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见了》经典读后感10篇
《有人不见了》是一本由(日)夏树静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人不见了》读后感(一):令人讨厌的第一人称“我”
读这部书的过程很奇妙。前六章以第一人称“我”展开情节,第七章解开谜底。女主角桶谷遥实在是让人讨厌,自私自利,贪图享受,冷血无情……富家女身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缺点,几乎都在她身上出现了。我一边要忍受着她的种种恶行,同时极富画面感的情节吸引着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当最后桶谷遥纵身跃入大海时,我明白了,不是要另一个人要惩罚七个人,而是六个人要惩罚一个人……
静子阿姨在一部作品中同时致敬了《十个小黑人》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得不佩服她强大的布局能力。我是看着武侠和推理长大的,我坚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太多恶人逍遥法外,就因为这样,才会出现《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有人不见了》这样的作品,它们表达了善良的人们追求正义,追求公理的决心。
有些人,确实该死!
《有人不见了》读后感(二):《有人不见了》,不仅仅向无人生还致敬
这本书总体来说值得一读。无论是孤岛模式,控告,UNO,无时无刻都能发现《无人生还》的影子,虽说是向无人生还致敬,但最终跳脱了无人生还的设定,独辟蹊径,这是这本书最值得推荐的地方。“同途殊归”这样的写法很抓人眼球。
不过一定要读过《无人生还》之后再看本书~下面开始有泄底。
正如我所说,本书只有结尾跳脱了《无人生还》的设定,余下无论是人设也好,情节也好,环境设定也好,全都落入下乘。人物形象不鲜明,文笔朴素拖沓,诚然,对于古典本格的作品要求人物和文笔的确有些强人所难,我之所以会如此失望,原因之一就是深知夏树文字功底,无论是《天使在消失》还是《W的悲剧》都展现出夏树强大的遣词造句的功力;笔触细腻,行文流畅是夏树作为女性作家特有的闪光点。
以下言辞可能稍有偏激,只是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也请大家指正~
人物形象干枯无骨,就连心理描写都软弱无力,紧张氛围更加感受不到。《无人生还》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医生,法官和女家庭教师的搭配组合,本书如法炮制,设置了医生,律师和女秘书的组合,但这里的几个人无疑是没有任何看点的。
情节无亮点。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永远都不会超越,夏树不仅仅向《无人生还》致敬,也向《东方快车谋杀案》致敬,这种想法让我想给她爆灯,但是就好像一个漂亮女孩,如果没有光鲜的外衣,注定不会闪耀动人。本书发生在船上,这个发生地点远远不如孤岛来的有力,可变性极其大。看到最后我觉得小遥就是个傻子:
1、她看不出来是真死还是假死?这点我极其极其质疑,因为小遥看过《无人生还》,她知道法官假死的诡计,在这种情况下她难道不会反复确定同伴是死是活吗?!这关系到她自身的安全,相信绝不会因为害怕而不去查看。
2、她是机械盲,但是也是地理盲吗?全船的人都是地理盲,没指南针就找不到东南西北吗?!最基本的就是看太阳,暴风雨只持续了一段时间,没有理由相信所有的人都没有基本常识。我只能得出结论,小遥是白痴。情节的严密性完全把一个还不错的诡计浪费了。
3、最后,我忍不住想笑,我觉得这六个人还不如把小遥溺死,再扔到海里。他们费了牛劲,玩了一溜十三招,最后人家没死,他们也不会逃脱法律的制裁。看到最后我感觉白痴的不仅仅只有小遥一个。
既然没有童谣杀人的情节,五颜六色的十二生肖明显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然这估计只起到致敬的作用吧。
最重要的一点,致敬的深度。这本书怎么看都是向《无人生还》致敬,但是夏树忽略了阿婆内在最崇尚的人性的特质。六个人想尽一切办法要杀的,是一个坏事做尽的人的女儿,这个女孩在我看来并没有十恶不赦,小虚荣小傲慢,但罪不至死,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她承受这一切。还是那句话,对古典本格不能要求过多,只要精髓在里面就好,但是作为阿婆的骨灰级粉丝,虽然感动于夏树对阿婆致敬的心意,但是仍旧觉得这本书不及阿婆冰山一角。
好多人看了前五分之一忙着叫喊:这不就是照搬阿加莎·克里斯蒂大名鼎鼎的《无人生还》吗,没劲。
说实话,我开始也这么感觉。但我也嘀咕:像夏树静子这样日本推理界的女王,不,她已经是老一辈了,还是皇太后吧,至于这么没创意吗?抄袭谁都看过的作品,不是要把自己在推理文坛的“终身成就奖”往“可燃物”筒子里头塞吗?
我的推理到这里就卡壳了。我强烈怀疑这本书后边会出其不意,袭其不备,在你小瞧它只是一本乖顺的致敬作的时候,给你来个大背摔。
剧透就免了,我虽是普通阿姨,但节操还没掉光。这么说吧,名家的致敬作,口称“致敬”,其实是包藏着挑战前人的野心。这本书同样也是野心之作。夸张点说,推理界的东西方女王对决?
静子并不是偷偷照抄《无人生还》的情节,后被眼尖的读者发现。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事情的蹊跷,全都和《无人生还》如出一辙。《无人生还》是静子骗局的一个楔子。敢于借用这个楔子,充分说明作家有信心玩出新花样,被人拿来和前边的高峰相比,也不至于露怯丢丑。
《有人不见了》用阿婆的梗来下套,局中局,套中套。每个人物口中虚实难辨的故事,让小说虽然发生在迷航游艇这个“密室”里,界限却不受制于四壁,得以扩展到外边无限的世界,不让人觉得闭塞单调。而所有的虚相和谎言,都连着隐形的脐带,连通到人内心的那一眼无底黑洞之中。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国内出了一个襄樊酒店大火的事件,住客死了几十号。但在多灾多难的我朝,这种惨祸甚至成不了头条,未几就被遗忘。静子的这个故事即使看上去那么悬疑,那么虚构,那么娱乐性,离我们那么远,但关注的仍是最实际,悄悄潜伏在你我身边的东西。人性,人性之恶造成的“人祸”。
在节操如秋叶一样飘落的今天,像夏树静子这样的老骨头,像这本20年前写下,09年在日本又再版的《有人不见了》,其节操大概还是可以信赖的吧。
《有人不见了》读后感(四):《无人生还》与《有人不见了》并行阅读
阅读夏树静子的《有人不见了》就不得不提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无人生还》,毕竟作者明晃晃地使用了《无人生还》里的梗,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本书,我将这两本书进行了并行阅读。
开篇:
《无人生还》从几位主人翁的心理开始描写,即写出了目的地印第安岛,又说明了每个人前往印第安岛的原因。同时隐晦的说明这些主人翁都有害怕为人知的秘密。岛上一共十个人:管家、女佣、女教师、队长、修女、将军、纨绔子弟、侦探、医生、法官。岛上别墅里有《十个印第安小男孩》的童谣,还有十个印第安小瓷人。晚宴上,有声音宣布他们都有罪。大家在讨论后发现邀请人U·N·O并不存在。
《有人不见了》塑造了一位虚荣、自私的大小姐(我),通过和父亲的电话塑造了一个自私、崇尚“金钱万能”的父亲。之后描写了乘坐的摩托游艇印第安那号,游艇上加上船员的七人:船长、技师、作家、医生、律师、高尔夫职业选手、秘书(我)。船上不但有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还有七个十二生肖的动物。晚宴上,有声音宣布他们都有罪。大家在讨论后发现邀请人并不清楚,也是UNO。
发展:
《无人生还》以童谣为线索,人物一个个死去,身在局中的人无法离开。
《有人不见了》人物一个个死去,与海上保安厅联系,但无法立刻获得救援。
高潮:
《无人生还》女教师和队长斗法,女教师开枪杀了队长。女教师上吊。
《有人不见了》船长和秘书斗法,女秘书枪走火杀了船长。秘书投海。
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两本书在整体结构上的相似点非常多,正如夏树静子的致敬,书中人物利用了《无人生还》的伎俩制造了一起事件。
但夏树静子作为“日本推理女王”,若真的照搬阿加莎书的整体框架,她的名声也将毁于一旦。于是在接近部分,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结局。《无人生还》中一切都是法官做出的制裁,所有的谜题都由法官扔进海里的文件真相大白。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以正义为名的法官同时对亲眼看到或亲手制造死亡着迷。而《有人不见了》却是6个人的复仇。主人公“我”是一家饭店社长的独生女。一场火灾导致那家饭店里三十位住客丧生,六位火灾遇难者家属联合在一起,所以细节模仿《无人生还》,力图增强诱导“我”自杀,最好亲笔写下遗书。
《无人生还》中每一个人都犯了罪,全部死亡的结果会让人大快人心。《有人不见了》中每一个人都无罪,看完后引人深思。书中六个人中的久世发出疑问:“《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我们真的有资格复仇吗?”他们为了排遣自己的悲伤和愤怒 ,费尽心思对付的是虚荣、傲慢、自私的女孩,而这个女孩罪不至死。她不善良吗?我看并不是,在文章一开始,“我”看见司机因为颠簸痛得皱起眉头,心烦意乱,训斥司机小心,很容易被看成“我”的自私,在我看来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她在游艇上写下遗书时,她真的意识到了是自己和父亲造成了他人的死亡,因此在获救后,“这一连串惨绝人寰的事件,便以这样的方式落幕了。”她将独自承受相依为命的父亲死亡的打击,独自承受那些受害者家属的责难和杀机,承受自己心灵的拷问。她因为父亲的教育所以在绝境下生存了下来,也是因为父亲的教育才遭遇祸事,这样的教育在道德下过于狭隘,但却成就了一个坚强、冷静的女孩,真是矛盾。
若从推理来说,《有人不见了》落了下乘,但《有人不见了》仍旧值得阅读,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