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狱中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狱中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3 04:4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狱中记的读后感10篇

  《狱中记》是一本由奥斯卡·王尔德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狱中记》读后感(一):艺术家世俗情事

  还记得上半年那些个被失眠折磨的夜晚,我插着耳机一遍又一遍地听一个外国男人低沉朗诵,他读的正是,《自深深处》,又名《狱中记》。黑夜里,我仿佛听到这个男人憔悴平静地,抑扬顿挫地控诉着他的恋人对他的无情.就连我读此书时,脑海里一遍遍回响起他的声音无奈的感叹的,忏悔的,甚至是自我嘲笑的.

  这哪里是指责、是抱怨、是恶语相向,我穿透文字一字一句映照在我心上的分明深情爱意。要有多浓烈的爱,才能为恋人倾家荡产锒铛入狱?才能在一次次受到伤害后又重新接纳对方?才能在面对无情、冷漠之后仍旧想言和?在傲慢艺术家和不可一世天才心里,在无尽的豪门酒宴和物质肉体欢愉背后,竟有这样一块有如冰泉般纯粹净土。这才是人性吧。总有一个最脆弱的堤防,不用强弩大炮,也甘愿奔涌出江河一生

  我宁愿把这一份情感当做最最普通情侣之间的来看,也不愿为此贴上“同性”,“下作”的标签。如果王尔德真的悔不当初,他也一定不是后悔爱上了一个男人,而要后悔的是爱上一个男孩。他爱上的是人一生中最轻狂、最浅薄也是最虚荣的那段时光

  我读着读着常常为王尔德愤愤不平,他将挥霍你的钱财视为理所当然毫无感念,对病中的你不管不顾恶语相加,让你渴望体贴爱意跌落谷底,你竟然一次次原谅他!在他的哀求下重新接纳他!我读着读着突然明白了,这不是真爱是什么。

  两年后,你出狱了。在2年来得不到他只言片语信件后,在你写得此封长信要断绝念想后,你竟然在3个月之后又与之同游意大利,虽然数月之后你们最终还是分手。这是你一生的倒数第三年。

  后来的故事你不知道了。不知道该不该让你知道,为了你从未看过第二眼的《狱中记》的手稿,你的他和你的挚友遗产行人走上了法庭;而在20世纪伊始你的波西继续控诉你为“过去350年间,欧洲最大的恶势力”,他说很后悔认识你。

  你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一定有无数人为你的入狱你的早逝而心碎,却独独没有他,你的波西,你的道格拉斯。

  “如果你身陷囹圄,为世人所弃,我会自己所有的悲伤给你建筑一所房屋,百倍千倍地为你存起那些世人不让你得到的一切,等着你回来,用来给你疗伤。”

  ——奥斯卡·王尔德

  如果爱情有根可据,如果这是一本爱情教科书,我想它教会我的,不是在爱情选择上应该如何谨小慎微,而是去珍视你曾付出的爱意,哪怕对方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只是一个渣渣。

  “我知道,如果我允许自己恨你,那我曾经走过的、现在还在跋涉其中的生命荒漠里,每一块岩石都将会失去色彩,每一棵棕榈树都将枯萎,每一条清澈小溪都将变成毒源。”

  ——奥斯卡·王尔德

  《狱中记》读后感(二):一个唯美主义者自深深处的告白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堪称英国文学史、甚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受争议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精彩无比却又充满波折,而且没有一位作者名声像他一样经历众多不同阶段。他一度饱受嘲讽,后来却备受谄媚。成名后,他曾遭世人轻视、羞辱,乃至于鄙视。 ”当在网络上搜索王尔德时,这句话总是会出现。王尔德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同性恋者。同性恋在当代可以被理解接受,但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却是一条为世人唾弃鄙视的罪名。王尔德一生精彩无比却又充满波折与他是一个同性恋者有不可分割关系。《狱中记》又名《自深深处》,就是王尔德因同性恋被判入狱时在狱中写给他的同性情侣道格拉斯的。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象征者之一。他早年以其独有的机智尖锐的妙语而在交际圈中享有名声,尔后他的作品在英国以及法国引起巨大反响,他将艺术变成哲学,将哲学变成艺术。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美主义者,一个极其出色的艺术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拥有天赋,且正如天才惯有的骄傲,王尔德早年也是一个自负傲慢的天才,当然,王尔德在锒铛入狱后,剩下的只是绝对谦卑以及对耶稣对他人的爱。

  王尔德在信中详细的阐述了他与道格拉斯的交往过程

  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小名波西。他是王尔德这一生最大的冤家,他使王尔德人生跌宕起伏,从天堂堕入地狱,从受人仰慕至被鄙视轻蔑。

  王尔德因道格拉斯锒铛入狱,那他与道格拉斯的感情是否极好呢?

  王尔德爱道格拉斯至深是不可否定的,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异常矛盾。王尔德与道格拉斯一起出国游玩,却与道格拉斯相处时间中,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在道格拉斯身边,王尔德完全丧失了创造能力,他甚至需要躲开道格拉斯去别的地方写作;道格拉斯所喜欢的所享受的,王尔德一一满足他为他买单,可以说王尔德后来被宣布破产,原因就是他对道格拉斯“异常的慷慨与软心肠”;道格拉斯生病时 ,王尔德守在他的床边照看着了他三天,然而,王尔德因照顾道格拉斯病倒时只能独自躺在空荡荡的屋子伴随着冰冷的空气,他的埋怨换来的是道格拉斯对王尔德阻碍自己享乐的愤怒。道格拉斯对着王尔德怒吼“你只不过是座雕像,没有了底座,你什么都不是,下次你再生病,我马上离开你。” ……

  作为一个艺术家,王尔德最需要的就是创造与灵感,而与他在一起的这个人却完全抑制了他的天赋,将他浪费奢靡的享乐之中。

  这两人的交往就是一个错误,彻头彻尾的错误。

  幸运的是,王尔德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决定与道格拉斯分开。

  1893年3月底,王尔德离开了道格拉斯。但道格拉斯不断的请求王尔德原谅,理所当然的,王尔德原谅了他,他们又重新在一起了。再过三个月王尔德又由于道格拉斯的任性与他分开,但不出所料的,道格拉斯继续请求原谅而王尔德又重复的原谅了他。如此反复了四次。王尔德终于决定将道格拉斯交由他的母亲送去埃及。

  最后,当然没有成功,道格拉斯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因为道格拉斯,正如要有一个与他自私幼稚性格搭配,有一个溺爱她不忍心看他伤心的母亲。

  而王尔德?王尔德当然会原谅他。

  诚然,作为一个被母亲溺爱的侯爵儿子,道格拉斯有几乎所有令人退避三舍陋习

  道格拉斯庸俗肤浅,他的兴趣爱好无非就是美酒佳肴享受玩乐。王尔德曾写道“但是回想一下,你和我在一起、不过是奢靡、高消费、无尽的欢愉以及数不尽的金钱。”

  道格拉斯幼稚,他对自己的父亲不满,对父亲的攻击就是不停的发侮辱的信件,以能在言语侮辱之上赢过自己父亲而兴高采烈,甚至要求王尔德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告上法庭送入监狱,最终换来自己父亲的强烈反击。而夹在中间的王尔德却因这个“闹剧”锒铛入狱。

  道格拉斯极度自私,他在与王尔德的交往中挥霍王尔德的积蓄而使其破产。关于道格拉斯挥霍王尔德的钱财,王尔德曾回忆过“和你以及你的意大利仆人在巴黎呆了八天,我就花掉了将近150英镑。仅在帕拉德就花了85英镑。”而1890时期的150英镑在如今大约等于114,000人民币。这十一万只是道格拉斯挥霍的钱财中的冰山一角。道格拉斯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他挥霍王尔德,这位有极其高社会地位与高收入名人,直至王尔德破产。王尔德所有的收藏被拍卖,祖屋被拍卖,没有钱参保,出狱后也只能靠朋友救济

  对,道格拉斯是一个庸俗肤浅,幼稚虚荣,极度自私,矫揉做作的侯爵儿子。

  但他同是也是一个美男子,一个在王尔德笔下极其美丽动人的美男子。

  “然而我喜欢你,因此就原谅了你,又让你回来。 ” (引自《狱中记》)

  王尔德热爱向往美丽的事物,而道格拉斯恰好美丽动人。王尔德的悲剧,就是他无法斩断自己与道格拉斯的关系。即使道格拉斯在消耗他的艺术与生命,他就像一个懦弱妇人一样一次次回头,在这丑陋泥潭里越陷越深直至将自己埋葬。两个不适合的人却硬是要在一起,结局当然不可能是多么美好。道格拉斯挥霍王尔德的钱财、阻他灵感,再因为自己与父亲愚蠢纷争将王尔德送入监狱。

  1895年,侯爵在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首演后第四天,留下一张写着“至王尔德,那个装模作样的鸡奸者。”此前,道格拉斯早已对自己的父亲不满,而他又仗着王尔德的社会地位与对他的宠爱,向自己的父亲,通过无数侮辱的信件发起攻击。愤怒的王尔德在道格拉斯的怂恿下将侯爵告上法庭。2月28日,侯爵被捕。4月3日,侯爵被无罪释放。期间,王尔德还与道格拉斯去蒙地卡罗游玩。当然,根据王尔德自述,去蒙地卡罗是道格拉斯的意愿并且在那期间,道格拉斯一直在赌场赌钱,王尔德只能站在门口等他,并且为他还债。王尔德所有的朋友都劝他离开伦敦,但王尔德却听从道格拉斯的话留下,而这个决定,就是王尔德经受牢狱之灾的重要选择。4月26日,站在被告席上的成了王尔德。5月26日,王尔德被判决必须入狱并服劳役两年。

  入狱后的王尔德,从未收到过道格拉斯的一句问候,一次看望,甚至一封信。王尔德怨恨道格拉斯的无情与自私,又无比渴望他的一点关怀温暖。在狱中这两年,王尔德将艺术化为了《狱中记》。

  毫无疑问,如果将《狱中记》仅仅看作一部简单的,因爱生恨的作品,如果仅仅将《狱中记》看作同性恋的悲剧,那简直就是在侮辱王尔德的天才,侮辱这本书。我一直不怎么喜欢李银河老师以《对同性恋者对一点理解》为《狱中记》作序。这个序可以说限定了很多人多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说这本书就像出自怨妇之手。这本书远不止于此。这本书迷人之处不在一对情侣哀怨情仇,而在王尔德对生命的思考。可以说没有遇见道格拉斯,不会有这部巨作的诞生,但道格拉斯是一个诱因。王尔德在信中对道格拉斯的埋怨不假,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的至爱,道格拉斯对王尔德冷漠仿佛日日夜夜捶打着他那本就在牢狱之中脆弱痛苦心灵,但王尔德思想雕塑却也通过这绝望的敲打精美绝伦

  爱人对自己冷漠的苦痛,失去孩子抚养权的苦痛,母亲去世的苦痛,狱中生活的苦痛。悲伤是王尔德狱中生活的主旋律。但他以悲伤与苦痛换来谦卑。谦卑是他人生新的起点,他在谦卑中发现爱,在爱中找寻到耶稣,又由耶稣将想象力与爱融于艺术,化艺术为灵魂,化灵魂为肉体。

  王尔德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即使在他尚未入狱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造成一片轰动。但那时他尚未尝过苦难苦涩,也未曾想象过苦涩会为他的灵魂带来多少甘甜。因为苦难,它启示人们去思考从未思考过的方面,并且也只有苦难,是最真实的,是爱的必然

  “欢乐笑声背后都有可能藏着某些性情,粗俗的、刻薄的或者冷酷的性情。但是悲伤背后,只 有悲伤。痛苦与欢乐不同,它不会带着面具。”

  “艺术的真实,是事物自身的完整统一,外在形式表达内涵,灵魂获得肉身,肉体获得灵魂。基于这样的原因,根本就不存在能与悲伤相提并论的真实。有时候,悲伤似乎就是唯一的真实。其他的都可能是眼睛或者口腹之欲产生幻觉,这一个幻觉蒙蔽另一个幻觉。但是,悲伤创造了万物一个孩子的诞生,一颗星星的出现,都伴随着悲伤。”

  “现在,我似乎看到了,世界之所以苦难深重,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某种爱。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别的理由,我确信不会再有别的解释。如果世间万物都由悲伤创造,那么它使用双手就是爱。除此之外,没有谁能将人的灵魂塑造成至善至美的模样。享乐给身体带来愉悦,而伤痛给灵魂带来滋养。”

  (以上三段皆引自《狱中记》)

  王尔德在爱中找寻到耶稣,又由耶稣将想象力与爱融于艺术,化艺术为灵魂,化灵魂为肉体。耶稣在王尔德看来不是利他主义者,耶稣是艺术品,他是爱的具体化,是绝美的艺术。耶稣是美和悲伤的化身,他是诗人的化身,浪漫主义的化身,想象力的化身。耶稣非为了世人而活,他爱着世人,他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他视别人为自己,他对苦难感同身受。通过苦难,王尔德遇见了耶稣;通过耶稣,王尔德升华了自己,寻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并且更深层次的挖掘了艺术。

  耶稣是王尔德所强调的“外在表达着内在,灵魂获得肉身,肉体充满精神,以形式表达内容。”

  他终于悟到了,苦难是爱,谦卑是爱,爱即是美。

  王尔德入狱前仅是一个向往美好事物的人,却在牢狱中彻底变成一个唯美主义者。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灵魂尝过了苦难的滋味

  苦难重塑了王尔德。苦难之于王尔德是爱,是谦卑,是艺术。苦难锻造了王尔德,带来了永恒的美。

  《狱中记》,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自深深处的告白,对真美的告白。

  道格拉斯的美丽会褪去,爱的美丽却永远不会。

  《狱中记》读后感(三):献给一切自由的灵魂

  《狱中记》读后感

  ——献给一切不满于现状,追求有意义的生命,拥有自由灵魂的人。

  有两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

  第一,我总觉得人生来就带着不公的枷锁。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长相、家庭、出身、国籍、宗教环境、社会阶级、外表、健康状况、乃至于性别,都是单向选择而不可逆的因素。这些东西对人们的影响之大自然不用多提。然而,人们就真的甘心让这些根本不是由自己选择,而是强加于身与生俱来的东西,控制支配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人生吗?更可怕的是,这些外在枷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成为一个人内心的桎梏。人们接受既定的规则,不加思考的认同一些存在已久的观念,牢牢的将自己的灵魂——上天赐予我们唯一自由的东西——亲手关在牢笼里。这内外夹击的双重枷锁,让人们失去个性,活在压抑和谎言中。

  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大多数人都不过是其他人,他们的想法都是别人的想法,他们的生活也不过是互相模仿,他们的欲望也都是抄袭”。埃莫森说“在任何人那里,真正出于自己意愿的行为都非常罕见。”

  这样的事实令我毛骨悚然。“生活中的平庸,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艺术。渔夫、牧人、耕者、农民之中自有可爱之人,他们可能完全不了解艺术,却仍是世上的圣者。真正庸俗的,是那些仅仅知道对这个社会笨重凝滞、盲目的机制予以支持和助推,而对人或事物的内在活力视而不见的人。”这些人就是失去了自由的意志,为生活的枷锁所禁锢的人。如果一个人活着,只能机械的被既定的条件所控制,不能自由的成为自己,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既然我们的意志,是我们仅有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唯一得能够自由生长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能将我们和其他人区别开的东西,我们就决不能让它被禁锢,被已经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所控制。

  第二个困扰我的问题就源于我被禁锢的意志。我知道,人的生命是需要理想的。像我这样缺乏理想的生活,让我就如同王尔德口中“仅仅存在”的人一样。我感受不到生命的热情。找不到奋斗的动力。我看到许多周围人的理想,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理想,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有理想的人是我一直所羡慕和向往的。他们的生活是有方向的,不至于像一只无头苍蝇。用一句评论演员Viggo Mortensen的话来说就是“We live for moments,but he lives for life.”(我们为每一个瞬间而活,但他为整个生命而活。)然而,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既“live for moments”(为瞬间而活)也“live for life”(为生命而活)的人。但时过境迁,我依然找不到一个能让我长久的充满热情的理想。直到我发现王尔德的话:“一个人,如果他的愿望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比如当议员、成功的商人、出名的律师、法官或者诸如此类无聊的东西,他们总是能够如愿以偿。这就是他们得到的惩罚。想要面具的人,就得带上他。” “那些想要实现自我的人,从来不知道要去哪里,他们无从知道。”“要认识到一个人的灵魂是不可知的,才是最终极的智慧。”

  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之前的我被生活的礼教和假象欺骗的太深了,看到了太多具象的理想,竟然就以为理想只能是这些具体的东西。曾经我短暂的把成为某一种人视为理想,这样的理想让我越是了解越是觉得无味,让我变得焦虑,害怕,兴趣顿失,最终只能选择放弃。然而现在我逃离了思想的牢笼。

  我追求美,一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躯体,美好的灵魂;我追求理解和顿悟,理解自己,理解世界,这些都可以是我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让我永葆热情,让我感到无限的轻松和前所未有的安心。

  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意志营造一片自由的空间。抛下身份,抛下那个被世界,被周围环境所定义的自己,从自己的生活中抽离,让思想悬浮在空中,置身事外,俯瞰一切,洞悉一切。只有这样自由的土壤孕育的思想,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自己,属于本我的。

  我不相信表象,或者不完全相信。我不相信残疾的身躯下蕴藏着残疾的心理,我不相信丑陋的外表下掩盖着丑陋的灵魂。我不相信一个人表面上呈现的样子,我不相信这个世界强加给他的样子,我只相信一个人内心深处所呈现的自己的样子,他所希望,所追求的自己的样子,那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样子。

  我们带着我们所不甚满意的样子和身份来到这个我们不甚满意的世界上,起初我觉得真算不上是一件美事。然而转念一想,如果我们生来就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样子,在理想的国度里生活,那生活岂不是会变得更加无趣,更加没有意义?

  至此,我想,真正的生活大概就是用自由的意志,自由的灵魂,去发现和改变这个不够理想,甚至很糟糕的自己和世界。发现自己,改变自己,成为自己;发现世界,改变世界,与世界合而为一:这大概就是有意义的人生之旅了吧。而一个自由的灵魂,是这场旅行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思及此,我必须引用王尔德的一段话形容我此刻的感受:

  “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困于海底快要整整两百年的城市。

  突然有一天,整个城市浮出了水面。

  城门大开,市民蜂拥而出。他们开始呼吸新鲜空气,开始漫步田野,开始采摘野花。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从来没有哪一天,我觉得自己醒来的时候,是如此洋溢着对生命的热情。从前我重复着相似而单调的每一天,但今天不同了。我觉得我真正迎来了新的一天,迎接我的是新的朝阳和一个很大的世界,一个还未被发现的自我,等待着我的探索。

  也许我现在写下的一切都是错的,但这并不使我感到沮丧,也不能打断我的热情。因为此刻的错误,一定会成为将来通往真理和顿悟的一个台阶。

  我已经决定要在生命的旅途上,带上完全自由的灵魂,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永不熄灭的热情,和永远不会被打倒的顽强意志,开始一场关于探索自己和世界,改变自己和世界,成为自己并与世界合而为一的冒险。

  生活的琐碎,家庭的责任,病痛的折磨,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许能暂时剥夺我们思考的时间,停止我们探寻的脚步,但我们自由的意志终会带领我们挣脱泥沼,迎来自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狱中记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