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10篇

2018-08-10 05: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10篇

  《嘘!这里是图书馆》是一本由[美]斯科特•道格拉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一):图书馆缘何重要

  美国作家斯科特·道格拉斯曾在美国加州南部城市阿纳海姆(美国迪斯尼乐园所在地)的一家公共图书馆工作。《嘘!这里是图书馆》一书是对该段工作经历的回顾。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通过斯科特的感性描绘了解到美国中小城市的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情况,以及为了保证这些设施较好地服务于各阶层民众需要进行制度配套。斯科特在书中还加入了贵族、经院图书馆脱胎转型而成公共图书馆的演变历史介绍

  入馆时,斯科特是图书馆勤杂工。斯科特喜欢阅读,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但阿纳海姆图书馆带给他的初始印象却并不怎么好。他的同事对阅读本身并没有太大兴趣,他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文化人”,故意谈起文学名著,却被视为“书呆子”。嘿,图书馆管理员们把新同事看成书呆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玩的吗?

  阿纳海姆图书馆的管理员们不关心书,性情都还有点古怪,但他(她)们却都是这家图书馆不可或缺部分。管理员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读者身上。

  图书馆还成为向许多特殊人群提供慰藉的公共场所。阿纳海姆当地的快餐企业通过图书馆向贫困家庭儿童发放就餐优惠券,图书馆每到周末则提供免费爆米花。斯科特曾一度为此感到厌烦,直到阿纳海姆图书馆旧馆拆除并在建造新馆期间,他被安排到其他图书馆服务,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与那些“怪人”早已经成为朋友

  美国加州州政府提供全额奖学金,供图书管理员进修图书馆科学硕士学位。已拥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的勤杂工斯科特,申请并获得了该笔奖学金,学成后成为阿纳海姆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斯科特进入阿纳海姆公共图书馆工作时,正好遇到了纸质书向电子书、阅读向计算机互联网浏览过渡阶段,他所在的这家小型公共图书馆也配发安装了企业家慈善捐助的电脑。这就带来了三个变化:一是图书管理员要同时做好服务读者借书还书、现场阅览书刊,以及调试电脑、网络的工作,年轻读者将更多时间用来上网浏览而不是阅读纸质书;二是为了满足适应正在发生转变的读者阅读喜好,图书馆在图书采购等多个环节必须紧跟潮流,避免出现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不到自己想看的书的情况;三是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的电子化,让藏书管理等传统流程及相关操作方法知识变得过时年纪较大、资历较深的“传统型”图书管理员面临职业发展危机。《嘘!这里是图书馆》中谈到上述三方面变化时,既引出了多个令人捧腹趣味桥段,也不时流露淡淡的忧伤

  来源:图书馆报

  作者:郑渝川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二):那些关于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不得不说的事

  艾玛,好长的标题说实话,不太喜欢看这样的书。不过倒是可以了解下图书馆的历史等小知识,以及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日常工作,看,作者不就遇到了各种各样人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事。P233“一旦开始在图书馆工作,你就是公务员了。别把自己凌驾在其他人之上。只要在这儿工作,你就是他们的奴仆了。”有些句子写的倒是很感动,包括工作的态度等,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P234“我觉得自己真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常不把公众当一回事。这就是现实:没人愿意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独处的时候——但如果你是个公务员,你就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你必须是个完人。”“我的工作是值得尊重的,也许有一天,我会被一个神经质的读者一刀捅死,但至少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这过程中也帮助了一部分人。”不论是否怎样的工作职位,也无论怎样无聊的工作内容,还是努力做好,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才是工作的乐趣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三):有那么点感同身受的前线纪实

  因为我是图书馆员,所以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情不自禁地从书架中将它抽出来,翻一翻简介前言,好像不错。于是在午后的值班中开始阅读。

  国情不同体制不同、环境不同、人事设置不同……总之,完全一样背景下,我还是看得有那么些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在图书馆,都曾在前线,面对形形色色的人。

  虽然遇见过不少人跟我说过“在图书馆工作是我的梦想”,但是我学生时代从未这样想过。我们都是在无意中进入这个行业,都曾经毫无准备要成为这个领域专业人员,或者说是没有想好。然而,不知不觉间,好像我们都被视作专业的了。

  被视作专业的我们,开始懂得让图书馆具有存在价值的,不是书,而是人。就像每次忙到跳脚时面对成堆的自顾自的读者恨不得他们赶紧走完我们赶紧下班。可是一旦意识到这几天都没什么人时,也不一定就会有好心情。有时候某个家庭长时间没出现,我会想他们的。

  我会想念那些可爱的家庭,活泼天真孩子亲切礼貌家长。令人深刻的读者会留在记忆里,不管是好的还是糟糕的记忆,特别是你发现讨厌的熊孩子有个熊家长时对未来想象,简直绝望

  我们的同事也不是人人都让我们如意活动数据也不是那么完美真实,我们都会摸鱼偷懒,都会出席无意义会议……其实图书馆员和所有职业一样,一地的鸡毛蒜皮,为了可贵的价值而生存,不愿被替代。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四):《嘘!这里是图书馆》:迎向未知未来的图书馆

  几周前我去单向街转悠了一趟,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就拿起来翻了翻。这本书属于上海人民出版社“文雅疯狂丛书”系列,我有印象的另外两本是《坐拥书城 : 爱书人如何聚书护书、与书相处故事》和《旧书与珍本 : 戈德斯通夫妇书店游记》,说的都是读者和书之间的种种趣事。而这本《嘘!这里是图书馆》则是一位名叫斯科特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员的自述,作者以他机智幽默语言,试图改变人们对图书管理员的刻板印象,而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一窥美国社区图书馆的面貌

  作者在书中讲述的这座图书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安纳海姆市(加州迪士尼主题公园就坐落在此城),是一座远离市中心的社区图书馆。我一直都认为,一座社区图书馆就应该成为周边居民的公共空间,他们在图书馆阅读、学习、休憩,在图书馆认识彼此,形成共同的生活观念,从而共同建设一个融洽的社区。这也是社区图书馆存在的意义。然而理想和现实向来都是有差距的,作者介绍自己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是因为喜欢书,而他工作的这座图书馆则日益衰破,“但似乎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斯科特的上司法仁是一位开明尽职的馆长,为了给暑假读书会做宣传,法仁允许图书馆提供免费爆米花;在全市分馆竞赛性质的读书活动中,法仁也要求要做的比其他分馆都要好。图书馆的读者既有像欧尼斯特这样热爱读书、环游过世界、靠打短工过活的人,也有成群的孩子,甚至还有几位无家可归流浪汉。对于这些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读者,作者坦率直言有些读者让他对自己的前途迷茫,而欧尼斯特这样的人则让他重拾信心,继续向前。图书馆因此展示了它的包容性。

  在作者插科打诨的语言之间,至少有三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

  第一件事是作者被安排给孩子们讲故事的经历。

  图书馆因为缺少人手,馆长法仁便与斯科特协商,希望他能协助开办一次故事会。斯科特由准备时的忐忑不安,到故事会时间的渐入佳境,直到他说完第一个故事小孩子们都鼓起掌来。这一时刻,斯科特得到了无比的成就感。他才懂得,“一件简单如讲故事这样的小事,也可以给一个小孩子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在这之后,斯科特甚至主动向法仁要求主持一些故事会。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引用研究报告(Morrow, L., & C. Weinstein 1982. Increasing children’s use of literature through program and physical changes.)指出,老师念书给学生听,并且和他们讨论故事内容,则学生也会比较爱看书。一些短期的研究发现,孩子即使只听过几次含有生词的故事,其词汇知识也会有长足的进步(Eller, Pappas & Brown, 1988; Elley, 1989; Leung & Pikulski, 1990; Stahl, Richek & Vandevier, 1991)。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爱上阅读,潜移默化中学习了新的词汇,而斯科特也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体会到“成为英雄”的满足感

  第二件事是作者提到自己在圣何塞市立大学图书管理研究院求学的经历。

  斯科特在同事亚特的介绍下了解到,加州政府提供奖学金,专门资助图书管理员去进修图书馆科学的硕士学位。于是他申请并得到了这个机会前往圣何塞市立大学研修,在两年的课程中,斯科特学习了图书馆管理理论界面设计及藏书管理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一开始,在选择论文题目时,斯科特提到了图书管理员应该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帮助。这篇论文最终被判不及格。讽刺的是,当他的第二篇论文选题“东亚恐怖分子的活动”时,却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了(论文选题发生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一年,美国政府对世界恐怖主义高度重视)。斯科特的求学经历不能反映美国图书管理研究的真实情况。非常凑巧,我在读《阅读的力量》时,发现了一项研究分析美国41个州教育进展评价(NAEP)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加州的学校图书馆不论是馆藏或官员素质,在全美各州都属于最差的之一(Krashen, 199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实际上,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在二十世纪初就与美国在线(AOL)合作,在全国十多个图书馆为儿童举办一系列的“Internet Driver’s Education Programs”活动,并印制”The Librarian’s Guide to Cyberspace“散发给各地的图书馆员,帮助他们协助儿童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Ann K. Symons (199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in 1999 Bowker Annual : Library & Book Trade Almanac (44th ed), p.154.)。而据资料显示(《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图书馆的复苏之路》,孙青 编译 / 北京航空天大学图书馆,2012.9),ALA主导的多项调查都指向社交网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电子阅读。从美国图书管理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图书馆服务与时俱进的要求,ALA针对图书馆学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也不断深化。

  第三件事是读者与图书馆的情感联系

  斯科特多次提到读者与图书馆的良性互动。欧尼斯特,这位爱读书的读者,“像是图书馆领养的圣人一般”。他会帮图书馆在停车场看车,看到有人在公园里交易毒品,就提醒图书馆员打电话报警;图书馆因为要翻新而闭馆,闭馆活动期间前来缅怀历史的老人回忆起第一天开馆的盛况,说起老员工的故事,以及没有电脑之前的卡片系统时代;一个初中男生来到图书馆,笑着和斯科特聊起小学时参加过的故事会,斯科特开心地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孩子一段记忆中的主角。这些温情的时刻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图书馆里,这就是图书管理员真实的生活。

  《嘘!这里是图书馆》这本书里仍然提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作者的有些遭遇尽如人意,但他也收获了许多振奋人心鼓励,还因为图书馆员的身份邂逅了一段爱情。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嘻嘻哈哈,没个正经,其实作者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在社区发挥的重要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自问:迎向未知未来的图书馆会有怎样的命运

  斯科特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我开始意识到,图书管理员也许会有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一天,技术也许会日新月异,就算读者也会像流水的兵,来了又走,只有图书馆,永远敞开着大门带领我们迈向更广阔天地。”

  延伸阅读:《岩松看美国:体验美国公共图书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3c3b00100d4a3.html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五):有些點挺戳人

  最近都處於腦亂狀態,寫個更腦亂的書評……

  莫名覺得這書有種支離破碎的感覺……總體來說,相比讓人眼前一亮的書名(我是圖書管理員控!),內容就沒什麼驚喜了,當然打動我內心的點還是有的。

  首先是由9·11提到媒體報導悲劇對人心理影響的部份,作者提到一個我們很熟悉的狀況,在悲劇發生時一開始全情投入,然而這種投入不能持久,隨著時間流逝,這事件會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自然,也有小部份人,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會持續跟進該事件的進展,但不得不承認,即使沒有忘記,我們基本上會”讓過去的過去“。不過作者在此的認識稍微偏激,把媒體的渲染作用放大,也把人們對有關事件的態度簡單化。(本部分小標題:歡迎上任)

  其次是作者到研究院學習期間的經歷,讓我特~別有共鳴~在本部份作者說,他最後精通了本專業各種知識,完成畢業論文,獲得了學位,但並沒有感覺自己比剛上學時更像圖書管理員。他對這個專業非常瞭解,但”瞭解並不代表你就能成為專業人士“——應屆求職狗第一反應是實務經驗也需要積累,但已經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作者其實是指心裡準備:他還不確定自己想幹什麼。常說實踐出真知,但作者當時的迷茫,反而是被實踐激發,被學識引導的,果然瞭解的越多,會發現不瞭解的越多么……作者對圖書管理員這份工作、這個角色的反復思考幾乎貫穿整個回憶錄,我想這也是很多人會經常想的問題。

  其中提到一個讓我很在意的角色,來自中國的吳教授,吳教授出場不多,僅有寥寥數句對白,但是帥氣得逼人~吳教授兩句話讓我感動極了!

  ——”這門課,重點就在於定義。你們都是歷史學家,你們的工作就是要定義歷史,要告訴全世界,過去20年的技術發展——互聯網和計算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學校裡,我們定義過去,現在輪到你了,去定義未來。從我和其他教授身上汲取知識,然後去創造更多知識吧!“

  教界面設計及其功能的吳教授,說話不要太激勵哦~(本部份小標題:圖書管理研究院)

  最後有個小問題,感覺不知是翻譯還是編排,似乎是出錯了……285頁提到涅槃,英文卻是Morvama,根據前文提到科特·柯本,此處應該是指Nirvana吧?以及Led Zeppelin在前文用的是”齊柏林飛船“翻譯,285頁卻直譯成”萊德·澤普林“,看著好不舒服=L=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六):看别人家的图书馆

  用了一整天读完这本书,好玩的句子,故事,有趣的人和事情,不得不一下子读完,看看别人家的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都有哪些段子。

  书装帧绵而软。第28页小插曲故事里,“可以想象,骑兵们感到十分沮丧,于是他们想出一个计策报复骑兵”。反复看,觉得故事怎么回事???原来印错了。第一处骑兵们应该是步兵。带着塑封膜的新书,撕开后,两页有污点。

  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还是不能阻止我一下子读完此书。连小插曲,论文一样数字小标的解释,后序感谢,都读完了。

  “有些图书馆很大,有些图书馆很小;有些提供食物,有些没有;有些很安静,有些很吵。但这些都是图书馆”

  作者工作的图书馆里有什么呢?庞大的爆米花机,神神叨叨的同事,老人读者,小孩读者,小年青的,幼儿园到2年级小朋友的故事会,流浪汉,闻着爆米花味道前来的老鼠,邻居消防队员们,饼干,点心,折纸飞机,读者和读者恋爱啦……..

  向看剧一样的图书馆情结——老读者欧尼斯特说,这儿的员工就像是一个家庭,我喜欢来这儿看你们一块争吵、欢笑还有难过,就像看一出肥皂剧一样。

  絮絮叨叨讲故事的时候,作者顺便普及了一下图书馆发展历史知识。在卡内基捐助公共图书馆之前,图书馆只是研究机构,是大城市向其他小城市炫耀的资本,也就是“我的小鸡鸡比你们都长”的精英版。

  跟公共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人物,卡内基,杜威和比尔盖茨。迪斯尼乐园推动了城市发展。

  还有八卦。这里一共有15名员工,只有3个事男性—而且这个比例已经算高的了!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呀。

  从电影里评选最佳图书管理员——《派对女孩》、《图书管理员》、《极限高飞》、《欢乐音乐妙无穷》、《大联盟》。

  图书馆需要改变。和其他一样,他们需要提供饮料,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改变。

  图书管理员不仅仅是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更重的是社区服务。

  别人家的图书馆和故事,其实很不错。

  《嘘!这里是图书馆》读后感(七):欢迎光临我的图书馆

  我对图书馆最早的记忆是小学四年级,跟着我堂兄环翾去如皋市图书馆,他借了一套古龙小说,开启了我长达十年的武侠阅读生涯。

  初中在南京一中边上有个社区图书馆,可以看一本叫做《香港风情》的杂志。现在想来是拼贴文摘类杂志,但是当时看的很起劲,有亦舒小说连载,还有许多香港艺人名流八卦。

  大学的图书馆主要是用来看必读书目,索尔仁尼琴、托尔斯泰之类的。书经常是借了还还了借同一套。那时候在我“书非买不能读”。

  买书本身带来巨大的快感,估计跟我的几个女性好友逛街买包是一样的,且便宜。

  我有自己的香港书店和台北书店地图,图书馆?我有南京、上海、北京甚至台北的市立图书馆借书证,但是基本上没怎么用。

  近年印象最深的图书馆是台北北投图书馆,首先作为一个特色建筑知名,然后完全对外开放,去三二行馆泡温泉的中午,先到这里,选一本《联合文学》看,人就静下来。如果我家旁边有这样的图书馆,我应该可以天天去消磨时光。

  去年年底搬家,北京和上海都搬,号称要断舍离,扔了过百本的书。都是看过的,其实蛮心疼,很多是从香港、台北背回来的。可贵。

  我曾有一段时间专心于电视剧写作,闲暇就是在淘宝上卖书,台版书代购。居然生意不错。也因此看了一些我自己绝对不会买的书。现在没精力卖书。我和助理说,打算在公司里做个小小的图书馆,把我看过觉得还好的书拿出来。同学们反应一般,财务总监说看上去倒是漂亮的装饰。

  等我把家里的书都处理完,我就去图书馆借书看。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

  而看了本书,我对自己买书的行为略微安慰。

  好想有一个自己的小小的图书馆呀。

  如果你在上海,欢迎光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