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里的一切“结”,无非是心头的“结” |婵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生活里的一切“结”,无非是心头的“结” |婵琴

2018-08-16 17:03:14 作者:婵琴 阅读:载入中…

生活里的一切“结”,无非是心头的“结” |婵琴

  01

  自我内心出现困境矛盾时,我处理方式,一般都是独自托举,除非关系非常亲近的人,偶尔会谈及不愉快的经历,其余均会独自消化承受过程给身、心带来的负重坎坷,也为借此完成自我净化整理。通过外界、他人看清自己,也看清关系种种。体验无常果实

  我习惯将它们视为重要心理训练,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解决或消化问题能力。我当然也有迷茫、无力、脆弱时候,只是我更加相信,人的内心在经过无数次人、事之逆缘境的打磨后,才可以让心变得更加明净亮堂

  曾经有段时间,我被陌生读者微信倾诉各种现实中的矛盾与焦虑,大多关于情爱,那是我内心吸收能量最为漫长阶段。他们中大段的独自,都在夸张的表达自己如何受尽痛苦折磨,多是在深夜。深夜应该是人心最为细腻敏感时段,向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倾诉,想必内心更加凄凉

  我想谈论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但凡内心遇见任何挫败,第一反应是向外界、他人倾诉,寻求某种支援、理解抑或安慰,不可否认,这中间肯定有人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释放方式。但你很难想象,人的行为意识一旦如此形成依赖,又该如何能圆满心性韧性与承受能量?

  其次,我还相信,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见的人、事、情所形成的“结”,无非是心头的“结”。最终需要自己如同抽线拔丝般,慢慢找到源头积蓄耐心,具备力量,摸索到“结”的症状,才可能让心获得真正的释放与解脱

  而他人给予的安慰、理解或者鼓励,终究只是短暂。所有知见只是那一刻,他人内心活动真实显现,是他人的能量意识在隔空流动,未必能真正融入到你的骨子思想中。即便此事,在他人的帮助和梳理下,寻求到了内心的平和;但彼事,却未必能有这样的幸运,再次遇到愿意点拨和提醒你的人。

  简单点说,一个人在生活里的“结”,最终都是内心自我形成的“结”。

  当然,我也有美好的经历,就是与友人们促膝谈心,那些被我们过滤掉到苦和痛,再从各自口中倾诉出来之后,仿佛已经成为了他人的事。那也是我最为轻松愉悦时刻。人更多时候应该保持这样的心境,如同玫瑰栀子,散发出的香味,只为让那一刻的空间纯粹

  02

  当你的心获得安定念念分明时,你才可能敏感地觉察到我们日常遇见的所有苦和乐,不过如同无常一样平常

  最好不过这样,最坏也就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开始下一段人生旅程……当我们学会了抛弃执念、懂得一些生活的真相后,我们或许才能给心以真正的自由与释放。

  我们才可能和心相联,成为它真正的朋友

  人经历过这样、那样所谓的难与苦之后,才更能感受甘甜带来的满足需求。否则骨子里时不时会跳出“不平衡”的习性。比如某个人不小心冒犯了自己,她会大肆渲染,凭什么对方要对我这样,然后不依不饶瑕疵必报;无意中遇到了一个寻常小挫败,就心灰意冷,怪社会不公,身边人不扶持、他人不人道……所有的不满挑剔,带来的是内心的焦躁不安,指向均对外。

  心大了,事就小了。当你的心一次次如同被熔炉炙烤,重新打磨,铸就新的外核后,你的内在也会变得越发有型、坚定。这样的结果,是你历经过无数逆境缘的因,成就果报。你应该庆幸,这样自救成长方式,也是对自我满足的一种训练。

  是的,自我满足很重要,否则我们很难分清何谓需要,何为想要。所以我们总是在要之后,变得更加贪婪无礼,这种不自觉养成傲慢心,也会潜意识滋养自身的虚妄与失衡心态

  03

  人缺乏爱心会怎样,大抵是只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无以感受到包容乐趣、心性细腻的可贵:比如习惯在他人失意时,谈论自己的得意。这样的人似乎很难做到真正的同理,也会吝啬自己的怜悯心吧。

  一个人的心唯有富有弹性、爱愿始终跟随,才可能更容易包容周遭所发生的种种不适不快。反之,我们的心始终如大门反锁,如死水一潭,或许我们终究难以让其开阔灵动,开启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源源不断活力新鲜

  让心保持觉醒和鲜活,才有可能更敏感的散发出人本天性:保持纯真、富有爱心、不计较舍得给予、相信,具备无限的创造想象力……。

  04

  从未有哪个时代如同网络这样虚拟的时代,人们如此热衷于谈论、发表高见,今天喜谈明星结婚、明天伤悲瓦斯爆炸后天调侃宗教道德……这种因大众事件产生情绪,被大肆渲染、夸张表达、甚至没经真正调查后,通过语言传播出去,最终形成“口业”。

  按照某些观点来讲,“口业”有善、也有恶,可以消福,也可以减福。在面对某些我们不知情的错是非时,适当的隐匿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很有必要

  我们终究只是凡人,其公共事延伸出的复杂与变幻性,没有较强的思考能力、独道的辨解意识、高超看问题的视角,我们则难以给出公正客观评判

  不知真假、无法有效的作出判断,也就给了造“口业”以机缘

  你看诸多生命中真正有境界的人,他们几乎很少发表“高见”。所以,有尊者又说,“如果我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不能给人帮助、带来团结、力量和启示,或者予人欢喜、勉励,那还是闭上嘴巴,埋头工作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