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机管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时机管理读后感10篇

2018-08-13 04:0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机管理读后感10篇

  《时机管理》是一本由丹尼尔 · 平克著作,69.9出版的23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机管理》读后感(一):【全网最快解读】怎样找准时机?

  新书抢先阅读 让你的知识见解时刻领先

⊙为什么法官们在早晨更有可能给出利于囚犯的裁决?⊙为什么灵光乍现常常出现在我们闲散时候?⊙为什么在一件事情的中间点上,我们更容易敷衍糊弄?

  本书暂未出版

  全网最快解读

  我们总是在关注“如何做”“怎么做”,却很少关注“何时做”。实际上,做事的时机与做事的方法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时机的重要性远大于方法。

  你可能会大喊委屈,我知道时机很重要啊,但时机不受人控制或很难人为控制,所以,与其在时机上浪费时间不如去找对方法啊。

  ——时机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东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处理“何时”的事务时,比如何时跳槽、何时发布消息等,都是依赖直觉猜测

  不过,福音来了。从这本书开始,你再也不用依赖直觉和猜测了,你可以依靠科学来处理“何时”的所有事务了。

  这次,炫先森陪你阅读的书,是由湛庐文化出品的《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是一本指导我们“何时做”的书,它给我们揭开了一个石破天惊秘密:找对时机是有方法可循的。

  目前( 07月12日 ),这本书并未公开出版发售,预计上市时间在一个月之后。炫先森精选未出版的好书为你解读,让你的知识和见解时刻领先。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他凭借对商业领域敏锐洞察力,将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商业世界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理念限制,以前瞻性的探索思考引领读者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相继出版了《全新思维》《驱动力》等畅销书

  丹尼尔·平克翻阅并分析了超过700项研究,涉及经济学麻醉学、人类学和内分泌学、时间生物学社会心理学,挖掘到了一门隐藏在时机背后的科学。他把对时机这门科学的研究结果新鲜洞见,写成了《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将认识到,时机决定了你我的生存状况,时机是你我能否幸福工作生活关键所在

怎样找到你的时机节律

  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哪个大洲、哪个时区,几乎每个人每天在非睡眠时间里的情绪表现,都遵循了一种非常固定的模式:积极情绪在清晨最活跃,下午下降,晚上再次上升。

  》》》

  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节律的影响

  情绪虽然是一种内在状态,但它会对外部事物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商学院的三位教授分析了2100多家上市公司,在长达6年半的时间里召开的26000多次电话会议发现,电话会议的时间和当时大家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股价。比如,与会者在下午的电话会议上,明显表现得比在早晨的电话会议上,更消极、更易怒、更好斗,从而导致股价发生暂时性扭曲。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即便是最理性经济人,且在考虑到经济政策前提下,他们的情绪仍旧受到情绪节奏的影响:清晨的情绪最积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犹豫不决股市收盘也就是晚上积极情绪才开始回升。

  这也说明,理性思维在早晨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也随之下降,混乱逻辑危险偏见就会乘虚而入。两名以色列社会学家和一名美国社会学家的一项研究就表明,相较于下午,在早晨,法官在听取囚犯的假释诉求后,更有可能给出利于囚犯的裁决。

  那么,对于不是企业高管的你我来说,是不是应该利用这个“天机”,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早上来处理呢?

  答案是:是,也不是。

  原因有两点。一是,脑力工作也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都依靠理性思维和专注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在早晨开展效果才最优;二是,有些人的时机节律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

  脑力工作也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都依靠理性思维和专注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脑力工作在早晨开展效果才最优。比如,处理“洞察力问题”时,就不需要在理想的时间段内。

  一天,一位古董钱币商收到了一枚漂亮青铜硬币。硬币的一面是一位皇帝头像,另一面写着日期公元前544年。没想到,这位古董钱币商立即拿起电话报了警。请问,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科学家所称的“洞察力问题”。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将这个“洞察力问题”交给了一群自称在早上思维最敏捷的人。结果显示,早上思维最敏捷的人更有可能在下午答对这个问题。

  原来,公元前544年,也就是耶稣诞生之前544年。那时,耶稣还没出生,自然不会有人知道他将在500年后出生,所以不可能用“公元前”这样的说法。由此,这显然是一枚假币。

  早晨,我们的头脑清醒、思维更敏捷、意识警觉,这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注意干扰。但是,洞察力问题不同,这类问题不需要太多的警惕,而是需要更多的灵光乍现。所以,休闲时刻更有利于我们解决洞察力问题。最常见例子是,很多时候的灵光乍现出现在我们洗澡时,而非专注工作时。

  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悖论”。也就是指,当我们的脑力不在最理想的状态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旺盛的。

  》》》

  实际上,有些人的时机节律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在上文中,我们说到,几乎每个人都会遵循一套固定的情绪模式。但,这其中,并不是所有人的情绪模式的节点都是一模一样的。

  想必你已经猜到了。有人是夜猫子,这类人讨厌早晨,直到下午甚至是晚上才会迎来理想状态的高峰;还有一些人是云雀,早晨起得特别早,而一到了晚上就疲惫不堪

  除了你所知道的这两种特殊情况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第三种特殊情况的存在,作者将这第三种特殊情况称之为“第三种鸟”。

  周末或者休息日子里,你几点醒来?如果和平时一样,你可能是云雀;如果比平时晚一些,你就很可能是第三种鸟;如果比平时晚90分钟甚至更久,你可能是夜猫子。

  根据科学家们几十年来在各大洲进行的研究显示,高达60%—80%的人是第三种鸟。

  》》》

  一定要找到你的时机节律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状态。云雀型的人在早晨,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意识警觉。但是,夜猫子型的人在早晨更会任由偏见来做决策,直到进入了下午,他们才逐渐清醒、变得敏捷和警觉。

  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我们做到两点。第一点是,找到属于你的时机节律;第二点是,让类型任务和时间保持一致

  1、找到属于你的时机节律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稍微复杂的方法,可以判断你属于哪种鸟。

  ⊙你通常几点睡觉?

  ⊙你通常几点醒来?

  ⊙两个时间的中间点是几点?也就是说,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几点?

  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点钟睡觉,在早晨6点钟醒来,那么,你的睡眠中间点就是凌晨2点30分。

  根据你的中心点,请在下图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你属于哪种鸟。

  2、让类型、任务和时间保持一致

  先确定你是哪种类型的鸟,然后根据任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执行的时间。社会学家将此称之为“同步效应”。比如,如果你是云雀,那么请把需要理性思考的工作放在早晨做;如果你是夜猫子,请把最重要的工作放在下午或晚上来做。

  通过下图找到你每天的最优时间段:

  》》》

  我们可以通过休息来调整时机节律

  无论你是哪种鸟,其大脑功能都会有低谷期。大脑功能一旦陷入低谷期,悲剧往往就会发生。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大约90000例手术后发现,麻醉师在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时,出错的概率比大脑功能最佳状态时,要高4倍。

  我们该怎样避免在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期时犯错呢?有没有办法不让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期呢?

  作者介绍了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警觉休息;另一个方法是恢复性休息。

  1、警觉休息

  所谓警觉休息,就是在我们的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放松警觉时,通过清单方式,让任务自动完成

  比如,列一份麻醉师在操作过程中的清单,麻醉师给病人实施麻醉时,严格按照这个清单执行。大脑功能陷入低谷时,已经没有多少脑力了,而清单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力的再损耗。

  美国一家医院在实行警觉休息一年后,手术死亡率下降了18%。

  2、恢复性休息

  恢复性休息是指,我们在执行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实行短暂的中途休息,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恢复脑力和体力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和丹麦的两位研究人员,跟踪了200万名丹麦学生4年的考试结果后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考试的时间密切相关。每过一小时,考试成绩就会下降一点点。也就是说,学生早晨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要高于下午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在了解到了不同的时间决定着大脑不同的状态之后,这个结论并不会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些学生在考试前休息二三十分钟用来“吃喝闲聊”后,他们的分数并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原因就在于,学生们通过“吃喝闲聊”这种恢复性休息的方法,有效地恢复了脑力和体力。

怎样有效地把握时机

  想要有效地管理时机,除了上文说到的让类型、任务和时间保持一致之外,还需要我们关注三个点:起点、中间点和结尾。

  》》》

  起点:“何时”开始很重要

  相对于结果,起点更为重要。有研究显示,在早上8点30分之前开始上课的中学生健康和成绩都会受到影响,且影响是持续和不可逆的,会限制他们日后的选择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大家都知道要把握住开始的时机,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确定什么时候应该开始,这时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用事前验尸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开始。

  验尸是指,法医检查尸体,从而确定死因。事前验尸是指,在事情开始之前,就来分析为什么会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

  这是一种假设,假设事情失败,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事情失败呢?找到失败的原因,从而规避这些坑。

  如果事情已经进行到了一段阶段,才发现错了,可以用“时间地标”的方式重新开始。

  比如,新年的第一天,定下一个减肥或学习目标。新年的第一天就是“时间地标”。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把生活翻开全新的一页。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三位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新起点效应”。

  》》》

  中间点:要避免引发“低潮效应”

  研究发现,在中间点上,我们更容易走捷径偷工减料、敷衍糊弄。

  犹太人有个传统的仪式,是在每年的光明节的晚上点蜡烛,且要持续点8个晚上。因为要用一根蜡烛点燃另外一根蜡烛,所以8个晚上要点燃的蜡烛相加应该是48根。一盒传统的光明节蜡烛正好是48根。

  然而,在非常多的犹太人家庭中,光明节结束后,盒子里通常还有多余有用过的蜡烛。这是怎么回事呢?

  两名社会学家跟踪了200多个犹太人家庭庆祝光明节的行为,结果发现,人们标准的遵守呈现出一种U型模式:

  第一个晚上,76%的人点燃了蜡烛;

  第二个晚上,点燃蜡烛的人数比例下降到了55%;

  随后的几个晚上,点燃蜡烛的人数比例持续下降;

  直到第8个晚上,也就是光明节快要结束时,点燃蜡烛的人的数字又重新回到了50%以上。

  越虔诚信徒,U型模式越明显。这些人,越有可能在第一晚和最后一晚点燃蜡烛,而在节日中途,他们的行为几乎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虔诚的信徒认为,最重要、对他们的形象最有帮助的信号,是开始和结束,而不是中间,中间不重要。

  实际上,我们在中间点的倦怠和糊弄,对其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作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低潮效应”。

  我们为什么会在中间点出现低潮呢?这或许是因为别人放松了对我们的要求,也或许是一种超自然的状态。

  虽然低潮状态不可避免,且我们没办法消灭这些自然力量,但可以减轻它的危害

  方法1:设立中期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头和结尾时动力十足,但是在中间点却停滞不前。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将大项目分解成小步骤。通过完成小胜利来保持士气

  方法2:公开承诺中期目标

  将大项目分解成小步骤后,小步骤利于我们完成,也能让我们敢于公开表明决心。一旦公开了自己的小目标,就会构成无形的监督效应,促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小目标。

  方法3:做到一半停下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海明威。每次写作时,海明威会在一个句子的中间停笔,而不是把一个章节段落写完。这种不完整的方式点燃了中间点的思维火花,成为了他第二天写作的动力。

  这个方法有效的一个原因是“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是德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她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做完,就会一直烙在心里,心里总惦记着。

  方法4:不要让链条断掉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宋飞正传》的作者杰瑞·宋飞。宋飞坚持每天写作,无论这天是否有灵感。为了让写作坚持下来,他每天都会在日历上画上一个大大的×。时间久了,这些×就会形成一条链条。而这时,习惯也就养成了。坚持下去,就会实现成功。

  方法5:想象一个你的工作能够帮助到的人

  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沃顿商学院教授、畅销书《离经叛道》的作者亚当·格兰特。每当遇到低潮期时,格兰特就会问自己,自己所做的事情将在多大程度上让他人受益,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自己重拾动力。

  》》》

  结尾:重新定义体验

  结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体验。

  吉米的一生充满坎坷。在他上小学时,屡次搬家;几年后,他的母亲死于癌症,父亲将他寄养在亲戚家。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并迷上了电影。很快,他就退学了,进入演艺圈追梦。刚开始,吉米只能依靠接小广告,来解决温饱问题。23岁那年,一位著名导演看中了他,让他出演了一部电影。电影火了,吉米也出名了,还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一瞬间,吉米就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好莱坞巨星。然而,刚过完25岁生日,全名为詹姆斯·拜伦·迪恩的吉米死于一场车祸。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吉米并没有出演著名导演的电影,更没有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而是出演了几部不温不火的电影,且在电影里扮演“路人甲”。50多岁后,吉米去世。

  请问,在这两种情境下,你会如何评价吉米这一生?

  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对第一种场景(也就是吉米在人生巅峰突然去世从而结束短暂的一生)的评价高于第二种场景(也就是吉米碌碌无为平平淡淡的一生)。

  这个实验结果违反直觉,但也在提醒我们,结尾的状态影响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随后的决定。比如,有研究表明,我们在评价饮食、电影和假期的时候,通常不是按照整个过程的体验来做评价的,而是依据某些时刻,尤其是结束时的感受来评价事物的质量。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去点评类的网站看看,相当一部分顾客都是在描述结束时的情形,比如意外获赠点心或小礼物、结账错误、某个服务员归还顾客遗落的物品等等。

  虽然这种“终点启发式”会引发偏见、短视,但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就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如上文介绍的,重新定义我们的体验。

  与结尾有关的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如果能够选择,我们更喜欢美好的结局。

  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你想先听哪个消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先说好消息,再说坏消息。我们以为好消息可以缓解坏消息对人的冲击。但是,我们的直觉大错特错。应该先说坏消息,再说好消息。原因如上文,如果能够选择,我们更喜欢美好的结局。

  密歇根大学曾经开展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试吃巧克力,以此来验证结局是怎样影响人的判断。

  实验者给受试者分发巧克力。受试者吃完一颗巧克力,会得到下一颗巧克力。直到第5颗巧克力时,一部分受试者接到的信息,仍旧是“这是你的下一颗巧克力”;而另一部分受试者接到的信息却是,“这是你的最后一颗巧克力”。

  结果显示,被告知第5颗巧克力是最后一颗巧克力的受试者,也就是得知试吃结束了的受试者,对这颗巧克力的喜欢程度要远高于那些不知道它是最后一颗的人。

  我们更喜欢美好的结局。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呢?快乐、幸福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吗?

  不是。一项针对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情绪复杂化才是美好结局的核心。所谓情绪复杂化就是指,喜忧参半、能让我们体会到意义、能产生超越自我的感受等等。在这个方面,高明的编剧最懂人们的心,很多剧本就没有用大团圆来收尾,而是用超越自我的有意义的结局来收尾。

总结

  以上就是《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但,这句话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明确的指导。以至于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仍旧落实不好。幸好现在有了这本书,这本书为这句俗语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有效的具体指导。

  这本指导我们“何时做”的书,给炫先森更大的帮助,不仅仅在于认清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更在于学会了把人和时间融为一体来看,这有助于理解其行为。不知道你的收获又是什么,不妨留言给我。

  好了,以上就是《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相信你收获了“何时做”的思维和方法。喜欢炫先森的讲书,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分享给朋友。下次见。

炫先森

专注解读未出版的书

更多新书抢先阅读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炫先森读新书(ID:xuanxians)

新书抢先阅读

让你的知识和见解时刻领先

  《时机管理》读后感(二):时间不够用?有可能是你的时机不对

  文 / 董小琳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问题,很严重。

  如果不解决,恐怕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什么事这么大影响? 这话还得从头说。

  最近,小琳老师的“待完成”稿子越来越多,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每天的日程表,那排得,简直就是一根针都插不进的样子。

  按说,如果能都排进去,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了吧。

  结果证明,有问题。

  比如说有一天下午,我的安排是:

1:00-2:30 写稿子 2:40-4:40 开会 4:50-5:50 写稿子

  计划得不错吧。

  实际的样子,却是这样的——

一点,我坐在电脑前写稿子。困得两眼打架,根本集中不了精神。 好不容易耗到开会,计划2000字的稿子,只写了不到一半。只能把任务延期到4点以后了。 四点半,开完会。中午的困意已经没有了,想着能集中精力,加快速度把中午拉下的补上吧。结果呢? 虽然不困,但也没了思路。生憋出的内容,自己看着都别扭。真心是……无语……

  就这样,又眼睁睁地耗到了下班。

  偶尔一次状态不好,还可以理解。

  问题是一连几天都这样,延期的任务,只能一天推一天地累加。

  看着越堆越高的待办清单,心理这个焦虑啊……

  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解决?

学时间管理,可以吗? 我明明已经在用任务清单,番茄钟,三只青蛙……这些工具了。那精力管理呢? 问题是,设置了管理精力的仪式,还是不能阻止自己犯困。要不,喝点咖啡试试? 有天周末,中午喝了一杯咖啡,之后就直接昏睡到了做晚饭……

  难不成,这事就无解了?

  (暂停三秒钟,你确定没答案了?)

  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这本书名叫《时机管理》。

  与传统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不同的是,时机管理给了我们一个更高的观察视角,将任务与个人节律相配合。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时候做事(When)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总量有限的时间。

  这本书的作者是有着商业世界“哥白尼”之称的——丹尼尔·平克。

  我们曾经读过他的《驱动力》一书。

  在那本书中,他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有效驱动,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的“胡萝卜加大棒”方式,而是要用启动全新的“驱动3.0”系统。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阅读。

  四年前,《驱动力》中文版首次发行。在当时看来,有很多超前的理论,在今天已经被一一证实了。

  由此可见,平克的作品,总是能走在认知的前列。

  那么,关于时间的使用这件事,大师又有怎样的指导与建议呢?

  我们就赶快来看一看吧。

你的时间,你做主

  也许你会说,下午犯困,很正常啊。想不困就多睡会咯。

  没错,大多数人的生物钟,到了中午都会提醒我们的身体:要休息一下了。

  但,有些人真的就不是。

同事悦悦,每天中午出去练瑜伽。毕竟午休时间有限,回来就得赶紧工作。 “你中午不休息会,下午不累吗?” “没有啊,我觉得精神特别好呢。” 闺蜜小可,是个自由职业者,典型的夜猫子。每天都要睡到下午1点,因此,你会经常收到她凌晨发来的信息。从某种角度来看,她的“中午”也不困。

  看来“中午犯困,下午工作效率低”这事,从生物钟的角度,能找到解决的突破点。

  书中,介绍了一个3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请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你通常几点睡? 你通常几点醒? 两个时间点的中间点是几点?

  然后对应下图,定位你刚刚算出的中间点。

  (算一算,自己属于哪一种吧。)

  作者说,大部分人都属于第三种鸟。也就是能正常朝九晚五的人群。

  而像云雀,到了傍晚,甚至下午就会出现及其困倦的状态。

  至于猫头鹰,我们上午能见到他们的概率几乎为零。

  第二步: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鸟类”。就可以根据下图,确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做事的时机了。

  其中,分析任务与大量数据有关;洞察任务则需要更多的创造性;给人留下印象的事情大都需要和周围人打交道;做决定则是你的决策时间。

  我们的最后一步,就可以按照选定的“日常模式”,将你手上的任务,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

  比如,你要组织一次团队成员的头脑风暴。

  考虑到大多数人都属于“第三种鸟”,因此,时间选择在下午晚些时候进行,会比较好。

  这与以往,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开会的方式相比,会更科学,更高效。

不能做主,怎么办

  也许有人会说:上班族哪有那么自由,想什么时候做什么都行。

  别急,作者已经为我们想到了这点,也给出了建议:

保持意识清醒 见缝插针

  什么意思呢?

之前,你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节律,所以会根据老板的指示、或者自己随性的安排去做事情。 现在,你了解了自己的“日常模式”,就可以在不违背大框架的情况下,微调自己的计划安排。

  比如,你是一只“猫头鹰”,却被要求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参加早会。

  以前,你会因为“起不来”的现实,或抵触规则,干脆不去,或强打精神,敷衍了事。

  现在,你知道自己的节奏不是这样,就可以提前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前天晚上,列出自己在会上的事项; 开会之前,做一些散步、帮忙布置会场等工作,来提振精神。 等等……

  总之,充分利用你能控制的时间,会让你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再显得那么“不合情理”。

休息也是有时机的

  在文章开头,我们说了一个“到了中午就犯困,下午效率很低”的问题。

  通过“日常模式”分析后,我发现自己是个“云雀”,所以容易在下午出现状况。

  怎么办?

  如果低谷是毒药,恢复性休息就是解药。

  怎么休息算“恢复性休息”呢?

  作者在书中,用5个步骤,告诉了我们——如何完美地打个盹儿。

1、找出自己下午的低谷时间。

  一般来说,小睡的时间在2-3点之间。

  可以花一周的时间,记录下你的下午状态。当发现某个时间,所有事情变糟时,那就是你需要的午睡时间了。

2、创造环境。

  把手机静音,戴上眼罩、耳塞等辅助工具。

3、喝一杯咖啡。

  咖啡因会在25分钟后融入你的血液,发生作用。

4、定25分钟的闹钟。

  一般来说,入睡需要7分钟,10-20分钟的休息,刚好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恢复到警觉状态,且不会出现更加困倦的情况。

5、持续重复。

  养成固定时间小睡,相当于在自己的生物钟旅途中,增加一个加油站。

  悄悄地告诉你,这个方法亲测有效。已经将前面我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怎么样?你现在是不是也想试试这“完美的打盹儿”了?

  古人讲:做事要兼顾“天时地利人和”。

  可见,从老祖宗那里,时机对成功来说,就已经十分重要。

  今天,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四面八方的信息、任务时,往往更重视“做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而很少考虑“何时去做”(When)。

  反而,因为忽视了做事的时机,让自己陷入事倍功半的忙碌之中。

  越忙越乱,越乱越忙,负向循环,周而复始。

  要打破这个循环,今天聊的“时机管理”,就是关键。

  除了今天文章里说到的内容,书中还介绍了如何战胜中年危机、如何找到团队的时机节奏……相信你在读完后,会和我一样,感觉整个世界瞬间清晰了很多。

  对时机的把握,将决定你的时间价值。

你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有注意到时机的关键作用吗? 如果没有,打算如何改进呢?

  欢迎留言。

  —END—

  《时机管理》读后感(三):做好时机管理,让你的人生更完美

  有一句古语说的好,一天之计在于晨。

  在我们上学时期,一般需要耗费脑力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之类的都是安排在上午,而在下午会安排语文、政治这样比较易理解的学科。

  在公司里一般重要的会议也是安排在上午,技术部与文案部在上午一般会比较忙。

  一个医院里上午坐诊的医生要比下午坐诊的多,而且上午看病的病人也要比下午看病的人多。

  种种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是根据人的生物钟的特点对一天的安排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可以提高学生成绩,规避医生风险,可以使企业家及领导做出正确的商业及政治决策。

  时间管理可以让你按时完成你的计划,而时机管理却可以让你完美的完成你的计划。 《时机管理》这本书主要是给大家解决什么时候做的问题,也就是WHEN的问题,作者给出了几个方法:

  1是顺应自己生理的时钟,在最合适的时候开始做。

  2掌握起点效应,有个好的开始,如果不能就重新开始或者邀请他人一起开始。

  3重视群体效应。

  每个人的时间类型不同,只有大约75%的人会经历生物钟的“高峰-低谷-反弹”三个阶段,而其他25%的人却是相反的类型。他们会在清晨睡觉晚上工作,属于猫头鹰型。针对这种情况,丹尼尔.平克给出的建议是顺应自己的生物钟,用适合人体生物钟的方式去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吃早餐与咖啡盹是抓住时机的重要手段。

  人生中你会遇见很多个起点,从小的方向来说,何时去拜访一个最重要的客户,何时开始一个新的项目;从大的方向来说,何时结婚,何时要孩子,这些都需要一些正确的成熟的时机。而做好时机管理的人生才会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在这本《时机管理》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研究给出了应对情绪低谷的五个原则,给出了何时结婚的三个原则,这些时机管理的方法行之有效可操作强。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他是一位引领商业思潮的趋势专家,想必大家都看过他著名的TED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他提出的颠覆性的观点“驱动力3.0”开启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篇章。

  在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时间不是重要的,时机是唯一的。时机一旦错过将不会重来,在这本书里,作者丹尼尔.平克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及真实生动的案例来教大家认识什么是时机,如何抓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机。

  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还给出了时机管理手册,来帮助读者对时机管理的理解与应用。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自我管理的书,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作者在每一个专业名词后面都做了注释,帮助读者去理解本书中的精华部分。

  《时机管理》读后感(四):时机是可以触碰的

  时机的重要性,当你缓过来往回看,你可能更加感知到时机的重要性。

  我是个被时间推着走的人,我好像无法做出很好地抉择,每次都是主动选择,但是却都不是在好时机,或是在好时机里没有做出相应的选择,从而在坏时机里被动选择。

  我不知道旁人是怎么主动在最好的时机做最好的决定,这是否跟性格有关?又或者和思考有关,我曾经花费了两个月思考一个问题,没有得出答案。朋友说是没有尽力,我想我尽力了,可是那个问题,我至今无从得出结论。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一个被动的人,意识不坚定,没什么逻辑性。我一向自以为的超强自控力仅仅是糊里糊涂地坚持罢了。

  看到《时机管理》这本书,方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更应该在何时做决定。

  本书由序言+六大章+结语组成,六大章分别是:

  一、时间类型、任务类型与个人节律;

  二、对每日安排进行适度控制;

  三、起点效应,当下是不是开始的时机;

  四、半途效应,你的中场战事;

  五、峰终效应,结局决定体验;

  六、同步,群体时机的秘密。

  鉴于这六章的排序,又可按照三部分来分类:

  第一部分:时机管理,基于人的管理。包含第一、第二大章;

  第二部分:时机管理必须关注的三个点。包含第三、第四、第五大章;

  第三部分:群体时机。包括第六大章。

  对我个人比较有用的是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第二大章。在这两章中,提及了情绪波动和股价波动,以及警觉、抑制和日常最优表现的秘密和云雀、猫头鹰和第三种鸟以及同步性与三段式的每天。人们从早晨开始会越来越快乐,这种情绪在下午下降,在晚上再次上升。大多数人来说,情绪变化遵循共同的模式:高峰、低谷和反弹。这有助于塑造一种双重能力模式。早晨,在脑力高峰期间,大多数人都擅长解决“琳达问题”,即分析型的工作,这类工作需要敏锐。警觉和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天中的晚些时候,在情绪回升期,大多数人会更善于解决硬币难题,即需要较少抑制和专注的洞察力问题,我们应该遵循着身体的生物钟自觉开合,不受主观控制。

  按照书中提及鉴自己定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周末或休息的日子,你几点醒来?如果和平时一样,你可能是云雀;如果比平时晚一点,你可能是第三种鸟;如果比平时晚90分钟甚至更久,你可能是猫头鹰。书中有对每种类型提及最优时间段。按照书中的测试方法,我是属于云雀型,日常模式应该如此安排:早晨(分析任务);午后或傍晚(洞察人物);上午(给人留下印象);早晨(做决定);我知道大千世界每个人的作息时间也就是生物钟不一样,故每个人有每个人工作点和倦怠点。我想试着按照书中的日常模式进行运行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时机确实是可以学习的,可以碰触的,而不是飘渺虚空的。

  《时机管理》读后感(五):时机不是一切,但一切都是时机

  (本文转自财新网,作者王培)

  去年底,我就得知美国著名商业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将出版一本新书,探讨隐藏在时机背后的科学,心中颇为期待。只因几年前我读过他的《驱动力》,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在书中发现了关于人性的新洞见,从此对人类的行为动机产生了浓厚兴趣。

  平克在书中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研究案例,令人耳目一新。读罢之后,我仍意犹未尽,想寻找更多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于是又花了很多时间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心理学文献。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平克为写《驱动力》这本书,真是下足了功夫,因为基本上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都被平克一网打尽。

  这次他的新书《时机管理》的英文版是在年初问世的,仅过了半年,由湛庐文化引进的中文版即将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效率之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而我也有幸先睹为快,读完之后迫不及待献上读书心得一篇,与各位读者分享。

  二

  平克还是那个一丝不苟的平克,为了写作本书,他和两位研究人员在两年中翻阅并分析了超过700项研究,涉及经济学、麻醉学、人类学、内分泌学、时间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以挖掘一门隐藏在时机背后的科学。由于有《驱动力》作对比,在我看来,这一次平克仍然使用了他最擅长的研究和写作方式,把与“时机”有关的研究文献一网打尽,然后梳理、提炼并整合成了一本完整而严谨的关于“时机”的科普著作。

  然而,《时机管理》与《驱动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探讨的主题是人们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人类行动动机,而前者探讨的主题是人们普遍认为很重要,但又很少有人全面研究和理解的领域:时机。用平克的话说,“我将证明,时机是一门科学,它是一个多层面、跨学科的新兴研究体系,是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全新见解,并为更智慧地工作和改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首先,时机管理不同于时间管理。时间是一条长河,时机是一个断点或一种节奏。时间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希望自己在何时做何事。而时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何时做何事更科学。前者强调时间规划的主观性,与科学与否无关,而后者则强调做事情有正确的时机,需要科学把握。

  比如,书中第一部分就用各种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生物钟机制是如何影响人们在一天中的情绪和脑力波动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情绪变化遵循共同的模式:高峰、低估和反弹。”

  早上是人们情绪的高峰期,这个阶段大脑和情绪都处于较好的状态,有利于从事需要动用脑力的理性分析工作,例如,开会做重大决策、学习难度较大的科目,等等。

  下午是人们情绪的低谷期,这个阶段需要人们稍作休整,同时,适合做需要靠直觉来完成的事情,例如,创造性的工作。平克把它称为“灵感悖论”:“当我们的脑力不在最佳状态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鼎盛的,至少在昼夜节律方面是这样的。”

  傍晚过后到入睡前,人们的情绪和脑力开始反弹,基本上会恢复到早上的状态。

  这一规律对大部分人都适用,这类人被称为“云雀”型,但对少数人不适用,他们被归为了所谓的“猫头鹰”型,习惯于“昼伏夜出”。

  如果掌握了这一生物钟机制,人们就能在时间管理上做出更明智的“时机”抉择,比如,研究证明,在上午召开股东大会对股价的正面影响会比在下午召开更显著,因为人们的情绪在下午更消极、更易怒、更好斗。

  实际上,理解了时机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改变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平克自己就因为研究生物钟机制,而改变了自己从不午休的习惯,还有助于造福某个社会群体,比如,学生。从生理上讲,学生大多属于晚睡晚起的猫头鹰类型,研究证明,推迟早上开课时间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成绩。如果不了解时机的重要性,人们就会忽视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做出改变了。

  三

  在讨论了生物钟机制与做事的时机之后,平克探讨了做事的三个重要节点:起点、中间点和终点。在我看来,这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先说“起点效应”。平克引用谷歌的搜索数据,发现每年1月1日这天,“节食”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比平常日子多出了80%。除了这一天,每到法定节假日,或者每个月的第一天,该词的搜索量都会显著提升。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实际上非常在意“起点效应”,也即是说,希望借助一个关键的起始点,让自己具备做好某事的动力。但平克又发现,尽管人们普遍看重“起点效应”,但又常常无法实现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怎么办?平克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甚至透露了自己是如何保持写作自律的。

  另外,“起点效应”还体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时面临的经济形势。一项针对斯坦福大学MBA学生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毕业时的股票市场形势会决定他们一生的收入,如果处于牛市,他们的收入和职业前景都会更好,反之则更糟。

  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大学毕业后不久,我进入了金融行业,正好赶上2006-2007年A股大牛市。我拿着每月从工资中攒下的积蓄炒股,也赚了好几倍。然而,好景不长,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所赚的利润悉数还给市场,还亏到了本金。当时年轻气盛,不免有一夜暴富的想法,但幸好本金有限,在股市缴的“学费”完全能承受。假设当年自己已有了丰厚的原始积累,正好赶上牛市,但对股市又一窍不通,想必出来混迟早也是要还的。这,又何尝不是时机的力量呢。所以,我后来经常“渡化”别人:千万要搞清楚,你所赚的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还是因为你遇到了好的时机。

  再说“半途效应”。平克探讨了当下中国某一类人群最关注的话题:中年危机。

  目前科学界尚无证据支持存在中年危机现象,但有大量数据证明,三四十岁开始,人们的幸福感开始下降,50岁左右陷入低谷,但此后幸福感会从衰退中快速恢复过来,晚年的幸福感常常超过青少年时期。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温和的低潮,而非危机。

  事实上,科学家们甚至在500多只大猩猩身上也发现了中年低潮期。这说明,这种现象可能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而非社会学现象。

  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何人到中年会出现低潮,但在平克看来,“时机”才是真正的原因。就像跑马拉松,跑到一半,一定是心理和生理最脆弱的阶段。想想看,虽然前面已经跑了一半,可后面还有一半在等着你,而且越往后难度越大。然而,这个时候只要你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就会挺过最难受的阶段,而越接近终点,你的决心和干劲就会越大,因为胜利在望。

  那么,怎么才能走出中年低潮期呢?咬紧牙关是一种方法,但它似乎更适合运动项目。实际上,正如平克所说,一旦你知道多数人都会经历中年低潮期,你就已经释然了一半,你知道,顺其自然也许就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如果实在很痛苦怎么办?别急,平克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其中一个建议很有意思:先找出中年焦虑的具体原因,然后给自己写一封信,用两段文字表达对自己的同情或理解。在信中,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无条件爱你的人会说些什么,他可能会比你更宽容地对待你自己。这封自我同情信就像黄金法则的反推:它提供了一种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自己的方式。

  最后是“峰终效应”。像起点和中间点一样,终点悄悄地引导人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有研究发现,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人中,年龄个位数是9的参赛者明显比年龄个位数是其他数字的参赛者更多,而且参赛成绩也更好。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9龄族”特别留意衰老和意义,从而导致更多寻找意义的行为或意义危机。

  我有个朋友,年纪轻轻突发心脏病,幸好抢救及时,性命无忧。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生活方式,并下定决心要拿出新的人生状态,寻找新的人生意义。死亡就是人生的终点,向死而生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找到人生意义,体验到人生终极价值的人。

  人们在意“峰终效应”还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一件事情的结尾远比开头更能决定人们对该事情的评价。比如,一部电影,前面和中间部分都很精彩,但结尾莫名其妙,人们对它的积极评价就会明显降低。一个旅行社组织游客出游,前面的行程安排得再好,但如果收尾阶段没能让客人满意,客人对整个旅行体验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

  理解了“峰终效应”,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有两条信息要告诉别人的前提下,要先告诉坏消息,再告诉好消息。你还能理解,为什么公司召开任何会议都一定要尽量确保不要不欢而散。

  四

  总之,平克的这本《时机管理》来得正是时候。如果一个疫苗公司的老总看了这本书,懂得了时机的重要性,就一定会知道,一个声誉卓著、从未出现安全事故的公司,一旦出现例外情况,声誉很可能就会毁于一旦,即便最终能重建信任,也需要为之付出极大的代价。

  此外,正如平克所说,我们到任何一家书店或图书馆都会发现很多告诉你如何做(how-to)的书,但唯独缺少一本何时做(when-to)的书。而这正是《时机管理》的独特价值所在,它是迄今唯一一本全面梳理和研究时机科学的书。而且一如既往的是,平克的这本书信息量极大,案例丰富有趣,很有可读性和实用性,能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公司的运营管理方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反思带来新的启发和洞见。

  最后,平克坦承,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改变了他的很多想法,“本书给出的答案多过问题。但是写作的过程却相反,写作是发现自己的想法和信仰的过程”。曾经他相信午睡是奢侈品,现在他相信是必需品……曾经他相信时机就是一切,现在他相信一切都是时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时机管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