的自己,她害怕了,她挣扎了,她退缩了,她不想再受伤。智者赖爷告诉她,为爱情失去平衡,也是平衡心灵的一部分。她醒悟了,不再排斥。最后她拥抱爱情,她拥抱了一个爱她的男人。
这是一个女人的灵修之旅吧!身——心灵——平衡,她找到了自己。
这本书分别三个部分,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在看的时候,也许我无法体会心灵修行的相关方面,兴趣不大,所以看印度部分时候比较吃力干涩。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先看了书再看的电影,我敢确定,如果我没有先看书,也许这部电影,我估计会看得有点吃力不讨好吧。电影和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第三部分某些情节有点小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