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学小史》读后感10篇
《我的自学小史》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自学小史》读后感(一):拈花一笑,或可悟道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活的比所有同等水平的人久,这就是一种心智上的胜利。所以对于他的思维逻辑,很感兴趣。
前百分之六十在讲,他小时候受父亲及启蒙老师的影响的西化求实教育。之后二十部分,讲沉迷佛教想要出家。最后十页,转变为积极入世。
这三折,根据他自己的反思,从西化务实到遁世,只因为认识到西化教育的无用。实用,即是欲望,欲望是佛教认为的劫数起源。于人于国,实用主义都是有欲望的表现。墨家误我。他父亲对他的反对却不干涉,说明他父亲的实用主义,并没有产生说服性的结果。这也是他会向第二阶段转化的原因。
所以有第二阶段的,佛学研究。心外无苦乐,如果内心平静,就可以消灭欲望了嘛!
但是自以为无欲则刚的他,在苦思一篇佛学演讲稿的时候,发现自己仍是欲望的奴隶。幡然醒悟的他,重新入世。并且在传统儒家中,找到矛盾人性中找到”乐“的方法。曾经年少时,鄙视抛弃的国学重新成为他的人生指引,只是旧书新读,他从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从此成就一代大儒。
其中,第二阶段,他对竞争和私有财产的批判,认为财产私有是万恶之源,从而推崇社会主义。这个思维回路,令我颇感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或许需要寻找更多的书,进行佐证。
《我的自学小史》读后感(二):读后小结
1。对梁先生不很了解,翻到此书后,专门搜索了一下其人。被标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也不甚懂这一标榜的含义。总之,人物形象在我甚为模糊。而翻阅完自传式的小史后,这一印象并没有多大改观。下次可以尝试再多看几本梁先生的书,尤其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可以试之。
2。小史不厚,薄薄134页,但有近80页选载了其它内容,既有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也有别的会议的讲话内容。这种方式有烂充文字之嫌,降低了阅读观感。尤其最后的讲话内容,后面有大量论述乡村建设和民众教育的问题,非要和自学扯上什么关系,也不尽服人心。
3。最后通观全文,对梁先生的自学小史做如下总结:其一,学问始于问题,必是先有自己的问题和思想,然后才去看书,周而复始。其二,家庭教育的宽容性和不干涉性,为求学的自主性提供良好的滋养环境。其三,求学之路是百变而不定的,无人能预料最终走向何方,保持自主、认真的态度,最为紧要。
4。梁先生的观点或有不赞同之处,但能从中有所获益,已要万分感谢了。
《我的自学小史》读后感(三):读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
〔136〕《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 著,三联书店,2014年6月第1版。本书收录了《我的自学小史》、《如何成为今天的我》和《自述》三篇。梁先生《我的自学小史》这篇长文我在他的或其他文集中看过不下四五回,最早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印象深刻,迄今都还记得其中的几句,随口说得上来:“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学来的曲儿唱不得”、“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自学的根本:一片向上心”……可惜,书倒是读了,读完就如风过耳,依然故我,这大约就是梁先生所说的“习惯”使然,也是使梁先生转向“乡村建设”的一个缘由。梁先生是一个讲道理极其透彻又简单明了的人,这其实大不易,须要大力气和大智慧。就如他自己所说:道理明时,“每一句话都非常地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相也。”梁先生总结其自学心得:“我本来无学问,只有思想;而思想之来,实来自我的问题,来自我的认真。”一般人提到梁先生,总是佩服他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我实佩服其“认真”。我极佩服的另一个“梁先生”就是梁任公了,但任公天纵之才,可钦而不可学;不若梁漱溟先生,学得其什一,学得其真,学得其实,则以后读书做事必有所进益。诚如讯翁所勉励: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