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昨天的中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昨天的中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31 04:1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昨天的中国》经典读后感10篇

  《昨天的中国》是一本由袁伟时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一):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意淫之作

  如果说这个就叫反思历史,那这买卖太好干了。

  明明是个记者非要去研究历史,这不瞎闹么,这人有多少第一手资料? 翻了全书之后感觉是没有,根据自己需要裁减,贩卖历史,这几年来这些把戏害了多少人?袁伟时先生和孔庆东有多少本质区别

  辛亥革命或者立宪,炒冷饭,这类争论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当年梁启超和章炳麟打口水仗的文章,该有的都有了,而且人家都是原创,比他那套二道贩子精彩多了。这个年头大家都都不闭塞,弄得好像就他自己会读书一样

  不是革命党造反,清朝立宪就能成功,袁世凯就能带领国家走向宪政,这种言论都听出茧子来了,根据主观愿望裁减历史谁不会呢,我还说如果陈胜吴广不造反,大家都听秦二世的砍手砍耳朵法令,中国就能万世一系的成为君主立宪国家呢。无聊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二):尺度略大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关于清末和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访谈,很多文章观点其实是相同的,告诉了我们与以往教科书有所不同的清末,以及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评价

  若无外敌入侵,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可以自行缓慢发展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问题,所谓“萌芽”能不能发展壮大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取决于国民活动自由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制度性保障。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的一些改革太幼稚,很多措施完全不必要,又制造了大量敌人。清朝灭亡的原因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无力制止贪污,重蹈国有经济死胡同。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作者认为清政府的宪政改革就会成功。辛亥革命最大的收获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了言论自由。20世纪中国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最好的时期是北洋时期。袁世凯不是卖国贼,不存在“窃国”、窃取革命果实。北洋政府不是卖国政府,收回国家主权、利权是从北洋政府开始的,倒是苏俄继承了沙俄的大民族主义和侵略。华盛顿会议后,除日本外,西方列强认为应该在维护中国独立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改革。辛亥革命失败标志是1926年段祺瑞挽救共和的最后努力失败。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确立党国体制,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

  书中提出,正确评价孙中山,要站在国家社会的进步的立场上,看其言行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不要拜倒在某人脚下,不要用党派史观、英雄史观。孙中山发动的十次武装革命多是少数人的军事冒险,“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北伐、东征、国民革命被美化为“革命”,其实大都是权力利益之争。以孙中山为代表激进势力的革命幼稚病:制造革命对象错误界定革命目的,动辄发动战争,用残忍手段对付敌人,继承了“朕即国家”的专制思维。他讲的民主有三个问题:空想,总想搞自己的特点,不理解民主共和的真谛是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他缺乏行政能力,缺乏领袖胸怀风度。《临时约法》的制定很荒唐漏洞百出。蒋介石的主要贡献坚持了抗日战争和促进台湾转型,维护了私有经济,他私德不好,政治方面不行流氓性很强,军事战略是错的。黄埔军校的思想教育落后。“四大家族”并不存在。冯玉祥在关键时刻就倒,哪一方面投机能捞到好处就干,没有什么原则

  全书放眼过去,感觉尺度略大,尽是敏感词,作者虽然不谈现实政治,但通过对历史的评论表达对现实的期望是很明显的。作者说他们那一代人所做的只是回归常识,而回归常识就是吸收先进学术文化。现代文明在中国始终没有真正植下根来,中国传统文化害惨了中国人。所谓大国不以疆域大小区分,主要指标是制度和综合国力。作者总结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盛衰的关键;经济、文化、学术的全球化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正确认识各国传统与普世性的现代文明、文化多元与世界一体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夺取政权与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关系;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思潮、片面福利观念是国家发展的三大障碍。现代社会的共同特征市场经济,政治上的民主、宪政,思想上自由、多元。作者对邓小平的评价很高。全球化过程中的残暴是现代文明尚未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必要规则和制度带来的恶果。日本泡沫经济灾害是日本特色儒家资本主义的苦果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三):提到的书目

  诺贝尔奖得主诺斯

  费正清

  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大清帝国的两道夺命符》《辛亥革命的四大疑问》《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黄金时代(1911-1937)》

  《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

  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王国

  陈寅恪

  陈垣

  吕思勉

  汤用彤

  傅斯年

  李济

  顾颉刚

  茅海建《苦命天子

  高华

  沈志华

  杨奎松

  桑兵

  龙应台

  林达

  张鸣

  雷颐

  茅于轼

  周瑞金

  王奇生

  唐启华

  储安平

  章诒和

  中山大学艾晓明

  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

  吴敬琏

  燕山当讲堂

  北大宪政讲坛

  马国川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四):重构历史不是儿戏

  由于中国大陆文科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客观的历史教育的缺失,对历史知识需求给了戏说历史者比较大的空间,所以当下最火的就是写历史。

  袁伟时是治近代哲学出生的,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受过严格的历史学训练,我觉得可能没有。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说过,重构历史绝不是把观众当作木偶一样,仿佛可以任意而轻松的指出历史人物的任何细节动机,仿佛如数家珍一般展示给给读者看,读者长大嘴巴目瞪口呆接受而毫不怀疑。重构历史需要掌握全面的历史资料,也要严格和自洽连续的逻辑论证。

  如果带着主观愿望进去解释历史,那就更可怕了,那就是图解历史。

  《昨天的中国》一开始就是当下投射,然后回去在历史里面一个一个找呼应,不合适史料被有意回避,符合观点零星资料被放大。

  举个例子,袁伟时对“二次革命”的解读,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完全不提,那就是自清朝中叶以来私养军队、武人干政的大背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北洋军,不仅说不属于全体国民,甚至不一定听命于中央政府,完全成为军事寡头相互争斗工具军人只知有长官,不知由国家。所有“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再造共和”全都是军人政变性质

  事实上甚至在宋教仁被刺之前,北洋政府并无法治可言,武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威胁绑架议员,甚至用武力包围议会。作者完全回避了这点,却大谈革命党人二次革命破坏了“法治”,进而大段的抒情,引申到国内国际。这实在令人吃惊。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一个忍辱负重致力于宪政的,却被革命党人二次革命逼成了洪宪皇帝的袁世凯,都不像是真实存在的,这更像是当下流行过的“被公知恶心成了自甘五”,但袁伟时坚持这个幻想,他告诉人们:“不要以为既得利益者不想改革”

  袁伟时对在野的革命者孙文的人格,用放大镜方法去找污点,也是有失为老者的风度的。袁伟时曾经大力鼓吹孙中山出卖国家领土,但他的资料早在70年代就被广泛质疑,因为根本没有人见过所谓“卖国协议”的原件。袁伟时明明应该知道这个事实,却坚持要当作铁证来使用,也是令人费解的。

  我认为研究历史不能这么干, 你反对革命,支持改良,鼓吹保守,就把历史上所有在朝的,当权的,从慈禧到袁世凯,都美化。对在野的,革命的,都说成是坏的,暴民的,民粹的。这更像文革时期“评海瑞罢官”、“批林批孔”以古人做文章去批斗今人,本质上是一样,这绝对不是健康的治史方法。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五):一本厚重的历史之作

  摆在我手上的是袁伟时老师新书《昨天的中国》,在今天这个喧嚣的时代氛围中,袁老师的背影显得如此的孤独,但又是那么的坚定。在这本书封面上是一堵青灰色城墙,写满了中国历史上经历沧桑和艰难,如同中国人饱经磨难仍然坚忍不拔步伐。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书中的内容两相呼应,不由让人捧卷快读。

  我在学校时曾经看到过一副让我印象深刻对联,这副对联是我校法学院的院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这个时代犬儒主义的大狂欢中,知识分子纷纷涌入了功利主义的大合唱,在论文项目堆积的泡沫中狂欢。而承担过去虽千万人吾往矣,不平则鸣的知识分子风骨学者却越发稀缺。而袁伟时就是一位这样的学者,他用自己的思想像钻探机一样深入历史的地表,发现那些沉默秘密,用他厚重的声音重新讲述历史的事实。

  这本书由袁伟时老师在多个讲坛的讲座发言和记者采访组成,思想深刻而行文深入浅出。袁伟时老师对中国的近代史了如指掌,如同一个功底深厚武术名家一样将他的毕生所学凝聚的观点和推导过程和盘托出。作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80高龄的他仍然和年轻人一起同呼吸脉搏,为年轻人鼓与呼。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深刻的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今天的年轻人,有带领中国走出历史周期律的能力。

  在书中袁伟时老师对近代史的谬误进行了澄清,无情地打破了人云亦云惯性下我们的错误认识。他认为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怀疑思想,要用开阔视野来看历史,不要拘泥于已有的看法。于是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理解了孙中山、康有为、慈禧太后等人的历史功过,我们不由得为过去历史机遇的一再丧失而扼腕叹息

  在本书的多篇文章当中贯彻着一条主线,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推进法治、培育自由的公共空间来形成活泼的社会风气约束权力。以史鉴今,清朝的衰落历史可以令今人反思,民主、自由、公开透明等观念仍然被一部分人怀疑,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争论使我们裹足不前,但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继续迟疑时候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正在到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抓住它,从而走完这段历史性的旅程全世界的人都在拭目以待。中国能否真正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使权力得到有效制衡、市民阶层有效发育,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昨天的中国和当下的社会有着相互的映照之处,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和发展路径惯性的阻力,就要看今天的人的思想深度实践勇气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