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4重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4重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3 04:2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4重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24重人格》是一本由[美] 卡梅伦·韦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24重人格》读后感(一):多重人格者的自救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一个多重人格的患者的自我救赎之路的。(这个病的学术名称应该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我还是喜欢叫多重人格)

  这是作者真实经历,属于纪实文学,并非小说电影剧本同时作者是心理学博士,所以对于多重人格本书应该是本着科学实事求是风格写的,对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至少让读者能够放心,也可以当做科普读物来读。

  尽管本书写的真实,但是往往真实的让人都难以接受。每每读到几个主要人对话时候我都想说,能忽略么,能少点笔墨描写这么重复冗繁乏味的对话么,但是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都选择继续读下去了,而且没有略过,因为我发现,这个感受其实正是作者的感受,想要摆脱却不得不面对,这种无法逃避纠缠正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他的真实感受。(确实不太喜欢作者这种流水账式叙述方式

  从整本书中记录治疗过程来看,美国对于多重人格的医疗水平也并不高,专业医生并不多,作者也是苦苦寻觅了很久,遇见过太多的庸医和滥竽充数的冒牌医生,才找到组织,找到同类,找到真正有帮助的医生,我想说这如果是在中国,恐怕会更难吧。同时,我不免时不时的对比自己与作者的日常,庆幸自己没有多重人格(自从高中老师跟我妈说我人格不健全(〃>皿<)以后,曾经一度怀疑自己是多重人格)。但是对于书中描写的特定记忆的丢失,我确实经历过,对于两次非常明显的记忆我一直耿耿于怀,还是需要更多的阅读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才能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多重人格,至少没有共存意识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大多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惑,我不否认我有。

  读书的正确顺序是先看正文,全部读完再看序言,剧透了的电影就没有悬念了,我是带着多重人格到底能不能痊愈的疑问读完这没玩没了的日常琐事嘈杂的对话的,然而在正文中并没有,到最后也没有治愈,到最后作者终于接受自己是多重人格的事实了,仅此而已,虽然这对于治愈多重人格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决定意义环节,但是仅此而已并不是我想要的结局。结局全在序言中(电子版才有的哦),EMDR,眼动脱敏与重构疗法,可以说是读完全书的一个奖励。这是寻找下一本心理学书籍的线索,可以去多了解一下这种疗法。

  与正文不同风格的序言中,作者揭开了回归健康的正确途径写作、旅游、各种运动(跑步、游泳、瑜伽)健康的身体灵魂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光是写这几个字都觉得阳光了很多,积极向上了很多,哈哈哈,序言脱离了正文的灰色阴暗恐怖,正能量满满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多重人格并没有什么好怕的,它还不至于到精神分裂那么严重,只要勇敢面对,还是有治愈的可能

  “在爱与意志的每一个行动中,我们都同时既塑造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塑造着我们自己”

  我喜欢写在扉页上的这句话,爱、意志、塑造,都是我想探究的词汇,但是怎么应用它?

  《24重人格》读后感(二):幸运的卡姆

  因为最近想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一些推荐书目里面看到这一本书。作为一个爱猎奇的,并且对作者文学功底不是要求特别高的人,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

  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一本作者为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纪实小说。内容感觉主要是侧重于1)描写作者从发现患病到勇敢承认和面对自己身患分离性人格分裂这个精神疾病的一些内心纠结。2)描写作者妻子瑞琪在面对丈夫卡姆患病这个事实的接受,帮助,无助以及最后不离不弃的支持

  感觉卡姆算是这种疾病患者里面比较幸运的吧。因为他的分身都是善良的,连容易自残的分身也会去后悔自己做过的带来不良后果事情。所以更多的患者应该要面对的状况更严重。如果大部分分身们不善意,如果分身们大部分事情都各自为营?那这个本我是真的会疯掉吧。

  因为身边有人患过精神病,而且得到了中国特色对待,所以在看整本书的时候都感慨,卡姆真的是一个幸运儿,他有爱他的瑞琪和凯尔,不离不弃的妻子和懂事儿子。他一开始就遇到了能帮助他的医生。搬到加州以后,不仅他自己找到了一个互助组织,连他妻子也找到了家属互助组织。通过这些关系,他最终到了一个医院,这个医院的治疗方案里,他最终面对了自己的病情

  其实家庭很脆弱的,一旦有大的变故,随时可能垮掉,社会介入真的很重要。在看到瑞琪替卡姆去见心理医生的时候,突然医生说替她做心理咨询,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一个旁观人,我没有注意到原来家属在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也是心理援助对象。有时候真的感叹,国外的心理方面关怀,真的很细致入微。如果没有心理医生的安抚和指引,瑞琪也很可能奔溃,他可能真的离开卡姆。而卡姆如果没有了瑞琪的支持,恐怕也自暴自弃了。很感动的一幕是,瑞琪说:”该说对不起的是我,毕竟,受病痛折磨的人是你呀,我只是....只是觉得很害怕。" 当瑞琪对卡姆哭诉说他爱的那个男的:“他就是我那个以前常常陪凯尔玩游戏的丈夫,若遇到他,请代我转告她:我怀念他。“ 很是动容。

  家庭计划也很重要。卡姆的病应该是走的保险吧。另外,卡姆本身是商人,应该经济状况也很好,要不然真的无法去完成那么多的治疗。

  题外话:很多时候,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承认事实,面对事实,这样才有勇气走下去,才不惧外界影响。外在的病症,承认了,才会去积极配合治疗,内在的人性弱点,自己承认了,才无所谓别人的攻击和诋毁。人都是有弱点的,不需要假装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卡姆在序言里说:“敢于正视心底的负面能量,绝不退却,无论它多么邪恶不可一世,你已经长大,你已经强有力,你可以战胜它们,粉碎它们。

  当然,克服困难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健体魄。卡姆在和瑞琪亲热的时候因为分身出现,导致瑞琪苦恼而两人关系冷淡后的一段时间,卡姆买了条金毛,去健身,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自己精神好一些。如果是心理疾病,锻炼身体是必要的,和内心做斗争的时候需要力量,所以需要更强壮的体魄来维持战斗激情

  我同意一些书友的想法

  1)这个片子真的很适合拍温情电影呀。

  2)书的确有很多无关紧要细枝末节,对于不挑剔的我来说,看书的时候看到这些部分,直接跳过,然后看书的速度提高很多,感觉相当有成就感呀。

  3)书中最后是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看完了全书,我又回到卡姆的序里面,重新看了一下近十年的近况。对这一点无所谓纠结,也许这本书可能就写的是我以上提到的两个主题吧。如果是单纯的讲这个病症的治疗,就不应该是按小说来写。

  《24重人格》读后感(三):DID读书线索(短评字数不够只好作为书评

  2016年8月读了《24个比利》(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71317/)接着又读了《比利战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90426/),起因是看到迪卡普里奥的新电影《拥挤房间》(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263061/)将改编比利的真实故事小时候就觉得多重人格很神奇,但也只是模糊地觉得,其实不知道真正的多重人格患者是什么样子,也不清楚具体神奇在哪里。读完以后第一次比较详细真切地了解了多重人格,比如形成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幼时受虐的经历,各人格之间是怎么沟通的,还有不同人格具备不同技能,特别让我惊讶地方是不同的人格会说不同的语言,而且好几个人绘画技能逆天,甚至人格转变会影响肉体功能,比如比利的不同人格有的羸弱,有的强壮。基本可以说读完以后对比利以及多重人格(现在叫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解离性人格疾患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sociative_identity_disorder)产生奇怪迷恋。所以又找来了这本书《24重人格》来看。

  《24个比利》是作者Daniel Keyes写的Billy Milligan的真实经历,而《24重人格》是作者Dr. Cameron West写的自传,可能也有翻译的原因,基本上感觉《24个比利》读起来更顺畅。因为都是多重人格,而且都巧合般地和数字24关联了,就比较了一下两个人。童年都有受虐经历,而且都是被自己身边的成年人虐待,Billy是被养父,Cameron是被外婆母亲(完全是灭绝人性,不能忍)。成年后的经历差距就比较大,Billy因为多重人格发作犯案而被逮捕,虽然有两个律师包括作者一直努力在帮他,但还是避免不了一生被囚禁和折磨的命运。Cameron已经结婚生子,相对地生活比较稳定,又有很爱他的妻子,也一直在治疗自己的多重人格,还认识了一些病友,最后甚至拿到了心理学的博士。感觉多重人格患者都是些高智商,如果从励志角度看,在收到种种折磨、不公对待、不被理解、甚至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状态下,不管是Billy还是Cameron都完成了很多成就,觉得和他们比起来,自己基本就是个废柴,奇怪地从中收到了激励

  另外,同情心泛滥地觉得,都是多重人格,Billy比Cameron惨太多了,就想知道是否是时代的不同造成的。关于Milligan(1955-2014,享年59岁)的书《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1981年出版的,Cameron的书是1999年出版的,没有查到Cameron的出生年代,从书籍出版日期推断,后者比前者晚十多年,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女性多重人格,被叫做Sybil,真名Shirley Ardell Mason(1923-1998,享年75岁),《24个比利》中也提到了她,关于她的书是《Sybi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61316/),也有关于她的电影《心魔劫》(1976年版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2543/)和《茜比尔》(2007年版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209095/)。

  对了,漏了一部电影,根据Milligan故事改编的一个很棒的电影《致命ID》(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192/)。接着可以组个DID豆列,集齐相关书籍和电影。

  以上就是我想放在短评里的关于多重人格的内容,希望可以翻墙看看关于Billy Milligan和Cameron的记录片,很好奇转换人格后是什么样子的。

  《24重人格》读后感(四):审视自己

  了解这本书的由来是因为“致命ID”这部电影以及长久以来对心理学的虚幻追求

  多重人格,在之前对于我来说,嗯,该怎么形容它,或许像武侠世界一样,好像知道却觉得不真实,甚至难以想象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自传作者都有这么好的写作水平,总之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作为科普读物,他及格了,作为小说或者自传,我愿意给它80分。

  “分离性人格识别障碍”在之前还是那么一个拗口的名词,但是现在的我好像能够对它有一点点体会,住在同一个身体里面的多个独立的人格,他们分离而能够独立被标记,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很难理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读之后,我相信这种情况存在的,就像有卡姆、佩尔、巴特、克莱一样,我相信他们是存在的,虽然我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在、他们怎么持续会在,但是他们在,对于我来说,至少了解这一点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了不是吗?此书作为一个科普读物来说,也是达到目的了不是吗?有很多艰涩的科学的科普读物若能正确的传递一个概念,其实它已经成功了。

  然而更打动我的是,这样一个罹患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他经历的痛苦和折磨以及在家人、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康复、找回希望的过程。

  他遭受的磨难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或许能从书中窥知一二,但我想真实的情况可能更糟也更难,内心的崩溃,大众的不了解,甚至妻子的放弃、儿子的害怕,甚至在内心有其他24个人存在的时候仍然存在的深深孤独和无助。他经历的生活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对于一个连自己仅一个的人格都不太了解的人,我无法想象他的24个,对于一个连一个人格在我生活中引起的各种反应我都无法规整好的,我无法想象25个人格对他的生活引起了什么狂风暴雨。

  我再回想,觉得他实在太痛苦,幼年时期遭受虐待,其后身体非常不好,动了多次手术,特别是鼻炎这类慢性疾病我是深有体会,呼吸道的慢性疾病是非常痛苦的。再之后精神的崩溃,一个一个的人格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孤独、绝望,这两个词还不足以把人逼疯么?这样的人生我想想都觉得害怕,我不敢负担这样的人生。

  这本书里面有一章的题目是:绕过阴沟,开始我以为它的寓意是终于柳暗花明,后来我知道它的意思是不敢直接面对。勇气是知道可能遭受困难而敢于去做,是卡姆最终承认了自己是人格分裂患者。而缺乏勇气是我总在逃避一些事情,总是拖延时间给自己找无数个借口。卡姆承认了,他看到了希望,而我……总以为不想不管就是不存在,我拒绝给自己结疤的可能,我,仍然好不了。

  《24重人格》读后感(五):破碎的灵魂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觉得多重人格真的是想都想不到的会发生的事。但是可以看得出作者真的特别痛苦。想象着有24个人住在你的身体里。连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有些困难,买个冰淇淋都要经过许多人的讨论。脑袋里一直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这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作者的母亲和外婆犯下的恶行简直无法原谅。这根本不是身为母亲能做的出来的事情。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灵魂都能和谐共处,共同面对困难。祝福作者吧。童年的阴影的确是挥之不去的。暂且将它作为一个记忆碎片安置起来吧。试着接受它。当它出现的时候。不要排斥它。告诉自己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做人应该向前看。

  希望大家都能安好。希望虐童事件不要再发生。

  《24重人格》读后感(六):一本书懂一个理儿

  看这本书和大多数人感想差不多,就是内容没有太大的文学性,人物之间的切换和对话真的是随便翻翻就过的。吸引我的到还是最后他的演讲部分。算是写出了自己对过去这么多年的一个感想和反思。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将自己的内心进行整合,变成一个统一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敢接受自己,欺骗自己等等,总之就是逃避现实中那个真正的自己。这和作者在看自己录像带之前的心理有什么区别呢?虽然他是一个DID患者,我们是看似正常的正常人,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虽然人各有异,但是人性还是有共通之处的,作者在接受了自己是DID之后,身心得到了统一,继而在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下病情逐渐好转,这难道不是自我认可,自我接受带来的结果么?

  当然从书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病情之所以好转,除了个人的努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外,社会资源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妻子瑞琪,儿子凯尔,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不抛弃卡拇的亲情是主人公强大的精神后盾,而几位专业的医生也为主人公的康复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可见,社会资源与自我的通力合作才能使一个人达到自我的目的,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如果身边有一些有困难的人,我们可以选择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支持他们。佛祖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不仅教诲人们要从善,也说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一些有伤大雅,不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我们就摒弃ta ,甚至放弃ta。如果书中的妻子和儿子都选择了离弃,那么我想这本引人反思的书籍也不会出版,也不会再诞生一位对DID有贡献的心理学家。

  《24重人格》读后感(七):星空下的绝望——记录下读书的感想

  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之前看了明星大侦探和kill me heal me挺好奇

  序言和第一章

  我是一个情绪比较敏感的人,总是能比他人更强烈的感觉到身边人的快乐和痛苦,甚至感同身受。同时基于自己情绪上也常常有一些问题,一会低落时而开心等等。正在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更有些感同身受。

  所以读书的时候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感知了作者一种深深绝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