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的神话的读后感10篇
《西西弗斯的神话》是一本由加缪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一):命
写下这个字,心中不免惶恐,因我不知道命会如何操纵我来完成这对她自己的阐释剖白,这一团幻灭中升腾而起的云雾。
千百年来我们创造出无数令人生畏的神明的形象,不为别的,只因我们害怕轻易操纵我们的是冥冥之中的未知。它需要一个比母亲的胸怀更值得信赖,比宇宙方圆更值得敬畏的具象,在岁月长河中平衡着,抚慰着那些被命运摧残得遍体鳞伤的心灵。
“寂寞呀...”“坎坷啊...”十几张老树皮裂开了口子一样的嘴唇叹息着,几十颗耸拉到肚皮的胸脯后的心脏摇晃着,舞台上停电了一般,那是十几年前的阿婆,还是几十年后的你,都像走过了千年的冰山,五月里穿上红色的棉裤,在黑暗中喃喃,颤抖着。“咚”,一个爷爷倒地,骨质疏松的老毛病早已不允许那具干瘪的身体发出清亮的响声。
“都是命啊!......”
衰老本身,是否是一种对命运的屈从?
你终于还是打了那通电话,廉价的千足金五件套只要九九八,你曾经发誓一辈子也不要那种又俗又重的金。这不是炫耀,是逃避,珠光宝气来掩饰不再吹弹可破的肌肤,不再散发异彩的双眸。女儿嘲笑你挎的布口袋上的金钥匙学校,丑死了不像她2万买的LV包包。
是的,你老了,你不愿承认,你去门口新开的京客隆的小广场上跳舞,凤凰传奇的歌声震耳欲聋,那是最受女儿这一代吐槽的老年活动之一,你浑然不知。
“分手吧...”“为什么”他没有继续回你的短信,你的青春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你歪在沙发上吃薯愿(为了下一场恋爱你必须保持身材),回想着,你甚至多希望他是患了什么不治之症怕最后的你无法承受那般悲痛而选择让自己在误解中抱憾终生。可惜上帝不是张爱玲,现实也不那么煽情。你曾厌恶极了叔婶一辈的家人逢年过节发来的电子贺卡上那闪动着深紫到深红渐变流光的“缘”字,你不愿将自己的激情与欲望,散发着荷尔蒙的体味与泪水洒在这个俗不可耐的字眼上。可是,“无缘吧......说不定真命天子就是下一个。”你抽取一张印花的面巾纸拭去脸上的泪水,你在等待,等待那时不时不靠谱的命,牵起红线的另一端。
你接受了,你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一米六的中年男子,特征像极了你中学时代躲在被窝里追的兵长,只不过,你的丈夫不像个从漫画里走出来的英雄,更像是中国平安走出来的小业务员。天子不知道是不是,真命,倒是一定了。
两块钱还可以买一瓶农夫山泉的日子里你2万块的LV包包,当年的Chanel V,早被替换成了儿子的成绩单、社保卡和速效救心丸。
你看着虎头虎脑的儿子点同学的穴,有了喜欢的小女孩,你看他魂不守舍苹果都要带两颗,你安慰他说长大后上天会给你安排更好的女孩,儿子猛地站起来,大声说:“我一点都不喜欢她!等我当上了宇航员她就会喜欢我了!”
倔强如你,痴情如你,儿子不知道自己的第二句话背叛了第一句,他的直快像极了他。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最后拉上儿子的行李箱,再三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北上的路不总是顺遂,你告诉他不要委屈自己,你看着他宽厚的背影,老泪不忍纵横。是的,二十年前的你无数次地在月台狂奔,双臂环抱着另一个男人。
你总是自嘲说自己的青春被狗吃了,拉上窗帘,脱下衣服,你端详着自己不再年轻的身体,曾经多少颗心为之倾倒......是啊,吃的还真干净呢。
你洗好碗碟瘫在沙发上,丈夫对你早已没了兴趣,你始终想知道他是不想了,还是不能了,你静静地坐在一旁,月光爬进来,洒在丈夫的啤酒肚上。
啊,月亮。儿子的誓言随风化为尘埃,想来他与月亮的联系似乎也只有每年那几块小小的月饼。
你老了,你不愿意承认。
你哭了,泪水也浑浊,像一个被世界丢弃的孩子,再没有人为你递上印花的面巾纸,没有人迷恋你耸拉到肚子的乳房。
你不信命,你要把六字头的年岁也过得有滋有味,于是你决定回家,明天早起用老年证坐公交汽车去看一看家乐福和京客隆哪家的西红柿更便宜一些。你坚定地相信着,剩下的钱日子久了就可以给儿子买房娶媳妇。
你要积极地生活着。
你还能怎么生活着?
命。
你不信是因为命不想让你现在信。
我像是一个倔强的圆规,我叛逆地奔向更远的方向,以为可以挣脱头顶的捆绑,于是我尽力奔跑,奔跑,纸上画出血来——
最后,还是回到了它想要让我到达的地方。
然而我听见有人说:“这个圆真漂亮。”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二):对人类、命运、自由以及存在的隐喻
我觉得,加缪是最帅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哪怕你不看加缪,也要看《西西弗神话》,这是对人类、命运、自由、如何存在的隐喻。上帝死了,价值死了,理想死了,西西弗被定罪,被抛入历史,在虚无和荒诞之中孤独无奈艰难地活下去,这本身就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叩问,更是一种自我觉醒。
加缪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可能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对于加缪而言,怀疑、打破、荒诞、虚无与跋涉本来就是常态吧……
配合最近非常着迷的一部电影《土拨鼠之日》,假如你每天醒来,发现都是同一天,每个人都跟你说着与前一天同样的话,做着同一件事,你所有的一切挣扎,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那接下来到底要怎么活呢?
这看似是一部喜剧,但内核确实对人类命运的拷问,难道我们不就是在土拨鼠之日,一天又一天,过着同样被碾过的日子,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很快就会衰老,走向不可逆的死亡。
再回到一直以来在研究的作家太宰治,也许他的自杀也是在对抗一种更大的绝望感,死亡带给他一种轻松的假象,或者引力,让他想要摆脱沉重的绝望感。
对什么绝望?对人性绝望,对自我绝望,他死于负罪感和羞耻感。死于一种不真实感,人类的荒诞感、活着的荒诞感......让死亡反而越发真实起来了,甚至变成一种执念。
如此说来,似乎是有点悲观主义和阴暗的色彩,但我深爱加缪,就在于他虽然认可荒谬,但用荒谬,来对抗荒谬。正如西西弗斯,他日日推巨石上山,然后,巨石又会滚下来,日复一日。这似乎是一件悲苦的事情,但在加缪的诠释里,西西弗斯接受了这个必然的命运,毫无怨言地,再把石头推上山顶。就在这个过程中,他超越了命运,成为了真正的英雄。我们总是看到西西弗斯身上的重负,但他却告诉我们,最好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醒来,推着巨石攀上山顶,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正如一直活在《土拨鼠之日》的主人公,在沉溺纵欲与疯狂之后,在求死不能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活在土拨鼠之日的会发光的方法,他让自己在土拨鼠之日,获得重生。
【摘】
1.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
3.深刻的情感,如同深刻的作品,其蕴含的意义总比有意表达的要多。
4.有志者,必挑起悖论。
5.即使我用脚丈量过全球的高山峻岭,也不会知道得更多。我对自己对世界都陌生。
6.世界本身不可理喻。
8.世间存在着荒诞的婚姻、荒诞的挑战、荒诞的怨恨、荒诞的沉默、荒诞的战争和荒诞的和平。
9.对存在学者来说,否定是他们的上帝。确切地讲,上帝只靠否定人类理性才得以支撑。
10.对人是否自由,我不感兴趣。我只能体验自身的自由。
12.我从荒诞取得三个结果,即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我拒绝自杀。
13.时间养活时间,生活服务生活。
15.为了生活得快乐而赚钱,一生中全部努力和最好的时光都集中起来去赚钱了。幸福被遗忘了,手段被当成目的了。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三):我知道尽头在哪,但我仍想奋力一搏
这是大二时期写的读书笔记,好稚嫩的,把原文摘录下来,然后再看看相隔一年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还和当初一样。
“西西弗斯式“的形容词在西方语境中,代表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任务。我承认当我听到老师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是,内心有很多不知名的感触,抓不到头也抓不住尾,它们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但又急迫想要我让他们原形毕露。
一直想法设法想自己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相信心怀美好就能遇见浪漫,相信好人一生平安。看电视剧看电影也是,不能忍受善良正直的好人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对坏人牙痒痒,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可是,人终究会走向死亡,徒劳无功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所在?西西弗斯引发了我对生命极致意义的思考。我没有濒临过死亡,生命里也没有带来翻天覆地的转折(怪不得 我当时思想那么幼稚!)我对生命极致意义的思考真的十分浅薄。
我现在读过的书,发过的言,写下的笔记,能带来什么变化呢?这些变化就算让我改头换面,可我终将走向坟墓,与世隔绝,和大多人一样被世间所遗忘。世界那么大,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的存在,带来了什么,你的价值,有体现在哪里?
(中间一大段正能量)
我愿我在我生活里作者让他人做着徒劳的事情,也不愿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精力被消耗,明知道徒劳而尽力,才是勇气可嘉,值得敬佩。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明知不可为的冒险精神,这个世界才在一直往前走。
我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我知道我的尽头在哪,但我仍然奋力一搏。
20160705
最近原来才发现自己喜欢的自己,其实就是不成熟的自己。就比如中间那一段,觉得好人就一生平安,人在做天在看,因果轮回有报应。其实不是,世界很多事情并非都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一相对应。
看事情只看到一面去判断好坏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只有小孩子的世界里才有完全的“好人”“坏人”之分,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一开始看到凶神恶煞的人就立即判定他是坏人,然后巴不得他赶紧领盒饭走人。
人越长大,应该是思考事情的角度和方向不再呈直线模式,而我仍然还做不到,但是还好正因为能体会到自己的渺小,能理解很多事,而不计较,再努力一点,长成长大该有的模样。
有段时间我陷入一个困境,就觉得任何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我不知道自己对自己的规划,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作用,如果一切都是不对等的,那何必苦苦垂死挣扎?有个女生的话让我很豁然开朗,她说人生就是悲观的黑暗的,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光,我是要找光的人,而你是身上带着光的人。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四):《西西弗斯神话》读书笔记
这是一次有趣的读书体验。由于加缪行文的文学性过强,加之中文翻译的不知所云,本来我在翻完开始的几十页后就已经放弃读懂了,没想到看完半本书后结合豆瓣上的影评竟然看懂了一个大概的文章脉络。有了大纲的指引,写笔记时回头再看那些文字,明白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可能哲学有时候需要的就是这种不管看不看得懂,先看完一遍再说的勇气吧。
加缪开头便提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可能也是整本书最有名的一句话...),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最重要问题是“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许多哲学流派归根结底谈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谈论死亡、荒谬与希望,探讨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人们需要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自杀)来逃避生命。
接下来,加缪生动描绘了生活中令人产生荒谬之感的数个场景:切身体会到死亡无可避免的时刻,感受到周遭世界与自身心灵疏离的时刻,竭尽理性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刻。它们无一例外始于对庸俗日常的厌倦,始于自主意识的觉醒。可是,荒谬之感仅仅是产生荒谬得基础,而非其本身。到底什么时荒谬?加缪给出了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
...荒谬是比较而出的结果。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荒谬之感并非来源于对某个行为或印象的端详审视,它是从一个独立的事实与某种现实,从某种行为与超越这种行为的世界之间的比较中迸发出来的。荒谬的本质是离异。可惜的是加缪对几家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的评述,尤其是对几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的逻辑分析,受限于我目前知识结构的不足和翻译的不通顺,并不看得太懂是什么意思。只在加缪分析完毕,转而论述荒谬与自杀、荒谬之人该如何生活的时候,看到一些很心仪的句子或观点。
加缪首先对荒谬做出了肯定,“荒谬让我豁然开朗...这就成为了我内在自由的原因。”。讨论的问题也从一开始的“生命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活下去”,变成了现在的“生活若没有意义,人们则要更好地继续下去”,因为“经历一种体验,经受一种命运,其实就是全然地接受它的存在。生活就是让荒谬活着”。于是问题从“If/whether”变成了“How”:如何在拥抱荒谬的同时活着?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在意识到荒谬之前,我们对生活都有一种想象。我们接受社会给的安排,并“自愿”选择一种角色度过一生,因为周遭的声音都告诉我们这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生活的目的,从此不越雷池一步。人们心甘情愿地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仅仅是为了证明生活是有意义的。而当你意识并明白了生命的“荒谬”之后,就能看到这些栅栏是如何束缚住了你的生活。
那么,如果这种方式行不通的话,我们到底要怎么办呢?荒谬之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原文里说:
荒谬的人是一个不否定永恒但亦不为之而劳的人。留恋之感并非与他遥遥相对,但他却偏好他的勇气和推理。前者教他义无反顾地生活,后者使其知晓个人的极限所在。由于他明晰自由的有限和短暂,知晓反抗没有未来,并意识到人终有一死,他在自己寿命所辖的范围之内开始了冒险生活。不为虚假的永生希望所迷惑,也不徒劳地抱住一个未来的幻影不放。荒谬的人义无反顾地生活,探索自己生命极限;他过着冒险的一生,却知道自己的有限性而不妄自尊大。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知晓了荒谬的真谛而仍然诚实面对生活的人。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五):西西弗斯
很多时候,会问自己,做这件事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做,昨晚之后会对自己的追求有任何帮助么?答案往往是并没有什么用,在一细想,甚而连所谓的追求也经不起“”意义这一词的考验。常常人生几十年、一百年,你以为有很多事可做,很多目标可完成。可途中回看一眼过去,多少是沿着曾经所期许的从一而终的行为。什么是命中注定的命运?也许无关好运或坏运,而更像是一种追求直至虚空的轨道。到底是做一个荒诞的人,无意识地度过荒诞的一生更快乐,还是有意义地看清自己的现状做个“叛逆”的荒诞人更幸福呢?在哪里看过这样一个说法“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有意义,这就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要求有意义”。既然如此,在走向大智若愚之前,多一份对自己的认知貌似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勇敢是一种经得起捶打的品质,幸福是一种可以磨练的意志,基督徒常常会说要活出基督,那基督在为人时又有着什么样的品质呢?耶稣带门徒来到客西马尼,祷告,第一次祈祷的是希望父能免去他在十架上的死,第二次第三次却祈祷说,若免不了这死,愿父神按自己的旨意成就。祈祷的时候,门徒都睡着了,这是耶稣与父孤独的对话。
为什么主知道要经历死,却不想他人所想的那样自救呢?仅仅是因为经上如此写么?在客西马尼,主的心痛切沉重,不看负荷,最后还是以‘起来,我们走吧。看呐,出卖我的人近了’作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一个人承受所有的苦难,去面临死亡。死,对于主耶稣来说是命运么?是不是更像是一种仪式,通过这个仪式,于人身看见神性的流露。
反观作为凡人的自己的命运,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明知这一生的虚无,依旧不断推举岩石,用行动或思想表达——人的意志可以使其拥有断定一切为善——的权柄。加缪写的“人都是要死的。不错,但让我们在抗争中死去,倘若等待我们的是虚无,也别让这变的理所当然”。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六):每个人的神话--《西西弗斯的神话》
这本书是在看了《陌生人》和《鼠疫》后一气呵成看下来的。虽然中间没有停顿,但是过程并不顺利。一开始以为和前两本一样是一个小说,就和往常一样找来英文版开始看。越看越艰难,用词都很简单,但是这些熟悉的词汇拼接在一起我就有点搞不定了。于是找来了汉语版的,但是不得不说,看完以后还是觉得英文版的更好懂。
在我眼中,西西弗斯上山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他的意识都被巨石占据。但在下山的路上,摆脱掉原先的束缚,他的意识也被释放了,意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徒劳,除了下一块巨石以外没有所谓的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失望和希望的轮回里。它们俩就像是永不分开的好兄弟,见到一个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看到另一个。但是人总是怀揣着希望,害怕失望,这就是这个世界荒谬的原因之一。
意识和现实的交汇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荒谬,有的人发现这样的荒谬无法承受,换句话说就是不理解生活,就会自杀。相当于以行动告诉别人自己觉得“不值得如此费力”的生活。诚然,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要不断接收生存发出的指令,并以某种姿态回应,回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就是习惯。自愿结束生命意味着像下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你已经意识到这种习惯的荒谬性,意识到没有一个深刻的你又去生活,发现每天的忙忙碌碌毫无意义,遭受痛苦亦无益处。
在这里,自杀并不是对荒谬的不接受,反而是一种完全的接受。与之对立的是逃避,对死亡的躲闪。这种逃避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希望。是一种对自己应得的生活的希望,也是不是为生活本身而活的人们的自欺欺人。希望设置一种伟大的超过生活的目标,让生活得到升华,得到意义,然后背叛生活。每天都是时间带着我们走,但是也经常有那些时刻我们必须带着时间走。我们指着未来过活:“明天”“以后”“等毕业了”“等结婚了”“在你走出自己的路之后”。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赋予某个时间点意义,把自己和时间轴连接起来。人们往往愿意承认自己站在时间曲线上的某一个点,但是不愿意意识到这条曲线的尽头。每个人都属于时间,但是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正如每个人都期待所谓的“更好的明天”但是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应该是拒绝明天的。这种肉体的反抗就是另一个荒谬。
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察觉到周遭的一切都是“密实”的。在感叹一个石头的纹路多么的巧妙时,陌生感会伺机而入。在一切美的内心都有一些非人性的东西,那些山,那柔和的天空,那树木的轮廓在这一刻失去了我们拿来装点它们的虚幻的意义,从此它们变得比失乐园还遥远。可以感受到世界最初的敌意穿过几千年的光景来反对我们。转瞬间,我们不再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明白的只是我们实现归于这个世界的想象与设计,因为自此以后,我们不再拥有这项技能。世界变回他本来的样子,从我们手中逃离。像是被习惯遮掩的舞台布景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和我们保持距离。世界那种“密实”与“陌生”就是荒谬。
面对这种种的荒谬,我们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然而思想一旦开始自行,首先发现的就会是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加缪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这些观点不攻自破,结果常常被人取笑。因为我们在肯定一切皆真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这种论点之反面的真实性,结果也就肯定了自己论题的谬误性(因为反面的论点是不承认它是真实的)。而如果有人说一切皆谬误,这一论点本身就是错的。倘若我们宣称只有我们论点的反面是错误的,或者只有我们的论点不是错误的,我们则是被迫承认了无数真实或错误的判断。因为一个人在表达一种真实论点时宣称它是真实的,同时也承认了以此类推的无限论点。”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大多数人选择了逃避,少数人任由思想滑到最终点,不可避免的得出生活本没有意义的结论。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把握,荒谬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非理性的反面",可以说是理性的一种特殊形态,归根结蒂它产生于人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冲突。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他分析了很多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全文从为什么自杀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分析了无处不在的荒谬,得出了意义是人类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这和我最近看的《传道书》异曲同工,日光之下,皆是虚空。处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是在说物质,现在觉得不只是物质,思想更是虚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上山时候的西西弗斯,没有意识,活的简单。但是山总有一个顶,简单不可避免的会被某个点触及变的混浊。
在与荒谬相遇之前,芸芸众生活得有目标,他们关心未来,希望得到证明。人们掂量自己的机会,指望着“某一天”、退休后的生活,或是子孙的事业,仍然觉得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某些事。实际上,即使所有事情都与自由相背,他还是表现得好像自己是自由的。然而荒谬之后,所有事情都被搅乱了:那种“我要”的想法、那种似乎一切皆有意义(即使我有时会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的行为方式——这一切都被一种可能性死亡的荒谬性以其令人眩晕的方式揭露无疑。思考未来,为自己设定目标,偏爱某物——所有这些都预先假定了一种自由的信念,即使人们有时确信自己没有感觉到自由。但在那一刻我很清楚,那种更高的自由、那种可单独作为真理基础的将来的自由并不存在。死亡是此时唯一的现实,而死亡之后才是关键时刻。
这世间只有一种奢侈品:人们之间的感情。在这个脆弱的世界,所有具有人性并只具有人性的东西都包含一种更生动的意义。紧绷的面孔,濒危的手足情,人们之间这种强烈而纯洁的友谊——这些都是真正的财富,因为它们转瞬即逝。
有的时候对于未来的希望反而会限制我们的现在,现在作为未来的根基是真真切切的在我们手中的。没有必要给这一切赋予过多的意义。喜欢就去做,想要就去得到。加缪的荒谬论启发了我:不存在未来,只有这样才为内心的自由提供了理由。
一切烦恼的根源都在意识。当一个每天粗衣粝食的人突然意识到自已为什么不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时候就是悲剧的根源。世界上有两种幸福的人,一种是与海搏斗不惜丧生海底的,另一种是看见大海后转身就走的。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空叹的,一种是因为见不到大海抱怨终身的。
返璞归真也好惊心动魄也好,都在于自己的选择。在这里我选择前者,我希望带上死刑犯带的眼罩,把荒谬隔绝在外。我知道他们的存在,我也有可以不去看他们的自由。听上去挺荒谬,但是这就是生活~
Keep calm and carry on。
《西西弗斯的神话》读后感(七):命
写下这个字,心中不免惶恐,因我不知道命会如何操纵我来完成这对她自己的阐释剖白,这一团幻灭中升腾而起的云雾。
千百年来我们创造出无数令人生畏的神明的形象,不为别的,只因我们害怕轻易操纵我们的是冥冥之中的未知。它需要一个比母亲的胸怀更值得信赖,比宇宙方圆更值得敬畏的具象,在岁月长河中平衡着,抚慰着那些被命运摧残得遍体鳞伤的心灵。
“寂寞呀...”“坎坷啊...”十几张老树皮裂开了口子一样的嘴唇叹息着,几十颗耸拉到肚皮的胸脯后的心脏摇晃着,舞台上停电了一般,那是十几年前的阿婆,还是几十年后的你,都像走过了千年的冰山,五月里穿上红色的棉裤,在黑暗中喃喃,颤抖着。“咚”,一个爷爷倒地,骨质疏松的老毛病早已不允许那具干瘪的身体发出清亮的响声。
“都是命啊!......”
衰老本身,是否是一种对命运的屈从?
你终于还是打了那通电话,廉价的千足金五件套只要九九八,你曾经发誓一辈子也不要那种又俗又重的金。这不是炫耀,是逃避,珠光宝气来掩饰不再吹弹可破的肌肤,不再散发异彩的双眸。女儿嘲笑你挎的布口袋上的金钥匙学校,丑死了不像她2万买的LV包包。
是的,你老了,你不愿承认,你去门口新开的京客隆的小广场上跳舞,凤凰传奇的歌声震耳欲聋,那是最受女儿这一代吐槽的老年活动之一,你浑然不知。
你努力让自己显得年轻,却不小心从老年人变成了俗气的老年人。
“分手吧...”“为什么”他没有继续回你的短信,你的青春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你歪在沙发上吃薯愿(为了下一场恋爱你必须保持身材),回想着,你甚至多希望他是患了什么不治之症怕最后的你无法承受那般悲痛而选择让自己在误解中抱憾终生。可惜上帝不是张爱玲,现实也不那么煽情。你曾厌恶极了叔婶一辈的家人逢年过节发来的电子贺卡上那闪动着深紫到深红渐变流光的“缘”字,你不愿将自己的激情与欲望,散发着荷尔蒙的体味与泪水洒在这个俗不可耐的字眼上。可是,“无缘吧......说不定真命天子就是下一个。”你抽取一张印花的面巾纸拭去脸上的泪水,你在等待,等待那时不时不靠谱的命,牵起红线的另一端。
你接受了,你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一米六的中年男子,特征像极了你中学时代躲在被窝里追的兵长,只不过,你的丈夫不像个从漫画里走出来的英雄,更像是中国平安走出来的小业务员。天子不知道是不是,真命,倒是一定了。
两块钱还可以买一瓶农夫山泉的日子里你2万块的LV包包,当年的Chanel V,早被替换成了儿子的成绩单、社保卡和速效救心丸。
你看着虎头虎脑的儿子点同学的穴,有了喜欢的小女孩,你看他魂不守舍苹果都要带两颗,你安慰他说长大后上天会给你安排更好的女孩,儿子猛地站起来,大声说:“我一点都不喜欢她!等我当上了宇航员她就会喜欢我了!”
倔强如你,痴情如你,儿子不知道自己的第二句话背叛了第一句,他的直快像极了他。
为什么,你不需要知道了,时间给了你答案吗?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最后拉上儿子的行李箱,再三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北上的路不总是顺遂,你告诉他不要委屈自己,你看着他宽厚的背影,老泪不忍纵横。是的,二十年前的你无数次地在月台狂奔,双臂环抱着另一个男人。
你总是自嘲说自己的青春被狗吃了,拉上窗帘,脱下衣服,你端详着自己不再年轻的身体,曾经多少颗心为之倾倒......是啊,吃的还真干净呢。
你洗好碗碟瘫在沙发上,丈夫对你早已没了兴趣,你始终想知道他是不想了,还是不能了,你静静地坐在一旁,月光爬进来,洒在丈夫的啤酒肚上。
啊,月亮。儿子的誓言随风化为尘埃,想来他与月亮的联系似乎也只有每年那几块小小的月饼。
你老了,你不愿意承认。
你想和街上的年轻人说说话,可他们眼里你就是个老怪咖。
你哭了,泪水也浑浊,像一个被世界丢弃的孩子,再没有人为你递上印花的面巾纸,没有人迷恋你耸拉到肚子的乳房。
你不信命,你要把六字头的年岁也过得有滋有味,于是你决定回家,明天早起用老年证坐公交汽车去看一看家乐福和京客隆哪家的西红柿更便宜一些。你坚定地相信着,剩下的钱日子久了就可以给儿子买房娶媳妇。
于是你积极地生活着。
你要积极地生活着。
你还能怎么生活着?
命。
你不信是因为命不想让你现在信。
我像是一个倔强的圆规,我叛逆地奔向更远的方向,以为可以挣脱头顶的捆绑,于是我尽力奔跑,奔跑,纸上画出血来——
最后,还是回到了它想要让我到达的地方。
然而我听见有人说:“这个圆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