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脸》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的脸》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3 04: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脸》读后感精选10篇

  《生命的脸》是一本由舍温•努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脸》读后感(一):《生命的脸》:你的生命比你更努力

  《生命的脸》:你的生命比你更努力

  《生命的脸》是耶鲁大学努兰医生所写的一部关于人的身体内部运作的科普书籍。我们小时候也读过许多关于我们身体的类似著作,那本著名的《生理卫生曾经让我们对身体大倒胃口,因为这本教科书叙述内容虽然正与《生命的脸》相同,但是整本书里,却像是介绍着一具冰冷的模型,仿佛与我们的身体毫不相关。两相比较,我们正可以看出努兰所著的这本书里拥有了什么,那就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一种融入了人文精神热血情怀,我们可以想象,当文字中融入了生命的温暖与人文的关切时候,这样的文本会让我们意外地感受到什么。

  全书分为十二章,基本把我们在《生理卫生》里所要接受到的基础生命教育都给囊括了。然而,作者在介绍所有的我们曾经熟知的人体器官与生命系统的时候,都赋予了这些我们约略知道的生命环节以强烈的情感特征。这不是童话,作者没有让书中的生命系统与器官能够自言自语地说过话来,一如童话那般,而是他刻划了生命系统付出的努力,描写了它们的人性化的意志,抒写了这些器官与系统荣辱与共、竭诚服务主人的无条件忠贞。全书的第一章,置人类的器官于一个系统中予以呈现,作者想表述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生命就是一个不断互相补偿的系统”,“所谓的生命就是保持恒定举动”,作者借助一个出血病人实际病例,然后将其描述视角卫星扫描一样,一步步向深层的人体隐秘角落推进,让我们看到,病人的每一起临床的外在病症,是如何在肌体产生系列应急反应动脉血管及各个器官迅即地忙碌起来,展开对自我的修复荷尔蒙积极参与其中,排兵布阵,对应对身体内部的剧变。在作者接下来描述的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中,都采用了这样的如出一辙表现手法展现了人体内的每一个部分,是如何进行一场恪尽职守维护体内平衡联合行动。这些在我们意识之外的生命的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在我们的体内,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服务,最好的侍奉,它们不知道偷懒,也不会偷工减料,它们的忠贞,会让我们面对自己曾经意识到的不完美缺陷时,会有一种自惭形愧。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我们知道,我们的体内,有那么多服务我们、支撑我们的器官、细胞才使得我们拥有了平常日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你有那么多的精致的生命助力者,有那些最优秀的、最勤恳的、最忠诚的生命体在你的皮囊下为你服务,你有什么权力,不去热爱你自己的生命。作者这本书中,张扬的是生命的智慧,凝结而成的则是一种昂扬的生命的颂歌,用作者的话来说:“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活得认真、活得精彩。”(P62)

  这就是一个医生对于生命的超越冰冷的机械教条理解,这就是人文意识浸透到看似由福尔马林与听诊器圈定的医师职业生涯后导致的对医生一职价值的刷新。一种精神,为作者所从事的职业带来了升华,作者以不同样的视角去对待生命的每一个细微部分,才使得作者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更为广博人文主义精神。从对生命内部错综复杂各个系统的无私合作的敬佩之情,使得作者也重新去界定了自己职业的价值所在。作者写道:“我们之所以进入医疗这个领域,是希望能帮助人、救人一命。”(P56)每当面对病人束手无策之时,作者表达了一名医者的人性化的反应:“我们心里真的很难过——为病人,也为自己的无能。”(P56)

  这种人性的精神与人文的品格,构成了作者书中案例思想精髓。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分成微观宏观两部分,生命的微观部分,作者描述的范围基本等同于《生理卫生》的范畴,而宏观部分,则是作者在救死扶伤中遇到的惊心动魄的案例。生命的微观部分,我们看到了人类肌体部分不计名利、不计报酬服务于自己的那一份神圣职责,让我们对生命的本质涌上深深敬意,而在宏观部分里,医生体现出的最优良的品质,实际上与我们体内的器官的行为动机完全相同的。作者将这两个部分组成互相映衬的两个章回,交相缠绕,互为映衬,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共同打造的是“生命的智慧”与“生命的敬畏”,这让这本书才具有了微观与宏观之间都始终昂扬着一份致敬生命的正能量

  我们必须热爱生命,因为我们看到,我们体内的每一部分、每一个分子、每一个细胞,都无微不至守护着我们,面对它们的没有抱怨日夜不息的作为,我们感到,生命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楷模,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更好地带领着它们的全部,却创造有价值的生命奇迹。我们不能不热爱生命,因为人主义的精神滋养了我们的社会生存方式,仅从这本书里透露出的一名医者的职业追求与履职经历,便让我们感受到,在我们自己的生命无法承担自救职能的时候,人类向上的精神仅从医者的一个裂隙里,便向我们伸出救赎力量,这也许是人类精神象征的一种最好体现。鲁迅先生曾经学过医,但后来他改行了,他是想通过文字来扩大他独立的行医无法达到的医治效果。而努兰的这本书,他在书中从人体的细微旮旯里张扬起的生命意识,配合他自己的拯救生命的作为,交糅进这本书的主题里,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永远值得我们珍惜。我们应该去努力,把生命赋予给我们的智慧与美好,尽情挥洒,尽情回馈。所以这本书超越了一个医者的个体作为,而赋予了对人类文化的关切与把握。由此我相信,作者的心灵轨迹与鲁迅先生的职业转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生命的脸》读后感(二):先做笔记

  兰在其书中写道“大部分的人并非以他们选 择的方式离世”,作者最后一次向世人爸释死亡艺术的方式是自己 的死亡,这是他希望的离世方式么?“如果传统的有尊严的死亡概 必须被修正,甚至抛弃的话,那么我们对于我们整求的离世的最 回忆之中,哪些希望该被留下2我们在死亡中企求的尊两必须 我们的生活中去求。死亡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活着时的诚实 仁慈,乃是我们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写过如此绝妙文字的努 死了,但因这两本书带给世人的启迪,其灵魂终将不朽。ì

  在谈到癌症治疗的精神心理所起的作用时,认为倘若指责一个 癌症病人康复不佳乃是因为其心态不够积极,是不妥的,这样的责 备是中世纪思维方式,事实上很多心态积极的患者也难逃致命的 癌症,很多情消极的病人也存活至今,

  《生命的脸》读后感(三):在生死之间,医生的救赎

  2014年3月,《生命的脸》作者努兰医生在家中逝世,《纽约时报》用此标题作为纪念:“舍温•努兰,写《死亡的脸》的那个人,去世了,享年83岁。”的确,《死亡的脸:HOW WE DIE》作为努兰医生先入为主的优秀作品,曾被誉为经典,并为努兰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殊荣。

  然而,如《苏菲的世界》中所言:“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逝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死去的事实。”作为同系列的另一本《生命的脸:HOW WE LIVE》,讲述了十二段生命传奇,同样极为精彩。努兰在书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初衷,同样印证了两本书之间的呼应:“死亡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活着时的诚实与仁慈,乃是我们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

  在书中所举的12个案例中,伴随努兰医生一气呵成流畅文风,每一个都起承转合紧张如医疗大片,有如观看《实习医生格蕾》时的惊险刺激,却更为真实震撼。“临床医生这个观察者本身及其独特人生经验就像一个透镜、一面镜子”,让读者仿佛与临床医生一样置身手术台前,为酣畅淋漓的抢救过程目瞪口呆,继而了解身体的奇迹与瑕疵

  生命有太多谜一样的际遇疾病就像龙卷风,手术台就像战场。你永远都不知道,在生活的下一秒,有怎样的危机等待着并最终化险为夷:刚过四十岁的玛吉“有五个健康小孩、一个健壮英俊丈夫,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忽然因为脾脏肿瘤而血流不止;而前一年刚参加过选美的女大学生霍普,忽然在考试完昏倒在校园里,被俗称“猪肚”的坏死性肠炎攻陷,陷入五级病危。同样,你也无法得知,在生命的下一刻,会有怎样的新生:五十岁的克里特拉换上了年轻人心脏,觉着自己好像和那颗心一样,只有二十五岁;深陷病魔毒品困扰的患者阿奇,决心走出痛苦泥沼,去努力成为一个医生……而这些由疾病所串联的人生际遇,似乎可以验证努兰曾经在《死亡的脸》中所表达的想法:医生的努力正是为了给病人带去希望。

  医疗作为极为特殊科学,既需要冷静扎实实验研究,又需要千钧一发的临场判断,他们所面对的对象不是已成标本的花花草草,而是仍然鲜活的人类之生命。医生非凡人,在阅读《生命的脸》时,可以感受到努兰医生并没有与他的手术对象刻意保持情感距离,与患者极为贴近,在诊治时更像朋友温情脉脉,而在需要快速冷静判断与术后反思时,又努力跳脱出来,试图看清疾病的本质。在悬壶济世挽救生命的同时,他也会感受到作为凡人的无可奈何,愈来愈明晰医疗局限性:“就治疗目的而言,治疗只是为了恢复身体原来的平衡状态。若要治愈,必须借助身体组织本身的力量。医生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身体这个拳王的助手——帮他缝好伤口、止痛,鼓励发挥斗志再接再厉敌人相博”,医生的力量同样极为有限,“最多只能做到移除治疗障碍——如切除发炎组织,绕过阻碍部位、去除过多的荷尔蒙,以及设法根除恶性肿瘤等,最终还是要鼓励器官和细胞发挥它们自己那与生俱来能力对抗疾病。” 如诗人奥登所言:“治疗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呼唤自然直觉的艺术。”

  相比《死亡的脸》中透露出的伤感,《生命的脸》更多了几分正能量的思考,忽然想起一位医学前辈对于生命的概括:“生命是一场人人难以幸免的最终会死亡的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未知生,焉知死,而面对疾病,亦是人生之必然。看清生命的脸,不惧怕死亡的脸,也许便是医疗的意义

  《生命的脸》读后感(四):生与死的艺术只在于努力活着!

  如何有价值地生活?如何有尊严地死去?人看上去如此矛盾,既为生命的韧性所折服,又在生命的无常面前手足无措。死亡作为一件不可被经验的事,我们更多恐惧的其实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我们无法选择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死去。海德格尔提出的“畏”的情绪来源于对自身有限性的恐惧,如果再细分一点,恐惧死亡本身是无知而畏,那么恐惧走向死亡的过程则是因一知半解而畏。当病痛如影随形,当死亡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克服人性的懦弱?我在医学、哲学、个人传记中找寻不同的观点,《生命的脸》给我很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行医多年的外科医生,舍温•努兰凭借他精湛专业知识丰富的医学素养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看到了生死线上的搏斗,读这本书竟让我像读小说欲罢不能,既是因这些临床病例实在心动魄,让我隔着纸页就能感受到生死一线激烈,也是因努兰激情昂扬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的仁心与人文情怀。除了病例,努兰同时还穿插介绍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学史,有趣而引人探究。

  《生命的脸》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身体本身是如何运作的?人如何从主观决定自己生存与死亡的意义?从人类生物学角度来说,努兰让我们看到人身结构奥妙,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它们彼此分工有序,又协同合作,本身有着自我调节、维持体内平衡的机制。因而疾病从这种意义来说就是破坏平衡的不安定分子,治疗是为了恢复体内的平衡,让身体组织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对抗疾病,这是身体的智慧。

  对于第二个问题,努兰在前言中早已明确他的观点,“人不只是一些组织、器官的总和,更有超越自我潜能关键就在我们的作为。”夏伦在怀孕期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并且已经转移到淋巴结,她在剖腹产后积极配合治疗,不能抛下家人的想法催生出她强大的生存意志,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告诉自己,一定有活下去的办法。”与夏伦的积极主动相比,克里特拉显得自暴自弃,他把自己的心脏病归咎于家族遗传,因而忽视不良的生活习惯个性对疾病的影响,仿佛这是命运设定好的,只能逆来顺受。在三次搭桥手术之后,他必须通过换心才能存活下去,此时的克里特拉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活着是他唯一的念头,而他也极为幸运地在接受心脏移植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他们都在病痛之外找到了求生的力量,虽然在他们的新生之外,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坚持与乐观还是有死亡的可能,治愈也有复发的可能,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克里特拉的转变意味深远,面对疾病,当我们知道它是什么的时候,容易放弃希望,这时人虽活着,也行将就木,但一样的疾病对每个人体的发动方式也因人而异,我们追求的是生的可能,为此我们不懈努力。

  死亡是终点,但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我们都还是活着的,与其害怕如何死去,不如想想怎样活着,至此终于明白努兰的话,“我们在死亡中企求的尊严,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求。”追根溯源,其实只剩下两个字,活着!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努力地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认真而精彩。

  《生命的脸》读后感(五):觉醒的艺术°

  ——评《生命的脸》

  文/蓦烟如雪

  我有个同学,她一家都是医生,小时候去找她玩,都得去医院,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医院二楼的过道边,听见凄厉的叫喊声,我和她寻声而去,借着遮掩的门,我看见了一个孕妇躺在架子上,两脚绑着,就仅仅这个画面……

  此后有很长的时间我很怕来医院,不仅仅我看见过生产,甚至是太平间,只是对生和死,有了不一样的解读。而在看到这本《生命的脸》时,我感触更多了。因为这里直指的很细节,作者舍温·努兰是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的教授,他有多年的经验,这本《生命的脸》是继《死亡的脸》和《蛇杖的传人》后,又一新作,也许在他看来这不是新,但对于我们而言是崭新的面孔。

  在现今,医生是最直观接触到生与死的人,也许麻木的说他们都已习以为常,但这个作者不仅仅是熟悉,他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多年的丰富知识,甚至是细腻的情感,都倾注在这本书里,作者叙述能力强,能把深奥的医学原理,通过一次次病患的问题,查清病灶,细致解剖,作者站在医学角度,用哲理的方式,用宽宥的心态,去打开医学领域的话题,这让对医学不了解的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解读。

  这本《生命的脸》有12个篇章,从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与染色体进行解读,之后谈及了孕育、血液、心脏甚至是脑神经系统等等的问题。这本书虽然是作者为医疗专业人员以外的人所写,此书把医学专用词都标注得很浅显,不会让人有生涩之感,这是这本书的优点。但此书作者是一个极具感性的人,有些地方,些许觉得过煽情,但这也可以反衬此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求生之战中,我看见了玛吉被误诊为子宫外孕的紧张,甚至是起死回生的危险之旅,小小的血管瘤就让她受尽煎熬,更不要说后面得了乳腺癌的夏伦、失去体感会尿失禁的老麦、唐氏儿的体育选手柯克·谢尔顿……

  这里并没有拿书本里的老客套去谈及那些无关痛痒的话,它直指原理,就像对动脉结构上,他先提及这个词源,接着对它的特征进行解读,看似已经可以结束,他没有他还举一反三,说了那些假说的错误概念,错误原理的再延伸,不过作者喜欢用精神来解读那些奇迹,可是在我看来,精神虽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

  我说过作者是个很烂漫的人,在解读这些生生世世上,他还引用自己的浪漫细胞去让你更直观的了解他所要阐述的地方,比如在讲细胞的时候,他引用了英国诗人考利的诗作“那变幻莫测的海洋,为了保持恒定,不得不瞬息万变。”

  这句话就如伯纳德所说,不管生命的机制有多少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体内的生命环境保持一定。这些微妙的引用虽很奇特,但是更能深入这些故事之中,了解每一种病症和人体构造的独特。

  诚如封面所言“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神奇的身体,又怎能期待拥有健康的身体?适合每一个人想要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人。”

  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很包罗万象的医书案例,但更是一本觉醒的艺术,谁说门外汉不能看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