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德动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道德动物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5:3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德动物的读后感10篇

  《道德动物》是一本由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动物》读后感(一):需要检视的残酷现实

  四百多页,主线是进化心理学,用基因观点解释社会行为,认为社会行为是由符合自然选择规律的基因所决定研究对象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到新达尔文的诸多争端,论据从蚂蚁,黑猩猩,猿猴到达尔文本身的个人经历情感发展,到社会关系讲述男女关系,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竞争,自然选择。

  其中有趣的几点跟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自称门萨成员的AYAWAWA提取的观点相似大概也可以解释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双重标准中国封建时期甚至现在依旧存在的一些婚姻社会关系。

  1.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双重标准:

  男性亲密关系上会将女性分为两类选择:短期和长期。短期是指一些言语行为较为开放,比较容易获得性行为的女性,即轻佻女人,这类被归为泄欲的对象,仅供享用。长期是表现矜持,符合主流社会的美德标准,难以获得,即保守的女人,被归类为配得上爱情的,可以娶回家的对象。

  2.亲代投资

  指为增加后代(本身基因)繁衍进行的投资,主要指男性,所以男性的一夫多妻现象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男性倾向留下更多的后代。在配偶方面,对女性的投资越多,越尊重对方价值

  性选择是投资很重要部分,尤其对于女性。由于女性的生殖期限长,因此更加慎重选择具有良好基因和社会资源的男性,表现出来更为挑剔

  3.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天然的存在与任何社会团体,每个人在不同的等级分饰各自的角色平衡,等级越高享有越多的特权,资源及适应性,能为繁衍后代带来更多好处。大部分的男性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地位,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4.互惠利他主义

  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黑猩猩社会“善意的行为应该获得回报”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两大基本准则。第二个是人类社会的“公平感”,即认为其他同盟就应当失败,来解释个体间的仇恨报复来源甚至民族冲突世界战争

  还有一些核心观点没有去看,觉得这几点有趣可以对应中国传统和现行的很多择偶观,后面的一些观点跟之前那本《社会心理学》有一些冲突和对应的地方,鉴于论据很难验证不是很充分,还有本身的涉猎面有限,目前暂不做判断

  书还需要读完再重新串一遍。

  《道德动物》读后感(二):道德动物的真相

  《道德动物》是一本内容很“杂”的书,它并不是一本适合放在饭后便前消遣用的科普书籍,反倒更适合坐在书桌认真研读。对这本书上出现的理论分析科学实践结合着达尔文的生物理论研究,解释了很多男女之间的问题和社会普遍疑虑

  我们总是自恃高级动物,将人的行为与动物区分开来。若以动物称呼一个人则一定会被当成是一种侮辱。人类社会与动物族群看似有许多差异,如今却也有更多的研究表明,动物中也有如社会的等级划分。这似乎也在侧面说明,其实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当人们试图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最错误做法就是站在自己立场断章取义。比如最近被热议的所谓婚姻问题,一方面是女人指责男人婚后的变化,一方面是男人职责女人过多的算计婚姻成本。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问题,但也许,我们可以从动物的本能上加以分析。以《道德动物》里的说法,女人是浪漫的动物,她们的选择可能不是她们理性的算计,并且这些感受还会随着不同环境改变而变化。这不仅仅指女性会因为繁衍下一代的本能而选择经济基础更好的男性,同时也包括为自己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男性也是一样,会在生活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伴侣。《道德动物》中以分析达尔文与妻子艾玛的婚姻,进一步以理性的方式揭露了达尔文婚姻的奥义。这虽然让一切看起来不再罗曼蒂克,却从一个绝对客观角度让人们了解了人在选择伴侣时的心理

  你的婚姻选择来自于进化,道德也是一样。随着个体的不断进化,每一项道德建立的背后都伴随着算计。这其实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都只是人下意识里做出的决断。这是内在做出的选择,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人们可以去理解,但永远不可能改变。

  而对于社会生物学不甚了解的我来说,书中的内容未免过于专业作者的基本观点我也只是管中窥豹。值得肯定的是《道德动物》内容的专业和资料丰富。至于更深层的内容,更具体的生物学分析,也只有在反复阅读过程才能体会,结合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对自我问题的不断反思相信可以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感悟

  《道德动物》读后感(三):从进化的角度观察人类的心智

  这并不是一本学术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科普读物。关于进化论,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而心理学,也是社会科学里面一门热门学问,而进化心理学,读者恐怕了解有限。那么在进一步了解这本书之前,我们可以先在预习一下百度百科上的进化心理学的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964262.htm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达尔文的一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为线索,将进化心理学的一些观点用通俗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并不是一本学术研究著作,而是一本科普读物。它主要想说的就是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并不全是后天各种环境所决定,乃是有一部分运行机制是从祖先的基因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用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无法确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刚一生下来,必然不是一张白纸,多少都会带着一些临摹过祖辈痕迹在上面。

  在论述两性之间的差异时,本书主要是从求偶-交配-繁育这一过程进行分析的,用以解释男人和女人在心理上的区别,提到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便是特里弗斯的“亲代投资理论”:“在一篇1972年发表论文中,特里弗斯正式将“亲代投资”定义为“父母以对其后代的投资能力代价,而增加后代生存机会的投资(该后代的繁殖率因而大增)。”亲代投资包括了产生卵子或精子、受精、怀孕或者孵化,以及养育后代所需花费时间能量。显然,直到分娩之前雌性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差异在分娩之后还会持续。他认为,通过量化某个物种母亲父亲之间投入的不平衡,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很多事情——例如,雄性的热心和雌性矜持的程度、性选择的强度以及求偶和亲子关系、忠诚背叛细微方面。”

  而在另一个章节,作者又讨论了“一夫一妻制”这个话题,并不是从什么人权啊女权啊之类的东西去谈,而是从进化的角度去看一夫一妻制,有些论述让人感到既新奇又意外。首先是经过研究表明,从远古到现今,那么多中不同形态的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制所占的比重其实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里面的一个原则是:一个社会中,男人们在经济上的地位若是平均,也就是人类学家所界定的“非分层社会”,那么相比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更适合。而那些分层社会,包括现代工业国家,依然奉行一夫一妻制才是有违自然界常识。为了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维和感,专家给出了另外一对概念体制化的一夫一妻制和序列化一夫一妻制。体制化的一夫一妻制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一夫一妻制,而序列上的一夫一妻制则相当于一夫多妻制。如很多有钱的男性,在他的职业生涯垄断占有一连串女性的可生育年月简单地说,就是法律允许丈夫或者妻子离婚,再去组建新的家庭,繁育后代,而这个过程中男性和不同的女性繁育后代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女性跟不同的男性繁育后代。因此也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一夫多妻制。

  配偶的数量关系也会影响亲子关系,给每个孩子同样多的爱在自然界中是完全不可能的。特里弗斯和数学家威拉德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在任何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物种当中,一部分雄性会拥有大量配偶为其生育后代,而另一些完全没机会进行繁殖。所以,身体情况不好的母亲,将女儿视为比儿子更重要的珍宝,就可能活得遗传基因上的好处。这是由于如果母亲身体不好,那么她的奶汁可能不足,孩子体质就会比较若,这对儿子来说尤其不利营养不良的雄性可能连参与繁殖竞争的资格都没有,然而一个可以生育的雌性,几乎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吸引到一个伴侣。”

  在哺乳动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佛罗里达狐尾负鼠,负鼠妈妈们如果没有能力养育太多孩子的话,就不会给儿子奶吃,甚至会任由他们饿死,但是对女儿则会好好喂养,让他们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个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了人类社会中的发生在上层社会中的杀害女婴的行为,以及财产或者重要的生产资料“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我们来观察现今的中国社会,在普通百姓之间,不是也流传着“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这种观点么。在富人阶层中,肯定是生男孩儿意愿更为强烈道理就是如此。

  进化心理学是如何看待道德这一问题呢?一种看法是道德起源种群之间的互利行为,运用博弈论及其他的科学分析法进行模拟推导,一个种群如果长期坚持互利行为,那么这个种群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下来的机会就更大,那么互利行为的基因就是传给后代,以此为基础,而衍生出了我们现代人的种种道德观,但是书中也提出,人们的道德观念并不是生下来就全有的,仍有70%是受后天环境所影响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道德观念是基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而且环境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因此进化心理学绝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基因决定论,只是说明了我们很多行为是来源于自然演化的产物

  书里还写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有兴趣朋友可以阅读此书,建议可以把这本书和《裸猿》及《自私的基因》一起看,会对进化心理学的理解更加系统完整

  《道德动物》读后感(四):关于人类道德的思考

  关于人类道德的思考

  评《道德动物》

  从2013年7月收到《道德动物》至今,这本书的阅读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到5月底终于看完,长出了一口气。我也面临着阅读和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道德抉择,首先是工作上任务重、头绪多,使得很多时候我经常会在疲惫地躺下之后,还在想着如何把工作推进、做好,自然是想着怎么样才能在工作上做的更加好一些,显得更有道德一些。还有生活上的一些应对,自己漂泊在外成长的一点成就感,无法在父母身边陪伴内疚,孩子的成长带来甜蜜负担,带来那种刚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却发现自己已经变老的复杂心情,就是一种来自生活中的道德拷问。看书本来就是一种闲暇乐趣,应该首先为更重要的事情让路,但作为出版社赠书的回报,写评成为了一种“有道德”的回报,在看完书之后,借着对于书中内容的思考,我算是对拖欠作业这种“不道德行为”做了一次道德的思考。

  道德,其实就是我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群体所特有的行为准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根底线,触及这根底线甚至是底线之下的行为,将被视为“不道德”而被人批判;因此很多人会通过道约束自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做到“道德”,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慢慢得以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类的文明在道德的保卫下得到不断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道德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属于道德动物应该这么做的呢?《道德动物》正想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达尔文先生以他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闻名世界,《道德动物》这本书中也是以他的生活为主线,围绕他的行为是否道德展开阐述,告诉我们道德是动物中独特复杂的社会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准则的约定,而这种约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这种说法和他的“进化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们的意料之内。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在采取某种行为之前,会对行为后果进行预判,而道德就是人们进行预判的一种准则,或者说是底线。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的心理同样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很多行为能否通过进化心理学得到解释?

  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会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按照这个逻辑,人类的本性属于内因,行为属于外因,那么本性应该会决定行为;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也应该是人类的行为在改变着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新达尔文社会科学家们正提出相反的观点,他们想通过对这个教条的批判告诉大家:人类的本性未驱动着行为,而是行为驱动着我们的本性。书中通过诸多的实例证据,试图想给大家一个作者认为“比较道德”的说法,但最后也只能是“人类是一种带有错综复杂感情的动物”告终,成为我们这次阅读的一个小遗憾。

  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基于历史材料之上的有意义的探讨,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依然会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论证我们所认可的道德,不论是否能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2014-6-24

  文/乡村土狼

  《道德动物》读后感(五):用达尔文进化论思考当下中国的婚姻问题

  罗伯特•赖特所著的《道德动物》,我目前仅读完第一部分。该书措辞正规严谨,信息量颇大,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细阅读、理解、思考,方能有所获益。过程虽然缓慢而辛苦,但我收获颇丰。

  该书的第一部分题为“性、浪漫和爱情”,从人类雄性与雌性漫长的进化过程谈起,归纳出了二者在需求方面的差异性,并结合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形态指出了这种差异性对两性地位和婚姻形式的巨大影响。人类最原始的目的和需求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但由于原始时期两性在抚育亲代时投入的成本相差悬殊(女性要花很长时间孕育和抚养孩子,且一生中可生育孩子的时间远较男性短),而且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时期男性都是占据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和产出的主体,因此就渐渐形成了女性相对矜持保守、男性相对开放滥交,女性在挑选伴侣时主要观察的是对方抚育亲代的能力(包括物资占有量和性格两方面),而男性主要考量女性容貌、抚养下一代能力的基本态势。

  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禁欲倡导、对女人“圣母-荡妇”的二分方式,到性解放、女性看似已摆脱了性道德禁锢的现今,人类似乎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虽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会衍生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但受原古基因记忆的影响,人的本性却从未改变过。纵观当下中国林林总总的婚姻问题,有两大热点经常为人们所讨论,一是女性所要求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二是男性越来越频发的“小三”状况。许多人痛斥不认感情只认钱的“刚需”丈母娘,以及那些“有了钱就变坏”的男人和专抢别人老公的“狐狸精”。他们充满感情地回忆着当年一床棉被一把糖就缔结的婚姻,艳羡着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夫妻,并将这两大问题归因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即现代人的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各大报刊杂志、广播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对这些人冷嘲热讽或大肆挞伐。诚然,功利化、道德沦丧是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但若从达尔文主义出发考虑这一问题,也许我们会有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思索。

  属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女人在考虑结婚对象时首看物质,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过去农村嫁女儿,看男方能不能出得起彩礼,家里是否有地有粮,城里人结婚,也要求男方出“三转一响”。但是,为什么过去在结婚成本方面的矛盾不像现在这般激化?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过去农村与城市泾渭分明,年轻人一般都在各自的户籍范围内嫁娶。因此,彩礼一般也按各自的风俗操办,换句话说,不会超出男方经济实力太远。而现在农村城市化的趋势,让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结婚前提都成了“有车有房”,这就使得刚从农村脱身走向城市的年轻人倍感压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取房子这种家庭必备品还没这么困难。在过去,农户一般都有自建房,而城市里的工人、职员会有国家安排的住房。虽然条件可能很简陋,面积比较小,但由于周围邻居都是这样的条件,因此较少引起人们的攀比和不平。但现在,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和城市出身的年轻人相比,在社会和物质资源方面本就相对匮乏,再加上现今政府不再分配福利房,而房价之高令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根本望尘莫及。以前是无论如何都还能凑合,现在是根本无望;以前大家差的不太多,可现在体制内公务员的特权福利令体制外的人难望项背,这便大大激起了人们的不平。住房确实是一个家庭保持稳定生活的重要前提,不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而是一味要求女人降低要求,不计较物质,这种违反人性的做法如何能有明显效果?!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导致了我国一夫一妻制的动摇。纯粹的一夫一妻制只会出现在没有明显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男性所占有的物质资料相差无几,很少出现一个男人养家能力是其他人好几倍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女性也很少做出放弃一个能提供给她全部物质资料的男人,而去与另一个女人分享男人,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的决定。但在现今社会中,有些男人买不起房,有些男人有自己的房,有些男人坐拥多处豪宅,身家巨万。若将男人粗略地按此标准分成三等,而将女人们按容貌、才能等标准亦分成三等,和谐的一夫一妻制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对应等级的男女各自婚配。可事实远不可能如此美好,“人往高处走”的本性会让女人们渴望嫁给比她们社会地位、经济能力高的男人以改变生活,而男人倾向于拥有更多伴侣以传播基因的本性会令他们看到其他女人时蠢蠢欲动。在过去比较保守的年代,道德准则和社会舆论会掐灭一个男人内心的火焰,不甚宽裕的经济实力也容易使他打消念头。但在“笑贫不笑娼”的如今,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已经大大下降,手中有了钱的男人在面对渴望靠婚姻改变生活的漂亮女人时,心中的这团火很容易便成燎原之势。现在离婚也不再如以前那般饱受社会压力,条件较好的男人离婚再娶根本不是一件难事,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丈夫在面临孩子出生、七年之痒、中年危机等境况时更容易出轨,从而导致家庭的破裂。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序列型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夫多妻制。这样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越来越多底层男人找不到妻子,也使得那些人到中年人老珠黄,为家庭付出良多而导致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下降的女人没有了应得的保障。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自古以来基本未变,但社会的阶级、舆论、道德环境和价值取向可以对其有巨大的影响。在一个保证人民温饱生活,贫富分化不很严重,注重个人素养和道德的社会里,人们便不至于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而将物质作为择偶的决定性标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会有多样化的追求,也会更痛恨那些不尊重女性尊严与价值、破坏婚姻神圣性的男人,并用道德与法律对其进行有力的惩罚。而这会引领出一股提倡精神追求及自我克制的社会风气,并产生抑制男性与女性劣根性的作用。用康德的理论来说,便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渐渐从“假言命令”转向了“绝对命令”,即原本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行为渐渐内化为其价值观,到最后成了自我约束和要求。只有这样的内心力量才能与强大的本能相抗衡。而在一个为温饱奔忙、崇尚功利、精神式微的社会里,当教育、家庭、社会大环境无一例外地被“金钱至上”的论调污染时,我们去哪里寻找战胜自身劣根性的力量?本性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决定性的,但它的力量绝不容忽视。几句空泛苍白的精神文明建设口号不可能荡涤人心,只注重知识填充却无视道德和价值观树立的教育无法使人的内心充实且强大。当女人们一心只想改变物质生活,却无法树立起鲜明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时,当男人们认定有钱有势美女环绕才算成功时,踏实单纯的幸福也就再没有了栖身之地。

  别再只是一味抨击那些男女的见识贫乏、精神庸俗,对他们而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我们该想想,事到如今,问题该如何解决?

  文/曹怀宁 2013.08.12

  《道德动物》读后感(六):达尔文的性别博弈和达尔文写的性别博弈【2014 10 28修改】

  书看了到1/5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虽然装帧真的不错。

  首先,由于是论述性别以及和性别相关的一切,于是很自然的想到之前读过的《被劫持的私生活》

  这个就像是加厚版,但实质内容的干货却没有增加多少——里面有太多作者的碎碎念,看着很是让人心烦

  然后,这似乎又像是非科研版的《欲望的演化》

  首先当然是引述文献的状况和作品的写作方式并不类于有大量数据支撑的科研书籍——既然本书连《欲望的演化》的程度(虽然《欲》也是一本“科研”书)都达不到,其可信性自然更不能和别的正规科研著作相比了。

  而书中作者的主观感受、主观推测,以及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论述,也说明了人家作者本来也没打算把这写成一个严谨科普文╮(╯▽╰)╭

  —————————————————————————————

  TW,黑色硬皮封面设计的还不错,中信就是喜欢把封面整的小清新。从图书馆借来的时候书居然是100%全新,内页油墨香还若隐若现。

  ————————————————————————————————————

  但看到“第五章 达尔文的婚姻”的时候,我笑了。

  果然nerdy is the new cute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像达尔文一样有钱有地位,并且,在学术圈里有自己的名声。

  在完全没有结婚对象的时候,决定要不要走进婚姻生活,不是找个人来谈,不是出门打望看美女,而是自己拿张纸,关上门来默默写上pros and cons...

  结果尽管cons的内容长到足以让达尔文再写一本书,但最后他还是因为不想做“一直无性的蜜蜂”而抛弃了那些反对结婚的理由;即使可能因为需要努力赚钱养家而影响研究工作,但可以坐在炉火旁边看妻子小孩仍然是不错的。

  觉得婚姻和恋爱都应该跟着感觉走的人看来,这样的态度是过于学究了。

  但“跟着感觉走”很多时候也只不过是“凑合过日子”的感觉;有条件的人当然可以选择更理性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负担起家庭责任。

  在这个描写达尔文自己的婚姻选择的章节中,作者用到了前面几章中提到的性选择的原则,阐明了为何这桩婚姻是美满的。

  ——艾玛性格温和,意味着她会为孩子投入更多,有更小的出轨几率;达尔文诚实、热爱家庭,这意味着他可能有一些好的基因并且这些基因很可能传递给后代,同时也愿意为家庭很后代付出时间精力(尽管“为家庭付出”在之前达尔文的决定阶段是属于cons的╮(╯▽╰)╭)

  而艾玛也来自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富有的家庭,相比之下达尔文的家境也不那么富裕了。

  很有趣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在工业设计史上很有名的企业家韦奇伍德(Wadgewood)。其陶瓷在18~19世纪首屈一指,这不光因为韦奇伍德利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因为他对市场进行了细分,既有满足低端消费者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又有精美的高档瓷器,不同消费群体的商品价格不同,风格也不同——以此来适应社会不同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韦奇伍德1759年建立了自己的工厂,超前的经营理念让韦奇伍德狠狠的富裕了一把。

  而韦奇伍德是艾玛的祖父。(艾玛当然也姓韦奇伍德……)

  【看到121页的时候我真心举得书中的世界好小,原来历史就是这样被为数不多的几个名人分掉了……】

  由于达尔文烦恼于结婚后自己会为养家疲于奔命(而影响研究工作。当然,他当时并没有在哪个大学或者别的研究机构任职),富裕的艾玛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她的孩子没有父亲,艾玛也不必担心子女的生活。

  第六章则很绝望的阐述了为何达尔文会有美满婚姻——他有慢性病,他们有一堆孩子,并且也没什么机会接触到外界的诱惑。

  而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牺牲了艾玛的不幸福感——照顾一个病人的生活重压已经让她丧失了对婚姻的热情。

  这暗合了《欲望演化》中对男性“更多追求性利益”的结论——达尔文不是不想追求,而是①他的自我评价低②实在是没有条件去追求

  而对“现代人”的幸福建议倒是让我…废话到让人开了眼界。

  作者建议那些在婚姻中过的不幸福的人……继续熬下去……因为,婚姻本就是不幸福的……

  【作者真是不顾期待婚姻生活的女性的少女心啊╮(╯▽╰)╭】

  ————————————————————————————————

  虽然是值得看的一本书,但书中观点并无新意;而科普范儿比起真·科研工作者写的书也差了不少;唯一亮点是结合了达尔文的生平。总的来说算不得好书,但如果没有读过别的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书,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许是因为美国人读书太少,许是因为美国人不能理解正规研究,于是这本书成了《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道德动物》读后感(七):一本还可以的典型性西方啰嗦式行文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

  这本书我买回来,本来打算好好的分析研究下,两天后翻了个大概就放弃了这种打算。

  首先,啰嗦,典型性的西方式啰嗦。一个定义,一个论点,一个问题的讨论翻来覆去的说,逻辑结构不清晰,加上作者称得上是达尔文粉中的坚定分子,所以在全文结构上很失败的想把达尔文的生活经历作为另一个重要的逻辑引线,这种想法不错!可惜,思想放出去后就没怎么能够收的住,在文章的中前部说到达尔文的时候,开始还能够理解达尔文的经历对核心命题的讨论价值,到后来又说到什么他的姐妹什么的,我就真的受不了了。

  其次,是文章的结构松散,总感觉作者既想要说的专业一些,又想要通俗易懂一些,结果不伦不类。失败的结构构思导致本来可以在200页的内容丰富简洁的文章膨胀到400多页。

  然后就是作者的核心命题把握上,我认为主要在说两点:一是,作为人类的道德实际上的由来,还有对动物类比的研究。二是,隐含着一个论点:人类的很多矛盾和苦恼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比较原始的兽性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性之间的冲突。

  上面的两点,作者指出的不是很好,因为他行文的拖沓和啰嗦导致一些读者在一些对人类美德分析的段落里深受打击。而作者本身并无此意,实际上在书中多处也提到过对自己批判的解释,希望能避免此事。

  《道德动物》读后感(八):基因的繁衍是第一要务

  作者简介:罗伯特·赖特。他做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也是美国《新共和》杂志的高级编辑,《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同时,他还是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作者在科学方面的功力也很强,曾为著名的《科学》杂志工作过。他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文章获得过美国国家期刊奖。

  本书涉及到很多行为科学,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进化心理学。它颠覆了我对于人类高尚品质和社会行为的传统认知,本书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我们人类的方方面面,回答了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以后就一直存在的问题:自然选择理论能为普通人带来什么?

  本书概述:

  达尔文先生以他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闻名世界,《道德动物》这本书中也是以他的生活为主线,围绕他的行为是否道德展开阐述,告诉我们道德是动物中独特而复杂的社会中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准则的约定,而这种约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这种说法和他的“进化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们的意料之内。

  道德是一种生物性的行为,其目的只是为了有利于种群,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为了基因的传承和繁衍。本书的观点就是人类的生存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无论其表现是自私还是利他,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基因是主,我们是仆;基因是客,我们是车。自然选择的目的就是筛选出适应的基因并将其传之后世,至于个体乃至群体的生死祸福,则是无关紧要的了。

  从进化和繁衍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许多行为和道德情感。主要内容:两性关系、家庭婚姻、亲情、友情、社会地位,以及人际交往。 一、两性关系、家庭婚姻 从人类雄性与雌性漫长的进化过程谈起,归纳出了二者在需求方面的差异性,并结合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形态指出了这种差异性对两性地位和婚姻形式的巨大影响。人类最原始的目的和需求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但由于原始时期两性在抚育亲代时投入的成本相差悬殊(女性要花很长时间孕育和抚养孩子,且一生中可生育孩子的时间远较男性短),而且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时期男性都是占据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和产出的主体。衍生出不同的婚姻观。

  男性的基因延续考虑了很多事情,主要有年龄、外貌和忠诚度。我们都知道,女性的生育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慢慢变弱,在更年期之后,女性就基本不能再生孩子了。而因为女性可能在年龄上撒谎,所以外貌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鼻子小、眼睛大的女性就会被大家认为是比较年轻的。同时,为了保证后代是自己的,男性对妻子在身体上的忠诚要求很高。从基因延续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始终喜欢年轻的女性。 女性的基因延续,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男性的基因好不好,第二就是男性有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在现代社会,物质资源通常是指经济资源。基因虽然藏在细胞里面,用肉眼看不到,但男性的外表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从基因延续理论上解释了,女性为什么喜欢有钱(有资源)的男人,喜欢高大威猛的男人。不过,男性的资源并不一定都会花到女性身上,女性会希望男性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自己身上,所以有责任心、专一的男性也是女性选择条件之一。

  纵观当下中国林林总总的婚姻问题,有两大热点经常为人们所讨论,一是女性所要求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二是男性越来越频发的“小三”状况。许多人痛斥不认感情只认钱的“刚需”丈母娘,以及那些“有了钱就变坏”的男人和专抢别人老公的“狐狸精”。但若从达尔文主义出发考虑这一问题,也许我们会有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思索。

  圣母—荡妇”二分法 面对女性的偷情倾向,男人的主要应对策略就是婚前甄别。他们把女人分成两类:很容易就满足自己性欲望的,就不会产生尊重和爱,只作为短期享乐的对象,而不会作为进行投资的妻子,因为这样的女人倾向于乱交,对她的投资无法保证自己的基因遗传利益;另一类在交往中保持性节制的女性,就会产生爱和尊重,因为对她进行投资更有可能保证自己的基因遗传利益。这就是所谓“圣母—荡妇”二分法。

  二、一夫一妻制度的优劣?

  很多男人的梦想就是一夫多妻制度,不少人羡慕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一夫多妻,一说起来就流口水。实际上,一夫一妻制度,是对穷人和底层人的保护,否则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妻子。

  若将男人粗略地按标准分成三等,而将女人们按容貌、才能等标准亦分成三等,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对应等级的男女各自婚配。可事实远不可能如此美好。“人往高处走”的本性会让女人们渴望嫁给比她们社会地位、经济能力高的男人以改变生活,而男人倾向于拥有更多伴侣以传播基因,这会令他们看到其他女人时蠢蠢欲动。但是限于规定,这个问题不会太严重,再有钱、有能力的男人也不能公开拥有过多女性,所以大多数女性只能嫁给与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差一些的男人以获得自己基因的延续。而一夫多妻制会导致地位很高、很富有的男性拥有过多的配偶;而女人们,为了自己基因的更好延续,会甘心情愿与多名女人分享一个资源丰厚的丈夫。这样地位低,资源少的男人就不能获得自己的妻子。

  三、互相关爱的亲情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兄弟姐妹不会拥有和我们完全相同的基因,但是会有一部分是一样的,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其实是帮助这一部分基因更好地传播。 父母会关心几个小孩总体的繁衍价值。比如说一个孩子成就比较高,父母就会希望这个孩子帮助其他的兄弟姐妹,这样父母的基因才能最广泛地传播出去。要让几个小孩的繁衍价值最大化,就要从小培养兄弟之间利他的、奉献的精神。 一个家庭的物质资源和父母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怎么分配这些资源,也是父母要考虑的事情。有钱人家比较偏爱儿子,不但能将财富继承,更重要的是男性能够利用财富,更大程度将基因传播。

  四、为什么人类会向往友情,有时又会背叛朋友 我们交换物资的时候,会把自己手上的东西给更加需要它的朋友,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给他帮助。物质上互相帮助的本质,就是把低价值的物资,变成高价值的。 除了物质资源的交换之外,朋友之间还可以交换信息。比如在部落里,大家会聊,哪里有食物,谁遇到了毒蛇,谁背叛了谁,等等。这些信息多数都是和生存、繁衍有关。即使到了今天,八卦也是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

  得到朋友的物资或者信息以后,大家就会想着回报对方。那要回报多少呢?人们会有一套计算工具,这套计算工具就是“感激”。我们对外界的帮助会有感激之情,感激就是对朋友给予的帮助进行估价。感激之情越重,说明我们觉得对方的帮助对我们繁衍的贡献越大。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回馈受到的恩情的。幸运的是,我们进化出了“以牙还牙”的策略。对于耍无赖的人,我们会表示厌恶和愤怒,下一次我们就会拒绝和他们合作,减少新的损失。所以说,网上流行一句话:不要给欺骗你的人,第二次欺骗你的机会。如果你给了他,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你拥有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都被骗走了嘛),基因繁衍机会也会相应减少,最终被淘汰掉。

  有时候人们还会选择背叛,在合作中背叛朋友,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永远不要完全相信你的朋友,而是要加大他背叛的筹码,当他选择背叛却得不到巨大的好处的时候,你才是安全的。请学会保护自己。

  五、社会地位 很多人类学家都认为,几乎所有社会都会存在分层。很多社会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平均,但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待遇还是有差别。 社会地位可以给男性带来更大的繁衍价值,这就导致了社会地位对男性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男性会努力奋斗,同样女性也会。社会地位对女性的繁衍贡献要相对小一些,贡献虽然小,但是还是有利于基因传播的。所以女性也会希望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希望她们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自我感觉良好也会自我贬低 先分析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为了让自夸更自然,更加不容易被发现,我们会习惯扭曲那些模糊的功过是非。例如:当我们成功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而失败时,就千方百计地责怪外部环境,如运气不好、天气因素等。但是,同样的事,我们评价别人时,却恰恰相反。 自我贬低可以在社会竞争中隐藏自己。如果表现得很弱,就不会被强大的人当作威胁,这样别人也不会像对待威胁一样对待我们。 贬低自己还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教育。这样的自我贬低虽然经常和事实不一样,但可以让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我们的社会地位就不会持续地下降。

  自我贬低还有一个好处,当你突然自夸时,旁人根据你的一贯表现,会选择相信你。而对于总是自夸(吹牛)的人,大家也都习惯性的将他说的话打折扣。

  七、同性恋 我认为同性恋不能进行基因传递,正常情况下会被自然淘汰。但是人类社会对同性恋的迫害促使“同志”为了隐藏自己而与异性结婚生儿育女,反而促使同性恋基因兴旺发达起来。所以反同性恋者的做法其实很SB。

  书中段落摘抄: 特里弗斯在1972年有关亲代投资的论文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提到了两种社会学家们已经揭示的模式:(1)一个未成年女孩越有吸引力,她就越可能“攀高枝”——嫁给一个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男人;(2)一个未成年女孩两性关系越活跃,她就越不可能“攀高枝”。 首先,这两种模式在达尔文主义看来都是有道理的。一个富裕的、地位高的男人经常会有较大的追求者的选择范围。因此,他倾向于选择一个好看而又同时相对“圣母”的女人。特里弗斯将这个研究进行得更远。他问道,是否有可能“女性在未成年时,为了自己的资本,调节她们的繁殖策略”?换言之,未成年女孩得到关于自己美貌的评价之后,会变得在两性上更加保守,从而激励了地位高的、正在寻找美貌的“圣母”的男人们的长期投资。而吸引力较弱的女人通过两性的保守找到优秀伴侣的可能性较小,她们就索性变得更加杂乱,从一系列的男人中找出每一点的资源。尽管这样的杂乱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她们作为妻子的价值,却(在祖先的环境内)不会损害她们找到丈夫的可能性。在一个普通的采集狩猎社会里,几乎任何一个多产的女人都可以找到丈夫,即便这男人距离理想条件还差很远或者必须和其他女人共享丈夫。

  想法:貌美优秀的女孩知道自己的价值后,待价而沽,反而更保守,因为她们准备将自己留给更优秀的男性。而对于男性,与其绞尽脑汁去追求一个优秀的女子,不如一门心思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拥有更多的资源。然后,你想要的好妻子自然就会到来,因为她一直在等你成长,她从小就知道,那些整天把时间都花在围着她转的男人,大多都没有什么出息。

  书中语录摘抄: 1.一夫多妻制让很多男性娶到配偶的难度变大,为了吸引到女性,他们就可能通过抢劫等犯罪手法来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或者用暴力的手段占有女性,换一个角度看,一夫一妻也可以促进社会安定。 2.所谓上进心,我们可以理解成,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愿意付出某些成本,去争取更高社会地位的心理。 3.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我们要把很多行为和动机都变得无意识,让我们的欺骗更加自然、周全。

  《道德动物》读后感(九):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非常利于我们了解人性。撇开道德,比如为何男性会更倾向于主动而女性倾向于被动,比如女人为何会抵制强奸,比如男人为何更容易出轨,比如《蜗居》为什么海藻会跟小贝在一起却又和宋思明纠缠不清,比如为何后妈对孩子不好,比如一夫一妻制度为何兴起,比如为何男性看到情色图片或者视频会性兴奋,比如为何在糖过度摄入的今天吃甜食仍然让我们愉悦,等等。总之,人再进化得如何完全,仍然摆脱不了动物属性,所以本书名取为“道德动物”实在是恰如其分的。现在希腊思潮占主导,一定程度上这不是好事,因为希伯来思潮和希腊思潮的交替也不过是道德多一点和动物性多一点的问题。反观历史,倒不由得想念穆斯林世界和中古世界了。最后,中信出版社的翻译书,看了几本,没有一本翻译好的,这本翻译基本上属于直译,文字毫无美感,读起来极其费劲。

  《道德动物》读后感(十):作为动物的人

  当得知“人是高等动物”这一真理的时候,我们这些小伙伴最喜欢玩的嘴仗是这样的。“某某某是动物。”而如果那人反对,就会再说上一句,“好,你不是动物。人是动物,所以你不是人。”也就是通过这个多少幼稚的小游戏,我们发现人与动物的奇妙关系。而回收早期人类社会研究,学者们都在假设人的人性与动物性的冲突,比如学术名人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中,其基础就是动物的性,被人性的社会压抑,于是转换为了潜意识,出现了不同的我。

  那么,动物性与人性的关系又到底在哪里呢?在进化心理学看来,人即动物,遵循自然选择,只是被社会的外衣所包裹。而如果要列出代表这些观点的书籍的话,那么就有理查德·道尔金的《自私的基因》、布鲁克斯的《社会动物》,以及罗伯特·赖特的这本《道德动物》。而如果要举个简单的例子,或许可以翻翻科学松鼠会小庄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小庄曾经在《冷浪漫》的结集中这样打趣道:“男人花心和女人势利是天生的,因为男人需要四处去传播自己的基因,而女人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合作伙伴来抚养后代成长。”这就是典型的进化心理学。

  然而,这种分析却是危险的。一方面,正如这门学科本身就存在疑问,另一方面,赖特也在本书中特别强调,说某些事物是“自然的”并不是说它就是好的,没有理由以自然选择的“价值”作为我们自己的价值。很显然,你也不能因为小庄说男人花心是天生的,就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否则就真的显得人要和动物一样cheap了。

  当然,在做完必要的审视后,或许我们还可以顺着小庄的思路继续思考。

  首先让我们重新明确什么是进化论——哦,不,进化论还是存在歧义,正是因为进化一词,我们有种先入为主的观点,进化后的要比进化前的要先进,因此还是自然选择理论的称呼更合适——达尔文曾经用10个字总结,“繁衍,变异,强者存,弱者亡”,这里的强、弱是指适应性。

  那么,我们再开始推演吧。男人们花心是为了更好的传播和延续基因,那么传播的越广,自然后代也越多,于是,越来越多男人花心,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花心的男人不会去照顾女人,于是女人抚养后代的能力就下降,反而导致了花心的男人存活的少,那么,这两个趋势是结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答案是,大多数的一夫一妻制。

  不过,有趣的是赖特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虽然花心男在道德上可以谴责,但如果这个男人已经结了婚,又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并生了小孩,他是要选择离开前面的家庭,但还是要承担抚养责任,再与后面的女人结婚,还是说,我们可以允许一夫多妻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