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的对谈的读后感10篇
《原来如此的对谈》是一本由(日) 河合隼雄 / (日) 吉本芭娜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如此的对谈》读后感(一):不仅仅是对谈
虽然书本名称是《原来如此的对谈》,但是感觉这个也只是书本里面其中的一个话题,大家不要被书本标题局限了思维。
书本的确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通过互问互答,探讨了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等等不同的内容。
两位的对话在书本里一直都是非常轻松舒服的,没有咄咄逼人也没有卖弄学问,只是很平常地聊天,但是却让人从他们的聊天中轻松地了解到各种知识,也谈及了很多日本的文化。或许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循循善诱,慢慢地引导别人去思考问题。
虽然每个对话都有主题,但是每个对话又不局限于一个主题,可能从一个主题延伸到别的话题,例如从他们书本的译文,谈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行为习惯,谈到灵魂密码。所以其实书本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所看到的主题内容,涵盖范围很广。如果愿意,也可以自己在阅读中去思考每个话题,然后去延伸属于自己的知识,关于“自我”的认知。或者就是因为他们如此自由的对话,从不知不觉中剖析自己的想法,让人感觉到“如此的自由”?
这么多对话中,让我感觉比较深刻的反而不是关于自由、自我,而是我觉得河合先生和吉本小姐的家庭对他是很包容很放任的吧,像河合先生谈到高中睡觉的问题时,家人能不阻止他任由他睡了三年,虽然这三年可能不是真的完全睡觉,但是能够这样轻松地说出来,还是受到家人的包容的吧。而吉本小姐的姐姐可以成为画家,她成为作家也跟家庭的包容是离不开的,虽然也有谈及到他们家会因为一个问题而争执不下来,但是每个家庭也是有各自的“规则”存在的吧。在这样的规则下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幸福的。
但是,回头一想才发现他们能够这样自由也是跟他们自己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是离不开的。如果这个人本身是比较有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他会控制自己到某个时候或遇到某个条件就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了。但是如果是一些真的完全没有想法本身就是得过且过的人或者思想尚未成熟的人就不能放任他们,必须有人督促鞭笞他们才行。突然觉得,好像这些内容还是跟“自我”有关呢。(自己打自己脸)
果然,是因为意识到自我,所以才能获得“自由”,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属于自己?而书本最后一个话题还提及到探索自我其实是探索世界,感觉人生的话题真的无限宽广,简单的对谈真的不足以说完……
《原来如此的对谈》读后感(二):原来,能感受到痛苦的不光是自己。
读这本书时正处于和爸妈一次很激烈的吵架,第一次发现我爸妈除了地域歧视外,还有地区歧视,跟父母说不通、处不好,很是困扰。其实已经很久没这样争执过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他们无休止的吵架(但父母说他们在争论),我不喜欢但会妥协。我也曾经试图改变过父母,让他们不要吵架,也希望他们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我,改变对我的态度,事实证明无济于事。
我的性格属于“老好人”的类型,懂礼貌,乐于助人,孝顺老人,凡事以和为贵,但越长大越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判标准,即使和父母争执顶嘴,但骨子里还是温和的,最后还是会选择照着父母的话去做。可这次,我觉得他们的观念是错的,我无法认同(他们总说“我这都是为你好”这句话,真让孩子无法反驳),在反抗的同时我也不断地在质疑自己,是不是还是自己的错。
这本书如同一股滋润心灵的甘露,给予我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原来“能感受到痛苦的不光是自己”。我一直在找寻着什么,而这次从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和小说家吉本芭娜娜的对谈中,我找到了。
关于青春期,他们是这么说的——
青春期是个“蛹化的时代”,让人捉摸不透,差别就在于去守护它还是不守护它。如果抱着多余的担心非要去介入,反倒会把它的“蚕蛹”戳破。
我们的外壳会随着年龄逐渐变厚,但无论如何都要去磨合,掌控自己内部的感性。可能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养成的病症怎么能一年就改变呢,但还是要对抗斗争。
关于幸福成长,他们是这么说的——
长大变成了一个非常难理解的词,搞不懂怎么就算是长大了,不一定出了社会就是大人。
我们这代人,对什么都不关心,不是自由,而是不关心。纠缠的反面就是无视,这才是最可怕的,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却全部交给别人。而且,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热衷的事情或者兴趣爱好不管孩子,根本就是过着普通的生活而已,却完全是一副不关心的姿态。
传统的幸福模式,是只有这样做就能幸福之类的。如果一味去迎合幸福的标准,反倒会陷入痛苦。
回归自我的努力十分必要。不屑于做“被别人认同的自己”,不屑于“遵从别人是这么认为的”的人会很感动。去了解自我,去试着面对自我。
他们虽然在探讨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情况,但有些也是中国式的通病。在中国,我也总觉得活在“非常中国式的羁绊”,在处理家庭关系中精疲力尽;在中国,也会有在夹缝中努力抗争的无奈,“不成文的规矩”特别多,如果你不这么做或是不和其他人一样,你就会沦为“可怜人”的代名词。
想起李碧华的一句,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事业和爱情都不如意,他们唯一有的,是“明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对自己的接纳,学会享受生活的甘苦,学会拒绝,学会忽视其他人的评价,学会更多的包容、更少的挑剔……做好自己。
. S.《原来如此的对谈》,当时觉得这本书名字有些奇怪,“原来如此”是形容词?可以这样与“对谈”搭配?还是应该“对谈原来如此美丽”?
看完后才发现这是其中一个小主题。河合隼雄说:“对话是我的职业,在这个职业关系里我们被训练成聆听者,聆听优于对话。普通人则以表达为优先,这是我们的差别。”嗯、是啊、原来如此……这些都是口头上表示认同的词,倾听、交流、讨论、互撞……才能形成如此有智慧的书。
就像笔者河合后记,这种形式不是思想整合之后的传达,而是在语言的碎片中获得惊喜的线索。
确实有同样的感受,本书让人领悟的点总在碎片化出现,为此,我也走走停停地做着笔记以捕捉灵感。
对谈者:河合隼雄和吉本芭娜娜
起初对两位不是很了解,在读完整本书后基本也感觉到了两人在日本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如何一步步走上“自我实现”亦或“自我兴趣”的这条道路。
阅读整本后又特意查了两位的资料,发现竟然很多年以前读过河合隼雄老师的《心的处方笺》,好巧~让我又有二刷之感。
吉本芭娜娜据说目前在日本有着和村上春树同等影响力,其作品有引用死亡话题来启发疗愈和新生的理念,从而拯救了许多边缘的年轻人等,有机会也一定读读看:)
正式谈一下全书读后之感: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似乎就像《灵魂的密码》一样,似乎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些痕迹出现,然后跟随自己的直觉,一步步就显露出来了,从而长大,将其属性或职业化,成为谋生渠道亦或有所成就。
人有的时候真的无需太理智,太理智会让人选择“他我实现”,而非“自我实现”,刻意选择那些被社会价值观普遍认同的“光明”道路,而那,真是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吗?
恰巧,不久之前也是刚读了一本旅行书,文中提到“做攻略”的利与弊。表面上的充分准备、预先调查,让整个旅途到达后索然无味,看到的只不过是调查出来的别人已经找到的东西。而旅行最大的惊喜是什么?不就是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发现一些别出心裁的意外之事嘛。就好比走的是别人走的路,那有什么意思;自己开创一条未知的,点滴都是收获。
所以说,让我很认同的是在有一条主线的前提下,跟随直觉,接受甚至期待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往往那些才是人生的花火。
想到自己近期疯狂迷恋回转寿司,之前一直是三生(三文鱼生鱼片)的忠粉,几乎可以到不点其他品类的程度;同时很讨厌“军舰寿司”,觉得紫菜包着米饭完全没有新意嘛。
一日,如往常就坐后旁边一个张牙舞爪的男士总是发出“啄啄啄”的怪声,初始让我避而不急,好奇让我想看看他在搞什么。就看他倒了满满的酱油在碟子里然后放了3包芥末,搅碎,直到芥末和酱肉融为一体。说实话这种吃法我之前也知道,因为觉得混在一起有点恶心和不雅,一直是将两者分开的,而且大部分时间只吃酱油。而这次,带着“报复”的心理,我也决定照着做,小心思是反馈出同样的“啄啄啄”噪声给他...没想到,越啄越有趣,看着芥末一点点融化...随后搞了慢慢一碟小料出来。接下来怎么办呢...瞬间的灵感! 让我拿了一盘军舰寿司,将上面的食材用勺刮去,然后将小料适当灌入,随后又将食材盖好恢复原位,从品相上完全看不出有过操作。最后,带着一份惊喜和期待,放入口中...
那感觉,简直爽爆了!!~
首先芥末酱油在中间,不影响第一口接触食材的口感,在舌尖刚刚尝到意犹未尽时就来了第二波的轰炸,感觉口中滋味激烈碰撞,水乳相融~~~十分畅快!!~
由此我觉得自己发明了“军舰寿司的新吃法”,也改变了对军舰寿司的一贯普通印象,这在我看起来是相当有成就感的事情!! :)~
就像书中提到的,“换一种方式 眼界会开阔很多。大家都尽可能地把生活窄化,最后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什么大事,一辈子担惊受怕地活着,觉得“要出了什么事我都完了·”
就拿寿司这个事来说,之前一直认为芥末+酱油这么难看的组合方式会毁了寿司食材原有的味道而不敢尝试,但是在一顿胡搞之后发现无不惊喜为之赞叹。这一次小小边界的试探,让我觉得有些事的确应该试着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框重新审视。
人生有四个阶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而大部分,其实都在初级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常识”和惯常环境让人们拥有根深蒂固的理念,其实错过了很多生活中可以尝试的不同思维和体验。而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至今还没有开悟,觉得,不就是应该这样生活嘛。
就像自己第一次接触“神秘学”,从而掌握识人的一种方法。老师就频频指出我需要“破四旧”,原来世界上不是所有人的思维都和你一样,有些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不需要特别努力的,他就适合这件事,而另外的人需要努力很久去克服性格缺陷或者适合的东西根本就在别处。
所以,接受你我从出生其实就不在一个起跑线的现实,丢掉和别人比的思维(虽然这很难),抓住机会开阔眼界,放弃自己的偏执和思维框架,打开自我设防,让新理念融入进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原生家庭会在一定程度上很大影响一个人,无论好或不好,承认它的存在。
然后决定自己要走的路,这条路可以不太清晰,边走边调整,但是,一定要开始走。
在经济尚未独立之前,多读书开阔思维,读书也是提前给自己制作的护身符;
有能力之时,走出国门,真正去外面接触世界,开阔人生。
打破旧有观念重获新生,是我要走的路。
感谢我读过的每一本好书!
吉本芭娜娜,日本畅销书女作家,她的作品语言基调低沉,喜欢描写普通的生活场景,探讨生命主题,曾获得日本多个重量级文学奖,在日本被称为“文学皇后”,她的作品在欧美和亚洲都有影响力。河合聿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将“箱庭疗法”引入日本的第一人。这两位都是日本文化界的顶级学者,《原来如此的对谈》就是他们二人交流的记录。
这本书是一本对谈形式的哲学书籍,吉本芭娜娜和河合聿雄通过对话,为读者展示了“自我实现”的相关话题。书中从吉本芭娜娜青春时代的亲身经历谈起,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射而回对人的限制、自我实现的真意等进行了探讨。二位均是心理学方面的大拿,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知之甚详,通过他们的探讨,可以给青少年以指引,对已经度过青春期的读者,也是一种成长的回顾,非常值得一读。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大了,认为自己的心智已经成熟,将世界割裂为自我和其他。我们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的师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我们的事情进行干预,会很自然的激发出逆反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会情绪激励的对抗这个世界,但这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这种阵痛,我们才能真正的破茧成蝶,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生。外界的声音会对我们造成干扰,但是无法决定我们的未来,只有找到自我真正的目标,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实现。
小时候,认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甚至成为了成年人,走入了社会,我们仍然对与我们价值观不同的人的行为选择进行质疑甚至批判。我们从讨厌他人对自己的事情指手画脚进展到习惯性的评价他人的行为,可能需要经历很多才会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选择,其他人毋庸置喙。
说到这里,想到最近炒的很凶的一件事,就是所谓的“张丹峰出轨”事件。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也很好笑,就是张丹峰的妻子洪欣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全家和朋友去迪士尼玩的照片,却没有想到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张丹峰的经纪人在照片中的姿势,很多人认为张丹峰出轨经纪人,是的,没有其他的证据,就是一张大合照,犀利的网友就看出了这么多,然后大家纷纷劝洪欣要做好措施,似乎张丹峰出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经纪人、张丹峰、洪欣,这三个事件当事人纷纷出来澄清,但是网友不相信啊,然后在网上不停地翻找所谓的“证据”来证明张丹峰确实出轨了,果然,有张丹峰给经纪人过生日的照片之类的,于是似乎实锤了,无论三人怎么说,反正网友认定张丹峰出轨了,于是纷纷警告张丹峰和经纪人,要求张丹峰开除经纪人,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最后经纪人失业了,但是到了这个地步,网友还是要去骂她。然后没过两天,网上的新闻热点就变成了别的明星分手的消息了。将这个事件从头看到尾,心里觉得很害怕,网络遮掩了大家的身份,所以大家可以肆无忌惮无责任的发言,但是这件所谓的出轨事件,从头到尾也没有人承认和提供确凿的证据,但是大家众口一词,抨击张丹峰出轨变成了政治正确,大部分人对此深信不疑,一旦有人提出疑点,马上就变成为张丹峰洗地,是水军,网络暴力也不过如此了。事件过去后,大家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寻找下一个抨击目标,可是这位经纪人的生活被扰乱了,本来开开心心的工作丢掉了,还要背负着小三的骂名,而张丹峰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了男的,即使这样还有人警告他要改过自新。其实我觉得张丹峰即使将工作人员换成男的,也不能放心的太早,万一有人说他是同性恋呢?就像当初所有人都说他是一个爱老婆的好男人一样,今天不也被骂成渣男么?网友打着为洪欣好的旗号,但是洪欣真的开心么?大家怀疑张丹峰出轨的一个理由不就是因为洪欣比张丹峰大十岁,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的爱情么?甚至在最后还有人说这一切都是洪欣导演的。这次事件,他们三人都是受害者。
不小心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人们在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时,可以适当听取外界的意见,但是不要被外界的意见所左右,每个人的真实心情和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其他人并不了解,而其他人提供的成功之路,可能不是你,也可能最终将你引导到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我们追求的不是“他我实现”,而是‘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满足内心的需求,不断充实自己,自我成长,最后才能“自我实现”。
《原来如此的对谈》读后感(五):对谈中体悟点滴人生哲理
第一次读关于“对谈”形式的书,觉得新奇有趣。
就像笔者河合后记,这种形式不是思想整合之后的传达,而是在语言的碎片中获得惊喜的线索。
确实有同样的感受,本书让人领悟的点总在碎片化出现,为此,我也走走停停地做着笔记以捕捉灵感。
对谈者:河合隼雄和吉本芭娜娜
起初对两位不是很了解,在读完整本书后基本也感觉到了两人在日本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如何一步步走上“自我实现”亦或“自我兴趣”的这条道路。
阅读整本后又特意查了两位的资料,发现竟然很多年以前读过河合隼雄老师的《心的处方笺》,好巧~让我又有二刷之感。
吉本芭娜娜据说目前在日本有着和村上春树同等影响力,其作品有引用死亡话题来启发疗愈和新生的理念,从而拯救了许多边缘的年轻人等,有机会也一定读读看:)
正式谈一下全书读后之感: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似乎就像《灵魂的密码》一样,似乎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些痕迹出现,然后跟随自己的直觉,一步步就显露出来了,从而长大,将其属性或职业化,成为谋生渠道亦或有所成就。
人有的时候真的无需太理智,太理智会让人选择“他我实现”,而非“自我实现”,刻意选择那些被社会价值观普遍认同的“光明”道路,而那,真是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吗?
恰巧,不久之前也是刚读了一本旅行书,文中提到“做攻略”的利与弊。表面上的充分准备、预先调查,让整个旅途到达后索然无味,看到的只不过是调查出来的别人已经找到的东西。而旅行最大的惊喜是什么?不就是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发现一些别出心裁的意外之事嘛。就好比走的是别人走的路,那有什么意思;自己开创一条未知的,点滴都是收获。
所以说,让我很认同的是在有一条主线的前提下,跟随直觉,接受甚至期待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往往那些才是人生的花火。
想到自己近期疯狂迷恋回转寿司,之前一直是三生(三文鱼生鱼片)的忠粉,几乎可以到不点其他品类的程度;同时很讨厌“军舰寿司”,觉得紫菜包着米饭完全没有新意嘛。
一日,如往常就坐后旁边一个张牙舞爪的男士总是发出“啄啄啄”的怪声,初始让我避而不急,好奇让我想看看他在搞什么。就看他倒了满满的酱油在碟子里然后放了3包芥末,搅碎,直到芥末和酱肉融为一体。说实话这种吃法我之前也知道,因为觉得混在一起有点恶心和不雅,一直是将两者分开的,而且大部分时间只吃酱油。而这次,带着“报复”的心理,我也决定照着做,小心思是反馈出同样的“啄啄啄”噪声给他...没想到,越啄越有趣,看着芥末一点点融化...随后搞了慢慢一碟小料出来。接下来怎么办呢...瞬间的灵感! 让我拿了一盘军舰寿司,将上面的食材用勺刮去,然后将小料适当灌入,随后又将食材盖好恢复原位,从品相上完全看不出有过操作。最后,带着一份惊喜和期待,放入口中...
那感觉,简直爽爆了!!~
首先芥末酱油在中间,不影响第一口接触食材的口感,在舌尖刚刚尝到意犹未尽时就来了第二波的轰炸,感觉口中滋味激烈碰撞,水乳相融~~~十分畅快!!~
由此我觉得自己发明了“军舰寿司的新吃法”,也改变了对军舰寿司的一贯普通印象,这在我看起来是相当有成就感的事情!! :)~
就像书中提到的,“换一种方式 眼界会开阔很多。大家都尽可能地把生活窄化,最后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什么大事,一辈子担惊受怕地活着,觉得“要出了什么事我都完了·”
就拿寿司这个事来说,之前一直认为芥末+酱油这么难看的组合方式会毁了寿司食材原有的味道而不敢尝试,但是在一顿胡搞之后发现无不惊喜为之赞叹。这一次小小边界的试探,让我觉得有些事的确应该试着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框重新审视。
从小对一种说法懵懂但似乎感觉出其之哲理:
人生有四个阶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而大部分,其实都在初级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常识”和惯常环境让人们拥有根深蒂固的理念,其实错过了很多生活中可以尝试的不同思维和体验。而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至今还没有开悟,觉得,不就是应该这样生活嘛。
就像自己第一次接触“神秘学”,从而掌握识人的一种方法。老师就频频指出我需要“破四旧”,原来世界上不是所有人的思维都和你一样,有些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不需要特别努力的,他就适合这件事,而另外的人需要努力很久去克服性格缺陷或者适合的东西根本就在别处。
所以,接受你我从出生其实就不在一个起跑线的现实,丢掉和别人比的思维(虽然这很难),抓住机会开阔眼界,放弃自己的偏执和思维框架,打开自我设防,让新理念融入进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原生家庭会在一定程度上很大影响一个人,无论好或不好,承认它的存在。
然后决定自己要走的路,这条路可以不太清晰,边走边调整,但是,一定要开始走。
在经济尚未独立之前,多读书开阔思维,读书也是提前给自己制作的护身符;
有能力之时,走出国门,真正去外面接触世界,开阔人生。
打破旧有观念重获新生,是我要走的路。
感谢作者!
感谢我读过的每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