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给我的生活的信》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4:4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经典读后感10篇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是一本由(德)米丽娅姆•梅克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一):和自己对话

  和自己对话《写给我的生活的信》

  作者米丽娅姆梅克尔聪明美丽事业有成,是德国最年轻教授,如同这个时间上的无数成功白领一样,每天好像是一只陀螺旋转不停,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二十多岁可以有大把大把的精力让我们去透支,就是一天只睡上两三个小时第二天也能够接着上班。不过终于人到中年,身体发出警报,她不得不入院治疗诊断结果是“职业枯竭”,由过度工作引起的身心疲劳。终于她可以暂时停下自己生命中高铁,下车,去看看风景

  在山间的一座疗养机构,她终于暂时告别了这个外面的世界,能够回归自己,探寻生活的真谛。这里没有书、没有音乐、没有报纸、没有手机、没有笔记本电脑,没有了这些东西,我们一开始会非常不适应,好像和这个世界分离了,被世界抛弃了,这样度过的时间,将是多么的浪费啊!

  可是你却可以在窗户边看风景,看德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看天空大地,看这天地之间到底有什么。还好还可以用笔来写作,还可以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就是《写给我的生活的信》。医生嘱咐作者白天不要睡觉,不能和外界沟通,不能交谈,不能阅读,在这里叫做“惰性日”。这样的日子真是漫长啊!相比之下,我们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慢一点,你会看到更多的东西,你会记住更多的东西,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读得太快,就忘记得越快,读得越慢就记得越扎实,就理解得越深刻。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却依然改变不了我们越来越快的节奏,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了红灯,必须停下来为止。

  在这里作者经历了系列的治疗,其实最重要的治疗就是暂时离开这个纷乱复杂信息社会,回到大自然中,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去看去听去想,去体验。在治疗期间,她想到了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母亲离开的那段日子,想到了很多很多,在治疗的后期,她提起笔来,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出了这封长长的信,作为给自己的信,让这封信告诉自己,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我们也应该在忙碌中,为自己设立一个“惰性日”,这一天就待着家里那都不去,也不看电视,也不打开电脑,也不看书,就那么静静的看着窗外,不过估计你很难做到,不到一个小时,你就会感觉快要疯掉了,那么就去山野中,去大自然里,或者就那么走上街,没有目的的走下去,直到把心清空,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为止。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二):莫忘初衷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出差的路上,飞机延误,让我在颠簸的途中读完了她。下飞机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厦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离家半个月,枕着这样的一本书入眠,是生活给我的一个恩赐。隔天醒来,春暖花开阳光正好。

  这是封闭自己两年来第一本正式写评的书,仿佛是一个极好的开端,一种新生。翻开扉页,是及其熟悉的感觉:“现在的我可以在任何地方,在山上,在海上,或者在高速公路上,包围在我四周的仅是一片白。”恰如自己的独白。在此之前,我经历了一段长长的疗伤阶段,对自己漫长的幽闭,治愈了原以为不能弥合的痛。两年来,我用大量的工作麻痹自己,甚至忘记了当初来时的梦想,三月的时候,我病了,带着病继续坚持,在上海的这几天,和一个团队沙龙创意,我一直在半沉睡的状态,与同事们的激情四溢成为鲜明对比,就是那种感觉——包围在我四周的仅是一片白。在书中,我找到了自己。

  往回看,一路走来几十年的风雨,从懵懂,到疲倦,更多的人放弃了自己,放弃了生活,我们渐渐迷失,在职场叱咤风云欺骗着自己。看完这本书的夜,我辗转到深夜两点不能成眠,黑暗中文自己:那个想做漫画家女孩呢?那种人与人之间单纯交往呢?那些单纯的爱呢?是时候回想一下当初的梦想了。

  为什么会在书中看到自己?我想这是每一个爱做梦的女子都会找到的感觉。美丽成功,风光无限,在此背后是用最初的梦想去替换。经历了职业激情的枯竭、亲人朋友的离去病痛折磨之后,梅克尔关闭了与外界的联络,遵从自己思想脉络,在治愈自己的途中也找回了自己,读她的人,心也渐渐的温暖柔软

  读完书的早上,孩子拿来她的画给我看,很可爱的简笔画,柔软的线条草长莺飞春天景象,令我瞬间宁静温柔起来。打开音乐,放出一首歌来:莫忘初衷,莫忘初衷,别忘记出发时我们的梦想。。。

  多年以来,我们都太为难自己。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三):你准备好了吗

  我喜欢使用减法去写的书,用减法去写的书很多,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我觉得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书系。《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这本书没有叫人失望,从开始米丽娅姆•梅克尔就意识到了,她的一心数用,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所有的思考过程都是连续的,而非像计算机一样是平行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同时做很多事,同时完成许多任务,那不过是在为自己制造“同时性幻想”,实际上我们的脑子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跳跃……”

  正是所谓的“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我们的头脑只能处理单一任务,我们更适合处理一个已经完成的,并按照秩序被整理好的外界刺激。不禁想起了圣严法师《禅的世界》中谈到日常修禅,要求就是做事专心,每次只做一件事。我们必须要过秩序化的生活,但外界没有给你现成的晚餐,而且在你炒菜的时候,也不可能没有其他的困扰碎片化正是这个时代特征,卡尔维诺在他的《寒冬行人》中这样写道,“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小说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外界增加选择性,伴随着也失去了持续性和内在的秩序感,世界开始变得不再稳定,甚至不足支撑一本长篇小说。不像过去一个人一生视野很可能就是眼前几十公里,国外发生的东西他可能一生都不知道,很多的外界刺激因为信息而避免,得以保存了自身的秩序。

  现代人被太多讯息输入所折磨,正如文中医生的结论“你完全是过度接受刺激”。 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你准备好了吗?你的内心能够强大到将外界混乱整理接受、消化并转化为个人生活秩序?是否觉得过多可能性,耗费所有的注意力?是否外界把一切强行挤压进我们体内,不留半点儿缝隙,以致所有的东西再也看不出纹理结构,再也不透光?

  如何面对自我?“如果能够留些时间,透过生命布料,透过它的物质化真正去了解世界,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生命正是这种物质的、具体的、当下的。“我必须能够安处于一个地方,才能安处于世。”我们常常问候“早安”或者“晚安”,“安”的本意是有了房子里有女人男人家属都带来了,就表示这个男人不打算走了要在这里扎根居住了。那么,我问你,“安”这个字你能做到吗?你把你的家属带到这里来了吗?你把一切都带来了吗?你的注意力能够在这里扎根吗?你还是会觉得有什么东西落在别处,惴惴不安吗?你的人在这里,但心没有在这里,你便是不安的。

  如何面对他人世界?如何面对身边朋友伊莉丝、男友的自杀,母亲的离去?梅克尔在书中这样写:“悲伤会在我慢跑时袭来……我发觉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边跑边哭。”,“死亡是什么,她并没有躺在房间里,既不在这里,也不在其他任何房子里。”她没有过多写什么,去呼天抢地地比喻悲伤是什么?悲伤就是这样边跑边哭,而死亡就是她不在了,不在任何地方了,除此之外再无含义。“经历了这么多的哀伤并不会成为哀伤专家。”哀伤毫无经验可言,这句话又使我想起了巴尔特的《哀悼日记》。

  书的结束部分提到了保罗策兰和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书信往来集《心的岁月》,作者从窗户向外看去,对这个信息时代的即时性不无悲观和叹息。

  “这么多年之后,我对你而言究竟是谁?是幻影还是不再符合幻影的真实?”巴赫曼在后来的信件中这样问保罗策兰。答案就在书信往来本身,如果没有保留书信,他们两人的关系就真的成了幻影;没有文件记录的未来,幻影与真实将无从分辨。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它不会像手机短信一样出于直觉反应,而是经过时间思考的,时效性也不会只有几个小时。(区别了说和写)比起往往是表面冲动数字确认沟通(那就像稍纵即逝新闻一样),书信可以达到另一种深度亲近程度

  “我生活在这些信件、剪报、图片文章论文的纸堆当中。这种有结构的失序或者是有条理的混乱,其由物质组成,映照出我生活和思考的纹理,而它们是开始与结束、收集与清除、利用与丢弃、完成与继续发展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过程的结果。”是的,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由自己和他人、由词语文本组成的世界中,你准备好了吗?

  (2013年3月31日 玟涛)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四):或许你理解的生活是个假象

  只因为“喜爱工作到挂”就是这样一句话就把我吸引了 也许就是是所谓的认同感,当然我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这几年的忙碌工作成为不去享受生活借口。没错,忽略是否上事业成功…我看重工作中实现的自我价值 喜欢拿工作忙一直不恋爱理由 而我突真的辞掉薪水已经不错的工作时最初突然就“懵” 了 我不知道清早不去挤地铁会做什么 于是我在床上浪费一天时间…而后参与别人的忙碌 婚礼啊 哦 还有为我自己周末的课程准备 再第三周我接受这样的生活 去适应并把它弄着充实 一些琐碎的事能让人不那么无聊 比如做饭也很有趣 才觉得都市的人忙着赚钱接着盲目消费美好的生活打折了…我想看这本书能让人褪去贪婪 享受生活的真谛…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五):在山间疗养院的反省

  人生最美好的10年,她住在德国的科隆,日子红火得没有片刻消停。哪怕周六到市区购物,也总会至少遇到三个熟人,然后聊天喝咖啡啤酒,全忘了出来的目的。这就是德国女郎米丽亚姆•梅克尔风光无限的日子,作为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教授,32岁的她在事业上的成就足以傲人。直到有一天,她的身体不打一声招呼,直接关闭了工作能力,医生给出诊断 “职业枯竭”,通俗解释是“高档忧郁症”,不得不住进位于山里的医院疗养。

  治疗是这样开始的:不能带手机、不能看电视、不能阅读、不能听音乐、不能与他人聊天,唯一能做的只有与自己对话。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一场漫长、艰辛的重新的自我的思考。

  她发现“自己不是普世准则所构成的齿轮组中的例外”,老天爷没有因为她的成功而格外照顾她,她的心灵和身体都像普通人一样,超负荷运作就会崩溃。其实,在崩溃之前,身体已经不断发出信号:睡眠不佳、心律不齐、虚脱等等,但她用意志力葡萄糖压住了所有苗头。

  她发现“直觉判断通常是正确且重要的”,而自己常常被思考的洪流所淹没。她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别人怎么认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拗口),或者反之,纠结在期待的期待、假设的假设中。她发现“追究完美终究不过是去完成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束缚”,有时接受某些例外或者放弃某些事,是必要的。她发现自己是个“容易保养的人”,穿的衣服,用的物品都是比较容易保养,不需要花费心思的。在现实中发生了无法说服对手情况,她就在自己心里过滤掉此事,自欺欺人解决了(容易保养),但冲突不会在自动消失,会在某一天积累成更大的麻烦来骚扰她。她发现……

  毫无疑问,对于医生而言,梅克尔的治疗相当成功。梅克尔还收获了治疗的附产品——本书。借由这本书,数万读者介入了梅克尔的治疗过程,思考的路线。读者如果能够藉此案例,来反省自己的生活,得到正能量,可算梅克尔的一大贡献。据介绍本书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报刊电视热议,那个已经从繁忙日子里抽身的梅克尔,是否再次被裹挟进这一波洪流里去了?还真让人担忧哎。

  《写给我的生活得信》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六):请给自己一些真正自由空间

  有人给自己的生活写过信吗?反正我没有写过,每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谁会有时间静下来认真地给自己写一封信呢?我们是否曾问过我们自己累吗?幸福吗?生活的快乐吗?也许问过,但不曾花过心思静一静,给自己一片安静的空间,享受一下自己的内心与内心的对话。

  读《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这本书时,我正在家做一位全职母亲,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宝贝女儿转,伺候着她吃,伺候着她穿,陪伴着她玩,一天的光阴看似很长,但不知不觉中又到夜深人静时刻,看着女儿熟睡的可爱模样,内心充满了甜蜜,原来才发觉生活是一串紧密相连的点,而我们就在这一个一个的点中奔走着,可曾累过?也许无时无刻不是累着,可是我对着自己说:“我还可以继续走下去!”因为人活着,不就是这样吗?累着也幸福着,生活值得我们如此付出!

  可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为了工作,可以不计时日,加班加点,消耗着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认为这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再累再苦都值得我们如此付出。想起我工作的这10年,就是在这样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度过的,我们忘记了让自己的身体停下来,忘记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丝停靠和休息,忘记了问问自己是不是该停下来欣赏下路边的风景,直到有一天,当你的身体发出了警告,你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好久不曾给自己放过假,原来我在假日里都在思考着工作中那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原来我连深夜睡觉都不曾关过手机!

  作者在深山疗养机构进行疗养期间,根据一天的时间顺序所写的心路历程,多像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也是这样吗?直到忙得自己承受不住了,直到累得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和头脑时,才会发现人生原来不只是这样活也能精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作者在书中所写的一段自白,我觉得很贴近大多人的生活“我经常在夜里梦见自己在打包行李或忘了什么东西,如果不是梦见这个,就是梦见我站在机场,错过了飞机,或者害别人错过了飞机。我在夜里醒来,通常满身大汗,然后想起有些事还得弄清楚,还有电话要打或者有东西要交。于是我就起床,把要做的事记在纸条上,否则我一定再也睡不着,因为那些未完成的事就像离心机在我脑子里转,耗费我所有的注意力。我常常在两三点醒来,之后再也无法入睡,有时我会看看书,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睡着,但是睡得不安稳。如果是早上四点以后醒来,我就坐在计算机前把待办事项完成,或写电子邮件。”作者用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诫着读者,工作可以适度的放松,生活可以更加精彩的过,别把自己累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反倒丢失了自己。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七):亲爱的自己,我还好么?

  亲爱的自己,我还好么?

  评《写给我的生活的信》

  人生苦乐参半,生活悲喜交加,我们总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工作上的不如意,生活中的不顺心,或者是很多的不如意、不顺心同时袭来,把自己击倒,于是自己退守一隅,静静修养,抚慰受伤的心灵。《写给我的生活的信》来自一位美丽成功的女性,在被工作、生活双重打压下精神陷入无助,最终住进医院,这本书就是她对于以前生活的回忆,对于生活的重新感悟,以及对于社会、人生的终极探索。因忙而病,因病而思,因思而得,这本书是作者写给自己的生活的,她最想知道的就是:那个“我”还好么?这本书也是写给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即使有再大的成功,都需要自己量力而行,不要突破自己的底线和极限,否则这种成功得不偿失。

  生病的时候,一个人就会轰然倒下;康复的过程,却只是抽丝般的缓慢。心理上的恢复亦然,这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对于每一个突然间陷入困境的人来说,要从中成功逃脱,也需要一个缓慢恢复过程。《写给我的生活的信》中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再是城市白领的快节奏工作生活,不是“空中飞人”般的四处奔走;而是对于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细细品味,对于过往生活的各种回忆。生病之前,把时间都给了工作,给了别人;康复时期,应该把时间还给自己,还给生活。诚如作者所言:那些道理,以前只是去理解,现在需要在生活中实践,而从理解到实践的过程,并不比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短。

  《日子里的中国》说到:中国近20多年来,工作、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忙,很多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工作永远干不完,而时光飞逝自己的生命却在慢慢消耗,我们不仅要学会在人生的路途中学会舍弃,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留给最重要的额事情;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倍加呵护,如同爱护婴儿一般。我们不应该活在别人的要求和期盼中,不要活在世俗的要求和过分的追求中,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遵从心灵的意愿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有弹性的生活才有生命力。事实上,身体和心灵一旦遭受破坏,很多机能受损以后一辈子也挽回不了。那样的我们还能好么!

  我们都很讲究适度原则,我们的生活需要在我们的身体力行范围之内继续延展下去。看完这本《写给我的生活的信》,可能会让更多的读者更加珍惜自己的身心灵,会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选择付出与努力。与其在被击倒之后康复之时来总结自己的过度,还不如持谨慎的态度慢慢行走,并时不时地问问自己:“亲爱的,我还好吧。”

  2013-3-30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读后感(八):写给自己的生活

  我的生活你还好吗?生活于我还好吗?也许很多人如我一样,对生活的态度早已失去了过往的热情,在浑浑噩噩的时光里,度过的是每一个好似一般模样的日出或日落!你有许久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说:“嗨,亲爱的,你还好吗?我深爱着你!”而我们时常忘记了去爱,也忘记了如何去爱!

  好像生命中对爱情的热度也不是可以做到十几年如一日,而对与我们一同前行的生活呢?可以做到数十年如一年般的热爱是不是也很难呢?我想我的回答会是肯定的,不需迟疑的!

  走过了青葱年代,似乎无忧无虑就不属于我的世界范围了,逝去的曾经我的世界里,似乎只有两个点和一件事情需要自我关注,纷扰的外界并未对我专注的眼神,坚定的内在起到多少的震撼作用,相反的,自身的执着或者执拗却在有意无意间牵绊着生活于我的速度和角度!没有过于优渥的条件,并不存在完美的环境进行映衬,但生活于我是快乐的,我对生活是简单的,不复杂的!

  叽叽喳喳的声响里,不复以往的清静,素雅!急来急往的事件里,不复以往的沉浸,安然!就这样,我们已经没有可以沉寂下来的心情,不复以往的热忱,来和生活中的我们,与我们自己的生活好好的谈一谈!不能专注的心,让我们如此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无激情,激情于我不复存在!想一想这是为何?心中的疑问是有的,追寻答案的态度是明确的,但我真心沉下心问过自己几个回合,又有过多少次心的旅程呢?忘却纷扰的世界,只倾听心的音律呢?我没做到,甚至是做不到,被纷扰的世界所抛弃的痛苦是不言语的,是不容想象的,所以终日的忙碌方可将这一恐惧的心深深的镇压,如此方可以寻觅短暂的,不会长久的快乐!

  多和自己的生活化谈谈,多和生活中的自己交流,其实有那么难吗?真的有那么复杂不堪么?在忙碌的时光里,忘却的和丢失掉的不仅仅是快乐一个人这样简单,我们失去的有很多,是太多的幸福感,好似被生活压榨着,剥削着,不知道生存的快乐,不懂得快乐的生活,就这样让时光吞噬着自我,吞噬着可以感受这美好的触角,在一步步的丧失最敏感的,也是最幸福的触动!

  静下来,慢下来,让生活的步伐跟上心灵的脚步,而不是将心灵捆绑于生活的速度,就这样慢慢改变吧,让我们和自己的生活好好相处,努力的相爱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