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4: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篇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美国]曼弗雷德•B.斯蒂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关于《全球化面面观》

  《全球化面面观》整本书的思路清晰,以下用六何分析法(5W1H)简单总结下该书的内容

  1.what:全球化是指一组多向度的社会进程,它们创造、扩展和深化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交流和相互依存性,同时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地的联系在日益深化

  2.why:全球化进程得以推进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等3.When:全球化的历史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至今还在不断加速演变

  4.where:地理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社区村落不断拓展至全球,至今还在不断扩张

  5.Who:尚无定论

  6.How:至于如何看待全球化,作者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分析全球化的利弊,进而观察当下全球化的挑战并展望全球化的未来

  这本书仅代代表作观点,但对我们看待全球化现象提供了比较全面视角,值得一看。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时殷弘:既博采众长,又超越偏颇

  序言

  时殷弘

  在世界政治经济观察和研究中,作为近年来被使用得最频繁(或近乎最频繁)的一个术语,全球化是个动名词。它远不只是指一种既有的状态,也是指一种能动过程。这个过程以世界各不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某些重大方面生成某种趋同为头号主题,在其中跨国和跨社会稠密交往与其变迁效应的范围和深度愈增,改造着所有有关国家、社会和其他人类群体,使之从缺乏全球类同性变成多少具备这样的类同性,从外在于全球体系变成内在于这个体系,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愈益广泛、深入复杂。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以及上述交往、变迁、改造和趋同总是有它们的限度,人类生活方式的地域—文化差异和政治—社会多样性常在不息,永远是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和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因。

  在世界现代史以前,无论全球化过程有怎样的部分潜因和雏形性的类似物,少可争议的是全球化本身发端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航海大发现和西方初始扩张,用一位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的话说,此时开始创立了取代“旧世界线性体系”的全球“环状构造”。由此初露端倪原始的全球性政治经济与初生的现代国际体系、现代商业经济和现代思想相伴并互动,到18世纪后期已经可以使亚当•斯密这位自由主义形成一个在我看来是最初的全球化理论,而到19世纪中期更能使马克思真正宏伟和鞭辟入里地指出全球化过程已有的历史大貌、根本动因和主要效应,连同它的最一般远景。那时以来,在由马克思启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阐发的“世纪性趋势”(包含所谓扩展趋势和深化趋势两者的“增进剥削范围和强度的最长期趋势”)驱动下,全球化促成了种种世界现代史头等重大事态,其中不仅有殖民帝国、美国和法国革命工业革命世界大战,而且有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和非西方现代大国的兴起,连同真正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当今的全球化观察家和理论家们相对新颖关注中间,很大程度上由全球化导致的各类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全球(或跨国)公民社会集团”和跨国公司占有突出位置,连同它们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和对民族国家权能的影响

  无论如何,全球化是塑造当代世界基本性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广度和深度愈益增大的全球化的影响下,与先前的历史时代相比,战争作为国家利益有效工具价值总的来说已大为衰减,国际关系的日常首要问题越来越从领土/军事安全转向经济问题和软权力问题,国际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和影响愈益增大,国家在经济、文化、外交道义影响方面的表现一般来说越来越比它们的军事力量表现重要,同时国家主权在似乎愈益增多的领域受到愈益显著侵蚀和削弱。然而另一方面,全球化和互相依赖仍有相当大的局限。严格地说,迄今为止全球化只是在发达世界内才造就了(并且是广泛和稠密地造就了)真正的互相依赖。大多数国家在争取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相当广泛地采取和顽强坚持旨在限制和抵制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政策,用根本的政治经济学哲理来说,在市场对国家这一关系中,与市场削弱国家的某些权能相对,国家会倾向抵抗,并且谋求新的权能。还有,越来越明显,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矛盾冲突并未像一些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所示的那样,由于全球化的急剧进展迅速衰减或消退,反而充斥着全球化进程。摩擦、紧张、对立和冲撞不仅显著和广泛地见于传统的国家间权势关系,而且同样见于非传统的全球性稠密交往和互相依赖构造。

  总之,有如我在多年前已经强调的那样,在全球化时代(这只是对我们时代的合理有用但势必简单化和粗略的界定之一),全球国际体系的基本性质的继续与其重大变化趋势两相并存,国家行为和国际安排应有的根本原则新旧相兼,国内社会政治形态和国家政策观念的趋同以及国际关系日常首要问题的转换趋势虽将发展但仍有限;同样在这全球化时代,国际权势结构中会留存就某些地理区域和问题领域而言的单极或霸权状态,但同时也存在越来越有力的多极化或权势相对分散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非西方强国的兴起,它带来世界政治中主要权势关系模式规范的历史性创新需要。还有,在这全球化时代,一般而言民族国家目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个人和社会的主要的安全维护者、身份体现忠诚对象福利供给来源正义促成者,一个更好的世界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间合作;然而与此同时,全球体系内跨国公民社会的作用迅速增大,以致用一本著名的全球化研究著作中的话说,成了在主权国家和政府组织之外的“第三力量”,它与前两者的复杂关系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研究中尤其重要的议题之一,因为这关系显然趋于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参与塑造未来世界的面貌和性质。

  我们面前由声誉卓著的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项译作——美国教授曼弗雷德•B. 斯蒂格所著《全球化面面观》——是一部佳作。它难能可贵地契合全球化的历史性、多面性和复杂性,以深远的论说、综合视野精致的观察,概览和透视了全球化的大部分面貌和性质。不仅如此,它令人赞赏地体现了一种思想方法立场特征,即在现有的各大类关于全球化的理论或意识形态面前既博采众长,又超越偏颇。这特别是指(像作者在开头着重交代并通篇贯彻的)该书既对全球化的积极效应——就人类生活繁荣健康公平而言——“感到欣慰”,并且“欢迎以全球化之名进行的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变革”,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一个“批判声音”,其矛头特别针对全球化的某些特定的表现和趋势,它们不符合多半由当代自由国际主义或“鼓吹全球化者”宣讲的“世界主义的美好景象”,即全球化势必带来一个更为平等和平的全球秩序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在思想水平学术品位方面值得称道的著作是一部短作,或用原书副题说是“一番很简短的导论”,并且配以生动深入浅出语言、简明丰富的图表和想必同样大得益于课程讲授经验的整套“教学文风”。通过译者成功翻译,它们对中文读者甚有裨益。我相信,无论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是专业研究者和有关工作者阅读这本译作都必有可贵收获,何况当前我们所有人都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面对其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它们已经异常剧烈地告诫世人认真反思全球化,并且反思关于全球化的现有认识、既定观念甚或简单信仰

  2009年1月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世界是平的,世界是碎的

  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温度是0℃一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著)全球化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们或许会关注事件新闻,却仅仅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而非事件背后的含义。我在接触股市、经济学以及一些著作,渐渐明白了一件事——这个世界是平的。 当英国脱离欧盟这件“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其影响对于金融市场利空大于利好。换句话说,英国股市、房地产市场都会出现趋势性下跌。一个地区影响力是渗透整个世界的。然而,在通读了《全球化面面观》后,我也认识到,不能太过于乐观地看待全球化这一进程。2016年罗胖“时间朋友”跨年演讲给我提了个醒。 罗胖曰:“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世界会是平的。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互联网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间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互不知道。” 互联网将世界抹平,然而许多在此浪潮中的意识形态却出现碰撞与矛盾。对于这些反全球化的言论,我只能将之归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争斗。就如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它利用全球还带来的科技策划反全球化的活动——建造一个“存粹”的伊斯兰国家。又如当选总统特朗普所说的在美国与墨西哥修筑一条高墙。这其实都带有一种反全球化的味道,是一种“保护主义”的体现。 在反全球化的正营里,他们其实都是捍卫着自己的利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之所以不满足、之所以要反对,都是因为利益的不公平造成。国际竞争导致制造业的低技术工人失去工作、大量工业领域的新投资减少。无疑,我们或许都能知道凡事都具有二元性——非黑即白、有益有害讽刺地是,我们不能说明一个所以然来。

  以前,我也是不去有意识地思考这类问题,觉得这类问题好似跟自己太远了。其实,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我们都身处于漩涡之中,承受着或强或弱地影响。就像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凭借人口红利以及极低的商业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极具吸引力税收土地政策等),在过去的30年中,承接着全球化带来的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国无疑是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但是,中国付出代价也是惨重的。环境污染、高能耗、出口退税、压低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的恶性竞争等等,造成了中国在补贴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近20年来的低通胀,无疑正是中国补贴的结果

  的确,这个世界被抹平了,同时,这个世界也碎了。

  .S. 这是一篇想到什么就记下来的文字,是关于我在阅读牛津通识《全球化面面观》的感受

  《全球化面面观-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全球化面面观》:全球化,热词中的冷思考

  文/吴情

  在生活中,你可能不时听到一个论断或说法,比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又或者,“全球化必不可挡。”如果你对全球化的具体内涵不甚清楚,可以试着转向你周遭的事物,然后你将看见星巴克咖啡、耐克、阿迪达斯、阿玛尼等外国著名品牌在中国开设的旗舰店。要知道,他们进驻中国,不过数十载,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身边这些外来事物习以为常?

  《全球化面面观》(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弗雷德·B. 斯蒂格著,一本跨学科、多角度剖析全球化的导论作品。斯蒂格坦言,“针对像全球化这样一个复杂的话题写一本简短易懂的入门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而要写一本非常简短的书,这一挑战就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不过,他还是欣然为之,先试着定义全球化,然后再从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全球化的复杂面向,最后触及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并给出自己的“预测”,估量全球化的未来方向

  何谓“全球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而综合某些有影响力的论断,斯蒂格归纳出全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其一,“它关系到新事物的创造与现存的社会网络和活动的扩展,它们不断地越过了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之间的界限”;其二,全球化“反映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相互依存性的扩张与延展中”;其三,“全球化与不断强化和加速的社会交流活动有关”;其四,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相互关联和依存的产生、扩展及强化不仅局限于物质客观层面”,还涉及到“人类意识的主观层面”。就此,他对“全球化”进行定义。他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组多向度的社会进程,他们创造、增加、扩展和强化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交流和相互依存性,同时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本地与远方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日益深化”。(他用“全球性”来“表达一种社会状态”,用“全球化”指代“一组社会进程”。)

  在关于全球化为数不多的几本导论书中,作者们通常仅就全球化的经济向度进行了学术解读。然而,在斯蒂格看来,“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肯定是全面论述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该把两者混为一谈,且这一做法易“使得一般读者粗浅地认为全球化主要是一个经济现象”。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加强和拓展相互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因而诞生出的全球经济秩序。这主要体现在“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流动”以及由此激发的“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庞大的跨国公司、强大的国际经济机构以及大型的地区贸易体系”。

  政治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政治全球化,指的是“全球范围内政治关系的强化和扩展”。政治全球化挑战了传统上关于“国家主权”、“政府间组织”的概念,催生出“地方与全球管理”等新课题。鼓吹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将带来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而这一世界,“不以领土为基础”,“国家也不再那么有能力决定国内社会生活的方向”。然而,全球化怀疑论者则坚持道,领土的重要性有增无减,“无论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还是以世界性城市的形式而运作,传统的政治单位仍然难脱干系”,更何况政治在全球化进程中常扮演着关键作用。

  至于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文化全球化,则关注的是“意义的象征性构建、表达和传播”,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语言、音乐和图像”这些象征性表达的主要形式。全球化的一个结果,究竟是“让全世界的人们变得更加相似还是更加不同”?套用学术语言,是激发了“同一性”还是彰显了“差异性”?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文化的趋同,伴随着“英美价值观和消费品”的传播,世界正在“美国化”,“正在颠覆那些更为弱小的文化”;而乐观论者强调,“全球化产生了更多的同一性”,这是“一件好事情”,他们自诩为一群世界主义者,或“把因特网赞美为同质化的‘技术文化’的先驱”,或“热衷于自由市场,拥护全球消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斯蒂格认为,两种态度各有一定合理性。“当代跨越文化界限的生存和行为经验既意味着传统意义的丧失,也意味着新的象征表现方式的产生。重新建构的归属感与一种流动不安的感觉不安地共存。文化全球化使人们的意识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全球化还包含着意识形态面向。关于全球化究竟是“好”是“坏”的问题,常引起激烈争论。“全球主义”一词,逐渐进入公众和学者的视线。不同于“全球化”这一“描述不断强化的全球相互依存的社会进程”,“全球主义”是指“赋予全球化这一概念以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和意义的意识形态”。全球主义的拥护者或倡导者,在公共领域竭力塑造“一个保护消费者的自由市场”这一“理想化的形象”。殊不知,他们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是在“兜售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日程”,“兜售一个包罗万象的新自由主义的世界观,从而创造出具有集体性质的意义,并且塑造了人们的身份”。

  全球化固然带来了不少可喜的变化,比如全球民主化的潮流,比如“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然而,全球化也受到了多方挑战。经济层面上,它并不是如某些人宣称的那般,所有人都将从这一组社会进程中受益。所谓的“自由贸易”,其“产生的利润是否在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得到了公平分配”,依然不清楚。更何况,“全球投资商经常利用金融和银行的脆弱体系,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赚取巨额利润”。自由市场带来的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全球性的经济不平等现象,不得不让人质疑全球化的理想化形象。政治层面上,民族国家的自决权日益受到庞大的跨国公司的影响甚至左右,而跨国公司背后往往有本国的政治势力,后殖民时代,殖民是否在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层面上,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本土文化该何去何从,考验着生活在弱势文化中的人们,是全然拥抱西方文化否定本土文化,还是有所吸取有所保留?意识形态层面,针对全球主义倡导者的主张,是否该有所警惕?

  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全球不平等现象的抗议,不时引发较大规模骚乱。二零零一年,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的恐怖袭击,毋宁是反全球化的一个极端表现。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全球一场反恐战争,愈演愈烈,其成效,犹待后世评价。全球化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所能厘清。全球化是一组客观发生的社会进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面向,对它的阐释,在不同学者那里有不少区别,但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未来,斯蒂格还是表示了有条件的乐观。他说,当“把全球化的未来道路与深入的改革主义日程联系起来”,当这些日程“能够挑战当前种族隔离的压迫性结构”,“全球化将会带来一种真正的民主和平等的全球秩序”。毕竟,全球化仍在进行,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即便是乌托邦,至少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然,也得认识到,从可能性到现实,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并非一蹴而就。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