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读后感10篇
《要塞》是一本由(法)圣埃克苏佩里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要塞》读后感(一):脉石之书
那大概是学校出门拐弯一溜旧书店中的一家,在成堆的成功学秘籍和三分钟食谱中,竟然藏着这样一本缓慢又凝滞的书,乍见简直让人有种跌入平行时空的感觉。全场书籍八块一本,二十五块一斤,可惜《要塞》只孤零零一本,最后还是归了朋友。
好吧,当时谁能预见到这本书竟然会重版呢?可惜,如今世纪文睿出的这版“成为小王子之路”系列(其中甚至包括了让我们相约学起法语的《人的大地》《南方邮航》),而当时一起趴在地上,侧耳细听盒子里小羊呼吸声音的朋友却早已远在异乡。
带着《要塞》走四方的朋友好几年后还觉得愧疚,在里昂的小王子雕像前拍下张张失焦的照片,连同祷告山上失魂落魄的玫瑰花香一齐打包寄给我,留言写的却是“今天早晨,我修剪了我的玫瑰树”——这事儿做得简直和《要塞》中描述的那个老园丁一样拙劣。
不过也确实如此,如果《小王子》留下的是一段关于时空的感伤记忆,《夜航》带给读者的是穿梭于风流云变中的苦心和热望,那么近似于语章体的《要塞》里,能分辨出的可能只是零碎一地的断章残篇。按照圣埃克苏佩里的写作习惯,完美的成稿“在于无物可减”,而他这部写作时间跨越了十年却依然处在素材累积阶段的遗稿显然是略有些粗糙的,从全文来看,行文的风格不甚统一,各段落之间的关系疏零散漫,甚而许多观点的提出也显得没头没脑,这些无可回避的硬伤都难免让读者觉得遗憾。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杰作总在未完成时戛然而止。然而,也许正如罗伯特·康特斯所评论的,《要塞》“是圣埃克苏佩里最差的作品,其中也有他最佳的篇章。”与其将其作为完整的,已成体系作品来苛求,毋宁将其看做是一本随感集,一如马可·奥勒留之《沉思录》,萧沆之《解体概要》。尽管尚未经过严密的打磨,仅就这些时时闪现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如井水、如铃铛、如星星的笑声一般的句子本身,就已如窥见过神迹般,会在每一个风吹麦浪的时刻,透露作者未及细述的风景。这些思想和文字的碎片,被圣艾克苏佩里自称为“脉石”,通过它们,读者可以遥想起圣埃克苏佩里漂泊的十年里的生活点滴,更可以与其它各本著作成为互文相互观照,事实上,无论是关于玫瑰,关于沙漠,关于泉水的歌声,在《要塞》中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有趣解读。
当然,不管怎样,对于每一个仍在等待小王子归来的读者而言,阅读任何关于圣埃克苏佩里只言片语都是不需要理由的。早在最开始的第一秒,他们就已心甘情愿地成为了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在每一个下午四点,翘首盼望。在每一个日出日落之间,听风过麦浪的声音,回忆起了他们一起做梦的童年。
《要塞》读后感(二):小王子未说完的话
《小王子》法文版在纽约出版后两周,圣埃克苏佩里带了一部书搭上美国战船,前往北非参加抵抗运动。在阿尔及尔,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前不久,他将须臾不离的一个猪皮包托付给加瓦勒上尉保管,里面放的是985页的录音打字稿,书名已经取好了——《要塞》。《要塞》全书共219章,从1936年开始写起,断断续续写了近十年,主要部分在美国完成,到了北非等待战斗的间歇时期集中精力审阅润饰。遗稿中只有开头与结尾几章基本完成,其余有的是没头没尾的片段。本书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随感录、沉思集似的作品,其中有故事,有自白,有议论。作者借托沙漠中一位柏柏尔酋长,对王子的教育,从中表达了对文明、人生、社会、制度、价值的议论,全书可谓代表了圣埃克苏佩里在战乱中的精神状态。《要塞》一书是作者未完结的作品,就像人生,像宇宙,看不到底,可以看做《小王子》的升华篇,继续着“小王子未说完的话”。
在十字架上,耶稣成为了救世主;在菩提树下,释迦摩尼成为了佛祖;在天空和沙漠之间,在黑夜和要塞的起落之中,他创造了《小王子》,他成为了“小王子”。他是,圣埃克苏佩里,一个飞行员,一个作家,一个战士,一个哲人。在逆风飞扬的人生中,他寻找真理、书写寻找。在这部《要塞》中,他试图在凌乱中建立秩序,又试图在秩序中成长自由。他在大地上行走,又在天空中思考,这些经历纯净的思想,穿透时间的尘埃,依然能赢得现代人的共鸣,从中更能看到圣埃克苏佩里从一个作家,走向一个哲人的历程。
《要塞》读后感(三):心灵的要塞
初识圣埃克苏佩里的《要塞》,是经由周国平的文字推荐。然而想要找本来看时,却颇费周折。海南出版社03版早已一本难寻,只好拿电子版解急渴。可此等书籍,电子版终究不如捧在手里的纸质书有感觉,有心去网上一查,发现当年的二手书都已经涨到近百元的价格,就连自制影印版都能卖到原价。几经犹豫,还是决定等待再版。如今世纪出版不仅再版了《要塞》,更将其作品集结为“成为小王子之路”一并推出,对于我等喜爱圣埃克苏佩里的读者来说,这真是天大的福音了。
圣埃克苏佩里的传奇一生,在此不多赘述,而《要塞》一书,在其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中所占的分量,却不得不提。我辈知晓作者,多源于那本号称“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小王子》,然而作者本人最青睐的却是这本《要塞》:“我的其他著作与它相比只是习作而已。”翻阅作者年表,看看他在这部书上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就知道此言非虚。当然,我们不需要为了拔高《要塞》而去贬低《小王子》等其它作品。就如同你不需为了夸赞一幅油画而去贬低素描,为了称颂一部史诗而嘲笑散文。但是你必须明白,这其中所包含的“器量”是不同的。而《要塞》就是这样一部时刻让你感受到其广博之“器”与沉重之“量”的作品。
《要塞》说的是什么?沙漠中有一个柏柏尔部落,已故的老酋长英明睿智,书中作者就是借其儿子,新的酋长之口,来诉说父亲的英明教诲,探讨人生的意义。书中并没有什么贯穿的情节,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酋长一人的回忆、沉思与独白,当然,这其实就是圣埃克苏佩里自己的独白。从这点上,本书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颇为相像,难怪有并列之说。在漫漫黄沙之中,他描绘了许多意象:家园、航船、要塞、神庙、神殿、拱顶石……但归根到底,其实指向一样;在酋长的宣说之中,他也提到了许多:秩序、意义、爱情、友情、时间、生命……但归根到底,其实也指向一样。那一样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真理?不必有言语概括和归纳,只待你自己去书中去寻找。正如作者所说:“人必须自己走向真理”“要认识一座山,非得亲自努力攀登”。 有人说本书晦涩难懂,这是事实。毕竟其是作者遗作,未能真正整理过。我们看到的版本,也是从所有的原稿之中摘选出的部分篇章。饶是如此,其中也常有晦涩与跳跃度极大的言辞。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时刻品味到思想的共鸣,捡拾到思想的珍宝:
“家园不只是这些绵羊,这些田野,这些房屋,这些山岭,而是统帅和连接这一切的东西。这是我的爱的王国。 “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刺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 “创造,也可以指舞蹈中跳错的那一步,石头上凿坏的那一凿子。动作的成功与否不是主要的。这种努力在你看来是徒劳无益,这是由于你的鼻子凑得太近的缘故,你不妨往后退一步。站在远处看这个城区的活动,看到的是意气风发的劳动热忱,你再也不会注意有缺陷的动作。……你若害怕大地上出现不良的作品,你就会无精打采。因为空洞的完美会使你得不到一切。你要创造一个一片热忱的王国。 “当一个人升华、存在、圆满死去,还谈什么获得占有? “时间不是消耗我们,而是完成我们。 “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这样让人为之拍案的精彩,在书中有着太多太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同书中的王子一样,静静聆听,细细体味。这不是说,你要对书中所说的一切全盘接受,不加怀疑。但是你也必得清楚,作者在这其中所灌注的热忱,绝非空洞的言辞和概念。因为这句句箴言,正是圣埃克苏佩里用生命去体会和感悟所得,正是“用生命所交换的比生命更长久之物”。 对本书中心思想的概括是不必的,但是其所代表的哲学思想仍令人遐想。萨特曾将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归入存在主义范畴,然而在我看来,后者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萨特颇显悲情的哲学相比,无疑更加洋溢着激情与昂扬。其对于身体力行的重视,对于人的自我发展和健全的称颂,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对于物质占有的轻蔑,以及对于爱和创造的强调,倒是与另一位人道主义思想大师,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观点颇有不谋而合之处。只是德国人说得更加理性,而法国人说得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诗意。他们所反复诉说的,其实正是现代人已经失落的。也因此,阅读本书意味着你要么重拾失落之物,和作者一起探寻生命,要么干脆继续被“现实”操控,读得全无趣味,觉其幼稚空洞、沉闷可笑。若是后者,还是不读为妙。 有人说本书由于在作者身后出版,没有一个完结,是为遗憾。其实,即使圣埃克苏佩里在世,本书恐怕也不会有完结。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倒更像是生活本身,而生活,又怎么会有结局?“今天早晨,我修剪了我的玫瑰树”,这就是生活,是生活的意义。“要塞”是否建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建在了人们的心坎里。 那么,你的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座要塞呢?
《要塞》读后感(四):要塞,我要把你建造在人的心坎里
这是作者的一部遗稿,且还是一部未完成的遗稿。
如果不是因为飞行意外,作者的原计划是先花十年来写它,再花十年来修改它,可惜这样的计划照现在看来完全是奢望。
黄沙漫漫埋忠骨,蓝天渺渺葬英魂。
于是充满遗憾的,这部作者最看重的作品,就以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姿态登场了。
而我看到的这个版本,是译者借鉴其他各语种版本,更凭其主观选择,剔除了其中重复,冗长部分,摘译出其的四分之一篇幅,意在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原著的面貌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很幸运,我与大多数读者一样,对作者的认知是源于他的《小王子》。倘若不是如此,想必我一定不可能读完这部四分之一的《要塞》。
正如在《小王子》中叙述的一般,在本书中,作者依旧使用了“我”,这个第一个人称、但“我”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位飞行员,而是一位沙漠部落中的王子。全书依旧全篇使用了寓意象征的手法,那么书名《要塞》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初读此书时第一个想要解开的谜。
“要塞,我要把你建造在人的心坎里。
要塞啊,我的家园,我要救你免于陷入沙的阴谋,我要在你的四周布满岗哨,对着野蛮人吹响号角
要塞!我建造你就像建造船只,我把你钉上钉子,配置缆绳,然后放入时间海洋中乘风破浪。”
这个作者希望建造在人心的要塞,这个将要在日后人生的时间海洋里同舟共济的要塞,究竟象征什么?
好比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你希望成为被溺爱的玫瑰,而我只想做等待驯养的狐狸。
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为什么非要如此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去追究一个原本就不存在可似乎又无处不在的象征?
它可以是一种不能攻破和颠覆的精神信仰,可以是一腔不容置疑和背叛的爱国之心,更可以是生存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正如书中的一个段落的标题所言:时间不是消耗我们 是完成我们
“回忆好似潮水涨落,带走了随后又带回了所有积蓄的形象,所有往事的贝壳,所有曾经听到过的声音的海螺,它们把心里的海藻冲上岸来,重新漂洗一番,千情万意再一次涌动。但是昼夜平分时,最后一次退潮,心空了,潮水与积蓄又回归了上帝。”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和作者一样,通过一片又一片属于自己的记忆碎片,拼凑起属于自己心间的那垒要塞。它不偏不倚,应该就在你我心的地图上,坚守它,捍卫它,在迷茫时以它寻得方向,在受到冲击和颓丧时,更受庇护于它,通过它获得永恒慰藉和力量。
《要塞》读后感(五):在星空与沙海之间
读《要塞》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个挺艰难的决定,因为之前就听说这本书的中译本实际上只有全文的约四分之一,而且《小王子》给我带来了噩梦一般的记忆。这两个使我差点放弃的原因都需要解释下,节本并非都不能读,只是我国的节本都最好别读“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我四年前只知道前半句,二十岁后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你说天朝节书的都是什么居心,好在《要塞》不是那么截的;后一点,其实《小王子》本身是一本不错的书,但是被小清新的姑娘们阴部瘙痒硬是附会成对爱情的诠释,整天驯服啊小玫瑰啊让我恶心的直哆嗦,所以栽上我国那么些爱节选爱瘙痒的“读者”,圣埃克苏佩里倒霉,马振骋先生也倒霉。 开读《要塞》之前,一位学识远在我之上的朋友跟我说这是本好书,但很难评论,也许是指无法流畅而精准的向其他人传达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是的,只能说是感受,而不是界定,要界定这样一本书,实在是一件很自不量力的事。因为圣埃克苏佩里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世间芸芸众生的语录,不如说是睡梦的澄明之境里与神祇的天问与天对。 要塞的阅读过程充满“得意而忘言”的惊喜,我不时的从圣埃克苏佩里塑造的柏柏尔酋长的言语中感受到东方智慧与西方文明的交融,我相信,作者放弃其他身份显赫的王侯身份而单单要选择沙漠中的部落为坐标阐释自己对宇宙的感悟,并不是一时兴起,表面上看,是他当年作为一名飞行员长期往返于浩瀚荒凉的航线所致,而内心深处,则是借沉默的瀚海与风声才能表达对内心的拷问的理解。 一条一条的列出圣埃克苏佩里的这本小书中那些话与哪个悠久或新兴文明的箴言谚语相契合愚昧而无聊,穷举不尽。他似乎摒弃了所有来自文明的滋养,只以孤独的思考与风与沙交流,似曾相识或者说高度契合的某个描述只是巧合,他拒绝了成为代言人,也拒绝了浅薄的整理归纳,拒绝披着圣衣的空洞布道:树就是秩序,秩序在这里是统治不同事物的联合体…我的秩序是万物统一的全面合作,这种秩序促使我不断地创造,促使我去建立一种吸收各种矛盾的语言…真正的秩序是神庙…但是谁把神庙拆散,按照尺寸把石块前后排列,自以为是在创造,我要说这样的人有眼无珠…他为何要借酋长的口说出许多话,风沙可以夷平一切,而人却能不断重建,爱的繁衍与生殖,死亡的戗残,谁更古老?谁更勇武?冥冥之中,自有一种天命。圣埃克苏佩里的早去,让人充满了遗憾,有很多人,也许与他素不相识,却在用故事讲述同样的风沙情怀,他来到这世界三年后相继而来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东方故事集》,尤瑟纳尔故去后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两个人都得到了圣埃克苏佩里的余韵,我知道将作家与作家的成就相比很愚蠢很低能,然而我还是要说,他们再也未能超越他,甚至也无法比肩。这不能不说是充满了跫音绝响的遗憾…… 不能举尽是遗憾,也是魅力所在,每一个健全的生命理应有这样的表述,哪怕千种风景也只是浩瀚天地中的灰尘,然而只登过一座山,却有准备去了解今后所有的风景的人也胜过那些对千种风景一知半解的假学者,圣埃克苏佩里道尽了对生命的美好的态度,虽敬畏,但求索,让人不由的想到了海上钢琴师,红尘俗世令他心生戒备,看似前者积极,后者消极,然而本质上,都是粗俗的人们无法理解的追求,这种追求立足于荒凉、孤独,最终却守护了极致的美与精神的完满,酋长的话永远不会说完,而他每一次倾吐的暂停都充满了最尊贵的哲人将逝会造成的遗憾,头顶浩瀚的星空与脚下浩瀚的沙漠相呼应,剩下风与沙的萦回,他未出现时,一切如此,他离开后,一切如此,然而,世界却从此不同。 “要塞”这个标题被众多有名没名的人花了大力气进行诠释,最常见的见解是要建起一座或是坚固或是繁华的城池来守护自己最珍贵的宝藏,一如小王子对玫瑰花的精心侍弄,她是那样的独一无二,即便后来终于知道,这世上,原来有那么多不输给那朵玫瑰的玫瑰……标题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说的,你听了,未必会理解我要表达什么,我自己也未必知道我要表达什么,然而,决然不会是蠢人自以为高明的“天真幼稚,不产石油的阿拉伯乌托邦”,你知道了你理解的就好。 文末表达一下郁闷,那位学识远在我之上的朋友在我之前写好了《要塞》的评论,他的珠玉之词在前,我写这篇评就充满了阴影,太厉害的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座要塞啊,风沙来时可以暂借躲避,但是不时的被其博大所湮没了自己的气势,唉……
《要塞》读后感(六):今天早晨,我修剪了我的玫瑰树
月初的时候搬了办公室,东西不多,书占全部,基本被书淹没,整理书的时候把想看的放在自己桌上,堆放起来让人沉闷,其他姐姐看到都要问问我这么多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哪有时间看书。
三月的确忙,之前还每天睡觉前看个一小时或半小时的书,最近kindle根本没打开。要塞这本也是每天早上起床看个一二十分钟,看了十天才看到146页,全书接近260页,字很小,按平时我看了排版就不会翻下去。奈何书封上写着成为小王子之路,小王子是我超爱的一本书,也就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怎么说,翻到一百页我就不想翻下去,虽是散文,讲的道理很容易懂,但就是这种能杀到你内心深处的书才不想继续读。刚看的时候觉得翻译得不好,接受了后觉得有些地方让人惊喜。
下面原文节选:
要塞,我要把你建造在人的心坎里。
要爱上这朵花,也即是首先拒绝其他的花。
一名首领决不应由他的下属审判。
当雪松还是一颗这个呢自,一株幼苗或是一根长歪的枝条时谁去责怪它呢?让它成长吧,从错误到错误,长出茂密的雪松林,遇上大风天气,白鸟像烟云似的飞起。
那棵树是出来寻找光明的,我们知道树需要长时间注视才会在我们的心里成长,每个人都嫉妒那个内心怀有这批叶子和鸟的人。
只通过行动观察人,只认为在行动或具体经验讲究利益时,才表现出人,这是有眼无珠。
城池的真理不再是井然有序和几何学家的真理,而是人乘风破浪扑向大地的突击。
你不必费心要人家理解你的行动。行动是永远得不到理解的 ,也没有什么不公正。
那时我明白结合的意义,跟集体是多么的不同,就是我一刀刺进你的身体,盟约还是把我们结合一起。
说谎的女人哭是因为没人相信。
当然,这是司法公正。因为据他们说公正就是铲除与众不同的东西。
哪个征服者在攻占一块领土时,会遗憾这里横着一座山,那里流着一条河?
殊不知,只有在缺少爱的时候才学到什么是爱;只有走在引向山顶的巉岩中间,才学到什么是青山绿水;只有在祈祷中得不到回音时,才学到什么是上帝。因为当你的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你完成成长后还允许存在,在时光流逝以外施给你的东西,才使你满足而不用担心厌倦。
失望是伪善行为,因为在这个人身上有你首先喜欢的这个品质,若又有了你不喜欢的那个品质,你就失望了,然而你喜欢的品质又怎么会消失呢?但是你,立即把你爱的或爱你的那个人,转化成了奴隶,他若没完成奴隶的任务,你就谴责他。
未来,就让它像树一般接二连三长出枝叶。从现在到现在,树将会成长,完成后走入死亡。你不要为我的帝国担忧。
表情生动的面孔不再是面具,而是一个空脑壳的盖子。
现在她节省的时间,必须用其他什么来填满。
目录很棒,想了想懒得打字就不写进来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整个人很烦躁,楼下是麻将馆大碗茶和广场舞,房间隔音效果不好,关上窗还是可以听见和麻将哗哗的声音,睡得不好,也没心情吃东西,白天没状态,靠一杯又一杯的速溶咖啡撑着。软件一直崩,接触新软件时的挫折,做东西时的敷衍,自我怀疑到心态爆炸,什么都不会,每天啥都没完成就已经结束。
书里多次提到雪松的生长,谁会在雪松还是颗种子的时候去担心他长成什么样子,是弯曲是笔直,从错误到错误,从现在到现在,种子终会成长,终会长出枝干,终会成为一颗树,你不要为我担忧。
是啊,为什么要去忧虑,时间过去了就是时间,接受已经过去的东西,该来的都会到达,不管你是焦虑还是迷茫,坦然接受,迎接就行了。不用去担心字还没练,月末了工作没完成,影评没写,书没看完。放慢脚步。
关上窗,拉上窗帘,打开音乐,和自己独处,偶然拉开窗帘看一眼白云,多好。
一件事一件事慢慢完成,不要着急,只要你去做,结果好不好无所谓,至少没有浪费那些时间,你浪费的青春终会在日后找上你。
今天早晨,我修剪了我的玫瑰树。
作者和小王子一样下落不明,但玫瑰一直开在我们心中,修剪一颗玫瑰树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谢谢这本书,让我学着放慢脚步。
《要塞》读后感(七):小王子的沉思录
1944年7月31日,圣埃克苏佩里像他笔下的“小王子”一样,在空中消失,留下的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只箱子,箱子里面装了900多页的打印稿——这就是《要塞》的原型。严格意义上讲,《要塞》并不能算一部完成了的著作,后来出版的《要塞》是他人根据遗稿,加上作者的录音带、笔记、补充稿整理而成的。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随感录、沉思集式的作品。沙漠中有一个柏柏尔部落,已经去世的老酋长曾经给予王子很多英明的教诲。本书便是借王子之口,叙说了圣埃克苏佩里对人生、文明、制度、国家等领域的思考。诚如标题所示,沙漠和要塞是书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沙漠无边荒凉,游牧民族在沙漠中建筑要塞,在要塞的围墙之内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在宇宙的沙漠中,我们人类不正是这样一个游牧部落?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建筑要塞。而要塞的生活之外,就是无止境的沙漠。人正是通过像要塞那样不断地限制自己,才能寻找生活的意义。
《要塞》自1948年出版以来,引起了众多的讨论。褒者认为此书可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纪德的《人间粮食》并列为三部重要的哲学小说;贬者(如萨特)称“谈到抽象与基本的事,这家伙在胡说八道。”
本书的译者为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马振骋。相比于其它圣埃克苏佩里的译本,马老的译文更富有文学性,例如,同一句话,曹丹红的译本中为“积多少劳累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啊!”,而马老翻译为“积劳成疾”,言简意赅又意蕴深长,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另外,马老在法国文学翻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获首届“傅雷翻译奖”。
不管是精心杰作,还是临终梦呓,《要塞》代表了圣埃克苏佩里在战乱中的精神状态,书中有些章节读来有史诗般的气魄、《圣经》时代的遗风,被周国平誉为“圣埃克苏佩里版的《圣经》”。
《要塞》读后感(八):记录
“因为,如果你从时间的停留与阶段的不同看待人,你对人会一无所知,就像对树一样。树不是种子,也不然后是枝干,然后是弯曲的树干,然后是枯木。决不应该把它分割来看。树,是慢慢伸向天空的力量。就像你,我的孩子。神使你出生,使你长大,让你逐渐有了欲望、遗憾、欢乐、痛苦、愤怒和原谅,然后又使你回归于他。他可是你不是这个小学生、这个丈夫、这个孩子、这个老人。你是那个在自我完善的人。如果你懂得发现自己是长在橄榄树上一根匀称的树枝,你会在摆动中体验到永恒。你周围的一切也会是永恒了。你祖祖辈辈饮用的淙淙泉水是永恒的,爱人向你微笑时眼中流露的光芒是永恒的,黑夜的清凉是永恒的。时间不再是一个磨蚀沙砾的沙漏,而是捆扎麦子的收割者。”
因为我觉得人跟要塞很相像。人打破围墙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断垣残壁。这时开始无处存身的忧患。
父亲又说:“一名首领决不应由他的下属审判。”
“创造,也可以指舞蹈中跳错的那一步,石头上凿坏的那一凿子。动作的成功与否不是主要的。这种努力在你看来徒劳无益,这是由于你的鼻子凑得太近的缘故,你不妨往后退一步。站在远处看这个城区的活动,看到的是意气风发的劳动热忱。你再也不会注意有缺陷的动作。”
对人惟一重要的是事物的意义。
“因为主要的养料不是来自事物,而是来自连接事物的钮结。不是钻石,而是钻石与人的某种关系,使人滋养。不是这片沙漠,而是沙漠与部落的某种关系。不是书中文字,而是书中文字之间的某种关系,——这是爱,是诗,是神的智慧……”
“美德是人的完美境界,不是全无缺点。我若要建设一座城市,我搜罗三教九流人士,给他们权利,叫他们自尊。抢劫、勒索或强暴都是歪门邪道,我给他们另外的志趣。这样他们会用粗壮的双手去建设。他们的自尊会换来塔楼、神庙和城墙。他们的凶狠会变成人格高尚和纪律森严,他们会为由自己建设、用心血交换而来的城市服务。他们会为了保卫它而死在它的城墙上。你就会在这些人身上发现引人注目的美德。
“但是你无视土地的力量,嫌弃泥水的污浊,蛆虫的丑陋;你首先要求人洁白无瑕。”
那时我明白结合的意义,跟集体是多么不同……就是我一刀刺进你身体,盟约还是把我们结合一起。
失望是伪善行为,因为在这个人身上有你首先喜欢的这个品质,若又有了你不喜欢的那个品质,你就失望了,然而你喜欢的品质又怎么会消失呢?但是你,立即把你爱的或爱你的那个人,转化成了奴隶,他若没法完成奴隶的任务,你就谴责他。
因为人——我要对你说——寻找的是自己的禀性,而不是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