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众生》读后感10篇
《六道众生》是一本由何夕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暂时还没有构思好写什么
所以先站着茅坑暂不排泄
即便这样还说我评论短小
灌水的我情何以堪啊
好歹豆瓣你也显示一下合格的字数
20130607
进入正题:
作为一个大约两三都没怎么系统性的刷科幻杂志和小说单行本的科幻迷(除了三体)很多本书的作品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个人经验出发,有这种感觉的多半是读过的文本。这何夕的自选集和大刘的自选集对比着读还挺有意思,非常明显的凸显了两个人的写作风格的差异,然而在某些方面震撼是一致的,科幻总能很快的让人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塑自己“观世界”(当然可能认真分析下来,作者的世界观会是一以贯之的,但是世界的形态在急剧发生着变化)
何夕的小说和大刘的有着不一样的投入体验,比较明显的标志是,何夕的小说中总会出现一个何夕,而且多数还是那个蛮异能的人。而大刘的东西相对而言的世界观就比较上帝一点,在各个人物和维度切换着,这两种带来的震撼大为不同,何夕这种易触动于情,大刘那种易触动于理,但最终还是会情理交融的。
每次读科幻,都会特别费神,这可能源于每一次进入一篇小说,都会重构一次看到的世界,或者深入一点还需要重构一次世界观,虽然小说的世界观的构建谈不上系统,说到底建立一种世界观是一件蛮伤神的事情。经历了这种反复的洗礼,也许会去掉对现实的某种执念获得思维上的开放性,一种对于世界变化和世界的可能的开放。基于“构建”,消解掉真实与虚妄的边界。然后就凑合着玩儿吧。这种游戏是容易上瘾的。我却认为这是科幻能够提供的巨大的价值之一。也是我不同意当年的语文老师那句:"现实那么多问题都没解决,何以需要科幻"的重要缘由。说到底,科幻可以给人思维上的自由。
20130609
《六道众生》读后感(二):六道众生
迷刘慈欣的科幻,买乡村教师时候发现两本一起买有优惠,就把六道众生买了下来。后来发现何夕只是成名的早,实际年龄还没刘慈欣大。
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作者何夕。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何先生很是自恋,前几篇故事里何夕都是又机智又帅气,简直迷人。不过整本书看下来,9个故事8个何夕——另一个故事里是何麦,看惯了也就不觉得怎样了。总之我是记住了这个名字,再也不会忘了。
第一个故事无感,之后渐入佳境,到《六道众生》时我开始在心里的神域给何老师腾地方了。觉得大开脑洞的有《假设》和《六道众生》,而《伤心者》险些让我流泪,读《伤心者》时,随处可见埋的包袱让我在想,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最后得知这不过是个再悲伤不过的故事,跨时代的追求从来都是不被理解的。想起寂地评价梵高的一段话:
”‘当别的艺术家在歌舞升平的华丽光环下寻欢作乐的时候,绝望痛苦的梵高,在奥维尔开枪自杀后默默地死去。‘他身后遗留的光环,最后变成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世界赋予他的勋章和传奇他再也感受不到.......”
读科幻小说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如此渺小,人类的情感如此渺小,人类的生死如此渺小。但即使这样,我们仍旧用尽全力伤心着,铭记着,纪念着。我们生命中柔软的部分,仍旧是那样感人,死亡是这样小的一件事,而相对的,我们生存的依托也那样简单微茫。我还是相信在宇宙中某个星球,爱以维度形式存在着。
《六道众生》读后感(三):点子不错,而内容还可有更深更广的拓展
普朗克常量在量子力学中,是在假定电磁波的收发不连续上的,每一份基本能量的大小.
关于佛教的六道轮回,其实可以再深入描写一下每个新创的世界的差别.
不过这本书可以作为是更大脑洞的基础,也许何夕以后还会出这个系列的新篇吧.
可能因为字数限制和主题走向,使得不需要过多展开描述六重空间的内容,最终只要展示人类过度资源索取导致的灾祸和人性的丑恶面.
顺带,整体人物刻画的复杂度和内容丰富度,还有待提升,不如刘宇昆的短片系列.
个人认为,这篇小说的软和硬都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唯一新颖的就是对六道的解释,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脑洞之门,门里透出了一些光,而门后究竟是什么还需更大脑洞.
每次看这类小说,我都会想起:某一个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一个群体是能够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