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镇奇人异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镇奇人异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5:0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镇奇人异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小镇奇人异事》是一本由(美)哈金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一):哈金“写实”的清澈与浅白

  哈金是海外华人作家比较特殊的一位,本来在异域中国故事不算稀奇,不过哈金用英文来书写,且在美国主流文学界频获大奖,近些年来即使非绝无仅有,也是相当突出的了。如今的中国已不太认为外国月亮更为圆润,但对于自家人在国外受到肯定仍是颇有兴趣的,还有许多好奇,于是,哈金的小说自然会获得较高的关注度。虽然华人写中国的作品需要翻译来呈现有奇怪,但也未尝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哈金的小说“出口转内销”目前尚未全部引入,不过长篇与短篇都有了一些,已可让我们品评他的创作基本面貌。而《小镇奇人异事》在其写作中颇具代表性,且是哈金极珍视的一本小说集,我们不妨以此为具体而微的切片一览哈金的写实风格

  哈金作品最显眼的标识即为写实,长篇《等待》、《池塘》如此,短篇集《小镇奇人异事》更是如此,其写实已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哈金明言,“这是一本真实的书,没有任何事件虚构的。作为一个作家,我所做的不过是重新编整结合人物细节,将其安排进‘歇马亭’和它附近的村子里。”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中国生活忠实溢于言表,而我们,也期待着一种深入讲述与精微阐发。但阅读《小镇奇人异事》中的十余个故事,失落的是,我们似乎并未获得原本期望。为何会如此,可以从“写实”二字入手做一些探究。

  哈金的中国故事,多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他的国内生活及形成人生观重要阶段,《小镇奇人异事》更是对自己幼时居住地所闻所见的忠实纪录,“是为了把一些曾经在那里存在过的人和事物保存在纸上。不管是严酷的,还是温暖的。”哈金的叙述准确,不煽情,有节制布局谋篇很有章法,尽管因时代因素造成故事多有传奇色彩,但他并没有迎合美国读者,而是做到了忠实于自己与曾经的记忆。这确是哈金的“一本真实的书”,亦为其对写实的追求所在。但我们读之,总觉得意犹未尽,不能满足,寡淡少回味。或许,这些故事应付外国读者是有余的,因为陌生新奇感;而我们,读过太多关于那段岁月的虚构与非虚构作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种故事,被以各种方式讲述,基于此,我们对传奇与轶事的衡量标准显然与外国读者相异。而当故事被写入文学作品,不可避免会构成新的认知标尺,就是在对主题开掘的深度上是否带来新的东西,给予我们观察事物别样角度。在一点上,很遗憾哈金交了一份不尽如人意答卷

  《小镇奇人异事》中有十二个故事,均很有戏剧性,当得上“奇人异事”。但当每一篇小说都可以用简短一句话概括,不免让人疑心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如《光天化日》,说的是穆英被当作“破鞋”游街,她丈夫受不了刺激卧轨自杀;《男子汉》,镇子里的尚柱不堪老婆给自己戴绿帽子,“邀请”五个年轻人去睡自己老婆,郝男也在此列,不过他没有成功,且悲剧性地患了阳痿,亲事退了,为人耻笑;《运》,唐虎听信了算命瞎子的话,认为儿子“妨”了自己,下狠心杀死了儿子,自己也进了监狱;《皇帝》,写了小镇上孩子们之间的“权力争斗,是比较好的一篇,不过作者还是忍不住总结:“一年年过去了,我们一个个地离开了歇马亭,去为过各式各样的皇帝效劳。”总之,哈金的这些故事,言既尽,意亦完结,如此清澈,也是如此浅白直露,其结构规整如砌,其内涵索然无味

  有如此的形态,源于哈金的“写实”全然基于经验主义,除去现实生活给予的那些,不肯或不能再往前走一步,没有超越,没有冒险,的确是一种“重新编整结合”。文学是需要煎熬的,我不敢说哈金写作时心理经过煎熬,但落实到纸面上,他的文字规行矩步,干净清晰,做写作课的范本固然不错,但距离伟大的文学尚有遥远的距离。拿哈金与国内的同代作家相比,或许更直观些,如同是少年成长题材(故事发生的时代亦比较接近),举两个例子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前者写自身的童年经历,绝不拘泥于“经验”,瑰丽的想象力将那种孩童饥饿感与刺痛感透骨地刻画了出来;后者的故事起始貌似写实,愈发展奇特,却纯用白描的笔法,写出一层令人讶异的喻义,表明作者观察现实的穿透力。也就是说,这两位小说家的作品是能看出文学的冒险及超越的,那种矛盾与多义性使作品经得起重读,而之于哈金,似乎达不到这一点。置于更广阔的文学视域,哈金说《小镇奇人异事》这本书“深受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安德生的《俄亥俄温涅斯堡》的影响”,这个自然是不错的, 从结构及写法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学习,但乔伊斯和安德生对各自故乡的书写与建构,是精神灵魂的书写与建构,因之有放之四海而皆心有戚戚的效应,但哈金的作品,得之皮毛多,精神层面的挖掘实在有些少了。

  事实上,地域与时代对哈金的赠予是丰厚的,那一段岁月所留下的“遗产”于文学创作而言是当之无愧的“富矿”,丝毫不亚于乔伊斯和安德生的彼时彼地。不过哈金手持镐、锹、铲等挖掘工具,只是挖去表面的一层土,浅尝辄止,草草了事,未免辜负了曾经岁月的见闻与记忆。换言之,哈金未与他的时代形成真正的精神对话,未真切谛视藏于深处的内里,无法将纷纭的素材研磨消化,于是大拙若巧地有了成品的清澈与浅白。哈金很珍视这些素材,不能说他没有过反思,但他的反思显然没有构成精神层面的紧张与矛盾,没有切肤的危机感,其写作也就成为传奇与轶事的记录,而非灵魂的冒险。

  当然,这不仅是哈金遭遇的创作瓶颈,许多中国作家亦在此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有着令人瞠目的动荡变化转型与变局纷至沓来,目不暇给,对于文学是机遇,更是挑战。遗憾的是,多数作家面对如此的富矿或处于失语状态,或有心而无力,接纳富饶的素材反而多半造成消化不良,无法造就与时代相衬的伟大作品。根究原因,在于精神资源欠缺,没有强大的精神根基,就不能容纳纷繁的时代,更无法与时代构成激烈对抗关系,没有矛盾,没有苦痛,没有煎熬,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却仍要落实到每一位作家那里,在此种意义上,对哈金的苛求,更是对宽广视域的时代和文学的检讨与冀望。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二):真诚是抵达真实的最短距离

  最近读了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一些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等待》《池塘》《南京安魂曲》,短篇小说集《新郎》《小镇奇人异事》等。哈金的小说原版是用英文写的,我看的都是翻译的中文版。中国作家余华特别推崇哈金,他说,“哈金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

  哈金擅长用推土机般最笨拙最朴实的叙述,来追求最深刻最真实的艺术效果。我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哈金与余华的文风对比感觉两位作家的文风似乎颇有相像之处。其最大共同点都是真诚,通过真诚地创作、平实地叙述来表达艺术真实、文化真实、情感真实与存在的真实。

  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哈金短篇小说集《小镇奇人异事》中描述和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下同时也是作者小时候生活过的小镇上发生的故事。正如哈金在《序》中所说,“这是一本真实的书,没有任何事件是虚构的。作为一个作家,我所做的不过是重新编整结合人物和细节……”这本书中叙述了各种奇人异事,包括人们热情高涨地批斗因丈夫性无能而偷汉的“破鞋”;一帮小孩子扮皇帝的残酷打斗游戏;因和小姨子发生关系而被迫自阉的男人;一位从良妇女和丈夫给别人帮忙短暂孩子,一位农民迷信而杀死儿子,一位漂亮姑娘官本位至上的选丈夫故事等等。朴实无华的叙述,顺其自然的故事推进,最终却导致了荒诞结局。整本书让读者对那个年代体制观念双重禁锢下人们的愚昧可怜深感唏嘘

  同时,哈金的长篇小说《等待》《池塘》《南京安魂曲》等似乎更加著名。《等待》里那位气质儒雅却又过于胆怯的军医孔林,他数十年来除了工作部分时间都在想方设法想要和生活在农村原配妻子离婚,以便与同样在部队医院工作的同事恋人成家。漫长的岁月消磨、各方面的拉锯与抗衡,当他终于如愿离婚并和恋人结合后,却发现新生活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幸福;再一次的他似乎感觉生活和他开了个天大玩笑,他逐渐觉得还是原配夫人更好……哈金在这部长篇中唯一发出评论的是在第312页,他借孔林的自我反思发出议论,“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融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规定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也许就像孔林一样被动而无奈地活着,像一头磨盘上蒙眼拉磨的驴子一样,被动等待外部力量赐予他更好的生活。

  哈金的另一部长篇《池塘》同样以平实的笔墨叙述了那个特殊年代下的一个荒诞故事。一家企业里的一位普通工人似乎有点舞文弄墨天赋,因他不甘屈服于领导的威权,于是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斗争与反击。最终故事主角青蛙一样成功地从池塘里的一个小水坑跳到了另一个稍大稍好的小水坑,真是皆大欢喜圆满结局。

  哈金的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以文学家历史责任感,直面和叙述了中华民族经历的南京大屠杀那段最黑暗惨痛的历史教训。三年呕心沥血创作完成后,哈金说,“我曾经放弃过两次,写不动了,可后来又不甘心,又重新做起。有一回我做了个梦,我太太生了个小女孩,那个孩子的脸是明妮·魏特林的脸,所以我觉得那是个启示——这本书死活得写出来。这是民族经验,我写的是民族的苦难耻辱。”

  哈金的语言叙述朴实节制,不玩花招;故事推进自然而然,不搞噱头,可以说是严肃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同时他的文学追求并非借意识形态说事,故意给中国摸黑等等,他只是通过文艺创作来试图探索传递文化与存在的真实,探索和表达民族的苦难和希望。相对比余华的早期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同样也都充满了伟大文学的真诚坦率气息。余华曾在一篇名为《我的写作经历》的随笔中说,他原本以为小说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符号,但写着写着却突然发现笔下人物竟然有着自己的声音,他们自己会说话;而作者由此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而成了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也许是一种神奇的创作体验,却也更反映了一种谦卑真诚的文艺创作观。

  毕加索说,“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很多文艺家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真诚。”不管是傅雷先生的那个年代还是当下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们,包括作家、画家音乐家编剧导演等等,他们往往都力求通过真诚地创作出虚构文艺作品,来向读者或观众传达一种真实的生活体悟、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或文化表达。可以说,艺术虚构一旦脱离了真诚、真实的原则,那就像鱼儿开水一样,立刻就会死亡并发出恶臭

  吊轨的是,农民不真诚种庄稼土地可能就不产出粮食;工人不真诚工作,可能就会干出废品司机不真诚工作,就可能出交通事故企业家不真诚工作、服务客户公司就可能倒闭破产……而文艺工作者不真诚工作,却可能反而活得更好、更滋润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不少文艺工作者可能也意识到了自身创作缺乏真诚,要么媚俗、要么媚雅、要么媚各种流行观念,连自己都不相信玩意儿还指望受众虔诚膜拜……但缺乏真诚不要紧恶心到读者或观众无所谓,只要有人买单就行;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一些文艺工作者病情严重,他们媚着媚着连着自己都相信自己创造的那套东西了,并且是真诚地相信表现着自己的虚伪,并更加真诚地相信他人会认可自己那份“虚伪到骨子里的真诚”。这样的人,也许更加病入膏肓吧。

  什么是真诚、什么是真实?老老实实以真诚态度活着和工作,才有可能抵达相对的真实存在;而一旦你抛弃了做人做事的正心诚意,不管你因此获得了什么物质利益世俗其他好处,你所付出代价——或许就是速朽和毫无意义的工作,以及腐朽和散发恶臭的人生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三):从鲁镇到歇马亭,中间隔着半个太平

  第一次知道哈金是2011年,当时他因为出版小说《南京安魂曲》,接受了南方某报的一次采访。从这次报道中,我记住了这是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人——不,准确说,是华裔美国人。后来辗转在别人的书里又遇到过几次这个名字,有一回似乎说他写过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书,那本书叫《War Trash》,因为它,哈金在大陆成了不大受欢迎的人。由于对禁书的一贯敬意,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似乎没有适合阅读的版本(pdf),倒是看到一些关于该书涉嫌抄袭的只言片语。于是,尽管对哈金保持了一些因神秘感引起的兴趣,但在接触《小镇奇人奇事》之前我其实一点儿也不了解这个作者。

  在某家售书网站,《小镇奇人奇事》被贴上了“哈金个人经历”这样的标签,连同这个书名,似乎很有一点揭秘的意思了。这很符合我猎奇的胃口,于是丝毫没有犹豫——买!然而这本书毕竟没有让我失望,和大多数出口转内销的东西一样,我在它身上嗅出了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不禁大呼一声,嘿,不错!

  军人家庭出生的哈金,“早年从来没做过文学梦”,文化大革命学校不上课,14岁不到的哈金虚报岁数,浑水摸鱼提前当了兵。可以说直到1977年考上黑龙江大学英语系之前,从生活的环境看,这样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大可能完成多少文学上的积累。然而与事先的预期有所不同,哈金在文学上似乎并没有能够带来太多异质的东西,鹅毛笔下面流出来的仍是此地读者所熟悉的文字和内容。这样一本书如果隐去作者名姓,不会有人当它是从国外译回来的。

  翻开这本《小镇奇人奇事》,满眼可见《呐喊》《彷徨》中鲁迅当年的遗风,甚至即便两者相隔了若干年,二人所描绘的现实和人性在本质上依然没有一点儿改变。在哈金的书中“性”成了人际冲突的一个主要诱因,十个故事多半与性事有涉,鲁迅笔下的人格压抑在此处更增加了一层性压抑,这基本上可以看作他喝过的那些洋墨水的影响。

  关于这本书的语言,似乎不仅像一个中国人在讲外国话,倒更像是一个外国人在说中国话。因为英语不好,我不可能拿起小说原本来看,就译成的汉字而言,这本书的语言处处可见一种粗粝的简洁,联想到作者曾获得过海明威文学奖,这一点似乎不难理解。不过这种风格因为新鲜,倒也不失一种质朴的况味。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四):难能可贵的真实

  成为作家有一条天生的捷径,别样的童年,生活在独特的地方,发生过一些或疯狂或畸形或古怪的事。我想哈金就是这么的得天独厚。任何生活在那个岁月的人,都是天生的作家,只不过有的写不出来,有的写出来发表不了。而哈金又另一个优势,他跑到美国去。对于美国人,他们愿意了解中国的那个疯狂的年代,以及一直神秘着的中国人。相对来说,中国人对本土发生过的刚刚消逝去的灾难没有陌生感,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官方有意的掩盖和美化——所以我们有了《知青》这样血色浪漫的油锈作品,有了一批批食君禄的作协VIP会员,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愤青五毛红卫兵二代和暴民N代。

  中华大地盛产暴君和暴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轮回。暴君弱化民智,制造暴民,暴民群起攻之,自立为君并成为下一代暴君,前仆后继。似乎世世代代都乐此不倦。

  《小镇奇人异事》堪称中国式的《小镇畸人》,甚至在主题上完全超远后者,至少,安德森的《小镇畸人》丝毫不及不够哈金笔下人物的畸形,怪异。

  作为一名成长在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的年轻人,虽然生在文革之后,但对文革还是有十足的认识,假如形容那时是群魔乱舞,丝毫不为过吧。

  正是这种群魔乱舞,构成了哈金笔下人物的色彩,彩绘出一幅幅充满癫狂悲剧色彩的画作。

  小说的魅力在于,表面上写的是那个时代的疯狂,透过其表面,却看到支撑那个时代的疯狂的力量依然存在我们身边。哈金笔下的中国人,其实跟鲁迅时代笔下的中国人,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基本是原地踏步。《光天化日》中红卫兵斗穆英,口号是打到资产阶级自由化,其实跟中国帝王时代以败德不守妇道浸猪笼,都出于同样的心理。《男子汉》、《皇帝》、《运》和《选丈夫》则是权力崇拜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其他几篇,可说也别具中国特色。在中国社会,几乎已经算是见怪不怪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哈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绝对是目瞪口呆的。

  假如本书褪去故事的新颖性和人物的怪异性,对于世界范围的读者来说,还剩下什么?思想?灵魂?快乐?抑或悲痛?几乎都没有。并不是作者的水平有限,他只不过简单而诚实地还原了一个畸形的时代,仅此而已。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五):记录本身的意义

  大连附近的农村,荒诞的年代,熟悉的食物和骂人的方式,他写的,应该就是关于父亲那个年代的一切。

  一个小镇,小到不能再小,几乎每一家,都有那么多的荒唐事。谁说不是呢,就我们那一小片地方,如果谢谢当时妈妈和我说的关于街坊邻居的一切,也有不少奇人异事呢。

  看这本书,主要猎奇的心更多一些吧。有些浅浅的讽刺,但是没有狠狠的批判,如此淡雅,也还不错,其实,都过去了,多么沉重的批判,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涟漪了。

  看来我们那边的农村确实也没啥值得赞扬的事情了,不是通奸、就是强奸、打群架,算命,那种落后是时代赋予的,还是人性赋予的?

  看完了,不管如何,这些人和事被记录下来,自然就有他们自己的意义吧。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六):这书就是骗钱的

  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太呆!这书就是骗钱的。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七):平淡的叙述方式····但是没有让人感觉戛然而止

  平淡的叙述方式····但是没有让人感觉戛然而止

  写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段叙述都是扎扎实实。开始看觉得很平淡的故故事集,但是后面一边看,一边在回想开始看到的故事,小乡村的悲欢离合,慢慢在眼前闪现

  《小镇奇人异事》里面说的文革时候孩子们观看被斗争的私娼

  《男子汉》里面荒谬事件让少年发生的心理扭曲的悲剧

  《主权》里面由于种猪互斗而导致的乡村色彩的暴力美学

  《葬礼风云》中围绕奶奶去世,土葬还是火化所发生的特定年代文化习俗与人性冲突

  《最阔的人》里面人性之恶导致的一场“最阔的人”的“反革命”

  《新来的孩子》写的一曲温情忧伤细腻的养父母与领养孩子之间的乡村牧歌

  《皇帝》被压抑年代乡村少年间弱肉强食的成长历程

  《运》中愚昧的迷信,让父亲手仞亲儿。

  《选丈夫》中特定年代的一曲“选夫”闹剧

  《春风又吹》中一次“不是反抗的反抗”,让新寡妇女“一举成名”的政治闹剧

  《复活》中一次被当局认定罪大恶极的私通,让他走上了“生不如死”的道路

  《十年》里面少女纯真的眼睛,触探政治对年轻老师青春活力生命的摧残。

  都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有些悲凉,却无可奈何····

  欢迎喜欢的一起讨论····戳我吧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八):红旗下的血雨腥风

  不管它们令你悲哀、或震惊、或沮丧,这里所描述的不过是千百万大陆上的中国人曾经经历过的生活。

  -——哈金 自序

  我是冒着Writing Seminar的第一次作业不能按时上交风险动笔写这篇小文的。我曾几度打开pages,几度重读教授的作业要求,几度想开始组织作业的开头。可读完哈金的小说后心中泛起的波澜却督促着我不得不对这本小说集写上几句。

  有些书就是这样,它们有在你的心中吹起层层涟漪、甚至波涛汹涌的力量。

  这是一部原文为英文的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作者哈金,曾在中国经历过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也成就了他一生的写作母题。

  小说集分为12个独立的小故事,却又因发生在同一小镇而彼此关联。 从《等待》(《Waiting》)起,我就爱上了哈金的文笔,我从不怀疑哈金作为一个作家编造故事与叙述的能力。在这篇小说集的一个名为《主权》的故事中,哈金通过描写两头种猪的厮杀,表现了一幅令人震惊的小镇暴力景象。我记得去年孟京辉导演的新作《枪,谎言和玫瑰》上映时,大打“暴力美学”的旗号。演员们在台上又砸又摔,椅子被扔到地上,震得舞台轰隆隆的响。话剧舞台上孟导所谓的暴力美学是狂野的、直接的、简单粗暴的,而相比之下,哈金的文字则像是不断笨拙前进的推土机(引自余华评论),一路结结实实地推进,一路振聋发聩。他仅用两头种猪,就能将极富乡村色彩的扭曲的暴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并直击人心,我想这样的写作能力在中国现代的文学史上是并不多见的。

  《最阔的人》和《葬礼风云》也是两个我非常喜欢的故事。前者讲述的是一个线条无比清晰的故事:一个阔绰之人的文革经历。这不过是一场政治运动中小小的缩影,却又似乎可以解释一切政治变革的起因——对“最阔的人”的仇视。相比《最阔》,《葬礼风云》则叙述了更多流动中的矛盾和冲突。土葬还是火化?这原本只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却在时代大背景下,越演愈烈,被演化为习俗与政治的冲突、和对人性的考验。读书时,我和歇马亭(村名)的人们一样,对这一家之主的决定虎视眈眈。我也曾问过自己,如果我就是这位一家之主,如果我的决定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不仅会影响仕途甚至生命攸关,那我会如何抉择?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上架时,我很诧异。因为我不记得哈金有任何一本能与这个中文名字对应上的英文著作——《小镇奇人异事——一部自传性小说集》。后来几经查找,我发现这本书的英文原著名称是:《Under the Red Flag: Stories》。

  红旗之下的血雨腥风,12个故事已将之讲得淋漓尽致。无论红旗下的故事是美好的热闹的,还是血腥的凄凉的,它们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无论哈金笔下写出的是中文或是英文,他的写作从未脱离过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他写文革,写乡村,他一直在试图向更广阔的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

  教授发来的作业是让我们写一写自己对于“As a writer”(“作为一个作家”)的看法。

  书评写到这里,作业也倏然有了眉目。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九):小镇奇人异事

  读《小镇的奇人异事》

  作者哈金。1956年生于辽宁的一个偏远的小镇里,十四岁的时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当时他的部队驻守在中苏边界。他在军队经常编写宣传材料,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部队里勤奋自学,表现积极,他在一个偏远地区,当了三年铁路话务员。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来又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移居美国,目前住在马萨诸塞州,在波士顿大学教书。他用英文写作,除了写小说,还写诗。他的两部诗集分别是《沉默的间歇》(Between Silences)和《面对阴影》(Facing Shadows)。哈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词海》(Ocean of Words)获得1997年海明威文学奖,《在红旗下》(Under the Red Flag)是本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军队和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作品蕴涵着个人的、历史的、政治方面的思考。2000年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新郎》(The Bridegroom)

  全书共12个篇章,讲述了12个各自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看似简单,就像每天发生在市侩里的小事一样,但却又是这样的意味深长,让你在读每个故事的时候都不得不屏住呼吸。

  《光天化日》——文革中孩子们观看被斗争的私娼的故事。旧社会对处罚女子的思想是那样的根深蒂固。对女子贞操的束缚,要求女子要对男子从一而终,而不计较男子对感情的付出。

  《男子汉》——愚昧年代发生的荒谬事件让少年发生的心理扭曲悲剧。为了惩罚妻子而“请”人把妻子强奸,伦理道德的败坏,错误价值观的体现。

  《主权》——由于种猪互斗而导致的极富乡村色彩的暴力美学篇章,可以借鉴学习他描述环境人物心理的写法。对外来事物的排斥,对自身领域的维护。

  《葬礼风云》——围绕奶奶去世,土葬还是火化所发生的特定年代文化习俗与人性冲突的故事。官场的你愚我诈,忠与孝的抉择。

  《最阔的人》——人性之恶导致的一场“最阔的人”的“反革命”。实话,我看了这篇后找不到什么感觉,看来文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来的孩子》——一曲温情忧伤细腻的养父母与领养孩子之间的乡村牧歌。文中的男主人公没有说过一句对小孩的喜爱,可所表现的超乎喜爱,甚至连情人家都不去了。

  《皇帝》——被压抑年代乡村少年间弱肉强食的成长历程。无论小时候孩童间的“江湖恩怨”有多深彻,在已然逝去的童年面前,都是填补童年空白的美好诗篇。

  《运》——最愚昧的迷信,让父亲手仞亲儿。小城乡农民的迷信愚昧,奢想着存在功成名就的“捷径”。

  《选丈夫》——特定年代的一曲“选夫”闹剧。在“权利比金钱重要”的社会里,可见的都是一场场的政治婚姻,各自亲手埋葬幸福。

  《春风又吹》—— 一次“不是反抗的反抗”,让新寡妇女“一举成名”的政治闹剧。人总不会一直倒霉的,不能创造机会,就耐住寂寞,等待机会。这是我看后的领悟,跟前一句,有很大的出入。不管,一千个读者一千个林黛玉。

  《复活》——一次被当局认定罪大恶极的私通,让他走上了“生不如死”的道路。假如男主人公活在当下,他会发现自己有多傻,假如他活在当下,他会发现他将窒息在冷眼与讥笑之间。

  《十年》——用少女纯真的眼睛,触探政治对年轻老师青春活力生命的摧残。不过一句“桃花依旧,物是人非”。

  《小镇奇人异事》读后感(十):哈金,不一样的童年《小镇奇人异事》

  哈金,不一样的童年《小镇奇人异事》

  记不住最初是从哪里看到哈金这个名字的了,知道这是一位海外的华人作家,不过和严歌苓等海外作家不同的是,他使用英文写作,所以他的读者多数是外国人。他的作品在西方影响更为广泛,现在是通过翻译才回到中国的。

  前几天读余华的散文集,再一次看到哈金这个名字,提到了他写的《南京安魂曲》,正好年后这几天手头没有新书可看,就上网买了几本,搜索哈金的时候,看到了这一本《小镇奇人异事》,就先买了这一本,准备先领略一下哈金的风格,再决定是不是要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读完。

  拿到书才知道,哈金原来出生在辽宁,在金县的挂甲屯,算起来现在属于大连,那么可以说哈金是辽宁也是大连有史以来,在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作家了。

  这本书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写的就是哈金小时候生活的挂甲屯,当然所有的名字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所有的事件都是真实的。

  一边读我一边又想起了我的童年,很多作家都描写过自己的童年,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鲁迅的绍兴……作家们都喜欢写自己的童年,而且他们的童年都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故事,所以每次当我读起他们的童年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童年有什么故事呢?

  我的童年在抚顺的郊区,一个叫做古城子的小地方,可是我却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来,哪里有过那些精彩的故事了,像哈金写的通奸的女人,“光天化日”、“男子汉”、“选丈夫”、“复活”等好多篇目都写的是偷情通奸甚至卖淫,可是在我的童年里怎么对这些一点印象都没有呢?那时候我的童年就是和一般大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成年人,不要说成年人,就是比我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都各自有自己的朋友圈,互相绝没有交集。每天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天天一起跑来跑去,直到天开始黑了,肚子开始饿了,才感觉有点害怕了,开始恋恋不舍的向家里走去,一边走还一边玩,身上都是一身的汗。有时候跑得实在是太远,走到家里的时候天都黑了,远远看到家里的那栋三层外走廊的小楼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某个妈妈在楼上喊某个伙伴的名字,口气中充满的怒火,于是我们就都偷偷的,小心翼翼的溜回各自的家中,等待妈妈的一顿训斥,说归说,最后肯定还是会给你留下一碗饭。

  我感觉我们周围的人都是这样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议论成年人的世界。有点像废名笔下的《竹林的故事》,就是那么单纯。也许是我只有十岁就离开了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早熟的才能够成为作家,或者是因为这些作家生活的都是乡镇,一个小村子里什么事情都会传播得很快,而我们生活的虽然是郊区,但是也是城市的边缘,人和人之间已经不那么熟悉了。无论如何,总之我和那些作家相比,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可以描述的很精彩的童年,如果描述我的童年,那么就会向王朔一样,讲述的都是大院里面孩子们的故事,和大人无关。在我的童年,那个年月中大人也都是缺席的,每天都在忙着运动,每天都半夜才回家,爸爸回家往往比我还晚。以至于在生活中都没有太多的印象,家就是饿了吃饭的地方,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房子里,算上卫生间和厨房只有十几平,所以吃完饭,就出去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家里,而是这栋小楼的楼前楼后,楼梯扶手,边上的小山,登山的小路,和一群奔跑着的孩子,这就是我的童年。

  一代人和一代人是不同的,哈金比我大了接近二十岁,现在看看我的孩子,她们的童年和我们还是不一样,不知道这一代人长大以后,会如何写她们的童年,补习班?微信?QQ群?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故事,哈金的故事,我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