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4:3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10篇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是一本由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一):从孩子的行为上反思管教

  从孩子的行为上反思管教

  评《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

  虽然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就是孩子,当他会很恰当表达自己时候,他已经不需要我们了,那是他身体心理都已经发育成熟,可以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孩子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只会哭;慢慢长大以后,他只会用一些简单词语表达自己;当他已经融入了学校这个集体,热爱自己同学圈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准备离开我们了。也许,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就是他们的头十年,这期间他需要我们的喂养、引导和管教。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心智并没有达到能和父母一样的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做不到平等对话;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性格特征慢慢固定。父母们能做的就是躬下身抱着孩子、牵着孩子,俯下身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的作者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说明父母们还需要在理解孩子上做功课:孩子选择的行为常常无法准确反映他们的困扰,而成年人则会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不可理喻、不合适的。作者就是一位和善可亲老师,对于如何理解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一一举例说明,把从要孩子开始到孩子成长各阶段父母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具体处理问题列举出来,并详细了解读和分析,提供了一些比较中肯意见。对于那些在管教孩子上大呼头疼的父母来说,这里面有很多可供借鉴操作建议

  首先从理解孩子行为来说,作者一再提出,要把孩子的行为当做是一种和大人们沟通。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孩子们不一定都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但都会很直接地把他们的心理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这时需要大人们做的就是首先耐心倾听孩子的言语,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然后推断孩子的心理状态确定他们的存在问题或内在需求等。在商店里,孩子说:“我想玩一会这个玩具。”然后拿着玩具就玩了很久。这表明他可能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想让大人买下这个玩具;但也有可能仅仅是他觉得商店里的玩具比较新奇,想在这个商店里多玩一会。

  真正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实施正面管教。所谓的管教,就是为孩子设置明确而一致规则界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预期到他们行为之后的结果,例如孩子的无理哭闹,如果淡化处理,孩子可能会逐渐意识到:如果我无理哭闹,可能没有人理我。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减少无理哭闹的次数。为孩子设定规则和界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培养一种安全感:无理哭闹没人理我,但是我摔疼了哭,妈妈会紧紧拥抱我;我不小心杯子打碎了,妈妈不会批评我,只会告诉我“以后小心点”。即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设置自己的界限,并与父母发生矛盾,但只要设置合理,就应该是父母逐步退出的信号

  正面管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自由、自发地玩耍,感受到别人的感染原谅别人。要学会有效应用正面管教,就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行为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能力。

  2013-5-18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二):《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解读孩子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赋予给家庭小天使。但是有心的家长一定会发现某些时刻“小天使”却实实在在地会变成“小恶魔”。难道小宝贝们真的变坏了?焦虑同时,家长其实更期盼着原来的那个小乖乖快点来回归。

  其实上述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在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有过发生。既然已经是大众化的现象自然值得我们家长朋友们来细细研讨,确认下究竟该如何处理这样让人头疼的问题呢!也许我们遭遇细节性问题或矛盾不经相同,但是透过诸多的现象而深入其中的内层,我们其实很是容易发现诸多问题背后的有关共性!因为我们家长不是很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意义,所以导致了孩子经常会有比较特殊的,令人头痛的行为出现。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根源,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读育儿书籍《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理解并解决孩子各种行为问题的方法》。

  万事好商量。兵家都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小小娃娃养育方面,我们家长所要做到的更是需要了解和真正认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可行性地一一对症下药。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育儿问题上“手到病除”地顺利解决孩子们的的问题。不可否认,《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的家长课堂教育内容很是值得每个家长熟知并掌握。这里面包容着诸多我们平时或许并不留意,却实实在在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育儿经。围绕着”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为中心,逐一细化着好多的孩子话题。众多孩子古怪调皮,捣蛋,折腾的行为背后实则更是一种特殊的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既然如此,我们家长朋友所要做的便是逐一解决了。在本书中,家长朋友不仅可以读到孩子们为什么不可理喻的行为缘起;在本书中,家长朋友更可以阅读到的是孩子不同的问题的应对措施总结努力争取做一个”足够好“的父母,绝对不做一个不敬人情的超级家长。放下姿态,走近孩子,读懂孩子的行为,更是搭建起父母与孩子顺畅交流沟通的平台

  带着疑惑,我们家长步入《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求知之路。而阅读完毕合卷的那刻,我们会觉得自己是那样地通透明了某些以往不曾想得通的教育方法。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三):谁家小鬼不捣乱?

  谁家小鬼不捣乱?

  按常规标准来说,我家童宝算是较为听话的孩子,孩子挑食吗?有点,但多数情况下可以商量,再者稍大点的他已经可以将:“做什么,吃什么”自然的挂在嘴边;孩子听话吗?非常之听话,这种听话的标准建立于我们可以商量,且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沟通,此娃的理解能力极强,只需轻言细语点拨几下,他便可以理解爸妈用意,不再纠缠,顺从执行;孩子入睡困难吗?童宝自出生以来,似乎最缺的就是睡眠,而事实上无事的时候他可以尽情的,撒花的睡,睡眠时间较其他小朋友是只多不少的,可却总有睡不饱,睡不好的状态出现,为此我也曾满腹疑惑过;孩子会有小心机吗?答案很简单,有的!孩子虽然还小,但已经能够自主思维,有自己独特想法意愿,他会在自我酝酿满意后,付诸于行动,一人不成就向二人进攻乐此不疲,却收效甚微,也许这就是父母压制下的结果!

  多数的孩子都是生性好动的,这动一下,那动一下,我更倾向于是宝贝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这个未知世界的方式,从童宝出生到如今,我一直认为我很努力的倾听他的声音关注他的想法,即使他再调皮捣蛋,我也认为那必定有他的道理,或是无意的行动,或是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每一次的调皮都不会是无言无故的行为,必定有其道理,有着原因罢了!

  我喜欢和我的宝贝在一起,喜欢经历着他的每一次蜕变,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略带遗憾的过程,对于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记忆电脑里,硬盘中,甚至是小小的U盘中都记录了我们彼此的点点滴滴,有人说我没有结婚时美丽缺失曾经曼妙身材,被儿子剩饭剩菜,糖豆零食养成如今的模样,可就算如此又能如何呢?这是我的宝贝,我的唯一,对于和他彼此相经历的过往都如针刻一般印入我心,也许我不是很能完全的理会孩子的意愿和想法,但我却在专心,努力的再做!也许如果不读《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这本书,我会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在孩子身上学习和历练的已经差不多了,可以说我们母子是互相磨练对方,互相提升着彼此,我们两人像是朋友,更彼此为师,可事实上,在阅读中我就惊醒的觉得我错了,我一直错过了很多孩子真实的想法,最直接的意愿感受,而这个错过的原因在我,在于我对这些种种方式的忽视,或者是偏心偏听,一意孤行,可以说这些对于我而言在此时可以说是无言的痛,这种痛楚蚂蚁啃食一样撕裂着我曾自以为强大的心,为此我不舒服了,甚至自责的过分,为即将降临的日子,为孩子需要面对的明天,我似乎应该更积极些,更主动些,更努力一点,去完善我缺失过的,却不容再次缺少的内容,关注孩子,真的是需要从细微处着手,读懂孩子,真的需要更多,且更久远的历程,我需努力前行,弥补且知足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读后感(四):需要关注和解读的孩子们的行为

  需要关注和解读的孩子们的行为

  对于孩子我并不陌生,虽然至今结婚还不到四月,生活目标也正在逐渐的从养活自己,向孕育孩子的方向做倾斜,自己也正有意识的在各个门户网站中的育婴专题里潜心修行,暗自潜水,却在读了《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一书之后,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我小的时候,每一个亲属家中至少都有两个娃娃,在我的童年不缺少伙伴,如今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也基本步入了婚姻,开始了孕育这么课程的学习,我是现有的唯一已婚却未育的“孩子”,虽然年纪上早已不是可以尽情挥霍时间的一族人,却也可以悄悄的抓住青春尾巴,即便是末班车那也是车啊,不能不把豆包当做干粮不是?在我曾经的伙伴们都当了爹,做了妈之后,有了一群的娃娃跟在我的身后叫着“姑姑或者姨妈”,如今又多了一群叫我“婶婶或是舅妈”的孩子,名头越来越多,心里也就越来越痒,也很期待自己的娃娃能早点来,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在我身边时我们都可以很好的相处,这样让我觉得我是了解这些虎头虎脑的,略有心机的孩子的,他们的想法和小预谋在我看来还是略显稚嫩,有时我甚至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旅程,这旅程或好或坏,还要看谁能“技高一筹”,有点傻吧?确实思考的简单点,想法过于稚嫩中!

  特别喜欢《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一书中关于孩子作为个体”这个方向的阐述,其实在此之前很多人会觉得孩子是我的,我得为孩子负责,所以会对孩子吃穿住行各方面做自己认为合理又恰当的安排,吃什么,喝些什么,几点该入睡,何时该醒来?好像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子能够按部就班这才是好的,才是对的,如果有一丁点的差异,父母会焦虑,会担心,会将整个心纠缠在一起,打起若干个死结和千万个问号,为的是孩子为什么不吃我给他做的饭?他吃的太少了?他太瘦了?他不能好好的入睡?就这样双方或者多方参与的“拉锯战”由此展开了。为何会焦虑,又为何会忧心?孩子的行为必定有自己的目的,这一点很多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认识不清,理解不到,其中也包含我和我身边已为父母的人们,可以说很多人如我一样,在孩子未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各种知识的普及,却仍不曾体会其中孩子是属于我的,却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他的行为他做主,作为身后的我们只需关注,读懂即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