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10篇

2018-08-26 04: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10篇

  《曾文正公家书》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16开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一):俗世可行君子之道否?

  读完《How to read a book》和《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先前的阅读习惯:读闲书居多,难啃的书多半坚持不住。但如果只是为了娱乐而读书,虽也无可厚非,却于心有愧,所以决定拿起这本经典著作,想着吸取些古人精华,也磨一磨自己读书的性子。当然,还有一个小原因,想看看能否在这本书中取得一个可以为宝宝所用的好名字

  虽说是经典名著,但毕竟是曾国藩写的家书,不可能满篇都是名言警句谆谆教诲。书中一大半的篇幅其实写的是日常起居,匪乱战事。细细读去,彷佛阅尽了对方一生。尤其到篇末的时候,曾国藩垂垂老矣,不复往日的峥嵘斗志,加上时事动乱,想要功成身退而不得,其内心时不时透露的凄凉却依旧想要为学希望保全子孙渴望,让人格外动情。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所作谕诸儿的家信,几乎就可看作是曾国藩的遗书了,拳拳教导,让人不胜戚然。

  当然,若以功利心读去,这本书里也写出了曾国藩关于读书,修身,治家等各方面智慧。但无奈心智有限,估计能阅尽九牛一毛,就属难得了。

  从读书而言,古时士农工商等级观念于曾国藩亦是根深蒂固。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在多篇信函及曾国藩的日记中,他都勉励自己,兄弟和子侄切莫因居官自傲,而要以读书为本。这种观念,放到如今,倒有些偏颇了,但其中关于读书的方法要义,我觉得仍然适用。“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另,“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其所表达内涵与现今的很多培养读书习惯,如何读书等方法亦是不谋而合的。

  从修身而言,曾国藩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再一次的身体力行。摘录了很多,但总体概括出来,所谓立身修身,印象深刻的则是:自强,以及他多次提到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自强则须戒骄戒惰,于各处用心专一有恒。而“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所谓不以他人之修而心生妒忌,反以他人之立之强为喜。然,现世的种种,让我在读到这些修身之道时,从觉得有理到心生困惑。自强自然是第一要义,所谓优秀人才能有优秀的周边资源;但,果真能以身示范,想他人之好而必能有好的结果,在我身边,反例貌似不少,欺善怕恶,恃强凌弱功劳被抢夺,不一而足。所以,仅靠读书修身而入世竞争,在我看来,倒是有些力不从心呢。或许,尘心蒙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罢。

  不过,曾国藩也在给兄弟的信中写道:言不妄发;行事不激不随;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重质亦重文,或许是他能官居高位的原因吧。

  曾国藩一生谨慎,修身修心修行,能官至一品,当为后世垂范。或许,第一遍草草读完,后续亦可常温常新。

  : 这本书共500页,花了将近40个小时才读完,究其原因,一是不分主次,逐句读去,耗时耗力,但其中很多内容也是过眼即忘;二是不能专心阅读,心思纷杂,效率低下:二者都当再改进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二):力挺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三):致诸弟

  四位老弟足下:

  三月初六日,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即于是日始阅卷。十八房每位分卷二百七十余,到二十三日头场即已看毕,二十四看二三场,到四月初四皆看完。各房荐卷,多少不等,多者或百余,少者亦荐六十四卷。而惟余中卷独多,共中十九人,他房皆不能及。十一日发榜,余即于是日出闱,在场月余,极清吉。

  寓内眷口,大小平安。出闱数日,一切忙迫,人客络绎不绝。朱啸山于十六日出京,余寄有纹银百两,高丽参一斤半,书一包,内《子史精华》六套、《古文辞纂》二套、《绥寇纪略》一套,到家日查收。加紧有寿及等项,尚未办齐,待筠仙带归。十四日新进士复试,题曰“君子喻义”,“赋得竹箭有筠,得行字”。我县谢吉人中进士后,因一切不便,故邀来在余寓住。十五日接三日、初十日家信,内有祖父父亲、叔父手谕,及诸弟诗文并信。其文此次仅半日,忙不及改,准于下次付回。四弟之信所问盖窦牟、窦痒、窦巩兄弟,皆从昌黎游,去年所写牟尼,实误写尼字也。汪双池先生灿系雍正年间人,所著有《理学逢源》等书。郭筠仙翌臣兄弟,及冯树堂,俱要出京。寓内要另请先生,现尚未定,草布一二,祈贤弟禀堂上各位大人。今日上半天,已作了一函呈父亲大人,交朱啸山,大约六月可到。国藩手草。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四):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孙男等平安如常,孙妇亦起居维慎。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

  今年散馆,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谓极盛。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谕派亲王三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现未定案。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日内颇患咯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兰姊以何时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竟希公之后人将见笑于乡里矣。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杳无消息,不知同堂诸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时亦甚艰窘,辄敢冒昧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宥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五):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曾国藩头像[4]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