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10篇

2018-09-09 03:0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10篇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是一本由(英)佩妮·萨托利 著,李杰 译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一):假若你与死神擦肩而过

  死亡,一个很多人提及就忌讳词语,但死亡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它都切切实实存在的。无论你对它是坦然还是畏惧的态度,当生命抵挡终点,死亡必然来临。若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死亡,其实并非不可谈。而这些年,关于“死亡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多数人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会如何面对死亡?

  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因任何人都逃离不掉。可如果真的体验过濒死的感觉,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会是怎样的体验?对此,英国作家佩妮·萨托利在超过20年的科学研究之后,写下《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一书。在这本书中,佩妮根据研究对象诉说,对濒死体验进行总结分类,研究得出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他们的临终心理一致的,但体验却不尽相同,濒死体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也起到了不一样作用。对此,佩妮提出一个问题,经历过濒死的人和活着的人,如何很好的生活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一书用大部分篇章讲述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在面对濒死的数秒内的感受。虽然每个人的体验不同,但对任何濒死的人来说,这个数秒(一般是几秒)时间似乎变得很长,思维灵魂)脱离身体空间中游走,这仿佛是一趟旅行,如果出现障碍物,这就代表着跨越了就再也回不去。当然,不同的人体验不同,有些人感受的是自由轻盈,没有丝毫痛苦,而有些人却备受痛苦的折磨。但不管如何,经历濒死的人,从死亡线回归现实之后,很少提及自己的经历,他们会在意别人看他们的目光,如果开始谈论时遇到的人并不以异样眼光看待,他们或许会心平和。而一旦他们察觉别人异样的眼光,在此之后就很少提及自己的濒死体验。外人的眼光,不仅影响濒死体验者的心理,还会无形之中影响他们往后的生活。

  除此之外,濒死体验者回归现实之后,也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类似的体验,譬如,他们开始高度重视环境生态敬畏自然与生命,对电非常敏感手表戴在他们的手上会出现停止的现象,他们的心理直觉增强。而最重要的是,经历濒死体验的人,大多数会对死亡持坦然面对的态度,他们明白死亡是一件早晚会降临的事情,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活着,于是就成了濒死体验者当下想做的事情。当然,这对于从未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应该去思考的事情。而在阅读《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之后,了解很多濒死体验者的经历,似乎也对死亡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它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不管将来我们面临的是自由还是痛苦的体验,它都不可避免。而死亡也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我们能做的,自然就是思考当下的每一天如何生活。

  我想,这也是佩妮写《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一书的目的。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体验一次濒死的感觉,但是他们的经历,同样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也许只有与死神擦肩而过,才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可读过这本书,也许更多的人能够明白濒死体验是怎么一回事,也能更明白生命的可贵,当下的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二):把握当下

  我大学时候曾经读过上师索甲仁波切著作的《西藏生死书》,上师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关怀,每个人透过心性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快乐

  在此之前,我对于生死的看法:生就是小孩子呱呱坠地,死即是生死轮回、一命呜呼。

  生就只有一种方式,死有何其多种的死亡方式啊,本书的作者从事的职业医学息息相关,同样,我也是医务工作者,很多人以为,医务工作者早已看惯了生死,不,大家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对于医务人员理解是错误的彻底,至少我从医以来还未见过死亡,我的内心是多么惧怕死亡。每次值班,当我在睡梦当中听到午夜凶铃(电话铃声)的时候,内心是多么害怕不好的事情发生。说真的,本书的作者是何其不幸啊,看过了这么多的死亡,当然她能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将其转变成大家的幸福,对于我们来说,是何其幸运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这本书是英国重症监护室医护佩妮·萨托利博士护理濒临死亡病人过程中,经过20多年案例观察采访等,在濒死体验领域对死亡进行探索的一本人生智慧书。少之又少的医学研究者会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濒死的病人身上,几乎所有的医生只会关心如何挽救这个病人的生命,当然,挽救生命固然是最重要的,作为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毫无疑问。也正因为这一点的原因,所以大家不会去关怀濒死之人的最后一刻的想法所见所闻。而作为护理人员的作者,恰到好处的可以作为濒死之人的灵魂访问者,将很多起死回生、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的人,在最后一刻的所见所闻很好的记录下来,并把毕生精力都花在濒死体验的研究中,她是我们值得敬佩的人。

  在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世界未解之谜,里面就有描述濒死体验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濒死体验之人的所见所闻,人们会当做他或她的回光返照或者是将死之时所做之梦,久而久之,很多人的濒死体验另愿藏在内心自己消化,也不远将自己的内心体验讲述给别人听,久而久之,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甚至自己都觉得是梦一样。书中作者就有提到,她接到的体验者的信很多,但是为了他们更好的生活,无法将真实姓名公之于众,毕竟他们以后还要生活。

  作者内容也写的很好,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濒死体验,或者仅仅是有所耳闻,所以在书籍的开始,作者就将濒死体验的概念详细的讲述给广大读者,并讲述了一些体验事件,即使是知道的人也可以很好的学习一下。

  之后的篇章,作者就将她收到的很多信件中的典型写在书中,并加以解释

  文笔是非通俗易懂的,只要认真阅读就能从不懂濒死体验的小白,变成有所知识的读者,读完之后,感触还是很深的,至少在当下,会觉得死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是我们一传十十传百将死亡恶魔化了。

  死亡,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也无法向阎罗王询问,我们生的时间还有多久,毕竟这是神话故事中才会存在的人物。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的把握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是该做的、想做的,活在当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不是吗?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三):昨天已经死去,明天永不再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历过死亡,才更珍惜生命。

  死亡是神圣而又令人恐惧的,因为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几乎从来没有经历过。而那些对濒死体验有过经历的人就会显得很特别,仿佛有人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但还能回来告诉生者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对死亡恐惧,是因为我们从未死过。而真正死过的人也不会活过来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由此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更真切的理解并认识死亡,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尽管活着不易,但只要活着,就会有无数可能。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这本书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一领域的神秘面纱。佩妮·萨托利博士,一名濒死体验研究专家,从事英国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超过20年,这样的身份,能够让她直接接触患者,并取得一手采访资料,她持续采访上百名患者,研究濒死体验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对人生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的濒死体验。她开创了濒死体验这个领域长期的前瞻性研究。

  死亡一直是一个被避讳的话题,好像人类不会死一样。尤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虽在一定程度延长了人的寿命,但也不过是对死亡加了个缓期。正确认识并理解死亡,有助于更好的活在今天。而濒死体验是认识死亡的一个途径,人终究是要死的。

  对于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来说,这种经历有好有坏,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它有时会让你充满力量,有时又会拉你下水,有时会觉得很奇妙,有时也会让人走向毁灭。从佩妮的研究中看,痛苦的体验是少数,多数的濒死体验是幸福安宁祥和的。这种愉悦的体验对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经历者本身活过来之后会无惧死亡,更懂得宽容、有爱心同情心,更感恩生活,有一种强大的治愈能力或被治愈。家属了解了濒死体验,会知道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也就很安心了。更能接受死者离开,减轻伤痛,毕竟死者不是消失或去了一个恐怖的世界。医护人员能更好的引导患者,舒缓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放松心态总是更有利于促进治疗。其他人的了解则会让自己更宽容,理解他人,在本身不体验濒临死亡之境却得此积极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幸福。

  虽然对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很羡慕,甚至自己也想有一次这种奇妙的体验。但作者的呼吁:要是每个人都来一次濒死体验,地球将变成美好人间。这一点没法苟同。那岂不意味着大部分人要经历生死存亡一瞬间。这样的代价来换美好的人间还是算了吧。

  固然濒死体验的多数反馈是平和幸福美好的,不过是叫生者要更珍惜活在当下的每一天,以求临终时的圆满充实和了无遗憾吧。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好好活在当下,毕竟会死很久。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四):向死而生,珍爱生命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 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离我越来越近了。自我有记忆以来,我生命中第一个离我而去的是外公。那年我四岁。我只记得死前他还让我挨了挨他的脸,只记得亲戚们帮他净身着装。第二个离我而去的亲人是姨夫,那时我在外地上学,家里人没告诉我。等到近十年,亲人离开的频率越来越高,辈分却越来越低了。奶奶爷爷伯伯叔叔外婆舅舅堂哥……一个接一个。就在今年暑假,小姨嗲去世,奶奶外婆那一辈的亲戚全走光了。可是,不管走了多少身边的人,我们对于死亡,还是怀有一份恐惧,一份不知所措。 第一次接触到“向死而生”这个词语,是去年,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 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他出了一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这本书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人格魅力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妈妈也曾得过癌症,与死亡抗争。自从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回来后,妈妈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她每天坚持锻炼,不再执着于一些事情,看开了许多。所以,十五年过去了,她依然精神抖擞。希望她一直这样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因为,她可是我们的主心骨啊!从妈妈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死亡并不局限于老年人,它存在于任何年龄阶段,我们应当好好珍惜生命。我们每个人都能向死而生,生命一定会更精彩言归正传,我手上这本《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作者佩妮.萨托利,她在英国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超过20年,是一名濒死体验研究方面的专家,承担了英国在该领域的首个长期前瞻性研究。她通过持续采访几百名患者,写出了《医院重症监护患者的濒死体验:一份为期五年的临床研究的报告》,并在各地担任讲师。她当前在斯旺西大学讲授她自创的“死亡以及濒死的精神转变”、“科学、精神性和健康”两门课程。 在书中,她把很多濒死体验者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并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感想: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把遗憾留到将死之时。 看了书中的案例分享,我们会惊觉:原来《卖火柴小女孩》中,临死前小女孩在温暖火光里看见奶奶笑着走来;电视电影小说里,许多人离世前会越升越高,会看见一团光亮,会感受到爱和平和……这一切都不是童话,不是鬼怪故事,不是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确有事实!只不过是现在大部分在重症监护室去世的病人身上通常连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而且由于药物的作用,他们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产生临终幻象的机会。即使病人是在医院病房或者救济院去时的,但由于他们的家人并非采用全天看护的方式,所以他们产生临终幻象的时候家人很有可能不在场。 难怪现在越来越提倡临终关怀呢!其实,真的,设身处地想想,真正要我住进重症监护室里,浑身插满管子,又是电击,又是切开气管、食管,太痛苦了,还不如安安静静地离去呢! 濒死体验有治愈的力量,不仅能缓解病人的痛苦,还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在生命到了尽头的时候,能够不留遗憾。有过这种体验病人在走向死亡的时候往往表现得较为平静,不会有太多的痛苦。 更神奇的是,有些有过濒死体验又重生的人,因此获得了特殊的能力。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孤单天才》,书中讲述的好多天才或是生活一场大病险些死亡,或是出过重大事故。救治过来后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常的天分来。 看来,人类本身还有太多未解之谜,有关于死亡、大脑、神经,我们的了解太有限了。衷心感谢这些致力于前沿研究的伟大的人们,他们给我们的生活不断打开新的窗户,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我们唯有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才能不辜负他们的努力,不辜负这美好的生命!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读后感(五):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或许是随着岁数的增长,或许是见多了身边人的来来往往,最近发现自己看得关于死亡、关于哲学的书籍比较多。其中《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濒死体验死亡哲学课》这本书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本书。

  本书是作者在护理濒临死亡病人过程中,经过20多年案例观察和采访等,在濒死体验领域对死亡进行探索的一本人生智慧书。濒死体验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书中通过对数十个濒死体验者的案例研究,以及他们讲述的那些令人震撼的经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死亡,并能更平静地面对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死亡。人人终有一死,生命不过是向死而生。

  本书的作者是佩妮·萨托利,博士。她在英国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超过20年,是一名濒死体验研究方面的专家,承担了英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前瞻性研究。

  之前对于濒死体验并没有太多的的概念,从书中得知,自从雷蒙德.穆迪所著的《死后的世界》一书问世以后,这些怪异的意识体验有了一种新的名词叫做“濒死体验”。它可以被定义为:意识恢复的特殊时期产生的一系列记忆印象。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元素,例如:幸福感、灵魂升天等。看到这里,感觉所说的濒死体验就跟我们中国古代以前所说的回光返照,看到天堂或者地狱的景象应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就我们目前的医学知识而言,当你心跳停止的时候,当你没有呼吸、没有心跳、没有血压的时候,是不可能有意识的,更别提意识清醒了。博士发现,18%经历了心跳停止活下来的病人,都有一段没有意识的记忆。

  之前,一位心理学家组织了一场实验,他找到了一百五十多位因为各种原因濒临死亡却又活下来的人,由他们亲口说出人死亡时候的感觉,然后根据他们所说总结了不同的现象。

  A.灵魂脱壳

  一位落水的男子说,他发现自己脱离了身体,像一根羽毛一样漂浮在一个空间中,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却又触摸不了。

  . 聆听死讯

  他们能够清晰听到医生宣布他们的死讯,或者亲人的哭喊声,却又无法发出声音,就像有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自己的胸口和喉咙处。

  C. 奇怪声音

  有一位女子说,她仿佛听到了一种美妙的曲调悠然而至,忽近忽远,但是又无法听清楚这曲子的内容。

  D. 感到愉悦

  在濒死的时候,首先会感受到疼痛,但这种感觉会一闪而过,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奇妙的感觉。

  E. “他人”陪伴

  在那段时间,他的周围出现了很多“人”,个个都轻声细语的,不知道在说着什么,直到他要醒来的前一刻那些“人”才散去。

  F. 出现亮光

  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G. 边界阻隔

  这些都是濒死体验的具体表现。濒死体验通常发生在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导致心脏停搏时,此时大脑是不运作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但别的情况下也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车祸昏迷、手术大出血导致昏迷,差点溺水死亡的儿童也会有濒死体验。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由大脑缺氧引起的,这是大脑在渐渐关闭功能。就像人变老之后,意识中会有奇怪的东西一样。

  还有人认为这是惧怕死亡的心理反应,甚至有人说这只是幻觉和一场精心编造的谎言。

  事实却是,濒死体验是发生在完全没有脑干反射和身体反射期间,那时人的脑电图就是一条直线。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珍惜我们现在已经有的幸福,不要把事情留到即将离世时候才会想到,我应该早去就做。在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唯一可以期待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度过了这一辈子。虽然我们距离这个时刻还非常的遥远,但是未雨绸缪,我们要更加的努力去过好现在的生活,不负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