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泉疗养客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温泉疗养客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8 03:5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泉疗养客经典读后感10篇

  《温泉疗养客》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一):书摘

  第23页

  有教育、有能耐的人之间,时刻发生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认为他人的心理语言教条神话主观的,只不过是一种试验、一种肤浅比喻。而在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应用到自己身上去,承认自己和对方都有权利拥有自己本来面目思想方式和语言,也就是说,两个人在交流思想时,意识到所使用工具脆弱性,语言的多义性,真正准确表达的不可能性,自己有时也该退让,相互间要有真诚意愿知识者的骑士风度,这种良好的、在思想者之间其实很自然状况事实上极少出现

  第30页

  不,在这不温不火的清晨时刻,在沙漏枯叶之间,我不想同精神打交道,我要的是无常,我想做孩子和花。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二):塞酱必须顶

  RT,黑塞,的文字,在冬日感受到,阳光暖意,但他的悲伤不露声色

  一见如故.

  中文名: 赫尔曼·黑塞

  外文名: Hermann Hesse

  别名: 赫曼·赫赛

  国籍: 德国,瑞士

  出生地: 德国巴登-符腾堡邦卡尔夫市

  出生日期: 1877年7月2日

  逝世日期: 1962年8月9日

  职业作家诗人

  主要成就: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品: 《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2120265766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三):调皮的疗养客

  在还未开始写些东西之前,以为写作需要的是想像力,因此,作文课无比痛苦的熬着时间,数着数字,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凑够字数而已,罔谈质量

  到现在才慢慢有些理解,原来写作的来源观察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观察。

  黑塞能够将思维过程像拍照一般,一帧一帧慢慢的清晰的呈现出思想原本样子,在呈现的过程中,兼顾洗去伪装和矫饰,呈现最真实的东西出来。或许作为作家,这种能力是必须的,但是是黑塞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楚的看到这种将抽象思维具象化的可能,二维的文字具有记录下多维事物的可能,包括空间、时间、情感变化以及所有存在的可能性,只要存有这种可能,就具有被文字记录的可能。一支笔所具有的魔力,黑塞将其发挥淋漓尽致

  由此产生偏爱理所当然的吧。

  [当我们想起某些难为情的事时,我们的记忆往往有一种遮羞的本事,他会把一些不足道的情景推到前台。]

  这种情感曾多次出现,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将我困在那里,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的思考堵在一个节点,怎样都无法突围。当看到这句话时,这个问题早已解决,可是这种感觉确无比清晰的浮现出来,甚至比我曾感觉到的更加清晰,更加真实。同样是文字的力量吗?

  随着慢慢开始看东西,发现文字的组合,能够夹带着作者态度的情感,一段话,能够看出作者是否认真;一个词语,能够透露出作者心中最真实的秘密,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透过他的笔偷偷溜了出来,有时是真诚和渴望,而有时则是矫饰和夸大其词,其实,对于无知的作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尴尬事情呐,所以,下笔要慎重

  [我很清楚地知道,对我来说,道德上只存在一种生存方式:不计一切,投身文学创作,只生活在文学创作中,家庭的破灭、钱的缺乏或其他任何事都不要分心去管。如果不这么做,我就完了。]

  现在开始相信才华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没有内心中的别无选择沟通,那么,无法产出优秀作品。真实的才是美的。这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在这里,邱妙津的写作姿态突然跳了出来,不得不说,她从一种更加亲近距离教会我认识了真实。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认识她,但务必是忠于自己的。

  : 散文了解八卦)一个作者的极有利的一种途径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四):在散文与诗歌中记录对历史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2013年2月20日 作者:刘婷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散文集、诗选《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日前由世纪文景策划推出。据出版方介绍,黑塞常被人说起的是他的小说,也因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这些散文多记录的是他对历史、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出版方介绍,《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以及《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在《朝圣者之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的基础上稍作增删编成,后者在市面上已长期缺失。此前,世纪文景已经出版黑塞的多部作品:《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据介绍,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为美国大众喜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发酵酶”。黑塞的作品在全球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一亿四千万册。

  对于黑塞作品的阅读,出版方表示,读过黑塞作品的人,多会为其中的人生阅历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他是很多人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朋友、人生的导师

  此次出版的三部新书,《朝圣者之歌》是译者谢莹莹从黑塞全集精选出的散文篇章,有其儿时回忆,有对战争的思考,有致亲友的信,有迁居杂谈,还有对故地的追忆,所有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感悟。不仅让我们充分认识了黑塞其人,更是从他所展露的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黑塞的散文清新,表达出恰恰最无法表达的事情。

  《温泉疗养客》收录《漫游记》、《秋日人生》以及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自传体札记《温泉疗养客》。这是黑塞作品中少为人知的一部书,记叙了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经历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苦难黑暗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涵完全一致

  原文地址: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02/20/content_210682.htm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五):黑塞 不能错过的作家

  来源:每日新报 时间:2013年2月5日

  黑塞常被人说起的是他的小说,他也因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同时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这些散文多记录的是他对历史、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被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

  我最初读的是黑塞的诗集。后来又看到他的《悉达多》。说起黑塞的诗集,其实就是一部完整的,甚至无可替代的自传。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最近出版的中译本《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以及《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在《朝圣者之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的基础上稍作增删编成,后者在市面上已长期缺失。此前,世纪文景已经出版黑塞的多部作品:《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我们再转回身,隆重地认识一下他: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在目前已上市的中译本中,《朝圣者之歌》是译者谢莹莹从黑塞全集中精选出的散文篇章,有其儿时回忆,有对战争的思考,有致亲友的信,有迁居杂谈,还有对故地、对老年的追忆,所有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感悟。不仅让我们充分认识了黑塞其人,更是从展露出的他的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黑塞的散文清新,表达出恰恰最无法表达的事情,无与伦比。这部精选散文,展现最完整的黑塞。

  《温泉疗养客》收录《漫游记》《秋日人生》,及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自传体札记《温泉疗养客》。这是黑塞作品中鲜为人知的一部小书,记叙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会深深打动人心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涵完全一致。

  原文地址: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mrxb/2013-02/05/content_6834274.htm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六):伸向更深邃苍穹

  以文学的脉络风格坐标的话,显然我们总是能够在德语文学中看到某种相似,即文字的绵密与思想的厚重。因为并不懂得德语,所以无可得知究竟是语言的差异性造就了文风繁复,还是思想的浓稠形成了文字的韧性,但是从托马斯•曼到赫尔曼•黑塞再到君特•格拉斯,文学的痕迹性却是同等的鲜明,在创作的技巧上,似乎德语文学更在乎意境的营造和思辨的氛围,文字中总是充斥着种种思想的扩张。有时候它们会巧妙的躲藏在小说的虚构中,有时候它们也会直抒胸意。比较近几年的德语文学巨匠,似乎赫尔曼•黑塞在题材上更加游刃有余,小说、诗歌、散文、书信书评,几乎无所不及,而前面提及的另两位德语作家却对长篇巨制的小说更加厚爱,于是某种文学创作上的细微差异逐渐显露出来。

  阅读赫尔曼•黑塞并不会让人有沉浸于庞大思想体系生涩之感,更多的是一种小品文的清新隽永,这可能与他深厚的诗歌造诣不无关系。虽然我一直是个小说的嗜读者,但是对于黑塞和村上春树却有了意外的错位,前者我更欣赏他的散文,后者我更好他的杂文。散文与杂文的差异性在于散文对工笔的要求远胜于杂文,不仅抒怀、引思,还不乏状物、写景,于是越发彰显出黑塞的功底

  《温泉疗养客》是一本散文合集,收录了《漫游记》、《秋日人生》及《温泉疗养客》三部分,前两部分的选文如同早前出版的《堤契诺之歌》一样,多是一些散文及诗歌,以质朴优美笔触抒写的人生碎片。其中《漫游记》以风景为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湖光山色花草树木,由景及情的感悟很似中国散文的意境,读的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但是比起国内许多散文作品的空灵,黑塞不只抒情,他的触角伸向更为深邃的苍穹,他说“生存无须借口,而思想等同游戏”,于是他入乎其内探讨生存的本质,又出乎其外游走在思想的天堂里,他看似混乱的“自相矛盾”,他毫无节制的“思想漫游”共同形成了庞大到无以复加的黑塞的文学世界,你必须读读停停才能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他思想的密网。

  而《秋日人生》带了些许游记的味道,叙事性的文字增加了很多,也折射出更多的人生痕迹。其中有两篇是写印度的,以往我读过很多有关印度的文字,在这样的对比中,玩味这个神奇国度在欧洲人与亚洲人眼中的不同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黑塞之于印度,更注重的是思想与精神的触摸,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笔下的印度却是有形而实在的,或许我们也可以再次佐证在德语体系下确实更容易催生哲思的世界。

  不过本书中最重要与别致的篇章还要算《温泉疗养客》。1923年,赫尔曼•黑塞年近五十,罹患坐骨神经的毛病,独自一人到巴登温泉疗养院进行休养,并把在此期间的所思所感写成了这部半自传体的中篇散文。有人说在这篇作品中,黑塞更像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头,固然,在这篇小文中,黑塞的思想体悟确实不够犀利,相较于他关于创作与社会性的思索要“平庸”很多,但是在其略显温吞的语调里反倒生出一种自得的幽默,说它是黑塞作品中最为风趣的一篇确实也不为过,况且更有一种平和的睿智,透过岁月的长河给予生活的回望,大概只有同他一样在岁月的漫漫长途里逐渐看清时间的纬度是怎样滋长思想密度的人才越发品得其中滋味,而这大体与他所言的“读了疗养客黑塞的自述而能够笑并且觉得这家伙相当滑稽的人,如果他读到关于自己的思路以及日常对外界反应的详尽准确的记录和分析的话,他会很惊讶的。”是相同的道理,你不妨把这篇作品当成黑塞与自己的对话,亦如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解构一样,它必是经历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并且有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绝非乏善可陈,恰恰相反,其实它隐匿着也许连你尚不知的一些思想碎片,当然,黑塞的思想碎片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才能够真正的清晰明廓。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七):我们读黑塞读得太晚了

  来源:深圳晚报 时间:2013年3月3日 记者:李晓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散文集、诗选《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日前由世纪文景策划推出。对于黑塞,中国读者并不陌生,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早已声名远播,当然也传到了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真正大量引进黑塞的作品是上世纪90年代。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黑塞常被提起的是他的小说,散文、诗并不多见。作为该套书的编辑王玲说,其实黑塞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

  王玲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最早的,当然七八十年代也有黑塞的著作面世,但那是另一回事。世纪文景这方面与前两者比起步比较晚,2009年推出了黑塞的四部小说,包括《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悉达多》和《德米安》。特别是后两部,是黑塞早期重要的作品。而上海译文出版社主要是黑塞中期的作品,偏于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晚期的作品多。

  王玲介绍,《朝圣者之歌》是译者谢莹莹从黑塞全集中精选出的散文篇章,其中有黑塞儿时回忆、对战争的思考、致亲友的信,还有对故地、对老的追忆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他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2000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500多页的一个册子,市面上早已断货。三本书即是在《朝圣者之歌》基础上稍作增删编成,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温泉疗养客》,一个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自传体札记,是黑塞作品中少为人知的一部小书,记叙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深深打动人心。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涵完全一致。王玲介绍说,黑塞的诗以前在中国没有出过单行本,内中还有不少黑塞不同时期的水彩画,也是目前国内少见的。

  王玲说,自从作为黑塞这套书的编辑后,她有针对性地阅读了黑塞的大量作品,感受最深的是,读黑塞读得太晚了。读黑塞的小说,你能感受到他只是在写自己,你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挣扎。王玲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黑塞都会有种切身的感受,特别对于当下的青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情绪,甚至病态的思绪、价值观,读黑塞,他会给你一个正面的引导,同时使你的能量得到一次释放,他会告诉你,你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你不必随波逐流。

  王玲说,黑塞的散文充分表现出他的喜乐悲愁,记录着他心灵的历程。他并不关注政治,他更关注的是人性。所以他逃离了法西斯的祖国,被骂为罪人。历史一页页翻过去,这个祖国的罪人早已是祖国的骄傲。王玲介绍说,黑塞的故居保护得非常好,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经常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表达对他的仰慕。今年是黑塞逝世50周年,德国《明镜》周刊做了一个黑塞的专题,有意思的是,封面文章的标题是“捣蛋鬼”,来纪念这样一位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一个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原文地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3-03/03/content_2391764.htm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八):读黑塞能唤醒我们本性

  来源:深圳晚报 时间:2013年3月3日 记者:李晓水

  世纪文景日前策划推出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散文集《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由七十多岁的女翻译者谢莹莹翻译,另一部诗集则由其丈夫欧凡先生翻译,共谓珠联璧合。作为多年来从事德国文学研究的黑塞中文作品主要翻译家之一,谢莹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黑塞的作品是超越时空距离超越文化距离的。

  深圳晚报:您翻译过黑塞的哪些作品?

  谢莹莹:我翻译过的黑塞作品主要是他的散文,收录在2013年刚刚出版的黑塞散文集《温泉疗养客》和《朝圣者之歌》中,还翻译了文集《黑塞之中国》,从中可以看出黑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黑塞的诗选《漫游者寄宿所》则是我的丈夫欧凡翻译的。小说方面我和年轻学者一起翻译过《德米安》、《罗斯哈德》、《盖特露德》,是相对比较早期的作品。

  深圳晚报:您是在什么时候接触到黑塞作品的,它给了您什么感受?

  谢莹莹:我最初读黑塞的作品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而是一本少为人知的自传体札记《温泉疗养客》,一读就被吸引住了。书中的黑塞简直就是个爱埋怨爱唠叨的小老头,觉得什么都不对劲。不过他在疾苦中对自然社会对个体对生命以及对自我的思考很深刻,书中也展现出一个人在痛苦中的自嘲和幽默感。我从这本书里真正学到了“爱,一切快乐和福分的奥秘皆在此中”。那个时候我被病痛折磨得半死不活,黑塞説自己被病痛占有而不是占有它,給了我极大的启发。

  深圳晚报:您读过黑塞的哪些作品,觉得作为中国读者还有哪些遗憾?

  谢莹莹:黑塞所有的书我几乎都读了,大家喜欢的诗歌和小说我也喜欢,不过我觉得他的散文、书信集和书评也同样有意思。我觉得书信没有翻译成中文,对于中国读者是个极大的损失。书信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黑塞本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作家。比如他十五岁时,在经历了濒临死亡的危机又被送进精神疗养院时,在愤怒无助中给父母的一封信里写道:“从我的立场出发,我要像席勒那样说,’我是人,是有个性的人’。” 这样强调“我是人”, 强调人应该服从自然天性, 强调人的权利和尊严,在少年黑塞在给父母的许多封信里出现了许多次。成人后的作家黑塞,他小说的中心主题就是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维护与尊重。

  深圳晚报:看得出,您非常喜欢黑塞的散文,那么您作为黑塞散文的主要翻译家,谈谈他的散文吧?

  谢莹莹:黑塞的散文很多,除了湖光山色、花草树木、生老病死,还有对亲情友情的追忆、对时代诸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对文学的艺术的看法,许多是自传性文字。《漫游记》中的短文实在优美,即使没有在欧洲小城生活过的人,读了也会喜欢的。我们自己走过许多欧洲小地方,对他的描写和感受,感同身受。 《漫游记》收在《温泉疗养客》一书中。《生平简述》和《魔术师的童年》是他的自传加上点幻想,活灵活现,挺有意思的,收在散文集《朝圣者之歌》中,两本书里的散文是我读了好几本原著后挑选出來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是我自己的爱好,也是符合黑塞的特色的一些散文。

  深圳晚报:今年是黑塞逝世50周年,您认为今天黑塞有什么意义?

  谢莹莹:我认为黑塞的作品很大的一个特色是,世界上无论何处,何种社会制度,何种时代,都有许多读者觉得这些作品在与自己对话,而且这些读者男女老少都有,也就是説,他的作品是超越时空距离超越文化距离的,这很值得人们思考。我想主要是因为黑塞本人在写作时是万分真诚,他把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汇入作品,并将其特殊性转化为普适性。他孜孜不倦为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代言,旨在帮助个体寻回自我,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向往的。最近,一位青年读完了《在轮下》,大有感叹地对我说:“那讲的就是我们呀!”正因这一点,读者读他的作品时总能感觉心有戚戚焉。在一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个人们感情麻木、思想混乱的社会,读黑塞或许能够唤醒我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寻回我们被外界的重重魔障所掩蔽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黑塞对我们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特别热爱李白、老子、庄子,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塞的作品在全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一亿四千万册。

  原文地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3-03/03/content_2391762.htm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九):自我审视,自我救赎

  开篇的巴塞,是很低落的,“只有病痛、只有困乏、只有无聊以及对自己的厌倦”。疼痛加上坏天气,弄得他疗养的这段日子很糟糕。但是就在他决定从麻木状态振作起来继续日常生活的那天,他的心绪突然就转变了!

  这种转变,始于一场“滑稽”的审视。黑塞在巴塞的疗养就要结束时,他回头去看疗养的这段日子,那种跳出生活审视自己和别人的体验是多么的奇妙和滑稽!其实这种体验我会经常有,每个人都会有,你冷眼旁观自己,就像看着别人。

  “中午到来的时候,我一点胃口也没有,毫无情绪地慢慢走去餐厅,这时,我忽然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我忽然不只是拖着沉重的腿一脸落寞走下旅馆楼梯的疗养客黑塞,同时还是自己的观众。”他看着根本不饿的自己毫无兴趣的吃饭,看着其他同样无聊厌倦的客人,他看见闲云飘过天空,忽然觉得这一切实在稀奇、滑稽、可笑甚至有些神秘可怕。大家并不是在真的生活,而是在演戏,那么隆重而毫无意义的戏!

  此时他心里突然有大笑的冲动。“心里有一阵大笑震撼着、冲击着,用了不少力气我才压制住这大笑的冲动,使他没有爆发出来。孩童时代我们常有这种经历,在餐桌前、教室或某个严肃的场合,我们想大笑,笑意已经挤到了鼻子和眼睛,笑的理由那么充分,而我们不能笑,只能忍住,因为师长、父母、纪律、规则不准我们此时发笑。这次我也控制住了自己。我静静的坐着,只感觉到笑要从喉咙冲出,鼻子也痒痒的,真渴望有个小小的通风口、有个合法的出路,否则真要窒息了。”就在这时候,他的目光突然遇见了一位老太太,“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我的笑冲上了脸,没有办法,只好以最友善的样子把堵在里面的全部笑送给这位老太太,笑意掰开了我的嘴,它从我眼睛跑了出去”。然后黑塞就非常好奇的看着老太太什么反应,她居然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鬼脸,笑了!于是,这两个最严肃的长者,就这样像小学生似的端坐在座位上,“为了控制住笑,我们的脸紧张的工作着,简直要痉挛了”,然后其他人也觉察到了这笑意,整个餐厅都笑了。

  黑塞这段对忍笑的描述,是多么的经典!这也是他的幽默之处吧,于无聊和疼痛中寻找一点乐趣。然后黑塞就觉得好多了,决定不再理会疼痛,“上帝让它疼就疼吧,我让疼痛自生自灭,我或者并非整天伺候它。”后来巴塞又写到:“巴登赐予我的,除了较好的健康之外,还使我学会不太关注我的坐骨神经痛,我明白,它是我的一部分,像我刚开始花白的头发一样,它也有权存在,意欲简单地抹掉它或者用魔法驱逐它都是不聪明的做法。让我们好好和它相处,让我们与它和解而赢取她吧!”这又是黑塞的智慧了。

  关于有用和无用,黑塞说:

  愿任花开物自适,莫问收获几许。不要将有用、无用这类观点套进生命的每个角落去,短期以及狭隘的价值观会扼杀人的精神的发展。看来“无用”的有时反而更具有价值,因为它能够为生命留有一丝余地、一些生机。

  关于赌博,黑塞说:

  电影与赌博使人兴奋的机制相同,它纯粹以物质喂养眼睛,而不是让眼睛本身参与艺术性的工作,去发现、去挑选、去捕捉美丽和有趣的事物。所以说,任何一种能使灵魂活跃的锻炼都比赌博好上百倍,比如紧张而严格认真的练习思考和记忆、闭目回忆见过的事物、夜晚重温一遍白天的作息、自由联想、幻想。

  黑塞式的智慧!

  马克思直面群众,而黑塞直面个人,他首先直面的又是自己。要找到内心的和平,要做出些好的改变,我们首先要做些真诚的自我剖析,即使结果很糟,我们发现自己很烂,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可是当你对自己无比厌恶的时候,也许就是改变的开始了。“我暴露的越多、走得越远、批评得越彻底,我对待情绪的态度越灵活,越听从它的指挥,那么另一边的和解之光就越明亮。如果没有这无限的、一直变动起伏着的调整,我何来勇气,去说一个字、作一次判断、去感受和表达爱和恨,我又何来勇气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的,我们会犯错,而且一犯再犯,有时候觉得已经陷入深渊,再也走不出来了,但是要相信总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看看黑塞的坚持,看看他的信念:即使在最沉闷寂寞、最沮丧的疗养的日子里,我也确信,有一天我会从这泥淖中爬出来的。爬出来、缓慢而艰苦的战胜外在环境、逐渐寻找、发现理智的态度。

  黑塞总是在寻找着理智,但是同时他又否定过度的理智。比如他说生命如同赌博,“不可知的、不受理智约束的预感把最强有力的魔力赐给我们,它释放出最大的力量,而当直觉减弱的时候,批判和理智就参与工作,洗涤抗争一阵子,最后该发生的就发生了,完全没有我们的参与,完全不顾及我们。当赌徒跨越了顶点,他的直觉逐渐减弱的时候,当再也没有直觉、没有深深的信仰能力领着他的时候,他就和一个人遇到生命中的重大问题而不知所措时完全一样,不安静等待,不把眼睛闭上,而是拼命计算、拼命扑腾、过度依赖理智解决问题,这时所做的一定恨死错的。”人呀,有时候过度依赖理智,而忽略了直觉,过度相信必然性,而忘记对偶然性持开放态度。

  解脱之路通向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难免会有迷失,难免会有疼痛,但要学会调整,要学会幽默,要学会疼着痛着依然走着笑着,依然全心全意眷恋着这愚蠢而无规律的偶然世界、这淡红色土地上阳光和影子的游戏、这潺潺溪流的旋律……

  《温泉疗养客》读后感(十):书摘

  摘录包括:《温泉疗养客》、《荒原狼》、《彼得•卡门青》、《悉达多》以及《刀锋》(嗯,毛姆乱入,就是这样任性)。

  上半年看书的重点词应该算是黑塞吧,《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德米安》、《温泉疗养客》、《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以及5月最后一天看完的《悉达多》,虽然根据计划还有一本《在轮下》没有看,但是自觉得已经大概能感受出黑塞精神,决定放弃了。

  黑塞精神大概理解为是一种个人理想的坚持,由此涉及的问题包括个人理想是什么,怎么去寻找内心真正所需,当个人理想与现实观念对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时,如何平衡如何发展,也就是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

  好像黑塞早期一些的作品,人物的寻求之路大多都会借助到某个宗教人物,比如悉达多与释迦牟尼,彼得•卡门青与圣方济各,辛克莱与阿卜拉克萨斯,将寻求之路看成是一种宗教与生活的融合与升华,理解起来相对来说不是太难。而后期的作品多以生活本身为出发点,理想在现实之中又与现实对立,缺乏阅历(以及阅读能力)的我理解起来实在是太困难,比如对于荒原狼里所说的幽默、克乃西特的感召等等,看完所产生的只是一种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懂了的模糊感觉。

  黑塞每本书里的寻找之路都不一样,毕竟个人追求内心所想不一样,任何人都无法给你指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但是每本书里都表示了那种遵从内心、热爱并体验生活、坚持理想的道理。寻找之路上有迷茫、怀疑,会一无所获甚至失去,但是这些都是过程,不要以为自己在做无用功或是在走弯路,就像悉达多里侨文达对道之路的描述“我们并未兜圈子,我们在不断向上,这是一个上升的螺旋形,我们已经攀登了许多台级”。

  不记得是哪本书里把黑塞和“解构主义”联系起来,百度了一下“解构主义”的意思,还是不太理解这个哲学上的词,大概相似之处是那种强调个人与群体相比更值得关注的论点吧。

  对《彼得•卡门青》多说两句吧,现在已成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没有之一。听说在台湾书名被翻译成了《乡愁》,觉得甚好。很喜欢书里那种热爱一切的诗人情怀、羡慕理查德和卡门青的友谊、感叹卡门青融入社会的惆怅,旅行的心情、回乡的迷茫、失去亲人的漠然,好多都能感同身受,文字和故事都浪漫得一塌糊涂(一半也要归功于翻译),行文不累赘也十分流畅(不是怀疑黑塞写作功底,主要是之前看的其他作品,总觉得他为了表达一个思想整本书里会反反复复地用差不多的言语来强调,有种多余的感觉)。

  在读《彼得•卡门青》和《悉达多》的时候,一直联想到《刀锋》里的拉里的形象,觉得那种对生活怀疑与寻找,对印度教的理解、对于正反两面的包容以及那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多少有些相似,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前不久给公司捐了两本毛姆叔叔而耿耿于怀。这两天特意又下了《刀锋》的电子书,走马观花的过了一遍,顺便补上了以前看纸质书不方便整理的摘录。毛姆的书翻译过来的文字挺通俗的,可是书名却常常让人不明就里,比如人性的枷锁到底是什么,月亮和六便士是什么意思、刀锋又是指什么,大概每个读者心里都会有一个解释吧。

  要嘲笑自己一下,记得最开始看黑塞的那本《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时,还觉得那些语句浪漫得有些不自然,认为毛姆更平易近人会更容易被接受一些。现在习惯了黑塞的文字,再对比起《刀锋》和《彼得•卡门青》,会觉得黑塞要深刻和浪漫得多。

  最后在《温泉疗养客》的地盘怎么也说两句关于这本书的。我很怀疑如果不是因为先看了这本散文集,可能在读完《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后是没有兴趣再接着读黑塞的,毕竟连着两本都没怎么完全读懂,觉得超出了我的智力范围,好似对我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孤傲的嘲讽。感谢《温泉疗养客》简介里给予其诙谐幽默的定义,才探究似的想要找些乐子。于是在《温泉疗养客》里也发现了黑塞幽默自嘲的一面,在《漫游记》里感受到了他浪漫充满诗意的一面,在《秋日人生》里看到了他自己人生的部分经历,以及他淡然、平和的一面。字里行间的回忆让人不由得对这个老人感到尊敬与亲切,尽管他的一生也并非美好如意,但还是坚信地告诉大家要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他尽力做了很多,在晚年不大能写的时候,他说“请谅解我,多多保重!”,这样一位谦和和诚恳的老人,很容易就为之动容。

  用零零散散的时间整理这篇“复合型的”摘录,前前后后差不多也有一周多的时间了,中间觉得摘录的太多就删除了一些,现在有些后悔。也没有关系,温故而知新的,以后应该还会重读的。

  ==============温泉疗养客==================

  1. 五十岁左右是人生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俗话说,岁数不饶人,一到这个年龄,人都有一种衰老的感觉,随之生理上也会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又会影响心理上的变化。

  2. 这是一个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期。人往往到此时才心平气静地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生命历程,洞若观火地审视自己半个世纪生活中的那些失误和不当;同时更广阔和透彻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即所谓“知天命”。因此,这样的人就能在这样的时期极好地调整自己,用更宽容、善良、豁达和优雅的态度对待生活。甚至一个恶人,到此年龄真正总结了他的人生,也可能一改前非,而生出对人和世界的慈爱之心。五十岁六十岁实际上是一个人重新开始生活的另一个起点。

  3. 沉思和智慧都是好事,是高贵的事物,但是它们显然只能繁荣于生活的外面,在生活的边缘,倘若一个人在生活的激流中游泳,正与波浪搏斗,他的活动和痛苦便都与智慧毫无关联,他不得不顺从命运,即或只是些厄运,也只能够尽力而为,并且听天由命。

  4. 自然界有它本身的价值,人不要以自己过分实际的价值观去看待自然,人的精神与自然是相通的。诗人呼吁不要将“有用”“无用”这类观念套进生命的每个角落去,短期的以及狭隘的价值观会扼杀人的精神发展。看来“无用”的有时反而更具有价值,因为它能给生命留一些余地、一些生机。

  5. 一般所说的明白事理(就是年轻人所说的老年智慧,就是认识伟大的二律背反的道理,知道轮回和两极的奥秘),即使是天分很高的施瓦本人,在四十岁之前,是极少有人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不过,一个人如果过了四十五岁,不管他有无天分,老年智慧或老年心态就会自动出现,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出现的一些警示和病痛会加强这种老年心态。

  6. 总之,我们疗养客和痛风病人特别有赖于此,就是尽可能地用圆机活法处理到处是棱角的生活,不要有大的幻想,可以代之以百种无大碍的小幻想。

  7. 我到此地的第一分钟立刻窥探到所有疗养的秘密和魔法,我快意地吞咽下这一发现:有病同享,有难同当的感觉。

  8. 语言实在难以表达人心灵上发生的事,因为幸灾乐祸和同情心在语言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概念,在这儿却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

  9. 我们最终是否该放弃选择,让偶然去掌管命运?自己找痛苦找麻烦,几小时之后却失望悲伤地面对那不可避免的事实,与其这样,不如让盲目的命运去掌管,不加选择地接受人家提供的第一个房间。当然,这样是比较聪明的。但我们不这么做,或很少这么做,因为,如果让聪明和避免生气来引导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活会成什么样子呢?我们难道不知道,命运是注定的,逃不掉的?而我们不是还念念不忘,幻想自己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的意志,我们每个人,在选择医生、职业和居住地时,在选择情人或新娘时,不是也很可以交给纯粹的偶然去管?说不定效果更好。然而,我们不是仍要选择,仍要为此而经历许多激情、辛劳和忧烦?这么做的时候也许是幼稚的,带着童稚的热情,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命运,或许也有怀疑,深信那种努力是没有价值的,不过同时深信,行动和努力,选择和使自己痛苦,比在失望和被动中僵化要好,要有活力,要有益,至少,比较有趣!

  10. 我要求教养程度高的人要有一点理想、要乐于理解和探讨,不受物质利益左右,也就是保有一点人文精神。

  11. 不把神经质的性格当做病态,而是将它看为虽然痛苦却是有益的升华过程,这是个好想法。不过,这样去生活比这样去说明重要得多。

  12. 一个出身、职业、理想、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对我的话有反响,而我也能够参与他的忧喜,知道他同意我的一些看法,这真令我高兴。我们没有互相高抬对方,但我们很快找到接触面,坦诚相待,很容易彼此就有了好感。

  13. 这真可耻,承认这事对我有些为难,不过,如果不想说真话,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14. 这真奇妙,美丽和死亡、快乐和逝去是如何彼此相成相克啊!我非常清楚地感到身体周围的感性实体,而在我内里自然与精神的界限分明。就如花儿易凋而美丽,金子常在而乏味,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无常而美丽,常在而乏味的是精神。此刻,我拒绝它,我完全不把精神看为永恒的生命,而看为永恒的死亡,是僵化的、不能结果的、不成形的,只有当它放弃了不朽,它才能够赢得形状和生命。只有当金子变为花朵,精神变为肉体、变为灵魂,它们才能够获得生命。不,在这不温不火的清晨时刻,在沙漏和枯叶之间,我不想同精神打交道,我要的是无常,我想做孩子和花。

  15. 我们情愿病只医治好一半而生活得好些、有趣些,我们不是年轻人,不会对自己和别人提出绝对的要求,我们上了点年纪,深深纠缠在生活种种条件的束缚中,习惯于把五当单数看。另外,让我们好好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经过了一次理想的疗养而完全康复并且变得长生不老,这是对的、该追求的吗?如果我们认真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不,不。我们不想完全康复,我们不想永生。

  16. 我们关注的是病友的状况,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见到自己,如果今天6号房的老先生感觉不错,能够独自从门口走到餐桌,我们大家都会感到高兴,如果我们听说福鲁瑞夫人今天起不了床,大家就会难受地摇摇头。

  17. 我真的并不要做虔诚的人或者做说教者,我甚至也能参与一些疯狂危险的不道德行径,我会为人们得着乐趣而高兴,因为同有乐趣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但这些人得着乐趣了吗?

  18. 我们对从前只保存了最美好的,只记得它的光明的一面,这是好事。不过,人们并不总是那么理智地看待事物。

  19. 只要还存在黄鼠狼、存在原始世界的气味、存在本能和天然,那么对诗人而言,世界就还是个能够生存的地方,美丽而极有希望。

  20. 至于另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问题,那个令人畏惧、令人震撼的问题,即关于心理病人的存在依据、存在权利的问题,也就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中,成为心理病人是不是比放弃一切理想而去适应时代潮流更值得尊敬,更高尚,更正确。这个令人生畏的问题,这个自尼采以来所有殊异的人物所提出的问题,我不打算在此讨论,我的其他著作涉及的原本就几乎全是这一题材。

  21. 一个人,如果只能有舒适的桌子、最好的光线、自己习惯用的笔墨和特殊的纸张等等才能写作,我总觉得可疑,谁都会找外在的方便和舒适,但若是没有条件,也还是能够应付的。

  22. 失眠的人受煎熬的时间一长,就会像过分疲劳神经紧张的人那样,对自己也对身边环境产生排斥、痛恨,甚至于毁灭的情绪。

  23. 我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一个神手所造的统一体,一切磨难一切丑恶的存在,都是为了使我们感到,我们个人只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必把“我”看得太重要,这是我的信念,对我而言没有其他想法比这更神圣。我一生经受过许多苦难,做过许多错事,自寻过许多无聊的烦恼,但我总是能够得到解脱,能够忘却自我、投入他事,能够感受统一的整体,能看出内与外、自我和世界的矛盾其实只是幻觉,于是心甘情愿闭着双眼进入整体之中。

  24. 对《新约》圣经中这些颇具有强制性的话,长久以来我已习于不看做道德约束或指令,不看做“你应如何如何”,而看做真正智者友善的暗示,他向我们示意:“试试按照格言所说的去做,你会惊讶于它对你产生的神奇妙用。”

  25. 因为现在我恨的、鄙视的、嘲讽的是这世界中的我,再也不是其他的什么了。不,同这世界结盟,从属于它、在它那儿表现自己的价值、自我感觉良好,这可不是我要的,是不能容忍的,对于我所熟知并且有幸得以参与的好的、神圣的事物和观念,这是罪孽。目前我情绪坏到这种程度,纯粹就是因为我在这一点上负了罪,我与这尘世结了盟约,接受了它!然而,我逗留在这罪恶中不思改变,惰性比我的洞察力更强大,闷塞而肥的肚子比柔弱多愁的灵魂更有力。

  26. 当赌徒跨越了顶点,他的直觉逐渐减弱的时候,当再也没有直觉、没有深深的信仰能力领着他的时候,他就和一个人遇到生命中的重大问题而不知所措时完全一样,不安静等待、不把眼睛闭上,而是拼命计算、拼命扑腾、过度依赖理智解决问题,这时的所做一定是错的。

  27. 赌博时,那种舒服的激励鼓舞来自外界,而且是纯机械性和物质性的,这样危险性就很大,因为信赖这种行之有效的振奋机制,人就会疏忽自己精神上的锻炼,最终会失去精神的活跃性。如果只让轮盘机械地把我们带动起来,而不经由思考、梦想、幻想和沉思使灵魂活跃,那就如同我们又洗温泉浴又让师傅按摩,自己却不主动锻炼身体,也不做运动。电影使人兴奋的机制与此相同,都是骗局,它纯粹以物质喂养眼睛,而不让眼睛本身参与艺术性的工作,去发现、去挑选、去捕捉美丽和有趣的事物。

  28. 我们的身体除了按摩,还需要锻炼,同样,我们的灵魂除了赌博和其他那些刺激(或无需它们),更加需要主动做点事,有自己的贡献。所以说,任何一种能使灵魂活跃的锻炼都比赌博好上百倍,比如:紧张而严格认真地练习思考和记忆、闭目回忆见过的事物、夜晚重温一遍白天的作息、自由联想、自由幻想。

  29. 人真是能够应付任何环境的,连最不能忍受的逆境也应付得了,只要他愿意,就这样,即使在最沉闷寂寞、最沮丧的疗养日子里,我也确信,有一天我会从这泥淖中爬出来的。爬出来、缓慢而艰苦地战胜外在环境、逐渐寻找、发现理智的态度,就我所知,这是永远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是非常可行、非常值得推荐的理智之路。就我自身的体验,我知道还有另一条路可走,那不是寻找,只是发现,它是一条幸福、恩赐、奇妙之路。

  30. 让我们不要再追究罪与罚了,只要我们做到有一段时间不再增加错误,我们就该高兴。

  31. 如果我们不把《新约》的格言当做戒律看,而当做深知我们灵魂奥秘的言辞看,那么所有话中最最智慧的话就是“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这句话集一切生活艺术和快乐理论之大成,事实上《旧约》里就有这句话了。一个人可以爱邻人比爱自己少,那么他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掠夺者,是资本家,是资产阶级,他虽然可以聚集钱财和权力,心里却不能真正快乐,他与灵魂最优美、最好的快乐无缘。一个人也可以爱邻人比爱自己多,那么他就是个可怜的家伙,心里充满自卑,拼命想去爱所有的人,而对自己却怨恨不已,不停地折磨自己,每天生活在自己制造的地狱里。爱平均分配时则没有这些毛病,能够爱而对谁也不欠,爱自己,这爱不是从谁那儿偷来的,爱别人,这爱不是对自己施暴,也不会侵害到自己。爱,一切快乐和福分的奥秘尽在这个字里。我们也可以学印度人,来如此理解这句话:爱你的邻人,因为他就是你自己!

  32. 也许,耶稣宣讲的这些闻所未闻、胆大包天、令人吃惊的感觉和洞见,应该好好藏起来,森严壁垒保护起来。一个人为了得悉一句那些强有力的话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或陪上生命,或许那样真的更好。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在某些时候我相信事情是这样),那么再差的消遣作家也比一个想方设法为永恒事物寻找表达辞令的人要强。

  33. 我崇拜不忠、多变和幻想。把爱固定在地球的某块土地上对我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我认为,一切我们所爱的,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要是我们的爱附着在某样东西上并且发展而成为忠贞,成为德行,我倒反而觉得事有可疑。

  34. 解脱之路既不在左也不在右,它通向自己的内心,只有在那里才有神,才有和平。

  35. 一个炉火纯青的流浪者当然不识故乡为何物。我却还有怀乡之情,因为我的修炼还不够。但我也不想达到那样的境界。我觉得思乡正如欢乐,有值得细细品味之处。

  36. 但是世界上所有的水到头来都会相遇,北冰洋的水和尼罗河的水就会在湿润的流云中交融。这古老美丽的譬喻使我霎时心旷神怡。流浪者也无二致,每条路都会带他回家。

  37. 我的如痴如醉的憧憬不再对面纱后的远景涂上梦的色彩,我的眼睛将满足于一切它所看到的。因为它学会了看,而且这世界也比当初变得更美丽了。

  38. 没有人曾像我爱得这么深,这么甘为意志的俘虏而不辞。但我到底是个用情不专的人。像所有空谈家一样,我爱的不是一个女人,只是爱情。

  39. 流浪的冲动和流浪汉的生涯大体上成了我们的爱情和性爱。旅游的浪漫性一半是寓于寻求冒险;另一半则基于一种潜意识的冲动,它可以转移和化解两性之间的情爱之欲。我们流浪者之所以有所爱,往往正是为了爱其难得。

  40. 我们把爱从不被爱的对象分离开来,只取这爱字本身,正如我们在流浪途中从不去找目的地,而只是享受流浪本身,享受那种身无所属之感。

  41. 我会满怀深情地目送每个路过我寂静的小屋的流浪者,我会对他逝去的身影依依不舍,既感亲切又怀着渴慕,因为他实在选择了较好的那一份:在这世界上做个真正的、诚实的过客和朝拜者,而不必演我的角色:安居一隅,徒拥主人的虚名。

  42. 心啊,你应已伤痕累累, 多么可庆,又能在黑暗中摸索, 不用思,不用知, 只需呼吸,只需感受!

  43. 通向虔诚的路恐怕是因人而异的。在我而言,这条路可是充满了错误和痛苦,充满了自我折磨,历尽了蠢事和愚行。我曾是个无神论者,认为虔诚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我也曾是禁欲主义者,把自己折磨得够戗。我不懂得,虔诚原来意味着健康和轻松愉快。虔诚无它,信任而已。凡是简单的、健康的和善良的人都做得到信任,一如儿童和原始人。像你我这样的一般人,既不简单又不善良,就必须要绕尽弯路才能找回信任了。信任必须从信任自己开始。检讨反省、负罪感和良心不安都不能赢回信仰,苦修和奉献也不能,所有这样的努力都求助于外我们而存的各式神祇,而我们须信仰的神却生活在我们之内,对自己说不的人,不可能接受神。

  44. 他识得良心的牢狱,识得内心得不到统一的极端痛苦,他经历过各式各样的矛盾、折磨和绝望。等他快要临近路的尽头时他才惊奇地发现,他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苦苦寻觅的幸福竟是如此天真而自然。但是荆棘之途终归不会让人白走。一个人历经沧桑重返故园比起株守故宅来毕竟是另一番境界。他会爱得更深、更宽容和更少耽于空想。方正不阿是株守者的美德,一种古老的、原始人的美德。对于我们更少壮的人来说,它却不足为训。我们只认一种快乐:那就是爱;一种美德:那就是信任。

  45. 对于忧郁,有些好的办法:唱歌、虔诚、饮酒、玩乐器、写诗、漫游等。我乞灵于这些办法,就像修行者乞灵于祈祷书一样。

  46. 怒气、怨气和痛苦波及到一切:人、动物、天气、神、手上读着的书和纸、身上穿的衣服的料子,等等、等等。但是嗔怒、怨烦却不限于对物,它们最终会弹回到自己身上,我自己才是该恨之人。我自己才是把这世界搅得乌七八糟和面目可憎的罪魁祸首。

  47. 这样的重复旧观的日子里我感到的是一种病后复原的燕然:疲倦,却无真正的痛苦;柔顺,却心甘情愿;感激,却无须自贬。生活的曲线又开始慢慢回升。

  48. 就像日子在晨昏之间摆动,我的一生也奔逝在旅游的冲动和家居的愿望之间。或许有一天我会达到一个境地,旅途与异乡已经长入我的灵魂,它们的图像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上,所以我就可以享卧游之乐而不必实地印证了。又或许我会臻于另一个境界,我心即我家,那么我也就再也不用理会花园、小红房子等等的勾引了。——家在我之中!

  49. 谁要是有心寻求奇迹,强邀它,助长它,奇迹反会对他避而远之。我所能做的是,摆荡在一对对正反极之间并随时准备奇迹的不速而至。我所能做的是,永远保持不满意也永远不以无所栖止为意。

  50. 每次满足都很快变为厌倦。而餍足正是我所最不能忍受的。写诗开始走味,房子变得太小,原因无他:已经达到了的目标就不再是目标了。每条路都是弯路,每次栖止都孕育新的追求。

  51. 我还有许多弯路要走,还会失望于许许多多的满足。一切都要等日后才能显示它的意义。

  52. 我不但想认识一个有异域风情的陌生国家,而且想通过对异地的体验发现自己、考验自己。

  53. 人的爱好有一种令人惊讶的特别本事,它总是把自己打扮成世界观。

  54. 做农民这游戏是不错,可是只有当它是游戏时才有趣,一旦成为日常生活,成为义务和责任,乐趣就消失了。

  55. 这是最古老、最经久不衰、最简朴而又最虔诚的人类的生活,是农民的生活,勤劳而艰苦,但不匆忙,并且没有真正的忧虑,因为这种生活的基础是虔诚,是对大地、空气、水、季节以及动植物之神明的信赖。

  56. 有了过去,今天才算是完整无缺的。

  57. 一般说来,面对从前的经历老年人多半倾向于感动或羞愧,而不会产生优越感,特别是从事创作的人,特别是艺术家,在生命最后阶段里面对生命高峰期的潜能、力度和丰满时,大概很少会想到“当时我多傻多不行啊”,而多半会有“如果还能有当时的能力该多好”的感叹。

  58. 有时候我猜想,稍有点幻想的年轻人,都有漫游和征服的冲动,有追求新鲜事物、追求远游和异国风情的渴望,我有时猜想,这也是渴望忘却、渴望挤掉压抑人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极力想在经历过的景象上多覆盖几层其他的景象。老年人则相反,总是倾向于维持固定的习惯,喜欢重复,老想重游旧地,重逢故人,重温旧事,这可说是追求记忆的努力,是一种不知疲倦地想保证自己记忆的需求,或许还带着点希望,希望保存着的宝藏能够增加,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回一些遗忘了的经历、人物和事物。所有的老人,或许自己并不太知道,都在寻找过去,寻找一些似乎无法恢复的事物,不过事物并非肯定不能重现,真正的文学作品就能够将被遗忘的重新带给我们。

  ===============荒原狼====================

  1. 他比一般人都想得多,大概跟智力有关;他遇事客观冷静,对思考和知识有十足的信心,这些都是真正聪明的人才具备的。这种人不会别有用心,也不会哗众取宠,他跟别人交谈并不是为了说服别人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

  2. 但是他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尚存一点点微弱的信念,告诉我他仍然过着这样的生活,将心中骇人的痛苦一饮而尽,也正是这种痛苦必定将他引向死亡。

  3. 他这种悲观主义情绪的根源不是由于他蔑视世界上的一切,而是由于他的自我轻蔑;无论如何他残忍地将整个体系和所有的人淹没在他的话语中,而这种残酷的语言他也从来不吝于用在自己身上。自己总是首当其冲,成为他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攻击对象,而他自己也是他最痛恨和轻视的人。

  4. 不,我没有为过去后悔。我是后悔如今的时光,为我在被动中失去的所有数不清的分分秒秒而后悔,我从中什么都没得到,甚至连唤醒意识的摇晃都没有。

  5. 事实上,如果世界是对的,如果咖啡馆里的音乐、那些大众所追求的快乐和那些轻易被取悦的美国化的人是对的,那么我就是错的,我疯了。我活在荒原狼的真实中,我就是这么叫自己的;那迷途的野兽发现自己在这个世上无家可归、没有快乐也无法得到充足营养,这个世界对它来说既陌生又无法理喻。

  6. 何苦为了那种温情而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独居生活就是要独立。

  7. 很多人爱他,是把他当做一个有教养的、聪明而有趣的人而爱,而当她们发现他身体中的狼性时就会感到恐惧和失望。她们一定会这样的,因为哈里就跟每一个性情中人一样,希望自己作为一个整体被爱,他决计不能隐藏和掩饰心中的那只狼,尤其是在那些爱他而他也觉得她的爱很有价值的人面前。然而也有这样的人,她们恰恰爱上了他身体里的那只狼,爱他的自由、野蛮、难以驯服,爱他的危险和强壮,当她们突然发现这个狂野顽劣的狼其实也是一个人时,她们就格外失望,她们哀叹这个人同样渴望美德和精致,喜欢听莫扎特的曲子,也读诗,怀有普通人的理想。通常这些最令人失望和气愤,正是这样,无论何时他与别人联系在一起时,荒原狼便将自己的双重性格和分裂的本性带进了除他以外的其他人的命运当中。

  8. 在这个男人的生命中如此,在世间所有的一切其他事物中也不过如此,日常所用的知识和公认的常理似乎都是出于一个目的,无外乎时不时思维禁锢片刻,然后突破重围,对荣誉之位屈服让步,以达到那些超乎常理的奇迹。现在,无论这些偶尔冒出、转瞬即逝的快乐时光是否以快乐和痛苦最终公平对决的方式,让荒原狼的命运保持平衡或厄运消缓,或许寥寥无几的快乐时光短暂但强烈,这是否远比所有的痛苦更有价值得多,它是否能够再次保持平衡又是一个问题,闲得无聊的人或许会考虑一下以求心灵的满足。凡是狼都会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就在那些无所事事且毫无意义的日子里。

  9. 追逐权力之人毁于权力,追求金钱之人毁于金钱,屈从顺服的人毁于谄媚迎合,一味求乐的人毁于快乐。

  10. 被生活所虐要比亲手将生活扼杀高尚且美好得多。明白了这一点,怀着这种病态观念,大多数自杀者会跟自杀的诱惑作斗争以使生命延续,这种观念的来源就跟那些所谓的自我满足的人有一种好斗的意识一样。自杀者们就像抵制某些恶习一样努力抗争。

  11. 沃尔夫冈•冯•歌德,您就跟所有大思想家一样,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生活的可疑与复杂并对此深感绝望;卓然超群的美只是瞬间的存在而很快就会再次堕入可悲的境地;达到感情上美妙高潮的可能性虽然存在,却要以日常奴役般的庸碌生活为代价;对永生的精神国度的热切渴望与置人于死地的可怕战争如出一辙,都伴随着同样炽烈的热情和对于已经不再纯洁的天性那神圣的爱;空虚与不确定性总是悬而未决令人恐惧;为变幻无常的瞬间定罪向来都徒劳无益,那永远只是一场浅尝辄止的实验;简而言之,人生注定处于缺乏实际目的的状态——也注定绝望。是啊,对于以上种种您既然已经非常了解,而且一次又一次地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您却倾注了您的一生,致力于向人们宣扬完全相反的道义,费尽口舌劝说人们忠于信念、积极向上,并在您自己和其他人面前摊开一幅美妙的幻景,让人们看到我们在精神上为之奋斗的东西都是有意义而且值得为之忍受一切苦难的。

  12. 在我的秉性中有许多纯真的孩子气的东西,好奇、贪玩、乐于消磨时光。当然,我总是不停地玩啊玩啊,等我偶然发现这一点时,可能已经玩够了。

  13. 如果你连自己追求快乐都要先问问别人是否允许,那么你可真是个可怜虫。

  14. 你的生活观很好嘛。你总是做一些困难和复杂的事,而简单的东西你却压根儿没有学过。哦,当然了,你没时间嘛。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等着你去完成呢,怎么会去学那些简单的小事儿呀。好了,谢天谢地,我不是你妈。但是你口口声声说已经把生活从头到尾体验了一遍发现生活一无是处,其实你只做了那么一点事,这还差得远呢。

  15. 这么说你不会跳舞?一点不会?连一个舞步都不会?而你还振振有词地说已经在生活中花了多大的工夫,天晓得!你这就是在说谎了。孩子,到你这个年纪不该这样做了。嗯,你连舞都不想跳,怎么能说你已经付出足够的努力为生活操劳了呢?

  16. 跳舞需要的能力正是我所完全缺乏的:快乐热情、纯真无邪、生气勃勃。

  17. 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太高,却不甘心忍受生活的愚蠢和残忍。

  18. 很多时候,新的与旧的,痛苦与快乐,恐惧与喜悦能够以一种非常奇怪的方式互相交织在一起。我时而在天堂,时而又在地狱,通常却同时置身二者当中。

  19. 我的幸福感让我相当满足,我尚且可以忍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种幸福时不时地给我片刻的时间,让我恢复我的渴望,那么,我渴望的并不是永远保持这种幸福,而是再次受苦,只是以一种比之前更美的、也更折中的方式。我渴望那种能让我做好准备并乐于去死的苦难。

  20. 生活越是把你唤醒,越是使你恢复自己的本性,你的困苦就越大,你就越来越深地陷入痛苦、不安和绝望之中,这些东西将你淹没至你的脖子。而你一度认识、热爱和崇敬的一切美好而神圣的东西,以及你原本对人类、对我们的命运的信仰对你来说都无济于事,这一切都将变得毫无价值,都将成为一堆碎片。你的信仰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呼吸的空气。窒息而死是一种艰难的死亡。

  21. 你心目中本来有一幅生活的画面,那是一种信仰,一种要求,你原本已经做好准备去做一番事,准备去受苦牺牲,但是你逐渐看出,世界根本不要求你有所作为,根本不稀罕你的牺牲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生活并不是去扮演英雄的角色或充满丰功伟绩的英雄史诗,生活只是一间舒适的房间,人们在这个房间里满足于吃吃喝喝,满足于一杯咖啡、一件针织品、一副纸牌、一台收音机等。谁要是要求更多的东西或者谁的身上获得了某种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英雄气概、美好的东西、对伟大诗篇或圣人的崇敬之情——这个人就是个傻瓜或者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了。

  22. 有一段时间,我一度很绝望,很长时间我都在埋怨自己。尽管我相信生活肯定最终会走上正轨,但是如果生活嘲弄了我那美好的梦想,我想,大概是我的梦想太过愚蠢而且误入了歧途。可是这对我一点帮助也没有。我眼不瞎耳不聋,也是出于好奇,于是我仔细观察这所谓的生活,观察我的熟人和邻居,观察了大概五十个人,我看到他们的命运,然后,我看到了你。我才知道我的梦想是对的,比别人的都对上千倍万倍,你的梦想也是对的。错的是生活、是现实。

  23. 如果这个人不要胡乱演奏而要听真正的音乐,不要低级娱乐而要真正的欢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忙碌无为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逢场作戏而要真正的激情,那么,这个庸碌琐碎的世界就不会有这样的人的栖身之地……

  24. 如果一个人过度理智把弦绷得太紧的话其实并不是件好事,他努力将并非理智所能达到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而这样做并不好。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理想:美国人的理想和布尔什维克的理想,这两种理想都极度理智,但是二者都可怕地过分压抑生活,使之更为贫瘠,因为两者都潦草地把事情简单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原本被视为崇高的理想,现在却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机械化创造的产物。或许,我们这些疯子能使它重新变得高尚起来。

  25. 在更高一层意义上说,一切智慧始于疯癫,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切艺术、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始于精神分裂症。

  26. 我亲爱的先生,恰恰就如同收音机一样,它没有任何顾忌地用短短十分钟将最可爱的音乐会聚起来,而从不考虑是否在一个最不可能的地方播放,无论是最富丽堂皇的音乐厅中、简陋的阁楼中还是放到一群兴高采烈打着拍子、大口吃喝、打着哈欠、昏昏欲睡的听众当中,恰恰正是它剥去了这种音乐感官上的美丽外衣,对音乐又挠又抓、蹂躏糟蹋但是却无法破坏它原始的本质,生活也是这样,也就是所谓的现实,不过是这个世界弄出的一个表面崇高的游戏,而且把生活糟蹋得一塌糊涂。现实谱写了那些令人毫不感兴趣的曲调——也就是大多数神奇的交响乐的黏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管弦乐队与听众的耳朵之间,它到处将这种机械、这种行为、这种令人恐惧的紧张情绪和空洞浮华的东西强加于人。生活就是这样,我的孩子,我们只能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傻,我们还可以对它冷嘲热讽。像你这样批判收音机,同样也批判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了。首先还是学学如何聆听吧!学学什么东西需要严肃对待、剩下的一笑了之吧。难道你过去所做的事就对你自己更好吗?更高尚、更恰如其分、更有品位?哦,不,哈里先生,你没有这么做。你为你的生活创造了令人恐惧的病史、使你的天分变成了不幸。

  27. 幽默向来就是绞刑架下的苦笑,现在的你就在绞刑架下面,这迫使你学会幽默……你已经学会笑了,那就是对你的要求。你必须理解生活的幽默,学会在生活的绞刑架下自嘲。

  ==============彼得•卡门青===================

  1. 我早年的生活只限于跟土地、野花和动物打交道,这便是我全部的社交活动。即便是今天,我那些狂野不羁的梦想仍然可以证明我是多么地倾向于一种纯粹的动物般的存在方式。我经常梦见自己像一只小兽一样躺在滩涂之上,通常是变成一只海豹,我强烈地意识到那种快乐自得的感觉,以至于醒来以后,当我作为人类的尊严恢复之后,我的心中感觉到的不是作为人的骄傲或喜悦,而是深深的悔意与遗憾。

  2. 时间就在打架和上课之间交替度过,有时我也觉得想家,有时又对未来充满放肆大胆的梦想,或者希望自己献身于科学的崇高与神圣。期间,我那与生俱来的懒散惰性也会突然发威,让我陷入各种麻烦当中,直到它被某些新的做事的热情挫败为止。

  3. 我仍然尊重我的老师,因为我认为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奥秘,而科学对我很有威慑力。尽管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懒惰众口一词,但我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且使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诚然,学校和学校所教授的科学知识都是东一块、西一块拼凑而成的,非常不全面,这一点并没有逃过我的眼睛,而我也只是付出我的时间、虚度时光而已。我猜想,过了这段预备学期,我一定会进入纯正的智慧的领域,接触到真正清晰而完整的科学真理。一旦我到达这一领域,我将会发现历史上那些黑色谜团的含义、国家战争的意义以及那些困扰着每个灵魂的令人恐惧的问题。

  4. 我意识到那种阁楼书房中充斥的孤独感和神秘感,那是伟大的精神,就像在那些美好的童话中那样。渐渐地,我读的书越多,屋顶、街道、日常生活就越感动着我,真是奇怪,越是被那些胆小的或令人恐惧的感觉压倒打败,我越是变成了一个梦想家:世界在我面前缓缓展开,期待我去探索它最有特点的部分,揭开罩在那些偶然事件和寻常琐事上的神秘面纱,撕开我在纷杂混乱当中的独到发现,并通过诗的独特天赋使其不朽。

  5. 这些房屋里的居住者也必须经历类似的转变;每个人都尽量各尽所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能持续多久就多久,随后极不情愿地加入到老年人的圈子,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沉入深深的泥土,被遗忘所湮没——一生都波澜不兴,对此也从不小题大做。

  6. 但是一种压抑的或者说潜意识中的不安总像一层面纱永远笼罩着我们。由于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不幸以及对大自然外力的过度依附,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越发衰退的种族有了一种忧郁愁思的嗜好。尽管这种嗜好非常符合我们这种坚毅粗糙、棱角分明的脸孔,它却不会产生任何成果——至少不会为我们带来任何快乐。

  7. 生活会给我们一个晴天霹雳,留我们去思考到底是犯了什么样的罪行而触怒上天的这种神秘力量。

  8. 在青春和爱情面前没有办不到的事。

  9. 发现在很多方面,知识分子热衷于直接分析社会现状和社会结构,他们的热情集中在对国家、科学、艺术、教育方法上面。只有少数的人似乎对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明白个人存在与时间和永恒的关系。

  10. 她的作品有一种英雄主义气质:一个为了生存下去而顽强战斗的女性,一个安静沉稳、坚韧不拔、充满勇气的女英雄。

  11. 无论如何,再没有什么比反反复复思念自己所爱的人更没有出息的事情了,这种思念就像是一辆循环往复的脚踏车一样。

  12. 你们诗人惯于把一切美好的事都诉诸言语,对于那些不怎么谈论自己感受的人,你们从来不相信他们也有真心。

  13. 哦,爱情并不是让我们快乐的。我相信爱的存在只是为了检验我们能忍受多久。

  14. 就跟所有令人快乐的天赋以及艺术本身一样,对于酒,一个人必须珍爱、追求、理解,并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和努力。只有很少的人能完成如此壮举,而且酒神也因此征服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使人们变得苍老,使人毁灭,或者熄灭原本熊熊燃烧的精神之火。尽管如此,他邀请珍惜他的人们参加盛宴,并为他们架起通往极乐岛的彩虹当作桥梁。当他们感到疲惫时,酒神给他们的脑袋底下垫上枕头,当他们变得悲伤时,他像一位母亲一样拥抱他们、安慰他们。他将生活的混乱与困惑变为伟大的神话,并在力量的竖琴上演奏出创造的赞歌。

  15. 我以为自己濒临某个重大事件的起点。我并没有意识到迄今为止我所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偶然的际遇,我的生活仍然缺乏一个深刻的、个性化的属于自己的基调。我也并不知道我正在经受由于渴望而带来的巨大痛苦,而这种渴望并不是名誉或爱情可以满足的。因此,我享受这小小的甚至某些程度上令人怀疑的成功,用尽我所能掌控的全部热情与活力。

  16. “假设推测一下,”他说,“在那个唱诗班塔上,最杰出的也是位于最高位置的圣人有他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最高的尖顶处。但是,由于让同一个人像个走钢丝的杂耍演员一样一直站在小小的尖塔顶上保持平衡绝对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这位站在最高位置的圣徒就得到解救,并且进入天堂,这样才公平嘛。现在我们只要想象一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是场面何其壮观,其他圣徒都要根据他们在这一等级制度下的排名向上移动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必须跳上他上一任的位置,每个人都你推我攘,每个人都会嫉妒他们前面领先的那个人。”

  17. 尽管我过去就曾撰文讽刺当代的生活,但直到我踏上了佛罗伦萨的土地,我才真正意识到现代文化是多么的荒谬而卑贱。也是在佛罗伦萨,我开始意识到在我的余生恐怕会跟当代社会成为永远的陌生人,我生来就有这样的欲望要让我的生活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南方正是最完美的地方。在这里,我身处人群当中却没有作为陌生人的感觉,生活的自由自在与浑然天成让我狂喜不已,特别是传统经典文化与历史使这个城市更加高贵、更加优雅。

  18. 如今我觉得什么都千篇一律;我灵魂最中心的内核生了病,我对一切活着的东西都充满恐惧。对于我那千沟万壑的心能否自己愈合、勇敢地扬起新帆、起航驶向成年人的时代,我几乎不抱有什么期望,而现在似乎更加渺茫。上帝命令我把生命中的最好的一部分献给了纯洁、快乐的友谊。

  19. 但是我的一生都像个孩子似的胆怯而固执,我总是相信真正的生活会像暴风雨一般骤然将我压倒。它会让我聪颖并富有,之后用它那巨大的翅膀带我飞向成熟的幸福。 尽管如此,这明智而简朴的生活仍然保持沉默,听凭我四处漂浮。它既不给我送来狂风,也不给我送来星星,而是等待着,这样我就会再一次意识到我的微不足道,并且耐心地抛弃我的固执。它让我表演我那骄傲与知识的小型喜剧,这样我就不会注意到它是在等迷途的孩子发现回到妈妈怀抱的路。

  20. 我相信,除非一个人已经傻了或者疯了,否则没有人有资格结束自己的生命,更何况他亲眼目睹过另一条鲜活的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

  21. 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死神是我们聪明而又善良的兄弟,他知道每个人离开的时间,我们可以放心依赖他。我开始懂得,痛苦也罢,失望也罢,忧愁也罢,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们烦恼困惑或者自我轻贱,更不是要剥夺我们的尊严,而是为了让我们成熟起来、使我们更加俊美。

  22. 但一切思考都徒劳无益,反而成就了我的痛苦,也未必能让别人快乐!

  23. 我试图分析在自己的这样一副精力充沛的身体当中,到底是什么东西阻塞了我的灵魂,或者被什么样的魔鬼所驱使。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遭受生活的虐待,而我所吃的苦头任何人都不知道,所有人都误解我。

  24. 忧郁是一件如同恶魔一般邪恶的事,它不仅使人病恹恹的,而且会让人自以为是、狂妄自负、目光短浅,是的,它几乎令你目空一切。它会让你陷入一种恶品位中不能自拔,总以为自己是海涅笔下的阿特拉斯,世界上的一切痛苦和谜团都担在他一人的肩上,就好像其他那些成千上万的、迷失在同一座迷宫中的人无法忍耐同样的痛苦一样。

  25. 我想要引导他们去爱,甚至教给他们如何爱。尽管我对大多数人冷漠粗暴、冷嘲热讽、缺乏爱心。我感觉到了自己心中内部的矛盾,感觉到有必要克服这种与众人格格不入而且不友好的态度。这很困难的,因为正是孤独疏离的性格和个人环境际遇使我变得严厉冷酷、顽固卑劣,尤其是在处理社交关系方面。

  26. 上帝真是难以捉摸,他既然注定要我去过一种孤独的隐士生活,注定没有人爱我,又何苦在我心中燃起渴望被爱、需要被爱的烈火呢?

  27. 我清醒地意识到爱的核心是善良、幸福与快乐。我必须开始去爱众人而不顾我在伊丽莎白那里遭遇的新的悲痛。但是如何去爱呢?又去爱谁呢?

  28. 过去我曾以为获得一份无须回报的爱必定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现在才发现当你无法回报这份爱时是多么痛苦。

  29. 如果您恰巧也是刚从意大利回来,您也会有那样的感觉。无须理会那些所谓的原则或者偏见,您只要放任自如地大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世界上最精明的生活艺术大师。每过一段时间,您就放任自己在南方轻松而温暖的生活中自由漂浮,并且开始相信即便您回到自己家里,仍然能继续过上这样惬意的生活。

  30. 生活呈现了一段短短的行程,你自己就是一个旅人,这一生游历旅行、最终消失不见,这些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影响。你可以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之上,实现你最心爱的梦想,但是你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就在剩下的时光中时不时地放纵一下自己,如果能躺到草丛中,吹一段口哨小曲儿,无牵无挂地享受眼前的快活,不为未来思前顾后,那么因此耽误一天的行程也无须介意。迄今为止,我虽然从未崇拜过查拉图斯特拉,可我实际上是个优越感很强的人,直到现在我也少不了自我崇拜和对下等人的轻视。然而,我渐渐地越来越认识到,固定不变的界线是不存在的:贫穷的、受压迫的、谦卑的人们的生活跟那些出类拔萃的、受到命运垂青的人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甚至总体来说要比后者更温暖、更真诚、更具有典范性。

  31. 我要使你们对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你们只是于国外的战争、时尚文化、流言八卦、文学艺术有所了解,却不知道郊外的清泉涌向何方,不知道河流就在你们每日走过的桥下流淌,不知道你们的火车加速行驶而过的茂密的森林和美妙的草场。我想要让你知道我这个忧伤的隐居者在这个世界上发现了多么令人难忘的快乐的金链子,而且我要求你——或许你比我更开心和愉快——但我仍然要求你应该在其中发现更伟大的快乐。

  32. 我想要提倡一种快乐,提倡大家凝望自然、在自然中漫游、享受现时之乐。

  33. 我惊奇地察觉到人与大自然中其他生物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一层用假象与谎言组成的保护层包裹着人的全身。不久我在所有我认识的人身上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每个人都太过相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性,于是便形成了这个保护层。然而让我多少有些困惑的是,我注意到在我自己身体中也有同样的特性,所以现在我放弃了探索人性内核的尝试。不管怎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层保护膜意义重大。我发现它无处不在,甚至在孩子身上也有,无论孩子是有意为之还是下意识地,反正他们总是扮演着某个角色并且本能地替代了他们原本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

  34. 生活就喜欢把严肃深刻而感性的事情放在一个幽默的环境当中。

  35. 我的老天爷,我们只有一次生命,那所剩无几的快乐不能被多愁善感的情绪给糟蹋了。

  ==============悉达多===================

  1. 希有世尊,您不可能以言辞和教义向任何人传达您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觉者佛陀的教义包容了许多,传授了许多——诸如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脱离邪恶,然而有一点是这明晰的、值得尊崇的教义所没有包括的:那就是世尊本人自身体验的秘密。这就是我在聆听您的教义所想到并意识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继续走我自己的路——并非去寻求另外的更好的教条(因为我知道那并不存在),而是要离开所有的教条与导师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然就去死。

  2. 因为在他看来,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就意味着思想,而只有通过思想,感觉才成为知识并且不会失去,而是变得真实并开始成熟。

  3. 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特性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4. 人必须找到他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5. 悉达多只有一个惟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体味一颗空寂心灵的安宁。 体味纯粹的思维之境——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等在最后的必然是觉醒,那最深层的存在已非自我——那伟大的秘密!

  6. 什么是冥想? 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 什么是斋戒和调息? 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

  7. 我耗费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所以我相信在万物的本质之中存在着某种我们不能称之为学识的秘密,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已经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博学之士,莫过于学识本身。

  8. 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如此坦城,如此单纯而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征服了自我才能有如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征服自己内心的自我。

  9. 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保持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寻梵天,阿特曼。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未知的存在最深层发现万有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上帝或绝对终极之物。而正因为如此,我却一路丢失了自我。

  10. 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11.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颗石子,它会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线。

  12. 只要能够思考、等待和斋戒。任何人都可以施魔法,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13. 斋戒极有价值,先生。如果一个人没有东西可吃,他所能做的最聪明的事就是斋戒。譬如,假如悉达多没有学会斋戒,他今天就不得不找点活儿干,或者为你,或在别处,因为饥饿会驱使他行动。而事实上,悉达多可以安静地等待,他并不急躁,他并不感到窘迫,他可以长时间避开饥饿并嘲弄饥饿。

  14. 我也因为自己竟在那可怕的世界中沉溺如此之久而痛恨自己,我由于在尘俗中不断败坏、毒害和折磨自己而变得老朽丑陋,我再也不会像我曾经盲目臆想的那样,认为那个悉达多非常聪明。但有一件事我做得很好,这件事足以令我愉快,我也必须加以颂扬,这就是:我终于结束了那种自我鄙弃,结束了那种荒谬空虚的生活。我称许你,悉达多,在这多年的蠢行之后,你终于又有了美好的期待。你已然有所成熟,你已经再度听到了自心中歌鸟的欢唱,你已经遵从了自心的声音。

  15. 一次悉达多问维稣德瓦道:“你是否也从河水学到了这个秘密:即世上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维稣德瓦脸上漾起了明朗的笑意。 “是的,悉达多,”维稣德瓦道,“是否是这个意思呢? 河水在同一时刻无处不在,遍及源头,河口、瀑布、渡口、水流、海洋以及山脉之间;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只为其自身而存在,并非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16. 当我懂得这个道理,我回顾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只是由于幻象而有分别,而并非由于现实而有分别。悉达多从前的生活并没有存在于过去,他的死以及终归于梵天也不是发生在将来。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

  17. 对于一个真正的求道者,如果他诚心企望得到觉悟,他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个得道者却可以认可任何道路和任何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与千千万万住于永恒、通于神明的圣贤们分离开来。

  18. 可我不想再谈下去,言词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思想一旦形诸言词即刻就会有所改变,有所歪曲,有点愚蠢。对一个人显示着价值并充满智慧的词句对另一个人也许是一派胡言。

  19. 思维和感官同样重要,在这两者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终极的意义。两者值得同样的注重和对待,应同样专心地倾听两种心灵之音而不应鄙弃或高估任何一方。

  20.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拒绝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毫无意义。

  21. 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

  22. 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23. 他的道路竟是如此无聊和荒凉!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崇高的目标,没有任何心灵的渴望,没有任何精神的升华。他竟一直汲汲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享乐却从未有过真正的满足!在不知不觉之中,所有这些年他一直渴望并努力生活得像这些尘俗人们一样,像这些孩童一样;而他的生活比世人的生活更加不幸和可怕,因为世人的目标不属于他,世人的悲伤也不属于他。

  24. 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沉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才能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我需要再度成为无知的愚人才能发现自我中永恒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开始生活。

  25. 亲身经历世上的一切真是件美事,他想到。孩提时代的我就知道尘俗的享乐及财富为邪恶之物。我长久以来就知道这一点,但我只是刚刚才有所体验。现在我不仅在理智上,而且是以我的眼睛,我的心灵以及我的胃口深知其意。我懂得这一点真值得高兴。

  26. 悉达多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作为婆罗门或苦行者与自我的争斗会徒劳无功,过多的知识阻碍了他,过多的圣诗,过多的献祭,过多的禁欲,过多的造作和追求阻碍了他。

  27. 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他的自心之声是对的:没有任何导师能够给予他救赎。

  28. 这位船夫最美的德行之一就是懂得如何倾听,实际上极少有人具备这一美德。维稣德瓦未发一言,而悉达多却感到他已经默默地、不经意地领会了每一个字,未曾错过任何一点微细之处。他并不急切地期待什么,他并不责备也不赞许——他只是在倾听。悉达多感到,拥有一位能够如此投入地沉浸于他人的生活之中、如此投入地沉浸于他人的追求与悲伤之中的听者是多么美好。

  29. 在悉达多的自我之中,一种认知已经逐渐生长并成熟起来,那就是对于智慧的真正涵义以及他所长期追求的目标所达成的理解。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一种心灵的觉悟,一种在生命的每一瞬间思索、感受和体味万物圆满一如之境界的能力或称隐秘的技艺。这种想法在他的自我之中缓缓成熟起来,这也正是在维稣德瓦衰老的孩子般的面容上所体现出的:和谐、对世界永恒圆满的体悟,万物的圆融统一。

  30. 从那一刻起,悉达多不再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他的面庞放射出一种智慧的宁和,他的内心不再有欲念的冲突,他已然最终得到了救赎。他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充满慈悲与同情,与万物和谐如一。

  31.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32. 智慧无法言传。智者们试图传授的智慧听起来总是十分愚蠢。

  33. 每一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比如说,只有偏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偏面的,只是半个真理而已,它们都缺乏完备、圆融与统一;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如,痛苦与救赎。人别无选择,对于那些要传授教义的导师们来说尤其如此。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侨文达,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仿佛存在于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34. 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须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不再去抵制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未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35. 我不因为它是一物并将会变为另一物而尊敬它,爱它。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 而且永远涵摄万物。

  36. 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所以教义于我毫于用处。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可能就是这一点阻碍你得到内心的宁静。也许世上词句过多,因为甚至连救赎、德行、轮回与涅槃都只是词句,侨文达。涅槃并非实在之物,世上只存在涅槃的名相。

  37. 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刀锋 (毛姆)=============

  1. 故事是几乎没有可述的,结局既不是死,也不是结婚。死是一切的了结,所以是一个故事的总收场,但是,用结婚来结束也很合适;那些世俗的所谓大团圆,自命风雅的人也犯不着加以鄙弃。普通人有一种本能,总相信这么一来,一切该交代的都交代了。男的女的,不论经过怎样的悲欢离合,终于被撮合在一起,两性的生物功能已经完成,兴趣也就转移到未来的一代上去。

  2. 有些心理学家是这样看的,认为意识是伴随脑的活动出现的,并且由脑活动决定,但是意识对脑的活动并不产生任何影响。意识就象水里的树影,离开树不能存在,但是对树丝毫没有影响。有人说,没有热情也可以有爱,我认为是胡说;他们说热情没有了,爱仍旧可以存在,他们指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感情,好心,共同的爱好,兴趣,和习惯。特别是习惯。两个人可以由于习惯继续发生性关系,就象到了吃饭的时候肚子觉得饿一样。当然,人可以有欲望而没有爱。欲望并不是热情。欲望是性的本能的天然结果,它比人这个动物的其他功能并不更重要些。

  3. 爱没有情欲,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强烈的。

  4. 不要着眼于有笔力;只要讨人喜欢就行。而且要诚实。在生意经上,欺骗有时候会得手,但是在艺术上,诚实不但是最上策,也是唯一的策略。

  5. 不少有身份的人酗酒,而且喜欢干下流事情。这些是坏习惯,就象咬指甲一样,说它坏,也只能坏到这个地步。我认为,那些说谎、欺骗、残酷的人才是真正的坏人。

  6. 我只想向你指出,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